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19700000010

第10章 无事忙侃山(下)

饽饽和饽饽铺

前文谈到正明斋的花糕,兴之所至,就想说说当年北京的“饽饽铺”。

把糕点叫做饽饽,大概是满洲人的叫法。中原人只管粗粮做的干粮叫做饽饽、如天津人就只称棒子面、小米面的干粮为“棒子面饽饽、小米面饽饽”。还有一种山东人做的炝面馒头,被称为“硬面饽饽”,解放前只有夜深人静之时,才有小贩背着木盒串胡同叫卖:“硬面……饽饽”。硬面两字拖长,喊完后要停顿好长时间,才嘣出“饽饽”两字,在北京叫卖声中极有特色。

北京的饽饽铺虽然其名称可能自清朝主政始,其营业至少从元朝就已经很有规模。著名的老北京作家金受申曾对我说过,他认为北京大量的建筑都是明清时代格式,唯有饽饽铺保持着元朝的风韵。什么根据他没讲,但他讲过此话后我确实注意过一些残存的原是饽饽铺的建筑,风格确有其特色。饽饽铺一般都是两层,有的虽只有一层房屋,但门面上仍做出个假二层楼的阳台,外边拦着一道漆得金碧辉煌的栏杆,招牌上缀着流苏,进得门去迎门是柜台,柜台两侧山墙大都有彩画,就像四合院游廊两头碰鼻子拐弯处的装饰。

过去的饽饽铺要比今天的糕点店少,但其地位却绝对要使今日的糕点铺向往。因为当年北京人买饽饽,并不单纯为了吃,甚至主要不是为了自己吃,而是民俗和礼节上的必须品。供佛要用,祭祖要用,探亲要用,访友要用,娶妻要用,嫁女要用,女儿坐了月子还要用。用一位清朝文人的话说是:“内外城糕点铺所制诸品,上之备祭祀之用,下之为馈节之需。”婚丧嫁娶,年节大典,少了它都不成。再加上官僚大户要到什么节气吃什么,以示排场。这饽饽铺就有做不完的生意了。中国过去买别的东西没听说有分期付款,唯有饽饽铺有分期付款,不过办法是先付款后取货。比如过年时家家要用蜜供,谁家过年要连蜜供都没摆上,就会遭到周围人的议论和小瞧。但办蜜供又是笔大开销,因为要供就不能一份,灶王爷是一家之主,他是年年腊月二十三要上天廷作小汇报的,得走他的后门,请他“上天言好事”,但供了灶王不供全神也不行,全神大抵是天上的掌权阶级,连灶王也在他们的领导之下。供了全神难道可以不供祖宗吗?接下来还有财神呢,寿星呢。所以要供起码得是三堂,这是笔不小的花销,若全赶在过年时买,就有点紧张,于是饽饽铺明着体谅顾客的困难,实际为扩大自己的生意,便想出个零付整取的办法。每年一到二月初一,就向客户发送“供会单”,从三月初一起,每月拿着供会单到饽饽铺“会款”,付到腊月,您就一次来取蜜供和饽饽。这样的饽饽铺多是北京的名店,如东城瑞芳斋,北城桂英斋等,南城就是正明斋了。

与此相关,北京饽饽铺的产品,也就有两大类,一是随节气变换的当令食品,一是供各种礼仪之用专用糕点。前一种如正月里的年糕;二月里的太阳糕;四月里的玫瑰饼;五月里的五毒饼、江米粽子;七月里的绿豆糕、水晶糕;八月里的月饼;九月里花糕;天一冷就要准备糖瓜、南糖供应祭灶了。后一种品类更多,因为北京的庙会多,几乎每月都有,白云观,蟠桃宫,娘娘庙,城隍庙……总之赶不完的庙会,上不完的供果,饽饽铺也就有做不完的生意。有人奇怪,为什么北京的点心叫“大八件”、“小八件”,其实就因为是给上供准备的,每盘一样,每样二两,供上八盘,恰好一斤。所以有的八件只有两件是一个味,只是模样不同,因为只求为了摆进盘子凑够八种之故也。应付人情的饽饽也大有可为。别的不说,只说满汉人家订亲时用的“龙凤饼”吧,那时有钱人家订亲“放定”、“过礼”讲究把男家给女家的定礼,不管是穿的用的,吃的玩的,都公开摆出来,用红线拴定一张张小方桌上,雇人抬着招摇过市,每桌称为“一台”,台越多显着办事人家越体面,有的人家一送就是“四十八台”“六十四台”。这里边少什么都不能少“龙凤饼”!大户一次就要定饼一百多斤,少的也要数十斤。一年三百六十天,北京数十万人口,您说光这一项就能养多少饽饽铺吧!

老舍和陶然亭

陶然亭郑重其事地建成公园,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事。如果我没记错,它是北京城解放后新建的第一座公园,比紫竹院还早,是南城继龙须沟后又一个使市民喜悦的大工程。

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因为和老舍先生有点关系。老舍先生是一九四九年底从美国回来的,一九五〇年他就动手写了《方珍珠》和《龙须沟》,前者由青年艺术剧院演出,后者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两者都获得成功。尤其是《龙须沟》,在焦菊隐先生画龙点睛的导演下,于是之、韩冰、郑榕、黎频等通力合作,演出后轰动九城。接着老舍先生又配合三反五反写了《春花秋实》,并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称号。一九五二年春夏之交,有天早上老舍先生走进了北京市文联《说说唱唱》编辑部,笑嘻嘻地说:“陶然亭挖湖堆山修公园,干得热火朝天,咱们不能连点反映都没有哇!由编辑部出面,把几位能编会唱的曲艺艺人请上,一块上陶然亭工地看看,看完了编几段说唱材料在刊物上发表,好不好?”大家都说好。老舍先生就说:“你们联系,我跟大伙一块去。”

很快沈彭年等就联络上了曹宝禄、魏喜奎、关学增等几位著名演员,定下了日期。我本来是积极分子,可是临时有别的事给耽误了。第二天我到编辑部时,桌子上已摆着几个破陶罐、破瓦盆,说是陶然亭挖湖时挖出来的,清代烧窑的残品,工地干部工人见老舍先生带队来采访,非常激动,捡了几件送给编辑部作纪念。他们很兴奋地向我介绍了陶然亭工地的进展情况,我听了十分懊丧。汪曾祺等说:“这没有什么可懊丧的,要看你可以随时去看。”

过了两天,曹宝禄先生就把一篇稿子送到了编辑部,说是响应老舍先生号召,写了段唱词,歌颂人民政府修建陶然亭,请大家帮助改改。我们看了稿子,觉得尚需加工,便拿给老舍先生看,老舍先生二话没说放进皮包带走了。两天之后,他拿回一篇全部重新写过,仍署曹宝禄名字的稿子来说:“我改了改,尽快发了吧,艺人们这份热心难得。”这稿子就发在了那年初夏的《说说唱唱》上。这算老舍先生和艺人合作的一份纪念品。从这里可以看出老舍先生和普通艺人的关系,也表现出他对新北京的一片热爱。应当把这篇作品找出来,附在老舍文集后边作为纪念。

过了些天我去看,陶然亭已经有雏形了。只是山还是光秃秃的黄土山,树还比筷子粗不了多少,湖水也带着野趣。周围当然也没有围墙。

陶然亭在陆续修建中,增加了两座建筑物,一是从中南海移来了“云绘楼”,一是把扩展长安街拆掉的牌楼搭在了一进门左侧的桥头。一下子为陶然亭公园增色许多。特别是那座牌楼,精工细做,雄伟美观,若白白扔掉,实在是暴殄天物。大家都赞美出主意把它移到陶然亭来的人,说他功德无量。不料文化大革命中我被专政数年,再回北京,那座牌楼已经被连根拔了!我看着那光秃秃的石桥有说不出的空旷感。

有一段时间我还看见那牌楼的配件堆在一处角落里,现在恐怕连那配件也没有了吧!

