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5662400000006

第6章 导言

加拿大是著名的移民国家,现有200多种族裔,总人口3700多万,华人近180万。华人是除了英、法两个立国民族之外最大的少数族群,汉语是加拿大除英语、法语外,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自19世纪中叶起,成千上万的华人到加拿大谋生。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加拿大华人在汉语、英语和法语文学的创作上硕果累累,形成了加拿大华人文学(简称“加华文学”)多语种繁荣的独特景观。虽然一般中国读者对加华文学尚觉陌生,但其汉语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多文类作品已日渐进入国人的阅读视野,受到评介和研究,并荣获若干重要的文学奖项。像叶嘉莹、洛夫、痖弦、梁锡华等大家,早已享誉海内外华人文坛。与此同时,加华文学在加拿大本土和国际上的地位亦在稳步上升,其英、法语作品得到了西方主流文坛的肯定,屡屡荣膺加拿大最高文学奖——总督奖(Governor General's Award)或提名,而且被译成包括汉语之类的多种文字,摘得国际文学奖项,拥有了世界范围的读者。

“文学即人学。”加华文学是加拿大一代代华人生命和智慧的结晶,见证着充满曲折的离散历史,承载着自强不息的传统,显示了在中华文化与异质文化的碰撞中,华人循着古老的文字秘径,倔强地寻找精神家园,在中国文学、加拿大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版图上留下了自己的一个个脚印。

首先,加华文学倾诉中华乡情,蕴含着强烈的故土情结,传递出对母国的刻骨思念和爱忧交加,印有中国及其文化磨灭不掉的胎记。比如,洛夫在名诗《边界望乡》中,描述自己站在中国香港和内地的边界落马洲,透过望远镜看祖国,惊叹“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1]。再如,出生在菲律宾、移民到加拿大的双语作家林婷婷感慨,“一个人可以没有身份证上的祖国,但却不可没有文化上的祖国。”[2]有的加华作家在中国时就享有文名,移民后继续笔耕,在故国发表作品。有的加华作家虽长居海外,却仍保持中国国籍。有的取得加国国籍后,却回流国内生活和写作……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不妨说,加华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境外延伸,衍生了多语种作品,是中华文化之根在异乡土壤里长出的纷繁花果。

其次,加华文学呈现出鲜明的加拿大风貌,散发出本土自然和人文的气息。它生动描述了加国独有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故事:地广人稀,景色奇美,长年白雪,漫野红枫。在落基山脉的莽莽森林里,居住着日渐凋零的原住民;在高寒的北冰洋地带,生活着善于狩猎和雕刻的因纽特人;在辽阔富饶的魁北克省,英国和法国的殖民者为争夺这块土地爆发了“七年战争”……加华作家不仅创作了丰富的华人题材作品,亦描写出了非华裔移民的喜怒哀乐。而且,对于加拿大土生华裔作家而言,其母语是英语或法语,他们更多认同加拿大而非中国是自己的祖国,预设读者也是加拿大和他国的英、法语读者群,主体为非华裔。所以,从国别文学角度而言,加华文学显然亦应该是加拿大文学的重要构成。加拿大文学史大家威廉·赫·纽(William H.New)编撰的《加拿大文学史》和《加拿大文学百科全书》都收录了伊迪丝·伊顿(Edith Eaton)、弗莱德·华(Fred Wah)、余兆昌(Paul Yee)、崔维新(Wayson Choy)、李群英(SKY Lee)、应晨(Ying Chen)等多位加拿大华人英语或法语作家。加拿大艾伯塔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总督奖诗人爱·德·布洛杰特(E.D.Blodgett)则进一步指出,人们提到“加拿大文学”,“一般想到的是英语和法语的加拿大文学,而加拿大还有一些移民用母语——德语、冰岛语、意大利语和乌克兰语写作,还有汉语”[3]。因此,加华文学是多族裔多语种的加拿大文学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

