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055100000007

第7章 李孟潮:我的心理治疗研究之路

研究是持续终身的事情。外倾研究,可能三到五年就能完成;而另一个层次的研究,即作为天职的研究、内在小孩好奇的研究、助人的研究、把世界变美好的研究,却是终身的研究。

李孟潮

分析心理学博士

精神科主治医师

中国精神分析代表人物

著有《浊眼观影》《一生一次的初恋》

等多部畅销著作

很多人认为研究是很高深、很可怕的事情,要先学英语、德语、法语等,还要学质性研究、量化研究、SPSS、文献学和现象学等研究方法。其实我认为,研究也没那么可怕,每个人在一心一意地做治疗时就是在做研究。

研究,其基础心态是,首先要对一件事情充满好奇。比如,你看到一个人有焦虑障碍,就想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焦虑;看到一个人有人格障碍,就想知道其人格障碍是怎么形成的。

我们在四五岁时就会问父母人为什么会做梦、人死了会去哪里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好奇都是研究心态的萌芽。所以皮亚杰说,每个儿童都是天生的科学家。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喜爱研究的内在小孩,而我们要做的是首先让这个内在小孩出来,自由自在地探索各种问题。

当我们做研究时,我们人格要分裂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叫功利研究者,另一部分叫受伤研究者。在研究中,这两部分要整合。

从自我成长看“功利研究者”

我最早做研究是在大学期间,那时我几乎把能找到的心理学的书都看了。为什么呢?因为我很好奇。人怎么能够这么无意义地活着。我看我周边的人仅仅为了名利而奋斗,我自己也一样。现在正在提的空心综合征,我觉得我们那时候就有了,找不到人生意义。爱情有什么意义、人为什么做梦、人生该往哪个方向走等,我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所以我对研究人类心理的兴趣从那时就开始了。

毕业后,我到云南省精神病医院工作,云南昆明当时被称为“中国心理治疗界的维也纳”。我们心理治疗界的“元始天尊”赵旭东老师当时在昆明,继承了万文鹏老师的工作,主办了中德班。我的朋友很担心地说:“平时就觉得你神神叨叨,想法跟别人不一样,去了精神病院后会不会得精神病。”我回答他们说:“正因为我神神叨叨,有可能发展成精神病,所以我去做精神科医生,以后住院也方便,护士可以直接把我拉到病房。”

到云南省精神病医院工作之前,我内心很孤独,因为没有人跟我对谈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周围的朋友很少有人跟我话题一致。但工作之后我很开心,因为跟我有共同话题的人太多了,像曾奇峰、赵旭东等,大家看的东西都一样,很有共鸣。

我当时很喜欢给精神病人做心理咨询。我们精神病院的住院病历上都会写一周三次给病人做心理治疗,对于这个创收指标,好多医生都不执行。我是执行的,病人稍微好一点,我就把他抓到会议室来做心理治疗,这是我的第一段研究历史——纯粹的兴趣。

我就是好奇人的头脑里怎么会有这么多莫名奇妙的想法。有个病人患有系统性妄想,那妄想发展得丝丝入扣。我当时就想,一定要把它记下来,以后写小说。后来我写的小说《抹杀》,还真的受到了一些病人妄想的启发。

但是这时候,我的功利研究者部分也在同步发展中。我读完一些精神病学图书,就写笔记投稿给《精神康复报》赚稿费。我还阅读大量的国内外精神病学期刊,蹭热点投稿,有次还真蹭上了,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发了一小段研讨。那时候我才20多岁,后来同行们见到我,很惊讶我是一个小白脸,因为他们都以为我应该是个老头子。

在云南工作三年半以后,我投奔到曾奇峰的武汉中德心理医院工作。开头几年搞研究时,我明显转向了纯粹的受伤者心态,大量时间都去写小说了。后来我看到,心理学家托马斯·奥格登(Thomas Ogden)说精神分析的文体其实是虚构文体,是小说,我觉得颇有知音感。小说主要就是疗伤的。在我们做研究的受伤研究者的方法中,也是鼓励研究者进行文学创作的。

