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989400000003

第3章 公务员的职业能力(1)

恪尽职守,要求公务员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素质。公务员职业能力包括政治鉴别能力、公共服务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心理调适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学习能力、应对突出事件能力等。

公务员是我国重要的人才资源,公务员的能力决定了政府的管理能力,公务员队伍的整体水平决定了政府的管理水平。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背景下,公务员能力建设日益凸显其时代紧迫性和战略重要性。

一、职业能力的基本内涵

关于职业能力的基本内涵,我们公务员需要掌握以下方面。

(一)基本概念

职业能力是指一个人完成工作任务,从事与职业相关活动所必备的本领,表现在所从事的各种工作和职业相关活动中,并在其中得到发展。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例如:一位教师只具有语言表达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对教学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对教材的理解和使用能力,对教学问题和教学效果的分析、判断能力等。

公务员职业能力是指在现代行政环境中依法运用公共权力和其他公共资源,以科学有效地履行行政职能、治理国家、服务群众、推进社会可持续增长和发展、实现公平与效率的专门才干,其实质就是公务人员依法并创造性地管理公共事务、履行行政职能的行政能力和职业胜任特征。它直接代表了政府能力和施政水平,更直接决定着政府的效能、效率、效用和效果,构成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公务员职业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现代政府能力体系,由多重内容构成,受行政环境、行政职能、行政体制、行政机制、行政结构、行政关系等诸多因素影响,是现代条件下行政主体在行政过程中应对不同情境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其核心是公共领导力,直接决定着行政运作的方式、水平、质量和效果,并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关键性作用。

(二)基本特征

职业能力的一般特征包括:机械记忆能力和模仿能力较强,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形象思维能力较好,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较强,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并且善于进行社会交往;较强的数理逻辑能力,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并且擅长动手;组织管理能力及协调能力强;职业能力的特征与所从事的职业相适应。

公务员除了具有一般职业的特征外,还有自己的一些特征:

一是政治性和社会性。它是行政主体掌握、运用或行使行政职权的能力,决定着行政主体与政治组织、行政客体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进而决定着公共行政的过程和结果,是责任能力和实务能力的结合体,是具有广泛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的高级政治能力。

二是权威性和公众性。它代表国家行使公共管理权力,在职责范围内和履职期间必须强化责任,赋予其行政权力以权威,但也必须遵守法律规范和制度规定,受社会公众和专职监督机构的监督和制约。

三是法制性和政策性。行政主体要依靠预测把握公共需求、发展趋势和社会心理,规划公共社会的发展方向、目标和战略,在法制许可范围内制定和执行相应的政策,引导、组织、调节和推动公共社会发展。

(三)基本类别

由于职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因此,我们可以把职业能力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

一般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一般的学习能力、文字和语言运用能力、数学运用能力、空间判断能力、形体知觉能力、颜色分辨能力、手的灵巧度、手眼协调能力等。此外,任何职业岗位的工作都需要与人打交道,因此,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遇到挫折时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是我们在职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能力。

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在求职过程中,招聘方最关注的就是求职者是否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例如:你去应聘教学工作岗位,对方最看重你是否具备最基本的教学能力。

职业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跨职业的专业能力。从以下三方面可以体现出一个人跨职业的专业能力:运用数学和测量方法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运用外语解决技术问题和进行交流的能力。

二是方法能力。包括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掌握制订工作计划、独立决策和实施的能力;具备准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和接受他人评价的承受力,并能够从成败经历中有效地吸取经验教训。

三是社会能力。社会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和善于沟通的能力。在工作中能够协同他人共同完成工作,对他人公正宽容,具有准确裁定事物的判断力和自律能力等,这是岗位胜任和在工作中开拓进取的重要条件。

四是个人能力。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法制的不断健全完善,人的社会责任心和诚信将越来越被重视,假冒伪劣将越来越无藏身之地,一个人的职业道德会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赞赏,爱岗敬业、工作负责、注重细节的职业人格会得到全社会的肯定和推崇。

二、公务员必备的能力素质

公务员应具备的能力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智力素质、通用能力和岗位所需的工作技能以及其他能力。

(一)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公务员素质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素质,在公务员的综合素质中起核心和关键作用。行政工作的根本性质和所担负的神圣职责,决定了公务员必须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正确地做人做事,为社会作出贡献。

1.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公务员在政治上一定要头脑清醒,只有坚持正确的方向,才有政治上的坚定和工作上清楚。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求公务员忠诚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自觉地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和国家利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2.要有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理论是管全局、管根本的,理论又是管信念、管思想的。理论素养是公务员素质的灵魂,理论功底是培养公务员高尚境界的基础。理论上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表现。公务员应该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和谐发展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和谐发展理论指导实际工作。

3.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一个人的“总开关”。郑培民之所以成为先进人物,首先是因为他的“总开关”质量好。胡长清等之所以成为罪人,首先是因为他们的“总开关”出了问题。公务员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权力观、利益观,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过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

4.要有严格组织纪律观念。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执行机关,严明的组织纪律是行政机关战斗力的重要因素,是做好行政工作的重要保证。公务员必须自觉接受和遵守严格的管理和纪律,做到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5.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是指国家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主要包括:爱岗敬业、忠诚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勤政廉政。公务员能不能正确行使权力,科学高效地执行公务活动,不仅取决于其能力大小,也取决于其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

(二)智力素质

国家公务员的智力素质包括: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反应能力等。

1.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对各种问题和现象的洞察力。这是保证公务员处理问题时,能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前提。要求公务员对事物的观察力强,可以通过现象看到本质,预见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2.分析能力。分析能力是指把事物分成几个部分或几个方面,分别加以考察和综合分析,确定问题性质和原因的能力。这是公务员把握问题实质的基础。要求公务员分析能力强,能够抓住主要问题,善于分析了解症结之所在,进行全面逻辑分析,作出正确结论。

3.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是对事物的认识领会能力。它是保证公务员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和上级指示不出偏差的基础。要求公务员理解问题能力强,理解问题准确、迅速,并能举一反三。

4.判断能力。判断能力是指公务员对工作问题进行分析观察后,要对问题的性质、特征和现状进行判定,作为执行政策和决策的依据。这也是公务员在掌握真实信息的基础上,依据逻辑推理,提高某种判断的决策能力。要求公务员判断能力强,对重要的问题,考虑周详,妥善解决,能够正确地判断事物因果关系,预测事物发展的可行性。

5.反应能力。反应能力是指根据工作目标、工作方针、工作计划以及外部其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及时而恰当地调整行为的能力。要求公务员待人处事很灵活,善于审时度势,作出决策,应付复杂多变的情况,取得主动地位。

(三)文化素质

公务员基础知识要扎实,知识面要广,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程度,而且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知识修养。

1.科学文化知识。包括语文、数学、历史、地理。我国加入WTO,我市对外交往越来越多,要加强对外国历史、地理的学习。

2.政策法规知识。要学习和掌握国家的宪法、法律、法规。要学习和掌握有关WTO的一系列原则、规定和措施。

3.行业知识。要精通本岗位的应知应会知识,要掌握本单位本系统的业务知识,要了解本系统兄弟单位好的做法,还要了解国外最新动态。

4.现代办公设备操作知识。电脑操作技术,电子政务操作技术,网上办公能力,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其他先进方式处理信息技巧。还要熟练地会使用复印技术、打字技术、录音技术、摄影技术、缩微技术。运用现代最新科技知识,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四)通用能力素质

能力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才能和本领,是人们知识和智慧的综合体现。公务员的基本素质中,能力素质是作用于行政工作的最直接、最能动的因素。其他方面的因素如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技能,都需要转化为能力素质才能在具体的行政工作中发挥作用。国家人事部颁布的《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对通用能力素质作出了规定: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应付突发事件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其能力标准如下。

1.政治鉴别能力。公务人员明辨大是大非的能力,善于从政治上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正确把握时代发展要求,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以及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

2.依法行政能力。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政府相关法律、法规的认知能力,它不仅是简单的“知”,而且一定要达到相当的理性把握,即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认识;第二层是对法律、法规的运用能力,要求公务员在行政过程中一定要严格依法办事,依据充分,操作适度,把所有的言行控制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

3.公共服务能力。主要包括:责任行政能力、廉洁行政能力和接受人民监督能力。

4.调查研究能力。重点强调的是密切关注调查研究对象,并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手段了解社情民意的能力,以及通过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学习能力。主要强调的是: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自我培养必备的学习能力;以及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运用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6.沟通协调能力。通过情感、态度、思想、观点等各种信息的交流,来控制、激励和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之相互配合,从而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的能力。

7.创新能力。指公务员在正确思想路线的指引下,一切从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现实工作和社会发展中的矛盾、问题,创造性地进行工作的一种本领。

8.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主要包括有效掌握工作相关信息,及时捕捉带有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制订可行预案,并争取把问题解决于萌芽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善于协调不同利益关系;面对突发事件,头脑清醒,科学分析,敏锐把握事件潜在影响,密切掌握事态发展情况;准确判断,果断行动,整合资源,调动各种力量,有序应对突发事件。

9.心理调适能力。心理调适能力主要包括事业心强,有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爱岗敬业的热情;根据形势和环境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保持良好的心态、情绪;自信心强,意志坚定,能正确对待、处理顺境与逆境、成功与失败问题;良好的心理适应性,心胸开阔,容人让人,不嫉贤妒能。

(五)工作技能

岗位所需的工作技能以及其他能力要素包括决策能力、组织能力、知人善任能力、岗位所需的业务操作能力等。

1.社交能力。社交能力是指公务员在工作中,与上下级和组织内外有关人员沟通与交往的能力。要求公务员社交能力强,社会接触面广,能广泛建立工作联系,与人和睦相处,密切合作。

2.解决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是指公务员在贯彻上级指示精神,完成工作任务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能分析问题,抓住重点,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将矛盾化解的能力。要求公务员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决策能力。决策能力是指公务员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对方向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能准确把握和正确解决的能力。这是公务员尤其是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十分重要的一种综合能力。要求公务员在决策时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特别是有关专家的建议,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果断地作出科学决策;有战略眼光;能在风云变幻中及时作出正确决策。

4.组织能力。组织能力是指公务员在一定的工作环境中,能根据工作任务的特点和需要,选择适当的组织形式,建立精干有效的工作机构和控制系统,实行科学的分工和授权,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并把他们组织到实现工作目标的活动中去的能力。要求国家公务员很强的组织能力,善于计划、指导、监督协调,充分调动下级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能。

5.知人善任能力。知人善任能力是指对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要善于发现人才,用人之长,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要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有计划地培养和造就多方面的优秀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要求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在人才招聘、人才选拔、人才配置时,能够做到将每个人的个性特征与岗位需求吻合,用人之长;十分注意人才的培养,将人才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开发利用;重视发现和选择优秀人才,知人善任,使人尽其才。

6.业务操作能力。业务操作能力是指在充分理解、掌握上级指示精神的基础上,完成工作任务中应具有的实际运作能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本岗位业务工作及环境充分了解,对工作程序与操作技能熟练掌握。要求公务员精通业务,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实践的操作技术,能够解决关键、复杂的业务问题,动手能力强等。

7.表达能力。一是语言表达能力。公务员做的是群众工作,调查研究工作,因此必须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不仅要严密和富有逻辑性,而且要生动活泼而不呆板,要求公务员会讲普通话、会讲外语,在基层工作的公务员还要会讲当地方言。这样,既能接待好各方人员,特别是外来投资者,又能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能够起到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作用。二是写作能力。现代机关工作,许多工作都要付诸文字,公务员在机关工作,应当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目前机关中公务员写作能力强和较强的不多。写作能力不仅仅是写作的问题,而是一个人对问题、事件、现象的调查、分析、综合、思考,从而提出解决办法的过程。文字能力是写作的基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写作能力的根本。

(六)身体心理素质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载体,没有这个载体,其他素质无从谈起。要当一个合格的公务员就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也是公务员的基础性素质,公务员不仅要有普通人的心理素质,而且还要求特定的心理素质,即:稳定的、成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和自信心,良好的心理适应性和自我调控能力等。

