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317500000033

第33章 当前房地产问题的舆论调控研究(4)

综合来看,政府部门是三家媒体共同倚仗的消息源;商业机构是《新京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主要的消息来源,而在《人民日报》中所占比例较小,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人民日报》尚未市场化,主要由国家财政支持,因此主要选择官方话语而与商业利益集团相离较远。其次,经济学家及其他学者在三家媒体中所占比例相当,在舆论环境随着社会转型愈加复杂的情况下,记者更加倾向于听取学者们的“权威”意见,深化文章主题,这已成为许多记者惯用的模式。媒体自身发出的声音所占也占一定比重,这是媒体把握舆论主导权的主要方式。

另一个现象是,在三家媒体的消息源中,普通公民即消费者所占比例均较低,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纵然媒体要根据自己的定位与性质选择更多适合自身风格的消息源,但这并不代表对消费者话语的全然漠视,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社会之公器”,关注民生是媒体必然的选择,而消息源的偏向性选择会使报道不能如实呈现社会现实议程。

3.报道方式分析

报道方式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媒体对某类新闻的重视程度。

《人民日报》各报道方式所占比例依次为:消息(46.3%)、深度报道(25.3%)、评论(14.7%)、通讯(13.7%),无软文;《21世纪经济报道》的相应比例依次为:通讯(54.7%)、评论(18.1)、深度报道(15.2%)、消息(9.2%)、软文(2.9%);《新京报》的相应比例依次为:消息(49%)、通讯(29.5)、评论(13.5%)、深度报道(6.5)、软文(1.5%)。

从消息来看,《人民日报》和《新京报》所占比重较大;《21世纪经济报道》通讯所占比例最大,消息占比较小的比例,其特点在于消息发布的方式,除了动态的消息外,还会加以较全面的解读,因此将消息扩展为通讯。

三家报纸对评论普遍比较重视。评论作为一种对事实更加深入的解读,在舆论引导方面能起更重要的作用,房地产界事件所引发的争论较多,因此评论也便成了媒体树立自己舆论旗帜的重要手段。

从深度报道来看,《人民日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所占比例较大,前者多为对相关政策实施效果的考问与调查,后者多从经济利益角度剖析事件、政策。

软文方面,《人民日报》在其报道中未见软文,《21世纪经济报道》与《新京报》出现少量软文。

4.报道基调分析

三家报纸的报道基本上都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上。相对而言,《21世纪经济报道》客观性报道相对比例最高(85.2%),由于其报道以企业居多,在报道时很少显示对哪家企业的偏向;《人民日报》正面报道比例相对居多(26.0%),一方面是因为《人民日报》一向重视正面报道,另一方面,关于政策实施效果成就的报道居多;《新京报》负面报道所占比例与正面报道相近(13%),主要由于对房地产社会新闻的报道多为负面所致。

二、文本分析

2008年10月中下旬,在各地房地产市场持续不振的背景下,从南京开始,全国各地方政府纷纷推出房地产救市政策,三家媒体也对之进行了相应报道,这里选取三家媒体对地方政府出新政救楼市的三篇典型报道,包括《人民日报》:《南京组合拳,能否救楼市》;《21世纪经济报道》:《石家庄“救市”?“救企业”?“救地”?》;《新京报》:《初显成效杭州“24条”很强悍》,通过近距离观察文本,从而全面、具体呈现媒体所建构的房地产问题议程。

根据框架分析法,以下将对相关报道进行三个层次的分析。

1.高层次结构框架分析

高层次结构是媒体对新闻事件定性,即这是一个怎样的事件。通常由版面、标题、导语形式表现出来。从版面看,《南京组合拳,能否救楼市》一文出现在《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7日“视点新闻”版,这个版面主要刊登热点新闻的深度解读,而南京是第一次出台楼市新政的地方政府,这使得这篇文章更具代表性;《石家庄“救市”?“救企业”?“救地”?》为《21世纪经济报道》10月23日头版;《初显成效杭州“24条”很强悍》出现在《新京报》“黄金楼市完全报道”版。从三家报纸的报道版面可以看出,媒体对地方政府出台楼市新政这一举动非常重视。

