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909700000003

第3章 习惯性行为:最本能最真实的行为心理学

本章我要跟大家讨论的是人类的动作与习惯。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人类在婴儿时期还处于非习得的活动中,因此,对于外来侵犯是无法抵御的。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比较,从1岁孩子的发展和1岁猴子的发展,来看两者之间的差距。

人类的初期无疑是无助的,但尽管这样,人类也会最终成长为动物界中独特的生物。那么是什么使得人类最终具有这样的独特性呢?归纳起来无非是这样几点:(1)内脏或情绪习惯的数目、灵敏性与准确性;(2)喉部或言语习惯的数目、复杂性和完美性;(3)动作习惯的数目和完美性。

我希望大家能同我一样,对我们的身体,即我们的手指、手、手臂、腿和躯干习惯所具有的巨大能力保持好奇之心,接下来和我一起去认识“动作”一词所包含的躯干、手、腿、手臂的组织结构,因为这个问题有必要弄清楚。

1.习惯使个体适应自己“遭遇的情境”

我们知道,人类在婴幼儿时期,是不断通过光线、声音、触摸、视觉、嗅觉来接受刺激的,而我希望大家只把这些刺激看作人类环境的一部分,也就是人类的外部环境。在这个时期,人类还同时通过分泌的产生与缺乏、压力的存在与缺乏、食物在肠道中的移动以及体内的肌肉来接受刺激。而所有内脏的、体温的、肌肉的和腺体的刺激,不论是否有无条件,它们都是确实存在的刺激物体,就像我们面前的桌子、椅子一样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它们构成了人类内部环境,但在有关环境和遗传的相对影响的讨论中,这部分环境往往被遗漏。人类处在不断的刺激之中,也正是源于这些刺激,我们人类才具有了现在这样的结构。其实不只是人类,别的动物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在内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人类和动物必然会产生活动。经常受到两个环境刺激的有机体,不会只对内部或外部刺激做出反应。比如当一个人在胃部收缩,即饥饿的时候,就会伸手去抓取食物;看到警察时,会下意识地收紧腰带;如果手里钱不多,就会暂缓结婚娶妻的打算等。同样的道理,一个在年轻时接受过言语训练的人,不会放任自己与暂时性的伙伴进行交往。

正是在内外部的有力刺激下,人类机体不得不做出反应,产生行为。由于这些刺激的作用,人类的躯干、手、手臂、腿不断地进行活动,内部腺体反应器官不断产生各种反应,而且婴儿时期的这些活动还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很自由。不过,假如我们不想让它们被别的类似的活动所引起,它们也就不会是自由的了。当刺激产生时,这些活动就会直接对其做出反应,而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有规则和秩序。也就是说,不断的刺激、不断的活动变得日益有规则。有机体受到的刺激影响,不仅限于清醒时,睡眠期间也会受到影响,这个不是静止的。

那么,有机体是否处于一种顺应状态呢?一些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认为,个体必须不断顺应。对于这个观点,行为心理学家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仅仅顺应的人,是对任何刺激都没有反应的人,那就是一个死人。事实证明,个体对刺激A做出反应,接着必须对刺激B做出反应,来改变他的环境。不管这种反应是习得还是非习得,抑或是二者的结合,最后都会有两种情况出现:刺激A实际上已经被刺激B去除;由于对刺激B的反应,个体忽略了刺激A的范围。在第一种情形里,A被消除了。在第二种情形里,新的环境使刺激A对机体的有效刺激停止了。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例子来理解这一问题,一个饥饿的人,先是胃痉挛,即刺激A出现,这时,个体开始活动,进入餐厅吃东西(刺激B),就是个体进入了食物补充的环境。此时,由于个体进食,即刺激B产生后,刺激A立刻停止,也就是胃部不再痉挛,这就意味着“顺应”作用。事实是,一个人吃饱饭后,虽然不再遭受饥饿的刺激,但另外的刺激会马上发生影响,使其做出其他反应。由此可见,我的观点是成立的,即机体不会也不可能顺应。对此,我再举个例子以说明我的观点的科学性。事实如下,个体对刺激A做出反应会引起环境改变,这时刺激A就不再发生作用:个体X躺在床上准备睡觉,街边的路灯从窗帘的缝隙中投射进来,正好照到他的眼睛,他翻转了一下身子,可是还是不能摆脱光照的影响。于是,他把头埋进了被子,但很快他的头又从被子中露出来,然后起身找了一张厚纸,将那条缝隙遮挡起来。在这里,个体X对刺激A做出的反应——用一张厚纸遮住光照,使他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没有灯光干扰睡眠的环境,在这一环境中他不再把A当作一个刺激。因此,从对前面两种情形的分析来看,它们不是完全相同的。个体摆脱了刺激,但这并不是说另外的一些刺激不再作用于他,而是他仅仅摆脱了其中的一个刺激。而心理学家所说的“顺应不良”,指的是两种有对立倾向的刺激,被有机体摆脱促成刺激的范围给抑制住了。而对于这个词语,我们想要用它表达的意思是,个体通过活动,使作用于他的刺激失去效用,或者摆脱这一刺激的范围。我们之所以要对“顺应”这一词语进行解释,主要在于有些事情,和我们的相关实验结果,即动物获取食物、水等,或者摆脱一个产生消极反应的刺激是相似的。

