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5043500000013

第13章 新宋襄之仁:疯狂追星的小迷弟

【典故卡】

宋襄之仁

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宋襄公与楚兵战于泓水,关键时刻,他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铩羽而归。从此,人们便将他的这种战术思想称为“宋襄之仁”,指对敌人讲仁慈的可笑行为。后来,***在《论持久战》中告诫说:“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

“参见大王。”宋国使者趾高气扬地走进曹国国君的接待室,礼节性地作揖下拜后,阴阳怪气地说,“主公遣我来呈递照会,他计划在本月召开诸侯大会,地点就定在曹国。请贵国务必高度重视,周密安排,明确责任,狠抓落实,确保会场秩序井然,大会顺利召开……”

“行了行了,本王知道了!”曹侯不耐烦地打断了宋国使者的话,把他打发走了。

“追星追上瘾了吧……”曹侯一脸不屑地瞥了照会一眼,扔在地上,冷笑着说,“照猫画虎,看你能画出个四不像不!”说罢,拂袖而去。

时光倒转回十年前,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省商丘市一带)大会诸侯。花团锦簇、光芒万丈的大会堂内,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国君皆盛装出席,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对齐桓公极力表彰,气氛十分隆重。宋襄公亲眼看着齐桓公在众国君羡慕嫉妒的目光注视下,踏着蹒跚的步伐走到皇室代表跟前,优雅地接过天子所授祭肉,享受了皇室最高规格礼遇;亲耳听着齐桓公用颤巍巍的嗓音,宣读《葵丘盟约》,发表了“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的葵丘宣言。在宋襄公心目中,耄耋之年的齐桓公仿佛浑身笼罩着一层神性光辉,就是四大天王、F4齐刷刷登场,也不及他耀眼。

这次会盟,让齐桓公的人生走向巅峰,也让与会代表宋襄公找到了人生目标:“做人当如此!”他暗自告诉自己。

没想到,英明一世的齐桓公因晚年重用奸佞,竟落了个饿死宫中无人收尸的下场。五公子之乱爆发,齐国上下闹得乌烟瘴气。

“男一号领盒饭了,该暖男二号出场了!”巨星的陨落令宋襄公唏嘘不已,与此同时内心又蠢蠢欲动,觉得自己一展宏图的机会来了。

宋襄公毅然率曹、卫、邾等国军队伐齐,倾尽全力,助齐国平乱,拥立齐孝公。同年8月,齐孝公为齐桓公举行了风光大葬。一代霸主,终于入土为安。宋襄公的大义之举令他在诸侯中声名鹊起。

宋襄公自以为替偶像清理门户,立了头功,已然成仙的桓公在天之灵,一定会默认将自己的霸主之位续传于他。于是,整日做起霸主梦来。

依着齐桓公九合诸侯的葫芦画瓢,宋襄公在曹国召开第一次诸侯会盟。他遍撒邀请函,最终却只有曹、邾、滕、鄫(zēng)等几个小国答应参加。这便有了开头的一幕。

开会当日,回想着葵丘会盟的盛况,宋襄公觉得自己仿佛变成了当年的齐桓公,仙风道骨,呼风唤雨,昂首阔步地朝着会场走去。然而,他很快便失望了。

作为东道主的曹国对这次会盟表现得不冷不热,没有为会议提供必要后勤保障,参与接待的官员级别很低,没有安排群众手持鲜花夹道欢迎,没有文工团表演,没有会议聚餐,没有桑拿泡温泉,更没有准备土特产作为会议纪念品。

会议现场,全然不及当年葵秋大会的高朋满座、掌声如雷。台下稀稀拉拉坐着几个小国代表和随从,有的打着哈欠昏昏欲睡,有的翘着二郎腿东张西望,有的甚至面带嘲讽地看着宋襄公,好像不是在迎接领导,而是在等着看小丑出洋相。

宋襄公故作镇定地走上主席台,以高亢的嗓音宣布会议开始。接着,开始发表题为“继承遗志,维护稳定,团结一致尊崇王室”的长篇大论。正讲到兴头上,会场闯进来一个晃晃悠悠的身影。那人好像生怕别人不知道他迟到一般,摇着扇子在主席台下来回踱步,找到座位后才呵呵笑着过去一屁股坐下。看到领导的发言被自己打断,正怒气腾腾地盯着自己,这人也全无所谓,漫不经心地解释道:“不好意思,天热,走不动,来迟了!”

