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218200000033

第33章 创业时代:1949~1978年 (2)

什么是计划经济呢?我们有必要描述一下。即所有的物资生产和分配全由国家来调控。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复兴之路》曾有一个精彩的采访。当时的年度计划会议要开几个月,担任过国家计划委员会经济综合司司长的朱之鑫回忆说:“那时候搞计划可以说像骡马大会,非常厉害。你比如说一个煤矿,我采掘多少煤,坑木需要多少要报上来,坑木怎么办呢?我又要去林业部门看它有多少木材,采集这个可以分给煤炭行业多少,然后再到铁路部门跑运输,就这样做计划。”很显然,这是一整套非常严密的计划生态链,它在一个高度集中、全面封闭的体系内运行,全国的企业就像一个个车间,国务院总理相当于厂长,计划委员会则是一个调度室,计划点菜,财政拨款,银行数钱,看上去是那么的井井有条。但是,这种计划经济对效率的排斥和漠视却已经是一件不需要来论证的事情了。前国家经贸委副主任陈清泰曾担任过东风汽车厂(湖北二汽)的厂长,他在一次清华大学授课时说,企业和国家的界限就是一个仓库大门。二汽把生产的汽车交给一个国家的仓库,就算完成任务了,然后由国家计划来负责汽车的分配。

中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全面学习苏联模式。李富春1955年7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指出,“工业建设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心,而在苏联援助下的156个工业单位项目的建设,又是工业建设的中心”。“一五”计划还考虑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李富春在报告中表示,“五年计划对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了适当的规定。5年内,就业人数共增加约420万人,工人职员的平均工资以货币计算约增长33%”。“一五”计划中的投资分配是比较全面的,工业占58.2%;农村水利占7.6%;交通邮电占19.2%;贸易、银行和物资储备占3%;文化教育、卫生占7.2%;城市公用事业占3.7%;其余为1.1%。

但第一个五年计划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生产和消费比例失调。在李富春的报告中,明确规划了这个比例,“按照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规定,在工业基本建设投资中,制造生产资料工业的投资占88.8%;制造消费资料工业的投资占11.2%”。而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制造生产资料工业的投资占85.9%,制造消费资料工业的投资占14.1%。这个比例有直接照搬苏联的痕迹。苏联在沙俄时期就开始工业化,有相当的工业基础,而且苏联当时的人均收入比中国高很多。所以,“一五”计划的比例是不适合当时中国经济的初始化条件的。二是给地方的投资自主性偏小,对企业管得过死。在“一五”计划建设的过程中,苏联模式在中国逐渐暴露出某些问题,如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而忽视轻工业,重积累而轻消费,对地方政府和企业管得太严太死。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已经意识到苏联计划经济的弊端。他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苏联经济发展模式。1925年,苏联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管理经济,轻工业和农业必须适应重工业发展的要求,为它提供资金。在实际生产上,中央的指令也贯彻到整个生产过程,企业主管由中央委派、国有企业的财政预算及年度计划由中央审批、国家指令代替市场原则、按政府需要生产及分配资源,譬如以重工业优先,指令性经济计划完全体现其中。自1928年发起至1991年解体,苏联共实行了13个五年计划。如图3-9所示,苏联经历了辉煌的发展时期,它取得了1933~1938年间和1948~1958年间较高的增长率,这似乎证明了计划经济的优越性,但20世纪60年代后苏联增长势头开始减弱,70年代增速大幅下降,80年代陷入停滞。从1965年到1990年,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就再也没有提高过。商店里只有货架,没有商品,人们花大量时间排队获得基本生活用品,居民住房严重短缺。

关于计划经济,有两个问题没有很好地回答。第一个是为什么苏联计划经济能短期成功而长期失败?在20世纪20年代关于计划经济的著名争论中,哈耶克和冯?米塞斯认为计划经济一开始就不行,没有预见到20世纪中期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令人瞩目的增长绩效。杰弗里?萨克斯等给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初步的答案,认为劳动分工演进到一定复杂的程度,计划经济就跟不上了。但很难判断分工的复杂程度分界线,所以杰弗里?萨克斯的说法还是缺乏可信性。第二个问题,计划经济是不是没有技术进步?在计划经济体制内,技术进步在初期是显著的。当时经济学界普遍认为是增长方式有问题。苏联经济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要实现经济增长从粗放增长到集约增长的转变。