老舍先生和曲艺

上文谈到老舍先生请曲艺界朋友采访正在建设中的陶然亭公园,帮他们写宣传陶然亭段子的事,由此想到老舍先生跟曲艺和曲艺界的一点往事。

老舍先生是国际闻名的纯文学作家,差一点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差就差在他可杀不可辱,早走了一步,诺贝尔奖是只发给在世作家的。就其文学成就,称得上大雅。但老舍先生的雅不是“书斋文学”,“教授小说”,人们常谈老舍先生的中西文化修养,却较少谈到他从民间文艺汲取营养。脱俗而雅,化俗为雅。老舍恰是在这方面下过大功夫获得高成绩的大师。

老舍对传统的民间文艺真正喜爱,他会听戏也会唱戏,他听曲艺还表演曲艺,抗战时在大后方文艺界举行联欢,他跟梁实秋先生说的对口相声极出名。老舍先生在曲艺界、戏曲界有不少朋友,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不是为体验生活才结识的“公事朋友”。他关心他们,尊重他们,他们有了难处他认真地帮助解决,在这种交往中老舍先生为民间、通俗文艺做出过贡献,也获得了营养。

一九四九年他刚从美国回来,正该在雅文学上亮一下相,要个碰头好的时刻。但他写的第一批作品却是太平歌词和相声段子。当时北京刚解放,人们一股革命热情喷薄而出,只要看宣扬革命的新文艺,不再欣赏一些传统节目,对某些庸俗性的表演尤其厌烦。一时间北京相声界举步维艰,西单游艺社的相声大会卖不到三层座。侯宝林、高德明、孙玉奎这样的相声演员都忧心忡忡。听说老舍先生回来了,就派孙玉奎几个人做代表到北京饭店看望他,并请他给想点主意。老舍先生听了孙等述说后,说道:“解放了,人民觉悟提高了,不爱听过时的、不健康的段子,这是好事,这就逼着咱们得跟着时代前进。这样吧,你们要有老相声底本给找几段来,咱们改改,推陈出新,也许就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大意)。”孙等回去就找了几个段子的底本来,老舍先生看了就改了几段。这就是新中国最先上演的三个新相声《维生素》、《假博士》和《铃铛谱》。

相声救急的事解决了,可曲艺界整个的上座率不高,节目陈旧的情况没改变,艺人生活困难。在那建国初期的兴奋状态中,人们的娱乐习惯有些改变,要看热闹,安不下心来坐着只听唱。为找出路,魏喜奎、曹宝禄等在西单商场曲艺场演出了秧歌剧移植过来的《努力生产》(大概是这个名字)。演出后一般反映不错,可是北京曲艺演陕北农村故事毕竟隔着一层,老舍先生看了认为要解决问题得发挥北京曲艺之长,得创作艺人演着得手,观众看着亲切的节目,就自己动手写了个宣传妇女解放、歌颂婚姻自主的戏,剧名用北京人人皆知的熟地名《柳树井》,背景是北京近郊农村,由魏喜奎、曹宝禄、关学增等北京人熟悉的著名演员担任主演。唱词都是地道京腔京韵,这个戏贴出来,一炮就打红了,改善了曲艺不景气的局面,也增强了曲艺演员的信心。这以后在北京文化局的一些干部帮助下,又陆续写了《箭杆河边》、《杨乃武与小白菜》等剧目。既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又受到包括周总理在内中央领导同志的鼓励,阵营才稳定下来,从此也才正式有了曲剧这个剧种。我希望别把老舍先生是曲剧剧种主要创始人的功绩给忘了。

老舍安下家后,住在奶兹府,每天上班总碰见几位盲人弹着弦子或打着“报君知”找饭辙。老舍跟他们闲谈中知道解放后,人们不再迷信,他们生活极其困难。老舍先生就跟北京文联的同志们讲:“这些盲人多半都能弹会唱,也算咱文联该关心的艺人。把他们组织起来,替他们写点新段子宣传新中国,既扩大了我们的文艺队伍,又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困难,不是一举两得吗?”有关领导接受了老舍的建议,建立了第一个盲艺人学习班,给他们写新词,组织他们下厂下乡演出,受到极大欢迎,把消极因素变成积极因素。听他们演出后我才知道,有些曲艺段子是只适于盲人演唱别的艺人不唱的,其中有个段子叫《当皮箱》是段讽刺喜剧式的单弦,其中有个曲牌叫“鹦哥调”,是所有别的段子都没有的。若不是老舍先生这个建议,可能就彻底失传了。

陶然亭附近的旧迹

如果有兴趣了解北京的历史演变,民风民俗,以陶然亭为基点,探访一下南城的旧迹,无疑是一件很有兴味的事!

北京的街道、坊巷,是元、明留下来的规制,横平竖直,正南正北。唯有两外街道是斜的,而且都是由西南往东北斜。一处在鼓楼前,叫“烟袋斜街”,一处就在距陶然亭不远的广安门内。如“樱桃斜街”,“王广福斜街”。这些斜街的历史比珠市口、菜市口、虎坊桥等闹市的历史更久。

横平竖直的街道,是按政府规划建设的,而这些斜街却是由人的双脚踩出来的。鼓楼前的斜街起因于靠近什刹海。当年什刹海是北运河的终点,漕运船从江南经苏北、山东、直隶到北京,直达什刹海边码头靠岸。靠岸后客商和水手要上岸吃饭住店,办事购物。最后的繁华地带就是鼓楼,鼓楼在什刹海的东北部,那时海子边没有建筑物,是一片苇塘、树林。人们贪图便捷抄直道,上岸奔东北而行,斜着走向鼓楼。正如鲁迅先生说的:天下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走出一条路来。形成了这条斜街。既然来往总有人走,小贩们就来此做生意,生意好就爽兴在道边盖房开店,由小路就变成了一条街道。可是这条街还没有名字,路边有一家卖烟叶的烟店吊着的幌子是个又粗又大的烟袋,提起这条街,人们只好说“吊着个大烟袋的那条斜街”。这叫法有点罗嗦,慢慢的人们又自动简化,便叫成“烟袋斜街”。后来政府画地图,定地名,只得承认了这个既成事实,正式叫它烟袋斜街。

广安门内这几条斜街,则是走旱路进京的人们踩出来的。当年从南方各省进京,都走琉璃河、良乡、长辛店,过了卢沟桥穿宛平直奔前门。明朝中叶边疆常有战事,内部也有农民起义,皇上胆小怕把江山丢了连命搭上,为了双保险,想在城墙之外再加一道外城。只是费用太大,修了一半没钱了,只好在东西便门那儿就拐弯跟内城联接起来。就是前门外的这一段外城。看起来像个“冒”字,所以人称“南城冒”。这段外城恰好挡住了从宛平到前门的斜线,进京的人只得改道,从广安门先进外城,然后再往前门进发。这样便又踏出了几条斜街来。不过王广福斜街却不是因为有个叫王广福的人在这里住过。在这里只是住过一位卖豆腐的女子姓王,是位孀妇,她家豆腐细嫩,餐具干净,服务态度好,卖出了名,人们提到这条街时又顺口说是“王寡妇那条斜街”,后来政府正式为街道定名,认为“王寡妇”听着不雅,便谐音创造出“王广福”这个名字来。说来也巧,在“王寡妇”过世之后,这里又出现了一家名餐馆,专卖“炒疙瘩”,也是女老板主政,北京人爱起外号,就戏称这家饭馆为“穆柯寨”。一时“穆柯寨”的炒疙瘩成了北京名吃!现在“穆柯寨”没有了,炒疙瘩在夜晚的小市上还能吃到,实在说并没有广东的炒河粉好吃。

