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786900000009

第9章 陌生关系的伦理性

在这里,我们把陌生关系严格限定在人际关系的范畴内,而将人与物的陌生关系暂时排除在外。从学理上讲,陌生关系主要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两个不同的陌生人之间的关系,另一种是个人与“作为复数”的陌生人之间的关系。如前所述,在当今世界,现代化不仅使越来越多的陌生人卷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活意义的一部分,而且赋予陌生人的存在必然性与合法性。但是,陌生关系并非天然具有伦理价值。那么,在何种意义上,陌生关系被赋予特定的伦理价值意义,成了伦理道德关注和评价的对象?我们不妨借鉴马丁·布伯(M.Buber)在《我与你》一书中的理论来进行详尽阐述。

在马丁·布伯看来,生活中并不存在孤立的“我”。因为孤立的“我”的存在和想象“绝对构不成人生”【1】。凡是真实的人生皆是某种相遇。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当陌生的“你”与“我”偶然相遇时,“我”便会步入与“你”的直接关系之中。在这个偶遇的过程中,作为具体存在的“我”敞亮自身,自觉而无私地履行“爱的义务”,从而使自身转换为伦理存在。对于马丁·布伯来说,人与人的相遇是一种“真性活动”。作为“真性活动”的相遇,意味着彼此间的充分凝视和内心关照,即实现某种精神上的沟通和交流,由此,双方进入“你我不分”的关系境界【2】。在这里不难看出,马丁·布伯对“我—你”关系所做的先验分析,乃是基于纯粹哲学意义上的理论抽象。这种抽象能否真正落实到具体生活,成为每个人自觉自愿守护的道德律令,我们尚且无法得出切实可靠的结论。不过,传统儒家文化所特有的(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感通”理论,则别有一种诗性阐释的格调和韵味,与马丁·布伯的阐述有某种异曲同工之妙。伦理原本形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关系”乃是人际互动和心灵感应的过程与结果。如果仅仅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无视人们内心世界的反应,那么就没有伦理关系的建构和发展。因此,必须坚持“关系本位”的原则。“以关系为本位的话,价值的建立就在于感通。”【3】这种基于内在感通和自我牺牲的关照,赋予陌生人明确的道德价值内涵,从而引导陌生关系转向伦理关系。相反,在现实生活中,对待陌生人的怀疑、歧视乃至冷漠的态度,各种见死不救、见义不为的畏缩举止,容易使自身受缚于“陌生”而不能关照对象,“我”的存在也因此而发生严重蜕变,即当“我”不再将陌生人视作伦理对象时,“我”也将失掉作为伦理主体的实际意义——不再是伦理存在。由此看来,人们与陌生人的相遇不是简单的认知问题,而是超越哲学认知范畴的道德理性判断。

一般说来,人们遭遇陌生人的场景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日常生活中的偶遇。这是最常见也最为普遍的现象。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对于所有的参与者来说,几乎满眼都是匿名的陌生人,这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此时,由于陌生人之间不发生直接的利益冲突,一个眼神的交流甚至未曾发生便擦肩而过,所以它基本上不涉及伦理道德评价。第二种情况是在陌生人遭遇困难的危急时刻,迫切需要路人(路过的陌生人)出手相助。这是对陌生人伦理的最严峻的挑战。美国学者安·兰德(Ayn Rand)把它称为“危急时刻的伦理学”【4】。她认为,危急时刻的伦理学最能考验一个人的道德良知。因为人们帮助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无疑归属于利他主义伦理的范畴。然而,人们在遇到处在困境中的陌生人的时候,往往会提出如下问题:“我是否应该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一个人,当他1)落水被淹的时候;2)被困在大火中的时候;3)将要被一辆飞驰的卡车撞到的时候;4)抓着悬崖吊在无底深渊上方的时候?”【5】此时,如果遭遇困境的是自己的亲人或朋友,人们一般会义无反顾地实施救助。然而,遭遇不幸的却是一个与自己无关的陌生人,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个起码的理性权衡过程。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陌生关系才有自己存在的伦理价值。安·兰德认为,危急时刻的道德抉择受制于利他主义心理的支配和控制,因此,我们必须研究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不过在她看来,对于市场社会的群体而言,“利他主义将帮助他人的问题提升为伦理学的核心和首要问题,从而毁灭了人与人之间任何可信赖的仁爱心和良好愿望”【6】。这种观点是缺乏足够说服力的,因而也是极端错误的观点。毕竟,任何良好道德生活秩序的维系,都需要个人或社会做出或多或少的牺牲。在日常生活中,陌生人之间的相处或某种互助行为,不能简单套用市场经济的法则,以利益准则审视与评判人类良知和利他行为的价值。固然,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人们恪守成熟而公平的市场交易法则,然而,人并非孤立的甚至是愚蠢的“经济人”,他同时还是处于相互依存之中的“社会人”以及有着明确道德价值准则的“道德人”。由于市场法则的反复熏染,人们容易循着“后果论”思考和行动,然而道德习俗或风尚的作用也不能忽视,“人类不总是以后果导向的选择者的面目出现是不争的事实,他们在许多情形下或多或少‘盲目地’跟随熟悉的习惯和个人的日常节奏,不假思索地服从风尚、习俗,道德或传统”【7】。人们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道德需要,而绝大部分需要的满足都来自数不清的陌生人的贡献,来自社会伦理制度的合理建构和正常运行。因此,倡导利他主义伦理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相互联结日益密切的人类生活进步的必然趋势。

