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68700000055

第55章 云南民族团结考察报告(1)

晓根

一、民族团结是云南民族关系的主流

1.多民族是云南的基本省情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云南又是民族最多的省区。全国56个民族中,人口超过5000人的民族,云南就有26个。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云南总人口为42360089人,其中汉族为28201274人,占总人口的66.58%,少数民族为14158815人占总人口的33.42%,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上册),北京,中国统计出版,2002年,18页。其人口分布地区占全省总面积的四分之三。25个少数民族中,有16个为云南特有。在长达4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分布着跨境而居的十几个民族。民族众多构成了云南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历史久远的民族关系

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考古发现的距今已有170万年的元谋人化石,被认为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类。从旧石器时代,人类在云南境内留下了许多文化遗迹。这些遗迹充分表明了云南从远古时代起,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云南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使其成为多民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前提。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可以产生不同的民族结构、关系和交往方式。云南北界青藏高原,南接印支半岛。滇西横断山脉南北纵横,高山大江相间,形成多条由青藏高原到东南亚地区的民族来往通道,云南就是中国西北各民族南下和东南亚、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各民族北上的接触点和交汇点。自远古起,发祥于西北地区的古代氐羌集团经横断山脉多条走廊迁徙南下,扩散到云南的西北部、西部和东北部,并一直延伸到东南亚地区,在与当地土著融合、分化后,成为现代藏缅语族的彝、白、纳西、傈僳、拉祜、哈尼、基诺、阿昌、怒、独龙、景颇、普米等少数民族的祖先。古代分布于中国南方的百越集团在迁居到云南东部、东南部、南部后,也逐步演化为现今的壮侗语族的傣、壮、布依、侗、水、仡佬等少数民族。在远古时期就活跃于中国西南地区和中印半岛的百濮集团,构成了现今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佤、布朗、德昂等少数民族先民。其后被称为盘古后裔的苗瑶部落集团由中南地区迁入云南境内。西藏土蕃兴起后,又有一批藏民祖先迁入云南。至于汉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人口不断迁入云南,并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自明代起,汉民族人口大量迁入云南,形成人口上的优势。

不同系统的民族迁入云南后,均不同程度地经历过长期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并不断地重新组合或分化过程,同时由于长期生活在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同的,相对封闭的区域内,不同地区的人们逐渐产生了体貌、气质、语言及生产、生活方式和习俗上的差异性,进而形成不同的民族共同体。从而使云南成为我国民族最多的省区。

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也是云南民族众多的重要因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云南与内地的关系源远流长,尤其是中国封建王朝皇权统治的确立后,在云南实行的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上实行的特殊政策与手段,对云南多民族结构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自秦汉以来,皇权统治确立了二元结构的少数民族管理模式。其一是以郡县制为主体的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制度模式,通过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不断扩展到云南等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使各少数民族有效地纳入统一的管理范围之中。其二是基于民族间发展的不平衡,又要“因地制宜”的采取灵活多样的统治方式和管理模式,来实现对少数民族的管理。自秦汉以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羁縻制就是集中表现。

这种二元结构的少数民族管理模式在宏观上坚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原则下,将一切我国范围内的民族共同体纳入皇权统一管理体系之中。而在微观上,对不同的民族地区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使得各得其所,避免了“一刀切”可能造成的矛盾与冲突。这样,自秦汉以来,云南各民族在政治上统一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同时,其政治制度、经济生活、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又呈现出鲜明的多民族特性。这种多元民族特性就是云南多民族存在与发展的内在基础。