各省都有许多要在京都办理的事务,外地人进京城,不管是升任京官,还是经商、赶考,总要有个落脚的地方,落下脚后公务之余还要享受京城的繁华生活,所以广安门里到前门这带就是各省会馆和客店云集之处。而在会馆、客店周围就布下了饭馆酒楼、戏馆青楼的包围圈。所以许多名士显宦,名伶红妓都居住在这一带。演员如谭鑫培、王瑶卿、梅兰芳;名妓如赛金花、小凤仙都曾居住在这一带。

菜市口偏西住南,有条小胡同,这胡同伸进去在半路上开个岔,成裤裆形,南边的一半叫“南半截胡同”,北边的一半叫“北半截胡同”,一入口路西,以前是有名的饭馆,叫“广和居”,这里有一道名菜叫“潘氏蒸鱼”。南半截有座四合院,是旧日的绍兴会馆,是鲁迅先生当年居住了很久,写过不少名作的地方。不过现在“广和居”没有了,改建成了办公楼,远方来客若要吃饭,我建议您往东边走,到虎坊桥东侧路北,现在也是一家饭店,名叫“晋阳饭庄”。因为此地又是个可纪念的地方,是清朝名士纪晓岚的“阅微草堂”,有名的《阅微草堂笔记》就是从这里入世界的。

从阅微草堂往东往北,就到了赛金花、小凤仙的发祥地“八大胡同”,说来话长,那要另一篇文章再谈了。

名须生郭少衡

陶然亭朋友中较早去世的一位是郭少衡。本月二十七日是他辞世八周年祭日。

民国初年,北京票房蜂起,有名的很有几个,其中最出名的一个可算“春阳友会”。这会里有位唱须生的名票,叫郭仲衡。本是书生,世家子弟,热爱京剧艺术,军阀混战时期生活上也发生困难,后来干脆下海当了职业演员,一直跟砚秋先生合作。少衡是郭仲衡先生的公子。因为受父亲影响,自幼也爱京剧。老郭先生则不忘家风准其学戏,但以不耽误正式上学为条件。因此少衡没进科班,而是一边进学校读书,一边请师傅“手把”学戏。所以少衡是旧京剧界少有的知识分子。又因为有老郭先生这层关系,曾拜过不少名师。雷喜福、张连福、陈喜兴、陈彦衡、陈秀华诸名家都教过他,后来又正式拜了杨宝森先生做入室子弟。他拿到中学毕业文凭时,戏也学成了。

郭少衡幼虽然家庭条件优裕,但学戏却十分刻苦。因之才有了几手绝活。他唱“潞安州”,最后自刎时,头上的甩发先像一炷香似的直竖朝天,然后向四面均衡散开落下,俗语叫“万朵莲花”。以前看刘斌崑先生唱活捉,见过这项表演,近年来还有谁会这一招就不知道了,因为我没再看见过。少衡在“临江驿”中的跑伞,也是一绝。先和别人一样打着那伞跑圆场,跑着跑着那伞忽然像被风吹跑一样脱开手飞到空中,在空中还连连翻个儿,少衡身子一纵翻个吊毛,再抬起身恰好把伞接在手中,干净利落的表现了典型环境,紧贴剧情,毫没有纯卖弄技巧之嫌,跟某些在戏剧中掺杂技表演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少衡唱戏为业,但并不荒废文化进修。他拜张大千为师学过国画。画的工笔花鸟,人物仕女颇有风韵。我见过他画的一幅荀慧生演红娘的戏装画,把京剧化妆手法用到作画上,不仅神似,而且有戏剧效果。他写字也颇有一手。特别是隶书写得很有章法。也许正因为他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所以在他身上看不见某些名演员常有的“角儿架子”,从不摆谱。舞台工作忙,他能自报奋勇画布景,搬道具。为人又极谦和,很有品德,把名利看得很淡。五十年代,剧团上座率不高,他主动申请把自己工资由一百分降为十五分!这在别的挑班台柱来说不能想象。因为收入多少常被视作一个演员的“份儿”有多大,可是少衡说“戏是大伙同唱的,有饭也大伙同吃”。这在今天恐怕也会被有些人看作“傻冒儿”,而少衡却是从旧中国过来的老艺人!实在难能可贵。所以一再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多次出席全国群英大会。

少衡常常参加我们在陶然亭的活动,我们打完拳就坐到山坡一座亭中闲聊,荀令文给这亭子命名为“侃山亭”,我这组闲文也是借的这个名。不过少衡与我们这些人有点不同。他不打拳,也不练气,只是站在一边看,到聊天时他也从不插嘴,光坐在一边捡笑。那副忠厚老实的样子至今令人难忘。

有一年桂花开时,沈玉斌先生薰了点好鼻烟,送给我一包,我倒在烟碟中请在坐的品尝。有人说:“这不能倒,倒冒了没法收,再收进去就走味。你得预备个烟铲儿。”我说:“现在没有卖烟铲的了,连这个烟碟还是个旧怀表壳改的。”少衡就说他有个象牙烟铲,回头拿来送我。我知道这是他心爱之物,便再三婉谢。可是他第二天就拿了来,竟是一个象牙雕的极精致的烟铲。

不久,少衡就去世了。这烟铲成了珍贵的纪念品,至今摆在我的多宝阁上,再舍不得拿出来用。

唱遍全国董玉苓

说了郭少衡,不能不说一下他伴侣董玉苓,也就是华畹云。

董玉苓出生在北京,成长在天津,八岁学戏,曾得赵绮霞、万连元等名师指教。十三岁参加了小蘑菇常宝堃领衔的兄弟剧团,常见这个小姑娘既有嗓子又有灵气就着力培养提拔,不久就跟荷花女并肩挂了头牌。兄弟剧团是以曲艺演员为主的文明戏和话剧班子,在天津很红。但董更醉心于京剧艺术,十五岁后就自己组班专唱京戏,在天津中国戏院一炮打响。唱红了之后她并不满足,十六岁又通过她伯父引荐,拜在尚小云先生名下。董的伯父名董子鹤,是顺天医院院长。顺天医院是梨园公会嘱托的医疗单位,与梨园各位名角交好。虽有这近水楼台之便,根本上还是靠董玉苓天资好尚先生才收。尚小云听她唱了几句,立刻说:“这孩子真是条金嗓子!我收了。”拜师后董玉苓头一次在开明打炮演出,尚小云就亲自为她把场。所以董玉苓唱《玉堂春》那天,唱到请崇老伯打听一下,有去南京的人给王公子捎个信时,演崇公道的马富禄就当场抓了个彩说:“看在你师父尚小云的面子上,我就给你问问去吧!”

