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307200000036

第36章 民族主义意义的生产和消费——对一部青年DV的文化解读(3)

在对观众的调查中,有36%的同学将该片的主题理解为集体主义,在问及“你认为该片与现实有何关系”时,部分同学认为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影片拍摄过程中体现了集体主义”,“同学之间的信任、帮助、协作等方面的意义超出了节目本身意义”,“集体智慧和力量”等。

这种情感消费的需要也间接地反映在作品的制作风格上。节目的制作思想自始至终强调班级同学的广泛参与,从前期的计划到角色的安排都尽可能地照顾到更多同学的要求,这一目标已经远远超出了对节目质量的追求,节目中没有突出某些同学的表演,甚至没有明确的主角和配角,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合作而不是竞争,维持合作的主要不是正式的组织力量而是非正式的情感力量。

三是身份消费。这是通过意义的消费使自己获得社会身份差别方面的收益。在表达这种层面的意义满足时,大学生会自然地拾起许多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话语,并强调自己和所属的群体在民族主义意义中的地位,以一种主动的承担来获得对自身社会身份和地位的证明。

我们的先烈们遇到的困难远远不止我们拍的这些,他们付出了自己的青春、热血,甚至生命,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和平生活,我们必须牢记历史,勿忘国耻!面对先烈们用自己的青春热血甚至生命换来的和平,我们要居安思危,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所以,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为了祖国的和平和繁荣,我们要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甚至,自己的生命!

——摘自张鹏同学的个人总结

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聪明和团结而感到自豪,对侵略我们的日本鬼子深恶痛绝!我们必须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的富强而努力,不再受他人的压迫,让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不受别国的压迫!这就是整个活动的意义!

——摘自汪志刚同学的个人总结

在对观众的访谈中,通过对其中互动关系的观察,更可以体会到民族主义意义所带来的身份的差别。在六人组的焦点组访谈中明显地表现出对待反日的三种不同的态度,有两人(分别为一男一女)持比较激进的民族主义立场,他们以“仇恨”这样的字眼来形容自己对日本人的态度。有一人(男性)持相对消极的立场,对日本人并没有太多反感,反对通过丑化日本人、抵制日货等方式来维护民族自尊心。另外三人(两男一女)则持中性的态度,既对日本当局的一些做法表示反对,又不主张仇视日本人。在两个小时的访谈过程中,持激进态度的学生明显占据大部分发言时间,而且说话的语气非常坚定,似乎有些旁若无人;而另外两类学生则只是顺着他们的话题小心地将观点转向自己的一边,语气相对温和。特别是持消极立场的同学,在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时几乎都要加上一些说明性陈述,比如“也许是我不太关心政治”、“也许是我看书看报太少”之类的。在遇到观点发生矛盾的时候,持激进民族主义观点的同学会用“失望”、“这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失职”等评论性的措辞,而另外两类学生只是捍卫自己的观点,并没有用类似“激进”或“不够理性”这样的语言去评论对方。由于参与讨论的六人彼此之间并不认识,可以排除年龄、群体地位、利益关系等对话语权的影响,他们在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这种地位差异大致可以归因为在反日这一话题下的不同态度,即越是主张反日越容易获得话语优势,也越容易树立个人的身份和地位。

以上三种意义的消费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并行不悖、相互补充的,往往在一个人的表述中可以同时看到其中的两种或全部。正是因为这一活动为每个参与者都提供了个体性意义的满足,才有可能带来群体间的合作和支持,而群体中对内的利他倾向常常和对外的优越感相伴而生,这两者的结合正是民族主义的心理基础。当参与者的消费取向从求同(群体内)转向求异(群体外)时,也就产生了彰显身份差异的需求,这时借助一套原本强大的意识形态话语就成了最好的捷径。

四、意义的流通和扩散

通过以上对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新《地雷战》中民族主义意义虽然存在,但却是混沌和多元的,给人们留下了宽松的解读空间,它更像一个调皮的幽灵与主流的话语结构若即若离。对于这些没有多少专业经验和社会资源的创作者来说,向社会传达一个明确的民族主义意义并不是他们的主观目的,也超出了他们能力的范围,这就给其他力量的介入创造了可能。

首先是当节目送到特色团日活动中参评后,评委的评语为它在原有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找到了定位。

