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222700000040

第40章 板凳要坐三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1)

一新生代驻外记者感想

中央电视台黄成

古代做文章讲究破题,今天的文字也从破题开始。什么叫“新生代”?我想还是以市场经济作为分界点:从1992年开始,我国正式确立了市场经济在主流话语里的主导地位,“全球化”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态在中国实现了和西方在经济制度上的一体化。

其结果就是:中国社会也迅速地“全球化”(有人说实质是“美国化”);另外基于二十多年为改革开放服务的偏向于美化西方的意识形态的宣传,国人对西方的了解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已经远远超过了西方人对中国,甚至部分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已经超过了他自己作为中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一句话,昔日西方于中国人的神秘色彩在逐渐淡化;甚至西方的生活方式在很多地方也已经成为国人日常家居生活的一部分;因而驻外对于个人而言,也已不再具有封闭时代“睁眼看世界”般的心灵震撼和精神渴望。

也就是说,新生代驻外记者的新特点在于:对外国的浪漫激情已经被现实主义的审视所取代。偏向于无条件学习为主的时代正在过去,批判借鉴的时代正在悄然到来。反映到节目形态上,就是央视新闻中心梁晓涛主任的一句话:“我们现在对西方也要做批评的节目。”我以为这就是新生代记者的历史使命(当然不是“文革”体的“香花毒草论”般的夜郎自大)。

节目生产:从流水线生产到手工作坊的“倒退”

有一天在央视网站博客社区浪荡的时候,读到12频道童宁主任的一篇叫做《电视童话》的文章,他说:“现在,记者的概念不是一般的记者概念了,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记者概念了”。于是我怀着极大的兴趣读完了他的《电视童话》。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记者,要会写稿,要会摄像,要会编片,要会出镜,要会策划,要会规划,要会把关,要会运筹,要会采访,要会录音,要会提问,要会开车,要会电脑,要会网络,要会英语,要会西语,要会哑语,等等。”

我当时就琢磨:童宁主任也不用到处打着灯笼找什么新概念记者了,驻外记者都是这么干活的。

一个电视节目的产生是多个工种的配合结晶:在台内的时候,一个最简单的节目至少也得两个人共同完成,一个是编导(采访、编辑合一,故称为编导),另外一个是摄像。但是对于驻外记者而言,“一切靠我们自己”,所有这些活都得靠自己独立完成,驻外记者就是《电视童话》里的“新概念记者”。实际上由于人手有限,驻外记者还是行政秘书(大量的站务工作、总结、汇报、统计等也只能自己完成)、会计(每月的清理账目工作想想就头痛)、物业(驻处的水电维修等一样不可或缺),等等。反正一个电视栏目可能的分工,驻外记者得一个人全部扛下了(至于干得好坏,留待同仁评说吧)。

先说说单兵作战的问题。由于人手有限,单兵作战能力是驻外记者必需的生存能力,而且是不分男女的。常常是自编、自拍、自导、自演一一经常一个人扛着摄像机来到勃兰登堡门(柏林的心脏,类似于天安门),调整好机位,然后自己站在摄像机前,把索尼专业Dvcom摄像机的显示屏拧过来对着自己(便于自己观察构图),然后摆好姿势,摁下遥控器的开关,一个出镜就这么产生了。(不明就里的德国人常常像看猴戏一样在一旁围观,叽叽喳喳的,那我也绝不客气,往往看准了就招呼人家帮我把着摄像机,别人是好玩,而我则利用这种看热闹的心态完成工作)这只是出镜,至于个人出差,至少手上得三个包:摄像机、三脚架、行李箱。准备工作事无巨细必须想到:订机票、订旅店、订卫星传送,至于长途开车那简直就可以忽略不计(我们埃及站同事们最有体会,这个让他们来讲吧),等等。一个细节照顾不好就可能出麻烦。所以我经常有一个感觉,驻外记者完成一个节目付出的努力是在国内的至少三倍:因为他(她)至少一身兼任了三个原本独立的工种:行政秘书、编导、摄像。

大量的还是与业务相关的非直接生产性工作。大致而言,驻外记者的工作分为四大块:站务管理(包括驻所管理,内部沟通,上情下传,下情上达等)、财务清理、节目生产、社交联络。其实这样算起来,节目生产只占到四分之一,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致的估算,还很不科学。今年5月,广电总局的胡占凡副、总局长视察了柏林记者站,也说到了这个问题。他说:你们驻外记者,以前在台内的时候就是那一亩三分地,做好自己的节目就行了;但是你们现在在国外,就完全不同了,你们’70%的工夫是做人的工作,30%才是新闻业务。不管如何理解做人的工作,的确是70%的工夫花在非直接生产性的工作上。

