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61200000059

第59章 退辅会主任

1949年前后,共有60多万国民党官兵撤退至台湾,其中50多万为无眷单身官兵,另外10多万有眷军官和士官。由于大部分官兵的家眷还在大陆,因此迫切希望能“收复”大陆,早日回到老家,而对于是否要在台湾安家落户却有着不确定感。到了1950年中期,反攻仍然无望,而近半数的官兵却已进入三四十岁的年龄阶段,有些甚至年逾五旬,被人讥为“胡子兵”。为了维系军队的稳定,维持官兵对蒋介石的忠诚,蒋介石一方面不停地高调宣扬“反攻大陆”、“反攻复国”,另一方面也不得不考虑对退役老兵的安置问题。

此时,美国顾问团也向蒋介石提出了建议,认为应该实施军队汰旧换新的计划,以征兵代替大陆抵台的职业士兵,并且提出美方愿意提供相关的资金援助。然而,这个问题处理起来颇为棘手。由于撤退至台湾的国民党军队,军官比例甚高,以致当时军官加士官的人数超过征集入伍的士兵,大约形成32万对28万的比例。这批军官历经无数烽火,追随蒋氏父子半生戎马,一旦退役孤苦无依,谋生乏术,稍有差错,不仅会影响军心士气,而且将给刚刚安定下来的台湾社会带来动荡。

经过苦思焦虑之后,蒋介石再次决定将此重任交给蒋经国。为此,蒋介石决定成立“国军退除役官兵就业辅导委员会”,隶属于“行政院”。专门负责解决退除役官兵的就业、保健、医疗、职业训练及就业辅导、法令权益及优待、调查、检定、调配、养老救助、生活指定与管理等有关事项。1954年11月1日,“行政院国军退除役官兵就业辅导委员会”正式成立,设正、副主任各一人,主任一职由台湾省主席严家淦兼任,副主任一职由蒋经国兼任。

当蒋经国接手这项工作时,曾有人友好地劝他说:“你何必花这么多时间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蒋经国答道:“我们要讨谁的好?今天我们一切工作服务,难道说都是为了讨好?”

其实,那人没有明白蒋介石父子的心思。对于蒋介石父子,退辅会的工作,就是政治工作。蒋经国前往退辅会报到前,蒋介石对他说:“要像照顾自己家人一样地照顾退除役官兵。”蒋经国心中明白,这项任务非常艰巨,事关“社稷”稳定。他说:

退除役官兵离开部队,都是无家可归,在社会上又没有朋友,一离开军队,就无立足之地。……假使不管他们,而他们又是怎么样呢?第一对于军队的影响是很大的。在一般官兵会感觉到他们若是老了、病了、残废了,一旦离开军队到社会上,将来会怎么办?想到这个问题,就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和情绪。如果我们不把他们安定,就使得社会上不能安定,一个人到了无可奈何的时候,就会做出他们十分不愿做的事情。为了社会安定,为了国家需要,为了使他们继续为国效力,所以政府才做这个工作。

事实上,在当时台湾的官僚体系中,除了他,也确实没有人能顺利执行这一艰巨任务。正因如此,他勇敢地担负起了这个责任,自比“第三兵团”,除了“政治”,且有“良心”和“道义”的责任。他说:“我们同是生长在这苦难的时代里,多难的时代里,多难的国家中,大家休戚与共,息息相关,对‘荣民’是以感情、道义去服务,不是讲恩赐。”他还对部属说:“只要我有饭吃,他们就有饭吃,只要我还有一口饭吃,我就把这口饭先给他们吃。”这话赢得了全体“荣民”的齐声喝彩,赢得了众人的信任和期待。

1957年5月,蒋经国正式出任退辅会主任,他带领退辅会部属更加全力地投入工作。他对全体退辅会工作人员说:“今天不管是老干部、青年人,既然从事这种工作,必须要确定一个观念,我们这个工作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成败,每一位同志,都应当有这种看法,至于如何才能把我们的工作做好,综合共有四点:(一)要使老弱‘荣民’安居乐业。(二)残废‘荣民’有地方休息。(三)有病痛的‘荣民’有地方医疗。(四)有能力的‘荣民’,有地方工作。”