从标题制作来看,《人民日报》与《21世纪经济报道》均用疑问语气,而《新京报》也用“很强悍”这样模糊的词汇来考量地方政府的楼市政策。从标题看,三家媒体均对地方政府的楼市新政提出怀疑,欲考量其政策的真正价值,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同时疑问的口气也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增加其新闻卖点。

从文章的导语来看:导语1:《南京组合拳,能否救楼市》

与其说是“救市”,不如说是政策“回调”。人们或许清晰地记得,就在一两年前,南京房价曾让人心惊肉跳地节节攀升,有好几个月,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处于领跑的地位。此后,也就有了南京调控房价的一系列组合拳:明码标价、一房一价、限价销售……

“目前成交量萎缩得很厉害。”南京市房产管理局副局长郭宏定坦言。今年1至9月,商品房的成交面积比去年同期下降40%左右。“如果下降20%或许还能承受,毕竟去年有些过热。但是,下降40%,那就很不正常了。”

“救市新政”应运而生,全称是《关于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意见》,一共20条,是个一揽子方案,也是一套组合拳。最大的不同在于,两套组合拳方向完全相反,去年是“压”,今年是“托”。另外,去年的组合拳主要是针对开发商的,而今年的组合拳,开发商、购房者都能从中受益。比如,税收优惠、购房补贴、适时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等,这是针对购房者的;加大房地产信贷有效投放力度、优化土地出让条件等,这是针对开发商的。导语2:《石家庄“救市”?“救企业”?“救地”?》

相比杭州房地产救市“24条”,石家庄走得更远。

石家庄市20日出台《石家庄市政府关于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刺激开发商买地政策列入了“救市计划”。

一位开发商看罢“意见”后就直接指出:“这与其是救市政策,倒不如说是救地政策。”这是在国务院刺激经济“十条意见”里提出“支持居民购房”后,地方政府借这个筐投注的“料”。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尹中立预计,各地下一步对楼市的“救市”政策都将直接指向土地交易。导语3:《初显成效杭州“24条”很强悍》

“杭州‘救市24条’的力度比昨晚公布的全国楼市新政的力度还大,再加上新政中二套房贷基本松绑等政策,杭州楼市的刺激措施更为宽泛,对杭州楼市来说是一个好事。”10月22日晚,杭州一著名地产公司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

10月13日晚10时,“杭州救市24条”公布,该政策被业内认为是目前中国地方政府救市政策的“集大成者”。

四天后,在业内有“楼市风向标”之称的浙江省第十五届房地产博览会在杭州举行。政府部门担心的房博会开发商集体降价的行为销声匿迹,开发商寄希望的新政回暖楼市的局面也未出现。川流不息的看房者,似乎在展会上想寻找和求证一个答案,那就是杭州的房价会再跌吗?然而,更多的人还是没有找到。事实上,想在今年秋季房博会上寻找答案的,不仅仅是购房者和开发商,还有迫不及待“出手”的政府。

但大家都暂未找到通往答案的路,这条路注定是曲折而漫长的。导语1是典型的评述型导语,亦述亦评,“与其说是‘救市’,不如说是政策‘回调’”,以评论式的语句开头,指出此次救市政策是上一次楼市过热期政策的回调,并援引官方说法,说明两次政策的缘由及其中的利益相关方。侧面也表现出楼市变化无常,而政策也是只能根据变化无常的市场随机而动,揭露了楼市存在的这一问题。

导语2是概述式,引用房地产商说法“这与其是救市政策,倒不如说是救地政策”,并佐以专家观点,说明政策的核心在于“救地”,陈述事实,找出新闻点,并未对政策的优劣做明显的评判。

导语3同样为概述式,开头也引用开发商的话语,与标题“很强悍”相呼应,说明杭州“24条”为全国地方楼市政策中的集大成者,另一个新闻事件是房地产博览会,通过博览会“开发商降价行为销声匿迹”得出效果初现结论,同时提出房价是否会再跌的疑问。

通观三则导语,可以看出,援引官方话语、地产商言论得出文章主旨是三家媒体通用的技巧。从高层次框架来看,三家媒体均采用“问题框架”,试图从某个角度解析房产新政。

2.中层次结构框架分析

框架的中层次结构包括主要事件、先前事件(历史)、消息来源、结果、溯因、评价六个方面的内容,这六个方面的内容可用表格一一呈现出来

三家报道的中层次框架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主要事件都是地方政府出台刺激楼市的新政,核心事实一致;略有不同的是《新京报》的文章在新政出台后一周后发表,包括对新政效果的评价。先前事件也大体一致,为先前出台的楼市政策,《人民日报》将此次新政与几个月前的政策做比较,《21世纪经济报道》将杭州政策做铺垫。