新闻学院一位退休教师说,红色经典虽然离当代大学生生活有点遥远,但它所蕴藏着的勇敢、自强、团结等革命精神,则历久弥新。……电气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马冬卉说,他们通过DV这种新形式将爱国主义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对这部曾经激励过一代人成长的老电影作出自己的新阐释。

——摘自《华中科技大学周报》2005年1月3日第1版

由于有了这样的正面定位,学校特别批准该片在校内公演,校党委宣传部还将此片放到华工大在线的首页上,方便同学观看、下载。在几十个参加评比的活动和作品中,只有这一个作品获此殊荣,这种选择性行为使其正面的意义进一步得到巩固。(据了解,在公映前,节目接受了校方的非正式审查,原片中一些敏感镜头被删改)

接下来,《楚天都市报》、《湖北日报》、《武汉晚报》、湖北电视台等媒体纷纷报道此事,其中上海《新闻晨报》在2004年12月27做了整版报道,各种版本的报道又被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转载。媒体在报道中将商业和政治的元素同时注入这一文本事件,极力阐发其中的新奇性和社会意义。

近日,位于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里正热闹地上演着一部“贺岁大片”,不过,它既非周星驰的《功夫》,也非冯小刚的《天下无贼》,然而这部影片在师生中产生的反响却远远高于上述的两部。

——摘自《新闻晨报》2004年12月27日

通过重拍革命电影,向师生宣传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让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影片中得到体现,让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同学们身上得到传承和发扬。这样一种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娱乐之中的探索,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好形式,令人耳目一新。

——摘自华中大在线2005年1月4日

在校方和媒体的介入下,这一事件被作为符号进行重新选择和加工,在新的表述中,原片内在的那种让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复杂感受不复存在,它的面貌逐渐呈现出我们习以为常的样子,其中的意义被“挖掘”得越来越清晰,并以这种清晰的状态扩散开来。对这种“清晰化”之后的意义,原片的创作者虽不以为然,但也无可奈何,在失去了话语的主导权后他们自身也成为民族主义话语的一种符号。

基本结论与思考

由于研究范围和手段的不足,本文作为一项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实证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取样范围太小,且只集中在一个学校。在分析意义的消费方式时,尚无法对三种消费方式进行比较性分析,可能让人误以为三种方式是平行的,而事实上它们可能具有某种递进的关系。此外,将意义的生产和消费分别陈述,也有可能把这两种原本循环互动的意义传播过程人为地割裂开来,实际上任何意义都是在生产和消费的对话中产生的,某种程度上意义消费也是一种生产行为。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现有的材料中得出若干对青年民族主义意义的有益思考:

1.民族主义在当代青年知识分子中的号召力主要不是来自政府的鼓动和组织,而是来自青年人自发的、内在的需求。在其他意识形态话语逐渐边缘化又没有找到新的替代品的时候,民族主义仍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青年个人和群体多方面的心理需求,也可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因此,青年学生将继续成为民族主义运动的重要力量,而民族主义也仍然具有凝聚和动员青年群体的号召力。和本文中的个案一样,校园中形形色色的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行为,诸如抵制日货、丑化日本人的涂鸦、校园BBS上的过激言论等,更多地具有自发性和自我满足倾向,其预期和实际的对象主要在境内而不是境外。

2.各种亚文化群体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将进一步打破官方对于民族主义话语的垄断,使民族主义意义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特别是当这种活动绕过传统大众传播媒介体制而借助于DV、因特网这样一些新媒介的时候,其参与的范围和解构的力量往往是人们始料不及的。一方面,它可以扩大民族主义的影响面,但同时,这种多元化也可能导致以其中任何一种民族主义意义都无法实现过去那种“振臂一挥,应者云集”的社会动员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如果要继续发挥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在动员社会资源方面的作用,就必须以一种全新的思路来重新整合民族主义意义,使之向更加开放和民主的方向发展。