我的功利研究者的成分也在发展。我们督导的时候总是为投射和投射性认同这两个概念吵架,施琪嘉要我好好研究投射性认同。于是我开始了投射性认同的研究,写了很多笔记,加起来有几十万字,后来我写博士论文都用到了。在研究过程中,我从工作经验及跟同行的交流中发现了跟人格障碍病人工作的最大的困难——治疗师自身的反应和性格——反移情,于是我抓住这点,深入研究反移情及反移情应该怎样工作。这个点,就是功利研究者和受伤研究者的会合。人格障碍作为工作方向是个热点,也是心理治疗最不容易受到药物治疗冲击的地方。我当时想,针对人格障碍患者的治疗疗程长,治疗失败了是理所当然,成功了是意外的惊喜。这些想法都是非常功利的。而反移情工作,说穿了就是治疗师自己治疗自己的病,预防自己被传染上病,乃至到最后,通过主动地接受病人的传染来治疗大家一起得的病。所以,这部分工作是受伤研究者。

直到我的博士毕业论文《感应转化》完成,这两条路线才最终会合。我发现客体关系学派、人格学派、《易经》、佛家的正念和慈悲取舍以及炼金术都可以用在反移情工作上。

比如,佛家讲正念和慈悲取舍。我很早的时候就是佛教徒,十六七岁就开始学《药师经》《无量寿经》《心经》等。这本身就是我的兴趣爱好。虽然我在做治疗的时候会用佛教技术调整我自己,但一直没注意到这方面的专业发展。我们那时候的所谓宽带是128K的,数据库也刚刚有,主要还是找不到多少文献。我在武汉工作的第二年,也就是2002年的时候,我才开始看到有两种心理疗法——眼动脱敏疗法和辩证行为治疗——都提到了正念。后来就对此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学习,既出自个人兴趣,也考虑到这对于人格障碍的治疗而言是非常有用的技术。投射性认同的最终修通,要有赖于把正念运用到一定程度——物我两忘,投射者和认同者都是无常空性。

研究投射性认同的时候,我逐渐摸到了荣格的移情炼金术。攻读硕士期间,我做的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研究,总结了很多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文献。碰巧申荷永老师的博士生李江雪教授在做博士论文,她和我谈论怎样做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设计,并且告诉我荣格学派也在做边缘性人格障碍,还给了我这方面的资料。我一看荣格学派对投射性认同用“哲人的玫瑰园”的方法来工作,这很独特,也很高效。这时候,我个人的情结和功利研究结合得更深了,因为我大学期间本来就是荣格的粉丝,觉得弗洛伊德的火候还是差了荣格几分,但是工作后,周边人都是弗洛伊德派的,故而还是从弗洛伊德派入手。当然,那时候我还不知道,其实客体关系学派和荣格学派有许多类似之处。

后来,我拜申荷永为师。这仍然是功利情结和个人情结的整合。申老师对我很好,从他那里,我可以得到博士学位,这是蛮功利的。但主要是我的个人情结和伤口在申老师这里可以得到承载。

此时,我已经得到了两个去德国读博士的机会,一个是要用八段锦治疗精神分裂症,做对照实验;另一个是要对一个进行了1000多次的德国精神分析个案进行统计学分析。

从功利角度看,这两个机会当然都不错,学成后回国可到大学谋职任教。但是,它们和我的个人情结格格不入。我更喜欢中国文化。

我和申老师交往了很多年,他非常看重《易经》,这让我大喜过望。我20岁左右开始学《易经》,快毕业的时候就拿《易经》来算命,但当时算命的目的是想了解我的命运,以及通过算命跟女同学谈恋爱,因为她们对算命都很感兴趣,于是我学了很多种算命术,例如摸骨、西方星相学、八字、手相、面相等。在我们那个时候,一个女生愿意让男生给她摸骨看掌纹,就相当于默许爱情关系建立了。我在算命书上看到八字可以预测精神疾病诊断,当时湖北鄂州的邵伟华先生刚刚有点儿名气,在鄂州办了函授班,我写信给他问能不能一起合作搞研究,现在想来,那时的我很年轻气盛。但是后来没做,因为我的功利研究者恢复了理性。

总的来说,当时我是功利主义研究者,即希望从研究中获得实际的好处。大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人做研究都是为了得到好处。儿童时期研究的初心是兴趣,到了青年期,要考虑研究会花费多少时间、可以得到多少钱和名利,儿童研究者的天真和好奇慢慢被克制和压抑,转而向社会的世俗部分认同,名利开始占上风。

