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76900000042

第42章 最高统帅的家庭生活(1)

纳杰日达的母亲并不赞成她和斯大林的婚事,她与斯大林是多年的老朋友和亲密无间的战友。尽管十月革命后,斯大林在党内有一定的地位,但这位母亲并不想高攀,何况她也饱尝了嫁给革命家的苦头,而这一切都以纳杰日达的自杀得到了证明……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经查实他在海外没有任何存款,在苏联国内,他一生的积蓄也只有3,000卢布……

斯大林的家庭生活

十月革命胜利的日子,也正是斯大林的前妻叶卡捷琳娜去世IO周年的时刻。在胜利喜悦之余,斯大林总感到身边缺少点什么。多年的战乱使他无心回顾令人心碎的往事,更无暇返回故乡看望年迈的老母和年仅十岁的儿子。在彼得格勒唯一的好友就是阿利卢耶夫一家了。斯大林刚刚从流放地回来,首先就去阿利卢耶夫家落脚。那时,斯大林还不曾想到,一年之后竟与他的女儿结成夫妻。

锁匠出身的阿利卢耶夫是一位忠诚可靠的革命者,他一家亦可称为地地道道的革命家庭。他的父母早年都是农奴,他年轻时参加革命。婚后,他那聪明、开朗的妻子也随他一起从事革命活动。他们生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二女儿纳杰日达1901年出生于巴库,童年是在高加索度过的。1904年,斯大林在家乡从事革命时就见过她。那时,她还是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13年后,斯大林再次见到纳杰日达时,她已长成一个亭亭玉立、文质彬彬的女学生了。她高高匀称的身材充满青春的活力,那双质朴的眼睛里充满浓厚的东方气质。斯大林那颗冰封已久的心,不禁加快了跳动。从纳杰日达的身上,斯大林看到了前妻叶卡捷琳娜的影子。

当时,女孩亲眼看到斯大林和一批革命者秘密在她家开会;看到列宁在她家躲避临时政府的通缉。尽管开始她对眼前的一切还一无所知,但在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她很快成长起来。1917年10月,当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隆隆炮声传到寂静的斯莫尔尼中学校园时,老师和学生们再也无心上课了。这所有名的贵族学校也成为苏维埃和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所在地。就在这个时候,她认识了列宁、托洛茨基、斯维尔德洛夫等布尔什维克的领袖,也认识了后来成为其丈夫的斯大林。在纳杰日达眼里,他们是高尚而伟大的英雄人物,在少女心中对他们充满无限敬仰和崇拜之情。

按照常规。纳杰日达应在斯莫尔尼中学读到18岁。可是,十月革命改变了纳杰日达的生活道路。学校停课期间,她除了学习钢琴和圣经以外,经常到其母校——现在的斯莫尼宫听革命领袖的演讲。那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啊:蜂拥而至的人群,慷慨激昂的讲演,暴风雨般的掌声,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无一不撞击少女那颗年轻的心。特别是列宁的演讲,那么富于哲理,铿锵有力。一种强烈的想成为一个“女布尔什维克”的愿望在少女心底油然而生。纳杰日达在1918年1月16日的日记中这样写到:“一周来,我们天天参加全俄苏维埃工农代表大会,托洛茨基和列宁讲起话来很有意思,人们特别爱听。明天,1月17日是代表大会最后一天,我们一定都要去。”少女纳杰日达完全沉浸在对革命领袖的钦佩、对革命前程的向往、随时准备为之奋斗和献身的革命激情之中。

对于斯大林,纳杰日达并不陌生。她知道他是个四处奔波的革命者,曾得到过她父母的保护,后来又作为一个革命家从西伯利亚回来了。尽管他沉默寡言,不善表达,但他那稳重的作风和特有的魅力,同样深深地打动了少女的心。

1918年夏天,女孩毅然随斯大林开赴南方战场。在察里津,他们俩共同度过了战火纷飞的艰苦岁月。残酷的环境使他们结合的愿望更迫切了。1919年春天,他们结婚了。

开始,纳杰日达的母亲并不赞成这桩婚事。她与斯大林是多年的老朋友和亲密无间的老战友。尽管十月革命胜利后,斯大林在党内有一定的地位,但这位母亲并不想高攀。何况她自己饱尝了嫁给一个革命家的苦头。她料到女儿嫁给这位心里只有革命的政治家不会给她带来多少幸福和欢乐,况且他俩的年龄又相差22岁。可是,母亲说服不了天真、浪漫、痴情的女儿。她的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都支持妹妹的选择。纳杰日达决心像斯大林一样发奋工作,为实现社会主义贡献终生。斯大林则喜欢她的东方气质,喜欢她的单纯和朴素。爱情的立足点显然不同,但结合是不可避免的了。悲剧就这样有了一个美好的开端。