从道德价值序列看,人们帮助与自己无关的陌生人,与帮助自己的亲人或朋友相比,的确更崇高、更无私,因而有着更高的道德价值。同样,人们在危急时刻对陌生人的出手相救,相比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对陌生人的举手之劳,需要更大的道德勇气和更高的道德力量,因而具有更大的道德价值。这无疑是对陌生关系之伦理性的充分肯定。固然人性有其自私的、阴暗的一面,然而这并不足以遮蔽生活中道德阳光的照耀。爱和友谊被视为个人生存的基础条件。尤其在市场经济社会里,要求所有人都奉行大公无私的利他主义伦理是不现实的。然而,道德理性主义告诫我们,陌生的“你”的存在同样是“我”的存在的条件,在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时代,帮助他人无疑就是帮助自己。这是十分明显而又自然而然的道理。当然,无论人的道德观念、道德思维还是道德行为,都是异常复杂的社会问题,仅仅着眼于讲“大道理”的视角,是无法把问题彻底说清楚的,也无助于利他主义伦理的弘扬和阐发。对于任何一个成年人而言,他如果具备了常人应有的思维和行为习惯,那么面对如何对待陌生人之类的问题,就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常识性道德做出判断并采取恰当的解决对策。然而,我们不得不注意的是,人们并非一定会接受自己所理解的原则,即使是接受了的也未必能够将之付诸行动。恰如有的学者所言:“‘理解但不接受’这个命题提醒人们注意到在(道德)理由和动机之间的确存在着某种断裂,而这种断裂本身正是导致一个‘应当做的事情’但‘实际上没有做’的根本原因。”【8】对于陌生人伦理建设来说,这个内在的因素恰恰是我们研究的难点,而这个难点问题依靠说教显然是无法解决的。对于那些习惯了说教伦理的人而言,这是他们根本想不到也无法做好的“关节点”。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一项最基本的内容:相互之间的依赖性。哲学家所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对这种关系的简单而明晰的表述。陌生关系的伦理性与这种依赖性密不可分,或者说在根本上是由它决定的。在谈到“人为什么需要德性”的时候,麦金太尔论述了人的依赖性的突出意义。他把人比喻为依赖性的理性动物,即不仅依赖性是人的天性之一,而且作为理性的人对此有明确的反思和认知。依赖性源自人之天生的脆弱性,毕竟,一些人的残疾和脆弱导致了其对他人(尤其是陌生人)的依赖,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麦金太尔认为,必须承认人首先是个肉体性存在物,我们不能忘记这个来源。这恰恰是我们研究伦理问题的出发点。“我们从最初的动物状况发展成独立的理性行动者所需要的德性,与我们面对和回应自己与他人的脆弱性和残疾所需要的德性,其实属于同一系列的德性,即依赖性的理性动物特有的德性,我们的依赖性、理性和动物性必须被置于相互关系之中来理解。”【9】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在处理与陌生人之间的关系时,就必须把对方当作有血有肉的人来看,即对方也有他的需要——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我们必须满足他的这些(合理的)需要。当然,面对他人的时候,我们也是他人眼中的陌生人,也需要从对方的眼神、态度和行为举止中,获得自己应得的满足和尊重。按照麦金太尔的理解,这种相互关系导致的相互满足的愿望和要求,乃是道德生成的根本。对陌生人之间“关系”的正确理解,必须有这样的宽广眼界和崇高使命。唯其如此,才能形成合理的伦理道德诉求。