每个研究者都会不断地发展,年轻时追求名利,要考虑这个研究有多少课题、能不能写本书来出名、出名能得到多少钱、能不能发文章、能不能得诺贝尔奖等,这些是青年必要的考虑,因为青年的主要目的是跟社会接触,这叫作外倾者。功利者大多是外倾者——功名利禄是在外在世界获取的。

从自我成长看“受伤研究者”

受伤研究者,是指内心有非常纯粹的、非功利性的研究动机,有研究的对象和公众,完全不考虑获取名利。比如,我会选择焦虑障碍和人格障碍进行研究,因为这些病人能打动我。在精神病学界,最容易获得功名的,是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的基础研究,但是它们与我的性格不匹配。

我的分析师和督导师让我知道,我离焦虑障碍和人格障碍并不远。如果焦虑障碍的判断标准符合四五条就可以确诊,大部分人生阶段的我的状态会符合两条或三条标准,也可能有几个月符合全部标准。那么,我在那几个月就是焦虑障碍患者。所以,焦虑障碍的研究可以让我治疗自己,使自己不再继续发展下去。

人格障碍也是一样。当年有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我们本科学精神病学,讲完人格障碍那一章课程后,我开始对照自己,发现符合好几条人格障碍诊断依据,于是让我一个女朋友来给我评定一下。她评定的结论是,我完全符合,这把我吓了一跳。当然了,这也是医生的脾气,即学什么就怀疑自己有什么病,除了妇科疾病之外,其他所有病我都怀疑过。由此可见,医生是很容易得疑病症的。这也算个人伤口之一。

不过我认为,诊断20多岁的自己有人格病变,是几种人格障碍的患病高危人群是没有问题的。我现在做了这行,更加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人格障碍高危患病人群了。我们有些同事坚持认为自己很健康,我开玩笑,给他们发明了一个新诊断,叫作“健康型人格障碍”。有一次,我跟我的分析师明确讨论了我到底符不符合人格障碍标准,分析师笑着说:“其实你符合,最起码符合一两条标准:相信完美化和理想化的爱情,这条符合自恋型人格障碍;喜欢独处,不喜欢与人交往,这条符合分裂型人格障碍。”其实,我们离病人并不太远,我们感兴趣的方向,就是需要升华的方向。

受伤研究者的第一个意义,就是我们有伤口,我们研究的对象就是伤口所在。例如,《躁郁之心:我和躁郁症共处的30年》这本书的作者凯·雷德菲尔德·杰米森(Kay Redfield Jamison)既是躁狂抑郁症患者,也是非常知名的躁狂抑郁症专家。这种情况在我们行业普遍存在——你有什么病就成为什么病的专家。所以,来访者经常问我,有病怎么办。我会告诉他,成为这个病的专家就好了。

我们做研究,首先是为了自己,然后把研究扩展到跟我们同病相怜的人身上。正因为我同情我自己,所以我同情我的来访者们,区别在于,他们大部分人所承受的人生痛苦要比我多得多。也有些来访者没有我痛苦,这些年我见过一些来访者,他们从小就生活得比我幸福,创伤没有我这么重,甚至比我更健康。这让我很佩服。

受伤研究者的第二个意义是为了受苦的人。研究不应局限于一个小我,而应扩展到整个社会,范围扩大,动力就会增大。研究是我们的天职和天命,我们跟天地万物众生相互联系和感应,不仅仅是为了功利,更是为了天下受苦的人。这样个人的伤口就和民族、人类的伤口相联系,受伤研究者就转化、升华为功利研究者。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受伤研究者和功利研究者是研究的一对矛盾对立体。

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人,从小不是很有钱,年轻时为名利而奋斗,得到的名利差不多了,就不再那么追求名利,于是回到初心,做一些超越功利的事情。马云说:“我们企业家,赚的钱早就够用了,还在继续工作是为了这个社会。”老干妈的厂长陶老太太在大会上说:“昨天我想了一晚上,我陶华娣再也不需要赚钱了,因为我的钱几辈子都花不完。想来想去,看起来是你们在给我打工,实际上却是我在为你们打工。我继续工作是为了让厂子发展得更好,让员工有更好的生活。”所以,在企业界也有这种转化——从个人到社会,从自身到他人,从内在到外在。

我们申老师曾在特殊期间被抄家,头被打伤了,那是心理和身体的双重伤口。他当时就认为不能怪别人,因为那是民族文化出了问题,因此要振兴民族文化。所以,这二三十年来,他一直坚持做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核心心理学,克服了很多艰难险阻。他本来是主流心理学界的新秀,就像荣格当年所在的位置,后来他们都放弃了很多名和利。