婚后,他们在莫斯科安了一个家。无疑,这个家是相当简陋的。20年代的俄国第一批领导人生活都很简朴。婚后的斯大林并没有因为成立了家庭和拥有一个年轻美貌的妻子而改变多年养成的独身生活的习惯。他工作起来仍然是没日没夜,没有节假日和上下班。特别在他担任总书记以后,秘书每天送来的一叠厚厚的报告、文件、电报、人民来信,堆得像小山一样,他都仔细地阅读、认真地批示。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事业中去。在他的脑海里除了工作和事业以外,似乎不存在任何爱好与乐趣。在生活方面也往往显得对自己过分苛刻,唯一的奢侈品是在餐桌上多加一杯格鲁吉亚的纯葡萄酒。斯大林在喝醉酒时往往粗鲁、冲动,甚至丧失理智。这也许是格鲁吉亚民族的习惯或父辈影响的结果。可想而知,对于这样一个人,家庭和妻子在他心目中能占有多少地位呢?

除了饮酒,斯大林没有任何爱好。后来,在戏剧的音乐方面,他似乎受到妻子的感染,偶尔也牺牲一点工作时间去莫斯科剧院欣赏一下高雅艺术。从20年代末期开始,斯大林就养成了每周看一两次电影的习惯。但是,他认为:电影和其他艺术,其功能仅仅是为了“教育人”,除此之外,别无他用。因此,他在审视一切文学、艺术作品时,也总是紧紧绷着阶级斗争这根“弦”。斯大林在欣赏艺术的时候也像是在工作。在他看来,除了政治的需要之外,艺术的存在几乎是没有价值的。

斯大林出席苏联最高国务委员会会议。他的妻子与他不同。她酷爱音乐,喜欢唱歌和弹琴。为此,他们的住宅里买来了一架钢琴。

对于居住条件,斯大林更是无心过问。也许是早年贫寒身世的原因,或者是多次流放生活的习惯。工作繁忙的时候,办公室就成了卧室,沙发就成了床铺。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没有那种贵族习惯”。

受他的影响,斯大林自己的家里则更是极其俭朴,屋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沙发椅上罩着布罩。睡觉时盖的是军被。他特别坚持用国产货,而拒绝使用进口的东西。这也许标志着他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对于丈夫紧张的工作作风,纳杰日达是能够理解和体谅的。她知道,自己的丈夫干的是解放全人类的宏伟事业,是“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终生”的革命壮举。因此,她全身心地投入到支持丈夫的事业中去。起初,她在斯大林所属的民族事务人民委员部任秘书,后来在福季耶娃领导的列宁秘书处工作。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她都默默地支持着斯大林。在丈夫不回家的夜晚,她总是抱着美好的憧憬和希望去度过漫漫长夜……

斯大林艰苦朴素的作风对妻子也是感染至深的。她从不因丈夫做了国家领导人而追求特殊化。她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妻子,但她穿的上衣腋下和裙子衬里全是补丁。这样的衣服一直保存了几十年。后来,她的姐姐把这些遗物转交给了斯大林的孙女。

1921年,纳杰日达生下一个儿子,取名瓦西里。五年后,他们的女儿也出世了,名叫斯维特兰娜。纳杰日达发现,在幼小的儿女们面前,斯大林那原本粗暴和冷漠的性格会发生一些改变。于是,她经常把一双儿女带到斯大林面前,让他亲近他们,爱护他们。

在祖巴洛沃别墅里,除了斯大林一家四口外,斯大林前妻的儿子雅科夫,纳杰日达的父母、姐姐和哥哥也住在这里。这里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充满了天伦之乐。纳杰日达待人谦和,她对别墅里的工作人员十分宽厚,对所有的亲属和邻居都很热情。斯大林前妻的哥哥亚历山大是斯大林的同乡、老战友,一个忠心耿耿的布尔什维克。他是这所别墅里的常客。所有类似这样的亲属都有别墅的出入证,可以随时进出。

除了斯大林的亲属外,还有克里姆林宫的同事及他们的妻子,如莫洛托夫、安德列耶夫、卡冈诺维奇、布哈林等人及他们的妻子也是这里的常客。他们经常在一起见面,聊天,有时在树林里弹琴唱歌。斯大林的儿女都特别喜欢客人们来聚会,喜欢愿意逗孩子玩的布哈林的到来,因为每次他都带来玩具,甚至还带来小动物,如刺猬、小蛇、狐狸等。每当这时,树林里就充满欢声笑语。

