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783400000009

第9章 “近所谓东西文化之不同,在许多点上,实即中古文化与近古文化之差异”

——冯友兰先生指引我初识中西哲学之差异

念中学期间就已知道冯友兰的大名,但没有读过他的书。在西南联大,校园的院墙上经常有名教授的讲座海报,我进联大最早听的两个讲座,一个是刘文典讲《红楼梦》,一个就是冯友兰的“论道统”。冯友兰讲座的地点是联大最大的教室,门里窗外,人山人海,我挤进去占据了一点“立锥之地”。讲桌前站着一个身穿长袍马褂、满脸大胡子、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的道学先生,面前放着一个黄皮包。不用问,这就是冯友兰。“我今天讲的题目是论道统统统……统。”惹得全场大笑,原来冯先生严重口吃。但稍事缓解后,冯先生忽然又一阵一阵地讲得非常流利畅快,条理之清晰、气势之磅礴和他的口吃形成一幅对比鲜明的画面,越发吸引着听众。那次讲座的内容,大体上是冯先生所谓“照着讲”与“接着讲”的那套关于宋明道学的著名论点,我恍恍惚惚,似懂非懂,但觉其中有深意。他给我留下了第一印象:博学鸿儒。

转入哲学系后,当然以能听冯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课程为幸福。我当时也参看其他一些讲中国哲学史的书,都觉得理论分析少,不甚了了,常常因此而迁怒整个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笼统、混沌。唯独听冯先生的课,读冯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就觉得他对于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学说解释得那么清晰,评论得那么近情近理。他虽然强调“写的哲学史须永远重写”,这是西方新近的观点,但他又特别重视“信史”,重视忠于原文。他的《中国哲学史》一书的特点之一,就是引证了大量原文,其用意在于要求读者“直接与原来史料相接触”。所以他的讲解之清楚明白,绝非主观附会,哗众取宠。他连中国经典原著中本来含混有歧义的地方,也要清楚明白地指出其含混之处何在,歧义的各种可能性何在,还要留下一些可以让读者自己去琢磨的空间。

冯先生讲中国哲学史,总是联系西方哲学史来考察。他受英美新实在论的思想影响较深,其对中国古代哲学史上许多思想学说的讲解中,新实在论的观点随处可见,对朱熹的理气说的讲解乃其尤著者。他所“讲的”中国哲学史或他所“写的”《中国哲学史》,似乎是他《新理学》所提出的“真际”说之体现和应用。“真际”实际上是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是新实在论的“潜存”,朱熹的“理”也被冯先生讲成了柏拉图的“理念”和新实在论的“潜存”。冯先生的“新理学”是柏拉图主义、新实在论与中国程朱理学相结合的一个统一体。他的课对我影响最大之处是把我引向一个形而上学的、超感性的“理”的世界。我也把对柏拉图主义的兴趣与对程朱理学的兴趣结合了起来。我对程朱理学的兴趣大于对陆王心学的兴趣,而且这种倾向支配了我几乎大半辈子。

与此相联系的是,他讲中国哲学史,却把我的兴趣引向了西方哲学史。通过冯先生“讲的”中国哲学史,我觉得中国传统思想缺乏分析和逻辑论证,许多内蕴很深厚的东西都被掩藏了起来,可以玩味,却难于解说。我是一个自命为“有数学头脑的人”,重逻辑推理,我当时心想,要学哲学就要学西方哲学,中国传统里逻辑太少。现在看来,这一看法显然有点过激之处。但无论如何,冯先生当时“讲的”中国哲学史,表现了他运用逻辑方法作细致的理论分析的风格,很合乎我个人的口味。他“写的”《中国哲学史》一书,引文篇幅超过论述,但一点也不缺乏理论,而且我以为,与当时其他许多中国哲学史方面的著作相比,冯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是理论性最强的。冯先生是20世纪我国真正有自己独创的思想体系的哲学史家和哲学家。

冯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说:“直至最近,中国无论在何方面,皆尚在中古时代。中国在许多方面不如西洋,盖中国历史缺一近古时代,哲学方面特其一端而已。近所谓东西文化之不同,在许多点上,实即中古文化与近古文化之差异。”(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495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冯先先在这本书里和在讲堂上都没有详细说明他这一断语的具体内容。从他当时讲课的总体上窥其大意,也许是说:中国哲学史缺乏西方自文艺复兴特别是自笛卡尔到19世纪中叶的近代哲学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西方科学繁荣发达,与之相应的哲学观点也多进取精神,重研究自然,重个人思想自由。但这样的说法已掺杂了我个人的揣测和思想观点,冯先生并没有这样讲明。我以为,把中西文化之差异看作时代性差异,诚如冯先生所加的限制词所说,“在许多点上”,是符合史实的。近来学术界关于中西文化之差异问题,有“时代性差异”和“类型性差异”之争。我以为,文化包括科学、道德、审美、宗教等诸多方面,文化是这些方面的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只有科学可以用“进步”的标准来衡量,因此,我们可以说,某民族在某个时代科学上进步或落后。但道德、审美之类的文化活动,则不是简单地可以用进步或落后来评判的。各民族在道德、审美等方面有各自的民族特点,也许我们可以用“类型”一词来指称,类型性之差异不能等同于时代性之差异。然而,一个民族的道德、审美等方面又是与其科学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的,道德、审美等等必然打上科学的烙印,因此,完全撇开科学方面的时代性而单就道德、审美等方面的类型性来评判一个民族的文化整体,也是不切实际的。我在《境界与文化》一书中专门论述了这个问题。我这里所要着重说的是,我至今仍然比较倾向于冯先生的观点:“在许多点上”,中西哲学之差异是时代性之差异。我把科学比喻为文化之躯体,把道德、审美等等比喻为文化之灵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缺乏一个强壮的科学躯体,这是我们民族文化不及西方的一大弱点。重视这种差异,会使国人更加奋进,而绝非自卑。