再者,加华文学是多重文化杂糅的产物,拥有开阔的胸襟,传递着世界公民意识,在跨族裔、跨文化、跨语种故事的讲述中,寄托着世界情怀。“我们分享故事,我由衷地认为,好故事是人类的故事,没有任何界限或种族壁垒。”这番表白来自加拿大勋章得主、获总督奖提名的华裔英语作家崔维新,代表着加华作家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的心声。而加拿大华人文学中关于自然的描写、身份的演变、移植的再生、文化的冲突、历史的建构、人性的探讨、梦想的追寻等,都是世界各国文学所共有的母题,故能引起多国读者的共鸣。加华文学的汉语、英语和法语作品早已突破中国和加拿大的疆界,而和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交相辉映,竞争发展,成为世界文学星空中正在被探索的新星。

由是知,加华文学与中国文学和文化密不可分,同时是加拿大多族裔多语种文学的华彩乐章,还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拙作拟从原始资料和史实出发,围绕“金山”这一牵动无数华人的地理和心理存在,描述了加华文学坎坷而卓越的发展历程。它渊源于中国,起步于加拿大,随着华人在中加两国的双向流动而发展。由于移民的全球化、互联网的普及和4G手机的广泛运用,加拿大华人文学的创作、传播、译介、解读和研究,都呈现跨国界、跨族裔和跨媒体的趋势。

拙作正文由三章组成。

第一章《金山遥梦几时圆:从中国到加拿大》探究了中国人到加拿大的漫长过程。

从远古时期白令海峡为亚洲和美洲“陆桥”开始,华人始祖进入加拿大。汉朝商人、南朝僧侣也在加拿大留下足迹。明朝人在来华耶稣会士利玛窦(Matteo Ricci)、艾儒略(Giulio Aleni)等的介绍下,通过《坤舆万国全图》《职方外纪》等地图典籍逐渐认识加拿大,而清朝魏源的《海国图志》则代表了当时中国人对加拿大认识的最高水平。该章亦描述了自清朝后期大量华工抱着“金山梦”来加后,华人移居加拿大的历史可分为五个时期,即自由出入时期(1858—1885)、征税限制时期(1885—1923)、禁止入境时期(1923—1947)、解禁放宽时期(1947—1967)和平等时期(1967年至今)。这五个时期是华人在加拿大经过斗争,从被边缘化到获得完全平等权利的时期,亦伴随着加华文学从无到有,逐渐萌蘖,乃至繁盛。华人在加拿大的身份演变和境遇不仅直接影响着加华文学的发展,而且堪称其表现得最为反复充分的内容,形成了蔚然可观的族裔传记写作(ethno-biography),是各个年代加华作家普遍青睐的书写题材。

第二章《金山文梦生奇彩:加拿大华人文学的多元风貌》论述了多语种加华文学的成因和发展脉络。

加华文学历史悠久,发展艰难,却拥有丰富多彩的多语种作品,包括加华汉语文学、加华英语文学、加华法语文学。

加华汉语文学,可追溯到先侨刻在海关羁留所墙上的“壁诗”,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访加名流的诗文和演说,以及《大汉公报》(1907—1992)上浩繁的文艺内容。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过台港地区移民作家的二次开拓,汇之以80年代后大陆移民作家的努力,加华汉语文学已形成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嘈嘈切切错杂弹”的景象。既有久负文名来自港澳台地区的老一代作家,如享誉世界的诗词大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大诗人洛夫和痖弦、教授作家梁锡华和马森、儿童文学作家阿浓等,亦有以陈浩泉、陈华英、亦舒、冯湘湘等为代表的一批中生代和新生代作家。来自中国大陆的一大批新移民作家,如刘慧琴、林楠、文野长弓、汪文勤、贾葆蘅、笑言、薛忆沩、郑南川、陆蔚青、江岚、宇秀等,以及“多伦多小说家群”的张翎、陈河、曾晓文、孙博等,创作丰美而多姿,屡获文学奖项,包括“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的大奖,愈来愈引起海内外华人文学研究者的关注。

