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851500000017

第17章 乱世雄(1)

他总是心灵平稳,心无旁骛地去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为达到目的他可以不顾死活,勇猛直前,其胆识和气势常常会超出一般人。

56、

1356年初,迅速壮大的红巾军在刘福通的指挥下,兵分三路,全线向元军出击。元军被刘福通进攻的无力他顾,各路趁机而起的义军,有的忙于巩固地盘,有的忙于称王称霸,有的则忙于享受作乐。

朱元璋审时度世,也抓住这难得的机会,拼命在南方扩大自己的势力。他先后派兵攻占了镇江、广德、长兴、江阴等地,势力范围得到迅速扩展。1356年4月,他亲率部队顺江而下,来到南京南门外仅三十里处的辛远镇安营扎寨。朱元璋不仅趁此天赐良机最大限度的扩大了自己的地盘,他还要趁此攻打南京,夺下这虎踞龙盘之地,作为自己争霸天下的大本营。

长江下游的四月,正是“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的美丽季节。清晨,彩霞伴着朝阳在江面升起,梅花绿柳把春意送过江面,小鸟在温煦的春光中自由歌唱。

春天来啦!朱元璋在心里呼喊。他正当壮年,精力充沛,浑身有着用不完的力气。虽然,他连夜匆匆地赶了一百多里路,却并无半点倦意。十二万士兵,正在安营扎寨,挖灶生火。迎了朝阳,朱元璋一马当先,一路狂奔冲上江边的一座小山堡。徐达、常遇春、冯国胜等几十位猛将良臣,紧随其后,七千名彪悍的勇士,两旁护卫。

在众人的簇拥下,朱元璋举目前方,望着那并不高大的南京城,心中豪情满怀。想当初,进入濠州城时,他带了十二对元兵的耳朵,跟在他身后的只是俩和尚师弟;可现在,事情隔了仅仅只有三年,他不但拥有了濠州、定远、滁州等二十几个州县、上千万臣民,而且还拥有了跟在他身后的十二万生龙活虎的军队。

这在弱肉强食的世界上,权力的拥有,需靠武力,谁拥有最强大的军队,就意味着谁最有权力。朱元璋深深地懂得这一点,军队是他的胆量,也是他的权力。如今有了这么多的军队,若大的南京城,在他眼里也看得很小、很容易夺取。

“各位将军,我们要多久才能进驻南京?”朱元璋挥鞭一指南京扭头问道。

“三天内我们把她拿下来。”胡大海说。

朱元璋开心地笑了,从和县渡江后,这一路往东北,水陆齐进,确实令人振奋,简直是所向披糜。更令朱元璋欣慰的是,这一路的百姓,都是非常地欢迎和支持他的。元朝的统治太过腐朽,已完全失去人心。朱元璋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希望,也比较地明白自己该怎么去做,才能够对自己更为有利。

这么几年来,他打的绝大多数是元军,除了必争之利,他尽全力避免与义军发生冲突。这念想的建立,除了朱元璋自己的悟性,还有赖于冯国胜的引导。他虽然非常穷困,没有人来培养或是教育他。但是,凭了直觉,他知道,一个人要做成一些事情,就必须有一些方面的经验与知识。而要得到这些经验与知识最简捷的路,就是拿起书本来学习。书本就是以前的智者的经验和知识的总结。有了这样的认识,朱元璋在成功地学会了乞讨之后,就决心回到寺院去学习。由于元军的一把火烧了寺庙,他只得又进入了军营。但这个时候,他已经尝到了读书的甜头,再也不愿意放弃学习。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有些许空闲,他就会抓紧时间读书学习。这结果,使他比别人懂得更多,对现状也看得更加清楚。他非常清醒地知道,在现在这种情况下,谁发展的最快,成长得最强大,谁才能活到最后,成为唯一的胜利者。除此之外,他还非常清楚:

这场战争打到最后,只能留下唯一的胜利者。朱元璋渴望成为这唯一的胜利者,因此他不敢有丝毫的大意。在取得一个又一个巨大胜利的时候,他却没有丝毫满足,只把目光盯着比自己更为强大的对手。警告自己说:努力,赶上去,不然我会被他吃掉!在这样的认识指导下,朱元璋对未来虽然信心百倍,但对于每一场战争,却是异常地谨慎,小心翼翼。这次攻打南京,他虽有必胜的把握,但还是往最坏处想,不断地提出问题来问自己。这儿毕竟是南京啊!达鲁花赫福非等闲之辈,况且有四万多守军。想到这里,朱元璋看看徐达与常遇春,又看看冯国胜,又一次问道:

“你们看要多长时间能拿下南京?”