可见,蒋经国的目标是要让“荣民”“壮有所业,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学有所用”。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退辅会采取的办法是:年轻而有志求学的,辅导就学;有工作能力的辅导就业;需要休养的使之休养;病苦的使之就医。辅导会还相应创办了“荣民医院”、“荣民之家”、农场和工厂等。

就业辅导方面,在蒋经国的领导下,政府努力增加就业安置能量,根据退除役官兵的体能与志愿,按照“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的原则,尽量安置“荣民”就业。1958年1月,蒋经国指示退辅会工作人员说:“‘荣民公民’教育非常重要,必须加强。关于其他各种技术训练,可于检定后未退前,利用军方本身现有的训练机构,予以训练”,“各单位对‘荣民’之辅导教育,应分为生产单位和就医、就养单位两种。大专毕业之‘荣民’,必须安置工作”。1959年7月,他又指示说:“‘荣民’生产就业之途径,必须作长久之计划。军方各生产机构,如有工人出缺,应请其一律以退除役官兵递补。”之后,蒋经国还亲自托请台湾大学校长钱思亮推荐高校教授,设计一套测验,让退辅会能依据测验的结果,给每一位“荣民”找到合适的工作。退辅会又通过收购或政府拨用之公有荒地、河床地、山坡地、“国有”林班地、水池等设置农场、林场和渔场。先后建立了彰化、嘉义、寿丰、宜兰、池上、桃园、高雄、竹田、鹿野、苗栗、福寿山、兰屿、西宝、清境、武陵、屏东、新竹、金门等农场、森林开发处、海洋渔业开发处。与此同时,退辅会还提供补助费或贷款,协助退除役官兵做小生意,譬如摆设小吃摊,或当三轮车夫。后来,台北市区要取消三轮车时,蒋经国又指示退辅会:“对台北市区从事三轮车之‘荣民’,应特别辅助,劝导专业,并可挑选年轻力壮知识较高者,予以汽车驾驶技术训练。并研究成立一‘荣民’计程车公司。”另外,台湾的一些民营企业也被要求配合政府的安置政策。1962年,蒋经国又会同“考试院”专门设立了退除役军人转任公务人员特种考试,以便为知识水准较高的退除役官兵提供新的就业途径。

就养方面,依据“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条例”,退辅会计划设置“荣誉国民之家”,安置因战(公)致身心障碍,失去工作能力,或年老无依及生活无着之退除役官兵,使其晚年能获得妥善照顾,有尊严地颐养天年,从而做到“在营良兵,在乡良民”。1958年4月,蒋经国在退辅会业务会议上指示,“凡是年满六十岁以上之‘荣民’,除有特殊情形外,应一律送‘荣家’养老”。为了安置这些“荣民”,退辅会先后在板桥、台北、桃园、新竹、彰化、云林、台南、白河、佳里、冈山、屏东、花莲、马兰、太平等地设立了14所“荣誉国民之家”,安置“荣民”数万人之多。

就医方面,为了使伤病之退除役官兵适时获得适当医疗保健,辅导会组织条例第16条规定,在各必要地区设置“荣民医院”,供“荣民”就医。1958年7月1日,退辅会在台北市设立“荣民总医院”,并于次年11月1日正式营业。“荣民总医院”建立后,蒋经国非常关心医院医护人员的素质,他曾强调:“‘荣民总医院’员工素质,应特别注意,尤应避免引用亲戚朋友或推荐私人”,“一切医务及行政设施等,应以新的精神、新的方法去做,方可赶上时代,一切办法,必须达成科学化、制度化的要求,尤其是医护人员,应彼此协调、合作无间,并彻底消除派系观念,应以人才为主”。1959年1月,蒋经国在主持“荣民总医院”的业务会上说:“今后‘荣总医院’应做到的五个目标是:最新的设备;最优的医师;最高的医德;最美的环境;最好的管理。”后来,“荣民总医院”不仅发展成为大型医疗机构,还以医疗照顾品质、医师专业水平的高超,闻名遐迩。蒋家后来还以“荣总医院”为全家治病的专门医院。由于“荣民医院”能为“荣民”提供免费治疗,因而深受广大“荣民”的欢迎。此后,退辅会又相继在部分县市设立了“荣民医院”,使“荣民”可以就近就医。对“荣民”就医问题,蒋经国在一次讲话中说道:

我们为“荣民”医病,不管怎样花医药费,活着用多少钱,总是以医好病为原则。有一个“荣民”动外科手术,用1300多西西的血,输血费就要26000多元,请最有名的医师,医好一个“荣民”,又花到5万元以上的数目,我觉得在道义上、良心上,都感到尽到了我们的责任。用别的钱,我们可以尽量的节省,但是为了要医好一个“荣民”的病,我们不论花多少钱,是不节省的。我们是以这种精神来做“荣民”的辅导工作。

就学方面,主要是对年轻而有志求学的退除役官兵进行辅导,使其能继续就学读书,甚至安排到世界各国求学。

经过蒋经国的努力,退辅会取得了显著成绩。1959年11月,他在“立法院”作施政报告时声称:退辅会创设50个附属事业机构,新建各种房舍,总面积15万余平方公尺,安置退役军官4300人、士兵85309人,其中5039人已训练成技术人员。1964年3月,蒋经国接任“国防部”副部长,并于7月辞去退辅会主任职务。自退辅会创设至蒋经国逝世的那一年,退辅会所安置的“荣民”总数达到354480余人。其中,安置就业的有208500余人,就医的有284500余人,就养的有106200余人,就学的有5600余人。在所有“荣民之家”就养的“荣民”有73600余人,在14所“荣民医院”住院就医的“荣民”有10100余人。就学的都能各有所长,独立成家。就业的有2500余人毕业于大专院校,出国留学的有300余人,获硕士学位者200余人,获博士学位者20余人。

在退辅会工作期间,蒋经国非常忙碌,除了想办法辅导“荣民”,还得为退辅会的经费发愁。退辅会的经费主要来自于美国的援助。美方特地成立了福莱公司,负责审核退辅会的美援计划,公司的负责人是韦伯上校。韦伯在大陆时期曾任南京“国防部”预算局的顾问,对于国民政府乱用美援的情形非常清楚。因此,为了确保美援不被挪用,对退辅会的经费预算审核非常严格。对此,蒋经国曾多次指示退辅会的工作人员要想办法向美方争取美援。1958年12月20日,他在主持退辅会第七次委员会会议上说:“关于本会美援安置计划问题,应使美方充分明了‘荣民’亦有接受美援的权利。此一事实,请各位委员向美方说明,以利今后美援之申请。”然而,对退辅会提出的经费计划,福莱公司往往会提很多意见,甚至迟迟无法通过。这令蒋经国非常不满,但又无可奈何。为了赶进度,蒋经国有时不得不在美援款尚未拨下来之前,就开始执行计划,经费就向台湾银行透支。台湾银行鉴于蒋经国的身份,也不敢怠慢,只好为退辅会垫资。后来,蒋经国向美方建议,取消福莱公司,直接由美方指派官员担任退辅会顾问。美方最终接受了蒋经国的建议,美援款拨付也就相对顺利多了。

蒋经国对部属也严格要求,退辅会的工作人员随时都准备被蒋经国召见,但他们却没有丝毫的怨言。曾跟随蒋经国在退辅会工作多年的王绍堉先生后来回忆说:“现在回想起当时工作情景,可能因为年轻,又有使命感,只觉得要完成任务,所以并没有什么压力,感觉很轻松。尤其是经国先生担任退辅会主任委员,我们做起事来更显得轻松。”

我们在退辅会和经国先生做事都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守时。经国先生当时开会,时间安排非常紧凑,下午一点半开横贯公路的会议,列席的都是公路局的人;下午两点半开“荣民医院”的会议,来的人都是卫生署与省政府卫生处的人;下午三点半开“荣民农场”的会议;四点半又有另外一场会议要开,一场接一场因此决不能迟到。再加上他开会非常注重效率,一个钟头一个会议的进行,大家都是长话短说,把话讲的很直接清楚。因此跟经国先生做事第一习惯,就是要守时。第二个是养成报告重点的习惯。在退辅会时期,经国先生的办公室在三楼,我的办公室在二楼,我一看见他的车子到大门,立刻就到他办公室报告事情,详细列举要报告的事情,他立刻裁决,过程非常明快,绝不拖泥带水。

