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726300000010

第10章 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形成阶段(1901-1948年)(6)

第二,关于海外贸易史的研究。

自从19世纪中期起,中国学者在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相关问题时,主要侧重于文献整理和史地考证。但进入20世纪20年代之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被大大拓宽。不少学者从经济史与国际贸易史的角度对海上丝绸进行了研究,例如陈翰笙的《最初中英茶市组织》(《北大社会科学季刊》1924年第1期),侯厚培的《五口通商以前我国国际贸易之概况》(《清华学报》1927年第1期)、《中国国际贸易小史》(1929年),武堉干的《中国国际贸易史》(1928年),范师任的《中国丝业对外贸易之史的观察》(《社会杂志》1931年第2期),张德昌的《胡夏米货船来华经过及其影响》(《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1932年第1期)、《清代鸦片战争前之中西沿海通商》(《清华学报》1935年第1期),黄炎的《中英贸易略史》(1932年),时昭瀛的《近世泰西诸国直航来华之起原》(《武大社会科学季刊》1933年第1期),何建民的《十七、八世纪中国和西班牙及荷兰的贸易》(《中国经济》1933年第7期),黄菩生的《清代广东贸易及其在中国经济史上之意义》(《岭南学报》1934年第4期),朱杰勤的《中国与阿拉伯人关系之研究》(《中山大学研究院史学专刊》1935年第1期),张锡纶的《十五六七世纪间中国在印度支那及南洋群岛的贸易》(《食货》1935年第7号),江应梁的《中世纪东西亚海道上的航船》(《新亚细亚》1936年第1期)、《阿拉伯海舶东来贸易与两宋国家经济的关系》(《新亚细亚》1936年第3期),张任侠的《中国丝业及其对外贸易之史的回顾》(《中国实业杂志》1936年第1期),吴晗的《十六世纪前之中国与南洋》(《清华学报》1936年第5期),陈竺同的《汉魏以来海外输入奇香考》(《南洋研究》1936年第2期),白寿彝的《宋时伊斯兰教徒底香料贸易》(《禹贡》1937年第4期),张维华的《明季西班牙在吕宋与中国之关系》(《禹贡》1937年第8-9期),梁方仲的《明代国际贸易与银的输出入》(《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1939年第2期),翦伯赞的《明代海外贸易的发展与中国人在南洋的黄金时代》(《时事类编特刊》1941年第63期),姚宝猷的《中国丝绢西传史》(1944年),苏乾英的《古代中国与南洋诸国通商考》(《南洋研究》1944年第2期),陈竺同的《南海航运在中印经济文化史上的考察》(《南洋研究》1944年第3期),韩振华的《唐代南洋贸易志》(《福建文化》1945年第3期),刘铭恕的《宋代海上通商史杂考》(《中国文化研究汇刊》1945年第5卷上),胡寄馨的《宋代之福建对外贸易》(《社会科学》1945年第2-3期),《明代国人航海贸易考》(《社会科学》1946年第3-4期),项士元的《浙江历代之海外交通》(《胜流》1946年第8期开始登载),傅衣凌的《福建对外贸易史研究》(1948年)。

在上述论著中,有两部著作尤其值得一提。一本是武堉干的《中国国际贸易史》。武堉干被誉为“中国国际贸易学科创始人”,这部书也可以说是中国国际贸易史研究的奠基之作。书中的大部分内容,实际上是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问题的。全书将中国的国际贸易分为四大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中国国际贸易之启蒙期”(自汉初至隋末),其特征是,“中国国际贸易,殆全由陆路方面以与西域诸国贸易,海路虽偶有交通,要不如陆路方面之盛”。第二个时期是“中国国际贸易之进展期”(自唐朝初年到明朝中叶),其特征是,“中国国际贸易,则全由海路方面,招徕各国商舶来华贸易,其主要目的,盖在谋税收之增加。同时中国商舶,在此期中,亦有远航南洋、日本等处贸易,以树立移民基础者,不过海上大权,此际尚握于阿拉伯人之手”。第三个时期是“闭关主义时期”(自明朝中叶至清朝鸦片战争之前),其特征是,欧洲各国纷纷沿着海上航线来到中国“要求通商”,而“中国对于通商之态度却时抱深拒固闭之观念。虽在此期内与欧洲各国,相续发生通商关系,然非纯粹出于中国之本愿也”。就中国方面而言,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是由于“当时我国人士,类抱闭关思想,以为对外通商一经许可,则门户洞开,屏障尽失,甚或足以引起蛮夷猾夏之危险,是以不许各处通商,而仅指定广州一二处为限”。在这个时期,生丝与茶叶是中国的主要出口货物。第四个时期就是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的武力强迫之下,形成了“近代中国国际贸易”。在今天的中国国际贸易史科教书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类似的叙述。