加华英语文学,肇始于19世纪末华裔混血儿伊迪丝·伊顿(笔名水仙花,1865—1914)在《蒙特利尔星报》等报刊发表华裔题材的英语作品。1912年,她在美出版短篇小说集《春香夫人》(Mrs.Spring Fragrance),被视作“加拿大和美国的华裔英语文学祖母”。加华英语作家(多不会讲汉语)以自身、家族或族裔经历为蓝本,构建加华移民史,在各文类上创有佳作,引起了主流社会的强烈反响。如朱蔼信(Jim Wong-Chu)、弗莱德·华、崔维新、余兆昌、郑霭玲(Denise Chong)、李群英、刘绮芬(Evelyn Lau)、黄明珍(Jan Wong)、陈泽桓(Marty Chan)、林浩聪(Vincent Lam)、黎喜年(Larissa Lai)、邓敏灵(Madeleine Thien)、方曼俏(Judy Fong Bates)等,多数荣膺加拿大总督奖、欧美文学奖或提名,入选加拿大文学选集,被用作北美大学教材。像加拿大前首相皮埃尔·特鲁多的高级经济顾问郑霭玲的长篇纪实家史《妾的儿女》(The Concubine's Children,1994)不仅获得总督奖提名,而且位列《环球邮报》畅销书榜长达93周,被翻译成十几国文字。《环球邮报》著名记者黄明珍的回忆录《神州怨》(The Red China Blues),入选《时代》杂志1996年十大最佳图书。

加华法语文学,在20世纪90年代传来佳音。魁北克女作家应晨已出版法语长篇小说11部和随笔集2部,荣膺魁北克—巴黎联合文学奖、魁北克书商奖,以及总督奖、法国费米娜奖和爱尔兰读者奖等多项提名,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其本人也成为总督奖评委,并于2002年荣膺法国文化部颁发的骑士勋章,成为继巴金之后少数获此殊荣的华人作家之一。

而李彦、林婷婷、赵廉、曹禅、黄俊雄等加华双语作家,不仅其汉语作品在中国享有知名度,有的还以英文作品摘取北美英语文学大奖。

由于加华文学兴盛于加拿大华人聚居的三大区域——加拿大西中部(以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为中心)、加拿大东部(以安大略省多伦多为中心)和加拿大法语区(以魁北克省蒙特利尔为中心),该章将结合华人报刊和传媒,按这三个区域分别评述加拿大华人的英语、汉语和法语作家和作品,以及区域内的加拿大华人文学社团,以求尽可能忠实地呈现加华文学多语种的独特发展历程和现状。该章也探讨了加华文学在中国的评读、译介和接受概况,论证了两者之间日渐密切的互动关系。

第三章《金山梦语时唱和:加拿大华人文学的整合研究》是按主题跨语种、跨国别地探讨加华文学作品的内部联系,并将其与美国华人文学作品比较。此种整合比较是对第二章内容的深化,对一些主要的加华作家作品做进一步探究,围绕如下五个主题进行。

“先侨壁诗”主题是对先侨壁诗进行历史解读,揭示其反映的早期华人外移加拿大的史实和特点,以及华人在“猪仔屋”受到拘禁的遭遇。先侨壁诗既是加华移民史的珍贵文本,亦为加华文学的最早滥觞之一。

“大汉公报”主题是对加拿大最悠久的中文报纸《大汉公报》(1907—1992)进行梳理,它刊载大量体裁丰富、雅俗并存、感时论事的作品,包括高雅的诗词曲赋和对联颂词,雅俗共赏的谐文、笔记、班本、小说,以及俚俗上口带有岭南特色的粤讴、板眼、南音等,另有频繁的征联、征诗、征文等活动。因此,《大汉公报》堪称加华早期文学的摇篮、化石和宝藏,为了解一个多世纪前北美华人的文学活动和作品提供了珍贵而丰富的史料。

“华裔女性”主题运用法国结构精神分析学鼻祖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的镜像理论,援引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故事,揭示了“看”与“被看”行为后微妙而动态的权力机制。以加拿大刘绮芬、应晨和美国林玉玲(Shirley Geok-Lin Lim)为代表的当代北美华裔女作家,以英语或法语为创作语言,借助母女关系的镜像设置,表现出自觉的视觉批判意识,显示了反男权、反东方主义、反他者化的鲜明立场。但是,她们在借“看母亲”追求自主性时,内化了西方女权主义的强势话语,将东方女性再度他者化,暴露了华裔女性写作革命性和局限性并存的弊病。