董玉苓在艺术上永不自满,不拘门户。学过尚派表演,又拜到荀慧生门下。荀先生对董玉苓的艺术天份也很器重。在拜师会上说:“我又收了个光彩夺目的学生。”

董玉苓不固定在一个城市演出,十五岁起和老生郭少衡共同组班“苓剧社”,就到处跑码头。东到山东半岛,西到川西盆地,南到南京、上海,北到哈尔滨、牡丹江,可谓唱遍全国,到处都有她的知音。到成都演出时,张大千看后对董玉苓说:“你的表演水平,出乎我的预料。好!”又对郭少衡说:“你的黄天霸很像杨小楼,我最爱听杨小楼的戏。”郭少衡喜欢书画,到西安拜赵望云为师,到四川又拜张大千为师,董玉苓受其影响,也跟着学起书画来。他们在合作中建立了感情,产生了爱情,1948年在宝鸡演出时正式结为夫妻。从此患难与共。

解放后董、郭一度参加川西军区文工团,后来因郭患病退役,回到北京在朝阳区京剧团挑班,随后又到广西柳州、吉林通化、云南个旧等地。“文化大革命”时他们在河北邢台,蒙造反派照顾,戏箱、资料、包括张大千送的画幅全部抄光烧净,两人只身回到北京。十多年只靠郭少衡卖画为生。1978年拨乱反正,两人才到北京戏校担任起教学工作来。可惜不久少衡就逝世了。少衡逝世一周年,我们在她家纪念,她提起这段往事来,不禁泪洒胸前。

今年是董玉苓从艺五十周年,老朋友常宝华等为她举办纪念会。恰好我不在京,只给她写了封贺信。据说那天马少波、叶盛长、梅葆玥等去了。马少波当场赠诗一首说:“半百春秋粉墨情,大江南北遍歌声,飘蓬茹苦前尘远,今宵良才董玉苓。”在那个会上,董玉苓宣布:“为了发扬尚派、荀派艺术,凡有来找我学戏的,本人绝对义务教学,分文不取!”

近日董玉苓来电话说,为纪念梅先生诞辰100周年,尚小云先生诞辰95周年,她正筹备为希望工程义演。我预祝其成功。

文革中的一角“特区”

正逢郭少衡兄的祭日,所以即兴写了少衡和玉苓两篇短文,因为他俩也都是我在陶然亭结识的朋友。

陶然亭是文化艺术界人士常来的地方。到了“大革文化命”时期,这些人多被揪出,陶然亭就冷落了一个时期。一度除了“样板团”幸运者,几乎没有游客。上天有眼,不久后造反派窝里反了,这个造反团高喊要对那个队“揭老底”,那个队高叫自己“全无敌”。对打入另册的“死老虎”反倒放松了管制,除去责令劳动,按时批斗外,班前班后在家的时期就交街道居民去监视。居民们对他们睁一眼闭一眼,这些人为了减少麻烦,寻求安宁,就尽量少在家呆着,没地方可去,就奔到陶然亭躲事。我就在这时成了它的常客,不论是夏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骨,每天必到。

这个时候陶然亭的游客,大致可分为三种:占据着要津,在山头、湖边大声喊嗓:“谢谢妈!临行喝妈一碗酒……”“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莫哈莫哈,正晌午时说话,谁也没有家!”多是想学不姓钱的浩亮先生,要当“准样板演员”的年轻人;围着公园乱转,把整个园子走遍,穿着假军装,语录身上装,带着红袖标,背着大挎包的是各省来京外调的造反派,因为那时只有他们才有出差的机会和游览的闲心;第三种人专找背圪拉不显眼地方打拳运气,聊天也几个人凑在一块,压低声音,环顾左右。这就是我们这些人。这群人里还真藏龙卧虎,别看一个个死眉塌眼,穿身破干部服,走路连头都不抬,如果列个集体名单,写下小传,可以出一本名人录,管保比现在出版的某名人辞典更货真价实。如果单个作记录,可以出不少本“记实文学”,而且绝对有市场。比如,有位先生三缕长髯,道骨清相,无论冬夏穿着件旧风衣,围着湖转磨,跟谁也不打招呼。你也许以为是个患了喉症不能说话的教书先生,差矣,此人的嗓门比谁都冲,他是著名老生贯盛习;另一位老太太,胖墩墩,笑嘻嘻,手里总拿把宝剑,见人就点头,你以为是开过私营小店的内掌柜,又错了,那是有名的坤旦雪艳琴,曾经红遍大江南北。还有位朋友穿件旧军装,走路时脚落地有声,打拳时出手有致,竟是位将军,叫“四人帮”给赶下台了。再有一位中年女子,风韵甚佳,见了男人都称老师,见了女士多叫师娘。总是一边走路一边自言自语小声说什么。那是以演李慧娘惊动了“旗手”,闹翻了半边天的昆曲旦李淑君……

东南角那座桥往西,文昌阁往东,南山坡上有几个人天天在一块打吴式太极拳,打完拳就聚在一座亭子里聊天。我本是打陈式拳,因为群人里有几位是我的朋友,我就入了伙。

这群人里固定的成员有著名花脸钱富川,有著名琴师、戏剧教育家沈玉斌,有荀慧生先生的公子荀令文(令文有个忌讳,从不提爸爸是谁,我在这里贸然点明,表示歉意)。有琉璃厂老书画商老辛,有为程砚秋先生打了一辈子鼓、被戏曲音乐界视作超级大师的白登云。还有位曾为赛金花治过丧的历八爷。时来时缺席的有曲艺名家曹宝禄、尹福来。有著名老生郭少衡和他的夫人,当年红极一时的婉云……

跟这些朋友一块打拳运气,修身养性,谈今说古,海阔天空,使我长了不少学问。把本来很难度过的艰难岁月,变得有滋有味,竟成了很值得回忆,很值得留恋的一段生活了。“四人帮”倒台的第二年,我就写了篇小说《说说陶然亭》。

人生易老,光阴似箭,当年一起避难的朋友,不少已归道山,剩下来的也较少有机会见面了。写完少衡和玉苓,我想借写陶然亭之际,略记一下其他几位朋友。

北京戏校创始人沈玉斌

在陶然亭这批朋友中,我最为敬重,感情最深的要算沈玉斌先生。

沈先生是梨园世家。是“六场通堂”的京剧音乐大师。若论资格,在京剧文场中是得往前推的。当年焦菊隐先生办北京戏剧专科学校,请他当教师。那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有别于旧式科班,按新的教育制度建立的培养京剧人才的学校。他们培养出的第一期学生如傅德威,半个世纪前就扬名京剧界,那一期学生如今健在的大概不过三、四个人了。第三期学生王金潞,如今已是年过古稀,进入元老级的国宝了。如今被尊为“老一代艺术家”的李玉茹、白玉薇、黄玉花、高玉倩、吴素秋等,全是这个学校的学生。您说沈先生这位当教师的该往哪儿排?但沈先生从不靠老资格吃饭。在艺术上总是精益求精。五十年代,焦菊隐先生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话剧《虎符》。他要在话剧中试验用中国打击乐器作伴奏,就请了沈先生做顾问,为他做出整个的音乐设计。