徐达与冯国胜相对一望,又都把目光投向常遇春。

“我们争取半个月拿下南京!”常遇春说。

冯国胜与徐达赞同地点点头。

“好,一十五天内拿下南京城,传令下去,第一个登上南京城头的人官升三级。”朱元璋说完掉转马头:

“走,回营议事,攻占南京!”

57、

一路尘烟,浩浩而来,荡荡而去。南京守将曹良臣赶到城上,只能见到那一路滚滚的黄尘,慌忙下城去与鲁达花赫福商议。

鲁达花赫福虽为元朝文臣,但熟读兵书、禁怀坦荡,忠爽义气,对于同族的腐败官员,也常是痛心疾首,现闻报朱元璋反贼正在南门外安营扎寨,还率千余骑远处眺望,虽知自己无力回天,但还是抱定拼死到底的勇气。

“反贼朱元璋自得巢湖水师,聚汇和县之兵北上,一路夺采石肌,取太平城,败陈先也……势如破竹,而今以三倍于我军扎寨城南,待他们准备就绪前来攻城,恐怕凶多吉少。”曹良臣说。

“将军何出此言?”鲁达花赫福说:“我守军足有四万,反贼也就三倍于我,兵书有曰‘五倍于敌方可攻城。’只要我们坚守城池,反贼又奈我何?”

“大人有所不知。”曹良臣说:“军战杀伐,在士气不在兵多少。如今东西南北,大元朝军队均在溃败,我军斗志衰竭、士气不旺,而反贼一路北上,节节胜利,士气空前,实可以一当十。”

这些道理鲁达花赫福当然知道,可是事已如此,难道我们只有坐已待毙?他转动着眼珠,开始想办法。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定能克敌制胜’,如今反贼一路攻来,节节胜利,将骄兵傲,而又疲惫异常,今日刚到扎营安寨,忙乎一日,自持兵多将勇,只思明日如何攻城,绝不会去想如何防范,我们如果趁此良机,大胆倾巢出兵夜袭,一来斩杀反贼一万两万,烧其军营;二来灭其斗志振我军威……想到这里,鲁达花赫福下了夜袭的决心,曹良臣听了,思之良久说:

“看来也只能如此,就让我率兵前去,你亲自上城督促守军。”

“危难之时,方见忠良,只是反贼朱元璋诡计多端,且手下有勇有谋之士不少,将军此举,可要慎之又慎。”鲁达花赫福感动地说。

在曹良臣与商议时,朱元璋率众将回到刚搭好的帅营里,在帅椅一坐说:

“刚才我们看了南京城,确是个好去处,有了它,我们便可成大业。可是,我军只有十二万,而守军有四万,且鲁达花赫福与曹良臣,都是元朝一流的文臣武将,不但对元朝忠心耿耿,而且也属颇有谋略之人。要夺南京,大家可要细细谋划,方可万无一失。”

“元帅,南京守军既有四万之众,鲁达花赫福与曹良臣既忠心又有谋略,会不会作困兽斗,趁我军立足未稳,今夜前来偷袭?”李文忠说完看着朱元璋。

其实朱元璋已经料到这一点,而今看到李文忠也有这想法,不由非常高兴,这个李文忠,北上以来,他夺关斩将,屡建战功,今后是可以堪当大任的。这么想着,只不知其他人对此有何看法,于是又问:

“诸将看法如何?”

徐达与常遇春点头赞同,朱元璋以目视问冯国胜。

“李先锋说的极是。”冯国胜说:“依我之见,今天午夜之后,鲁达花赫福必领军来袭。相信元帅早已在考虑如何应对之事罢?”

“如何应对鲁达花赫福的偷袭,还要请各位发表看法。”朱元璋把要讨论的问题又推进了一步。。

“请元帅给我一万人马,伏于营帐之前,元兵但来,拦住截杀,元军无论多少,知我有备,必然败退,我军乘势掩杀,定可伤其大半。”胡大海说。

“元军夜袭,志在必得,出动一定不少。”汤和说:“依末将之见,可能会有其兵一半,如能围而歼之,灭其有生力量,来日攻城时定会减少许多麻烦。”

“我很赞成汤将军的看法,敌人出动的人马一定有一万多人,我军必须出动五万。”常遇春说:“一万伏于城下,候敌人出来,便封锁城门,阻止敌人出城救援,另有四万,四面埋伏,待敌人入圈,骤起攻之,全歼敌人。”

听着将军们的想法一个比一个更高明,朱元璋并不满足,这时,在几位将军的启发下,他自己心里已经朦胧地产生一个好想法,但还不是很清楚,因此不想就说出来。他看看冯国胜,又看看徐达,因为他知道,这一直金口未开的俩人一定有更好的想法。