另一本值得一提的著作就是姚宝猷的《中国丝绢西传史》。此书专门研究中国丝绸的西传问题,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直接的关系。书中讨论了中国丝绸通过“陆上交通路线”和“海上交通路线”向西方传播的过程,并且认为,中国丝绸最初是由陆路传到西方的,后来又通过海路外传。古代希腊人曾把盛产丝绸的民族称为“赛里斯”(Seres)。许多学者指出,这个词显然与汉语中的“丝”或“蚕”之类的词汇有关。不过,到底来自哪个词,学者们意见不一,众说纷纭。姚宝猷在这部著作的“赛里斯、赛里克、赛里亚诸字的语源及其蜕变”一节中,全面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关于“赛里斯”来源问题的各种观点及其依据,并且认为“赛里斯”来自汉语中的“丝线”。进入21世纪后,“赛里斯”之类词汇的来源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读读姚宝猷的这部《中国丝绢西传史》,可以知道,现在有些学者所主张的所谓新观点,其实是早已被否定了的成见。而姚宝猷在书中所说的一句话,对于以后研究这个问题依然有着指导意义:“欲讨论中国语音及解决丝字等与Ser一类语词究竟有何关系,必须以中国上古音(周、汉音)之形式为论证之基础。”在前面所提到的论文中,这里重点介绍三篇文章,它们不仅代表了当时学术的最高水平,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价值。这三篇文章是张德昌的《清代鸦片战争前之中西沿海通商》,吴晗的《十六世纪前之中国与南洋》,梁方仲的《明代国际贸易与银的输出入》。

张德昌在《清代鸦片战争前之中西沿海通商》中,全面研究了清代中国与欧洲诸国的贸易往来,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这时期,中国是居于出超的地位。

这种出超的背景是第一,中国当时国家比当时欧洲各国为富裕兴盛,当时教士关于中国的记录可资证明。第二,中国官方厉行以物易物的制度(Barter System),不准金银币出口,不准商人以银币运到外域,只准外银进口。第三,欧洲货物在中国得不到销路,而中国丝茶则在国外畅利销,形成出超现象。第四,中国商人于欠外国商人货物时,常以中国货物抵价,有时外国商人不要,但行商亦必勉强推售。

本于这四种原因,乃有中国的出超现象。银子进口是在当时出超情况下的一种自然结果。”这段文字,非常精辟地告诉人们,大清王朝的所谓“盛世”是如何造就的。

吴晗在《十六世纪前之中国与南洋》中指出:“现代人所称的南洋,前人称为东西洋”,“此种名词之构成,至晚亦当在元代以前”,东西洋的划分依据“系基于航海路线之东洋针路西洋针路而区分”。这篇长文讨论了自汉代以来中国与南洋的交通贸易,尤其是郑和下西洋问题。吴晗最后写道:“成宣间(1403-1435年)努力向南洋发展之结果,第一为经济上之收获,用瓷器丝茶诸货物到南洋博易,政府和人民两受其益。第二是政治上的成功,国威远播,南洋诸国王,稽首来庭,甘为臣属。第三是文化的传播,宝船迭出,信使往来,使南洋诸国均染华风。第四是华侨移殖之增加及势力之发展。”但自从欧洲人于16世纪来到南洋后,“他们不但拥有武力,作有组织的经营并且有国家的力量作后盾,得步进步;不到几十年便使南洋改了一个样子,自然而然地替代了以前中国人的地位,瓜分豆剖,南洋成为欧洲人的殖民地。华侨寄居篱下,备受虐待和残杀,中国政府不能过问。这是中国史上一个大转变,也是世界史上一个大关键”。吴晗实际上以中国与南洋的关系为例,说明了16世纪全球化浪潮兴起对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的深刻影响。