再看消息来源,三家报纸也有高度的一致性。《人民日报》消息来源稍多,还包括一些未具名的消息源,如用“有人说”这样的引述方式;《新京报》的消息源单一,全部为地产行业从业人员。三家报纸共同特点是大部分话语都引述于地产业人员。

结果方面,《人民日报》给出的结果是认同地方政府的调控政策,南京为第一个出台救市政策的地方政府,由此传达一种信息,即支持地方政府的新政;《21世纪经济报道》的结论实为对新政的批判,将其视为地方政府挽救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而《新京报》从开发商角度给出结果,认为其短期内作用不大。

溯因方面,《人民日报》给出的原因较为直接,即楼市量价齐跌,与其得出的结果一致;《21世纪经济报道》认为其原因为政府土地财政面临困境;《新京报》则认为是由未来的房博会与已发生的万科降价促成。

最后,评价方面,《人民日报》为客观看待政策,保持心态平稳。这与其中央机关报性质相符,希望通过报道维持平稳的外部形式,体现了其舆论风向标的全局把握性;《21世纪经济报道》则为批评性,从经济利益角度剖析政策出台缘由,但由于其消息源多为地产业人员,因此其得出结论的客观性值得探究;《新京报》强调信心的重要性,将主题深化。

总之,由于三家媒体消息源都集中在地产业人士及政府官员方面,而未曾有普通大众的话语,使其结论与评价的说服力不强。三篇报道中唯一关于普通人的话语来自于《人民日报》报道的一句“市民普遍认为房价越低越好”,显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3.低层次结构框架分析

关键词的选择在新闻框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关键词的语言色彩反映媒体对报道对象的观点和看法。媒体在表现某一事件和人物的形象时,经常用关键词或某些语句表现。

从关键词来看,三家报纸报道框架的共同之处在于,对地方政府楼市政策的出台都保持一定的怀疑态度,从不同角度提出疑问,如“值得研究”、“不确定”、“并不看好”。《人民日报》多次使用“应运而生”、“强心剂”等词汇强调政策出台的合理性,并多次强调“健康发展”等词汇,强调市场稳定的重要性,试图使舆论向正面发展,奠定了正面报道的基调;《21世纪经济报道》使用“资金链”等词语,揭露土地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利益关系,层层揭露其资金链,批评性更强,可以视为其纳入了负面报道的框架之中;《新京报》一方面强调“稳定”,另一方面指出“曲折”,其报道更加中性客观。

通过近距离观察文本,发现三家报纸对于楼市新政都非常重视。《人民日报》表现出对政策支持的立场,报道基调趋向正面,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消息来源大部分来自于政府官员,引导公众舆论向正向发展。《21世纪经济报道》从经济利益链条角度分析房地产新政,对楼市新政批判性更强,消息来源偏向于地产业人士。《新京报》对房地产新政的报道框架客观性更强,脱离于对楼市新政的评价而强调公众信心的重要性,试图引导舆论向正向发展,其消息源则全部为地产业人士。

同类推荐
  • 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研究

    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研究

    十年前,在一次课堂教学上,同学们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一些同学认为毛泽东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却犯了一些错误,认为毛泽东是不主张对外开放的。一些同学认为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上虽然犯了一些错误,但是毛泽东是主张对外开放的,并且有其开放的思想和理论,只是由于当时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没有能够得以实施罢了。两种观点谁也说服不了谁。由于当时备课不充分我也没能给同学们以满意的答案。
  • 美国与第一次柏林危机

    美国与第一次柏林危机

    第一次柏林危机是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以军事力量为依托展开的首次面对面的较量。本书以第一柏林危机的发生、发展为主线,围绕杜鲁门政府的危机决策展开研究,主要论述危机的缘起和肇始、危机全面爆发和美国的初期反应、美国应对危机政策的形成、政策的实践与危机的化解。最后通过对危机事件和美国对策的再认识,反思美国在战后诸危机中形成的危机决策机制的特点以及决策机制演化趋势。
  • 历史与逻辑:中国外交战略发展30年