三、公务员的政治鉴别能力

根据《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的要求,公务员要具备九种通用能力。其中,政治鉴别能力在九种能力中处于优先地位,从根本上决定着其他八种能力的形成。公务员政治鉴别能力,是公务员基本能力之一。主要包括明辨大是大非的能力,善于从政治上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正确把握时代发展要求,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以及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关于公务员政治鉴别能力,我们需要掌握以下方面:

(一)公务员政治鉴别能力的基本内涵

政治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并且占据重要地位的活动。鉴别能力是指一个人辨别事物真伪、对错的能力。政治鉴别能力也就是要求一个人要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分析能力强,能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从政治的高度迅速的得出正确的结论。也就是指一个善于从政治上分清是非的能力。

与政治鉴别能力相连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概念“政治敏锐性”。“政治敏锐性”与“政治鉴别能力”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所谓政治敏锐性,是指一个人在政治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从政治问题的局部现象、萌芽状态迅速洞察其本质、预测其趋势、把握其意义的一种特殊认知能力,也就是政治问题上的见微知著。这是一种有着更高时效要求的政治鉴别能力,它不仅要求能够透过表象识别本质,而且要求能及时、准确、敏锐地捕捉和断定政治是非和判断政治形势。可见政治敏锐性是更高层次的政治鉴别能力,是政治鉴别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政治素质。

(二)公务员政治鉴别能力的标准

依据《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对公务员政治鉴别能力提出的要求,公务员政治鉴别能力的能力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具有相应的政治理论功底,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就是要求我们公务员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党的基本路线也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路线。党的十七大修改后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基本纲领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展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基本经验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和党成立九十多年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自身建设中所取得的经验。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此有详细的阐述。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公务员政治实践的基本要求。

二是善于从政治上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原则问题是非分明。善于从政治上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就要求公务员必须掌握马列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物质观、实践论、认识论、矛盾观、唯物史观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还要掌握常见的分析方法,如利益分析方法和矛盾分析方法等。这些都要求公务员要有严谨的分析力。

没有分析就无法鉴别。严谨的分析力就是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一些“新潮”观点、“时髦”言论进行认真分析和鉴别,划清是与非、对与错的界限,决不被错误的、有害的东西所迷惑。对一些外来的思潮,要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奉行“拿来主义”,在“有辨别”的基础上,“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而切不可良莠不分、是非不辨。公务员在平时的工作中还应该注意工作的政治意义,并善于运用政治技巧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原则问题是非分明,也就是要求公务员要有科学的判断力,要正确认识和判断是非,对正确与谬误保持清醒的态度和鲜明的立场。我们提高政治鉴别能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正确判断形势,营造良好氛围,更好地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思想理论领域出现的错误观点和思潮,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加以批驳和制止。应当站在大局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既不能将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能将认识问题当成立场问题。

三是具有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正确把握时代发展要求,科学判断形势;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政治上的敏锐,就是指在某种错误思潮、错误观点、错误倾向刚一露头,“风起于青萍之末”时,就能见微知著,洞察本质,明辨利害,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往往披着“正统”、“合法”的外衣,一些违背人民根本利益的行为往往打着“民主”、“人权”的旗号,一些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言论往往貌似“客观”、“公正”,鱼龙混杂,不易识别。这就需要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洞察力。

正确把握时代发展要求,科学判断形势,这就要求公务员必须熟知我国基本国情,熟悉我国现阶段的相关政策,了解当今国际基本政治经济形势,了解当前重要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欧共体、亚太经合组织和八国集团等,着重了解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欧关系和中日关系。

为什么要了解这些问题呢?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以后,世界变得起来越小,现代政治已不仅仅局限于国内政治,还包括国际政治。这就要求公务员在看问题时,必须站在政治的高度来分析和判断政治是非和政治形势,从局部的政治现象迅速洞察其政治本质,从而作出正确的政治选择。

如果公务员不从政治上看问题,就有可能陷于被动,贻误时机,甚至丧失政权。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就要求公务员首先必须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然后才能结合实际工作不折不扣地去贯彻执行。路线、方针、政策是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类型的政党或国家根据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方面的形势及其变化制定的,其具体体现形式可以是决定、决议、规章制度、国家法律、法规、条例等。一般来说,路线、方针、政策要达到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的统一,并具有可操作性、灵活性的特点。作为公务员,担负着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重要责任,其政策水平和政策执行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意志能否真正得以落实、党和国家所确立的任务和目标能否可以实现的重大问题。因此,广大公务员必须加强对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的理解和认识,并在实践中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

(三)培养与提升公务员政治鉴别能力的必要性

培养与提升公务员政治鉴别能力是中央的明确要求。我们公务员代表着国家从事公务活动,实施公共管理,在经济发展中承担着领导、决策、组织、指挥和协调的作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和上级决策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公务员政治鉴别能力的影响,因此培养与提升公务员的政治鉴别能力十分必要。具体来说,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与提升公务员政治鉴别能力,是由政治鉴别能力的功能决定的。在公务员的整体素质中,政治鉴别能力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一个人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等有相当大的影响。只有具有较高政治鉴别能力的公务员,才会有较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才会有比较健康的心理。

政治鉴别能力是行为的先导。近年来许多公务员的蜕化变质,往往是从政治鉴别能力蜕化变质开始的。因此,广大公务员特别是具有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能力,以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政治鉴别能力具有警世救治功能。强有力的政治鉴别能力,一方面可以帮助广大公务员在反腐败与腐败、正气与邪气、前进与倒退的正反两方面的较量之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警钟长鸣;另一方面还可以让那些公仆意识、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的公务员及时警醒过来,将有害的苗头清除在萌芽状态,让已经犯了错误的同志及时认识到自己所犯错误的严重性,从而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2.培养与提升公务员政治鉴别能力,是由公务员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从对群众的影响看。我国的公务员是由国家通过一定法定程序任用的,公务员在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过程中代表着国家行使公权力。公务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广大群众都将产生深刻影响,其政治鉴别能力对整个社会起着示范和导向作用。因此,要端正社会风气,首先要端正政风;要端正民风,首先要端正“官”风。希望公务员能成为人民的表率,而不要成为人民的祸害。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看。我国公务员队伍是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的组织保障。在我国公务员队伍中党员占大多数,尤其是在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领导班子中,党员所占比例更大。2005年4月27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在总则中明确规定:“公务员制度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这一原则贯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每一个章节之中。因而,培养与提升公务员队伍的政治鉴别能力是加强党的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就是要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3.培养与提升公务员政治鉴别能力是抵御各种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保持公务员职务行为廉洁性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某些公务员违法和不道德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严重影响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一些公务员由于平时不注重加强党性修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不注重提高自己的政治鉴别能力,在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冲击下,原有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有的公务员政治觉悟和政治意识出现了滑坡,迷失了政治方向,被错误的思想、观点和理论所侵蚀,动摇了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根本信仰和信念。改革开放以来,层出不穷的贪污腐败案件就是最强有力的证明。当然对于“贪污腐败”我想大家都已经司空见惯了,拿它说事儿也不新鲜了。但是对此我们仍然深恶痛绝。可以说,“贪污腐败”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的一大毒瘤,必须根除,但这需要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公务员要抵御各种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保持职务行为廉洁性,就必须主动培养与提升自身的政治鉴别能力,增强政治素质,使自己能从政治上区分事物的对与错、美与丑,从而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4.培养与提升公务员政治鉴别能力是深化改革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当今社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矛盾日益凸现: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下岗职工增多;再就业压力加大等。面对这些问题,公务员如果没有很强的政治鉴别能力,就无法作出判断和给予肯定的回答。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的实践证明,经济建设的发展,离不开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只有从政治上判断形势,分析问题,才能见微知著,看到问题的本质,作出正确的决策,驾驭经济建设的全局。同理,要保持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离不开政治的稳定。因此,我们说,培养与提升公务员政治鉴别能力是深化改革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

(四)培养与提升公务员政治鉴别能力的方法

根据公务员政治鉴别能力的能力标准及目前我国公务员政治鉴别能力存在的问题,主要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正确观念。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是公务员政治鉴别能力的观念基础,也是公务员形成对政治活动、政治行为、政治关系、政治事件、政治形势等进行正确分析、判断和辨别的个性心理特征,即政治鉴别能力的前提。因此,公务员要培养和提升其政治鉴别能力,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观念。

那么,如何树立正确的观念?

一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政治鉴别能力作为公务员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和从事公务活动的基本要求,其形成离不开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熏陶与影响。因此,公务员要提高政治鉴别能力,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在判断是非的关键时刻看清形势、站稳立场并最终解决好问题。

二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千百年来它一直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源泉。在当代,爱国主义仍是一面必须高扬的振兴中华的旗帜。特别是在当前汹涌澎湃的全球化浪潮中,公务员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管理者和服务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全球化的实质,自觉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传承民族文化的精华,增强民族凝聚力,这也是全球化时代公务员政治鉴别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

三是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从哲学的最基本意义上讲,理想是一种社会意识,它以实践为基础,并在与实践的矛盾运动中实现其自身,只有当它在主体的内在尺度和客观的内在价值基础上相统一时,才能获得科学性,也才具有了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如果一个社会中的成员普遍失去了理想,这个社会实际上就陷入了信仰危机之中。

四是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公务员职业道德作为人类道德现象的一种特殊形式,产生于各级政府机构运作活动的全过程中。它是指各级公务员,即人民公仆在行使权力、管理国家以及社会事务的过程中,所体现的道德品质、道德情感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公务员职业道德是公务员政治素质的基本方面,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务员的政治判断和从政行为,从而影响公务员对政治生活、政治事件、政治关系等的鉴别判断能力。

2.提高理论水平。这里要侧重强调的是政治理论和党的理论。对任何事物进行深入的分析判断,必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广大公务员对政治经济形势、政治事件、政治思想、政治生活进行正确分析判断的最基本的理论工具。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赖以形成的理论基础,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结合中国具体实践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和发展。公务员要提高自身的政治鉴别能力,必须对上述这些理论熟练掌握、灵活运用。而且这些理论基础越深厚、越扎实,公务员就会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对事物就看得越深刻,政治鉴别能力就越强。

3.坚持实践。衡量一名公务员政治鉴别能力的高低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体现,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发展和提升。根据公务员的工作性质,当前,在实践中提升政治鉴别能力,主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对广大公务员而言,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作出各种决策,并且其决策关系到许多人的利益,关系到政策的成败。公务员政治鉴别能力的高低,往往就是通过决策过程体现出来的。有较高决策能力的公务员站得高,看得远,能深刻的观察和认识事物,其政治鉴别能力相应较高。因此,为了政治鉴别能力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运用,公务员必须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

二是提高自己的政策执行能力。广大公务员是党和政府决策的主要执行主体,公务员政治鉴别能力的高低通常在其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得以体现。提高公务员政治鉴别能力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公务员执行政策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可靠性。而提高公务员政策执行能力,则使得公务员政治鉴别能力有效的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得以提升。也就是说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三是模范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毛泽东在晚年讲了一句至理名言,他说:“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文化大革命”给我们造成的损失与改革开放后给我们带来的福祉都说明了这一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起指导和推动作用。广大公务员在实践中提升政治鉴别能力,就要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广大公务员要在实践中提升其政治鉴别能力,就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把科学发展观扎扎实实地贯彻到具体实践中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在实践中得到应用的理论才是科学的理论。因此,学习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实践。只有把科学发展观扎扎实实地贯彻到具体实践中去,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进一步提升公务员的政治鉴别能力。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并没有规定某个具体的发展模式,因此更多的是宏观层面上的指导意义。各个地区、各个领域的具体情况不同,选择的科学发展道路也会有差异。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科学发展的根本,就是要求广大公务员在工作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要做到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要牢记“两个务必”,努力做艰苦奋斗的表率。

5.加强生活作风建设,保持高尚的情操。生活作风是公务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和标志,反映出公务员的道德水准、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公务员生活作风的好坏,关系到公务员队伍的整体形象和战斗力,关系到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甚至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些触目惊心的腐败事例一再告诉我们,一些公务员干部在困难和危险面前是英雄,但在糖衣炮弹面前却打了败仗,这种败仗往往是从生活作风上打开缺口的。可以说,公务员干部生活作风上的腐败既是腐败现象的一个方面,又是造成更大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解决好腐败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就缺乏坚强的政治保证,党和政府就严重脱离群众,丧失民心,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因此,广大公务员要想处理好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就必须加强生活作风建设,保持高尚的情操。加强自我监督、自我检查,是把住生活关的重要途径。公务员思想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的提高,归根结底还在于自身是否经常检查、剖析自己在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得失,是否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每一个公务员都要经常想一想。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参加革命为什么”讲的是革命初衷;“当官做什么”,讲的是现实行为;“身后留什么”,讲的是政绩和历史评价。作为公务员,平时就应该从小事做起,从日常工作和生活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既要用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又要经常用反面典型警示自己;既要自觉接受管理和监督,又要敢于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对享乐主义进行严厉的抨击。只有时时“慎独”、“慎微”,才能警钟长鸣,善始善终。