梁方仲则以白银为例,揭示了全球化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他认为,“中国与南洋间的贸易,自宋元以来,金银两项的出入口已渐频繁”,到了明朝则更加普遍。根据明朝史料,“可以推出金银在国际上定有输出或输入的流动,而以自中国输出的趋势似乎较强”。进入16世纪,随着欧洲人的东来,中国与南洋的贸易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中国在南洋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势力渐为欧人所排挤而相形见绌;另一方面,这些欧洲的国家,还要与中国直接通商。他们挟有强有力的组织与雄厚的资本,当然不像南洋诸国的驯和肯居臣属地位。往往用武力强迫中国互市或勾引奸人作内应叛乱,弄到中国没有办法,只好多开口岸以延纳这些与寇舶没有多大分别的商舶。自此之后,诸国入京进贡的事情渐少,会同馆互市的盛况亦渐冷落,原居附从地位的市舶司互市反日见繁盛了。”一个显著和变化是,“在正德弘治之前,对于贡舶市舶的入口货物,差不多没有执行过‘抽分’的办法”,而从正德十二年(1517年)起,“贡舶附带货物的入口,从无税而至有税”,接着又“从征收货物”转变为“征收货币”;正德之后的市舶税收,“不但影响国计,而且是两广民生所攸关”。16世纪之后欧洲人来到东亚沿海进行贸易的一个重要影响是,“银钱及银货大量地由欧洲人自南北美洲运至南洋又转运到中国”。此外,从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也不少。“由此可以断定只就葡、西和日本三国输入的数目而言,必已远超过一亿元以上”。梁方仲在文中还考证说,中国明代文献所说的外国货币“黄币峙”,应当是西班牙语表示银币的词汇Peso的音译,其中的“黄字大约是附加的形容词,或者因为当时该种银币略带黄色亦未可知”。明代中国所说的外国货币“突唇”,大约是葡人(英文为testoon)的音译,“这是一种由来已久的葡币”。在过去的几年中,围绕着一个外国人所写的《白银资本》,中国学术界出现了研究美洲白银流入中国问题的热潮,发表的论著不计其数,但注意到梁方仲这篇文章的人并不多。而且,多数论著的学术水平还远远不如梁方仲在半个多世纪前所做的研究。

第三,关于贸易港及贸易居留地的研究。

随着海外丝绸之路的发展,在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上出现过不少港口城市,它们是中国连接世界的门户。16世纪,葡萄牙人来到中国沿海,先后在浙江的双屿、广东的澳门建立了贸易居留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学者最先对中国的贸易港及葡萄牙人在华贸易居留地问题进行了研究,例如石桥五郎的《唐宋时代的中国沿海贸易及贸易港》(《史学杂志》1901年12月),中村久四郎的《唐代的广东》(《史学杂志》1927年第3-6期),藤田丰八的《宋元时代海港之杭州》、《葡萄牙人占据澳门考》、《中国港湾小史》(均收录在《中国南海古代交通丛考》中)等。

进入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也开始研究这个问题,主要论著有:岑仲勉的《zaitun非“刺桐”》(《圣心》1932年第1期),张德昌的《明代广州之海舶贸易》(《清华学报》1932年第2期),张道渊的《宁波市在国际通商史上之地位》(《国风》半月刊1933年第9期),程维新的《宋代广州市对外贸易》(《食货》1935年第5期),江应梁的《唐宋时中国境内之外侨》(《南诏季刊》1935年第1期),武堉干的《唐宋时代上海在中国对外贸易上之地位观》(《中央大学社会科学丛刊》1935年第1期)、《元代上海在中国对外贸易上之地位观》(《新中华》1936年第19期),韩振华的《伊本柯达贝氏所记载唐代第三贸易港之Dianfou》(《福建文化》1947年第1期),胡寄馨的《明代福建对外贸易港研究》(《福建省研究院研究汇报》1947年第2期),等等。这些文章,考察了泉州、广州、杭州、宁波、上海等港口城市,从而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也正因为是个新的研究领域,所以,研究水平并不是很高,试以张道渊的《宁波市在国际通商史上之地位》为例,这也是1949年之前研究宁波港的最重要论文。

同类推荐
  • 云阳风情录

    云阳风情录

    云阳被列入国家、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遗迹有40多处,在三峡库区乃至全国都不多见。张飞庙、磐石城、彭氏宗祠、千年盐业古镇……遍布全县的文化遗存宛如历史前行中镌刻在岁月间的印痕,成为今天云阳人的骄傲和财富。
  • 察举制度与两汉文学关系之研究

    察举制度与两汉文学关系之研究

    本书概述了与二语动机及二语动机教学策略相关的基本问题,包括理论综述与研究方法两个部分。理论综述部分涵盖了心理学界的主流动机理论研究和应用语言学界的二语学习动机理论研究。研究方法部分围绕二语动机及二语动机教学策略展开,介绍了包括研究范式、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等问题,描述与演示了问卷调查、相关性研究、多变量研究、实验性研究、课堂观察和个案研究的步骤与注意事项。
  • 千古才情千古对:智趣楹联

    千古才情千古对:智趣楹联

    繁忙的工作、沉重的压力、奔波的旅程、浮躁的心绪……,您是否愿意享受片刻的宁静?《轻松阅读·人文手卷》,史海撷英,去粗取精,能让您在文化经典的海洋中享受心灵的清闲!本书所选的楹联在时间上纵贯古今,内容上横跨生活的各个方面,风格上雅俗共赏,浓缩了我国楹联文化的精粹,既可指导初学者快速入门,又可作为专业人士的工具书。参照本书欣赏和学习楹联,相信您一定会受益匪浅、触类旁通。
  • 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汇编

