登陆注册
6196000000002

第2章

诸论伤寒八家合一十六首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凛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周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以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冒寒冷之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冷,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仲景病源短剧千金同)王叔和曰∶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今世人得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医,医又不知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皆以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

今搜探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又土地高下,寒温不同,物性刚柔餐居亦异,是故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临病之工,宜须两审也。(短剧千金同)又曰∶夫表和里病,(一作阳盛阴虚)下之而愈,汗之则死。里和表病(一作阳虚阴盛)汗之而愈,下之则死。夫如是则神丹不可以误发(神丹丸在此卷崔氏部中六味者是也)甘遂何可以妄攻。(甘遂者水导散也在第三卷天行狂语部中甘遂等二味者是也,出千金方)表里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然则桂枝下咽,表和则毙,(桂枝汤在此卷仲景曰数部中桂枝等五味里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为治乃误,使病者陨没,自谓其分又凡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而执迷妄意者,乃云神丹甘遂,合而服之,且解其外,又除其内,言巧似是于理实违。安危之变,岂可诡哉!夫病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无热而恶寒者发于阴。发于阳者可攻其外;发于阴者宜温其内。发表以桂枝;温里宜四逆。(四逆汤在第二卷伤寒不得眠部中。三○通按第二卷伤寒不得眠部并无四逆汤味者是也 三味方惟小便不利部内有四逆散加减法)华佗曰∶夫伤寒始得,一日在皮,当摩膏火灸即愈。若不解者至二日在肤,可法铁服解肌散发汗,汗出即愈。若不解者至三日在肌,复发汗则愈。若不解者,止。勿复发汗也至四日在胸,宜服藜芦丸微吐则愈。若更困,藜芦丸不能吐者服小豆瓜蒂散吐之则愈,视病尚未醒,醒者复一法针之。(藜芦丸近用损人不录之瓜蒂散在卷末杂疗中范汪方二味者是也)五日在腹六日入胃,入胃则可下也。若热毒在胃外,未入于胃而先下之者,其热乘虚便入胃,则烂胃也。然热入胃病,要当须复下去之不得留于胃中也。胃若实热,致此为病。三死一生,此辈皆多不愈。胃虚热入烂胃也,其热微者赤斑出,剧者黑斑出,赤斑出者五死一生,黑斑出者十死一生。但论人有强弱,病有难易,功效相倍耳。病者过日,不以时下之,热不得泄,亦若得病无热,但狂言烦躁不安,精采言语与人不相主当者,勿以火迫之,但以五苓散一方寸匕水和服之。(五苓散仲景云猪苓散是也,在第二卷伤寒中风部中,千金翼方五味者是也)当以新汲井水强饮一升许,若一升半可至二升益佳,令以指刺喉中吐之,病随手愈,不即吐者,此病辈多不善,勿强与水,水停即结心下也。当更以余药吐之,皆令相主当者不尔即危,若此病不急,以猪苓散吐解之者,其死殆速耳,亦可先吐去毒物及法针之尤佳。

又云春夏无大吐下,秋冬无大发汗,发汗法,冬及始春大寒,宜服神丹丸,亦可摩膏火灸。

不宜浓覆,宜服六物青散。(青散在杂疗中范汪方六味者是也)若崔文行度障散(度障散在杂疗中范汪方四味者是也)赤散(赤散在杂疗中范汪方七味者是也本出华佗)雪煎亦善,(雪煎在杂疗中古今录验方三味也。至再三发汗不解,当与汤,实者转下之,其脉朝夕 者为实癖也,朝平夕 者非 也,转下汤为可早与,但当少与,勿令下多耳,少与当数其间。