四、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能力

根据《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的要求,公务员要有依法行政能力。虽然公务员作为行政机关的组成要素,本身不是行政机关,不具有独立法律人格,但行政机关的职权是通过公务员实施的。因此,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水平。

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政府相关法律、法规的认知能力,它不仅是简单的“知”,而且一定要达到相当的理性把握,即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认识;第二层是对法律、法规的运用能力,要求国家公务员在行政过程中一定要严格依法办事,依据充分,操作适度,把所有的言行控制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

依法行政能力是公务员胜任本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但毋庸讳言,我国公务员队伍的依法行政能力仍有某些不适应的地方和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条件下依法行政的要求,公务员必须努力培养和进一步提高以下方面的依法行政能力。

(一)提高公务员法律素质

公务员是依法行政的最终实践者,其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政府的法治化建设,影响着社会文明发展的程度。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法律素质,是时代赋予的责任,直接关系公务员能否恪尽职守、廉洁奉公、依法执政、执政为民,关系党和政府的威信。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法律素质,应在以下方面狠下工夫。

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认识水平。提升对法治建设的重视程度,是提高公务员队伍法律素质的基础。如何提升?首先,领导机关要重视。要把提高公务员队伍法律素质,增强依法执政能力放到重要议事日程,对民主法制建设勤研究、勤部署,及时听取汇报、提出要求,切实加强领导,认真解决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其次,部门要协调联动。组织、人事、普法等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干部及公务员教育培训的条例和规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抓好各级公务员队伍法律培训。第三,公务员要带头树立法治理念。公务员法律素质的高低、运用法律能力的强弱,对广大公务员队伍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在第二十二条规定公务员应当履行的义务中,第一款要求就是“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是显著提高法律素质之重要。

2.强化法律学习,丰富法律知识。知法是正确执行法律法规的前提。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法律素质,必须在加强法律学习宣传、准确把握法律精神上下气力。

一是突出学习内容。各级公务员要认真学习宪法和国家的基本法律,学习国家关于发展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学习规范和服务市场运行、社会发展的法律法规,掌握处理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行之有效的法律条款,特别是学习好与执行公务密切相关的专业性法律法规,准确把握法律要求,明确执法程序和方法。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还应加强对国际通行法则的学习,增强依照国际规则办事的能力。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认真总结“五五”普法经验,积极有效地实施“六五”普法。以提高各级公务员和公务员队伍的法律素质为重点,探索形成各级国家机关、相关职能部门、新闻传播机构协调联动的法制宣传网络,注意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迅速、生动、直观的优势,寓法制宣传于新闻事件、现实生活、文艺节目之中,提高宣传覆盖率和吸引力。

三是健全法律学习制度。探索实行公务员任职资格法律知识考试制度,同时,把依法行政知识列入公务员录用考试、资格考试以及初任培训、任职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的重要内容,制订具体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法律学习的经常化、制度化。

3.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执法行为。在一个法治国家,法律秩序的损害,就是社会秩序的破坏。提高国家公务员的法律素质,必须依法规范其执法行为。

首先,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尽快实现依法行政。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能够自主解决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调节的、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行政机关不要通过行政管理去解决。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形成有利于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其次,要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理顺行政执法体系,保证各级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既不能失职不作为,又不能越权乱作为。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从源头上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交叉执法的问题。

再次,要提高执法效率。执法效率是公务员队伍法律素质高低的最终反映。要坚持以人为本和依法、精简、便捷、高效的原则,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明确执法人员及其执法责任,严格规范执法程序,实现机构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规范化、法定化,提高行政管理和执法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建设执法为民政府。

4.完善监督机制,强化权力制约。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成为维护公共利益的有效工具,又可能成为侵害公民权利的手段。为了增强公务员的法律素质,必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

一是加强行政法制建设。权力的运作,必须要有法律依据,要用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规定相应的义务和责任,真正做到依法“治”官、依法“治”权。

二是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强化对决策和执行等环节的监督,建立和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制度,完善人大、政协、纪检、监察、审计、司法、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监督机制,健全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决策的公开、公示、听证制度,通过充分利用监督资源,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推进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确保权力正确行使。

三是严格责任追究。对行政执法中出现的过错和错案,无论涉及什么人,都要依法追究责任。对触犯刑律的公务员,坚决追究其刑事责任,起到“杀一儆百”的震慑作用。只要多措并举并保证各项措施的落实,就能有效促进公务员队伍法律素质的提高,就能建立一支恪尽职守、廉洁奉公的公务员队伍。

(二)培养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

1.要培养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能力。逻辑学常识告诉我们,意识和观念是行为产生的必要条件,有什么样的意识,才可能有什么样的行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是依法治国这座大厦的基石。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果缺乏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那么,这个国家的法律制度无异于摆设。公务员如果缺乏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则依法行政只能流于形式。法律体系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而且,任何法律制度和法律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意识和思想观念的支配下产生的。

公务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直接影响和决定其对依法行政的态度。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是公务员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的重要基础。因此,适应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要求,新时期的公务员应努力培养自己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公务员应通过法律学习,加强法律思想修养,领会法的精神和法的实质,自我进行“洗脑”,摒弃人治、人大于法、情大于法、法自权出、法律工具主义等过时的错误的观念意识,努力培养和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观念。

在诸多的法律意识和观念中,公务员最重要的是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因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其内容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五大方面。其中,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础上,公务员应具体培养树立宪法和法律至上观念、依法行政和执法为民观念、合法行政和合理行政观念、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观念、权责统一的法律责任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依程序行政的观念、人民主权和保障人权观念、诚实守信观念等。只有通过学习和修养树立起正确的法律观念,公务员的法律素质才会有质的提高,才能适应依法治国的要求不断增强依法行政的能力。

2.要培养公务员理解法律尤其是理解法律法规条文的能力。为适应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需要,公务员不仅应了解行政法律法规的有关知识,而且应在储备知识的基础上具有理解法律法规的能力。即要全面地理解我国现阶段法律的基本框架和具体情形,对法律基本原则和规则有全面的认识,具备理解和学习法律条文的能力。对宪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公务员法、国家赔偿法、行政监察法等重要法律,公务员要具有深刻理解的能力。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准确把握,科学运用,指导依法行政的实践。例如,《公务员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公务员执行公务时,认为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有错误的,可以向上级提出改正或者撤销该决定或者命令的意见。上级不改变决定或者命令,或者要求立即执行的,公务员应当执行该决定或者命令,执行的后果由上级负责,公务员不承担责任。但是,公务员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一法律条文,实际上赋予了公务员对错误命令和决定提出异议的权利,既为公务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履行职责提供了法律准绳,也对公务员执行公务出现的不良后果有了明确的责任区分,对此公务员必须全面理解和领会把握。尤其是工作在公安、司法、法院、检察等战线上的公务员,对与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关条文,更应善于科学分析和比较鉴别,具有深刻理解把握的能力。

3.要培养公务员灵活运用法律法规的能力。公务员应在充分理解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善于把法律法规知识合理、有效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并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因地制宜地灵活运用知识。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五十四条为例,它要求公务员在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该条文精神的基础上,应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具有较高的政治鉴别力,对于来自上级的决定和命令,加以正确分析和判断,灵活采取不同的执行策略:对于上级依法作出的正确的决定和命令,要不折不扣地坚决执行;如果判断上级的决定和命令有错误,就要善意提出,请求上级加以改正。如果上级强调要继续执行,公务员就应继续执行,不得违抗,但不承担任何责任后果,其后果完全由上级承担;如果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明显违法,比如走私、贪污、行贿、受贿、枉法、弄虚作假等方面的决定和命令,下级公务员不得执行。如果下级执行错误的决定和命令,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只要上级命令和决定是属于明显违法行为的,公务员就可以不予执行,而应当执行法律;如果公务员执行了明显违法的上级决定和命令,不管公务员是否向上级提出意见都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因此,灵活运用法律法规的能力,是公务员依法行政所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又需要公务员具有高度健康的责任意识、较高的政治鉴别能力、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等。

4.培养公务员行政执法能力。执法能力是公务员依法行政的重要能力。行政执法行为的形式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包括行政批准、许可、命令、禁止、征收、征用、免除、限制以及行政监督、检查、调查、审查和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等。

由于行政执法本身的特点,使其在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中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可以说它是依法行政的核心,一切具体的事务的处理和解决最终都需要落实到公务员较强的执法能力上。

适应依法治国的要求,公务员应具备较强的行政执法能力素质,善于依法管理经济事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善于依法管理社会事务,用法律手段保障公平、正义、稳定、和谐的社会关系,保障和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健康发展,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

公务员应具有依法办事、准确执法的能力,要坚持和遵循合法的原则,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法律规定执法,以保证行政管理符合国家和人民的要求,避免不公、错误和违法,减少矛盾和纠纷。公务员要具有公正执法的能力,坚持公正原则,在执法中公道办事,不徇私情,平等对待不同身份、民族、性别和不同宗教信仰的行政相对人。

公务员应具有文明执法的能力,要坚持公开和民主原则,在执法时应通过出示证件等让当事人了解自己的身份,要坚持以人为本,体恤执法对象的需求,尊重他们的人格,把严格执法和热情服务统一起来,做到既维护法律的尊严,又体现对当事人的尊重和爱护。

尤其是在司法、法院等系统工作的公务员,更应具备较强的依法办事、公正执法的能力。英国著名政治学家培根曾经说过: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审判,其危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前者污染的是水源,而后者污染的仅仅是水流。司法是解决纠纷、保护公民权利、实现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公务员公平、公正执法的能力的强弱,对公正司法非常重要。

5.培养公务员依法行政的技能与技巧。公务员依法行政的效率、质量和水平,有时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取决于公务员依法行政的技能和技巧,这就需要公务员在依法行政时应具有一定的技巧与技能。

第一,要具有科学分析判断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转型、矛盾凸现等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公务员要善于综合运用包括法律知识在内的多方面知识,对依法行政的具体环境、发展趋势等作出比较准确合理的分析判断,对依法行政实践中存在的困难和解决的办法等,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要有科学的依法决策能力。善于依法科学决策并且决策果断,就能把握规律,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否则,违反法定程序盲目决策,或优柔寡断,就会导致失误或错失良机,后悔莫及。

第三,要有执行能力。曾有著名法学家研究指出:一个公务员依法行政成功,百分之五在战略,百分之九十五在执行。而执行力=领悟力 操作力 应变力。领悟力要求公务员对上级领导依法行政的指示和意图加以理解、领悟、思考,以处理好坚持依法办事与尊重上级领导的关系,创造依法办事的良好组织环境;操作力要求公务员制订依法行政的战术,并处理好与同事、下级等的关系,组织各种各样的力量和资源,与组织合作,协同作战,力争佳绩;应变力要求公务员具有较强的依法行政的智慧和技巧,能根据环境的变化采取不同的依法行政方式,在坚持依法行政原则的基础上,权衡利弊,随机应变,以变应变,因势利导,因人而异,殊途同归,追求实效。

第四,要具有学习能力。要有进取心,不断根据需要学习充实法律知识和执法技能,摒弃落伍的陈旧的观念意识,树立先进的依法行政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依法行政能力。

第五,要具有总结能力。善于及时总结,才能不断进步。要把依法行政已有的成功经验和失误的教训等进行及时总结,避免重犯曾犯过的错误,并注意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开拓进取,敢于创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适时相应地变革自己的依法行政方式方法,提高自己依法行政的领导能力等。

6.培养公务员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行政相结合的能力。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办事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中国共产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是中国特色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依法治国的领导核心。在依法治国的总体方略中,党的领导主要是通过依法执政实现的。

依法执政体现了党对执政方式的理性选择和执政规律的把握。作为依法执政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党的领导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本质所归。《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的十七大也强调“共产党执政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党所拥有的执政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权和认可,公务员所拥有的行政权力也来源于人民的授权和认可。

在我国宪法和法律是人民意志的反映,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崇高表现。从本质意义上说,依法治国,就是依靠人民群众这个主体,依靠人民自己法律意识的普遍提高,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严格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依法办事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质要求,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法办事。

公务员是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具体承担者,是在人民授权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的执行者,而绝不是超越人民授权或凌驾于人民之上的超级“公民”,只有严格依法办事,才能贯彻“法治”精神,才能排除“人治”干扰,最终把依法治国方略落到实处。

因此,善于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是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对公务员法律素质提出的必然要求,公务员应具备把三者统一起来的本领和能力。

五、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

根据《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的要求,公务员要有公共服务能力。提高政府和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一般是指:依法提高其行政能力、诚信能力和为群众办实事能力。公共服务能力主要包括:责任行政能力、廉洁行政能力和接受人民监督能力。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对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与公务员能力建设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不断提高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能有力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实践表明,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老百姓还是市场博弈中的企业,对政府和公务员提供公共服务的期盼,已不再只是公务员的服务态度问题,而是政府能否提供高效率的服务、安全的社会环境以及为企业提供公平的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等。那么,关于公共服务,我们公务员需要掌握哪些内容呢?