沈先生热心公益,解放前为争取京剧文武场音乐工作者的合法利益,曾与戏界老板作过不少斗争,所以被选为“梨园公会”会长。会长这个角色不是好演的,不为同行谋利益,对不起良心,为同行办点事,又难免遭恨。举例来说,在旧社会,京剧演员,尤其是配角,都唱一场戏分一场钱,戏唱到一半时,管事人从前台取来卖票所得之钱,依各人应得份额,按比例分成“戏份”。因为卖票情况每天不同,每人得到的钱数也每天不同,卖票多每份的含金量也高,卖票少每份分到的钱也少。若不演出,就没有收入。但演出不演出,一般是由班主或挑班的主角做主。若是碰上天气不好,刮大风,下大雪,班主估计不能上座,得不偿失,打个电话就可以“回戏”,也就是停演。但那时电话还没有普及,配角、龙套们的社会地位又低,“回戏”了却没有人通知他们。那时京剧界从业人员多住在陶然亭附近的外城西部。假定回戏的剧场是吉祥,来回就有几十里路。虽然坐电车从前门外到东安市场吉祥戏院只花三个铜板。多数人还是坐不起,全靠腿走,因为即使卖座好,一天的戏份也只能买一斤棒子面!那是要养活全家的。大风大雨中小配角、龙套们连滚带爬要走半天才赶到剧场,浑身浇得湿透,到大门前一看,大门紧闭。门口立个牌子,上写“因雨回戏”的字样,您想想是什么滋味,有的人是空着肚子跑去,要等拿到戏份才买点食品充塞肚子。一见这牌子真有当场晕倒的。看到这情形,沈先生对配角们增加戏份的要求非常同情。他说:“戏是靠名角卖座的,这我没疑义。您一场戏收一千,收八百,我都赞成。可他们风里来雨里去,碰上回戏就白跑,一个月的戏份里给他们增加买双鞋的钱总可以吧。配角、龙套也是人啊,没他们名角也不能光杆唱戏是不是?”于是他就以梨园公会会长的身分为他们调解、促成。虽然受到了穷同业们的感谢,但也遭到了某些人的反感,背后叽笑说:“沈玉斌别是个共产党吧?”

沈先生不光为同业们的眼前利益而尽力,而且更为戏曲艺人的后代操心。他跟我说:“旧社会京剧艺人生活穷困,社会地位低,与他们文化水平低有关。而越这样他们就越不重视对下一代的文化教育,不少京剧艺人都认为唱戏的孩子念书,那是吃错药了。梨园子弟,练基本功,喊嗓子才是正业。人家进戏院是听你唱戏去,又不是找你认字去。”

为此,沈先生反复向艺人宣传受教育的必要,并发起艺人募捐,要为梨园子弟办一所不同于旧式科班的学校。像其它学校一样学文化课,同时学戏。他奔走了许多年,直到北京解放,才在政府支持下办起了私立“艺培”戏校,成为梨园子弟的第一所正规学校。

“资料大全”历八爷(上)

陶然亭的朋友归道山者,快够两位数了。有几位我是永远怀念不忘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位就是历八爷!

历八爷,满族旗人。叫什么,我没打听过,也用不着打听。凡常在陶然亭转悠的老人,都叫他八爷。说名字大家反倒不知道是谁了。

八爷大概从祖上就住在陶然亭窑台附近,一辈子没搬过家。他跟白登云,沈玉斌,富连成富字辈,连字辈年纪相仿,有些人还没进科班时就跟他在陶然亭一块玩,进了科班早晨来喊嗓,他还跟着一块喊嗓,有的后来成了名角,仍到陶然亭来跟他一块遛早。白登云先生跟我说:“小时候放屁崩坑,撒尿和泥就在一块,现在头发都白了,还天天在一块!”

历八爷虽然在梨园界有许多朋友,自己却没进梨园行,大概因为那条嗓子实在不作劲。找职业时就进了北京电话局。了北京最早的电话局职员之一。于是梨园界的朋友安电话又差不多都经他手。四大名旦,李少春,金少山……不少人家的电话是他经手给装上的。所以梨园界许多名人的宅门,同行们都没到过,他都到过。

历八爷还爱管闲事。有的闲事颇有文史价值。比如:赛金花去世,他帮助料理丧事,因为赛金花晚年就住在陶然亭附近;胡蝶拍无声影片《啼笑姻缘》,他不光看过热闹,还扮演过群众角色。因为影片外景是在陶然亭附近的“城南游艺园”“四面钟”拍的。

历八爷从小就在陶然亭转悠还有个内部原因:陶然亭内有名的庙宇“大悲院”,当年的主持和尚是他表哥!玩累了到庙里还能混顿素斋吃。

历八爷人缘好,喜收藏,记性好。这三样结合到一块,就使他成了本话资料。比如说,当年陶然亭有不少荒冢。有的坟前竖着碑。这些碑一般没人看,看了也没人记。万一碰上用到的时候,到那里现看也来得及。可是一次“文化革命”,这些“四旧”就彻底消失了。“文化大革命”刚过去时,我写了篇小说《话说陶然亭》,里边用到几段碑文。碑砸碎了,旧的书籍都没有再版,靠回想怎么也想不全。我跟历八爷一说,他就问:“你要哪一通碑上的?”我说:“香冢,鹦鹉冢。”他张口就背,一字不拉。历八爷跟这么多京戏名角小时一块玩,长大了自然没少看他们的戏,于是他又成了“戏包袱”。所以他早上遛早的办法跟我们也不同,他不练功,不打拳,天不亮从北门进来,就围着湖从东往西转,一边绕弯一边唱戏,不光一出戏的生旦净末丑全由他一个人分包赶场,而且连锣鼓带丝弦一件不拉,从开场前的三通鼓打起,到散场时吹琐呐结束,一丝不苟,哪儿错了还要重来,把整个湖绕完,准唱完一出戏。而且一天一出,半个月不带重样的。这一来他又成了不收费的教师。文化大革命刚过去时,要恢复唱传统戏。有些青年演员本来就没学扎实,十年不唱连词都忘了。他们就来找历八爷:“八爷,某出戏里那段反二黄有两句词我怎么也想不起来了,劳驾您给我说说行吗?”他马上问:“要那一派的?谭派?马派?高派?”说完他没等回答,就一派派地给你唱。一边唱一边做身段,并说出各派的不同处。不过您可别欣赏他那唱腔和嗓音,一听那个您就一点信心都没有了。

“资料大全”历八爷(下)

历八爷的这点爱好,到“文化大革命”时,可就成了问题。

正当砸四旧,连荀慧生都被拉到国子监挨斗时,他却绕着湖唱“红娘”,朋友们劝他,“别唱了您,红卫兵连行头都当着荀慧生面烧了,您还唱这个。不是找不素净吗?”他说:“我倒是想不唱,可一进公园,这嘴就不听我使唤,心里想着别唱,别唱,嘴里就唱出来了。这么唱了半个多世纪,条件反射了……”。果然不出所料,有天他唱得忘乎所以,碰上一帮来公园闹革命的红卫兵。围上他就在湖边开了个批判会,还差一点给他戴上高帽儿。打这天起,历八爷有几天没露面。大家都以为他吓病了,正想到家里看望,他又来了。大伙问他怎么这几天没来?他说:“我在家学样板戏呢?旧的不叫唱,不唱戏我又不会遛弯。那就学几出样板吧,总比憋出病来强哪!”从此他又唱样板戏。“天王盖地府,宝塔镇河妖,莫哈莫哈,正响午时说话谁也没有家……”唱了有半个月,上边发出要“打击破坏革命样板戏”的反动分子,他又被揪住斗了一顿。打这以后他才改成嘴里光“呛,呛,达八呛呛令呛……”打锣鼓。然后嘴动不出声地唱他的戏。