伤口也是勇气和动力的来源。因此,如果我们接触不到内在受伤研究者,那我们的研究迟早会在名利途中遇到问题,最终获得的名利也是有限的。

“受伤研究者”的研究方法

一开始,我们在研究的时候,要跟我们的内在小孩和内在受伤者连接。一方面,我们要严肃认真地坐下来学习、读书、思考和反思我们的工作。另一方面,在研究计划中要写下游戏的时间,甚至把整个研究当成一种游戏来对待,这样才能以完成主义代替完美主义——只要把游戏玩完就好,不要做得很完美,很多人搞不下去就是因为追求完美。

我们内心的功利研究者和受伤研究者会彼此冲突,但随着我们对这部分的了解,两者会变成有责任的导师(父亲)和一个贪玩的小孩,一起合作完成工作。我们做研究需要导师,外在导师的主要任务是激活内在导师。外在导师通过被投射,可以跟父亲原型、智慧老人等形象整合,然后我们认同回来,引导自己的研究方向,从而继续进步。整合内在受伤研究者和功利研究者的具体技术,可以分为六个步骤。

一、创造恍惚遐想的意识空间

恍惚遐想的意识空间,是指专门拿一定的时间来进行想象,让自己的思维偏离出去,想到什么算什么,类似正念。但不同之处在于,正念出现的各种念头和想法,要让它过去,但遐想不同。

恍惚遐想有动态方法和静态方法。静态方法是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调整自己的呼吸,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呼吸变得越来越紧,然后越来越轻松,本来焦虑的情绪会慢慢平静下来,最后什么念头都没有了,身体开始发暖,但突然一下子,好多念头和图像又都浮现出来,这时要记录涌现的图像、记忆和幻想。静态遐想的另一种方式是睡觉。做研究很累的时候就睡觉,然后把遐想的、有意义的内容(睡觉的内容)和梦境都记下来,这对研究很有启发。

动态遐想可以去听音乐、跳舞、游泳、散步或洗澡,有时候我研究的念头会在游泳时出现,或者游累了在池边躺着的时候出现,这叫动态遐想意识空间。

在研究遇到困难时,我推荐大家用《易经》中的大衍筮法,即揲蓍法:当49根蓍草在你手里不断波动的时候,会出现很多念头。比如,呼吸变轻,听得到自己的呼吸和心跳。心中只有蓍草,随着数蓍草的动作,身体开始清凉、发冷,感觉到一股气在身上流转,慢慢地就会出现很多想法和念头。有些时候也可以画画,荣格学派就特别主张画画。

二、开展移情对话

当你不断遐想的时候,就开始设定舞台跟一些人对话。设定舞台的意思就是想象一个舞台,邀请一个人出现在心中跟你对话,这个人可以是你的病人、你的导师、你的祖先、你的父母或者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最近荣格的《红书》一书很火,这本书的内容几乎奠定了荣格的整个后期思想,可以看成荣格作为受伤研究者的研究。荣格在《红书》中跟很多人物进行类似学术性的对话,就像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样,这些虽然是文学作品,但对人类的整个研究生涯产生了重大影响。

要注意,做这样的研究时,要结合实证主义和见证主义。

在医学和心理学中需应用实证研究方法,比如,证明一种疗法是否有效,即便不能完全证实也要部分证实,如果有效,就要抽取有效的因子,然后证实它。假设在人类精神世界中,有一个真理可以被发现,可以被证实,那么,这个可以被证实的真理就是我们研究者的理性。

见证主义,涉及一种疗法有效或者无效,最终会怎样发展。我们研究者只是一种见证者,一种疗法或一种治疗最终有效或无效由整个系统决定,而不是由我们小小的个人决定,尤其不是由治疗师的自我和理性决定,理性和自我只是有效或无效的一个成分。

还有个词叫作诗证主义,是用一首诗歌来见证整个过程的发生。一个好的研究总是有点诗意和文学性,这也是判断研究是不是真理的标准之一——美感标准。

虽然表面上看来我们这个时代非常科学,但无论是荣格、弗洛伊德、欧文·亚隆、温尼科特还是其他人,他们的研究在科学上都有点儿问题,但他们的研究成果依然很流行,就是因为在他们的著作中不仅有实证主义成分,还有见证主义和诗证主义成分,这部分才是一直打动人的地方。