云南成为多民族省区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社会原因,那就是军事上的行动和民族间的冲突所引发的民族迁徙,使云南成为众多民族的最终归宿。如秦汉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人的强大与不断向外扩张,使氐羌等诸多部落南迁西南地区,进入云南。秦汉诸朝对西北地区的扩展与开发,又挤走了甘青高原的一部分氐羌游牧民族,而这些民族迁徙路线,只能向秦汉王朝尚未控制的横断山脉地区移动,从而进入云南。南方的百越集团,在中原王朝大力开发长江以南的军事压力下,一部分从属于中原王朝并与中原民族融合;另一部分则继续向西南地区移动,成为云南百越系统诸族的重要部分。至于孟高棉语族的各少数民族,在政治局势大变动和民族大迁徙的背景下,自身也在变更之中,或南迁中南半岛,或分散于边远山区,并逐渐演化为现今的孟高棉语族诸民族。

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构成了云南民族多元社会发展模式

由于历史原因和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云南诸少数民族存在着多种生产方式、多种生产关系和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前夕,云南各民族社会发展所表现出来的横向展现的宏观系列性与纵向展现的微观变异性构成了一幅壮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多元立体画卷。纵向递进排列的人类社会历史形态在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在同一时空中展开,使得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农奴制社会、封建地主制等前资本主义诸形态同时并存。主要分布在内地的白、纳西、回、彝、壮、蒙古等民族,其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汉族大致相近,并已经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要素产生。这些地区属于封建地主制经济社会形态。边疆地区的傣、藏、哈尼、拉祜、阿昌、普米以及部分白、彝、纳西等民族,其经济社会形态属于封建领主制。以宁蒗彝族自治县内的小凉山及其邻近县永胜、华坪山区为代表的彝族则为典型的奴隶制社会。而分布在边境一线的独龙、傈僳、怒、景颇、佤、布朗、基诺及苦聪人、克木人和拉祜、哈尼、瑶等民族中的一部分,尚处于原始公社向阶级社会的转换时期。云南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发展形态,构成了“一部活的人类社会发展史”。

大杂居、小聚居反映了云南民族交往关系的基本特点

云南5000人以上26个世居民族,都是交错而居。全省所有县市区没有一个是单一民族的,每个民族都没有居住单一地区。一个县往往是几个民族、十几个民族交错而居。有的民族几乎在全省每个县市区都有人口分布。由于云南立体地形、立体气候,民族居住地也呈立体分布。如有的地方是“苗族住山头,瑶族住箐头,壮族住水头”之说。滇西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傣族居住河谷坝区,景颇族和德昂族住在亚热带半山区,温凉半山半坝区是阿昌族居住,汉族住山区,傈僳族则住高寒山区。这种立体分布几乎遍及云南省各个地区,是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分布的显著特点。

丰富多彩的民族语言文字

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已通用汉语外,其余23个少数民族共有28种语言。具体讲:汉藏语系中的语族有,一是藏缅语族,包括藏语支:藏语;景颇语支:景颇语、阿侬语(怒族);彝语支:彝语、哈尼语、傈僳语、拉祜语、纳西语、基诺语、怒苏语(怒族)、柔诺语(怒族)、卡卓语(自称“卡卓”的蒙古族使用的语言);缅语支:载佤语(景颇族)、阿昌族;语支未定:白语、普米语、独龙语。二是壮侗语族中的壮傣语支,包括:壮语、傣语、布依语。三是苗瑶语支分为:苗语支,包括苗语、布努语(瑶族);瑶语支包括勉语(瑶族)。南亚语系的孟高棉语族分为:一是佤语支,包括佤语、布朗语、德昂语;二是克木语。以上28种语言中,人口较多和分布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由于严峻的山川阻隔,往往形成若干民族支系和与之相应的方言和土语。

云南有民族文字的11个少数民族中,新中国成立前有23种民族文字。其中属于印度巴利文系统的傣文有五种,即西双版纳的傣仂文、德宏的傣哪文、瑞丽、孟连的傣绷文、金平傣文、新平傣文、玛丽玛萨文和拉丁化拼音文字。傈僳文3种,即一种为本族农民汪忍波创造的音节文字,另两种为外国传教士所创。彝文两种,一种为本民族原有的超方言的音节文字,一种为外国传教士拟制的拼音文字。景颇文三种,一种是外国传教士所创制,两种载瓦语。藏文同西藏藏文。苗文、哈尼文、拉祜文、佤文、独龙文,都是外国传教士所创。