3.民族主义意义多元化的趋势并不意味着权力结构的自动缺席,即使在这样一个民间的、亚文化风格的文本事件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主流意识形态无处不在的影响力。尽管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没有明显地感到来自外界的压力,但是作为这一事件的前置条件,来自家庭、学校的教育和大众传媒的耳濡目染早已造就了大学生个人和群体的主体性,也规定着他们的思想来源。节目制作完成后,这一事件又被校方从众多的学生活动中挑选出来加以修改和放大,进而又被多家媒体炒作,这一系列的重新表征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各种利益诉求和话语权力的烙印。在这样一个兼有亚文化风格和新媒体特征的文本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各种权力的分庭抗争,而是各种权力依照一定的等级相互咬合。在这种咬合所编织的意义网络中,青年学生虽然掌握着足够的符号权力,但是它的实际影响仍然要受到以政府和大众媒介为代表的社会权力的左右。

本文竭力想通过这一个案去看清某一社会主体在具体实践中所表达的民族主义意义,但是我们越是接近它,越是发现它的丰富和不可捉摸,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各种意义的相互咬合和斗争,而且这个过程还将继续。如果说这一文本事件向我们提示了民族主义意义的某种本质的话,或许是让我们看到,民族主义在任何一个场域下都是一片意义的流沙地,“一切都要永久地再定义”(塔吉耶夫,2005,P3)。

参考文献:

徐迅:《民族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皮埃尔-安德烈·塔吉耶夫:《种族主义源流》,三联书店2005年版。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霍尔等:《仪式抵抗:战后英国的青年亚文化》,1976年版,参见黄晓武:《文化与抵抗——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研究》,《外国文学》,2003第2期。

E.霍布斯鲍姆、T.兰格:《传统的发明》,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菲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韩鸿:《影像的大众生产与意义解读》,《文艺研究》,2002年第5期。

Hebdige Dick,Subculture:The Meaning of Style,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1.

Dingxin Zhao,“Student Nationalism in China”,Problems of Post communism,November/December 2002.

Suisheng Zhao,“Chinese Intellectuals,Quest for National Greatness and Nationalistic Writings in the 1990s”,China Quarterly,No.152(1997).

Chih-yu Shih,“Consuming Part-time Nationalism:China as an Immigrant in the Global Society”,New Political Science,September 2003.

Caroline Rose,“Patriotism is not taboo”,Nationalism in China and Japan and Implications for Sino-Japanese Relations,Japan Forum 12(2)2000.

〔袁艳: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

同类推荐
  • 守望美丽家园

    守望美丽家园

    本书收录了作者从事环境新闻记者以来发表的若干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全书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的逻辑顺序分篇设置,共分事件篇、对策篇、法制篇、宣教篇、成果篇、纪实篇、文学篇7篇。事件篇集中记录报道了有关环境问题的真人真事,基本都是提出存在的环境问题现实状况。对策篇集中了各方面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措施等。法制篇侧重于挑选从立法、执法的角度处理环境保护问题的文章。宣教篇择选了如何提倡全民参与环保、提高国民环保意识的文章。成果篇则展示了作者这些年所见的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各类成果。纪实篇加进了一些文学创作的成分。文学篇则揽进了解说词、剧本、环保报告等文学体裁。
  • 足迹

    足迹

    本书收集了宁波广播电视集团从2002年到2011年这十年里所出现的优秀获奖作品,主要作品分为:广播作品、广播剧作品、电视作品和电视剧作品。每个类别的作品,各具特色。
  • 树人文库-揭秘一生的中药故事

    树人文库-揭秘一生的中药故事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本套图片共分为:妙语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义勇故事、智慧故事、历史故事、知识故事、妙答故事、成败故事、中药故事、破案故事、成语故事、民间故事、名人故事、哲理故事、亲情故事、处世故事、战争故事、发现故事、伟人故事,在各方面论述了树人实践的内容和方法论。
  • 传播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

    传播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考试模式

    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考试模式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概念、理论基础、基本特征;教育观念与素质教育,主要论述了教育观念的构成、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发展等;素质教育定位,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与教育方针,素质教育政策等。立在引导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热门推荐
  • 战后国际关系透视

    战后国际关系透视

    本书是作者在《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程的多年教学中的知识积累和观点思考。它既基本反映《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程的面貌,又不是简单地按照《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程体系编写的教材,而是作者对该门课程基本问题的思考与分析,因此有关章节具有相对独立性。
  • 我老妹比我还谨慎

    我老妹比我还谨慎

    我,西谨,一个谨慎的人,不小心穿越异界,却得到一个为所欲为系统。逆天?不存在的。我要为所欲为地苟,随心所欲地苟,苟出一片天。作为一个辅助,血量要比坦克多是常识,毕竟活着才有资格辅助。辅助不但需要超高的血量,还需要擅长各种“物理”治疗,“物理”祝福,“物理”净化,这才算一个合格的辅助。我,西谨,一个重新定义辅助的男人。
  • 青少年全脑速读速记法