前面所谈的这些,主要论证我们的这样一个观点:个体拥有一个组织来适应“遭遇的情境”。既然如此,他必须形成这样一类习惯——能够使刺激A平息,或者采取某种活动方式,使自己从这种刺激的有效范围内摆脱出来。一个成人已经学会了在光线刺激眼睛时,从床上爬起来,用一张厚纸钉在遮光物的缝隙上,而一个3岁的孩子则只能哭着让他的母亲将灯关掉;一个成人在感觉到饿了的时候,就会进入餐厅吃东西,而不会像一个1岁的孩子只会哭。也就是说,当个体想要进入一个更加舒服的境界,就必须形成一些习惯。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这就是构成人类所有习惯的基调。内外环境的刺激,使个体开始活动,在他去除刺激A或者离开那个被刺激A所影响的范围之前,他可以有不同的活动方式。而当他重新回到原来的情境时,他能在其中快速而更多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以达成他的目的。对此,我们就说他已经学会或者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

2.习惯——从拿奶瓶到建造摩天大楼

我们人类的基本习惯是如何形成的呢?想要了解这个问题,还要从幼儿入手,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还要对幼儿进行再一次的观察。

以一个哺乳期的婴儿为例,在他3个月大的时候,我们开始让他看到奶瓶这个东西,我们让奶瓶离他很近,并且几乎一伸手就够得着,这时,我们看到他开始蠕动自己的小身体,四肢都变得更加活跃,眼睛紧紧盯着奶瓶,嘴巴也在动,在努力地发出叫喊。但是,他并没有将手臂伸向奶瓶。而我们每次在实验结束后,都会马上把奶瓶递给他。第二天,我们依旧重复前一天的过程,这时我们发现,这个孩子身体的运动比前一天更为明显。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手臂运动的幅度比较大,躯体、腿和脚的活动范围则较小。而且相较于身体其他部分,手和手臂最先够到奶瓶的机会更大。这正可以说明,为什么人类习惯用手操纵物体,而不是躯干、腿和脚。如果婴儿失去了手臂,或者先天缺失手臂,那么,这种习惯就会通过脚来形成。

为了更好地验证我们的观点,在实验中,我们不仅用了奶瓶,还用了一些食物,如放一块婴儿可以够得到的糖。这时他会伸出小手,将糖抓住并送入自己的嘴里。这个实验一共坚持了30天,我们每天要做的就是给婴儿进行10~12次这样的重复实验。30天后,这个孩子就已经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一习惯——接近一个小物体、获取它并将它送入嘴里。不过,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就是孩子对奶瓶和糖果的反应,是一种有条件的视觉反应,其前提是,这个婴儿必须一直由奶瓶喂养。不过,这个实验也只在已经经过多次训练的婴儿身上才奏效,如果我们想要他拿起与食物不相关的物体,就必须使实验的时间更长一些,直到他对这一刺激有了反应。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奶瓶这一刺激引发了婴儿更多也更为复杂的活动反应——他从身体蠕动到后来更多的积极活动,尤其是手、手指、手臂的活动。也就是说,在这一过程中,其反应是在不断变化、重组的。