“成长小说”主题探讨加华英语成长小说中的身份认同嬗变。出生于20世纪30—40年代的华裔英语作家,如弗莱德·华和崔维新,其成长期处在主流社会的排华阶段,故在成长时普遍排斥华裔身份,渴望“白化”,要做“香蕉人”。50—60年代出生的华裔英语作家,如方曼俏和陈泽桓成长时,《排华法案》已废除,加拿大实施“分值制”移民政策,华裔地位上升,因此较能接受华裔身份,在融入主流时相对顺畅。70—80年代出生的华裔英语作家,如胡功勤和刘绮芬成长时,华裔已成为加拿大最大的少数族裔,更多融入了主流。因此在其小说中,华裔孩子不仅接受华裔身份,还拒绝任何族裔和文化标签,以个人价值的实现为理想。更有甚者,出现了去族裔化的趋势,即不自扰于族裔归属问题,而是强调和族裔问题无甚关系的身心体验,如何使自己走向自适和成熟。

“自我译写”主题则是对加华双语作家李彦的中英文作品进行整合和比较。以李彦首部英文小说《红土地的女儿》(Daughters of the Red Land,1995)及其译写本《红浮萍》(2010)、第二部英文小说《雪百合》(Lily in the Snow,2009)及其译写本《海底》(2013)为例,结合她前期的中文小说《羊群》和《嫁得西风》,分三个层面来论证李彦的自我译写——自我译写的事实、缘由和素材转用,从而说明李彦的自我译写是翻译上的大胆尝试,是文学上的再创作,是在跨文化语境中一位双语作家自觉而必然的选择。自我译写过程中的留、删、增、改、编,不是作者兼译写者单纯的语言行为,而是族裔对话、历史遗留、创作习惯、审美趣味等综合运作的结果。

附录“加拿大华人文学大事记”在穷搜、广询、求证的基础上整理而成,为国内外首份加拿大华人文学的大事年表,旨在为读者迅速了解加华文学的发展概貌提供津梁之便。

迄今为止,综论加华文学的专著,国内外尚属寥寥,已有者则着重分语种评述。如加华作家、赵廉博士的英文论著《打破沉默:加拿大华裔英语文学》(Beyond Silence:Chinese Canadian Literature in English,1997)是世界上第一本加华文学论著,筚路蓝缕,探讨了加拿大华人英语文学的大致发展和族裔性特点,荣膺加拿大加·鲁瓦(Gabrielle Roy)评论大奖。台北大学外文系傅友祥教授的《越界文本:当代加华女作家写作中的性别和性》(Transgressive Transcript:Gender and Sexua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Canadian Women's Writing,2012),以加拿大华裔英语作家李群英、黎喜年、刘绮芬和柯温爱及其代表作为例,探讨了女性主体的建构,分析了加华女性交织着历史、文化、族裔和性的文本,考察了女性对加华历史的重新书写。中国内地唯一一篇以加华英语文学为课题的博士学位论文,为南京师范大学严又萍撰写的《族裔性及其超越:当代加拿大华裔英语文学研究》(Ethnicity and Beyond:Contemporary Chinese-Canadian Literature in English,2013)。该文从“族裔性”这一概念入手,以后殖民批评为理论基础,结合后现代理论、文化研究、女性主义、叙事学等相关理论,从“书写加拿大华人的历史”、“追寻加拿大华人的身份”和“重审移植北美的中国文化传统”这三个层面,探讨当代加华英语文学中表现出的“族裔性”以及对它的超越。暨南大学王列耀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加拿大华人新移民小说研究》(批准号10BZW101),则着重于加拿大华人新移民的汉语小说,同时纳入与他国如美国华人汉语小说的比较。南京大学钱林森教授和厦门大学周宁教授主编中国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外文学交流史》,其中“中国—加拿大卷”(2014),由加拿大学者梁丽芳、马佳、张裕禾和中国学者蒲雅竹合撰,内含对加拿大华人汉语文学、英语文学和法语文学的分语种简介,具有高度的资料价值。