    历史与逻辑:中国外交战略发展30年

    梳理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政府对外工作各个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分析了取得这些历史成绩的原因。《历史与逻辑:中国外交战略发展30年》创新性地探讨了以下问题:外交战略的谋划决定外交政策的调整;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治国风格影响国际战略转向;外交战略变化的动力机制;文化价值观对外交战略的作用;中国外交战略的未来发展等。行文采用图文并茂、史论结合、背景资料补充的写作方式,使其具有一定的深度,又兼可读性,对国际政治及时事问题有兴趣者可资参考。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十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十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指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科学理论。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命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关系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 《资本论》哲学的新解读

    《资本论》哲学的新解读

    《资本论》哲学研究是当前马克思哲学研究中最困难但又最有价值的领域之一。本书对《资本论》哲学的解释性研究,揭示出《资本论》哲学正是马克思哲学的实践形态,即它是作为实践的哲学、以实践的形态存在着的哲学或“实践”着的哲学。在此基础上,本书对《资本论》哲学的规范性研究,展示出《资本论》众多政治经济学议题所内在贯穿着的具有哲学意义的体系,这一体系以现存世界的革命化为性质,以改变世界为使命,由此它表明自身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最重要表征。本书从“哲学的问题”和“问题的哲学”两个维度,重新探讨了马克思哲学、《资本论》哲学与传统西方哲学的关系,重点阐释了《资本论》哲学的表现形态和主要内容。
热门推荐
  • 星煜文明

    星煜文明

    文明与文明之间的战争,当文明到达了一定高度,就需要一位强大的守护者来守护文明的成长,而这个守护者就是:神!
  • 我的青春遇过你

    我的青春遇过你

    作品讲述了一群少男靓女纯洁的校园爱情,在学生时代萌生的爱情滋养了美好的青春时代,同时也讲叙了这群青年迈入社会后遇到的重重挫折和人性的考验,从而走向完全不一样的红尘之路……
  • 藏头雪

    藏头雪

    不写藏头诗,卻作藏头雪,都云作者痴,此情谁来解。
  • 霹雳之圣星之行

    霹雳之圣星之行

    “我师父是皇儒尊驾。”“我姐姐是凤儒尊驾。”“我幕凌锋作为一个标准的儒二代,那我就先定一个小目标,那就是先干掉八岐邪神。”“对不起我装B了。我的目标还是先送弃天帝回六天之界吧!”QQ书友群:839298399可以进来聊聊。
  • 从幼稚到成熟的成长

    从幼稚到成熟的成长

    由真实故事改编而来,包括了主人公四个阶段的心态以及经历。有积极自然就有颓丧,有磨难也有成长。
  • 裁花句

    裁花句

    本文是女主文,武侠小说,带有一点古龙的风格。
  • 我在都市重写传说

    我在都市重写传说

    以幕后主使之身,将世界化作一盘大棋,以最初的幻想,不断完善创造出华丽而又精彩的终章,以信仰之名,创万界之唯一粉丝群:1132072790
  • 星辰之月

    星辰之月

    千年前,阴阳家被修仙门派流沙覆灭。千年后,阴阳家残存的弟子们为了复仇,找回了阴阳家的守护者,圆月之一新月......
  • 我的星向西

    我的星向西

    十年前沈星迷恋顾正西,她曾说长大了要嫁给他。顾正西则酷酷的丢下两个字:不要。十年后沈星再次见到顾正西,她已不再是当初那个小女生了,她说:对不起,是我害死了顾曼婷,是她代我死了,该死的人是我。顾正西拧眉厉声说道:闭嘴。沈星的脸上有些许淡漠,眼神空洞无神:我早已经不想嫁给你了,求你放过我,也放过你自己吧。顾正西将她拥入怀中,手掌轻轻抚摸她的秀发,在她耳边说道:不放。后来沈星的心已死,世上再无良药可治愈。顾正西笑着说道:曾经有个女孩说过,她是天上最亮的那颗星,其他星星都是自西向东,而她偏偏自东向西,因为她的幸福向西……
  • 座生态

    座生态

    未来风,略黑暗,多为智斗。以架空的近未来为背景,充斥着机械改造和肉体生物改造与普通人类之间的矛盾,矛盾随着暗涌推波助澜逐渐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