三、与四个层面的生命对话

心灵清空之后,邀请四个层面的生命跟我们对话,分别是个人层面、文化历史层面、集体原型层面及宇宙生态层面。这四个层面分别对应我们无意识的几个层次,即个人无意识、文化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及宇宙无意识。

在个人层面,我邀请我的家人来跟我对话,首先是我的父母,然后我的哥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家族中的每个人,让他们来跟我一起讨论工作,提出对我工作的看法、意见和建议。前阵子我写了一篇文章,叫作《老师移情》,我的外公、父亲、母亲和哥哥都是老师,家里的第一代老师是外公,他是民国时期的老师。我们做治疗最希望的同盟是医生和患者的关系,所以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只看到了老师的负面影响,对老师移情的积极作用着墨不多。但当我做对话的时候,我就发现老师移情有很积极的作用。它是民族创伤、儒家解体的一种补偿,这样我本来比较偏激的初稿就有了些辩证的成分。当然,这也造成了有些读者的理解困难,这篇文章的英文译者之一就抱怨说,前后几段怎么反复否定之否定。这种否定辩证法,可能也是心灵的特性,比如拉康就说过移情辩证法。

在文化历史层面,邀请来自另一个历史时期、种族、性别、社会、经济等不同阶层的人来对话。例如,邀请历史上最著名的智者孔子来对话。

在集体原型层面,要问自己在为谁完成这个工作、工作的向导或祖先是谁,即要跟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原型意象对话,例如阴影原型、儿童原型、母亲原型、智慧老人原型及最容易出现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原型。我在工作的时候,梦中有一只狐狸,这只狐狸的身形不断地变化。随着对话的深入,我发现这只狐狸是一位智者,是我老师的阿尼玛原型。

在宇宙生态层面,跟我分享和创造的其他生物对话,例如动物、植物、树、鬼、神仙、佛陀和耶稣等。如果觉得这些很复杂,借助《易经》也是很好的方式。

四、坚持好客的态度

有句诗说:经过我们心灵的每个人,都是进入我们房间的宾客,我们要欢迎他。

来跟我们进行对话的各种无意识形象,有可能对我们很不客气,会批判甚至攻击我们。有一篇关于堕胎的博士论文,作者在对话过程中出现了一个老女人,这个老女人攻击她、骂她,说她杀死生灵,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就要采取耐心的态度和老女人对话。

在进行对话的过程中有创伤疗愈和自我疗愈。所以,我们在做临床研究的时候,要会自我疗愈。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自我疗愈能力受阻,或不善于自我疗愈,就要回去继续做分析和治疗。

五、邀请他人参与研究

邀请一些陌生人对我们的工作进行评估和讨论。有些时候,我们没见过这些陌生人,完全通过想象进行;有些时候,这些陌生人就是我们的同事和同行。把我们写下的文字和观点编辑成邮件,不断地找别人进行对话,在对话过程中,这些各种各样的陌生人会纠正我们的美学倾向和理解倾向,这是研究的两大倾向。

如果过度重视美学倾向,即文章的诗意、音乐性和艺术性,文章和研究作品写出来之后就会缺少一些理性的东西;反过来,如果过度重视理性和理解,文章写出来就很枯燥,一个概念接一个概念,所以要注意这两方面的结合。荣格在这方面结合得比较好,既有很诗意的部分,也有很理性的部分。

六、进行学术性扩充

一个研究到最后的时候,无论是参考文献、格式调整还是摘要,都要根据一定的学术范式进行,包括文体调整。

精神分析有两种文体,一种是科学文体,以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和当代科学文体集大成者奥托·肯伯格为代表。这种文体的语言很科学,文章很实证主义,必要时还引用很多神经生理学知识。当代科学界发展的文献还需要统计学,尤其做量化研究的统计学图标。其实,科学问题是精神分析的主流问题。

还有一种叫文艺文体。比如,荣格的《向死者的七次布道》实际上是诗歌,类似戏剧的对话体。欧文·亚隆的很多小说都是文艺文体。当代文艺文体的代表是托马斯·奥格登。他最近在写小说,几年之前写过一篇《论精神分析的写作》的文章。他说精神分析文体的本质就是虚构小说,我们写精神分析案例,实际上是写下对案例的记忆,而不是真正反映案例中发生的事情。对来访者而言也是如此,他们只能反映出跟治疗师的整个治疗过程相关的个人记忆。