历八爷还有个爱好,喜欢收藏。他不收藏别的,专收藏戏报。从北洋政府时代各戏院唱戏的戏报,到革命现代戏的说明书,只要他听过的,全都收着。“文化大革命”中,他这些收藏品当然被视作“反动文件”。除去他偷着埋了一部分外,其余的都抄出烧了。他这收藏瘾没地方发作,就改收各种传单。什么“清华井冈山”、“联动”、“西纠”、“北航红旗”不管哪儿出的他全收着。什么“打倒彭罗陆扬”,“击退二月逆流”,什么内容他全留着。“文化大革命”过去后,北京有关部门开始征集古旧图书文件,准备再版复印,他借了手推车拉了一车去,人家一看笑着说:“你这玩意一个子不值,白给都不要,您还是拉回去吧!”他赌气找个清净地方把它们全烧了,只推了辆空车回来。第二天见到我们叹口气说:“戏报叫他们烧了,传单我自己烧了,我的收藏活动到此结束,下边只剩烧我自己了。”

他的年纪是早过了退休年龄了,退休后仍在电话系统看房子,1984年我去日本访问,回来后到陶然亭再没见到他。一打听朋友们说他病了,先是肾脏有病,他吃错了药,把治胃病的药给吃了,被家人送进医院,再没出来。陶然亭的朋友们轮流去看他,问他想吃点什么,需要点什么?他说:“什么都不需要,就想请你们哪天弄个车拉我到陶然亭去再转一圈,跟朋友们告个别!”

历八爷还有个爱好,前边我没说,就是他还爱写诗,他写的诗从没印成过铅字,但都拿到陶然亭在朋友们面前朗诵,周总理去世时,我们几个牛鬼蛇神在陶然亭悄悄祭奠,他夜不能寐,而流泪写下的一首诗是:

“我哭周公痛无声,举起白首望长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挺长,都是水词,但确实表达了老人一片真情。我写小说《话说陶然亭》时考虑再三,没有把它用进去,但在我心中却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不久前我的电话坏了,来了位修理的人,摇着膀子,横眉竖目,张口对我这也已过花甲的人就说“你他妈的如何如何……”家中无人,我真怕顶他两句他会揍我一顿。因此又想起这位老电话局职员来,还落了几滴泪。

几位老伶工

以前人们管梨园行的老演员称为“老伶工”。在陶然亭遛早的人中,老伶工为数不少。

我们这一伙中,资格最老的大概要算钱富川先生。他是富连成富字科的花脸,早就出名。后来在戏校任教,跟沈玉斌先生都可算桃李满天下。沈先生温文尔雅,钱先生直爽磊落。两人在一块总说笑话。有位中年演员,曾在沈先生任教过的某校学习。也常来喊嗓,爱摆份,看到老先生们总躲着走。名气不小,可唱戏还爱跑调。有天他又在山头喊嗓。钱先生就故意问先生:“这位是您的学生吧?好喷口哇。”沈先生苦笑着说:“就满嘴牛黄马料的,我有这样的学生吗?我不教他那一行。”

但大多数梨园行的朋友都是谦虚有礼的。贯盛习是有名的老生,只比钱先生低一科,每逢见到钱先生都亲切问好。50年代他在北京挑班,我没少听他的戏,后来到石家庄当了京剧团长,就很少在京演出了。“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后来就因病退休了。回京后,留起了长髯,大概也是蓄须明志的意思吧,天天来陶然亭遛弯。一年四季总穿一件肥大的风衣,跟谁也不搭伙,总是一个人围着湖转圈。碰见熟人就笑着点头,他确有心脏病,我每次问他病情如何,他都是一个回答“还好,控制住了。”但过了一年多,他不来了。有人说他弟弟去世对他刺激很大,加重了他的病情。

贯盛习的弟弟叫贯盛吉,唱小花脸。贯盛习有一阵很不顺,嗓音失润,约角的不是压他的戏份就是不约他。而盛吉则红得发紫。他就全力维护哥哥。有人约他唱戏,他的条件就是“带上我哥哥”,而且声明自己的戏份可以少拿,哥哥的戏份一个子不能降低。人们很为他的义气感动。

贯盛吉台上功底厚,戏路宽,幽默而不油滑,逗笑而不庸俗。《凤还巢》他演大小姐,是丑旦。私自到花园找穆居易那场戏,上场来有段独白,说明是她母亲出的主意,要她冒名顶替,从妹妹手中把这个如意郎君夺过来。交代完这过程后。他独创了一句台词:“我妈还嘱咐我,说你只管大胆去跟他约会,可别害臊。我说妈呀,我们长这么大,哪知道什么叫害臊哇!”观众听了全场哄笑,他却板着脸不动声色,称得上是冷面滑稽。盛吉作人厚道,开朗达观,再不痛快的事也一笑置之。这样一个豁达的人不幸竟得绝症。当人们为他准备了后事,问他还有什么要求时。他只要求先把寿衣给他穿上,自己看看什么模样。大家认为这样不吉利,劝他别穿,他坚持要穿,只好给他穿戴起来。他穿上后对着镜子照了照,摇摇头说:“我死了敢情是这模样啊?不怎么样!”

我们群里还有位名演员是冯玉增。冯玉增是老中华戏校玉字辈学生,比王金璐低一科,是李玉茹、高玉倩、白玉薇的同班同学,沈玉斌的学生。唱文武丑,颇有名声,“文化大革命”一来没有了显身手的机会,也到陶然亭避难来了。他不打拳,也不喊嗓,精神利落地走进园子,就直奔我们常活动的南山坡。他随身带个书包,书包中放一个坐垫,来后把坐垫往湖边椅子上一铺,再从书包中拿出一块呱哒板来,就冲着湖水数来宝。数过了瘾,就坐在椅上闻鼻烟。我闻鼻烟一半是受沈先生教导,一半是受他的鼓励。他常拿了鼻烟来分给我们两人。他的鼻烟没沈先生熏得好。总说:“别看我这个不好,您拿去接个短还有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恢复唱传统戏,头一次上演《昭君出塞》,就是他的王龙。《出塞》这出戏有“唱死昭君,翻死马童,作死王龙”之说。王龙随昭君出塞,有一段背着包袱边唱边走矮子。冯玉增也是四、五十岁的人了。他唱得满工满调,做得潇洒灵活,走得干净利索。全看不出十年没演出,光在湖边数来宝的模样,可见功底多踏实。

还有位与钱富川年龄相近,名扬四海的打鼓佬,就是程砚秋先生的司鼓白登云。白先生当时就过了古稀之年。花白头发,身材伟岸,衣着整洁。手里拎着根棕竹手杖,走起路来大步流星。身后远远地跟着他老伴。为什么“远远地跟着”呢?因为白师母眼睛不好,走不快。白先生自顾自大步走。走一段看到拉下她太远了,就找有熟人的地方停下来等她。趁等她这功夫跟朋友们聊天。白先生爱聊天。可是终生打,把耳朵震背了,跟他说话要声音放大。他的鼓就是在陶然亭练出来。小时候每天拿两根木棒,无论冬夏一早就来陶然亭打石头。夏天打得浑身大汗,冬天打得两手裂口子。天长日久竟把一块石头中间打陷了下去,打了一辈子鼓,在这一行当中真登上了云端之位。可被几十年锣鼓声把一双耳朵给震背了。跟他说话比唱戏还费劲。好在他聊天的时间不长,白师母一赶上来,老两口就一前一后开步走了。后来白师母突然去世,白先生就很少再到陶然亭来。偶然来一趟,只见衣着不像以前那么干净整齐了,精神也没以前振作了。从这里我才体会到老年夫妻生相依的珍贵感情。