“众将军的分析,很有道理,给我启发很大。”徐达说:“我们今夜应该全军出动以待袭兵,设陷埋伏,围而不攻,逼其投降,这样不但削弱守城敌兵一半,又可多出四倍于敌的兵力来攻城,果能如此,则南京唾手可得。”

“好,好好!”朱元璋大为高兴,徐达这么一说,他刚才的朦胧也变得明白起来,心里对徐达更多了一份信任。心想:诸将如此迅速成才,南京已是囊中之物也。于是决定让冯国胜坐阵营中,自己率主力正面迎敌。命令胡大海、邓友德、沐英率兵一万伏于城外,待夜袭军出,负责封锁城门,阻击援军;常遇春、汤和率兵二万从左面包围;李文忠、郭英率兵二万从右面包围;徐达、丁德兴率兵三万从后侧切断退路……

58、

午夜时,曹良臣点足一万五千兵马悄悄出城,鲁达花赫福送至城外。他们怎么也料不到,这一切都被潜在城外的沐英和胡大海看得清清楚楚。沐英想趁此时移军再靠近些,胡大海不同意,说:

“莫慌,现在关键是莫让城头知道我们的动静,听到后面喊杀声起,我们再冲过去去不迟。”

曹良臣带领着元军,在夜帘下向前挺进,离南京城越来越远,离朱元璋大营离得越来越近。

一路非常安静,曹良臣有点奇怪,想到派出的探子一个也不见回报,不由全身一热,吩咐副将说:“快,传令下去,暂停前进,原地待命。”

就在这时,有探子踉跄奔到曹良臣面前:“将军,前面……埋伏……”探子话没说完,就倒地死去。曹良臣翻过他一看,只见这探子背后有一把匕首插得很深很深,曹良臣臣顿时全身冒汗,大声喊:

“快,快传我命令,后队作前队,撤!”

可已经迟了,随着一支火箭射上天空,东西南北四面喊杀声突起,朱元璋的部下犹如从天而降的励鬼一队队地冲杀过来,曹良臣率领的元军吓破了胆,再没有勇气反抗,一个劲地往里缩,直缩到一处崖地里,再也缩不动了。朱元璋、常遇春、徐达、李文忠,各率一部将其团团围住,高声喊道:

“驱逐鞑子,还我中华。丢下刀矛,都是中国人,一个不杀。”

元军有人丢下武器。曹良臣看着大势已去,自己再无回天之力,不由得仰天长叹一声,举起利剑,抹向自己的脖子。他的副将张克福见了,立即大声喊道:

“曹良臣已死,我们降了罢。”

一万五千元军、除了自相残踏死了几千人,全部都丢下武器。第二天朱元璋让人找来曹良臣的尸首,厚厚安葬,然后与冯国胜来到降军营中,想好好地安慰安慰这些降军。他要鼓起他们的勇气,让他们打头阵去攻占南京城,结果发现降军个个诚慌诚恐,惊惧不定。朱元璋很是担心,回营就跟冯国胜商量说:

“这样的部队怎么能去打仗?”

冯国胜说:“我认为他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对我们存有戒心,害怕我们随时会杀了他们。因为他们过去只要抓到义军,都杀了完事。”

“这可怎么办,我可是真心不想杀他们。”朱元璋说。

“我看我们现在只有先增其给养,使之丰衣足食,以示爱护;颁布条例,升降褒奖如同我军,以示重用;然后在花些时间让他们信任。他们一旦信了我们,才可能去替我们上阵杀敌。”

“可是,攻城就在旦夕?”朱元璋远眺沉思,突然双眼一亮,左手向前猛力一挥说:

“既要他人信任,必得先信任人,有了生死考验,一切就好办了,我看就这么……。”他附耳冯国胜,说出自己的想法。冯国胜听了,也睁大眼睛,他认为这办法好是好,只是风险太大,见朱元璋执意要这么做,便坚决要求同往。

傍晚时分,朱元璋与冯国胜来到降军营中,给降军的十几个头目讲了增其给养、升降褒奖一视同仁等有关事情,然后吩咐说:“我今晚与军师就睡在这里,你们现在都回到自己军中,每人挑选三十个勇士来给我们作保卫,到时人人有赏。”

张克福等人听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个个大惑不解地离去,不一会便带来五百骁勇健壮的勇士。朱元璋与冯国胜走上去迎接他们说:

“我与军师今晚就住在你们这里,还请你们象保卫曹良臣那样保卫我们。曹良臣是个忠义之人,只可惜身在腐败透顶的元朝之中,你们如今投奔小明王麾下,同我们一起去追求光明,前程一定远大……”