“来人呐,把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滕侯给我拿下!”

那人一愣,没想到领导发那么大脾气,紧接着,自己就坐着土飞机,被几个会场保安给押走了。

“太热了是吧,那就到牢房里凉快去!如果还不够凉快,把他给我送到龙王的宫殿里凉快去!”

宋襄公顾不上自己的领导身份,歇斯底里地叫嚷道。这下倒真把台下几个观众的瞌睡虫给吓跑了。他们原本只把领导当成傻子敷衍,没想到这傻子手腕还挺硬。

会议勉勉强强继续往下开。就在大家行将散伙之际,又有个冒冒失失的身影跑了进来。“我最近被淮夷人赶得东奔西跑,手忙脚乱,所以来迟了,请大会主席团原谅。”

宋襄公听了,气不打一处来:“看来,夷人是爱上你了。你就别辜负了人家的一番痴情,去祭祀他们的睢(suī)水之神吧!”说罢,命令保安将迟到的鄫国国君拖了下去,后来真的把他杀掉做祭品,供奉在次睢之社。

回去以后,宋襄公还不消气,同年秋,又发兵攻曹,讨伐其怠慢之罪。如此一来,参加宋襄公第一次会盟的四个小国,倒有三个受到他的惩罚。

宋襄公的一连串暴行,引发诸侯不满,大家议论纷纷:“桓公在世时,整天役使着我们开会、打仗、修城,弄得大家疲惫不堪。没想到这会又冒出个宋公,叫着嚷着要做仁义大哥,本事不大,脾气挺大……”

掌管全国政事的公子目夷前来劝谏,宋襄公反驳道:“他们这些万年群配,有什么资格说我?生在大争之世,凡有血气,皆有争心!要成就霸业,就得不择手段!想当年桓公第一次举行北杏之会,不也是将不来赴会的遂国给灭了吗?”

目夷苦口婆心:“主公啊,宋国历来只是二流强国,以此国力想要号令诸侯,存在严重的先天不足。宋国又是商朝后裔,自周朝建立之初,就是王室与姬姓诸侯共同防范的对象。如今我们想跳出来做中原诸国的仁义大哥,谁能接受呢?再则,从个人能力讲,你我仅是中人之资,被齐桓公、管仲不知甩了几条街,想称霸诸侯,谈何容易?”

宋襄公摆了摆手,示意目夷退下:“我头晕,改日再议。”

宋襄公说得没错,他这次是真晕了。他又开始筹划一次大规模会盟。《左传》就此发了篇短讯:宋襄公欲合诸侯。

这年秋天,由宋襄公发起的盂地(今河南省睢县西北)会盟如期举行。宋、楚、陈、蔡、郑、许、曹七国诸侯应邀参会。

宋襄公作为东道主,第一个上台发言。他简单回顾了齐桓公的丰功伟绩,然后切入正题,阐明这次会议的主旨是继承桓公遗志,尊王安民,息兵罢战,同享太平。他激情昂扬地问在座诸侯:“诸君有没有信心和我共同建立一个没有战争、没有痛苦、只有健康和快乐的中国?”

环顾四周,诸君都低头玩手机,没人接话,场面有点尴尬。半晌,楚成王慢条斯理地站起来说:“喊口号之前,最好先搞清楚,谁是今天的盟主?”

宋襄公装模作样思考片刻说:“那,咱们就按爵位高低来排,谁的爵位高就谁当盟主吧。”

宋襄公的如意算盘是:宋是公爵,在座诸侯没人比他高,而楚是子爵,只能排到最后,这盟主的位置,当然是他坐了。没想到,楚成王脸泛红晕,不好意思地说:“既然宋公如此抬爱,我也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宋襄公愣了,结结巴巴地说:“按爵位,您是子爵……”

楚成王打断道:“您搞错了,我明明是王,排在您这个公爵之上!”

“这个……您这个王,恐怕是自封的吧?”

