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781300000002

第2章 荀学述要[1]

荀子之学,自汉以来,备受压抑,至宋明尤甚。及清中叶,虽注者渐多,但由于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恶,一般均将孟、荀对立起来,使二家在义理上无法疏通,因而对荀学产生种种误解。近人更有把荀子划入法家,以与儒家对垒者。其事虽荒谬悖理,亦可见近人对荀学误解之深。因此,如何阐明荀学之价值与意义,以重建荀子在儒学中应有之地位,实为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荀学之基本性格是要弘扬人道,宣扬天生人成的观念。中国文化自周初人文精神兴起以来,人在宇宙间的地位即不断提高。首先是孔子指出仁是我们生命的高贵本质,也是一切价值理想的泉源。孟子进一步讲性善,言仁义礼智根于心,人有可以为善的先天根据。到了荀子,便说“天地生之,圣人成之”(《富国篇》),“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礼论篇》)。这便明确地把人提升为三才之一,与天、地并列。孟子着重树立理想,荀子着重把理想化为现实。因此,由孔子而孟子,由孟子而荀子,彼此相辅相成,实为儒学应有之发展。

荀子天生人成的思想,首先要明于天人之分、性伪之分。其目的是要人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要人“伏术为学”“思索孰察”(《性恶篇》),而不徒恃生之所以然之性。

《天论篇》名义上是讲天,实则是讲人。荀子把天分为能生之本体与所生之自然。能生之本体可使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更能使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然而我们却只见其功而不见其事,只知其所以生而莫知其无形。因为天职是不为而成、不求而得、神化莫测、不可捉摸的。因此,吾人之智虑虽深,能力虽大,明察虽精,亦不以之加于天道。这便叫作不求知天。

然而,能生之本体如何产生列星、日月、四时、阴阳、风雨、万物等自然现象虽不可知,但既生这些自然现象,这些自然现象便可以为我们所知。人便应当记识这些自然现象之可以期必,可以生息,可以从事,可以为治者,将其应用于人事之上。这些自然现象有其运行的规律,所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故人只要能尽其在我,敬其在己,便可以将吉凶祸福操在自己手上,“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天论篇》)。这便叫作知天。

《天论篇》一面要我们知天,一面要我们不求知天。要知的天,是指可以应用于人事上的自然现象;不求知的天,是指不为而成、不求而得的能生之本体。《天论篇》的主旨就是要我们分清楚要求知的天和不要求知的天,要我们明于天人之分。明于天人之分的目的,是要我们注重人道之所宜。故星坠木鸣等天地之变并不可畏,人妖才是可畏的。所谓人妖就是指因为人事不齐而导致的政令不明、举措不时、本事不理、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至、籴贵民饥、路有死人等。荀子认为一切吉凶祸福、安危治乱全系于人事,而无关于天道,故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天论篇》)

至于荀子之所以要反对孟子之性善论,其中一个重要的理由,是以为一旦主张性善,说人天生就是善的,便不必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不再需要后天人事上的努力。所以他说:“性善则去圣王,息礼义矣;性恶则与圣王,贵礼义矣。”(《性恶篇》)荀子的这些看法,当然都是对孟子的误解,因为孟子并没有说性善则去圣王。相反,孟子说性善,从四端指出人有欲善与可以为善的先天根据,正是要人知道人皆可以为尧、舜,有为者亦若是,而勉力为善。不过,荀子对孟子有所误解是一回事,荀子要人在生之所以然的本始材朴之上“伏术为学,专心一志,思索孰察,加日县久,积善而不息”(《性恶篇》),则与孟子并无二致。荀子认为人在生之所以然之性中,不但有好利恶害、好荣恶辱之性,而且也有欲为善,好礼义、辞让、忠信之性,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人有这些好善的主观愿望与可以为善的主观能力,孟子便因此而说性善。但荀子认为只有主观的愿望和能力,并不能保证善的实现。荀子所谓善,是就正理平治而言,是就善在客观上、现实中的实现而言。故此,人徒有主观的善的愿望,不独不可称之为善,反足以证明人性是恶的。故曰:“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性恶篇》)同样,人若只有可以为善的能力,也不能因此说性善,因为由可能变为现实,仍要有许多人事上的努力。荀子虽然说“人生而有知”“心生而有知”(《解蔽篇》),“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性恶篇》),但可以并不一定可能。要用人可以为善的能力,把为善的愿望化为现实,便要学至全尽,知类明统,兼陈万物而中悬衡,使心之所可中理合道,然后循理直道,勉力从事,才能把潜能化为现实。所以荀子说:

“圣可积而致,然而皆不可积,何也?”曰:“可以而不可使也。故小人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君子可以为小人而不肯为小人。小人、君子者,未尝不可以相为也,然而不相为者,可以而不可使也。故涂之人可以为禹,则然;涂之人能为禹,未必然也。虽不能为禹,无害可以为禹。足可以遍行天下,然而未尝有能遍行天下者也。夫工匠、农、贾,未尝不可以相为事也,然而未尝能相为事也。用此观之,然则可以为,未必能也;虽不能,无害可以为。然则能不能之与可不可,其不同远矣,其不可以相为明矣。”(《性恶篇》)

荀子有可不可与能不能之分,正如孟子有能不能与为不为之辨。不过孟子除了就四端指点性善外,也就人有良知良能说性善。而荀子所谓善,既然指正理平治而言,则善必须与客观的礼义法度相配合,不能只就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的道德感情而言。主观的道德感情要成为客观的善,必须“伏术为学,专心一志,思索孰察,加日县久,积善而不息”(《性恶篇》)才能达至。因此,他不说性是善的,而只说“其善者伪也”(《性恶篇》)。但不说性善,其实是可以说性无善无不善的。至于荀子把它说成是恶,亦有矫枉过正之处。不过,荀子既然基于天生人成的原则,把善的标准提高,强调后天人为努力的重要,则他在措辞上虽有过当之处,也不该将其提升到纲领上来,和孟子的思想完全对立。但世人读《荀子》,多执着于“性恶”一词,将其与《孟子》对立,这是很可叹惜的。

以上我们从天论与性论的角度说明了荀子对人为的重视。荀子虽重视人为,但并没有否定天或性应有的地位。故虽然圣人不求知生之本之天,但《礼论篇》却要我们对它行祭祀。虽然生之所以然之性不是善的,但善却是性伪合的产物。《礼论篇》云:

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故曰: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

荀子分天与人、性与伪,以天与性为本始材朴,以人与伪为文理隆盛。善是天与人、性与伪合的结果。他一面叫人制天命而用之,一面却说天是生之本,要人祭天;一面说性恶,一面却说人有为善的质与具,要性伪合而生礼义。可见荀子对天与性仍保有孔孟的性格。荀子不说天性是善,并不是说天性中没有孔孟所谓的善,而是说没有所谓的人为之善而已。荀子之所以要对善另下定义,目的是要把善提高到圣王的地位,不许以善于禽兽为善,并要加强人道的努力。

荀子言人道,一面要达至群居和一,另一面要学以美其身。前者属于治人之学,后者属于修己之学。兹分论如下:

荀子之学,首重群学。故《非十二子篇》评它嚣、魏牟、陈仲、史鰌、慎到、田骈、惠施、邓析之徒,皆因其“不足以合文通治”,“不足以合大众,明大分”,“不足以容辨异,县君臣”,“不可以经国定分”,“不可以为治纲纪”。他在《王制篇》中认为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就是因为“人能群,彼不能群”。而君之所以为君,就是因为他善群。

然而,何以人能群,禽兽不能群呢?荀子认为这是因为人有分、有辨而禽兽则无。所以他说:“人何以能群?曰:分。”(《王制篇》)又说:“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非相篇》)

人群共处,要达至和一治平的境地,绝不能没有组织,有组织便绝不能没有分别。“曷谓别?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礼论篇》)若只是乌合之众,群而无分,则必势不能容,物不能赡,众不相使,必然导致国家贫穷,天下大乱。《荣辱篇》云:

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则从人之欲则势不能容,物不能赡也。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悫禄多少厚薄之称,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

《礼论篇》又云: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人有欲则生,无欲则死,而且人之情,欲多而不欲寡,若纵人之欲,则必势不能容,物不能赡。若欲而不得,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故必须制礼义,使贵贱有等,长幼有序,知愚、能不能有别,然后使悫禄多少厚薄称其分,这样才能养人之欲,给人之求,并使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故群而无分,则物不能赡,这是必须有分的第一个原因。

人群共处,若彼此等齐,毫无差别,君臣不立,上下不分,便无以相制相使,结果亦只有陷于穷乱之境。这是必须有分的第二个原因。故《王制篇》云:

分均则不偏,势齐则不壹,众齐则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赡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

由于民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而一人之身,百工之所为备,故必须分工分职,尽伦尽制,然后才能达至至平的境地。这是必须有分的第三个原因。故《荣辱篇》云:

故仁人在上,则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尽官职,夫是之谓至平。

《王霸篇》又云:

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建国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总方而议,则天子共己而已!出若入若,天下莫不平均,莫不治辨,是百王之所同也,而礼法之大分也。

《富国篇》又云:

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守时力民,进事长功,和齐百姓,使人不偷,是将率之事也。高者不旱,下者不水,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熟,是天下之事也。若夫兼而覆之,兼而爱之,兼而制之,岁虽凶败水旱,使百姓无冻馁之患,则是圣君贤相之事也。

《王制篇》更历述王者序官之法和百官分职之事。由此可知,人群共居,无度量分界则争,无上下之别则乱,无分工分职则穷。故“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富国篇》)。

然则如何才能把辨异显示、表明出来呢?荀子认为“圣王财衍以明辨异”(《君道篇》),故一切富饶及多余的财用,都是财衍。这指重色而成文章,重味而成珍备,以及撞大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雕琢、刻镂、黼黻、文章、刍豢稻粱、五味芬芳等而言。《富国篇》云:

古者先王分割而等异之也,故使或美或恶,或厚或薄,或佚或乐,或劬或劳,非特以为淫泰夸丽之声,将以明仁之文,通仁之顺也。故为之雕琢、刻镂、黼黻、文章,使足以辨贵贱而已,不求其观;为之钟鼓、管磬、琴瑟、竽笙,使足以辨吉凶,合欢定和而已,不求其余;为之宫室台榭,使足以避燥湿,养德辨轻重而已,不求其外。

分异固然要有美恶、厚薄、劳逸等客观的表现,但分异还是为了群居和一,明分达治而保万世,并不是为了华美与享乐,故曰“不求其观”“不求其余”“不求其外”。然而,分异究竟是依什么原则和标准产生的呢?《王制篇》云:

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

人群共处必须要有分辨,但在人类历史中,许多社会阶级的划分都是依强权而不是本于道义的,荀子却要用义来分。荀子所建构的礼治社会,好像存在着许多不平等的现象。例如他规定“天子袾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富国篇》)。“天子棺椁十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天子之丧动四海,属诸侯;诸侯之丧动通国,属大夫;大夫之丧动一国,属修士;修士之丧动一乡,属朋友;庶人之丧合族党,动州里。刑余罪人之丧不得合族党,独属妻子,棺椁三寸,衣衾三领,不得饰棺,不得昼行,以昏殣,凡缘而往埋之,反无哭泣之节,无衰麻之服,无亲疏月数之等,各反其平,各复其始,已葬埋,若无丧者而止,夫是之谓至辱。”(《礼论篇》)这在我们今天看来,好像都是很不合理的。然而,类似的差别,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依然普遍存在着。原因是群不能无分,分不能不有赖于物质财用把它彰显出来。不过,荀子的藩饰是为了分辨,分辨本于德义,务求“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朝无幸位,民无幸生”(《富国篇》)。“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王制篇》)可见这些社会上的差等,还是本于正义的。