病有虚烦热者与伤寒相似,然不恶寒,身不疼痛,故知非伤寒也。不可发汗,头不痛,脉不紧数,故知非里实也,不可下,如此内外皆不可攻,而师强攻之,必遂损竭多死矣。诸虚烦但当行竹叶汤。(竹叶汤在第三卷天行虚烦部中出文仲方是也)若呕者与橘皮汤,一剂不愈者,可重与也。(橘皮汤在第二卷伤寒呕哕部中四味者是也,出于深师方)此法官泰数用甚效,伤寒后虚烦,亦宜服此汤。(仲景千金方同)陈廪丘云∶或问得病连服汤药发汗,汗不出如之何?答曰∶医经云连发汗,汗不出者死吾思可蒸之,如蒸中风法,蒸湿之气于外迎之,不得不汗出也。后以问张苗,苗云∶曾有人作事疲极汗出卧单簟中冷得病,但苦寒蜷诸医与丸散汤,四日之内,凡八发汗,汗不出,苗令烧地布桃叶蒸之,即得大汗,于被中就粉传身极燥。乃 便愈,后数以此发汗,汗皆出也。人性自有难使汗出者,非但病使其然,蒸之无不汗出也。(短剧千金同蒸法在此卷崔氏日数部巾阮河南法又有桃叶汤熏其法在第三卷天行部中文仲方支太素法是)范汪论∶“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伤于寒而得病,何以反更为热。’岐伯曰∶‘极阴变阳,寒盛则生热,热盛则生寒。’‘诸病发热恶寒脉浮洪者,便宜发汗,当发汗而其人适失血及大金同)九卷云∶黄帝曰∶伤寒热病,死候有九(太素云不可刺者九)。一曰汗不出,大灌发者死(太素云汗不出大。通按灵枢热病论中灌发赤哕者死 大颧发赤哕者死)。二曰泄而腹满甚者死(甚一作黄)。三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婴儿热病腹满者死。五曰汗不出,呕下血者九曰热而痉者死。热病痉者,腰反折螈 齿噤 也,热病七八日,脉微小,病者便血,口中干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热病脉常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者生(甲乙太素同士弱氏曰灌发灌骤也渍也先不出汗,后则若灌溉之骤至而淋漓浸渍亡阳也)。

短剧论曰∶古今相传称伤寒为难疗之病,天行温疫是毒病之气,而论疗者不别伤寒与天行温疫为异气耳,云伤寒是雅士之辞,云天行温疫是田舍间号耳,不说病之异同也考之众经,其千金论曰∶人生天地之间,命有遭际,时有否泰吉凶悔吝苦乐安危喜怒爱憎存亡忧畏关心之虑,日有千条谋身之道,时生万计,乃度一日,是故天无一岁不寒暑,人无一日不忧喜,故立极之德,而不能废之,虽不能废之,而能以道御之,其次有贤人善于摄生,能知樽节,与时推移,亦得保安,天地有斯瘴疠,还以天地所生之物以防备之。命曰知方,则病无所侵矣。

然即须救疗,迄至于病愈汤食竞进,折其毒热,自然而瘥,必不可令病气自在,恣意攻人,拱手待毙,斯为误矣。今博采群经以为上下两卷,广设备拟好养生者可得详焉。

又夫伤寒病者,起自风寒,入于腠理,与精气分争营卫否隔,周行不通,病一日至二日气在孔窍皮肤之部,填塞胸心,故头痛胸中满,当吐之则愈。五日以上气沉结在脏,故腹胀身重,骨节烦疼,当下之则愈。

又夏亦不可虽云时觉视病已积日,其病源结成,非复发汗解肌所除,当诊其脉,随时情势救解求免也,不可苟以次第为固,失其机要乃致祸矣,此伤寒次第病三日以内发汗者,谓当风解衣夜卧失覆,寒湿藏不消,转动稍难,头痛身温,其脉实大者,便可吐下之,不可发汗也。

又凡人有少病,苦似不如平常,则须早道,若隐忍不疗,冀 自瘥,须臾之间,以成痼疾小理,以时早疗,鲜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脏则难可制,此虽和缓,亦无能为也,痈疽疔肿尤为其急,此自养之至要也。

又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时日吉凶,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服药当如方法,若纵意违师,不须疗之也。

又凡得时气病,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不当与也。所以尔者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与人作病矣,若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者,犹当依证而与之,勿令极意也,能饮一斗者与五升,若饮而腹满,小便涩,若喘若哕者,不可与之,饮而忽然汗出者已愈也,人得病能饮水者欲愈也(出第九卷中)。

经心录论曰∶伤寒病错疗祸及,如反复手耳,故谚云,有病不治自得中医者,论此疾也,其病有相类者,伤寒热病,风温湿病,阴毒阳毒,热毒温疫,天行节气,死生不同,形候亦别,宜审详也。(出第二卷中)

论伤寒日数病源并方二十一首

素问黄帝曰∶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岐伯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肌肉,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隘,故腹满而隘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终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营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可泄而已。

又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岐伯曰∶两感于寒病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也。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则少阳与厥服俱病,则耳聋囊缩厥逆,水浆不入,不知人则六日而死。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营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气血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出第九卷中甲乙太素同)病源伤寒一日,太阳受病,太阳者,小肠之经也,为三阳之首,故先受病,其脉络于腰脊,主于头项,故得病一日而头项背膊腰脊痛也。

又伤寒二日,阳明受病,阳明者,胃之经也,主于肌肉,其脉络鼻入目,故得病二日,内热鼻干不得眠也,诸阳在表表始受病在皮肤之间,故可摩膏火灸发汗而愈。(出第七卷中)仲景伤寒论伤寒一二日,心中悸而烦,小建中汤主之方。