楚成王冷笑了几声,把头转向其他几位诸侯:“诸君难道也觉得,我这个王是自封的吗?”

“什么话?”郑侯站起来说,“明明是公认的嘛!”其他几位诸侯也纷纷表态说,楚王是今天的老大。

宋襄公还想争辩,楚成王“哼”了一声。他身边的随从瞬间脱下官袍,露出武士的铠甲,凶神恶煞直奔主席台,老鹰抓小鸡似的将宋襄公拿下。随后,宋襄公被押到宋国都城下游行一圈,又坐着囚车去了楚国,直到冬天,才被释放回国。

公子目夷看着叫花子一般蓬头垢面的国君,不禁老泪纵横:“这下,您总该消停了吧!”

可宋襄公咬牙切齿道:“楚成王,你这个流氓下三滥!我和你没完!”

宋襄公说到做到,很快举兵讨伐归顺楚国的郑国。

目夷劝谏无效,哀叹道:“打狗还得看主人啊!这下,只有挨打的份啦!”

楚成王果然反应迅速,亲自率军伐宋救郑。宋军在泓水(今河南省柘城县北30里)列阵迎击楚军。

也许是过于自大,楚国人犯了兵家大忌。就在宋军在泓水之滨严阵以待之时,楚军还在稀稀拉拉地找船过河。涛涛泓水,载着楚人的扁舟,从对岸缓缓驶来,远看比蝼蚁更渺小。

楚人渡到一半时,公子目夷扯着宋襄公的袖子说:“是时候了,请赶快发动进攻,打他个措手不及。”

宋襄公远望着渺小的楚军,高深莫测地微笑道:“不可。”

战机就这么一分一秒地消逝,目夷在一旁急得直跺脚。没多久,楚军全部渡过泓水,乱哄哄地在河边准备列阵。

“快下令进攻,现在打还来得及!”目夷再次请求。

“不可。”宋襄公保持着谜样的微笑,语气坚定。

楚国人列阵完毕,兵强马壮,衣胄鲜明,旌旗蔽日,气势磅礴。宋国将士本就畏惧楚人,看到这番景象,胆小的已经吓尿了。

霎时,鼓声震天,那是宋襄公发出的进攻号令。士兵们强打精神,跟随宋襄公朝楚军冲去。

结果毫无悬念。宋军几乎全军覆灭,连宋襄公本人也被楚军利箭射穿大腿,伤势严重。如果不是大司马公孙固和公子目夷拼命组织抵抗,他恐怕要再次去楚国“作客”了。

回国后,大臣们纷纷指责宋襄公不懂军事,胡乱指挥,把大好战机延误了。

宋襄公反过来教育群臣:“君子不两次创伤敌人,不俘虏白发老人。古代圣贤带兵打仗,不利用敌人的不利位置取胜,对于没有列好阵的敌人,是绝不会击鼓进攻的。”

大伙儿听了,都面面相觑。公子目夷说:“敌众我寡,当时楚军身处险地,不能及时列阵,是天助我宋国,那时发起进攻,有什么不妥?两军交锋,对面都是敌人,就算里面有老人有伤员,该杀就杀该俘虏就俘虏。既然善心大发,不如永远不要打仗。军队就应在有利情况下出击,抓住敌人的漏洞进攻,那是必须的!”

宋襄公喃喃说:“那不是仁义之道,不是仁义之道……”

一年后,重伤未愈的宋襄公一命呜呼。据说,他断气前,深情地凝望着墙上的齐桓公海报,恋恋不舍地闭上了眼睛。

***

【本章赏析】

仁义不该做背锅侠

周康平

在浩瀚的历史星空漫游,与熠熠闪耀的群星共舞,不成想,在笑李飞叨的星河,竟意外拾得一块看似黯淡无光的陨石,并燃起了研究它的兴趣。陨石上刻着一张模糊的面孔,依稀能辨,那并非明眸皓齿的嫦娥,而是一位老态龙钟、神色呆滞的老叟。他是谁呢?我想了半天才终于想起,《论持久战》中那几个振聋发聩的大字——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没错,他就是宋襄公。一个饱受争议的君子,抑或是蠢猪。