有人会说,陌生关系的确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但是我并不“亏欠”对方什么,既然如此,为何一味要求我善待对方,善待陌生人。一般而言,“亏欠”常被不假思索地理解为物质利益(如金钱、财物等),在日常语境下人们也是这样理解的。然而,从伦理道德视角看,我们应当从形而上的层面去把握,即从精神或意义相互关联的角度看问题。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意思是说,其他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在人的一生中,个人的出生及成长过程都不可能是个人自己的事情,也非个人一厢情愿的结果,而是家庭、国家乃至社会整体的事情,或者说是无数的陌生人的事情。因为我们周围包括父母在内的所有熟人和陌生人,对我们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积极影响,给了我们成长的力量和深入思考的价值源泉。社会学把它称为人的“社会化过程”。其中有无数的陌生人在为我们的成长默默奉献,无私地付出自己的心血、汗水乃至生命。这些人是我们的行为责任的担当者,也是我们生命历程的引路人和指南针。个人学会独立思考之后,就会对这一切有所了解和领悟,了解和领悟之后,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在为国家和民族做贡献的时候,就是回馈社会、回馈陌生人的时候。按照某种民俗文化的说法,人生来就是要“还账”的。人的一生就是“还账”的过程。如果说没有“亏欠”,何来“还账”之说?

按照马丁·布伯的分析,人与人之间的偶然相遇,一个眼神或者一个动作,本身就构成某种道德承诺——个人与陌生人之间的道德承诺。道德承诺之所以不同于经济契约,就在于它有自身的伦理精神特质。在勒维纳斯看来,“我”对对方的承诺或责任,仅仅在于对方的一个“面孔”,在于“我”在目睹了对方的“面孔”之后而形成的强烈的道德责任感。他说:“外在于我者,莫过于他人;内在于我本人者,莫过于我。”【10】因此,“我”的存在不是单一的、孤立的,“他人”是另一个“我”,“我”与“他人”在相互照应中融为一体。“从我到我自己终极的内在,在于时时刻刻都为所有的他人负责,我是所有他人的人质。我能够为非我所犯的过错负责,也能够承受不是我的苦难。”【11】由此看来,把陌生人独立出来作为异己的力量对待,怀疑和歧视陌生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勒维纳斯把陌生人归入“他者”范畴,基于“他者”的宽广视角来深化对陌生人的研究。从承认“他者”存在的客观意义到对“他者”的尊重,延伸至对“他者”的绝对责任,最后归于对“他者”的爱。应当说,在勒维纳斯的新伦理学中,爱具有终极的意义。按照西方交互主体性理论,勒维纳斯重构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交互关系,把“他者”的存在转化为“自我”的责任,从而建构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他者的人道主义”【12】。齐格蒙特·鲍曼则把它视为一种后现代伦理。后现代伦理普遍重视对陌生人的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社会现代伦理专注于自我而无视陌生人的缺憾,引导人们逐步从利益的废墟中走出来,回归人与人之间的原生态的亲密关系。因为“在现代伦理学里,他者是向自我实现进军路上的矛盾的具体化和最可怕的绊脚石”【13】。这样,对他者的关注和尊重,就不仅赋予他者合情合法的现实地位,而且也是为了拯救被现代化牺牲的自我的道德存在。在个人的道德情感趋于干枯的现代化进程中,除了单调乏味的利己主义伦理之外,利他主义的道德情感被剔除在外,成为某种形式存在而实质灭绝的东西。他者的出现恢复了道德生活原本就有的生机与活力,毕竟,“重新将他者作为邻居、手、脑的亲密之物接纳回道德自我坚硬的中心,从计算出的利益废墟上返回到它被逐出之地;是这样一种伦理学,它重新恢复了亲近独立的道德意义;是这样一种伦理学,在道德自我形成自身的过程中,它将他者作为至关重要的人物进行重新铸造”【14】。在修正现代伦理的基础上,勒维纳斯超越了以往个体主义伦理和利己主义伦理,创造出自己崭新的伦理学说,这无疑是对人类伦理事业的巨大贡献。