    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汇编

    客观、系统地介绍了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砘表作五十四个项目的传承区域、历史渊源、表现形态、文化价值以及濒危状况,是迄今为止银川市第一本完整、系统地介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典籍,兼具学术性、知识性与文献性。
  • 解读《宦经》

    解读《宦经》

    古代官场复杂多变,龙蛇混杂,在此立足已是不易,高居人上尤为艰难。有鉴于此,人们对做的学问十分重视,在此精研的人也不在少数。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做官的认识总是失于片面,其观点也是支离破碎,缺乏全面,系统、精准的本质论述。为了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原文,注译者作了解析原文要旨和阐释其指导意义的释译,又根据历朝历代的史实,撰写了相关的事典,对原文精髓加以论证和具体说明。释评视野广阔,事典故事生动,它们和原文互为补充,构成了本书哲理性与可读性皆强的显著特色。
热门推荐
  • 中国的笑容

    中国的笑容

    我曾在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看五星红旗的威严、庄重我曾在金水桥上望天安门城楼望城楼何处发出巨人之声我是那么深情地仰望国旗啊仰望国旗,就是仰望共和国的坚定我是这样久久地仰望城楼啊仰望城楼,就是仰望中国的笑容。
  • 快穿之女神大人求不虐

    快穿之女神大人求不虐

    秋瞳,特别聪明的一个孩子,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对爱情这种东西一窍不通,有一天……一只小团子找到了他。“女神大大,考虑帮收服大佬们吗?”秋????“看了眼正在卖萌的小团子。“……好。”“妈妈打,谢谢女神大大,女神大大最好了!”……
  • 冠军游戏

    冠军游戏

    受天机指派的少年,获得了预知未来的能力,从此踏上了拯救世界的道路。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谢谢你的闪耀

    谢谢你的闪耀

    时间:晚自习地点:教室贾期从梦中惊醒,眼前一片漆黑,急忙伸手抓住了前面修如梦的衣服“完了完了!我瞎了!怎么办啊!”修如梦有些无语“缺心眼。。。是停电了。。。”全班哄堂大笑。。。一段年少时的互相暗恋,一晃十年,且看贾期‘假’团长的爆笑追妻路。贾以时日,修成正果,终得佳期如梦。
  • 引梦来

    引梦来

    她是蝶飞出谷的美丽女子,本应自由翩飞于百园,却为其甘愿卷入纷繁的事事……这一世的繁华,执手相携。
  • 一夜如风

    一夜如风

    宣国十八年,一代明君宣逸身亡,终成一世佳话。有人说宣逸是自杀而死有人说宣逸是被人谋杀而死有人说宣逸是被兄弟毒杀而死有人说宣逸是身患重病而死…..太多太多只有他的皇后陈依依知道,他是为了白长枫而死,一个风华绝代的男人,一个一生求而不得的男人,一个一生明明很近却又远的男人,一个她一辈子比不上也无法比上的男人,一个宣逸今生最爱却不能厮守的男人。她清楚的看见也听到了宣逸临终前的话,他说‘长枫,十八年了,你等得可久,是否很寂寞,别怕我这就下去找你,下辈子我们在并肩,看你最喜欢的梅花,我们就平平淡淡的生活,我的长枫,我的长枫,我的。。。’直到死也是笑着的,手里握着长枫的玉竹紧紧的攥着。
  • 人间无路见青鸾

    人间无路见青鸾

    会不会有这样的两个人?生来,便是为了遇见。心无旁骛时,却笑金笼是羁绊。传闻中,宸王曾是风光一时的战神;传闻中,宸王曾因与敌国打仗而容貌尽毁,再不以真面目示人;传闻中,宸王杀伐果断,目中无人......传闻中,赵小姐…赵小姐是谁?!丞相之女?不曾见过,未曾了解。两个毫无牵连之人,一人举国皆知,一人从未耳闻。朝思暮念时,只愿花曲长牵绊。“你喜欢猫?”“嗯!”因为像你。“你喜欢兔子?”“嗯!”因为像你。“你喜欢狐狸?”“嗯!”因为像你。某王妃煞有其事的得出结论:“嗯!你喜欢好看的!”某王爷从头到脚地瞅了瞅自家王妃。重重地点了点头。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相遇是宿命,千生百世,缘起缘灭,皆已注定。待洗尽铅华,尘埃落定,可堪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亦同。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若雨冰清

    若雨冰清

    什么?!自己竟被富二代缠上了,这可如何是好?想逃都逃不掉啊!林若雨悲催地向闺蜜哀悼。却没想到闺蜜早已被那家伙收买,唉~~真是个腹黑的家伙!啊!柔情王子!真的抵抗不了他的魅力啊!可男神竟把自己当成别人来爱!神马情况?且看她林若雨如何闯出属于自己的青春!青春最终还是过去了,你心里是不是也忘不掉、舍不得一个人?————林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