纳杰日达是一位纯朴善良的女性,她爱生活、爱孩子、她尤其喜欢斯大林的大儿子雅科夫。1921年,雅科夫从老家高加索来到莫斯科时,刚刚14岁。他是个文静内向的孩子,并有谦虚、正派的好品格。纳杰日达作为继母,仅仅比他大6岁。他们之间在性格、年龄上丝毫没有“代沟”。继母待他就像亲生儿子,这使雅科夫对继母产生了一种敬重和依赖之情。

在斯大林的家庭里,虽然有许多和谐明快的线条,但这并没有掩盖和驱散生活中不断出现的痛苦阴影。它一次次地使人心碎、令人震惊,这一切都源于家庭的男主人——斯大林。

他对长期没有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大儿子雅科夫比较冷漠。他认为儿子的性格很不像自已。他把儿子的谦让看成软弱,把儿子的诚实看成笨拙。他不满意雅科夫的第一个未婚妻,并粗暴地干涉他们的婚姻。在他的眼里,雅科夫是一个不能成才的庸人。

由于父亲的冷漠,雅科夫曾用手枪自杀,幸好没有打中要害才免于一死。但伤后良久未愈。而当斯太林看到受伤的儿子时,只是冷冷地讥讽说:“啊,没打中,你的枪法都不准。”善良的妻子科不敢相信,自己的丈夫是这样一个心冷如冰的人。可严酷的现实使她又不得不正视这一切。

大概从那时起,妻子就与斯大林产生了分歧。斯大林希望纳杰日达做个专职妻子就足够了。可妻子却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她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以后,希望多为党和国家作些贡献。对于优越的生活环境和众多契卡(保安人员)的包围,她感到很不适应,她希望能和普通百姓一样地生活,一样地尽享天伦之乐。尽管丈夫身居高位。拥有无隈的权利和威望,可是她却感受不到幸福。她想不明白,在这样一个看起来完美的家庭里,有三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有两位纯朴,宽厚的老人(斯大林的岳父母),有忠实、善良、任劳任怨的妻子,但这些和谐的音符为什么就谱写不出优美的乐意呢?在百思不得其解的苦恼中,渐渐地,她对这个家庭失去了信心,并开始责怪自己的丈夫“不关心家庭和孩子”。

太儿子雅科夫战死沙场英勇牺牲的事迹使父亲斯大林既骄傲又难过。骄傲的是:他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培养,他为祖国而死,人民不会忘记他。然而,作为亲生父亲,斯大林觉得对不起儿子——对他的爱太少了。

斯大林的次子瓦西里,出生在动荡的1921年。当时内战刚刚结束,国家一贫如洗,人民仍生活在极端穷困之中。斯大林和他的妻子在莫斯科安排了一个简朴的家。政府按规定分配给任民族事务委员的斯大林一所别墅,它是一个大资本家遗留下的房产。别墅内风景秀丽、格调典雅、曲径通幽,颇有俄罗斯古建筑的韵味。瓦西里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诞生并度过他的童年的。

瓦西里长大以后,称父亲是“职业革命者”。但在幼年,他的确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在忙些什么;不知道家乡是在哪里,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老家中还有一个慈祥的奶奶。有一次,不知是什么人把这些情况告诉了他,他感到很新奇。于是,他神秘地对妹妹斯维特兰娜小声说:“你知道吗?咱们的爸爸是格鲁吉亚人!”

30年代初,瓦西里到莫斯科实验示范学校学习。从此开始了集体生活和学习。小时候,他习惯有众多的服务人员围着他,突然改变了环境有些不适应。老师们很快发现了他那种不沉稳、好冲动的性格。这再次证明他的天生秉性不像爸爸而更像爷爷。另外,斯大林按照格鲁吉亚家乡的老习俗,常爱给瓦西里一些度数较低的红葡萄酒。虽然母亲对此事很反感,瓦西里还是养成了饮酒的习惯。这与他长大以后酗酒成性、放荡不羁不无关系。

瓦西里11岁那年,发生了不幸的事情——母亲突然离他而去了。在那个漆黑、可怕的夜晚,他似乎隐约知道一些母亲去世的真相。因为,当时他被那个可怕金属器械发出的声音惊醒了。据知情者介绍:瓦西里从床上爬起来,径直走到父亲面前,质问母亲的死因。但他没有得到回答。看来,当时斯大林的心情是极为矛盾的:他不知道自己的妻子究竟是叛徒还是烈士。他为失去纯真、善良的爱妻而难过,但又不能容忍妻子的固执、直率和缺乏高瞻远瞩。对于妻子和事业,斯大林最终选择了后者。这种选择是痛苦的。在斯大林看来,政治斗争要比战场上的厮杀更为残酷。因为它要付出比死亡更可怕的精神代价——心灵之血是“一滴一滴地”献出去的。面对儿子的质问,斯大林只能保持沉默。当时,他理解儿子的感情,他更怜惜正在熟睡的女儿!等到天明,年仅五岁的孩子醒来时看不到妈妈,这该怎样向她解释呢?在场的人第一次看到:像钢铁一般坚强的领袖在儿子和妻子的遗体面前流泪了。