多元的民族传统宗教文化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区,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地区。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以及原始宗教信仰等。云南的佛教包括巴利语系、藏语系和汉语系三大部派。巴利语经典系佛教(又称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德宏、思茅、临沧和保山等地州,为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民族及部分佤族群众信仰。藏语经典系佛教(亦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主要分布在迪庆、丽江和怒江等地州的中甸、德钦、维西、丽江、宁蒗、贡山等县,为藏族和部分纳西族、普米族群众信仰。汉语经典系佛教(简称大乘佛教或汉地佛教),主要分布在昆明、大理、保山、玉溪、红河、楚雄、东川、曲靖、临沧和昭通等地州市,为部分汉族、白族、纳西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昆明、玉溪、红河、文山、大理、保山、昭通、楚雄、思茅和曲靖等地州市,为回族和部分傣族、白族、藏族、壮族群众信仰。基督教在云南16个地州市都有分布,为汉、苗、傈僳、景颇、彝、佤、怒、独龙、拉祜和傣族等族的部分群众信仰。天主教主要分布在昆明、昭通、红河、文山、大理、曲靖、迪庆和德宏等地州市,为汉、彝、苗、傈僳和景颇等族的部分群众信仰。道教主要分布在昆明、保山、临沧、大理和昭通等地州市,为部分汉族群众信仰。云南的少数民族还普遍信奉原始宗教。上述情况表明,云南各民族宗教信仰情况较为复杂,既有现代宗教,又有原始宗教;既有一个民族信仰一种宗教或同一民族信仰几种宗教的,又有几个民族共同信仰一种宗教的。

形态各异的民族习俗

风俗习惯或民俗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带有传承性的东西。作为多民族省区,云南各民族的民俗内容极为丰富,范围很广,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这些民俗包括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和文艺民俗。其表现形式亦可分为:一是心理的或心意现象,即以信仰为核心,包括各种忌讳在内的反映在心理上的传承;二是行为的或有形的民俗,是心理民俗的反映,更多地表现在仪式、祭祀、婚姻、祈禳、驱祟以及岁时节日、纪念、游艺等活动上;三是语言的民俗,主要是以语言为手段表现人们的思想愿望和要求的传承性艺术,包括不自觉的艺术加工的神话、传说、故事等。云南民族民俗具有多样性、原始性和融合性特点。

综上所述,多民族是云南的基本省情,多民族表现在历史久远的民族交往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居住分布格局,丰富多彩的民族语言文字、多元的民族传统宗教文化、形态各异的民族民俗习惯特点,构成我们认识、掌握和研究云南民族团结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基本前提。这些特点认识得清,把握得好,以及在这些特点方面所产生的问题处理得当,那么,云南的民族团结就搞得好;否则就会出相反的结果。

2.云南民族团结发展的历史回顾

云南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地区,从远古时候起,不同系列的民族部落或部落集团,就相互交错,共同开发了云南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先秦时期,包括云南在内的西南各族,不仅已与中原建立了广泛而较为巩固的联系,而为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开发西南边疆作出了重要贡献。如商、周王朝的立国和开发边疆,云南各民族祖先都积极参与。秦王朝统一六国,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云南各民族与中央王朝及其他各族的关系更为密切。秦汉王朝对西南夷地区的开发,使云南各族或纳入郡县管理,或正式接受中央王朝的羁縻统治。在这管理体制下,云南各族人民交往更为频繁,关系更为密切。各族人民一方面团结奋斗,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开发云南,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另一方面,各族人民又团结一致,共同反抗封建王朝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和民族歧视。在开发西南地区中,涌现出一批促进民族团结的开明人士。如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云南各民族中留下了许多促进民族团结的历史记载和美好传说。南诏国和大理国是由云南少数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权,其不仅表现出云南改组各族人民治国管理的智慧和才能,也更体现出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开发西南边疆的精神。虽然其间云南与中央王朝,因统治阶级的矛盾而出现争斗,但云南与中原,尤其是广大各族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密切的、友好的和团结的。南诏时期的“德化碑”历史地记载了这一事实。元朝云南行省的建立,不仅使云南更牢固地融入祖国大家庭,而且实现了更大范围的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来自东西南北中的各族人民,汇集于云南,共同开放祖国西南边疆。著名回族政治家赛典赤,至今在云南还流传着其在促进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开发云南的功绩。明清时期,云南民族大家庭成员更多,交往关系更密切,民族团结奋进的故事更多。