前638年,“仁义”的大旗在泓水岸边被付之一炬,春秋第二位“霸主”宋襄公也带着野望缓缓走向黄泉,等待他的将是两千多年的诋毁、质疑和同情。在后人看来,在关乎霸主伟业甚至国家存亡的关头,跟最不讲理的南蛮讲究战争古礼,无疑是拙劣的临阵指挥和无厘头的脑回路。后来无数文人墨客表达了同情,却鲜有赞同,更多是不屑和批评。年幼单纯的我也曾深受这种主流思想的影响,直至额头的皱纹变成了山川河流,我才开始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历史上,从来没有非黑即白的人或事。走出定向思维的桎梏,从多维视角审视,才能获得更为立体、客观的诠释:

一.宋襄之仁与不仁,矛盾人格如何形成?

泓水岸边食古不化的表演,究竟是一时兴起,还是宋襄公的一贯人设呢?让我们从他的光辉事迹中寻找蛛丝马迹吧。

宋襄公,子姓,宋氏,名兹甫,宋国第二十位君王。

前652年,宋桓公病重,本该接过权杖的兹甫却执意让贤于庶兄目夷,后者则选择了出逃,最终又被弟弟盛情迎回,担任大司马。

宋公疾,大子兹父固请曰:“目夷长,且仁,君其立之。”公命子鱼,子鱼辞,曰:“能以国让,仁孰大焉?臣不及也,且又不顺。”遂走而退。——《左传·僖公八年》

史载兄弟俩“性仁爱”“留贤德”,行“东宫图治”,宋国国力蒸蒸日上,成为春秋第二集团的佼佼者。

再来说说第二件事,也是影响宋襄公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转折点。

前651年,标志齐桓公霸业巅峰的葵丘之盟召开,刚死了爹的宋襄公穿着孝衣跑来了。在这次盛会上,他不光见识了霸主的荣光和体面,还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称霸。或许是他开会不玩手机的认真态度感染了齐桓公,一代霸主毅然将身后事托付给这个初出茅庐的新手——将公子昭扶上齐候之位。

前646年,一代霸主齐桓公饿死宫墙,齐国随之乱成一锅粥。宋襄公感念齐桓公的知遇之恩,二话不说就组织起一支四国联军(宋、卫、曹、邾)杀往临淄。这次以卵击石的军事行动却出奇的顺利,齐国贵族不满无亏、易牙和竖刁三人的倒行逆施,索性把无亏和竖刁的人头砍了送给联军,并驱逐易牙,迎回前储君公子昭,是为齐孝公。宋襄公一战成名!

第三件事,则是他去世前的最后一次仁义之举:

泓之战后,已如风中残烛的宋襄公正卧床养伤,宋国国都来了一群形同乞丐的客人,那是晋国公子重耳和随从们,或者说是未来的晋文公及治国天团。他们此刻的落魄难以言喻,从齐国跑路后接连发生财物被盗、曹共公偷窥和介之推割肉炖汤事件,一路上遭尽冷眼。然而,同样愁云惨淡的宋国却给了他们最高规格的礼遇。宋襄公挣扎着从病床上爬起来,并坚持用诸侯之礼招待这位受宠若惊的落难公子。

是年,晋公子重耳过宋,襄公以伤於楚,欲得晋援,厚礼重耳以马二十乘。——《史记·宋微子世家》

综上,宋襄公在治国、为人和追求方面都可圈可点。他知恩图报、信守承诺、目标坚定、行动果决、胸怀宽广,绝非世人眼中冥顽不灵的草包,相比当了几十年甩手掌柜且不得善终的齐桓公貌似也差不到哪去。而他在泓之战的无脑指挥也并非一时兴起,反而相当匹配他继位十余年来的一贯人设。

持正面观点的人以为,宋襄公在春秋乱世秉行仁义,尽管迂腐,也不失为一春秋“卫道士”,是一个具有仁德品德的君主。《春秋公羊传》就曾评价他在泓之战中的表现:“临大事而不忘大礼”。《吴越春秋》称宋襄之德:“宋襄济河而战,春秋以多其义:功立而名称,军败而德存。”