鉴于此,拙作尝试填补加华文学解读和研究的空白,提供丰富的图照,坚持论从史出,寻觅加拿大华人文学多语种发展的成因和历史脉络,论证加拿大华人的汉语、英语和法语文学成果,并进行跨语种跨国界的整合解读,展现加华文学在认知加拿大华人、华人移民史、世界华人文学、加拿大文学、中加交流等方面的巨大价值。这种努力,或许亦可以为新兴的海外华人文学学科建设提供可资参考的发展路径。

在宏观理论上,拙作主要援用两项资源。一是参照批评大家勒内·韦勒克(René Wellek)[4]之主张,将文学的“内部研究”(intrinsic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literature)和“外部研究”(extrinsic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literature)充分结合起来,即在探讨作品艺术特色和表达结构的同时,综合运用历史考察、材料考据、思想分析等批评方法。前者基本和中西方传统的审美批评同调,后者可类比于由孟子提出而后广被沿用的“知人论世”式社会学批评。二是借鉴加拿大著名学者诺思洛普·弗莱(Northrop Frye)[5]的“整体文学观”(a global literary scope)。首先,把单一文学作品放到文学整体关系上考察,寻求作品与作品间的联系,做共时性研究;其次,把该文学作品不仅视作对自然和社会的模仿,还可看成对其他作品的模仿,考察作品与文学传统之间的联系,尝试历时性的探讨。

如果将韦勒克和弗莱的宏观文学批评理论比作赏画,韦勒克的“内外结合”犹如“近观”画作,可以细辨画家的笔法、光色和局部,精研画作含义,揣摩画作各种生成因素之间的交互过程。而弗莱的“整体文学观”仿佛“远望”画作,需要退后观赏,不仅可以清晰地看到画作的整体构思,而且可见此画在画廊中的位置,它与画廊其他画作的异同和联系,或者再广远一些,它在绘画史上可能处于的地位。而要尽可能公正、客观、全面地评价画作,“近观”和“远望”必得并行不悖,相辅相成。文学研究亦然,即只有同时运用“内外结合”和“整体观”,方能既深入文本之中,又能超拔文本之外,有效地统照、把握、辨析和总结千姿百态的文学现象。

因此,拙作对跨语种加华文学史的建构和解读,以文学研究“内外结合”和“文学整体观”为其理论基础。在考察加拿大华人移民史的前提下,梳理出跨语种加华文学的成因、发展和现状,开展主题性的跨语种比较整合研究。在具体操作方法上,则注重原始资料收集、实地考察、当事人采访、文本细读,以及比较文学和文化批评理论的运用。

同类推荐
  • 白鹿原上

    白鹿原上

    本书是陈忠实散文精选集,收入《原下的日子》、《告别白鸽》、《拥有一方绿荫》等作品三十三篇,讲述了白鹿原乃至关中地区的独特风貌,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文情怀,令读者身临其境,心领神会。
  • 叶芝诗选——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叶芝诗选——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这些路数迥异的作家,虽语种不同、观念不同、背景不同,但他们那高擎思想主义旗帜的雄姿是相同的,他们那奋勇求索的自由精神是相同的。而他们的雄姿,无不闪现于他们的作品之中;他们的精神,无不渗透于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这套丛书所承载的,正是他们那令万世崇敬的全部精华。
  • 心的呐喊

    心的呐喊

    本书是作者的一个评论作品集,大部分作品发在《株洲日报》《株洲晚报》和《人才信息报》的评论专栏里,并成为这三家报刊的评论主笔。
  • 丹霞初映

    丹霞初映

    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新闻工作的回顾,有游走四方的见闻,有读人观影的笔录,有散文随笔的实践。体裁也是五花八门,有散记、随感、评论、语录等。我也想清一色,这样别人就好对你有个正规评价,包括人和作品。可我做不到这点。我说过,我一辈子常年奔波在新闻一文学这两座山峰之间,存在决定技能,所以,我写的东西就是这两种体裁杂交的作品。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在写新闻特写时,文中会跳出几句文学语言;在写散文作品时,文中又会夹杂几句新闻评述。这是职业化带来的后果,没药可救。好在自己写的东西大多是写给自己看的,公开发表的不多。现代社会又是多样化的趋势,我这样的文章就是读者也是可以宽容的吧。
  • 好吃