建构中国特色的陌生人伦理,应当回归儒家伦理文化传统,从中汲取富有生命活力的道德元素和理论滋养。无论儒家伦理的“仁爱”理性还是其“推己及人”的道德原则,都可以被用作建构陌生人伦理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毕竟,儒家伦理中渗透着的丰富的心性和情感元素,乃是我们理解和体谅他人,进而与陌生的他人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的桥梁,此桥梁是人性深处的共同性——人们彼此之间的心灵的感通能力,亦即所谓的“心有灵犀一点通”。儒家伦理不是封闭的、僵化的体系,而是能够不断容纳新材料、新内涵的开放的系统,它要求人们有一颗面向他人的心灵,接纳他人、拥抱他人,把陌生的乃至未知的他人作为我们道德关怀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儒家伦理文化实现自身的价值更新和价值创造。伦理“价值的更新,将是中国完成现代化过程中的最后一场决战,更新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着现代化程度的高低。价值更新不仅可以为新伦理带来活力,也是使社会继续结合在一起向前迈进的力量”【15】。就此而言,从传统儒家伦理到新儒学的发展变化,呈献给我们一个儒家文化不断更新的动态远景。以“仁爱”为基础的、开放的道德系统,能够把我们的视野伸向广阔的陌生人世界。在这个意义上,不断发展的儒家文化延续着人们的理性认知和道德情怀。

注释:

【1】马丁·布伯.我与你[M].陈维纲,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2.

【2】同【1】5.

【3】万俊人.现代性的伦理话语[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398.

【4】安·兰德,等.自私的德性[M].焦晓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35.

【5】同【4】36.

【6】安·兰德,等.自私的德性[M].焦晓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36.

【7】米歇尔·鲍曼.道德的市场[M].肖君,黄承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10.

【8】周濂.我们彼此亏欠什么——兼论道德哲学的理论限度[J].世界哲学,2008(2):9.

【9】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依赖性的理性动物[M].刘玮,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9.

【10】埃马纽埃尔·勒维纳斯.塔木德四讲[M].关宝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21.

【11】同【10】.

【12】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M].张成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99.

【13】同【12】98.

【14】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M].张成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98.

【15】韦政通.伦理思想的突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41.

同类推荐
  • 杂家学派与《吕氏春秋》

    杂家学派与《吕氏春秋》

    杂家是战国末至汉初兼采各家之学的综合学派。杂家虽只是集合众说,兼收并蓄,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政治意图和学术主张,所以也可称为一家。
  • 菜根谭

    菜根谭

    《菜根谭》是明代文人洪应明所著的一部格言体人生智慧书,内容主要包括如何做好自己,如何涉世待人,如何过好生活,如何面对命运等方面,从方方面面教导人们如何超越现实人生的苦难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正心、修身、养性、育德,让自己能够正义有效而又悠闲从容地活在世间。本书以武进陶湘1927年序刻的《还初道人著书二种》之一的《菜根谭》刻本为底本,从中精选264条,进行注释、翻译和点评,以方便现代读者阅读理解。
  • 百孝经

    百孝经

    本书主要说明了当今社会的孝养理念,提倡蕴于日常生活中的“常态道德”,弘扬平民化的、生活化的、常态化的孝文化,让孝心孝行落实到无数人每天的生活起居中,落实在一句问候、一个电话、一次探望等细微的日常关怀中。
  • 心量越大,好事越多

    心量越大,好事越多

    宽广的心量除了跟与生俱来的气质有关系外,还需要靠后天的觉悟和修行来逐步拓宽。星云大师在本书中具体而微地刻划出人间万象与众生实相,深入浅出的探讨世间的问题与人生的哲理,从生活、工作、艺术等各个层面,分享了修身养性方面的智慧。以宽己之心容人,心量越大,福报越大。我们的心量有多大,就能够完成多大的事业;如果我们能够包容一家,就能够做一家之主;能够包容一市,就可以做一市之长;能够包容一国,就可以做一国之君;能泯除一切对待,包容整个法界,就可以随缘应现,逍遥自在,成为法界之王。
  • 神话溯:女娲伏羲神话的源头及其哲学意义