当婴儿的手、手指和手臂的活动变得越来越完美时,与手无关的活动,诸如躯干、脚、腿的活动就消失了。也就是说,当手、手指和手臂的活动能够完美整合,自如取物时,其他不相干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就不再出现。伸手抓取东西,是每个婴儿最基本的动作习惯,当这一活动习惯形成后,很快就会变得复杂起来——他不仅能够抓取物体,还能将其扔掉;不仅能抓取面前的物体,还能抓取他身体两侧的物体;然后,他学会了翻转和推动物体。这些复杂的习惯,与其拿东西这一操作习惯是分不开的。所以,我想说的是,那些认为操作习惯是一种本能的人,应该通过这一实验重新对自己的认识进行思考——那真的不是人类的本能。

婴儿在学会了操作物体之后,也学会了操作自己的身体部分。其实,操纵的习惯不仅有手臂、手和手指的活动,我们应该进一步了解身体任何部位的活动,几乎都能引起身体中任何一块肌肉的顺应,包括内脏部分。而这就是我们所谈到的整体反应,即身体各部位的“完美整合”。不仅是手、手臂、肩膀、脚、腿等的肢体活动,以及呼吸和血液循环等活动,都是依据某种秩序在进行。每一个动作发生的时间都有着精确的安排,而且在皮肤的每一个细微动作完成之前,各组的肌肉能量总和都必须分配妥当。

拿取物体和操纵物体是人类拥有的基本习惯,对于婴儿来讲,他拥有了这一习惯,也就意味着他开始把握世界。而人类从最初的泥土制造工具,到如今使用钢材制造工具;从最初学会用砍下来的树木搭建独木桥,到如今使用钢筋混凝土建造横跨海洋的大桥等,这些进步无疑都表明了人类动作习惯的发展。

3.是否人人都可养成好习惯?

为了让整个过程能够更清晰、更具体,我们还拿在前面提到的那个孩子为例,他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操作习惯,但是现在我们想给他出一个难题:把一只问题箱呈现在他面前,并告诉他里面有很多糖果,如果他能打开这只箱子,那么里面的糖果就归他了。

这对他来说是从未曾尝试过的事情,将这个问题箱打开,是需要拥有某种技能以后才可以办到的。比如他必须学会操纵一个内在的小型木制机关,也就是说,想要打开这个箱子,凭借他以往的习惯是行不通的,而天生的习得反应和非习得反应也帮不上忙。那么,他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必须依靠他先前的组织。假如在面对这一问题时,他用以往控制玩具的组织来对待,那他马上就会这样对付眼前的问题:(1)把箱子捡起来;(2)用箱子猛烈地砸地面;(3)一圈一圈地拖着箱子转;(4)把箱子推向踏脚板;(5)用拳头敲打箱子。从上述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对待这一问题完全是用了对待简单问题的各种习得的行为。在这一过程中,他将自己全部的活动技能都用上了,也就是将自己之前获得的组织,都用到了新的问题的处理上。

我们再用数字做一个更为清晰的说明,假如他所拥有的习得和非习得的独立反应有50个,而他在试图打开箱子的过程中,差不多用尽了这些反应,耗费的时间为20分钟。当他在自己的努力下打开箱子后,我们给了他一些糖果,然后把箱子关上又递给了他,他又开始进行开箱子的尝试。这一次,他用了比较少的活动就把那个箱子打开了。然后是第三次,这次用的活动更少。这个实验做了10次左右,之后,他在打开那只箱子时,便已将没用的活动全部抛掉,因此,只用了2分钟时间就将其打开了。

从这个孩子第一次打开箱子到最后一次打开箱子的活动次数和时间中,我们看到了其中的很大变化。那么,在这一过程中,为什么时间会缩短了呢?而那些在解决问题中不需要的活动,为什么会在整个过程中越来越少,直至消失了呢?关于这个问题,说起来并不好解决,但我们没有简化它,以便真正通过实验的手段解决这个问题。关于其他活动为什么消失,而最终有一种活动坚持下来这一问题,我试图用“频率”和“最近基础”的东西来解释,我可以清楚地告诉大家我想要表达的东西是什么。对于这个孩子,我们给他的每一个独立活动指派一个数字,也就是说,把最后一个活动即按下木制开关指定为50。

这个孩子在第一次试图打开箱子的过程中,所有的50项活动按随机次序显示,不过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每一个活动并不是只出现了一次。

以下是第一次的尝试次序:

47,21,3,7,14,16,19,36,28,2,……,50

第二次尝试:

18,6,9,16,47,19,23,27,……,50

第三次尝试:

17,11,29,66,71,18,……,50

第九次尝试:

14,19,……,50

第十次尝试,获得成功:50

从这组实验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到,50这个数字在整个系列中出现得越来越早,而且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后,其他活动出现的机会越来越少。到底是什么导致这样的结果呢?我们认为,在整个过程中,50这个反应在每一次的尝试中都出现了,而且它是唯一自始至终没有被放弃的活动。也就是说,一个人用标记数字为50的这个活动,来处理实验中系列安排的环境,它就是在整个系列中得出最终结果的方法,即用这一方法,那个孩子得到了糖果。因而,在打开箱子的过程中,50这个活动相较于其他49个活动出现得最频繁。

因为在先前的尝试中,50这个活动总是成为最后的反应,所以我们相信这个活动在下一次成功的尝试中,会在活动的系列中出现,我们将其称为“最近的因素”。不过,运用“最近的因素”来解释习惯形成这一问题,已经遭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如乔治·皮博迪学院的约瑟夫·彼得森教授和贝尔特朗·罗素教授,在他们看来,是心地善良的仙女使得我们形成了习惯。桑代克认为,在形成习惯的路途中,因为成功的活动刻上了愉快的印记,失败的活动刻下了不愉快的印记,所以成功的活动便被最终保存下来,其他的活动则被丢弃。

非常遗憾,在这个重要的领域,我至今还没有看到谁做过一次非常重要的实验性测试。可以说,只有少数心理学家对它感兴趣,绝大多数心理学家甚至看不出它是个问题。

在我对这一问题作出解释时,我不敢肯定它是否能得以解决。关于如何看待习惯形成的整个过程,我认为应该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否则,我们很难解决这个问题的。自从条件反射的假设被引入心理学,并使得很多问题简单化后,我开始思考从另一个角度研究这个问题。

4.习惯与条件反射的关系

从理论上说,简单的条件反射情况与更为复杂、完整并受时空限制的习惯反应之间存在着非常简单的关系。从表面来看,它们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即在已经形成的整个习惯中,条件反射是它的一个单位。也就是说,如果把一个已经形成的习惯分解,其中每一个单位都是一个条件反射。我们来回顾一下前面研究过的条件反射类型:

这是一个简单的条件反应,我们现在来做这样一个假设,那就是每一个复杂的习惯都是由这样的单位构成的。假设,我向被实验者呈现了一个圆形的视觉刺激,目的是让他养成往右拐一步的习惯,而不是缩脚的习惯。被试者拐向右边后,呈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个方形视觉刺激;这一次刺激,使他向前走了5步,看到前面的三角形;在这一反应中,他向右走2步,然后一个立方体呈现在他面前;对于这一刺激,他被条件反射为向前跨3步,不是向左,也不是向右。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过这样的引导,被测试者可以在房间里兜一圈,然后回到原点。也就是说,我们为了让被试者做出相应的举动,可以安排每一个视觉刺激,让他在我们的引导下,以某种形式移动,即向前或后,向左或右,向上或下,以及让他举起右手,伸出左手等。那么,我想说的是,假如我每次都对他进行实验,让他从头至尾地完成整个系列的话,不就是与人和老鼠在迷宫中所经历的一样吗?迷宫中的每一条小道和转弯,不也都是我们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单位吗?而对于那些特殊性活动如打字、弹钢琴等,在这样的系列单位中,难道就不能分解和分析吗?事实上,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我们构成整个习惯的各种条件发射时,如果有机体做出正确反应,我们通常会用食物诱惑他,或者用哄骗他的方法使之条件反射;如果他的反应出现差错,我们很可能会对其进行惩罚,抑或是随他去,直至他产生疲于奔命的感觉——也就是说,对其进行变相惩罚。