冯先生讲中国哲学史,特别明显地表现了他的中国古典文学和英文方面的功底。冯先生能诗善文,这在我们联大同学中早有传闻;他为西南联大撰写的纪念碑碑文,更为海内外学者所称道。他虽然重逻辑推理和概念分析,但他的讲演语言精练、词汇丰富,对古典诗词信手拈来、挥洒自如,还不时插进一则古籍中的小故事、小笑话,让你在紧张的推理中感到一点轻松。无论是“讲的”中国哲学史还是“写的”《中国哲学史》,冯先生都让我深深体会到,研究中国哲学史而缺乏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功底,很难取得可观的成就。冯先生在这方面的造诣至今无人能及。

冯先生英文很好,不但讲课不时引几句哲学的英文原著原文,而且我在联大时还亲眼见到冯先生在一次讲演中与一位英国学者用英语进行流利对话和辩论的场面。我想,这是冯先生能联系西方哲学讲中国哲学史的一个重要条件。这一点也非常值得我们今天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工作时予以重视。

冯先生的政治思想倾向,在当时联大同学印象中,无疑是正统的。我以为冯先生是大学问家,又有志于实现自己的理想于社会现实之中,故常怀为帝王师的宏愿,然冯先生并非谄媚上司之人。相反,他也是一个敢于抗争、维护学术自由的纯粹的学者,无愧为西南联大这座以学术自由为其重要特征的最高学府之一员。当时的教育部部长陈立夫曾几次训令西南联大按教育部规定,统一教材。冯友兰执笔为文曰:“夫大学为最高学府,包罗万象,要当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岂可刻板文章,勒令从同?……惟其如是,所以能推陈出新,而学术乃可日臻进步也。……今教部对于各大学束缚驰骤,有见于齐而无见于畸。此同人所未喻者一也。……如何研究教学,则宜予大学以回旋之自由。……今教授所授之课程,必经教部之指定,其课程之内容亦经教部之核准,使教授在学生心目中为教育部一科员之不若……此同人所未喻者四也。”冯先生敢于顶国民党之重压,力争学术自由之宏伟气象,与其文章之气势,用语之精当,皆跃然纸上。今日读之,仍觉意味深长,耐人寻思。冯先生在其所撰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中还有这样一段豪文:“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其可纪念者三也。”此固对西南联大校风之最允当的概括,亦冯先生个人风格之写照。当今之世,敢作一士之谔谔者,能有几人?

冯先生《中国哲学史》一书之抗战时期旧版,我一直保存至今,一直在翻阅它。冯先生诞辰101周年之际,我还写了《重读冯友兰解放前的》一文,以资纪念。

同类推荐
  • 老夫子品评荀子

    老夫子品评荀子

    荀子(约前313年~前235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先秦继孟子之后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中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荀子一生怀抱治国宏愿、文韬武略,周游列国,以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曾游说齐、楚、赵、泰等国,然而事与愿违,终未能如愿。荀子晚年隐居楚国兰陵,著书立说,以毕生所学,著成《荀子》一书。
  • 走近歌德

    走近歌德

    《走近歌德》一书系统地总结了前人对歌德及其作品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拓展了认识歌德的范围和视野,推进了对歌德的进一步的认识,尤其是论述了歌德与中国的关系,探讨了歌德对中国的认识,具体而生动地回顾了中国对歌德的接受过程,说明了中国人在什么时候和怎样的情况下开始认识歌德,分析了歌德的作品和思想在我国的不同历史时期所得到的评价和所产生的影响,展现了中国现当代作家在各自的创作以及推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过程中从歌德作品和思想那里所获得的启迪和思想源泉。
  • 舍与得的人生经营课

    舍与得的人生经营课

    本书围绕“舍与得”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探讨,分为舍的境界、得的智慧、舍与得三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将舍与得的智慧娓娓道来,以期对读者思想上有所启迪,对人生的经营有所助益。
  • 大家小书·译馆:人生的智慧