第二节 对计划经济的总结 (2)

苏联从1971年就开始努力走集约化道路,辛辛苦苦搞了20年,结果还是不成功。苏联在计划经济的初期是有显著的技术进步的,否则,经济增长率不可能那么高,只是后期技术进步逐渐消退了。根据马克思-库恩经济定律,制造业技术进步停止是必然的。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到一定程度后终将告罄,进入收益递减阶段,这不是增长方式问题,而是工业经济发展到成熟阶段所出现的必然规律。美国和西欧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滞胀”是完全的时间上的巧合吗?不是的。美国和欧洲当时在工业经济的技术进步已经日益枯竭,制造业的投资机会逐渐消失,信息产业刚刚诞生,还没有成为主导产业。在有效供给不足的情况下,靠财政政策刺激“有效需求”往往是缺乏投资成效的,反而带来的流动性开始泛滥,货币政策的反高通胀的可信性还缺乏,通货膨胀变得难以控制。

再看苏联1980年以后出现的停滞与日本1991年以后的停滞,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是相同的。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由于技术进步潜力已经没有了,巨大的物质资本积累量不可避免地遭受了边际报酬递减的打击,投资收益率下降,苏联开始进入经济减速期,经济体制随之僵化。

现有的经济学对计划经济模式制度性缺陷的认识只停留在第一个层次,即在工业部门内缺乏技术进步,而没有想到另一方面的缺陷,就是计划经济根本没有能力适应生产力革命。计划经济的确存在增长方式的问题,但不是最深层次问题。更深刻的解释是苏联没有能力抓住信息技术革命的新增长机遇。我们来看一下如何在计划经济内产生信息经济。由于工业部门工资很高,又没有劳动力市场,一个计算机企业不可能找到合适的员工。在计划经济体制内,没有资本市场,同时银行根本不会冒技术革命的风险而为企业提供贷款,企业找不到投资者。

所以,新兴的信息产业不可能在计划经济体制内产生,只有在具有适应性效率的市场经济体制内产生。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瑟夫?奈[1]指出,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对工业革命是有用的,但这种计划经济体制对信息革命则是巨大的灾难。计划经济对钢铁、电力等重工业有利,但对以信息为基础的新经济则缺乏快速反应和应变能力,因为信息产品寿命只有1~2年,但如果按苏联计划经济的模式,这个产品可能刚计划开始生产就已经过时了。苏联的计划经济的崩溃,正好验证了本书的观点——问题不仅在于企业在“红海”里实现技术创新,而还在于要形成更有适应性的经济制度来鼓励企业进行革命性创新,建立全新的商业模式,开创“蓝海”。

计划经济体制与重工业优先战略密不可分。林毅夫、蔡昉、李周主张中国建国初期应实施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一书中,他们认为以前中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于推行了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认为重工业优先战略是外生的,决定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为了与体现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相配合,一系列计划配置资源的管理机构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前后建立起来,一个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配置制度就逐步形成了,并最终产生了路径依赖。

中国比较优势是低成本的劳动力,积极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可以占领国际市场,获得经济利润,迅速积累资本,通过轻工业产生的利润随后可以进一步对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进行投资,从而实现产业结构“小步快跑”的升级。在共和国第二个30年里,浙江的经验就是这种发展战略最好的例证。1978年前,浙江几乎没有工业。1978年后,浙江从手工轻工业做起,逐渐积累资本,推动产业升级。2008年,浙江已经进入先进制造业阶段了。大家可能记得,浙江人先从钉皮鞋、弹棉花、做衣服这些轻工业开始,最后才发展到装备制造业。浙江的产业升级和换代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我在这里不去探讨计划经济和重工业发展战略孰先孰后的问题,但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是强制性储蓄时间过长,挫伤了劳动的积极性。通过压低农业生产要素价格和相对抬高工业品的价格,中国农业部门储蓄转向工业部门,同时实行低工资,国有企业实现了大量的工业利润,工业利润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然后再通过国家计划将国家财政盈余转化为工业部门的投资。依靠政策压低农产品价格和工资进行长期强制性储蓄,在短期是可以的,但长期就会对农民和工人的劳动积极性产生严重挫伤。