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是,为什么这些单位受到时空的限制,而且必须这样来安排序列?其实,这个世界原本是没有这样的次序和序列的,那么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是社会或环境的意外事件使得它成了这样。在我们的社会,人们已经建立起复杂的反应模式,并且对其坚定地遵守。大家知道,我们的言辞就是由一系列字母按照明确规定的序列和次序组成的。人们在打高尔夫球时,就要遵守它的游戏规则,也就是按照它的次序和序列进行。同样,台球也有它的游戏规则,按照它的次序和序列进行,将球射入囊袋。那么,我说的环境意外事件是怎么回事呢?用一个例子来说,假如你从家里走到海滨游泳场,你行走的路线必须是这样的:(1)走到小山的右边;(2)穿过一条小溪;(3)穿过一个小松树林;(4)沿着一条干枯河道的左岸走;(5)直到一个牛场;(6)然后,在一丛柳树林后面;(7)到达目的地。在上面的描述中,每一个数字代表一个在学习期间能引起反应的视觉刺激。对所有这些,你可能都会说“是”,但那又如何?相比于对那些被称为“习惯”的现象进行解释,对一个条件反射进行解释是否更加简单呢?其实,即便我们对一个条件反射不进行解释,我们还是可以经过分析,将一个我们没有办法解决又无法进行实验的复杂过程,还原为简单的术语。

5.影响动作习惯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迄今为止,关于影响动作习惯形成的因素到底是什么,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从实验的结果来看,很多东西还存在冲突,理论方面也有需要重新考虑的地方。对于这一个很让人感兴趣的问题,我们也在试图找到解决它的方法——从中找出一些东西,用我们正在进行的研究来举例,并对此加以解释。

第一,年龄对习惯形成的影响。年龄对习惯的形成到底有着怎样的影响,对于人们来说,的确不好回答,因为我们对它的了解非常少。在对老鼠的实验中,我们了解到,在学习迷宫的方法上,年龄大的老鼠和年龄小的老鼠是有所不同的。它们在每次成功尝试上花费的时间,以及所实施的步骤都是不同的。从实验中我们发现,对于学习迷宫这件事情,老鼠不会因为年纪大而不去学习。在学习迷宫时,两个年龄段的老鼠所尝试的次数没有太大差异。在学习过程中,年龄大的老鼠很少奔跑,探索得也慢,因此,最终跑完整个迷宫的时间,要远远大于年龄小的老鼠。

对于人类在这方面的表现我们还不很清楚,不知道人类是否和老鼠一样。人类停止学习的速度太快,只有不时地遭受到干扰,才不得不去学习一些新的东西,而我们又没有办法控制一个人去学习。但动物不同,我们完全可以控制它的食物、水以及环境中的其他一些因素。对于人来说,只有在地震、山洪等一些自然灾难面前,才会回到学习某些新东西的局面。我们之所以很少用人来做这样的实验,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

心理学家知道,刺激不可能永远持续,而在不同的实验室里,刺激也是不尽相同的。应该说,现在我们对人类学习的研究,还没有投入更多精力,以后这种状况应该会有所改变,会有大量的实验室提供给实验小组,以便他们进行研究。想要了解人类是否想放弃学习,这需要在他们的食物、水、性和住宅完全处于控制的状态下来加以观察。事实上,如果受形势所迫,人类就算到了60岁、70岁,甚至80岁的时候也是能学习的。詹姆斯说,进入30岁以后,大多数人就不再学习。这个观点是对的,但是有一点一定是例外的,那就是人在30岁以后,对于性的秘密仍然十分感兴趣,仍在探索。而想要获取这种心理,就必须通过食物和水,或者一种别的特有的方式达到目的。

第二,练习的分配。学习中的各种分配这一问题,也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的。对于老鼠进行的学习实验,也就是迷宫尝试,我们是否每天能进行5次、3次或1次?在对不同动物组按照不同的方法训练时,我们发现如果给它们设定一个限度,那么在这个特定限度内,它们练习的次数越少,练习单元的效率就越高。比如每组老鼠只有50次的尝试机会,那么,不同的50次练习之间间隔的时间越长,则结果越好。对于这一观点,其他学者也通过一些实验证明了它的这一特性。如拉什利博士,他在研究人类学习发射英国长弓时,得到的结果与我们的实验结果是相同的。在其他很多方面的动作研究中,这一普遍规律也得到了证实。

另外,通过其他人的一些相关实验,我们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在学习中,即使可供我们支配的时间非常少,但如果能在这期间集中练习,我们所取得的结果也是十分惊人的。

这源于获得机能的练习。我们先来明确一下什么是“机能”。“机能”就是指某一特定动作经过一段充足的时间练习之后,其学习曲线变成水平状了,也就是说,在没有新的引入介入下,就不会再有提高,我们将这样的习得习惯称为“机能”。例如,一个人10年来一直在进行打字,或者在工厂里做各种计件工作,那么,他到底在哪一个时间段的工作中取得的效率最高呢?是上午、下午,周三、周五,春天、秋天,还是退休前?我们对这些问题全都进行了研究,但得到的结果是不一致的。

而对于白天工作效率高这一问题的研究,到现在也没有得出结论。尽管也有很多学者做了大量实验,不过始终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

6.在习惯形成的最后阶段发生了什么?