反方则认为,宋襄之仁不过是一种政治作秀,他并非从内心服膺礼制,而是利用“仁义”和礼制粉饰自己的行为,树立自己高尚的形象,从而使诸侯拜服,达成其称霸的目的。与此同时,关于宋襄公表里不一的证据被罗列了出来:会盟时执滕君、杀郐君,为报一己私仇发兵攻郑云云……

在笔者看来,任何一种观点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人无完人,仁义与不仁同时集于一人之身,其实并不矛盾。众口皆碑的晏婴,也有过排挤孔子的小心眼。而提倡仁义的孔子,不也曾在外交场合对一群无辜的伶人大开杀戒吗?还有那位备受世人推崇,海纳百川、礼贤下士的孟尝君,在被讥笑个矮人丑之后,带着门客血腥屠城,其人格同样矛盾纠结到令人咋舌。更何况,政治家的所谓仁义,本来就是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的。乱世之中、朝堂之上,人的本性早就被压抑到了极致,有几个真性情,又有几个真情意呢?

依我所见,无论是道德使然还是政治作秀,无论是赢得尊重还是招致祸患,对于宋襄公“仁义”的表现,应给与肯定。

让位之举,也许并非出于本心,但兄弟和睦,总好过历史上不胜枚举,为争夺王位骨肉相残、兄弟阋墙的残酷过往。仅凭此举,他就有资格青史留名。

至于泓之战中宋襄公的行为,学界有很多解释。主流解释就是:他表现自己对礼制的遵循和霸主的风度。笔者认为,这样的出发点,亦是合情合理。

先说说宋襄公的称霸之心。宋国是公爵国,在一百多个诸侯国中鹤立鸡群,他们的先祖乃是中华大地上的第一个文明奇迹——殷商。这份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致使宋国一直有不安分的基因传承。宋襄公也不例外,作为一个生活非常有仪式感的男人,其骄傲的内心不是陈蔡曹卫那些万年群演能够理解的。就好像印度最高种姓婆罗门,他们自觉从出生起便高人一等,哪怕生活落魄食不果腹,也不会低下那颗高傲的头颅。有人批评宋襄公“好面子”,这倒不冤枉。

宋襄公有一心复兴殷商的念头,故对于曾经灭亡殷商天下的诸夏采取攻伐的态度,反而想联结被视为南蛮的楚国以求大业。无论是会盟时递上橄榄枝,还是泓水对岸的“网开一面”,皆是一种示好的表现。只是楚国对于宋国这份微薄的国力和善意并不看得上,所以宋襄公在泓之战中所展示的仁义被楚国兵车无情碾压。

二.宋襄公失败的根本原因,并非仁义本身

宋襄公的确错了。但他错的真实原因,恐怕千载之下,仍没有被阐释清楚。常被提起的不自量力、盲目仁义等,是他的问题,但这些仅是冰山一角,根本原因是罔顾现实,也就是思想不够与时俱进,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对于“霸主”的认知。宋襄公自以为,凭借公国的地位和爵位,按照传统政治地位排名,除了周天子,就轮到他了,而齐桓公的一纸委托书,也相当于霸主位置的“禅让书”,自己“继承”霸主之位,天经地义。对于他的这番“异想天开”,目夷在文中已予以驳斥:宋国历来只是二流强国,以此国力想要号令诸侯,存在严重的先天不足。宋国又是商朝后裔,自周朝建立之初,就是王室与姬姓诸侯共同防范的对象。如今我们想跳出来做中原诸国的仁义大哥,谁能接受呢?再则,从个人能力讲,你我仅是中人之资,被齐桓公、管仲不知甩了几条街,想称霸诸侯,谈何容易……只可惜,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啊!

宋国的劣势,除了先天不足,也有时代更迭的原因。如今,周王室权威衰落,连周天子都失去了权威和话语权,那建立在周天子权威格局中的“公国”又能有多少实际的号召力?