桂心(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胶饴(一升) 芍药(六两)上六味切,以水七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纳饴,更上火微煮,令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如呕家不可服建中汤,以甜故也。忌海藻菘菜生葱。(千金翼同出第三卷中)(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一二日内麻黄汤主之此云小建中汤非也此方但治心中悸而烦)病源伤寒三日,少阳受病,少阳者,胆之经也,其脉循于胁上于颈耳,故得病三日,胸胁痛而耳聋也,三阳经络始相传病,未入于脏,故皆可汗而解。(出第七卷中)仲景伤寒论,疗太阳病三日发其汗,病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调胃承气汤方。

甘草(炙三两) 芒硝(半升) 大黄(四两)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煮微沸,温温顿服,以调胃承气则愈。忌海藻菘菜,经心录同。(出第十卷中,张仲景伤寒论三日亦可服麻黄汤此云调胃承气汤非也此方但治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病源∶伤寒四日,太阴受病,太阴者,脾之经也,为三阴之首,是知三日以前,阳受病讫,传之于阴,而太阴受病焉,其脉络于脾,主于喉嗌,故得病四日腹满而嗌干,其病在胸膈也,故可吐而愈。

又伤寒五日,少阴受病,少阴者,肾之经也,其脉贯肾络肺系于舌,故得病五日,口燥舌干,渴而引饮也,其病在腹,故可下而愈矣。(并出第七卷中)仲景伤寒论∶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方。

柴胡(半斤) 栝蒌根(四两) 桂心(三两) 黄芩(三两) 牡蛎(三两)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三两)上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温覆汗出者便愈也。忌生葱海藻菘菜。(范汪同出第三卷中,仲景伤寒论名柴胡姜桂也合用柴胡人参甘草黄芩半夏生姜大枣七味小柴胡汤是也玉函千金翼同)病源∶伤寒六日,厥阴受病,厥阴者肝之经也,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得病六日烦满而囊缩也,此则阴阳俱受病,毒瓦斯在胸,故可下而愈。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重生之将无耻进行到底

    重生之将无耻进行到底

    什么?有人觊觎我的家产?那就让他一无所有!什么?有人觊觎我的男人?那就让她生不如死!我的只能是我的,谁要是敢抢——来人!关门放忠犬!
  • 仙门遍地是奇葩

    仙门遍地是奇葩

    原来仙门竟是这般不以为耻,当真是脸皮厚到极致。师傅喜欢徒弟,徒弟却为魔界鬼祭哭得死去活来。好一个郎艳独绝,遗世独立的灵澈仙人。又好一个不知羞耻,仙门之辱的徒弟。不愧是仙门之境,遍地奇葩,魔为仙成仙,仙为魔堕魔;不疯不魔,不魔不仙(ps:纯属瞎七八扯,毫无逻辑。)
  • 将偏爱都许给你

    将偏爱都许给你

    “江默,你可不可以超级喜欢我”“好,超级喜欢你”/“江默,你为什么喜欢我”“因为没人喜欢你,我就勉为其难喜欢你吧”“???”------------------------------1对1甜宠文/重生/偏爱新人作者请多多支持!谢谢!乔陌曦and江默---给你最想要的偏爱
  • 超神学院之黎明之光

    超神学院之黎明之光

    前言:本小说续小说超神学院之谁与争锋,说道葛小伦与天使颜来到费尔卓德星系,雨阿托克斯的战斗中天使颜又身受重伤,而就在这时巨峡号受到堕落天使莫甘娜的狙击,盖伦在返回地球途中受到剑魔阿托克斯的阻拦,在这一部小说里将会加入LOL人气英雄伊泽瑞尔,疾风剑豪亚索。星际大战全面打响,究竟会有怎样的结局哪大家拭目以待吧!葛小轮(外号盖伦)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无花无酒任长歌

    无花无酒任长歌

    故事从遥远的西金大漠开始。三个少年,初出江湖,意气风发。可奈何江湖乱,人心乱,浮沉其中,三人渐行渐远。天高地远,随浪浮沉,何处才是方向?虽无花也无酒,此生亦愿放任长歌。
  • 爱点手机人

    爱点手机人

    爱.手机店。专属你的手机人,无所不能。记得,一点要给手机充电哦!不然他会消失呦!
  • 情渡

    情渡

    [花雨授权]暂且别叹息什么色是空来空是色,姑且别管他是不是什么佛祖门生,既然今生不是仙,就难免会有杂念,前生他虽然错过了好姻缘,今生他就别想再逃掉!偷心大法雷霆出击!一定要让他知道——她是他值得一辈子去爱的女人!
  • 龙牙剑行

    龙牙剑行

    一个亡国皇子流落街头,隐姓埋名。在修行路上奋力求进,终于可举剑问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