按照现代工业化专业分工的理念,驻外记者的这种生产方式简直就可以说是一种“开历史倒车”的行为:电视节目从栏目化的流水线生产“倒退”到了一人全能型的“家庭手工业作坊”生产,从工业社会后退到了“农耕社会”。而且这种“倒退”对于驻外记者而言,其实带来的是巨大的挑战:他得什么都会呵!压力其实很大。

但是所谓“吃多少苦享多大福”,对于决心以电视为个人终身职业的人而言,驻外记者这份工作恐怕应该是目前央视能够为员工提供的最好的职场经历了:三年下来,外语、选题策划、摄像、出镜、采访、编辑、驾车、卫星传送甚至栏目基本财务管理等一干电视生产相关的工种全部都经历遍。人们常说,“经历就是财富”,这样的经历可算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吧?

这里说的还是驻外记者的传统话题,并非新鲜事物。新生代记者讲究现实主义的审视,驻外这份职业的家庭手工作坊式的全能型的锻炼,还不仅仅止于个人专业技能的全面提升,真正的收获还在于非智力因素方面。

两种镜像,一个责任

我大致计算了一下,以柏林站为例,驻外记者发表一个新闻的成本,是台内同事做同样一条新闻成本的10~15倍。如此高昂的代价,为什么央视还要不计成本地往国外大量地派驻记者?简而言之,就是为了体现“就在现场”的实力。最近我老是琢磨所谓“就在现场”的意蕴,居然咂摸出一种“欲言还休”的味道。

对于央视而言,这种“就在现场”的实力,是花费大量银子铺就的,以至于每一条新闻的的确确都称得上是“字字珠玑”,都是钱呐!所以台里要设立专门的管理处,目的不外乎就是把这笔“就在现场”的开销的效用发挥到最大。

对于驻外记者本身而言,这种“就在现场”首先是一种职业的压力。为了到达新闻现场,驻外记者要和所驻在国的本土记者竞争,要拿出和国内同事同样的敬业精神来跑新闻,来出现场,来做评论,来赶时效,这中间的废寝忘食、无声的煎熬、担惊受怕和激动喜悦,实在是难以用言语来表达。然而尽管这样,所体会到的还是和台内同事同样感受,也还是所有记者都熟悉的职业经历,于心灵的震荡倒并不算大,只是发生的频率、场所和具体的新闻对象不同罢了。

与众不同的是,“就在现场”更是一种独特的心理体验。驻外记者就在现场啊,就在以前只是在书中、在电视里才接触到的国家里生活啊,无论是否意识到,他经历着一种转变:以往熟悉的中国,将会随着在外国日子的增多而逐渐变得陌生起来;而以往陌生的西方,将会逐渐熟悉起来,从熟悉的西方到陌生的中国,环境变了,记者的价值观、心态、行为模式等都面临种种变化的考验。这种激烈的变化更因为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在加剧。

“陌生的中国”。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沃尔特·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讲述了一个“镜像”理论:我们对外界的认知,实际上是由我们的传媒世界决定的;在现实客观世界和“我”之间实际上隔着一个由媒体虚构的世界;我们的认识就被这些媒体的虚构所左右。

同类推荐
  • 无忧树

    无忧树

    在无情的自然规律面前,它与衰老抗争着,顽强地行进着愈来愈少的生命的旅途。虽然失去的总在失去着,却如一块石头失去许多而最后成为一尊雕像一样。历史老人的雕刀,使它愈是变得凝重、生动、练达,去完成它最圆满的一座墓碑。
  • 中华国学经典:人间词话+浮生六记(套装共2册)

    中华国学经典:人间词话+浮生六记(套装共2册)

    中华国学经典包含《人间词话》和《浮生六记》两本。《人间词话》是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一部词话著作,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作品。《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共六卷。全书记录了沈复及妻子陈芸的平凡生活,坎坷际遇,以及各地的浪游见闻。诗人徐小泓用独有的女性笔触以及女性视角,以全新的方式将作品呈现给读者,给人全新的审美体验。
  • 踏上诗路去朝圣

    踏上诗路去朝圣

    《踏上诗路去朝圣》这部诗集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她心灵之旅的回放。人们常说,在没有疵点的镜片中,物象都是清朗的。敏子眼中的世界,美好多于丑陋。她对故乡的眷念如回旋曲般萦绕于整部诗集,她好像永远也走不出生命的原点,她把对故乡的感恩和挚爱附着到一草一木、一梦一景中,再扩展到异乡一切能勾起她回忆的际遇中。《这个秋天,我想念一个苹果》:“终于在黄土高原灿烂的阳光里/眺望到了你颜色鲜亮的容颜/嗅着你迷人的果香/感受着秋风拂面的快乐/沉醉在我们相见恨晚的甘甜里/我的那些未喊出的诗句,被你一一击中。”
  • 日出东南隅