群必须有分,分必须以义理为质,以财物为文,合质与文,便是礼。故《非相篇》云:“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礼论篇》亦云:“礼者,以财物为用,以贵贱为文,以多少为异,以隆杀为要。”荀子言礼,就是要通过文饰将一切分别客观化,故常说制礼义以分之。又曰“礼别异”(《乐论篇》),“礼者,节之准也”(《致士篇》)。但礼的一切节制文饰,均要本乎义理,故又曰:“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论篇》)

荀子言礼,不但笼罩了整个人生的问题,也包括了人死的问题。所以说:“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礼论篇》)荀子认为人生的问题,首先便要养给人之欲求。故《礼论篇》开宗明义便说礼起于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但由于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不明分不足以达治,不达治不足以富国养民,故要得其养,便要好其别。养和别,在荀子看来是孪生的。像墨子“大俭约而僈差等”(《非十二子篇》),结果只有“尚俭而弥贫,非斗而日争,劳苦顿萃而愈无功,愀然忧戚非乐而日不和”(《富国篇》)。故《君道篇》云:

道者何也?曰:君道也。君者何也?曰:能群也。能群也者何也?曰:……善班治人者也,善显设人者也,善藩饰人者也。

所谓“善班治人”,是指“天子三公,诸侯一相,大夫擅官,士保职”(《君道篇》)等分官分职而言。所谓“善显设人”,是指“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其人载其事而各得其所宜,上贤使之为三公,次贤使之为诸侯,下贤使之为士大夫”(《君道篇》)等知人善任而言。而所谓“善藩饰人”,是指于以上之分官分职之中,“修冠弁、衣裳、黼黻、文章、雕琢、刻镂皆有等差”(《君道篇》),以表明这些分异而言。所以善班治人、善显设人、善藩饰人三者,都是为了别异。只有明分辨异,才能达至正理平治、富国养民的目的。故曰:

故礼者,养也。刍豢稻粱,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檖貌,越席、床笫、几筵,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礼论篇》)

君子论礼,于得其养、好其别之外,又有为了安顿人的愿望和情性者。凡人,生则欢,死则哀,主祭祀则敬,处师旅则威,这些欢、哀、敬、威之情,若只是质而无文,便不足以合文通治,故“凡礼,事生,饰欢也;送死,饰哀也;祭祀,饰敬也;师旅,饰威也。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一也,未有知其所由来者也”(《礼论篇》)。这些欢、哀、敬、威之情,有些只属于自然情性,有些则完全是孔孟所认为的善的道德感情。如因对死者有志意思慕之情、忠信爱敬之至而行祭礼,因天地为生之本、先祖为类之本、君师为治之本而“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礼论篇》),则完全是为了报本反始、追养继孝、崇德报功。这显然是为了安顿人的道德情性。荀子在丧葬之礼中,要人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亦是为了履行敬始而慎终、始终如一的君子之道。因为生是人之始,死是人之终,终始俱善,然后人道备。若厚其生而薄其死,敬其有知而慢其无知,便是奸人之道、背叛之心。可见荀子论礼,在养给人之欲求与明分达治之外,还触及了人的内心世界和道德宗教的感情,从这些地方去了解,则荀子对人性显然有很深邃的认识,不过荀子认为这些性情,都是要后天人事去成就的,所以才不说人性是善的。

荀子论礼,无论是为了满足人之好荣恶辱、好利恶害之性,还是为了安顿人之志意思慕、忠信爱敬之情,都是站在人道上立言的。《天论篇》云: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礼论篇》云:

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苟非圣人,莫之能知也。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

对人类的宗教行为,从人道的立场,恰如其分地肯定其价值,既不抹杀主观的情志,又不由主观的情志漫出去肯定客观的鬼神,这是儒家所特有的一种对鬼神的态度。这种态度,荀子表现得最为明确。这使荀子的礼,由治生及于治死,由事存及于事亡,而笼罩了人生文化的全体。故曰:“礼者,人道之极也。”(《礼论篇》)