蒋经国虽然把退辅会的工作当做是一项政治工作,但他的确是真心实意地为退除役老兵服务。1956年5月4日,蒋经国在对退辅会工作人员的讲话中说:“退除役官兵过了几十年的戎马生涯,打了多少次仗,流了多少次血,现在因为体力上的关系不得不离开军队。他们过去功在‘国家’,而现在无家可归,我们要时时刻刻去抚慰他们,用一切办法去安置他们,使他们在安定生活中随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慰藉。”1967年12月19日,他在退辅会第二次扩大业务汇报会上发表讲话,他说:“有六万个退除役官兵,需要我们去安置。这六万个退除役官兵里面,有多少是瘫痪,有多少是盲残,有多少是残废,这种人我始终忘不了。”

他不但说到,而且做到。在退辅会期间,他几乎跑遍了整个台湾。当时患有麻风病的退除役官兵被安置在乐生疗养院,蒋经国到那里视察时,“对那些病患的官兵是又亲又抱,一般人是根本做不到的。我们当时跟在经国先生后面,不能说不去,只好勉为其难跟着进去,经国先生却还要留在那里吃中饭,这种精神根本不是一般人可以学得到”。花莲玉里的精神病院,蒋经国也是常去视察。蒋经国后来听说那里的病人不愿理发,他就特意为病院请来两位女理发师,马上受到病人的热烈欢迎,每天都有许多人排队等着理发了。

尽管蒋经国凭借自己的努力和特殊的身份,为“荣民”做了大量的辅导工作,尤其是让年老贫病、无依无靠的荣民们有了最起码的生存条件,但大部分“荣民”依然生活极其艰辛。对此,蒋经国深有感触。他说:“我们‘荣民’的生活还是很差,尤其是荣家的‘荣民’,每一个月仅有零用金30元,我的内心很难过。‘荣民’的生活,真正讲起来,还是很苦的。”因此,他希望所有的退辅会工作人员能够用“爱”去对待“荣民”,为“荣民”服务。他说:“我们的工作,除了经费预算,房子设备以外,最重要的就是一个‘爱’字!应当以‘爱’为中心。我自己在政府各部门所做的工作当中,认为以替‘荣民’服务,感到最为愉快!”

同类推荐
  • 改变你一生的20位西方哲人

    改变你一生的20位西方哲人

    这确实是一本好书,当你在不经意间翻开他的扉页时,它就会将你的手牢牢地抓住,致使你一直往下翻。作者以深厚的写作功底为读者提供最愉悦的阅读乐趣,一同与笔者在书中畅游吧,看看能从书中收获什么吧!
  • 风雨前行——雷震的一生

    风雨前行——雷震的一生

    本书作者以第一手资料,透过雷震的风雨一生,叙述一代知识分子与民主政治的互动关系,并以其个人政治生命的沉浮及历史背景为考量,着力表述这位骨鲠之士从坚守理念到付诸实践的精神风貌,从而显现出那个时代的变局及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真实的艰难处境……
  • 史玉柱的坎

    史玉柱的坎

    坎坷、困境,可能每个人都会遇到。不过,史玉柱所经历的坎坷之多、困境之险恐怕不是一般人能够想象的,他以4000元的投资,在短短4个月就赚回100万,又因巨人大厦资金匮乏而在一夜之间从中国首富沦落为负债2亿多的中国“首负”。即便这样,史玉柱并未气馁,而是举债进攻保健品市场,黄金搭档一炮而红,而他马不停蹄地进军网游领域的举动更是将他推向了风口浪尖。史玉柱,他曾被无数创业者誉为创业天才,是许多企业家眼里引以为戒的失败者,更是众人眼里的“逆袭英雄”。他抛开“负翁”的阴影,再次创业,抢占保健业市场、进军网游领域,成为身价百亿的商业奇才。他这一路走来,到底经历了哪些辛酸、坎坷,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读。
  • 野心优雅——任志强回忆录

    野心优雅——任志强回忆录

    本书是任志强目前唯一一本自传体回忆录,区别于以往媒体或者著作的片面解读,该书由任志强亲自执笔,几易其稿,回忆了任志强60年的成长历程。任志强的故事充满励志色彩,又极富传奇。以贩卖兔皮的小商贩起家,蒙冤入狱,最后又在大时代下创立华远地产。几度沉浮传递出自强奋斗的正能量。此外,任志强也是改革开放30年的观察者,其成长又交织着历史变迁,描绘“文革”“上山下乡”以及改革开放后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轨迹。从家世,到参军,贩卖兔皮起家!官与商,红与黑,坎坷六十年,50万字全部写尽!起诉政府,状告银行,被穷人扔鞋,被国家暗查,此书大曝内幕细节。退休后,任志强更是敢说,堪称厚重而真实的一部跌宕历史回忆录。
  • 老舍的青少年时代