有人说,我们可以用录音和录像来记录,但能录下的只是身体表情和对话,无法深入内心录下反移情的各种层次。比如,来访者愤怒地指责咨询师时,体内可能是温暖的、得意的、面露开心的微笑。又如,来访者疯狂地爱治疗师时,体内可能有个邪恶的魔鬼,想要摧毁治疗。这种多层次的无意识,无法通过录音和录像的技术手段表征出来。能够反映出多层次无意识的文体,就是准文学文体。比如,好多心理治疗师要描述什么现代、后现代的心灵转换,描述半天别人也搞不懂,但是我们去看村上春树的小说《1Q84》,就秒懂了。

我个人认为,研究是持续终身的事情,外倾研究——获得名利的研究——可能3~5年就能完成;但另外一个层次的研究——作为一种天职的研究、内在小孩好奇的研究、助人的研究、把世界变美好的研究——却是终身的研究。

在我自己的研究计划里,至少要写三本文集,一本是我的学术论述——感应转化,专门研究移情炼金术、投射性认同及治疗中反移情的变化,这部分主要发展我的理性功能;一本是小说集——治疗小说、爱情小说、言情小说及侦破小说,这部分是来调整和整合我的情感,发展我的情感功能;另一本类似诗歌和短剧,我写过《精神分析的态度》一书,这主要是发展我的直觉功能,因为直觉总是以诗歌形式出现。

每个人的研究都不需要等待他人的批准,现在就可以开始,最简单的研究就是从记录日记、梦境及感触开始。我以前有记日记的习惯,申老师也经常记日记,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无论是小说还是研究论文,我的日记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研究并不需要很高深的技能,读一本书,然后把感想发到博客上,这些都是研究工作的雏形。我们要先开始研究,然后逐渐发展和提高各方面的技能,而不是先练好各方面的技能,然后才成为研究者。

研究的“研”,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意义;研究的“究”字,有“究天人之际”的意义。司马迁说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为了研究,真的被阉割了。研究有其阴影面。一方面是研究的动力,可能是来自阉割焦虑,研究本身可能成为一种自我阉割的手段,用研究逃避面对性欲,把性欲灌注到研究主题中;另一方面,性欲成为研究的阻碍力量,被压抑的性欲反扑,让研究者过度拖延、焦虑。

而这些内容,我们好多研究是触及不到的。只有在严格保密的条件下,来访者,比如一个大学教授或博士生正在做研究,并处在比较稳固的一对一治疗关系中,他才会细致地告诉我们。

同类推荐
  • 哈佛教授常给学生讲述的200个心理健康故事

    哈佛教授常给学生讲述的200个心理健康故事

    这是一本关于哈佛和心理健康的书籍,是给予心灵营养的成长箴言录,提升心理素质的智慧枕边书。本书不仅故事精彩,行文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哲理的点评,能为青少年的心灵送上一道滋补的鸡汤。书中每章附有哈佛教授的名言,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温言细语就仿佛在耳畔:与此同时,还有哈佛精英介绍以及相关名人名言,让我们能从伟人那里学习到成长的经验和强韧心灵的妙方。心理健康是青少年受益一生的财富,青少年要健康成长,本书精心演绎的精彩不容错过。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一本通俗的群体心理学知识读物,致力于用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读者讲述群体心理学知识,满足读者们对群体心理的好奇心,帮助读者们洞察、了解群体心理,进而从中获得领导群体或摆脱群体心理控制的启示。
  • 只想和你好好过一生(套装共2册)

    只想和你好好过一生(套装共2册)

    往后余生,全赖有你。伴随成长脚步的是一个接一个的人生困惑,与亲人相处、与恋人相处、与爱人相处、与孩子相处……很多时候我们只能靠着自己艰难摸索,但是一旦错了,便会给我们或者我们至亲之人造成内心的永久伤害。好在,我们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有专业的知识,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更拥有智慧和一颗柔软的心,他们就是心理咨询师。我们邀请了包括朱建军、武志红、李子勋、岳晓东、胡慎、陈海贤、李松蔚、海蓝博士、青音等二十几位著名心理咨询大师,从他们最擅长的领域,分别解决了自我、对方、分别和亲密四个维度的亲密关系问题。期待以此书带给你蜕变,带给你与亲密之人的永远美好。
  • 梦的解析