(一)基本内涵

公共服务,简单地说就是政府依照法律规定和法定程序对社会进行公共管理,为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行政审批服务和社会管理等服务,内容包括政府行政审批,社会公益事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交通通讯、水电煤气、社会保障、养老保险、文化教育、最低生活保障等。

政府对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主要是通过政府对社会依法管理实现的。政府职能转变为服务型政府以后,政府主要角色就是依法对社会进行公共管理,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

从公共服务的内容看,公共服务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公共服务的主体看,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主要是政府,也包括一些企业和社会组织,随着社会的发展如行业协会和农村合作组织等社会组织也参与到社会公共服务中来,成为公共服务的新的主体。从公共服务的客体看,接受公共服务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全体社会成员都应当是公共服务的受益者。从公共服务的目的看,公共服务主要突出了一个“公”字,突出了为社会大众提供社会化公共服务的社会公益性质。公共服务的主要特征是社会性和公益性。

对社会进行公共管理和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政府是国家机器,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和服务主要通过国家公务员来实现,由国家公务员代表政府依法行使管理权力,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政府对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其实就是国家公务员对社会依法进行公共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由此可见,基层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应当是基层公务员代表基层政府依据法律要求和法定程序,对社会进行公共管理,为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社会公共服务的技能和本领。基层公务员对社会进行公共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也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不断创新。

基层公务员肩负着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光荣使命。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越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越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越大。不断提高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基本意义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基层公务员必须带头做到诚实守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提高社会综合治理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和谐社会是诚信社会。社会诚信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服务型政府是诚信政府。构建社会诚信体系,政府是社会诚信的表率。正人先正己,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曾经发生的陕西镇坪县发现华南虎消息发布失实的“周老虎事件”,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政府诚信失信问题的个案。基层公务员在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应当首先带头做到诚实守信,公正办事,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道德缺失、造假贩假、坑人害人等失信现象及时加以规范引导或依法进行综合治理,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保证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基层公务员只有不断提高社会综合服务能力,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诚信体系,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市场经济也是诚信经济。如果基层公务员的综合治理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社会诚信原则就可能遭到破坏,社会公平正义就没有保障,那么我们的社会也就根本没有和谐可言。

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基层公务员必须不断提高应对各种重大社会突发事件的能力,必须不断提高重大社会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紧急抢险、医疗救助、救援安置、善后处理等服务能力。

近年来,社会突发事件频发,重大责任事故较多。从非典肆虐、苏丹红泛滥、哈药质量问题,到火灾事故矿山事故和交通事故,再到5.12汶川大地震和三鹿奶粉质量问题,社会突发事件从公共卫生安全领域到生产安全领域再到食品安全领域不时发生,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基层公务员必须要不断提高应对社会突发事件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公共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以及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提高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公共服务能力。尽管非典让我们知道怎样应对公共卫生安全领域的重大疫情,5.12汶川大地震让我们明白如何对付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矿山事故和交通事故让我们懂得怎样抓好安全生产,但仅有这些现成经验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我们只有不断提高基层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服务能力,才能做到遇事不惊,方寸不乱,确保社会和谐与稳定。

再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基层公务员必须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创新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政治经济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成就与经验告诉我们,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不能发展。创新是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灵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社会公共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后,新一轮的农村改革发展又为基层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的不断创新提出新的挑战。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事物,基层公务员必须在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的能力上不断创新,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不断探索,改变原来由政府单一承担公共服务的模式为调动社会组织中介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公共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努力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使公共服务由简单的最低生活保障型逐步向高级的社会福利型过渡,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最终实现“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宏伟目标。

(三)提高的方法

现代社会需要我们建设一个公共服务型的政府,作为一名政府公务员就必须自觉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就应该诚实为民、守信立行、认真负责、关心群众、提高效率、接受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够把自己培养成一名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扎扎实实地为国家、为群众做更多的工作。具体来说,我们应该做到以下方面。

第一,要提高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就要明确公务员的工作宗旨。我们的工作宗旨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为人民服务”。就是以人为本,就是一切工作都要体现和维护人民的利益。无论从政策的调研、制定到执行、修正,都要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要确立人本意识,以民众需求为出发点,以民众意志为根本导向,在执行公务中做到保障民权,尊重民意,关注民生。要确立责任意识,以提高服务质量为己任,以公众满意度为最高标准,以对民众负责为崇高使命,摆正自己与人民的位置。要确立正确的权力服务观,即公务员在权力运用中始终把服务放在首位,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牢牢记住,我们每做的一切工作都要以群众的满意为工作的出发点。

第二,要提高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就要提高公务员的个人素质。公务员个人素质的好坏,决定了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和服务员,必须有服务意识、服务知识和服务技能。提高个人素质的关键就在于加强学习。我们要认真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对自身从事的行业相关业务规章制度也要了然于心。不仅要透彻理解政策,还要能正确运用政策,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和协调能力。工作虽然繁重,但是我们依旧坚持接好每一个电话,接待好每一名相对人。经常对一个相同的问题,需要解答几十次上百次。但是依旧要保持平衡、良好的心态,把握服务的技能,针对问题较多的服务对象,面对棘手的问题,也要认真耐心处理。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做到群众反映的事情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公务员素质的好坏,其实就在这样重复的工作中始终坚持“廉政好、服务好、态度好”就可以得到体现。

第三,要提高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就要提高公务员的全局意识,加强配合,减少不必要的内耗。部门之间沟通不畅,职能业务交叉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有事儿要么大家抢着管,要么谁都不管,政府公共服务出现“真空”,跨部门政府服务难以联动。这种现象造成了群众有了问题往往不知找谁,或者办一件小事而需要跑很多趟,费时费钱又费心。所以,公共服务需要一体化,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公共服务需要“一次性告知”,不要让群众办事摸不着头脑。

第四,要提高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就要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公共服务职能的强化,最重要的是要求各级政府能够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包括加强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以及发布公共服务信息等。这既是保障社会公众服务的需要,也是保障一个地区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要切实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继续深化和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情交由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最大限度地解决公共服务职能的越位、错位和缺位问题。

要调整和优化政府公共服务结构,努力构建充满活力的现代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全面提升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的中心功能,推进政务的公开、便捷、优质、高效。同时,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工作的重心下移,建立健全基层的公共服务体系。

第五,要提高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就要推进城乡和地区之间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通过深化改革,改变公共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公共支出在公共财政中支出的比重,努力做到经济性公共服务与社会性公共服务相协调。

通过制定公共服务的最低标准,保证低收入人群能够获得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这里,要特别注重推进城乡和地区之间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保障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享有接受教育、进行创造、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正当权益,尽快形成文化、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体系。

通过整合社会事业资源布局,促进城乡、区域之间社会事业的均衡发展,并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比如,通过加快新农村建设,逐步把基础设施投入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逐步缓解城乡地区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目前,我国由政府主导的收入再分配,主要包括税收和转移支付两大类。因此,可从这两方面进行考虑,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缓解日益突出的城乡收入差距矛盾。

第六,要提高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就要规范公共服务行为。公共服务行为是否规范,直接关系到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作为各级政府和公务员要围绕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针对目前一些地方在关系人民生命安全的食品、医药领域,假冒伪劣产品还时常出现的问题,切实强化政府监管职能。

要重在形成包括完善的法律环境、专业化的行政监管机构、多种行业自律组织、多级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以及舆论媒体和公众监督在内的现代监管体系,实现政府对市场监管职能的真正到位。

要加强对社会的管理。当前,各级政府和公务员应当把相当大的精力用于各类社会矛盾的解决,各方面利益的协调,化解社会不和谐因素,切实把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落实到基层。要建立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特别是采取法律、技术和增加投入等多种措施;提供良好社会治安环境,从源头上减少犯罪,增强人民的安全感;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最大限度地整合不同的利益群体,以减少社会动荡。

第七,要提高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就要创新公共服务方式。要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法治化。通过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加强行政立法特别是公共服务方面的立法,深入推进执法体制改革,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推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探索建立公共服务行政执法预警制度,形成良好法制环境。

要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通过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加强信息互联共享,积极开展网上服务,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公开化,要完善办事公开制度,扩大群众知情权。加快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在公共服务中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招投标、合同承包、特许经营等市场运作方式,调节公共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真正形成政府主导、各种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

六、公务员的调查研究能力

根据《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的要求,公务员要有调查研究的能力。调查研究能力重点强调的是密切关注调查研究对象,并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手段了解社情民意的能力,以及通过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坚持不懈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度重视调研工作。把调查研究工作提高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并在全党干部中推广,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创举。关于调查研究能力,我们需要掌握以下方面。

(一)调查研究的基本内涵

调查研究是由调查和研究两个方面所组成的。所谓调查,就是通过对客观事物某一范围中的某一类或某一些对象进行直接接触、访谈和现场观察,以了解对象的历史。现状及其他情况,从而获得事实材料的活动。所谓研究,就是在调查的基础上,对调查所获取的各种信息、材料和数据进行加工分析,从而获得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活动。调查研究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主观活动,是每一个个体、群体都离不开的最重要的认识活动。

所谓调查研究,就是在系统地、直接地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综合来科学地阐明社会生活状况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活动。

我们公务员的调查研究,不同于一般的调查研究。公务员的调查研究是指公务员在政府工作的要求下,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工作分析研究,从而科学地阐明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从严格意义上讲,公务员调查研究来自社会学的社会调查研究。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有着完整的体系,它有特定的概念、原理、技术、价值观和指导思想,对公务员的调查研究有科学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启示。

公务员调查研究从方式或手段上讲,分为文字调研和实地调研两个基本类别。这两种调研,一方面互相区别。前者侧重事物的过去,更理性、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后者侧重事物的现在,更生动。更新鲜;另一方面又互相联系。二者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调研系统,担负着对特定事物的认识任务。

成功的调研活动往往是这两种调研的有机结合。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公务员应采用各种调查方法,了解真实情况,运用系统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对调查的问题作出总体判断和估价,用事实、数据说话,为决策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二)调查研究的意义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新形势下,着力提高公务员的调查研究能力,既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推进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改进领导作风、促进工作落实的科学方法。

第一,调查研究能够密切联系群众。紧密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充分相信群众,坚决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最根本的工作路线和思想路线。而调查研究的整个过程,就是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向群众学习的过程。通过调查研究,不仅可以与群众交流思想、增进感情,而且能够及时地把党的政策深入宣传下去,把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及时反映上来,及时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从而不断地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二,调查研究能够了解掌握真实情况。公务员要想了解掌握真实情况,必须通过调查研究获得鲜活、精准的第一手资料。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扑下身子、沉到底部,真心诚意地体察民情、解民意,才能找到最有代表性的实情,才能听到群众最真切的呼声。而只是看看材料,听听汇报,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是永远也掌握不到真实情况的。

第三,调查研究能够保证科学决策。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任何一项大的决策,就其程序来说,都大体包括确定目标、研究方案、优化方案、修正完善四个步骤。确定目标、研究方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优化方案也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说,公务员没有调查研究就无法优化决策。决策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调研质量的好坏。正确的调研成果或直接转化为科学决策,或为科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错误的调研结果,或对决策起到干扰作用,或把决策引向歧途。