在视觉、听觉、触觉和其他一些刺激的作用下,人们建立起了一种习惯。然而,当我们在不断练习这种习惯时,那些刺激对我们的影响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也就是它们对我们的影响在逐渐减小。当习惯根深蒂固时,我们可以对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刺激进行这样一些改变,例如蒙上双眼、堵住两耳、在皮肤上覆盖布料,这时,这些刺激对我们的影响已经远不如从前。此时,条件反射的第二阶段出现了。最初,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要对我们进行视觉刺激,我们就会对其做出肌肉反应。而其本身也会作为一个刺激,在非常短的时间里,引起下一个运动反应,这一运动反应再引起随后的运动反应。就这样,一个运动反应的出现引起下一个运动反应,接着又是一个运动反应引起下一个运动反应,如此继续下去,复杂的迷宫最终被跑完。我们看到,在这一过程中,各种复杂动作的完成,是在没有视觉、听觉、触觉等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也就是说,在这里我们了解到,来自肌肉本身的肌肉刺激,就是我们需要保持的能产生适当序列的动作反应。我曾经说,肌肉不仅是反应器官,还是感觉器官。从实验中我们获知,我们所有的习惯对于到达我们称为“动觉”的第二阶段都有着强烈的倾向。

同类推荐
  • 心理学与情商、气场、影响力

    心理学与情商、气场、影响力

    本书从情商、气场、影响力三个方面阐述了三者在人一生中的地位和作用,给出了一个人想要取得巨大成功、拥有巨大影响力的秘诀,并且提供了修炼情商、提升气场、形成强大影响力的有效办法。相信本书能够让您拥有成功的传奇人生!
  • 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

    本书是解析群体心理的经典名著,虽然是一部学术性著作,但语言生动流畅,分析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因此,《乌合之众》一经问世,已被译成十几种语言。本书颠覆了人们通常对群体的认识,将群体的特点剖析得淋漓尽致,让人先是惊异,后是佩服。作者层层分析,逐步推进,明确指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总而言之,《乌合之众》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颇具影响力的著作,深刻思考群体行为并意欲有所作为的人们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 每天懂一点性格心理学

    每天懂一点性格心理学

    本书有着逻辑清晰、系统的理论知识,结合生活实例,生动形象地指出在生活中如何应对发生的问题,带我们探寻性格和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学,掌握有效的磨练性格的方法,让读者在深刻认识自己个性的同时,将性格中的缺点变成优点。
  • 催眠师手记(第一季)

    催眠师手记(第一季)

    这个世界只是一个假象,而我们,就生活在这假象之中,没有任何真正创造,也没有过任何突破,我们就像执行程序的电脑,就好像电脑不会明白自己正在执行程序那样,不同的是,我们非常坚定地相信人类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因为,很少有人能明白真相。如果福尔摩斯主攻心理学,而华生会催眠,他们的故事大概就是“催眠师手记”系列。
  • 生存的探索(马斯洛现代成功心理经典)

    生存的探索(马斯洛现代成功心理经典)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被称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他主张“以人为中心”的心理学研究,研究人的本性、自由、潜能、动机、经验、价值、创造力、生命意义、自我实现等对个人和社会富有意义的问题。他从人性论出发,强调一种新人形象,强调人性的积极向善,强调社会、环境应该允许人性潜能的实现。主张心理学研究中应给予主观研究方法一定的地位,并应突出整体动力论的重要。传统科学应用于心理学的一个弊端是,它所知道的最好方法是把人作为客体来研究,而我们所需要的却在于完全可以把人作为主体研究。
热门推荐
  • 青柯传说

    青柯传说

    “小生如今虽不能给予姑娘荣华富贵,可也会不让姑娘委屈一点半星。”“小生愿陪姑娘度过余生之年。”
  • 奇效冬病夏治

    奇效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祖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历史悠久而颇具特色的自然疗法。冬病夏治以中药穴位敷贴为主要手段,配合针刺、艾灸、拔罐、热熨、洗浴、刮痧、穴位注射、埋线和中药内服等各种方法,灵活多样,具有疗效确切、操作方便、无创无痛、经济实用、简单易学、便于推广等特点。编者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冬病夏治的机制、特点、主要操作手段、适用范围与注意事项等内容,并以病为纲,因病选方,整理出36种疾病的冬病夏治方法,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临床各科。
  • 我有一座英雄池