    青少年全脑速读速记法

    发掘青少年的认识潜能,激发青少年的创造潜能,挖掘青少年的学习潜能,激活青少年的思维潜能,拓展青少年的探索潜能,发现青少年的领域潜能。人脑是挖掘不完的宝库,那么如何训练才能挖掘大脑的潜在资源,让思维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呢?
  • 末世重生之归途

    末世重生之归途

    【曾经以为身处地狱,后来发现,有他的地方就是天堂】末世到来,夏初错估人心,能核被毁,身体残疾。所有人都想将她往死里踩,唯独陆聿修倾尽所有的对她好,就算最后为了她丢掉性命,他也无怨无悔!夏初拖着残躯苟延残喘十年,终于在听到仇人的死讯那刻断了气。原以为死亡是终点,却不想是新的开始。重生归来的夏初有个很渺小的愿望,她要把陆聿修宠上天,带着他和他的兄弟们在末世好好活下去!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冷面总裁宠妻成狂

    冷面总裁宠妻成狂

    他不苟言笑,冷若冰山,被视为冷血动物,但唯独对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护在暗处,而她却蒙在鼓里,毫不知情。据说总裁远离一切雌性,可她却有与他的无数个第一次……然后,竟然溜掉了!总裁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决定要好好教训教训她!--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瓷情

    瓷情

    德国工厂主丹尼尔从他的雇工印尼工人口中得知,在印尼的一个岛屿有沉船留下的古代珍宝。于是开始了探测打捞,打捞出的六万件中国古瓷和金器震惊了世界。广州光塔路居住的一老人正在看央视的“国宝档案”,这一消息引起他的注意。他翻出了历代传抄的家谱,终于和沉船对上号。就是一千多年前的他祖上贩瓷乘坐的阿拉伯蓝月亮船。还有祖上的婚姻悲剧,他们的爱情和生命都和中国瓷相关。事情发生在唐朝元和年间。大食少年李彦荣的父亲李素因有军功,被唐朝皇帝赐姓李。李素带领全家从京城来到广州,做了广州都督府别驾。李彦荣喜欢瓷器和艺术绘画。在广州墟市淘货瓷器,碰到了卖瓷配花的本城瓷器商人巩仁的女儿阿花和他的女伴,李彦荣深为阿花的穿着和俏丽容颜所打动。阿花也同样为英俊的大食小郎打动,二人情窦初开,心有灵犀。后来李彦荣确认阿花就是瓷商巩仁的女儿,二人相认,私定终身。后为两个家庭认可祝福。巩仁被人勒索陷害,家道败落,临终时遗赠李彦荣一笔重金,让他继续他未完成的瓷器贸易。阿花守孝一年期满,和李彦荣成婚,为赚取财富并寻求波斯画料,李彦荣跟随月亮号阿拉伯三角帆船出海,中途沉没。阿花在独子抚养到十八岁后,思念亡夫,不忍独活,跳海殉夫。
  • 尘冥秘事

    尘冥秘事

    二零二零年的九月份,炎热的夏天已经悄悄走过,经过半个月军训洗礼,晒成黑炭的李小凡,百无聊赖的躺在宿舍里边在床上打滚。
  • 轩辕游之七情破晓

    轩辕游之七情破晓

    七情啦!!破晓破晓破晓啦!七情破晓啦!.。
  • 大金国驸马爷

    大金国驸马爷

    他,勾引了人家有夫之妇?冤枉,天大的冤枉!但是,几个莫名其妙凶徒,却因此对他疯狂追杀。他,命悬一线!懵逼的是,他只是个中学生,才刚刚穿越来到此地……他,真的什么都没有做。尤其令人恐怖的是,这个所谓的有夫之妇,竟还是皇帝陛下的淑妃娘娘……他认定这是陷害,是有人故意的想要置他于死地!他,百口莫辩,没人信他!幸好,她的出现,成为了他生命中的贵人。……答案的解开,并不一帆风顺。伴随着金国崛起,亡辽灭宋,一迭又一迭的波折,波澜汹涌地推倒了他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