云南各族人民团结不仅表现在对云南边疆的经济开发上,更表现在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怕流血牺牲,抗击外国侵略,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反抗反动统治阶级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和民族歧视上。尤其是近现代,由于封建专制主义的腐败无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西方列强不断对我国领土的侵吞和封建统治阶级日益加深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和民族歧视,云南各族人民更加团结起来,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同类推荐
  • 过站不停

    过站不停

    从不同的方面展示,记录,刻画了异乡少女的内心世界,寓意当代社会转型时期的城乡差别,同时告诉我们,世道人心可变,真情永生难忘。也在《猫眼》里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值得探讨的社会思考:保护个人隐私安全,却无意侵害社会他人权益,类似这样的“灰色现象”,富有良知的我们当如何面对?通过“穿越”的手笔,在《梦里依稀见过你》里作者透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情感态度,以及对幸福人生、光明世界的积极追求。《拾荒者》想要表达的,是当一个人贫困荒凉一无所有的时候,亲情和牵挂会成为其平凡生命全部的价值和意义。
  • 敢于孤独的勇气

    敢于孤独的勇气

    你一定曾在孤独的时刻扪心自问过:人生的幸福真的会眷顾于我吗?我寻求到了那个独—无二的自我吗?我们终此一生,意义是什么?我们要如何去爱人和被爱?我应该过一种怎样的生活?我们渴望在哲学典籍中找到答案,却又畏惧其艰深与晦涩,害怕它的深邃与虚无。我们有时候要的不止答案,更要一份共鸣与疗愈,但幸而我们还有周国平,还有这一本全新毕生精华散文集——《敢于孤独的勇气》,它以融汇文学与哲学的美妙,带领我们去重新审视那些直面灵魂的问题,重新思考对于人生和生活的态度。愿这本书能让你保持内心的丰富、敏感与活跃,认识自己的禀赋与价值,过简单而富足的生活,享受生命本身,建立强大的灵魂世界。当你拥有敢于孤独的勇气,你便掌握了人生的真谛。
  • 中华诗词名句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中华诗词名句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本书搜集了大量的中华诗词中的经典名句,并配有解析,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树欲静而风不止”、“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等。荟萃了流传久远、脍炙人口、有欣赏和实用价值的名言佳句两千多条,编选的典籍从孔子整理的《诗经》到民国时期的著作,历两千多年。一书在手,尽览中国诗文词曲千古绝唱;开卷有益,领略宠中华民族文化千年辉煌。注释准确疏通词义,言简意赅,权威考证。鉴赏精辟,深入浅出,优美精当,陶冶情操。
  • 一世珍藏的诗歌200首

    一世珍藏的诗歌200首

    中外诗歌浩如烟海,古史诗、叙事诗、抒情诗种类繁多,争奇斗艳。本书仅选录了文艺复兴以来并经过了数代读者检验的部分中外诗歌名篇(不含中国清代以前诗歌)。在长长的诗歌长河中,这些诗歌名篇是语言的精华,智慧的结晶,思想的花朵,情绪的珍珠。它沉淀着人类的苦难与欢乐、幻灭与梦想、挫折与成功,折射着人类精神结构中永恒的尊严和美丽,体现了人类追求真善美、扬弃假恶丑的执着意念和高尚情怀。人,寄居在大地之上,处身于喧嚣的世界,需要这甘甜的蜜汁滋养。中外诗歌遗产需要继承和发展,首先就需要阅读。阅读是一种感悟心灵的精神活动。
  • 银水换神泉