第四,调查研究能够保持思想进步。这里所说的思想进步,不只是政治思想进步,也包括文化思想、管理思想、工作思想、作风意识等诸方面的进步。面对改革开放的日新月异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必须适应发展、与时俱进。形势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要接受新事物,要研究新问题。学习的基本途径无外乎两条,一个是向书本学习,一个是向实践学习。

第五,调查研究能够推动工作创新。工作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两个层面。科学的理论指导科学的调研,调研工作本身是一项科学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同时,科学深入的调研工作,可以加强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从而对理论有纠正和完善作用,科学调研得出的科学结论也在很大程度上反作用于科学理论,促进理论发现,推动发展进步,使理论不断创新,超越既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所谓实践创新,即解决问题有新的成效,推进发展有新举措,建章立制有新进步。要切实搞清楚影响和制约部队建设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在哪里,公务员队伍中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有哪些,实际工作中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什么等,这些都需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公务员才能掌握工作创新的主动性,增强工作创新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第六,调查研究是解决矛盾的迫切需要。公务员的职责是发现问题,制定政策,解决问题。要发现问题,就必须考察客观事物的历史和现状,考察它的内部、外部的各种联系。作出决策,解决问题,就更需要通过系统、周密的调查,探寻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然后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措施。

经过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形式等日益多样化、复杂化,许多矛盾交织出现。比如,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保护日益尖锐的矛盾,想办法促进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经济高速发展与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矛盾,想办法避免和化解社会矛盾逐步激化;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不协调的矛盾快速显现,想办法在经济改革深入进行的同时,加大政治改革力度和步伐,促使二者的改革协调并进;经济快速发展与民生改善相对滞后的矛盾越来越明显,想办法做到让经济发展的成果尽快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还有群众最不满意的物价高、住房难、教育难、看病难等矛盾和问题。

我们公务员怎么才能成功应对这些挑战,妥善解决这些新矛盾、新问题,办法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必须建立在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基础之上。调查研究越充分,解决问题的对策就会越多。

我们党之所以能率领人民取得民族解放、推进社会进步、赢得历史辉煌,与党一贯重视调查研究、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分不开的。重视调查研究,我们的党就能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体现人民愿望、促进事业进步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我们的社会就阔步前进。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重视调查研究,就会产生脱离实际、头脑发热、拍脑袋瓜子的不合实情的错误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措施,就会把我们的事业引向痛苦的泥潭。

我们公务员要勇敢地拿起调查研究这个武器、这个法宝,它能使我们公务员耳聪目明,它能使我们公务员发现问题,它能使我们公务员解决矛盾,它能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进步,并永葆青春与活力。

(三)调查研究的类型

调查研究是公务员进行社会研究最常用的方法,适合调查研究的课题五花八门,与此相对应,适合调查研究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从调查研究的内容进行分析,公务员行政管理与服务最基本的类型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社情民意调研。社情民意调研主要是从一定范围内的社会民众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民众作为样本,对他们的意见、态度、意识等主观意向以及基层民主选举等方面进行的调查研究。对社情民意的调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关系到民生的改善以及社会的稳定。

二是经济发展调研。经济发展调研主要是对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群体的生活状况进行的调研。这类调研的主要着眼点应放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和综合性的重大问题上,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便更好地为企业生产经营及农民发展生产提供服务。

三是社会问题调研。社会问题调研主要是针对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进行的系统调查,如社会保障问题、社会治安问题、收入差距问题等。这些调研的目的是为了对这些社会问题现状进行描述,同时分析问题的形成机制和症结,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策略。

四是行政统计调研。行政统计调研主要是对行政管理过程中的战略性问题进行的调研。这类调研的对象往往是宏观的长远的战略性问题,如一个时期内指导全局的总方针、总计划的执行情况等。行政统计调研对于了解党情、国情、世情有很重要的作用。

五是学术研究调研。学术研究调研主要是对某一问题或现象所具有的一般规律或普遍法则进行的调研。这种调研在设计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以满足某个领域自身的理论发展需求为目的,从而为决策提供建议和指导性意见。

(四)调查研究的要素

从结构上分析,一个完整的调查研究通常由六个要素构成,即调研目的、调研主体、调研客体、调研过程、调研方法及调研结果。公务员的调查研究活动源于公务员的工作性质及其在社会生活中负有的特殊职责和使命,直接体现党和国家行政机关的执政目的、目标和意图,影响党和国家机关的行政行为和效果。

确定调研目的是调查研究工作的开始。进行社会调查的目的一般有建立科学的社会理论,指导社会实践;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解决社会问题;在实践中检验政策、计划和理论等方面。公务员开展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根据党和政府的工作要求,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和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

调研主体是社会调查研究的第一要素。在进行社会调查时,调研主体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党政机关、单位和团体组织的调研群体。公务员调查研究的调研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及公共机构中从事公共事务活动的公务人员。在调研过程中,这些调研主体已有的知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都会渗入调查过程而发生很大的作用。

调研客体是针对特定目标而选定的客观事物。调研客体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对它的选择要有客观性、代表性和价值性。公务员调查研究的调研客体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法律、民族、宗教。社会事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具有明显的广泛性特点。

一个完整的调研过程包括明确调研目标、设计调研方案、制订调研计划、组织实地调研、调研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撰写调研报告等。公务员的调查研究活动是党和政府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调研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准确客观地收集信息,科学有效地分析信息,了解政策的具体执行情况,及时发现新情况和新问题,为科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调研方法是在调研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公务员调查研究要充分运用各种调研方法,如观察法、专题讨论法、问询法、试验法等。有些方法还可采取不同的方式,如问询法可采用电话问询、面谈、邮寄问询等。在调研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注意将新兴科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如抽样调查、电脑模拟调查等运用到调查研究中,从而保证调研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调研结果是通过对调研客体的认识和结论,通过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用以推广经验,总结教训,指导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公务员的调查研究必须在客观、全面的原则指导下,既要避免从抽象的定义或主观愿望出发,也要尽量避免调查研究中以自己的好恶任意取舍材料,随心所欲地进行解释,要力求做到客观公正,对社会现象的认识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五)调查研究的方式

调查研究方式是指调研过程中的组合方式或存在方式。为了进一步提升调查研究能力,公务员应学习调查研究的相关知识,学会灵活运用不同的调查研究方式,促进公务员调查研究的科学化。概括起来,公务员调查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下列几种。

第一,普遍调查。普遍调查简称普查,是指对全体研究对象所做的无一遗漏的逐个调查。普遍调查是一种一次性的调查,其目的是把握某时点上或某一时期的一定范围内的社会现象的基本情况。

其局限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工作量大、耗资大、组织工作复杂,时效性差;二是调查项目有限,无法了解事物深层的变化,只能作一般了解。所以在公务员调查研究的实践中,普遍调查的方式一般和其他调查方式结合起来进行。

第二,典型调查。典型调查是根据调查目的,在对被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的一种方法。典型调查是通过对特殊的典型的了解,推论总体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之所以科学,是因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认识,是从许多个别事物的特殊性概括出来的。典型单位的选择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因此,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就成为典型调查成败的关键。在典型调查中选择典型单位应注意在选择典型前应对所要调查的对象有一个概略的全面的了解和分析,以此作为抽取典型的基础,使调查者在确定典型单位时尽可能避免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保证所选择的典型具有代表性。同时要根据调查对象本身的特点选择典型单位,使选出的典型具有客观代表性。

第三,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随机地抽选出一部分单位作为总体的代表进行调查,以调查的结果作为推断总体情况的一种调查类型。抽样调查一是适用于对大量现象的调查;二是适用于需要进行全面调查,但限于各种条件不可能进行全面调查的情况;三是适用于有破坏性的产品质量调查;四是适用于要求资料信息及时性很强的调查;五是适用于对全面资料进行核实。抽样调查最主要的组织形式是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又称为纯随机抽样,是指将所有总体单位事先不加任何选择或处理,从中任意抽取预定的单位个数作为样本的抽样方式。这种抽样方式因为是直接从总体中随机抽取单位,是严格地遵从了使每个单位都有同等被抽中机会的随机原则,所以被认为是最符合抽样随机原则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也是公务员进行抽样调查研究最常用的形式。

第四,个案调查。个案调查是在全部研究对象的范围内选取个别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的一种类型。个案调查的具体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采用访问、座谈、观察等方式。个案调查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由于个案调查的对象较少,因而调查者与被调查者进行深入的接触,对于被调查对象的历史、现状、社会文化背景、内部关系等可以进行综合的、分层次的了解;二是对于特定对偶的调查研究比典型调查更深入和细致;三是个案调查在时间上安排有一定的弹性,研究者可以采取的方法较多,便于灵活掌握。个案调查对于认识总体来讲是一种定性研究。这种定性研究由于对象较少,典型性程度的大小不一,所以,调查结果的代表性得不到保证,所得出的结论缺乏说服力,因此,公务员在调查研究过程中使用较少。

(六)调查研究的方法

成功的调查研究离不开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是指调查研究中获得资料的手段、手法和技巧,其中心特征是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各种形式来获取有关社会现象信息。公务员进行调查研究的主要方法有访谈法、问卷法、实地观察法和文献资料法等。

第一,访谈法。访谈法是调查者直接访问被调查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相互交谈来了解情况的一种调查方法。访谈法是一种口头调查的方法,方便易行,适用面广,访谈的方式也简便易行,即使文化程度不高或者不善文字表达的被访者也能很好地相互交流。因此,访谈法既适用于了解日常工作和生活史的情况,也适用于对社会问题进行调查,具有非常广泛的适用性和灵活性。

根据访谈时人数多少,可以把访谈分成个别访谈与集体访谈两种方式。个别访谈是指对访谈对象进行单独访谈,是访谈法最基本和最常用的类型,目前最常用的是直接调查类型的个别访谈。集体访谈法即开调查会,就是调查者邀请若干被调查者,通过集体座谈的方式了解社会情况或研究社会问题的调查方法。

第二,问卷法。问卷法是运用问卷调查表向被调查对象书面了解情况与意见的一种方法。问卷法具有系统严密、灵活多样、方便实用等特点,有自己一整套工作程序和分析、处理研究资料的技术手段,最后往往以调查报告或综述的形式呈现出研究成果。问卷调查法的最大优点是,它能突破时空限制,在广阔范围内,对众多调查对象同时进行调查。同时,问卷调查法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它只能获得书面的社会信息,而不能了解到生动、具体的社会情况。

问卷调查,按照问卷填答者的不同,可分为自填式问卷调查和代填式问卷调查。其中,自填式问卷调查,按照问卷传递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报刊问卷调查、邮政问卷调查和送发问卷调查;代填式问卷调查,按照与被调查者交谈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访问问卷调查和电话问卷调查。

第三,实地观察法。实地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制订相应的研究计划,通过感觉器官和辅助设备,对处在自然状态下的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得信息资料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观察法能够最直接地掌握第一手的现实情况,适用于某些易于产生文饰的问题调查,观察法形式多变,方便易行,不失为一种重要的调查手段。实地观察法的最大优点是它的直观性和可靠性。实地观察、特别是非介入的调查方法,它主要是观察者单方面的观察活动,一般不依赖语言交流,不与被观察者进行人际交往。因此,它有利于对本能够或不需要进行语言交流的社会现象进行调查,有利于排除语言交流或人际交往中可能发生的误会和干扰。

实地观察法的缺点是它的表面性和偶然性,同时要受时间、空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实地观察的对象和范围有很大的局限性。实地观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观察误差,而且观察结果往往取决于观察者的主观状况。

根据观察者的角色,实地观察可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参与观察也称局内观察,就是观察者参与到被观察人群之中,并通过与被观察者的共同活动从内部进行观察。非参与观察也称局外观察,就是观察者不加人被观察的群体,完全以局外人或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

第四,文献资料法。文献资料法是收集、整理与分析在信息载体中所记录的有关信息的一种调研方法。在调研过程中,文献资料的运用是不可缺少的。这是因为它帮助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有助于进行纵向研究,提供研究立论的依据。文献资料法的主要优点是方便易行,省时省力,排除人为因素,不受时空和人际关系限制,同时在调研过程中允许用多种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发现过失可以弥补。文献资料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它是一种过去的资料,往往和现实有距离,有时含有个人偏见和虚假成分,同时文献编码比较困难。