    梦的解析

    《梦的解析》它通过对梦境的科学探索和解释,打破了几千年来人们对于梦的无知、迷信和秘感,同时揭示了左右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潜意识的奥秘。该书不但为人类潜决识的学说奠定了稳固的基础,而且也建立了人类认识自己的新里程碑。书中包含了许多对文学、神话、教育等领域有启示性的观点,引导了整个二十世纪的人类文明。有史以来,科学地告诉人们:人为什么会做梦?为什么会做奇奇怪怪的梦?梦意味着什么,诉说着什么,梦将我们引向何方……
  • 情感勒索

    情感勒索

    情感勒索就是以爱的名义要挟对方顺从自己的想法做事,它只会让我们的关系崩坏。我们的忍让,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惧怕。本书以丰富的案例剖析情感勒索的种种表现,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帮助读者摆脱情感勒索,学会施爱和被爱,远离施害和被害,理解和化解自己遇到的情感关系问题。这本书有助于读者发现自己的病症,加以治疗或免疫,从而更好地处理亲密关系,包括改善人际交往的能力。
热门推荐
  • 求婚33次:陆少,你被捕了!

    求婚33次:陆少,你被捕了!

    外界传言,陆靳北为人狠戾,无情冷漠。时欢扬起下巴:“陆叔给我洗脚的时候,夸我脚很漂亮。”外界传言,陆靳北有隐疾,所以不近女色。时欢摸了摸自己的肚子:“医生说我怀孕三个月了,双胞胎。”外界传言,陆靳北跟小妻子离婚了。陆靳北凤眸微眯:“让所有电视台播放我跟陆夫人的蜜月之旅。”外界媒体集体震惊:……
  • 宋亚轩你是我的救赎

    宋亚轩你是我的救赎

    追星女孩儿杨念初为了追自己喜欢的明星宋亚轩努力进他所在的经纪公司时代峻峰,只不过一个在培训基地,一个在影视部,但听说培训基地要女生的时候她毫不犹豫毛遂自荐去了培训基地,只为见她心里的白月光,然后她就和宋亚轩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中间会有一些配角出现。
  • 大地万物创世系统

    大地万物创世系统

    一个被现实社会摧残的上班族,从他回到校园的那一刻起,一切从头开始!钱、友情、爱情、豪车、别墅这些以前想到不敢想的东西,现在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轻松~且看郑亦扬如何逆袭人生,改变世界!
  • 网游之小隐于林

    网游之小隐于林

    想写一本心中网游的小说!与众不同贴近真实的设定,捅得进心脏,巨龙也是一刀!会瞬移的刺客!会魔法的战士!穿重甲的法师!
  • 天道大衍

    天道大衍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世间修真炼道之士无数,却无不是为了成就那不灭之魂,不坏之躯,期望能与天地同存!世间神通无尽、真法万千、神兵利器更是多不胜数,然,此一切皆不过为战所创,为战而生!战之一道,可融世间万法,可驭世间百兵万器!修战意,聚战魂,战意不灭,天崩、我尤在,地裂、我仍存!………ps:新人不易,求推荐、求收藏!拜谢!
  • 这只皮卡丘有系统

    这只皮卡丘有系统

    “呃……我看到了什么,那只米黄色的小精灵好像把火焰鸟给踢飞了?”“上帝!这是电球还是还是元气弹?”“我感觉到这只皮卡丘对我们有深深的恶意,我们跑吧!”……变身成皮卡丘,苏林招摇过市,身后带着一大批的小弟,有神兽,有半神兽,也有伪神兽。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大汉钢铁直男

    大汉钢铁直男

    汉武秋风辞意健,英雄何须叹华年。穿越回西汉中期,张远的一生与汉武大帝的一生重叠,这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百姓生活每况愈下的年代。且看张远如何使大汉国强民富,开创四方来贺,八方来朝的盛世。ps:不造反不争霸,有系统。
  • 诸圣临

    诸圣临

    古老的仙殿回荡亡者的悲切,神的王朝一朝崩塌……传说在无尽虚空之中,有座名为诸圣临的殿堂,世人皆渴望进入,寻到最稀有的神魔宝藏。直到有一天,第四种进入其中的方法,悄然流传开……
  • 穿越魔法世界的大门

    穿越魔法世界的大门

    得知自己是魔法公主后,两个女孩会经历怎样的事情呢?请马上打开魔法世界的大门,去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