荀子治人之学,大体如上。以下将略论荀子修己之学。

一般人以为荀子只看重外王之学或治人之学,实则于荀子而言,外王与内圣、治人与修己都是一起讲求的。荀子认为学的途径,始乎诵经,终乎读礼,而其目的,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荀子认为生之所以然的天性只是一些本始材朴,若不加上人为的努力,则性不能自美,必学以美其身,然后有以异于禽犊。而荀子所向往的理想人格,则有所谓大人、成人和大儒。

荀子所谓大人,偏于智性而言,是一个能见四海、论久远、知万物、通治乱、经纬天地、制裁自然、智慧圆满、通达无碍的人格。《解蔽篇》云:

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恢恢广广,孰知其极!睪睪广广,孰知其德!涫涫纷纷,孰知其形!明参日月,大满八极,夫是之谓大人。夫恶有蔽矣哉!

荀子所谓成人,则偏于德性而言,是一个由知道而体道、由困知勉行而至能定能应的理想人格。《劝学篇》云: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至于荀子所谓大儒,则是仁智兼尽、德慧双修、穷则可以独善其身、达则可以兼善天下的理想人格。荀子认为只有像仲尼、子弓这样的人,才足以当之。《儒效篇》云:

彼大儒者,虽隐于穷阎漏屋,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用百里之地而千里之国莫能与之争胜,笞棰暴国,齐一天下,而莫能倾也。是大儒之征也。其言有类,其行有礼,其举事无悔,其持险应变曲当,与时迁徙,与世偃仰,千举万变,其道一也。是大儒之稽也。其穷也,俗儒笑之;其通也,英杰化之,嵬琐逃之,邪说畏之,众人愧之。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

荀子的理想人格,有偏于智性的,有偏于德性的。偏于智性的在修养上便偏重知,偏于德性的在修养上便偏重行。一般都是先知后行,因为“心知道然后可道,可道然后能守道以禁非道”(《解蔽篇》)。故荀子在修己上,也有致知和笃行两套工夫。

以下我们先谈谈荀子致知的工夫。

《荀子》全书,首重在学,故开宗明义曰:“学不可以已。”(《劝学篇》)盖生之所以然之性,无伪则不能自美,学者必须善假于外物,然后足以美其身。学有觉义与效义,由未知而知为觉,由未能而能为效。致知一方面要有经验的累积,另一方面要有理性的通贯。荀子在知识论上有经验主义的性格,这是很明显的,所以他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篇》)但荀子除了有经验主义的性格外,也有理性主义的性格。《劝学篇》云:

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

《不苟篇》云:

君子位尊而志恭,心小而道大;所听视者近而所闻见者远。是何邪?则操术然也。故千人万人之情,一人之情是也;天地始者,今日是也;百王之道,后王是也。君子审后王之道而论于百王之前,若端拜而议。推礼义之统,分是非之分,总天下之要,治海内之众,若使一人,故操弥约而事弥大。五寸之矩,尽天下之方也。故君子不下室堂而海内之情举积此者,则操术然也。

《非相篇》云:

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欲知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故曰: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圣人者,以己度者也,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以说度功,以道观尽,古今一度也。类不悖,虽久同理。

《儒效篇》云:

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苟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之中,若别白黑,倚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儗怍,张法而度之,则晻然若合符节,是大儒者也。

由上可见,荀子致知,不但要学至全尽,而且要知类明统。学者始于诵诗书,终于读礼乐。诗书只是一些先王之陈迹,礼乐则为后王之制度。但制度条文本身无所解说,故必须法其法以求其统类,深知其义,通达其理,才能与时迁移,与世偃仰,千举万变,不离其宗。

然而,人在致知之过程中,每每会被一曲之知所障蔽,所谓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故必须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这被荀子叫作解蔽。培根在致知上主张观察法,亦谓我们必先去除心中的剧场偶像、市场偶像、洞穴偶像、种族偶像,才能客观地面对事实。培根所谓偶像,无异于荀子所谓蔽;培根要人去除偶像,就无异于荀子要人解蔽。人要解蔽,才能顾虑周全。故《不苟篇》云:

见其可欲也,则必前后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必前后虑其可害也者;而兼权之,孰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取舍。如是,则常不失陷矣。凡人之患,偏伤之也。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其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荀子认为人要免于蔽塞之祸、偏伤之患,除了凡事要瞻前顾后、深思熟虑外,更要在致知之前有一套养心修心的工夫。因为人知“道”要靠心,若“观物有疑,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吾虑不清,则未可定然否也”(《解蔽篇》)。《礼记·大学》亦云:“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故荀子有所谓治心之道。

什么是治心之道呢?《解蔽篇》云:

治之要在于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

所谓虚,是不因心有旧知而妨碍了它接纳新知。所谓壹,是不因心能兼知而妨碍了它的专一。所谓静,是不因心有潜意识与下意识的活动而妨碍了它的清明。心能修养到虚壹而静,便叫作大清明,于是宇宙间的万形万理都可以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无所偏蔽,这便达到了大人的境地。

荀子治心,虽要达至大清明的境地,但工夫之次第,则有强、忍、危、微之不同,以及人心、道心之别。

《解蔽篇》“空石之中有人焉”一段,论治心之道的工夫次第,其中颇有错简,诸家校正虽多,但仍有可疑者,今参以己见,将全段重订如下:

空石之中有人焉,其名曰觙。其为人也,善射以好思。耳目之欲接,则败其思;蚊虻之声闻,则挫其精。是以辟耳目之欲,而远蚊虻之声,闲居静思则通。思仁若是,可谓微乎?孟子恶败而出妻,可谓能自强矣,未及忍也。有子恶卧而焠掌,可谓能自忍矣,未及危也。辟耳目之欲,而远蚊虻之声,可谓危矣,未可谓微也。夫微者至人也。至人也,何强、何忍、何危?故浊明外景,清明内景。圣人纵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夫何强、何忍、何危?故仁者之行道也,无为也;圣人之行道也,无强也。仁者之思也恭,圣人之思也乐,此治心之道也。

朱子《中庸章句序》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为舜所以授禹之道统。他把人心解作生于形气之私,把道心解作原于性命之正,危是危殆不安之意,微是微妙难见之意,故必须精察于二者之间而不杂,贞一于道心之正而不离,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使人心常听命于道心,才能使危者安,微者著,而达至允执厥中的理想。因此,朱子是把“人心惟危”和“道心惟微”对立起来,把“人心之危”解作劣义。荀子对道经“人心之危,道心之危”的解释,则是把“危”和“微”都解作胜义,故曰:“处一危之,其荣满侧;养一之微,荣矣而未知……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解蔽篇》)

荀子认为要治心,第一步便要如孟子之自强。但孟子怕妻子影响他的修行而出妻,不及有子憎恶自己寝卧而焠掌。因为出妻只是舍弃身外之物,焠掌则有切肤之痛。故治心的第二步便要如有子般能自忍。但自忍只是忍受身体上的痛苦,尚未进至精神上的凝聚。空石之人,为了集中精神射覆,而辟耳目之欲,远蚊虫之声,使心思永远在戒慎恐惧的状态下求其集中,这便是能自危。《说文解字》谓“危”为:“在高而惧也”。故所谓“人心之危”,不取危殆之意,而取危惧之意。人要集中精神,不受外物干扰,首先便要以戒慎恐惧的心情勉力从事,这便叫作“处一危之”。不过,以戒慎恐惧的心情来治心,未免过分紧张和着迹,因此不能算是治心的最高境界。治心的最高境界是“养一之微”,达到无为无强、何忍何危的境地,出乎自然,行所无事,则一切都会发荣滋长于不知不觉之中,到达治心的最高境界。可见荀子虽然重视人为之伪,但依然是以无为自然为理想的。

当然,能以虚壹而静的大清明心,学至全尽,知类明统,又能解除一切偏蔽,把万事万理都铺陈出来加以计虑权衡,思索熟察,便能为天下生民制定一些可以保万世的礼义法度。然而,有了礼义法度而不去身体力行,或只将礼义法度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只有四寸,这便不足以美其身。故君子之学,必须“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劝学篇》)。