所以,必须适当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使之与生活消费增长的幅度相适应,但是合理比例在事前不容易判断。发现消费过低,就只好压投资。重工业优先战略往往是“欲速则不达”,容易出现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调,投资与消费脱离的严重问题。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一旦消费水平过低,反而会拖投资的后腿。二是就业机会创造能力差。发展劳动相对密集的产业,可以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使更多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中转移出来,直接减轻就业的压力。遗憾的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中国的工业产值比重大大提高,但农业劳动力比重仍然很高。除了在“大跃进”期间,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工业的发展并没有大量吸收农村劳动力,说明工业化的技术选择是有严重问题的,发展的成果没有与更多人共享。

计划经济时期经济运行轨迹宽幅振荡。工业增长率与投资率是高度正相关的,投资大起大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计划经济情况下,投资的限制来自财政状况和国际收支账户。在金融体系上,1978年前,国家是吸纳储蓄主体,也是投资主体。在当时国际贸易很少的情况下,财政约束占主导地位。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来自财政基本建设拨款,银行贷款主要作为企业流动资金。计划经济不光是短缺经济,而且受到财政约束,是一种“振荡经济”。一方面,由于没有“钱生钱”的过程,资本复利的神奇效果得不到发挥,造成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在资本按照高度集中的计划方式配置的情况下,利率被人为压低,且国有企业具有强烈的投资饥渴症。陈云在1954年主持编制第四稿“一五”计划草案时说,“现在的问题是,财政收入越算越少,而投资越算越多,因此要确实计算每个项目的单价”。

国有企业赢利性不高,国家财政收入跟不上经济规模的扩大,即拉车的马还是一样,“小马拉大车”,越拉越累,最后不得不踩急刹车。在这种财政约束下,经济发展只能停停歇歇,导致大起大落。如表3-3所示,中国财政预算收支在“一五”期间基本平衡。1958年,也就是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起步之年,开始了“大跃进”,财政支出迅猛增加,投资出现狂热,农业、轻工业进一步被挤压。可是,财政收入根本赶不上财政支出中的投资需求,造成1959年和1960年巨大财政赤字。在债务发行量不足的情况下,财政赤字迫使银行发行大量货币,引发通货膨胀。苏星在《新中国经济史》中说,“许多商品国营商店有价无货,自由市场上的价格高于国营牌价几倍甚至十几倍”。最后,大规模投资戛然而止,又不幸遇上三年困难时期,“大跃进”产生严重经济后果,造成人民生活的极大困难。1961年,中国确定对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果断压缩投资规模,才使积累与消费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有所缓解。1963~1965年为经济调整时期,取得良好成效。

[1]约瑟夫?奈:国际关系理论中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提出过“软实力”的概念,曾任美国情报委员会主席,助理国防部长。——编者注

同类推荐
  • 埃森哲《展望》:迈向成果经济时代

    埃森哲《展望》:迈向成果经济时代

    智能硬件正在弥合数字世界和实体世界之间的“最后一公里”。随着越来越多的传感器被嵌入硬件产品,领军企业开始利用高度互联的硬件进一步了解客户需求,缔造更有意义的成果,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本书包含埃森哲在成果经济领域的三篇力作:《迈向成果经济时代》、《成果销售——给客户其所需》、《赢在服务:制造业下一个“蓝海”》。
  • 城与乡:宁夏二元结构变迁研究

    城与乡:宁夏二元结构变迁研究

    本书以作者提出的三大分配形式理论和七种社会主义模式为基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及其城乡关系演变进行了述评。以宁夏为例,重点对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关系和二元结构变迁、农村分配制度、城市发展规划及其区域发展战略进行了系列性研究。本书几乎涉及了宁夏近年来的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跨越式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和中阿经贸合作、沿黄经济区、宁南山区区域中心城市与大县城建设、文化旅游产业、生态移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容性增长等所有战略问题,是对宁夏发展问题研究最全面和最深刻的一部专著,对研究中国城乡关系和深化宁夏区情认识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 渝怀壮歌

    渝怀壮歌

    本书记述了重庆渝怀铁路建设的全过程。渝怀铁路是我国西部大开发首批十大建设项目之一。它的建成,使得川渝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客货运输途径缩短270~550公里,对于加强西南与中东部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加速资源开发利用,推动武陵山区脱贫致富和西南地区发展都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 市场与政府