说完与冯国胜入内,倒头酣然大睡,直到天大亮时才醒来,走出营外一看,只见张克福等人晨风中伫立,泪流满面,见了朱元璋,倒头便跪。这些元兵,当初投降也是为了保命,投降之后,又担心遭杀身之祸,时时提心吊胆,如今见朱元璋这么信任,不由感动得流泪,一个个掏心掏肺,当场表明自己将死心踏地跟着朱元璋,再无二心。

得到降军之心后,朱元璋心情为之一畅,对冯国胜说:“你这回可要好好行使亲军督指挥使之职,攻占南京一事,可就交给你与徐达、常遇春等诸位将领了。”

冯国胜很不明白,值此关键时刻,朱元璋为何要他来出面指挥,他自己要去干什么?再三追问,朱元璋只是笑而不答。

每个时代都会产生出相应的伟人,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时代就会把他创造出来。

59、

在朱元璋的一生中,能相信的人并不很多,冯国胜就是其中一个,朱元璋不但相信他的才能,也相信他对自己的忠诚。他这次之所以要把打南京这么大的重任交给他,一方面是相信军师和徐达诸将能拿下南京,更主要的是,这时的朱元璋不仅是想要打下南京,而是想到将如何来治理这个城市。

南京,是他朱元璋一路征战,马上要占领的最大一个城市。对此朱元璋非常激动,也非常茫然,因为对于城市的治理,他差不多是一无所知。他尽管也从未打过仗,结果竟然是神鬼差使一般,将乞讨时的许多方法用上,竟然每每得手。这一回,当他思考得了这个城市将如何治理时,却茫然了。不过,这已经难不倒他,经过这几年战争的磨练,他明白了一件事:

许多事情可以请别人来做。而请人这种事,不能都象原来请冯国胜那样,派个人去就行,他认为得到冯国胜是天在帮他,但他不能只等天来帮他,还得自己更主动些,更努力些,去找些更有能耐的人。此时的朱元璋已经非常明显地感到,他需要更有能耐的人来帮,他应该亲自去做这件事情!

把攻战南京的事托咐给冯国胜等人之后,朱元璋唤来沐英与吴良,让他们跟着自己一道走出军营,踏上登山的小道。

“我这是带你们去进攻另一座南京城。”他微笑着告诉他们,见沐英与吴良似乎是不相信的样子,便笑着问道:“你们说我们有了今天这一片领地,谁的功劳最大?”

“当然是元帅您呀。”沐英与吴良几乎是同声说。

“唉,除我以外?”

“我看就数常将军。”沐英说。

还有徐将军。”吴良说。

“还有谁?”

“汤和将军、李文忠……”

同类推荐
  • 历史上的多尔衮

    历史上的多尔衮

    本书讲述爱新觉罗·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14个儿子,他的母亲是努尔哈赤最喜欢的一个妃子。多尔衮生于1612年,卒于1650年的年末,年仅38岁。多尔衮的一生是谜一样的一生。他战功显赫,位至极尊,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权倾朝野。历史上的多尔衮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谜: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的关系之谜,争夺后金汗位失败之谜,争夺大清帝位失败之谜,企图完成统一中国大业失败之谜等。
  • 马云的人生江湖

    马云的人生江湖

    王宇编著的《马云的人生江湖》一书,是以传记的方式,并以马云的经典语录点题,内容范围涉及创业、管理、经营、营销、融资、团队等诸多方面,结合他本人的人生成长历程以及商业史上的经典成功案例,针对马云的性格、品质以及在创业中的形式和作风,从多个方面展开描写,是解读马云最全面的精品读物。本书从马云的出世开始写起,对马云幼年的成长、青年求学、教书生涯、下海经商、打造网络帝国……以全面、新颖的多个视角解读了马云的一生和他的创业历程以及管理精髓,对所有与他成功有关的一切历程进行全面的解析。其中更有大量的事例案例让读者更真实、更全面地去了解马云这个传奇英雄,力图能够为读者展现一个全面、立体、鲜活的马云人生史!
  • 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五代花间录

    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五代花间录

    韩晓婵、兰泊宁编著的这本《五代花间录(五代分册)》攫取五代杰出女性,以传记故事的形式叙述她们的传奇生平,及在传奇后瑰丽变幻的人生。以文化的视角、历史的视野、细腻的笔触、生动的叙述,把人物和事件放在广阔历史背景上,使读者不但能享受到阅读快感,更可以通过阅读,进一步了解、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本书兼顾故事性、可看性与励志性。
  • 民国课堂:大先生也挺逗