文献资料法有两种:一是定量分析,包括文献抽样,内容分类,确定编录单位、计量;一是定性分析,定性分析主要通过归类,演绎、综合等逻辑方法进行。

(七)调查研究的原则

第一,做好新形势下的调查研究工作,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紧紧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深入研究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入研究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点问题,深入研究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等领域的重大问题,全面了解各种新情况。认真总结群众创造的新经验,努力探索各行各业带规律性的东西,积极提供相应的对策,使调查研究工作同中心工作和决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为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服务。

第二,调查研究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公务员必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调查了解情况。

既要调查机关,又要调查基层;既要调查干部,又要调查群众;既要解剖典型,又要了解全局;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

基层、群众、重要典型和困难的地方,应成为调研重点,我们公务员要花更多时间去了解和研究。只有这样去调查研究,才能获得在办公室难以听到、不易看到和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找出解决问题的新视角、新思路和新对策。我们公务员搞调研,要有明确的目的,带着问题下去,尽力掌握调研活动的主动权,调研中可以有“规定路线”,但还应有“自选动作”,看一些没有准备的地方,搞一些不打招呼、不做安排的随机性调研,力求准确、全面、深透地了解情况,避免出现“被调研”现象,防止调查研究走过场。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规定:“公务员下基层调查研究,要轻车简从,不扰民,不搞层层陪同,不组织群众迎送”。这个要求,我们广大公务员要认真贯彻落实。

第三,调查研究必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公务员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

毛泽东1930年在江西省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广大公务员学习。

我们公务员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第四,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现在有的公务员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级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作不出正确结论的。

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好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之上。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有些公务员不是不了解情况,也不是看不到问题,而是不愿正视现实,不敢讲真话,报喜不报忧。这些现象都是违背实事求是原则的。

在调查研究中能不能、敢不敢实事求是,不只是认识水平问题,而且是党性问题。只有公而忘私,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在我们公务员队伍中,要进一步营造和保持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的良好氛围,鼓励如实反映情况和提出不同意见,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决反对上下级和干部之间逢迎讨好、相互吹捧,坚决反对把党内生活庸俗化。

第五,调查研究必须与时俱进。在运用我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有效方法的同时,要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特别是当今社会信息网络化的特点,我们公务员要进一步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创新调研方式,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调研方法,如问卷调查、统计调查、抽样调查、专家调查、网络调查等,并逐步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调研领域,提高我们公务员调研的效率和科学性。

(八)提高调查研究的能力

公务员要顺利开展调查研究这一项系统工作,除了要具备全面广博的文化知识外,还要在学习文化知识和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不断强化相关能力训练,夯实调查研究的实践基础。加强公务员调查研究能力训练,是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深化对调查研究工作的认识,不断提高公务员调查研究能力,努力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为领导决策和科学发展服务。

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公务员调查研究能力建设要立足长远,大力提升公务员的责任意识,把提高公务员个人素质和提高工作能力结合起来,形成从实践出发的调查研究作风。

调查研究能力从根本上决定着公务员在管理政府公共事务活动中的领导决策水平和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能力。作为公务员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工作能力,公务员的调查研究能力就是指公务员从事调查研究认识活动所具备的本领和技能,是公务员调查能力和研究能力的统称。

具体地讲,需要提高以下几种公务员的调查研究能力。

第一,提高调查研究信息收集能力。公务员的调查研究,应该在确立调查研究主题的基础上,明确收集哪些方面的信息,当前有哪些热点、难点和敏感问题需要回答和解决,有哪些新生事物、新鲜经验需要总结和推广等。然后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方法来收集有效信息。收集资料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测量法和文献法等。这些方法的操作都是在事先严密的设计下进行的。如果采用的是观察法,就必须制订观察计划;如果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则必须设计访谈表格和问卷量表。总之要使每一次调查都有收获。

第二,提高调查研究发现问题的能力。开展调查研究要把重点放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上,而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调查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找准问题,找准具体问题,找准突出问题。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要通过广泛调研找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这是进行调查研究的需求点。根据这个重要的需求点确定主题,才能使整个调查研究具有生命力和使用价值,调查研究才会卓有成效。

第三,增强调查研究信息分析能力。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公务员应具备信息材料的分析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一手材料的分析能力和二手材料的分析能力。一手材料的分析能力主要注重的是材料的真实性,不会发生歪曲或曲解;二手材料的分析能力主要注重的是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时时要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以便于分析研究运用。

分析资料的方法可以有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一般来说,一个调研课题不是只采用一种分析方法。有时候,根据所获取的资料和调查研究目的,可以采用多种分析方法。

公务员分析能力之中,最主要的是培养综合分析能力。要知道,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如果片面地、孤立地、静止地分析问题,得出的结论就难以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据此作出的决策就难以在实践中行得通。因此,公务员在调查研究工作中,要在大量汇集资料、掌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加强综合分析能力。综合分析,就是指对占有的材料继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加工制作。通过纵横比较综合,把研究对象放在一个整体和系统之中,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其各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就容易得出调查研究之前没有想象到的许多有意义的结论,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第四,发展调查研究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公务员的调查研究与其创新思维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公务员调查研究工作创新的根本是思维的创新,要及时根据局势的发展变化,结合新的实践经验和时代条件,在思路的选择上、思考的技巧上、思维的方法上有独到之处,即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工作实践中大胆认识新事物,探讨新问题,审时度势,打破常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日常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闯出新道路,开辟新领域,促进事业不断发展。

第五,调查研究信息表达能力。公务员进行调查研究,应该努力写好调查研究报告,将信息收集和分析的结论很好地表达出来,吸引和说服调查研究报告的阅读者,从而使调查研究能够为科学决策服务。公务员开展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其根本目的在于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当好参谋。因此,衡量公务员调查研究能力的高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看有多少调研成果进入了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能力的培养、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需要实践的磨炼。要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沟通协调的能力、驾驭现代化调研方法的能力、组织撰写调研报告的能力等调查研究综合能力,必须努力做到戒“假”,假风一旦盛行,工作就难推行;戒“浮”,浮夸作风与工作要求格格不入,必须戒除;戒“僚”,官气越大,得到的真情就会越少;戒“空”,服务基层意识“空”,搞调研就会一空百空,到头来只能是一事无成。同时,还要做到敢于听真话,善于听真情,避免下级忽悠上级,这是一种导向、一种胸怀、一种优秀品质。讲实话、道实情、报实数,及时发现深层次问题,拿出切实的措施,科学决策,提前防范,减少折腾,推进事业科学发展。

七、公务员的沟通协调能力

根据《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的要求,公务员要有沟通协调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是通过情感、态度、思想、观点等各种信息的交流,来控制、激励和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之相互配合,从而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的能力。

公务员是国家机关的代表,其公务行为直接影响国家机关的形象、声誉和权威。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不仅要处理好平常的家庭、邻里、朋友关系,更重要的是处理好自己在行政行为中的各种复杂关系。这便需要公务员掌握沟通协调技巧,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沟通协调能力是公务员综合能力的体现,公务员只有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掌握大量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提高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公务员沟通协调过程中,表达能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表达能力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思想的工具,是学好专业、成就事业的利器。国家公务员必须努力提高表达能力。关于公务员的沟通协调能力,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内涵

沟通协调是人类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现代社会大生产的必然产物,也是公务员做好各项工作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合作领域越来越广泛,合作的程度越来越紧密。公务员工作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搞好协作,才能把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都动员起来,才能在工作中努力形成全体人民群众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特别是对于管理者来说,有效的协调沟通可以使同样的权力产生不同的权力效益。

行政协调是指行政主体运用各种方法,协商、调整行政系统内部各组织之间、人员之间、行政组织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关系,使之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和谐有序地完成行政目标的行为。由此我们可以将沟通协调能力定义为:通过传递思想、观点、情感和交流情报、信息、意见,来协商、调整他人的活动,从而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使之相互配合,和谐有序地完成任务的技巧和才能。

公务员在进行沟通协调的过程中,包括两个基本的环节:首先,公务员通过各种文件、报告、会议、电话、电视、传真、电子网络等媒介和方式,来收集、传递和交流信息,从而促使组织、部门、人员之间的了解;其次,在了解的基础上,公务员要努力构建组织、部门、人员之间分工合作、彼此配合、协同一致的和谐关系,实现共同目标。所以,公务员的沟通协调能力,包括沟通和协调两种能力,沟通能力表现为与谁交流、交流什么、如何交流;而协调能力则在交流的基础上表现为如何调整交流各方面的利益和关系,使之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和谐有序地完成行政目标。广义上的沟通协调,是指管理者为了实现管理目标,运用正确的手段和方法,积极稳妥地处理各种矛盾关系,促使矛盾朝着逼近目标方向转化的一种创造性活动。而公务员的沟通协调,主要是指公务员在处理政府系统与社会之间、政府系统与公众之间、政府系统上下之间、各级政府内部各要素之间,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形成的既注重效率又不失公平,上下同心、步调和谐的运作关系。

(二)基本意义

政府的职能之一就是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与各方面进行沟通,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引导它们互相配合,协作共处,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共同目标。

第一,沟通协调能力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因此,政府在管理与服务的时候,必须听从人民的意见并与人民进行沟通。公务员的首要作用乃是帮助公民明确阐述并实现他们的公共利益,而不是试图去控制或驾驭社会。可见,服务型政府不是凌驾于社会的封闭官僚机构,而必须以公民的需求为中心,为其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

200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建立服务型政府,要求国家公务员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进行行政管理活动的根本目的,通过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来完成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活动。因此,公务员必须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公务员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通过沟通,一方面公务员能够了解民情,体察民意;另一方面群众可以向政府及公务员表达利益,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在此基础上,公务员通过广泛的协商、探讨问题的关键,找出其原因,然后以公正的态度及合作的精神,找出各种关系的平衡点、结合点,以此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化解各种冲突和矛盾,维护社会安定。

第二,沟通协调能力是实现科学、民主决策的必要前提。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科学的决策。决策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将信息转变为行动方案的过程。任何组织的决策都离不开信息,而准确、完整、及时的信息是科学决策的基础。

沟通是收集、处理、传递和使用信息的重要手段。决策前,公务员通过与组织成员、职能部门、专家学者、人民群众等就决策问题深入地交流意见和提出建议,从中获取大量的信息,从而为科学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参考。同时,决策过程中,由于决策参与者之间的知识水平、掌握信息情况、价值观的不同以及对资源的分配、目标的差异会造成不同决策者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评价和态度,甚至引起摩擦和对立,从而将对决策产生不良影响,致使决策无法作出。因此,公务员必须以公共利益至上、公民意志优先为价值导向,采取适当的沟通协调方法,如通过讨论交流,互相提供信息、对更有价值的意见给予加权协调等来求得各参与者意见的逐渐一致,最后以民主的方式采取多数意见形成决策。

第三,沟通协调能力是改善人际关系的必要途径。法国著名的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强调必须保持和维护集体中团结、协作、融洽的关系,特别是人与人的相互关系。行为科学也非常重视生产中的人际关系,认为领导的职责之一就是要善于倾听和沟通下级人员的意见,协调正式组织的工作关系和非正式组织中的个人关系之间的摩擦和对立,使组织和谐,运转有序。

现代公共管理的环境瞬息万变,组织内部构成错综复杂。在公共管理中,常常因为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或组织与人之间在认识上、具体利益上的不同而产生冲突和矛盾,如出现职权与职责、工作与待遇、荣誉与贡献等方面的不相称的现象。这些矛盾如得不到及时化解,就会导致政府组织成员士气低落、人际关系紧张,由此破坏成员团结、和睦的氛围。只有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公务员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和调整各方面关系,从而谋求政府系统内各成员在思想上、感情上的共识和理解,消除意见分歧和利益冲突,使各成员和谐相处;同时,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流,政府可以根据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促使其与外部环境保持良好的动态平衡。

第四,沟通协调能力是建设高效政府的需要。高效是任何组织设计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巴纳德认为,社会的各级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的系统,即由相互进行协作的各个人组成的系统。组织的平衡离不开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个体与群体的平衡,组织的平衡是消除成员对组织的离心力,提高组织效率的前提。