    老舍的青少年时代

    每一个人都有值得自己记忆的童年,都有属于自己价值体系的少年和青年的时代。这是年华方富的时光,它充满细想与追求,它赋予浪漫与神奇。不管它是美好的还是苦楚的,也不管它是多彩的还是平淡的,它是自己生命年轮最重要、最可珍贵的部分,它是人生旅程的起点。
热门推荐
  • 千年铁树开了花

    千年铁树开了花

    本书以作者日常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文字表达生命瞬间的每一个感动,表明普通人,尽管生活有种种艰难困苦,却立志成材,愿意为社会做出平凡的贡献,顽强不屈,为实现人生真善美的境界,不断地努力,坚持到底。
  • 方客无双

    方客无双

    梦想?早已被残酷的现实所击碎。信仰?没有鬼神,没有因果,我们可以信什么?权势还是财富?命运?是三分靠天定,七分靠打拼?还是龙生龙,凤生凤?我们是迷茫的一代,但不是堕落的一代!小说通过李林(土著)和莫寞(穿越客)两个人相识、相知,相同又不同追梦,守护的历程来展现传统和现代两种人对于人生、命运的态度和对忠孝仁义的解读。旨在告诉大家有些东西可以变,但有些东西不应该被改变,那就是我们的情感,我们的守护!人生有多少无奈,心酸。历尽磨难之后,只愿我还是我,天还是天!新人新作,希望大家多提意见,多多支持!方外的成长需要你们的参与和帮助!
  • 药膳、药酒百科大全(新世纪新生活百科全书)

    药膳、药酒百科大全(新世纪新生活百科全书)

    药膳和药酒是中医食疗的一种独特方法,是中华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简便易行,疗效卓著,深受人们的喜爱。药膳疗法是药物和食物有机结合的产物,既可作为药物,又可作为食物,有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功效,在临床医疗、保健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在民间更有其广泛的使用基础。本书融合了药膳疗法和药酒疗法,弥补了以往读者只能看到药膳或药酒的缺憾,同时该书也对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病的表现和治疗方法做了具体的介绍,使之能让普通家庭接受,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 童年

    童年

    本书是高尔基三部曲之一,主要讲述阿廖沙幼年丧父、寄居外祖父家、从三岁到十岁的七年灰色生活,成功塑造了外祖母在俄罗斯文学中极具光辉与人性美的艺术形象,生动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 武林猎

    武林猎

    本来应该锦衣玉食,荣华富贵,碌碌无为的过一生,没想到王府被灭门了。本来以为行侠仗义,仗剑江湖,快意恩仇的过一生也行,没想到是个杀手。本来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潇潇洒洒,却要向皇帝老儿复仇。悲哀呀。
  • 华裳锦瑟

    华裳锦瑟

    她立天河下,无人并肩。人间已落沉睡里,母皇的天下,有他人酣睡,她宋涧如何安于枕榻。
  • 七皇子的安然妃

    七皇子的安然妃

    叱咤商海的女强人叶殊一朝穿越变身流浪街头小乞丐,左肩锁骨一朵朱砂色梅花胎记,暗藏着迷离的身世。温和正直的国师收养了她,在苍落山上过了一段简单快乐的日子。华洲大陆风云骤起,国师回朝,却发现了一个让人心痛的事实。邂逅阳光潇洒的七皇子,宿命的轮回碰撞出璀璨耀眼的火花。叶殊的加入,让这块风云大陆走向了另一个未知的命运。貌美如花的丞相千金,刁蛮任性的小郡主,冰冷邪魅的萧王爷、深沉内敛的六皇子、狂傲不羁的胡虏王子勒川、一双桃花眼的风流公子谢欢,谁又是谁的宿命?谁又是谁的轮回?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龙王之殇

    龙王之殇

    龙王之后,却是一对双生子,会如龙王所担忧的出现兄弟相残吗?亦或是其他结果。
  • 凤凰劫宁负天下不负卿

    凤凰劫宁负天下不负卿

    染儿,你等我,待我高中,定回来娶你。”“好,沐澄我等你。”这已经是我第N次忆起苏沐澄离开时的情景了,他告诉我中状元后,会回来娶我,但一个月前就传来消息苏沐澄高中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