程砚秋先生去世后他给李世济打鼓,还给赵荣琛先生帮忙。白师母去世后他就不大出来了。我家在天津有个旧交姓赵,抗战后去了美国,在那里发了财,他从小爱听戏,娶了位太太也是戏迷,在美国的家里就办票房。他太太我叫大嫂,专唱程派。有一年他夫妻二人带着美金回来过戏瘾,大嫂要唱程派戏,花重金礼烦白先生为她俩打鼓,但白先生已无力相助了。前几年我去美国,赵先生老两口谈起此事至今还遗憾不已。

书画商老辛

在侃山亭天天见面的人中,为人最谦虚、客气的算是老辛,老辛名叫辛衡山,这时已七十来岁,但看上去要年轻得多。脸色红润,身板强壮,仍保持文物商人那种注意仪表的习惯。他曾经在琉璃厂的悦古斋古玩店学徒,师傅就是悦古斋的掌柜韩懿轩。老韩掌柜是古玩书画界的名人,买卖虽不大,但韩先生的眼力在古玩行是出名的。老辛跟着学了一身硬功夫。我曾问他鉴别书画的本事是怎样学到手的。他说是逼出来的。当学徒时跟着师傅出入拍卖行,师傅参加拍卖,他跟着抱画。出师后又给人跑街。自己也参加拍卖。旧时古董行拍卖活动不同于大学和研究院,没功夫让你坐下来慢慢琢磨一件东西。叫出价钱后,买与不买都要当机立断。买了假货柜上当然不高兴,该买的没及时买下来,也是损失。这就逼着你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鉴别出货品的真假。他说这本事不是书本上能学到的,而且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窍门。他要死了他自己这套窍门也就失传了。因此他提议我们俩合作写一本书,我对这个提议很赞成,但当时觉得时间有的是,手边又有别的文章要写,就没及时动手。不料有一天他收到信,说在固安居住的儿子生了急病,他立刻赶往了固安,到那儿一看儿子的病情险恶,心中一急,得了脑溢血,倒下就再没起来,匆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老辛以买卖书画为业,会裱画,跟张大千、徐悲鸿、陈半丁、于非暗等都有过业务上的往来。自己也能画上两笔。但据他自己说,他本人收藏的名画并不多,他说他收藏的画中最难得的一幅是徐悲鸿画的马。徐悲鸿画的马很多。这一幅与众不同处,把马的四条腿都画成了后腿。徐本来是拿来请老辛裱的。老辛看后拿着去找徐悲鸿说:“徐先生,您再看看,这马的腿有点别扭吧!”徐自己看了,连叫“糟糕”,要把画收起来,另找一张去裱。老辛说:“得了,您就把这张画送我作纪念吧!”所以他这幅画称得上是孤本。

老辛去世后,为纪念他我写了篇小说,就是《寻访画儿韩》。因为是外行,当然免不了说外行话,为此很得到古玩行一些朋友的指正,我对此极为感激。不过也引起点误解。有位朋友曾在文章中说“寻访画儿韩”的题材,就是老辛谈给我的。而且认为里边的画儿韩就是影射他的师傅韩老掌柜。这可是天大的冤枉。我是从来不在小说中影射任何人的。若以真人为据就干脆写记实文学。老辛没来得及跟我多谈什么,和我谈这素材的另有人在。老辛是汉人。和我谈此事的人是旗人。姓赵。跟我有更久的交往。少年时曾进过北京戏剧学校。大概是和字辈或金字辈的吧。不过没学几天。因为他连山膀都拉不圆。据他说新生入校练功,由大师哥们领着练。管他的是傅德威。傅德威对小师弟管得很严,不断拿藤棍敲他的胳膊。他受不了,从学校跑了。学不了戏又爱看戏看电影,怎么办呢?他托人到一家电影院当起了茶房。干了半年,有个话剧团在这家影院演出。他一看演话剧比学京剧少挨打,就从此进了话剧界。他大爷曾在当铺干过。这段逸闻是他告诉我的。

“寻访画儿韩”引出“那五”

为纪念老辛去世,我写了《寻访画儿韩》。有朋友就说我这故事是从老辛处听来的,并认为“画儿韩”就是以老辛的师傅韩老掌柜为模特。这个误会上篇已说清了。但社会上不知道这篇小说还引起过更大误会。并且可能使作者少了一次受奖机会。

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给我戴过叛徒“反革命”,“黑线爪牙”,“死不悔改的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等多种罪名,一度我胸前的大牌子上都写不完,只好在我后背上再加一块牌子。但弄到后来。别的都“查无实据”。只有右派这个帽子是档案上记了账的。于是就格外开恩,别的罪名全一笔勾销,只给我重新戴上“右派分子”帽子,监督改造。改造了几年,认为我表现尚好,没有企图复辟的迹象,就给我摘了帽子,但劝我提前退休。所以我四十五岁那年曾经办过退休手续。拿着一本扉页上印着“老一代革命家要注意保持晚节”字样的退休证回到北京。

也正是这个时间,我的老首长陈毅元帅去世了。我在街上的收音机广播中听到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因那时不和任何人往来,没有谈心的对象。就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了一下对他的回忆。只是宣泄自己的情感,并不想发表。那时也不会有人发表我的作品。但世事无常。不久“四人帮”垮台了。上海女作家茹志鹃来京开会,到家看我。见到了这篇作品。她冒险拿到上海发表了出来,发表前还给我监督改造的单位去了解情况。那单位回信说:“此人在改造中没发现有新的罪行。”她就冒险给发表了出来。但事情发展比人预料的快,发表出来时已经开过三中全会,全国拨乱反正了。作家协会也恢复工作,并着手准备举办全国性的小说评奖,以打破十年浩劫,文学衰落的境况。这篇以《我们的军长》为名的小说就获得了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一等奖。接着我写了《话说陶然亭》,又得了第二届奖。恰好在第三届评奖前,我发表了《寻访画儿韩》,并听说已经通过预选,很可能要连中三元了。我听了当然高兴。但是,我高兴得太早了。到最后一轮投票。这篇小说被拉了下来。落选的原因,不是小说写的不够格,而是有人告发这小说有抄袭之嫌。我问知情人:“这小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抄袭人家东西,敢往人民日报投稿,人民日报看的人多,就不怕露马脚?”答曰:“说你抄的是台湾小说,大陆看的人不多。”我说:“那么多人都没看过,我监督改造中又怎么见到台湾小说呢?我就不怕发现了打成现行反革命?”答曰:“总会调查出实际情况的,你不要着急。”我只好像帽子又拿在群众手中那样,听候处理了。过了一阵,评选揭晓,果然没有“画儿韩”,但是也没对我作任何处理。经过打听,才知道评委会不查则已,一查竟查出四五篇类似的故事。不过有的说是画儿,有的说是铜器或瓷器。

过了两年,有位美国外交官夫人,是华裔,喜欢中国小说。她给了我一些台湾出的小说,才发现那篇被我抄过的“原作”,名叫《金丝凤》。我跟香港导演李翰祥合作拍电影《烟壶》,说起此事,他给我看了一部他拍的片子,竟也是类似的故事。