荀子认为,治气养心,没有比循礼而行更快捷的。因为礼是立中而制节、称情而立文的,人若循礼而行,便可以变化气质。故《修身篇》曰:

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怠慢僄弃,则炤之以祸灾;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

治气养心,虽然莫径由礼,却又莫善于诚。究竟荀子所谓“诚”是什么意思呢?《不苟篇》云: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不形则虽作于心,见于色,出于言,民犹若未从也,虽从必疑。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类至,操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操而得之则轻,轻则独行,独行而不舍则济矣。济而材尽,长迁而不反其初则化矣。

荀子主张性恶善伪,他所谓“诚”,不是指性,也不是指仁义善道本身,而是指健行不息地守仁行义。故“诚”不着重于致知,而着重于笃行。能精一不贰地守仁,便叫诚心守仁;能精一不贰地行义,便叫诚心行义。故仁义善道,亦须继续不断地践行,恒常不息地表现。如果仁义善道的践行和表现只如疾风骤雨般稍纵即逝,无以为继,则父子之亲亦会由亲变疏,君上之尊亦会由尊变卑,圣人之知亦不能化万民。因为若不能诚于善道,便不会在人所不见之地仍健行不息、纯亦不已地为善。若不能在人所不见之地健行不息、纯亦不已地为善,则不能使善道实有诸己而自然流露形诸辞色之间。若不能使善道实有诸己而自然流露形诸辞色之间,则虽以巧言令色作状于外,民众也不会顺从,即使顺从亦必引起疑惑。天不言而人推高,地不言而人推厚,君子不言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都是由于对善道健行不息、纯亦不已所致。礼者,履也。人养心虽然莫径由礼,但行礼由礼而不至于健行不息、纯亦不已,则亦不足以变化气质、感化万民。故曰:“养心莫善于诚”。

荀子所谓“诚”,既是择善固执,要人对善道健行不息、纯亦不已的意思,是由诚心守仁、诚心行义所达至的理想人格,亦是人为努力的结果。照荀子的观点,不但礼义法度是积伪所生,圣人也是积伪所致,而“诚”本身是择善固执、孜孜为善的代名词,如是,积伪就是致诚,致诚就是积伪,人由“真积力久”而至“长迁而不反其初”,便可以达至圣人的境地。这些话,表面上和孟子有很大的差别,但孟子虽主张性善,到底也只说“有为者亦若是”(《孟子·滕文公上》),可见他们同样重视“人成”,只是对“天生”一面有不同的评价而已。

《荀子》一书,特重择术,认为“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非相篇》)。故《修身篇》有所谓治气与养心之术,《不苟篇》有所谓欲恶取舍之权,《荣辱篇》有所谓常安之术与常危之术,《仲尼篇》有所谓持宠处位终身不厌之术与擅宠于万乘之国必无后患之术,《强国篇》有所谓力术与义术,《致士篇》有所谓衡听、显幽、重明、退奸、进良之术。凡此等等,包括了治人与修己,亦可见荀子天生人成思想之一斑。

同类推荐
  • 传世名著百部(第21卷):荀子

    传世名著百部(第21卷):荀子

    《荀子》是先秦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的代表作,集中记录了荀子的言论,对于研究荀子及先秦学术思想有着重要的价值。该书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二重论

    二重论

    本书分为两大卷共五个部分。第一卷共两部分,是对二重论的逻辑学研究;第二卷共三个部分,是对二重论的哲学研究,并包括几个初步的应用研究。
  • 中国现代化思想史论(1912—1949)

    中国现代化思想史论(1912—1949)

    本书从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个案研究三个维度,对1912—1949年期间的中国现代化思想进行较有系统性的深度研究,聚焦现代化的核心问题。在个案研究方面,重点剖析了章士钊的三农思想、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马寅初的温和计划经济思想等。本书认为“以工立国”、社会主义、统制经济计划经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成为主导性思潮。这些现代化共识的形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现代化道路奠定了基础。本书着重从现代化理论角度展开,采纳社会思想史的研究范式,进行社会、思潮、流派、思想家四者的一体贯通研究,深入追究思想后面的社会原因,并大量掌握报刊、文集等原始文献。
  • 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