    神话溯:女娲伏羲神话的源头及其哲学意义

    女娲、伏羲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祗,但也被史官们誉为三皇之首,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历史长河中的文化英雄,所以追溯女娲、伏羲神话的源头,自然要追溯中华文化的源头,因为中华民族的古老神话和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相一致。全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追溯女娲神话的源头,这是中国远古生殖崇拜,也是母性崇拜的时期;中编追溯伏羲、女娲成婚神话的源头,这是中国远古图腾崇拜,也是双性崇拜的时期;下编追溯伏羲神话的源头,这是中国远古太阳崇拜,也是祖先崇拜时期。本书观点新颖,论述严谨,考证严密,行文流畅,图文并茂,是一部有特色、有分量且有补白意义的关于女娲伏羲神话源头及中国神话源头的学术专著及人文读本。
热门推荐
  • 人生漫漫许你

    人生漫漫许你

    “咳咳,身为一个言情小说的女主,就是我,安梓。亲自给各位讲述,我和大笨蛋的故事。就是酱酱酿酿,酿酿酱酱,你们听懂了吗,其实我也没想好,书里见,Bye~。”这是一个非常正经,认真的简介。(划重点,要考的哦!)
  • 绪言

    绪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凰权无上

    凰权无上

    凤凰,代表着永生,太平,祥瑞龙,代表着权势,高贵,尊荣一凰,一龙,又将擦出怎样的火花
  • 天然凉

    天然凉

    当杀手穿越到仙侠世界里会是神马样呐(●?ˇ_ˇ?●)第一次写文多多关照(?>ω<*?)写的不好不要介意啦~谢谢ヾ(≧O≦)〃嗷~
  • 亲爱的,检察官大人

    亲爱的,检察官大人

    她是普通的报社记者,他是如日中天的检察官,八竿子打不着的俩人共同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这根婚姻红线究竟会将他们带往哪里呢?她不曾奢望俩人的婚姻会有多持久,可是她却不知道对于一贯严谨的他,婚姻一辈子就仅有这么一次就够了。
  • 前事今剩

    前事今剩

    美好来自生活,忘记昨天,忙碌今天,奋斗明天,整理过去,收拾生活所剩的情感,继续坐看云清玉树。
  • 都市之逍遥剑尊

    都市之逍遥剑尊

    仙界四圣之一的苏云逸为除心魔,耗尽万年修为打开轮回通道重回万年之前。这一次他要弥补万年来的遗憾,守护他所爱之人,诛杀他所恨之人!这一次他要随心而为,逍遥天地间!
  • 重生之奋斗女神

    重生之奋斗女神

    顾奕岩接起电话却没有出声。“顾奕岩,对不起,你已经下飞机了吗?”莫非歉意十足。顾奕岩还是没有出声,就想逗逗她,看她着急的样子。“你是不是生气了。”莫非没有听到回复小心问道。“你转身。”莫非转身看到顾奕岩就在自己的身后,看着他充满暖意的微笑,微微一愣,感觉时间都静止了,顾奕岩真好看。“你什么时候出来的啊,怎么不叫我。”莫非感觉顾奕岩比以前黑了。“我见你看的专心就没有叫你。”顾奕岩收起手机。“你的行李呢?”莫非没有看到顾奕岩的行李。“已经叫人抬上车了。”这时旁边有一对情侣可能因为久别重逢抱在一起,动静有点大,他们俩气氛显得有些尴尬。“赶紧走吧,不要让人家等急了。”莫非小脸微红。“你等着急了?”顾奕岩心情大好,忍不住的戏弄莫非。“不是我,是你家司机。”莫非脸上一阵发烫,低着头赶紧往停车场方向走。
  • 好奇害死喵

    好奇害死喵

    喵喵(米奇)来自上海,平面设计类胖才女,精灵才气,喜好游戏混庞克风格穿搭。留学澳洲毕业之后,在墨尔本初入职场,从最初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窝囊受气,到后来心态渐稳却依然如履薄冰,喵喵经历了初出学校进入职场的蜕变。年轻人初入社会,努力成长,在环境中学习,也被环境带来的压力击溃,体会着自我改变的痛苦与欢乐。辛苦之余,回身看看,幸运的喵喵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有家人,同事以及朋友的关心与支持。在此赞扬每一个初入社会,勇敢拼搏以实现自立的年轻人,也希望你们像喵喵一样,在这一段辛苦的人生里得到善意的呵护和支持。而假如环顾四周,你发现自己一路走来形单影只,也不要自怨自哀。你就该知道,自己一个人其实已经成长成为了一个军队--你的力量其实有四五个人加在一起那么大。加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