公务员的作用就是在协作系统中作为相互联系的中心,并对各方面的利益和关系进行协调,以便组织能够高效运转。政府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组织,要做到高效离不开部门间、人员间的互相配合,协调有序。

公务员只有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才能理顺政府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明确其工作职责,避免相互牵制、互相扯皮、互相推诿的官僚主义作风,并及时解决影响人民团结,社会稳定的争议,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变阻力为动力,减少内耗,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组织工作效率。

(三)需要沟通协调的关系

一是与领导的关系。公务员与领导的关系,从体制上说,两者是工作关系,主辅关系;从组织上说,两者是上下级关系,即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要处理好同领导的关系,要做到以下几点:精明强干,善于办公、办文、办事;诚实而不做假弄权;善于提出补充意见而不以正确者自居;公正无私,不搬弄是非;谦虚谨慎,不傲上凌下;受到批评而能不急不怨;办事要忠于领导意图,不带个人意愿;熟悉领导、适应领导,取得共同语言。

二是与群众的关系。要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最根本的就是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公仆,急人民群众所急,想人民群众所想。公务员既要代表机关和领导接待群众,解答问题,又不能以机关代表自居。和群众打交道应热情、谦虚、平易近人,决不能指手画脚,盛气凌人。公务员要把群众的反映、群众的情绪、群众的愿望、群众的问题,如实向领导汇报。

三是与朋友、同事的关系。公务员要有与朋友、同事和睦相处的能力。大家在一起工作,彼此能够和睦相处,形成和谐一致、心情舒畅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群体中,每个人都应该真诚对待他人,意见发生分歧时要及时沟通,不背后议论;要有主动承担繁重工作的精神,而且不能自我夸耀;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优点,不苛求别人;不计较个人得失,有忍让精神。

四是与其他单位的关系。一个机关单位在社会上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要与左邻右舍各兄弟单位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或商洽工作,或寻求支援,或参观学习,交流经验。

在同各兄弟单位交往中应做到以下几点:要熟悉兄弟单位主要领导和中层干部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年龄、性格、特长、能力、爱好等,初次交往,即能排除陌生感,增加亲切感。社会交往中,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彬彬有礼,落落大方,态度不卑不亢。接待兄弟单位的来人来访,要热情、周到,注意迎送礼节,讲究说话艺术,措词恰当,态度诚恳。交往中如发生意见分歧,能耐心听取对方的陈述,然后抓住关键,据理分析,求同存异,协商解决,不可出于本位,态度粗暴,损伤友好关系。要有真诚协助兄弟单位解决困难的精神,而且不附加任何个人条件;寻求兄弟单位支援时要看对方条件是否许可,不强人所难。交往中,必须坚持原则,反对一切不正之风。

(四)公务员沟通能力建设

在沟通过程中,公务员除了明确沟通的对象、沟通的内容外,还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沟通艺术,沟通艺术属于方法论范畴,它是公务员在沟通活动中灵活运用的各种技巧、手段和特殊方法,是公务员智慧、学识、经验、才能的综合反映。最主要的沟通能力有以下几种。

一是倾听能力。在现代公共管理中,公务员的倾听已经成为其进行有效沟通、搞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通过倾听,可以从对方的谈话中获得大量信息、学会别人的语言表达艺术、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友谊和信任以及发现与对方进行交流的融合点等。

根据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理论,有效的倾听,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如创造有利的倾听环境;集中精力、耐心倾听对方讲话,这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保障沟通能够顺利进行下去的前提;对别人讲话的情绪表现给予及时、合时宜的回应;善于准确、及时地抓住所听内容的重点;尽量安排比较充分的交谈时间等。当然,这些倾听艺术的掌握和运用需要公务员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尝试、磨炼及体会。

二是讲话能力。公务员的讲话艺术是公务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方法上的体现。通过讲话可以把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传递给对方。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听众,讲话可以表现为会谈、讨论、访谈、演讲等方式。它具有传递面积大、速度快、反馈及时等优点。公务员无论采用哪种讲话方式,都必须发挥适当的讲话艺术,包括使用清晰明确、统一规范、通俗易懂的语言;控制语速、语气、语调和讲话场面;讲话时不失时机地配以合适的肢体语言;根据讲话的场合和听众选择适宜的话题;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吸引听众的注意力等方法和技巧。公务员具备良好的讲话艺术,对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和情感,增强沟通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是克服沟通障碍能力。影响沟通不能正常进行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来自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障碍。主观方面妨碍沟通的因素主要有:公务员个人的性格、情绪、态度等的差别,使信息的沟通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制约;沟通双方的知识结构、经验水平的差距过大,导致沟通障碍;公务员对信息的漠视、对下级的不信任及对上级的畏惧,使沟通无法正常进行。客观方面的沟通障碍包括信息渠道的不畅;承载信息的载体出现故障;组织结构过于庞大等。公务员只有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道德修养;认真收集、阅读沟通中涉及的信息;正确处理好上下级的关系;熟练掌握信息渠道和信息载体的选择和运用等,才能减少和克服沟通中的障碍。

(五)公务员协调能力建设

马克思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也就是说,只要有组织的生产、工作、生活的地方及其过程,都需要有组织的协调。

政府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其管理过程中客观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必须通过协调来化解。协调贯穿于公共管理的全过程,在公务员活动中,协调是公务员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是现代社会及政府组织对公务员提出的必然要求。

协调能否达到预期效果,不仅取决于公务员是否遵循协调的基本原则,还取决于是否采用科学的协调方法和艺术。科学的协调方法要求公务员在维护公共利益的基础上,根据协调主体、客体、环境等情况,因时、因地、因事制宜。最主要的协调能力有:

第一,协调上级关系能力。尊重是建立良好的上级关系的重要前提。对于上级来说,尊重需要的心理更强。因为尊重是提高威望、增强驾驭力、保证工作顺利开展的精神力量。作为下级自觉尊重上级,可以取得上级的信任,获得上级的支持和帮助。

服从是事业发展的必备条件。作为上级,总是希望令行禁止,各项指令都能得到贯彻落实。这不仅是关系上级活动成败的问题,也是关系到上级个人威严的问题。任何对上级指示采取拒不配合的态度,都将被上级视为对自己权威的冒犯。因此,对上级指示必须坚决及时地执行。

在工作中公务员要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既要坚持原则,又要讲究方法艺术,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作为下级要了解上级的优点和长处,把握上级的工作方式和职业作风。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抓住上级的想法和意图,尽量与领导保持认识和行为的一致,避免工作失误。

公务员在同上级领导进行协调时,很多场合都涉及与上级公务员面对面地直接交流,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倾听技巧,准确把握领导意图。我们在上级交代任务时,要停下手头的任何工作,全力以赴、全神贯注于领导讲话,边听边工作的做法是不明智的;东张西望,频频看表,打呵欠、心不在焉等做法也是要避免的。

听领导交代任务时,不仅要听清楚领导讲话的表面意思,更要心领神会地注意领导言之未尽的话。在与领导谈工作时,要谦虚谨慎,尊重服从;对于领导的指示、意见要认真思考,坚决执行;当领导交代任务时,提醒需要注意的问题,要用语言和动作表现出已经牢牢记住。这会使领导感觉放心,因而愿意把任务交给你去完成。

要多倾听,少发言。上级对下级布置任务时,作为下级应以听为主。要讲也只能是对听不懂的地方问一下,或者简明扼要地复述一遍领导的意思,以防把领导的意思领会错。中间无论是听到不合口味的话语,还是难以接受的要求,都要耐心地听上级领导把话讲完,不要轻易打断上级领导的讲话,也不要轻易的和领导争论、顶撞。

要正确对待与上级的意见分歧。上下级之间难免会出现分歧和矛盾,遇到上级批评不当、处理问题不公时,下级首先要保持冷静和克制,这是保持上下级良好关系的一种必要手段。作为下级,在个人待遇、工作和生活条件等方面,下级可能要求上级给予关心、照顾。一旦期望与实际相偏离,要正确对待,要学会理解领导、顾全大局,必要时作出一定的牺牲。

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与领导保持正常的联系。下级应及时认真地、保质保量地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下级应经常主动向上级汇报自己的工作,包括工作意图、进展情况、取得的成绩、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上级对自己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得到上级的支持和帮助。

要学会汇报。任何一个公务员都希望上级能够了解自己,只有上级了解自己,才能取得上级的信任和赏识。而汇报是下级接触上级,取得上级了解的一个好机会。但是,许多公务员怕有拍马屁之嫌,不愿意主动给上级汇报工作,这就给上下级之间相互沟通设置了障碍。所以,作为下级,要善于利用汇报和上级搞好沟通协调关系。在汇报时要注意要领:汇报工作要讲究“度”。

作为下级,如果经常找上级聊聊,固然可以使上级,熟悉自己的情况,加深对自己的印象。但是,找多了,有时也常常会招惹上级的心烦。而且,也容易给同事们一个爱拍马屁的坏印象。汇报工作要选择时机。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使汇报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上级的信任,从而打开事业之门。

要学会提建议。分啥干啥,没有意见,没有看法的下级,上级领导是不会垂青的,要善于提出建议。因为提建议的前提是做好本职工作,只有本职工作做好了,才有意见可提,才提得出意见。同时,向领导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这说明我们尽了一个组织成员的责任,对组织充满了爱心,我们也会得到领导的信任。所以适时地提出一些大胆的建议,可以让我们的价位在领导心目中水涨船高。

第二,协调下级关系能力。在领导关系中,上下级之间由于职位不同,往往会产生心理隔阂。为维持与下级之间的人际关系,公务员应尽可能与下级广泛而深入地接触,培养与下级的感情,通过与下级的交流,使下级产生认同感、归属感,调动下级的积极性。

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培养下级。作为上级领导,一定要有带队伍的意识,用自己的工作来带动下级,用自己的严格要求来规范下级。如发现下级有缺点和不足,要及时给予提醒、批评指正。此外,还要注意考虑下级的培养和发展。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给予他们继续教育、培训锻炼的机会,采取各种措施让他们成长更快。

要尊重信任下级,大胆授权。公务员尊重下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认真听取下级的见解,并鼓励下级多提意见;另一方面,遇事经常同下级商量,不独断专行,主动征求下级建议。合理授权是公务员处理与下级关系的重要准则之一。公务员要放手让下级去干,凡是下级职权范围内、下级能干的事情,要让他们大胆去尝试,以激发下级的被重视感和强烈的工作热情。

由于下级经验不足,出现失误,作为领导,既要及时指出来,进行批评,又要为他们承担领导责任。承担责任,还要划清个人政治立场、个人品质方面的错误和工作失误、经验不足或一时疏忽而犯的错误的界线,同时采取补救措施,使大家受到教育。

第三,协调同级关系能力。公务员平级关系,是指同一层次的公务员之间存在的一种横向人际关系。平级关系具有直接、经常、密切的特点,因而在一些问题上容易产生矛盾和分歧。如果处理不当,容易产生隔阂,造成内耗;如果处理得当,平级之间可以实现合作互补,增加向心力和凝聚力,推动工作的开展。

相互信任,互不猜疑是处理好同级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信任,一方面要自己言必行,行必果,给对方以信任感;另一方面是要相信对方,遇事不要胡乱猜疑。同级之间的信任可以减少许多因猜疑所浪费的时间和精力。

要支持而不拆台。在现代社会,任何一个部门都需要与其他部门配合,同级之间应当积极主动地合作,齐心协力地工作,既要有合作精神,又要有补台意识,以求得最佳的整体效应。

要尊重他人,虚心学习,多看别人的长处,不嫉贤妒能,勇于承认差距,激励自己不断进取;要与同事经常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就工作问题开诚布公的交换意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进了解和友谊;要热情帮助同事,热情可以感染同事,有利于营造和谐气氛,帮助人是一种友善的、主动的交际行为,当同事遇到困难时,诚恳地给予精神上、物质上的帮助,为其分忧解难,这样,真诚的相处和无私的帮助,同事间的人际关系就能得到有效协同。

要加强交流。同级之间不协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彼此缺乏理解,不通信息。要预防这种状况,就必须:加强信息交流,保持密切的联系。这样才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摩擦,达到坦诚信任和亲密合作。