    我有一座英雄池

    背景神秘高手,潜伏繁华都市,机缘巧合之下与美女总裁订下婚约,不料又被神秘的系统所选中,从而开启了一段神奇的旅程。
  • 全球殖道

    全球殖道

    “启奏陛下,正一道教众与色目人在天方发生冲突,我大明子民有一人身亡。”道录司正印上奏。“我们的宝船在哪里?”天子问道。中华之地修行资源枯竭,郑和七下西洋过去数十年后,为了搜寻海外灵材,正一道天师张玄庆重开海路,再下西洋。南洋巫术、天竺婆罗门教、埃及法老的秘密、天方的异国风情、欧罗巴的骑士、神秘的玛雅帝国,看我中华道门布道天下。
  • 校草来袭,恶魔不给逃

    校草来袭,恶魔不给逃

    她年少不懂爱,他便教她爱。爱一个人,真的痛苦吗?她说,我听说,喜鹊不一定是牵红线的象征,欢迎说多了会变成谢谢惠顾,你不知道的事还有很多,啊,还有,听说害羞的人会把想说的话放在开头。他们争吵便一别五年,五年内都是思念。她想说的是:星空,烟火,微风,都不及你,全都不及你,风圣轩。他想说的是:只要你愿意等那个人,等多久都不累,因为你爱她,虽然永远,实在是太远了。
  • 妾本惊华皇叔丶请自重

    妾本惊华皇叔丶请自重

    允你情深,与你天荒地老。许你缘深,与你白头偕老。那时情且深,奈何缘之浅。童言无忌,私定终身。一道圣旨,一句说的云淡风轻的历练,从此一别十年,待君十年之后一袭白衣归来,君已非当初的君,妾已非当初的妾。如今,她已不是当初那个跟随君的女孩,妾本惊华,只求岁月静好如初,你我且如初,奈何岁月不饶人,大婚当天,他白衣归来,恶病缠身,她已坐上他人花轿。“花轿里的新娘是本王的,谁敢娶?!”他拦在队伍前,启唇缓缓道来。新娘一袭红装,冲出来木讷的看着那一袭白衣,片刻便泪眼朦胧,“皇叔……”婚礼毁矣。花树下少女红衣随风飘,百花飘落,轻声念着当初的誓言,待卿归来,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
  • 旧梦时光只为等你

    旧梦时光只为等你

    樊诗凝是一个实习生,她因为有天赋,去校草所在的学院里历练,这样就可以出国留学,因为和校草发生冲突,学院里的每一个人都讨厌她,校草更是让樊诗凝讨厌,可是她要坚持。
  • 异界之逆龙兑换

    异界之逆龙兑换

    一个猥琐的小导游,因为一枚戒指穿越到的一个废材小王爷的身上,这枚戒指改变了这个猥琐小胖子的一生。靠着戒指中兑换的物品纵横在了这个未知的大陆,所有的敌人一律踩在脚下,所有的美女一律揽入怀中。小弟新人新作,求各位大大支持。
  • 联合启明

    联合启明

    未来的世界里将会是怎样,这是一位富家少爷救人后被拯救后,担负起更大的责任。
  • 侯府庶女之逍遥公子

    侯府庶女之逍遥公子

    京都俊安候生有九女,前八女要么送进宫中嫁为帝妃,要么配与王孙贵族,又或是嫁入商贾之家。待与这第九女定亲时,只见这九女大手一挥,“这就是尚书府的小公子?府中已有侍妾,不要。”“这就是那什么世家传人?年纪轻轻就有了几个通房?退了。”“这就是那什么王爷?本小姐不嫁皇家子弟,不嫁。”俊安候九小姐三番退了亲,惹得侯爷大义灭亲将其赶出侯府,本以为这侯府九小姐会哭哭啼啼的反省错误,哪知这九小姐笑嘻嘻的连包袱都不拿的走出了侯府。自此,京都再无这九小姐的消息。而在这同时,京都出现了一个俊美潇洒的公子哥,人称逍遥公子。.............ps:网页更新不及时请查看原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