    日出东南隅

    本书内容简介:古老的吴越文化,一个永不枯竭、情趣无穷的话题,在演绎数千年、翻新几百遍之后,似乎变成了平淡无味的老生常谈。然而于无声中听惊雷,历史散文丛书“吴越风流”以其朴实的乡情、丰富的知识、深刻的哲理和流畅的文笔,独辟蹊径,更上层楼,为吴越文化带来了一股新风。
  • 李健吾译文集·第六卷

    李健吾译文集·第六卷

    福楼拜翻译第一人,莫里哀翻译第一人,创作、翻译、评论、研究全才李健吾先生译文全集;汇集著名翻译家李健吾存世的所有翻译作品,共十四卷,三百五十余万字,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学术意义;《在国内翻译界、文学研究界和出版界都有填补空白和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李健吾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评论家和文学研究者,在创作、批评、翻译和研究领域都蔚为大家。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快穿之大哥救救我

    快穿之大哥救救我

    “滴——已扫描,宿主有病。”“什么病?”长生薅了薅自己粗硬的黑长直。“穷病...懒病...”“你别说了!我看书!我看书!”-“大哥大哥,救救我!”“大哥大哥,挽救一个孩子就是挽救一个家庭!家是最小国,一个家庭接着一个家庭破灭,孩子药丸我国也吃枣药丸呀!”“蓝色生死恋,开始扫描!”“是,我最亲爱的宿主,滴——”
  • 追忆流年不似水

    追忆流年不似水

    她是谁?混血儿?没错但绝不是中英混血那么简单。公主?没错,但绝不是英国公主那么简单。时而冷酷时而痞子的千夜深不可测的吸血鬼星葬,面对两小无猜和童年是的倾心,追忆的流年不似水
  • 熊菲

    熊菲

    这部书的时间跨度是自改革开放开始到本世纪初。背景是三个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小人物是如何获得的机遇,经过怎样的奋斗,使用了哪些手段最后做上了财阀。全书贯穿着人性、爱情、教育和文化。触及面非常广泛,从乞丐到省长,从农村到城市,从生活艰困的农民到一掷千万的富豪,从现代时髦青年到泥古不化的山里老农民都有所描写。较为客观的叙述了这段历史时期的社会变化和人们的心理变化。
  • 总裁,轻点疼

    总裁,轻点疼

    一次相遇,一纸契约,把他和她牵在了一起。结婚前他遇到她前任,他扔下前任去找她。而前任在他们结婚当天出现,他会怎样选择
  • 仙途知心

    仙途知心

    项深,华南大陆天才修炼者,因为感觉天下无敌只身前往迷之禁地,挑战禁锢,不料被仙人夺舍。更加无敌的项深受够了修炼,便投身于行医救命,却意外的遇到了韩妤沫。韩妤沫,华南大陆天才医术炼药师,因为感觉世上没有治不好的病只身前往迷之禁地,挑战禁锢,不料被女仙人夺舍,更加无敌的韩妤沫受够了治病,便投身于修炼武道,也因此遇到了项深。两大仙人夺舍后的命运二人会有怎样的火花呢?我们拭目以待吧。
  • 断背少爷的哑妻

    断背少爷的哑妻

    “钱小姐,实际上我不喜欢女人。”钱佳佳不禁睁大双眼,不喜欢女人?这什么意思?不喜欢女人,难道喜欢男人?“没错,你猜得很对,我喜欢男人。”身为哑女的钱佳佳,通过相亲认识了温文尔雅的贾瑞。两人因为各取所需,达成了一份婚姻协议,成为了一对有名无实的假夫妻。
  • 快穿之校园攻略

    快穿之校园攻略

    玩转校园看暴力女校霸追高冷校草温柔教师秒变灭绝师太
  • 关于我的青春

    关于我的青春

    故事简介:并没有什么具体可以总结的内容,只不过是把我和闺蜜之间十多年的感情写了下来,把娘家人的友情回忆下来,只希望我们老了以后,依旧对我们这段坚定不移的友情感到欣慰。正如一句话所说“愿多年以后我提着老酒你还是老友。”(作者微博:是三嫚不是三胖,有更多日常段子等你来看,把生活中最真实最快乐最有趣的地方记录下来传播正能量,让所有人感到快乐!感到有知己的幸福!)
  • 仙道毒师

    仙道毒师

    千辛万苦拜入修仙门派,却阴差阳错的被指给一个傻子当徒弟?仙道茫茫,且看这倒霉菜鸟如何一路披荆斩棘,平步青云,成就一代仙道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