    民国课堂:大先生也挺逗

    曾经的大先生们学贯中西,不仅有深厚的国学根基,对西方的民主科学也感同身受。在那个百无禁忌的年代,文化不断碰撞、交流,在空地上横站出了与中国皇宫、西式城堡迥然不同的精神建筑。本书辑录了蔡元培、梁启超、王国维、胡适、林语堂、金岳霖、梁漱溟、陈寅恪、钱穆等大师们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借以通过这些片段,感受他们的种种风范。
  • 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本书选取唐宋八大家一生中的典型事件,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人际交往、人品性情、处世之道、道德文章,以及生活中的趣闻轶事。
热门推荐
  • 海贼之我才是主角

    海贼之我才是主角

    重生穿越来到海贼世界,咦?居然没穿越到路飞的身上?难道我不是主角?我不管,我要当主角!路飞,你给我等着,一山不容二虎,海贼王我当定了!
  • 网游之潇潇江湖

    网游之潇潇江湖

    外语系爱打游戏的系花:“你…你就是徐徐狂风?”“你好啊!系花学姐。”网游里的对象竟然是同校的学弟?
  • 少年晴之校园三人行

    少年晴之校园三人行

    她叫苏米,他叫洛北。从小她犯了错,他来背黑锅。她叫苏米,她叫洛依。从小她调皮捣蛋无恶不作,她兴趣怏怏却一路陪到底。因为品学皆为垃圾中的战斗机,她苏米不知被多少学校踹过多少次,不过所幸,有人陪着她一起被踹。传说中一直不停转校的尖子生,白衣翩翩的优雅校草,落拓不羁却缺根筋的篮球王子,未曾谋面的温柔少年以及他那神秘的哥哥,属于苏米洛依以及他们所有人的故事即将在旭阳高校上演。。。
  • 恨你繁华似锦

    恨你繁华似锦

    不受宠的公主,抬不起头的妾室。欺负我,我要让你们都还回来!
  • 我的丹田有龙珠

    我的丹田有龙珠

    【火热玄幻,主编力荐】周烈无意间被雷劈中,丹田内出现一颗龙珠,从此开启了暴走模式.......斩妖王,诛魔皇,暴打人族天骄,以无敌之资,凌于武道巅峰。注意:这是一本无敌文,猪脚凭借无敌神功,打爆一切敌人的故事,本书又名【玄天龙王】(前期略微平淡,30章后开始无敌,猪脚彻底失控,绝对劲爆!)
  • 穿越成杂鱼的我想要翻身做主

    穿越成杂鱼的我想要翻身做主

    喜闻乐见的穿越,我空降在某宗派的招徒现场。嘛,不过是个身材贫弱的少女,你们至于搞得跟大型相亲现场似得前仆后继吗?——噫?!语出惊人的我,看着面前冷若冰霜的少女,意识到事情大条了。
  • 禁纪

    禁纪

    源之大陆,强者如林。神之国的神明们,我一定要和你们比出一个高低!!(不会写简介,读者大大都凑合看吧。)新书上传,求推荐,求收藏,求点击。什么都求,什么都要!
  • 老舍茅盾

    老舍茅盾

    影响人类文明史的中外名人成功以后的事迹为人们所熟知,但成功前的历史鲜为人知。本书对名人家世、家教、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影响的人和事等进行详细的描述,他对青少年会有所裨益。
  • 秘密(下)

    秘密(下)

    这里埋藏着一个隐藏2000多年的富有、成功、健康的秘诀。自从有人类的那一天开始,人类就开始寻找这个秘密,这个决定人类发展的终极“大秘密”。许多次它被发现过,后来又丢失了。古代的各个种族、部落也对此都有过模糊的暗示,这一点可以从古时候传来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中得到证明,如阿拉丁和他的故事,或者,阿里巴巴和他的打开财富大门“芝麻开门”的咒语。每一个国家都有这样的传说,每一个国家都有这样的智者、先知,他们能够看到隐藏在这些古老的神话、传说当中的真理和秘密!知道这些的人,他们都有幸成为改变其国家、民族甚至人类命运的伟人。但是,自古以来,从来没有人完整的披露过这个秘密!
  • 沙粒集

    沙粒集

    本书收录了作者于二〇一七年至二〇一九年间所写的二十二篇随笔,内容涵盖童年求学时的经历和遇到的良师益友,对文学和写作的理解,自序或受邀写作的序言,关于沈从文的研究拾遗,以及其他文本研究(穆旦、余华和艾略特)。这些生活的纪念由无数个细小的场景组成,如同不起眼的沙粒,细腻而朴实,却蕴含着令人感动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