    银水换神泉

    民间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是一座绚丽的文学宝库,珍藏着浩如烟海的内容健康、纯朴乐观、形式丰富多彩的文学瑰宝。它植根于民间,融幽黙、风趣、机智、巧合等元素于一体,以其通俗易懂上口易记而得以广泛流传。它源远流长,在某种程度上,它给正史以弥补,给名著的孕育奉献了营养,如《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基本上都是先有零散传说而后成书。民间文学作品的内容大多以扬善惩恶为主,催人奋进,积极向上,并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如果没有了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人类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平淡……
热门推荐
  • 佛渡异世

    佛渡异世

    [起点第三编辑组签约作品]佛曰:“世无不可渡之人。”且看龙心云于异世以佛之慈悲渡化世人,建立佛国极乐世界;以佛之降魔神通收服恶魔,惩戒神明。
  • 名家会评传习录

    名家会评传习录

    本书主要收集整理了数位名家对王阳明经典著作《传习录》的评语,遵照隆庆六年初刻版本上中下三卷的结构,对其语录和论学书信逐篇缀评。《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整理名家会评资料,深入浅出地阐释阳明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理念,旨在让读者轻松领悟阳明心学的智慧精髓,修炼内心强大的自己,开启致良知的正循环,是各级领导干部提升自身修养的必备读物。
  • 强势妻子:我的温柔你不懂

    强势妻子:我的温柔你不懂

    冷千雪兴高采烈的回到家中,想要把好消息告诉老公一起分享,却发现丈夫跟别的女人鬼混,还让她滚出家里。伤心的她发誓没有了他也照样过得很好,可是她却陷入了一场场阴谋当中……
  • 菜鸡随笔

    菜鸡随笔

    一个应届双非计算机硕士,也曾梦想探索星辰与大海。毕业之际,发现自己只是一个菜鸡普通人。成不了天才,只好努力生活,写写代码,看看书,写写随笔,总想要跟世俗保持最后一丝距离。想到哪写到哪,随心,随缘,随便。
  • 我乃水帝

    我乃水帝

    简介怎么写?啊啊啊啊!我不知道啊!不知道这样写行不行?会不会写的太好了?萌新瑟瑟发抖,心情很是激动……主角以水证道,骑着羊驼闯荡水界,各种无厘头接踵而来……裙号:730042181
  • 霹雳女帝与入赘狂夫

    霹雳女帝与入赘狂夫

    叶舒凌刚穿过去就被殉葬了!还有比这更悲催的事情吗?有的,女王陛下,刚刚您的入赘王夫带着三门红衣大炮,破宫门而入了!这次,我们是放毒烟呢还是撒毒粉啊?
  • 鸣刀从刃

    鸣刀从刃

    源赖光以血锻鬼切之躯,覆以情塑鬼切之神,以生命淬其之刃、砥岁月炼其心,存正义为其鞘,终造就天剑韧心鬼切的至坚之锋与至韧之心。他们的关系就像是那绵长幽婉生世不绝的血契,源赖光之于鬼切,是如父如兄,如光如影,如师如友,是知交亦是死敌,是相容的矛盾灵魂,是互为半身。
  • 九天墓葬

    九天墓葬

    重生之际,家族遭灭,为避仇家,苟且于青云宗内,且看他如何从一个家族废物崛起为盖世强者。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雄霸仙朝

    雄霸仙朝

    大汉神武十七年春,李玄心出剑南,从此万仙来朝,天下共拜汉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