二是对于“仁义”的认知。宋襄公总觉得,“仁义”才是最大的力量。这一点从他前期的盲目自信就能看出端倪。哪怕只有三个小国派兵支持,他都敢率领弱小的联军向强大的齐国进发,侥幸的胜利又使他不合时宜的野心进一步膨胀;在研判征伐郑国可能惹恼楚国的战略问题时,宋襄公甚至明言:“楚兵甲有余,仁义不足;鄙人兵甲不足,仁义有余。”充分证明宋襄公认为称霸天下的根本力量不是“兵甲”而是“仁义”。

如果说这是在西周时代,可能还有些道理。然而70年前,周天子已在繻葛之战中败给郑庄公,50年前齐桓公已在长勺之战中败给鲁国,这些残酷的历史早已证明,即使是周天子和春秋首霸齐桓公,都在兵甲强大的敌人面前无能为力。

宋襄公罔顾现实的原因,是他对历史传统的迷信以及对当前时代的误判。他总觉得,当前的时代还处在既往历史的惯性发展趋势之中,传统的“礼乐”制度和文化仍能发挥强大的作用。他自信早已看透了历史和未来,把握了时代的方向和脉搏。然而狠狠打脸的是,宋襄公所处的时代,已经处于大变革之中,这个时代的改变已然绽放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就拿“礼乐”制度来说,郑庄公“冒天下之大不韪”,不仅迎战而且击败了周天子;对于“军礼”制度,相较于《孙子兵法》,曹刿实际上可能是最早的破坏者,他不按“击鼓出击”的规矩出牌,反其道而行之,但只要打赢,齐桓公也只能吃瘪。不仅是今天的我们,就连当时的宋国内部都已指出宋襄公的迂腐不化。这些都充分验证了宋襄公对于时代的误判。

事实上,争霸从来都是大国的游戏,凭的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狠辣,而非空口无凭的“仁义”。

宋襄公败了,那个外交欺诈和会盟绑票的始作俑者楚成王此刻正志得意满地筹划着饮马黄河,在晋文公横空出世之前他是无敌的,没有人能替天行道,甚至无敢仗义执言。自此,“兵者诡道也”即将成为新的普世价值观。

时代是变化的,虽然不一定在进步。在对手变得越来越狡诈的时候,宋襄公可以不忘初心,却不可以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任由一己好恶而孤注一掷。以宋国自保堪忧的国力和地缘,他们只能通过外交游走方能独善其身。连这点都看不通透,宋襄公的确是个蹩脚的政治家,但我们依然不够资格去说三道四。

导致泓之战失败与宋国国运走衰的罪魁祸首,并非宋襄公的人格缺陷,抑或是仁义本身,而是与仁义渐行渐远的时代风气,和不能顺应时代则被淘汰的历史必然性。

了解这一点,对于今天复兴大道上的中华民族也不无裨益,西方未见得理解我们的高尚情操,一味地展示道义尚不足以令人信服。反之,齐桓晋文才是时代骄子,他们洞悉规则,尊重规则,最后利用规则而成就了霸业,他们的经验放在今天的世界博弈中也不会过时。

“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者。”——《淮南子》

这句透着悲凉的话是笔者感慨所在。后人理解不了古人的执拗,古人又如何苟同我们的世故和功利呢?

同类推荐
  • 混在帝国当王爷

    混在帝国当王爷

    李狗儿,一个连正儿八经大名都没有的穷要饭,一个社会的最底层,当一个做贵妃的姑姑突然砸到他头上的时候,李狗儿的幸福生活开始了。三妻四妾?富甲天下?那都不是个事!人要有远大的志向。做忠臣能臣?那太累,而且自己也不识几个字。做外戚当权臣?那太危险,好像历朝历代没有几个能得善终的。李狗儿没有理想,没有志向,更没有抱负,只是想做个富贵散人,但是天下已经乱了,这个富贵散人,他还做的下去?
  • 贼寇

    贼寇

    揭竿而起沦为寇,失面失语失忆,浪迹漂泊,居无定所。被官府重重追缉,遭江湖层层封杀,险境厄运,如影随形。且瞧他,孤身只影,铮铮铁骨,走南闯北,奔东走西,冠绝笑傲天地间!
  • 大风缥缈录

    大风缥缈录

    乱世的影子划过大地,他因为随身一枚铜扣而卷入了皇城与九卿府之间的斗争,越来越多的人物登场,他们都是这个帝国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同时越来越多的秘闻也逐一揭开。江南三十八城、西陲子午岭、西南属国以及偏偏在极北之地的京都,他身上究竟背负着怎样的命运,究竟是谁在背后操纵着这一切,只有他自己一个人去全力追寻,而一路上遇到的高官、名将、太子、帝王,都将被悬挂于命运之轮渐渐远去。
  • 大广告家