    市场与政府

    《市场与政府》收录了张维迎三十余年来的重要文章和演讲33篇,从改革开放之初到2008年金融危机,张维迎一直活跃在中国改革的最前沿,他的许多观点后来被证明具有极强的预见性,本书精选的文章,几乎囊括了张维迎教授所有对中国改革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观点,他对市场经济的坚持、对主流经济学的思考和对中国资本市场及金融稳定的建议,都在书中得到了完整的论述,本书是了解张维迎学术思想、理解宏观经济脉络、认清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权威文本。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在于市场体系自身包含着反市场的力量—政府。这是一种“异化”。
  • 住宅市场与政府管制

    住宅市场与政府管制

    本书内容包括:住宅经济理论述评、住宅需求、住宅的供给、住宅的价格、住宅市场与投机、土地财政与管制失灵、普通住宅的政府管制、其他住宅的政府管制等。
热门推荐
  • 天狼書

    天狼書

    若当初狼女选择抱走的孩子是重华而非瑶光,那这对双生子的命途会否就此互易,谁该是千岁,谁又该是万岁?一个自幼流落民间,尝尽炎凉。练就一身奇术,驾驭群狼。一朝青云直上位极人臣,心机深掘天地,智谋无双;一个生来注定成为大渊少主,深宫浮沉无所依傍,终长成为杀伐决断间云淡风轻,心意莫测的帝王。他是跟随在一代国师身旁的顽劣小徒,身世离奇,品性纯良。万丈光华遮隐下却自有一副温润玲珑心肠。她是南府舞姬,惊鸿照影萧月瑟,一场半面之缘,捐弃来生皆不顾;她是观音娘子苏妙声,青楼艳帜冠绝京华,随他半生红粉沙场,终不过镜花水月成殇。一场风云跌宕,谁能全身而退?世情万象,罄竹为书。说书人画骨师为尔娓娓道来。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重生之命缘难逃

    重生之命缘难逃

    学神遭嫉妒被杀害,叶木槿死前只想着,可惜了,没来得及享受生活。一朝重生,决心做一个学渣,美名其曰:“享受生活。”却没想到遇到了他,一个意外,至此,新晋学神与学渣的故事开始了。(本文主甜宠感情线,复仇只是顺便,较慢热)
  • 巫御众生

    巫御众生

    “区区钉头七箭书,也敢在我面前卖弄,陆压,你真是不知死活!”
  • 原来我是一条龙

    原来我是一条龙

    秦淮意外身死,魂越异界,成为异世大陆的野兽蜥蜴,为了在这弱肉强食的世界活下来,艰难险阻的崛起,一路过关斩将,变成了一条龙……
  • 烟雨暮寒夕

    烟雨暮寒夕

    自幼连父亲都不认识却修炼得淡雅如花的姑娘慕含曦,有一份痛并着快乐的工作,有一个稳定的研究生男友,她以为她的一生就这么平淡地幸福下去,却不料看似平静的海面波涛汹涌,接连遭受了欺骗,出卖,背叛,还有一场更大的阴谋......
  • 东京任务

    东京任务

    少女失踪案背后有什么样的秘密?时间紧张,跨国营救。我和曹金山受失踪少女家长的委托深入东京,拨开重重迷雾,直面危机,所见竟只是冰山一角。初涉东京就引起了各方敌对的注意,在抵达东京的第一天,我们结识了来自中国大陆的AV女优张丽,在她的帮助下,我们了解到少女失踪案的背景,并结识了与日本黑恶势力周旋多年的“表哥”。行动同时也很快引起了警方的注意,我们一方面与黑恶势力斗智斗勇,一方面收到来自警方的监视和控制,并要抓紧时间、争分夺秒地打探失踪少女的下落,设法营救她们。坏消息接连而至,谜团一个接一个。闻所未闻的残酷和令人发指的哦行暴露了邪恶与贪婪。信息技术既是这些邪恶罪行的传播和保护手段,也成为我们制胜的法宝。电子锁,电子锁,一道道地破解电子追踪,我们终于离核心人物越来越近。拨开迷雾,却揭示出更为深邃的黑暗。
  • 在我身边,不许走

    在我身边,不许走

    三年前,一场灾难,让玔司市死亡3万5千人。而其中就有她。三年后,他穿越回去,认识了她。这是一场平行空间为爱的冒险。但是一切又在命运之轮的主宰之下。这一次,他们会在一起么?不管怎么样,也要说这一次,在我身边不许走。【微烧脑的穿越爱情故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