    好吃

    当我们舒展味蕾拥抱美食,咀嚼的快乐顺着我们的牙床完成从口到心的旅行。在气味、滋味与回忆重逢的那一刻,我们发现,其实味觉一直醒着,一直在苦苦呼唤着流浪的心回归,霎时每一根神经触角都被激活,游移着的是心湖泛起的柔波,是眼底涌上的那股热。舌尖舒卷,美味化开,静静享受生活本身的单纯和温柔,那是鸟鸣在空寂的山林里一次次盘旋,是隐约飘来的栀子花香,是缠绕又缠绕的乡愁,是永远没有背影的分离。
热门推荐
  • 乱世七狼

    乱世七狼

    路太远,情太浅,有人哭,有人笑。与君浊酒一杯,莫问天,莫问地,只论心,仅论情。
  • 重生之魔幻大陆

    重生之魔幻大陆

    新人新书多多关照林枫死于意外车祸,却离奇穿越到了一个叫魔幻大陆的地方,这里不同于地球,这里没有科技,却每个人都有远超常人的功力和法术,在这里,林枫将创造出怎样的神话呢?
  • 弈魂斗天

    弈魂斗天

    一颗例如黄豆的东西,被一个不知名的农村小孩吃了下去,结果来到了神界...人生完全改变!!!
  • 快穿系统之宿敌上线了

    快穿系统之宿敌上线了

    为了摆脱生生世世沦为牲畜的诅咒,任习霜无师自通开启了徒手拆CP的特殊天赋。一个合格的铲屎官,首先必要的元素,就是专一。系统弱弱的道,“你确定你不是在找老公?”女主,女配,反派女,炮灰女,路人甲小姐等一切盯上他的生物,都是她的抹杀对象。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于是乎,她成为了抢男人专业户。#自己养的拆家宠物,跪着也要宠下去##男主男配男炮灰所有铲屎官都对她求而不得##她渣的明明白白#
  • 我和我的双胞胎妹妹的日常生活

    我和我的双胞胎妹妹的日常生活

    ………………………………我不知道该怎么说啊!
  • 从前你是我的女孩

    从前你是我的女孩

    顾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保险推销员,由于工作原因经常备感压力的她有些精神上的失眠症,之后在朋友的推荐下去往一家医院治疗,而就在她的病快好的时候,在她的住处附近发生了一起药物中毒的案子,这起案子经过警察调查发现死者所吃的药物和顾双的是同一种。得知真相的她不紧起了寒颤,感觉自己命不久矣。
  • 谢谢你路过,在紫萧盛开的季节

    谢谢你路过,在紫萧盛开的季节

    世人都道,他傲然如斯,却不知,他早已被淡淡的忧愁锁着,那无言的寂寞,自成国度。只是,他谢谢那在他最美好的年华里路过他生命中的人和事,即使世事变迁,人生梦幻,他依然会记得,那藏在心中不与人说的人。谢谢你路过,在紫萧盛开的季节。
  • 二次元异闻录

    二次元异闻录

    训练有速的蛇群,古老神秘的祭祀,超出他认知以外的奇人异事不断出现在他们面前,危险时刻伴随在他们身边。这究竟是怎样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 帝国好像缺皇后

    帝国好像缺皇后

    本以为出国留学就可以把他忘掉结果回来见到他还是会勾起回忆她决定今后再也不要碰爱情但她还是有点太天真她万万没想到傅司南会闯入自己的世界本以为她会和傅司南好好的生活,但好景不长紧接着她又受到打击天大的打击被告知自己是捡的,被妹妹陷害几年后她华丽归来她要让曾今那些陷害她的人双倍奉还她在外人面前是高高在上的女王唯独在傅司南面前是是可爱的小猫她和傅司南强强联手打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帝国傅司南牵着她的手“我为王,你为后”
  • 真爱索引器

    真爱索引器

    倒霉男主意外得到真爱索引器,不单可以通过获取真爱值来激发人体潜能,还得到一张廉价的无限金币卡,坐拥花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那又如何?无非让他成为史上第一慈善家,好事做绝!无非让他成为现实造梦师,助人梦想成真!无非让他化身正义使者,惩奸除恶成英雄!无非……算了,不叨叨,还是看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