工作中,微笑的力量是惊人的,它显示出一种涵养、暗示和力量,有微笑面孔的人,就会有希望。所以,公务员在与同事相处时,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早上走进办公室,面带微笑与同事打招呼;与同事合作共事,要心情愉快,始终保持友善的微笑;与同事有了纠纷,要学会用微笑去化解。一个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的人,必定是非常受欢迎的人。

要相互合作,积极竞争。社会是一个需要扶持的社会,没有一个人可以不依靠别人而独立生存。搬开别人的绊脚石,实际上是在为自己铺路,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需要互相扶持,共同成长。

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在团队合作的时候,相互拆台,嫉贤妒能,易事难为;而互相弥补,积极配合,难事可成。

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世上万物,各有不同,但各有各的精彩。一个组织内部总会有各种类型、各种能力的人,每个人个性不同,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因此,矛盾和冲突在所难免。如果都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就很难取得双方满意的结果。所以,要做到在原则问题上统一思想,在枝节问题上发扬风格,取长补短,求同存异。

竞争时要注意技巧。同事之间,事实上是存在着竞争问题的。合作与竞争,是同级关系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合作中包含竞争,竞争中又包含着合作,合作推动竞争,竞争有助于更好地合作。光合作而不讲竞争,将最终削弱自己的竞争能力。因此,一个有志于有所作为的公务员,应该自觉树立竞争意识:对同级既要热诚合作,又要敢于竞争。同时要用健康的态度和积极方式去对待竞争。搬弄是非、诋毁诽谤、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这些方式有可能取得一时的效果,但从长远看绝对是害人不利己。

要以理服人,以量容人。同级之间在工作时,经常会碰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有时往往需要说服对方,这时候便需要掌握说服的艺术。试验表明:想要使自己的观点让对方接纳,最好的途径是用暗示,即潜移默化地将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对方;而人的潜意识的想法越受压抑,反抗就越厉害。一个能够开创一番事业的人,一定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一个普通人应该有胸怀,才能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他人;一个国家公务人员,就更应该有宽容待人的气度和雅量,做到以量容人。

第四,协调与群众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公务员权利的来源,也是公务员服务的对象。在工作中,公务员一定要有“民本”意识,争取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公务员应树立公仆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公务员是受人民委托、按照人民意志管理国家事务的工作人员。公务员要明确自己的身份,处处以人民公仆的身份出现,而不能以官老爷的身份出现。所以,我们作为公务人员要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让群众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

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特别需要一种换位思考,就是要善于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使前来办事的群众感到放心、舒心,使他们感到公务员在想方设法为更快更好地办理自己的事情而尽心尽力。这样,即使事情办不成,群众心情也会舒畅。

要真正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如果长期足不出户,端坐机关,或者陷于文山会海,迎来送往,就可能没有时间、没有心思去听群众在想什么、议什么。只有经常深入基层,与群众推心置腹、打成一片,才能真正地了解基层实情。所以,深入基层,是要真正与最基层的群众接触,而不能把下基层作为一种例行公事,或是摆样子。在基层中不仅要看亮点,更要看问题,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加以改正和完善。

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正确对待群众批评。群众是公务员公务行为的承受者,他们贴近生活现实,对于国家政策及公务员行为的优劣有切身的感觉。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由于监督体系不够健全,公务员中出现了各种不良倾向和行为,如以权谋私、违法乱纪等,但这些都逃不过群众的眼睛。所以,每个公务员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从群众的批评声中吸取营养,调整自己的行为,树立良好的形象。

公务员与群众沟通协调时,要注意语言技能。人与人之间因为职位高低,常常会形成一种不平等的气氛。处于地位高的人,有时会以高自居,说话带官腔,这就造成了与群众交流的障碍。其实,公务员与群众之间,应该平等相待,与群众交流时,谈谈普通生活,拉拉家常,用征求、商讨的语气,能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使对方产生亲近感,愿意讲真话。

每个人都有自己关心的话题,如果从群众关注的话题谈起,他一定会愿意跟你谈,等谈到较为融洽时,再借题发挥,巧妙地转入到正题上。当前我国正处矛盾多发阶段,许多问题都很敏感:收入悬殊问题、农民负担问题,干部腐败问题等。如果公务员到基层去了解情况,和群众谈话时,一开始就要求群众从国家大局考虑,从改革开放的大事谈起,是很难贴近群众的。如果换一个角度,从群众关心的话题谈起,效果就会好得多。

在与群众谈话时,有时群众会有一些不满情绪表现,讲一些比较离谱的话;或是因不了解情况,对政府产生不满和抱怨。这时作为公务员,就要注意把握谈话方向。一方面,对不良的社会现象要旗帜鲜明的表态;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我们党和国家的光明面,讲清形式,明确主流。在党的领导下,祖国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个基本事实和趋势是谁也不能抹杀的,如果能较好地把握谈话的方向,就会使群众产生愉快的、积极向上的情绪,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作为基层的公务员经常碰到群众来访,在接待时一定要掌握好语言艺术。态度要平和亲切,消除群众的心理障碍,使他们讲出真话。在回答问题时,能答复的应立刻予以答复;如情况不明,可以打电话向有关部门了解情况,再酌情处理。

我们常说:官场复杂!但也有这样一句话:学会享受复杂中的美好!其实,我们选择了一种工作,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世界从来不像我们曾设想的那么简单,而复杂的世界也不是我们认为的那么丑恶。既然无法终日蜷缩在安全的壳子里,为什么不正视并适应这个世界?一旦明白了世界是复杂的,人性是复杂的,我们就拥有了宽容与智慧,就可以游刃有余地行走于其中。

总之,我们公务员要在现代社会找到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的感觉,必须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当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非仅仅从书本中即能完成,它更是一个实践、领悟、内化和熟练的过程。我们一定要长期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最终成功。

同类推荐
  • 统一之路与分裂之痛

    统一之路与分裂之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生活中出现了两个特别引人注目的现象:其一是一些分裂的国家重新统一了,如德国、越南和也门等;其二是一些原本统一的国家又分裂了,如苏联、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分裂国家为什么能重新统一?统一国家又缘何会出现分裂?本书与你一起研究和探讨国家的统一与分裂问题,如德国、越南和也门等的重新统一给仍处于分裂状态的国家提供了哪些宝贵的经验?苏联、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分裂又为那些多民族国家如何保持统一防止分裂提供了哪些有益的教训?都将一一进行分析。
  • 依法行政与社会治理比较研究

    依法行政与社会治理比较研究

    海峡法学论坛长期致力于涉台立法、地方立法和涉台法律问题的研讨,取得了丰硕成果,为繁荣法学研究,促进港澳台与内地的法学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论坛的规模逐年扩大,涉及的领域不断拓宽,学术影响力与日俱增,成为港澳台与内地法学、法律界之间加强交流、增进了解、凝聚共识、拓展合作的重要平台。
  • 延安博苑(第一辑)

    延安博苑(第一辑)

    本文集收录了《延安时期的中央组织部》、《建国初期中国社会性质及其特征》、《陕甘宁边区邮政发展简述》、《关于毛泽东两首五律写作背景的探讨》等。
  • 摇晃的钟摆:欧盟—美国关系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摇晃的钟摆:欧盟—美国关系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如果对欧洲而言欧洲一体化是一个艰辛之旅,对美国而言其对欧洲一体化的支持也非矢志不渝。面对大西洋对岸这场深刻改变欧洲政治面貌的革命,从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年代的积极支持、尼克松―基辛格时期的相对冷淡,到20世纪80年代对“欧洲堡垒”的担忧,以及冷战后对“欧洲安全与防务特性”的警惕以及欧洲货币联盟的疑虑,美国在支持与反对之间摇摆不定。欧盟—美国关系在裂痕与和解之间循环往复,恰如一座“摇晃的钟摆”。
  • 分裂的西方(译文经典)

    分裂的西方(译文经典)

    《分裂的西方》围绕美国911事件以及随后美国入侵伊拉克,阐述了欧洲一体化的问题,特别提到了联合国的改革和未来。他指出,造成西方分裂的并不是国际恐怖主义的危险,而是现今美国政府的政策。该政策忽略了国际法,对联合国弃之不顾。这条裂痕已经贯穿了欧洲,也贯穿了美国自身。作者希望提醒大家注意这种差异,他以此为契机研究国际法宪法化,旨在探讨欧洲一体化的问题。
热门推荐
  • 天使消失的转角

    天使消失的转角

    天使消失的转角第一次相遇的时候你牵着我的手奔跑承诺给我的庇护天地却消失在那个转角我努力寻找你的肩膀那个给我温暖的堡港紧接而至的温暖弦声答应我一同寻找你是我心目中的天使消失在一楼的转角没有白色的翅膀却依然美好心房那一边的替补天使会依然对我好一开始的失误却不能影响我记得他的好……天使消失的转角让我带着回忆寻找大二女生冰彩心目中一直住着一个天使--她最好的朋友丁咚.有一天当天使消失在一楼的转角时冰彩努力寻找她的天使,并邂逅了自己的一个看起来冷冷的却对她很温柔的替补天使卓弦,还有一个看起来很花心却也是一个纯情大男孩的风少,他们一起寻找着故事和情感的谜底……至此一场有关友谊和爱情,阴谋和背叛,推理和悬疑的故事就此展开……
  • 历史不外如是

    历史不外如是

    历史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有人看出兴衰,也有人看出人性,有人研究哲学,也有人明白规律,但对历史的研究却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何况书写历史的人,总会要避免掉对自己不利的部分,历朝历代被篡改的、可以忽略的史实总使后人认不清楚真相,更何况,从上古至今,许多事情已经难以考证,甚至许多文字和语言都已经失传,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历史知识也仅仅局限于教材的了解,或者更有兴趣的人,通过搜索查询考证去了解某一个时期的事件或某一个人物的历史而已。
  • TFBOYS垂眸之下仍是你

    TFBOYS垂眸之下仍是你

    “其实我们总有很惊奇的际遇,就像前些年,我没想过会认识你”“所以是缘分吗”女孩儿垂眸,笑的淡然“是历经多年的必然吧……”
  • 睿智主宰

    睿智主宰

    一场疾病夺走了他的生命...还能重生的吧...毕竟我是天才...
  • 月伴星光共白头

    月伴星光共白头

    九个故事,九段情缘。不同的情节,相同的温暖。愿我们的温暖都如期而至,总有一轮明月,永伴身旁。
  • 银河传奇之越狱

    银河传奇之越狱

    凡间一棵小草修炼成银河之王的故事。本书只是描写主人公落难被关押在炼狱(地球)和用计成功越狱的情节。夜深人静是否怀疑过这世界是否真实?愤怒狂躁的时候是否想吞噬这一切?这弱小的躯体为什么会有一颗藐视天下的心?难道你不想知道自己是谁吗?
  • 快穿之男神他总是有病病

    快穿之男神他总是有病病

    系统:大大,你怎么敢接主神的SSS级任务!苏言:怎么了,有问题吗?系统:我没问题,男主他有问题啊!〣(?Δ?)〣#不信真心、病娇偏执、家仇国恨、童年阴影……这问题,有点大#以至于苏言每到一个位面都想先问一句:男神,请问你有什么病病?可是到了后来……高冷影帝:“你是我生命中的最佳女主。”荷尔蒙爆炸体育生:“松手,我女朋友。”高能魔法师:“想把你变小装进口袋带回家。”腹黑总裁:“你是我的心之所寄,是我的诺亚方舟。”吸血鬼校草:“饿吗?我的血,给你。”矜贵陛下:“一切与你相关,只有一个答案。”……苏言:宝宝别的不会!就是会治愈!【1v1,甜宠苏炸天】
  • 2021备考

    2021备考

    写写日记,写下心路历程,迎接高考吧,嗯,大家随意
  • 重生之这个女配有点飘

    重生之这个女配有点飘

    作为一个爱吃却总是喝水就长肉的中二少女,韩悦最想的一件事儿就是咋吃也不会胖。就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中,被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砸中.........
  • 你惊艳过我的时光

    你惊艳过我的时光

    一个女人离开一个男人需要走多少步?其实两步就够了,第一步,心如死灰世界崩塌,第二步,将那个男人排斥在外,重新建立一个没有他的世界。简弯弯爱过,疯过,最后终于明白,爱情不是一往情深就会得偿所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