    大家小书·译馆:人生的智慧

    本书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哲学随笔之一,也是在国内最负盛名的作品,其读者遍及社会各个阶层。本书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至为接近,诸如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养生和待人接物所应遵守的原则等,在文字之间体现了叔本华的人生观。正如叔本华所说的,在这本书里他尽量以世俗、实用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这本书尤其适合大众阅读。
  • 政治学

    政治学

    《政治学》被公认是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也是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热门推荐
  • 魔剑乱世记

    魔剑乱世记

    自太古以来,人类一族羸弱,常为他族所食,乃历经三皇五帝之圣人,扭转运势,人族大势。划分天下五洲,逐百族于无尽海。又至上古之时,人心不齐,不周倾,天道缺。阐教截教相争,天地变色,人世间伏遍地,灾难无数,哀鸿遍野。遂封以天之上,乃有天上天,九层天上天管理,又设九幽,幽魂鬼魅,各归其所,各归其管。后乃至而今,魔剑而出,情字线牵,肆月死去四年后强势回归,乱世!
  • 丧尸危机之末世系统

    丧尸危机之末世系统

    末日降临,主角楚凡在末世第15年与敌人同归于尽,结果回到末日降临前7天,这一世,楚凡做足了准备,迎接这该死的末日,但是就在末日降临的那天,他却意外获得了末世系统,从而得知这该死的末世居然不只是发生在地球上,似乎整个世界都在发生......ps:这是个类似于披着丧尸末世的修仙文,各位喜欢丧尸文或者修仙文的兄弟可以进来捧个场。ps:作者现在不定期才更新一章,作者平时比较忙,以后或许会日更,但是绝对不会太监,一定努力更到大结局的,毕竟这是我的第一本小说。书群建立:724937355感兴趣或者想催作者更新的朋友可以加入此群
  • 浪漫猎人

    浪漫猎人

    三个部队大院长大的女孩儿,一腔行侠仗义的热血情怀,自军校开始,进入她们的军旅生涯;谁说军人只能铁血,他们也是普通的男人,“英雄救美”是每个男人天生的本能,但是,这“救美”的频率会不会太高了一些?令三个铁血男人想不到的是,他们的爱人,却并不是表面上所看到的那样柔弱无力,而是令警察也遍寻不到踪迹的“巾帼三侠”。。。。
  • 红墙见证录:共和国风云人物留给后世的真相(三)

    红墙见证录:共和国风云人物留给后世的真相(三)

    这是一幅共和国历史长卷打开长卷,共和国历史上每件大事的来龙去脉,每一组人物的对抗或合作的历史细节。都会深深吸引你的目光:众多故事展现了共和国领袖超凡脱俗的智慧和人格力量,也透露了他们内心些许难言的苦闷……掩卷长思,一代革命精英的言行令人拍案叫绝,难以挽回的历史错轨叫人喟然长叹,共和国的光明前景催人精神振奋……
  • 致亲爱的偏执狂

    致亲爱的偏执狂

    一场相遇,清冷如月的她慢慢炽热,单纯无邪的她变得勇敢。赤诚而善良的少年们,本该有很长很好的一生。而一场关于亲情、友情、以及年少爱恋的故事,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轻易落幕。许多年后,她走到故人的面前喃喃低语:你啊真是聪明,我们都要老了,只有你啊一直停留在最好的年华。
  • 我成了男神的小助理

    我成了男神的小助理

    身为资深吃瓜群众加追星族的沐阳在一个偶然的契机下成了自家爱豆的助理,幸运极了只是好像沐阳对自家爱豆不只是粉丝的热爱了,有一点点想要永远的和爱豆在一起系统崩坏沐阳回归现实可真是“不过大梦一场空了”林流生:我是一个逍遥快乐的小道士,迫于生计只好卖艺(当明星),过着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生活,突然出现的小助理还是挺可爱的
  • 极幻明王

    极幻明王

    巨龙口吐火焰焚烧着大地,无数的神明降下天罚奴役凡人,无数的世界快要破碎,无数的人们都在抬头祈祷这个世界需要光,这个世界需要希望……
  • 何事秋风化寂寥

    何事秋风化寂寥

    千年前,他是天界令妖魔闻风丧胆的战神北冥,而她,是天族备受宠爱的嫡公主姬瑶。为了爱她,他甘愿受天刑、废歃血;为了护他,她以身祭血、元神散尽。千年后,他是高高在上的凌霄谷主,傲娇毒舌,却独宠一人;而她,是集万千宠爱的千屿城大小姐,亦是狐仙岛继任圣女,古灵精怪,却甘愿洒扫随侍。千年流转,命运重演,这一世,他们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 苏小西的恋爱攻略

    苏小西的恋爱攻略

    作为恋爱达人,情感博主的苏小西,突然发现对方咨询的攻略目标好像就是自己?
  • 夏墨子凌

    夏墨子凌

    杨柳依依的扬州城,皇都比不过烟柳,那前朝太子与当初大将军又会有什么故事呢?重重矛盾,种种误会,身份的悬殊,世人的不解,他们能否走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