由此才知道,我那位朋友老赵跟我说这是他祖父的故事,有点可疑了。这是个在中国流传颇广的传说。大家都拿来再创造。若说抄袭,大家都是抄的祖宗的遗产。

但当初刚听到有人认为这是抄袭时,我颇不服。就以“画儿韩”中的一个人物那五,单独写了篇小说。上帝很公平。第二年《那五》得了中篇小说奖。而“画儿韩”落选那年我也没全白过。那一年我的中篇小说《追赶队伍的女兵们》,得了第一届中篇小说奖。

得不得奖事小,但从此给我的教训很深。凡有类似题材被写过者,一定避嫌。

同类推荐
  • 左撇子

    左撇子

    现在看来,我是不可能知道杀死我的这个女人到底是谁了。我想,北岸公安分局的那两个警察应该已经知道了这个女人是谁,但他们两个没有办法告诉我。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两个警察,年纪轻、戴着一副眼镜的那个好像是姓刘或者姓牛,年纪稍大、肤色棕红的那个好像是姓王。为了讲起来方便一点,以下我就叫他们眼镜警察和棕红警察吧。
  • 故物永生

    故物永生

    每一件故物,都是一个器皿,陈放着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它们是摇篮,是碗,是水缸,也是眠床。之所以谓故乡,因为故物里,有灵魂在驻守,让我们热泪盈眶。
  • 遗憾再一次飘过

    遗憾再一次飘过

    倾城绝恋,魅影魂香,万千尘事叶绿枝红,感悟人间真情,诉说云水禅心!多少挚爱总被胡来,多少真情总被挥霍。当遗憾再一次飘过,那红尘中的男女,是否仍会不顾一切、轰轰烈烈地去爱?哪怕爱也是一种伤害!
  • 倪匡中篇奇情武侠系列:盗盒

    倪匡中篇奇情武侠系列:盗盒

    为了报恩,侠女红线成了唐末节度使薛嵩使女。红线知道薛军兵力不足,决定盗取对头人田承嗣的「八宝金丝盒」,以挫其锐气,解决困局。怎料,盗了宝盒,红线竟遇上心仪的「江湖无双」范天声,才知道范乃为田效力!红线为顾全大局,鞭影刀光之战在所难免……
  • 藏獒

    藏獒

    《藏獒》讲述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只上阿妈藏獒如何成为西结古草原的獒王并消除两个草原部落之间的矛盾的故事,宣扬了和平、忠义又不失勇猛的精神。当人们总想把自己变成狼时,人性莫非只好让狗管我们珍惜?这群比人类更珍惜人性的藏獒的快乐和悲伤、尊严和耻辱、责任和忠诚,凝聚青藏高原的情怀、藏传佛教的神秘、人道作家的悲悯,和武侠名篇的酣畅,终成就2005年度长篇小说沉郁的阅读中,石破天惊泊痛快淋淳之作。
热门推荐
  • 仙门遍地是奇葩

    仙门遍地是奇葩

    原来仙门竟是这般不以为耻,当真是脸皮厚到极致。师傅喜欢徒弟,徒弟却为魔界鬼祭哭得死去活来。好一个郎艳独绝,遗世独立的灵澈仙人。又好一个不知羞耻,仙门之辱的徒弟。不愧是仙门之境,遍地奇葩,魔为仙成仙,仙为魔堕魔;不疯不魔,不魔不仙(ps:纯属瞎七八扯,毫无逻辑。)
  • 时空之殇

    时空之殇

    他本来不过是个低级业务员,但是自从带上了那诡异的同心坠,他平凡的生活,注定已成为历史。光怪陆离不过尔尔,腥风血雨何足道哉,或许远古之前,宿命就已经盖棺论定,或许苍穹之外,才会有片刻的安宁。即使前路迷途,经历过,便是永恒!
  • 快穿之命运之眼

    快穿之命运之眼

    根本没有选择——神明大人的征召你敢不从么!世上人口何止千千万,世界又何止千千万,你不合了还有别人替代你就可以乖乖去死了……作为‘神使’的神经病开始了拯救世界的路——话说这系统帮手也太弱了吧……最后沦落到要她自己来拐带高等智能啊!+++++++++++++++++++++++++++【警告】这是本中二小说,真的中二——作者脑子被伪哲学吃了【警告】这是本中二小说,真的中二——作者脑子被伪哲学吃了【警告】这是本中二小说,真的中二——作者脑子被伪哲学吃了
  • 起源神殿

    起源神殿

    只见她侧躺在金色座椅之上,眼神望向远处,似乎在等待着什么。这巨大的金色座椅,位于金色大殿的最深处,而这座磅礴无比的黄金宫殿,入口处耸立无数巨大的浮雕石柱,这些石柱诡异的排列,组成了四个大字!……......
  • 兽血腾飞

    兽血腾飞

    兽血突然腾飞,是什么使得它慢慢“觉醒”?主角一声咆哮:“我偏偏就喜欢狂妄,你又能奈我何?”为了寻找自己的身世大秘,他几乎接近了疯狂,既是那漫天神魔,也难阻挡!他带着自己桀骜不驯的个性,在一次次地生死边沿中成长。他是人?是魔?最终的种种,顿时让人恍然大悟……
  • 神秘少女优雅天使

    神秘少女优雅天使

    她是上天眷恋的宠儿,他是冷酷无情的帝王!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呢?
  • 浮生有云

    浮生有云

    这里是期元山,守生亭,我已在此等待千年……——徐留戚最喜欢师兄了!——清野对不起,不能回应你的善意。——伏宥……更多人物等待解锁中,《有约》篇正在热烈放送中。欢迎戳进来????
  • 天道如是

    天道如是

    黄泉,一口巨大的水晶冰棺静静地横在漆黑的河底,一阵阵摄人心魄的诡异气息隐隐从棺体之中散露出来,充斥着无尽的神秘与恐慌。冰棺通体透亮,在这炽热的岩浆水中,丝毫不见消融。一个偌大的‘封’字在棺檐之处时隐时现,时明时暗,无尽的岁月过去,里面究竟封印着什么,无人知晓。今日泉水汹涌异常,天空一片阴霾,空气之中血气弥漫,整个世界似乎在这一刻都沉寂了下来。河底的冰棺散发着奇特的光晕,一阵轻微的颤抖过去,冰棺突兀破开,一只葱白如玉的手从中伸了出来。注:书名原本叫天道使然,现在的名字为天道如是
  • 星空夜影之星际遨游

    星空夜影之星际遨游

    晶源星、深渊彗星、军嘉殖民地、麦尔斯空间站、凌云星、鲢鱼星、歌姬号、蓝雾海、花海星、厄难、落日....!一个少年游走在宇宙的各个角落,提升武装力量,盗取科技技术,见识奇特的生命形态,结识各类朋友,游历在大千宇宙之中,呈现出一个不同以往的宇宙世界!纳米科技。脑量子波、智能芯片、生物科技、基因科技、碳基生命体、硅机生命体、本命娃娃、星际生命体、神经末端技术、极限精神超控技术、机械战斗、第七脑域开发、上帝禁区、生化改造技术、最终生命形态。踏足一个个奇异的世界,什么才是最强的科技,什么又是自己追寻的最终力量!自...己...真..正..的..归..s宿..又...在...什...么...地...方.?
  • 南有苏浅,北有苏笙

    南有苏浅,北有苏笙

    苏浅心里的那个人,始终是林南,从未变过。而苏笙呢,在血泊中重生,只为乔洛北。她曾答应他:“林南,我们一辈子都不分离,就这样携手到白头。”他曾告诉她:“你是苏笙,陪我度过黑暗的苏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