    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

    《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本书既可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作为专业人员研讨使用。它广泛适用于新闻工作者、广告人员、公关人员及娱乐圈,对于培养分析技巧,提高对伦理学的认识,颇有助益。
  • 孔子说为人

    孔子说为人

    本书对孔子的精彩思想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将孔子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世事的体察和经验加以展示,结合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进行解说,书中对孔子的思想有较为透切的观察,文字之美和思想之深有机结合,内容明白晓畅、妙语连珠、精彩观点随意而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本书开启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灵感,警醒我们的意识,使我们神游天际。
热门推荐
  • Arizona Sketches

    Arizona Sketch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惊艳满朝:绝代天骄

    惊艳满朝:绝代天骄

    二十一世纪,她,天之骄女,绝色容貌,对外人冷如寒冰,却对他情有独钟;她和他有着杀手的身份,两人相恋,他却为了地位杀了她。她穿梭千年,回到古代,成了雪月国郡主,拥有万千宠爱,却因情而伤,冷若冰霜。他是雪月国的皇上,却假扮异国客人,被她所吸引,引她入勾,成为了倾世皇后。她冷若寒霜:皇上请让开,我看不上你。他却满脸妖孽:我乃当今皇上,我的王妃给我走吧。
  • 腹黑影后:娶个导演做相公

    腹黑影后:娶个导演做相公

    手握重权,经历杀戮的人是她。有倾世容貌,仿若谪仙的人是他。当三分呆萌四分腹黑五分抽风的她重遇了八分傲娇九分打脸十分高冷的他,女抽风怪会做出什么惊天骇俗的事呢~
  • 极限巨星救世

    极限巨星救世

    10年宅男穿越平行世界,叶子旭:“我只想安静的当个宅男。”系统:“不,你不想!发布任务:扶老奶奶过马路。”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叶子旭:“我一开始就说我的愿望是世界和平你们都不信。”媒体:“……”观众:“……”有娱乐圈,也有极限运动,拯救世界,也拯救自己。
  • 多看你对眼睛好

    多看你对眼睛好

    有一种时间,叫遇见你。“周叶蓁,你老是看我干嘛?” “看你对眼睛好你信吗?” “周叶蓁给我买瓶水去!” “骆云谏你怎么不自己去?” “周叶蓁陪我吃顿火锅吧!” “骆云谏我马上比赛了,我吃清汤可以吧?” “周叶蓁......陪我喝酒吧。” “骆云谏,我在国外。” “周叶蓁,我们在一起吧!” “骆云谏,我同意了,” 一个校园到社会的甜饼,中间有小玻璃渣,不会太虐啦! 舞者毒舌男X歌手假软憨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高冷总裁的私宠:娇妻哪里逃

    高冷总裁的私宠:娇妻哪里逃

    “叶少,只要五十万,我可以做你的终身情人。”“你确定我会要你这样的情人?”她穷得只剩身体。“你伤害了我,却一笑而过。。。”
  • 天野奇谈

    天野奇谈

    一个一穷二白的少年人拜了一个天资卓绝的师傅,然后一路与红尘纠缠一边斩断尘缘的故事。主角的性格就是一句话:我谁也不信。好不容易相信了一个人,结果那人的性格却也是一句话:我说什么都别信。于是,主角酸爽的人生偶尔会有一点悲剧。
  • 烽火之情缘

    烽火之情缘

    师兄因误食淫露草冒犯了柳慧,后不堪良心的谴责跳崖自尽,五年后,武功练成的柳慧为了寻回师兄的尸骨来到他自尽的断魂谷却发现师兄早已尸骨无存,悲痛之际杀死了谷中所有的狼群。三日后离开回到村里,听说鬼子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走上了惩奸除恶的道路。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