    大广告家

    对历史一知半解的程小浩,莫名其妙的回到宋末元初然而他根本不想呆在这个朝代可又找不着回去的方法更倒霉的是几次三番身陷险境,小命难保
  • 一轮明月

    一轮明月

    自古以来,战争都是残酷、充满血腥的杀戮,是极其惨烈的人类自相残杀的悲剧,是血与火、刀光与剑影的代名词。而女人是深受造物主厚爱的,是水做的骨肉,充满柔情,万千娇媚,是温婉柔媚的代名词。从人性的角度看,女人是需要被保护的,美丽的女人应该远离战争。但是从人类的战争史看,女人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战争,战争也从来不能离开女人。美女与战争似乎有着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战争因为有了美女显得阴柔美丽而富有诗意,美女也因为战争而变得悲壮、阳刚,成为一道美丽的彩虹。
热门推荐
  • 我的龙族女皇

    我的龙族女皇

    大家好,我是作者中二病君,这么说吧,我就是来露脸的……(好吧,大家别介意这种细节)鉴于如何介绍本作,我都想不出合适的方法来不剧透剧情,所以,还是请大家点开观看吧。如果有兴趣,就请各位大爷在我这里驻足一下,顺便投一下各种票,再刷一下点击率,以作鼓励。没有兴趣的话,本屌就只能……只能跪舔各位,求各位客官接济一二,不胜感激。(话说是不是有些无耻?)(算了,本来我就没下限。)那么,废话不多说,让我们附身于主角,观看他们的人生吧。
  • 一个小小的脑洞和集

    一个小小的脑洞和集

    作者大大们请求看一下一个个小小的脑洞,然后串起来的大纲只有大纲,没有内容
  • 强势呆萌青梅恋上多变腹黑竹马

    强势呆萌青梅恋上多变腹黑竹马

    他在公司是手段狠辣,不留情面的地狱撒旦,但是在她面前,他撒娇、任性、说情话、毫无霸道总裁的影子,他只是她的熠哥哥,他希望她永远是他一个人的。敬请期待地狱撒旦变身宠妻狂魔的进阶之路吧!
  • 妥协温柔

    妥协温柔

    希望戾气都悄悄溜走,余下的皆是温柔。戾气是反抗,而温柔是妥协
  • 璟的神格争夺战

    璟的神格争夺战

    南宫璟被卷入了一场神格的争夺战。在各个动漫、小说的世界,面对诸神的使者,他又该何去何从?将要去的世界顺序:魔禁(无剧情)→《龙与虎》x《龙之界点》x《大神与七个伙伴》混合世界→魔禁(正式剧情开始)→后面暂不剧透--------------------------------------作者是初中毕业生,所以质量以及速度就别期待太多,若有不足之处,请大家多多指点。
  • 我有七十亿粉丝

    我有七十亿粉丝

    老男孩郭子鸣幸运的穿越到了平行世界,这一世他不愿再做无名之辈,他的目标是,七十亿粉丝。
  • 二战史·救世伟人

    二战史·救世伟人

    本书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世界最著名的领袖人物事迹,精彩万分!
  • 何如

    何如

    故事开始的那一年有人抢走了她的木鱼,有人教她抚琴,有人把她照顾的很好,那时她像个公主,甚至公主都曾羡慕过她。后来她有了很多朋友,甚至有了一个想为他快些长大的人。那时也有一个人把她盖了一层又一层的玄布之后狠狠的压在心底,之后在未见过阳光。岁月浅浅,可这是关于一个岁月深处,拨云绕雾都不可见其全貌的故事。若当初不曾相识,琴曲奏予她人,你可愿意?你打下这万里山河,何处不觅为我抚琴之人?
  • 医方歌括

    医方歌括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八月寒

    八月寒

    我不知道当时说出那句话后会在未来的河流里激起怎样的涟漪而且我也未曾料想到的是从那句话开始我的生活轨迹,被彻底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