经过这次的重大打击,父亲和儿子的性格都有些改变。他们的关系越来越生疏了。瓦西里对父亲的严厉教导甚至产生一种逆反心理。斯大林索性把管教儿子的权利全部交给服务和保卫人员。

进入青年时代的瓦西里经常过量地饮酒。“借酒消愁”的颓废思想使他成为一名不守纪律的大学生。斯大林对儿子的不轨行为,除了责骂,除了委托契卡人员对他严加管教之外,几乎毫无办法。

在学习能力方面,瓦西里远不及自己的父亲。因为他缺乏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上课漫不经心,思想容易开小差。他对自己的才能估计过高,并有很强的自尊心。因此,老师和服务人员都不敢严格管教他。

在职业的选择方面,最早他想当一名骑兵战士。他最钦佩骑兵团长布琼尼。布琼尼是他心目中的英雄。还喜欢布琼尼胯下的那匹马。一谈起马的习性来,他兴致勃勃,滔滔不绝。但他最终并没有从事骑兵这一职业,而是当上了一名威武的飞行员,他唯一擅长的是爱好体育锻炼,所以他选择这个职业是挺恰当的。

1941年6月,20岁的瓦西里正式成为红军空军监察部的一名飞行监察员。三个月后,就荣升为红军空军监察部部长。

卫国战争开始后,瓦西里勇敢地飞往前线战场。

同类推荐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著名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一部自传体著作,也是她的处女作,于1903年出版,作品一发表,立即在美国引起了轰动,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本书详细讲述了小海伦·凯勒因一场疾病失去了视觉、听觉,但在安妮·沙利文老师的耐心教育下学会读书认字、认识世界,并以优秀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最终成长为一个名垂青史的教育家及作家的故事。全书文字朴实优美,富有哲理,行文流畅简洁、真实感人,是自传文学的佼佼者。
  • 南丁格尔

    南丁格尔

    南丁格尔(NightingaleF1820~1910)英国人。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家境优裕,受过高等教育,博览了许多文学名著,通晓历史、哲学、数学、信仰宗教,擅长音乐与绘画,精通英、法、德、意四门语言。年青时代由于常协助父亲的老友(一位医生)精心护理病人,逐渐对护理工作发生了兴趣。她曾到德国、法国、希腊等地考察这些国家的医院和慈善机构,充实阅力,坚定立志于护理事业的决心。她自学有关护理知识,积极参加讨论医学社团关于社会福利、儿童教育和医院设施的改善等问题。1850年在她30岁时去德国学习护理,33岁时又去巴黎学习护理组织工作。回国后任伦敦一家医院的护理主任。
  • 古今回族名人

    古今回族名人

    我们不可以把回族与伊斯兰教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不可以把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混为一谈,但“回族是以伊斯兰教为纽带逐渐形成的民族共同体”的结论已经得到了共识。从唐宋时期的“番客”“土生番客”到蒙元王朝的“回回人”(官方文书按其职业称为“回回军”“回回工匠”“回回商人”“回回掌教”等),因为政治上的共同命运,宗教信仰上的一致,生活上围清真寺而居的居住格局,形成共同的民族意识。明代,回回脱离行伍生活,从事农业、牧业、手工业、商业,形成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商业经济为特色的行业特点。
  • 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

    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

    《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是一代大师梁实秋最经典散文作品集,也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梁实秋自传,由其生前关于自身生平的经典文章辑录而成。在书中,他一改平时幽默、诙谐的文风,用细腻而又真挚的语言深情回忆了自己的个人经历和生活环境,包括儿时的家庭生活,清华八年的求学生涯,赴美留学的学习经历,全景展现了一代大师青少年时代的成长轨迹,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文化习俗。志满中年,立志交游,他写下赴台前后的见闻、感想和游历;离开故土,家国之思,他回忆人生最重要最快乐的时光,对故友至亲的深切缅怀,饱含浓郁的怀旧情调和人生哲理,让读者看到梁实秋闲散恬淡、幽默风趣外表下更真实、感性的一面。
  • 谍海幽灵

    谍海幽灵

    本书内容包括卧底东京的“红谍”、德英两国间谍战、无声战场的较量、双面巨谍的蜕变、转败为胜的密码本、格鲁乌王牌特工、夏威夷窃取“珍珠”等。
热门推荐
  • 我在修真做幕后

    我在修真做幕后

    修真界风起云涌,总有人躲在幕后。林剑,本是天骄之子为何沦为废物!请看《我在修真做幕后》×请看《林剑装逼记》√
  • 小山无敌

    小山无敌

    陈小山是楠鸿派的一名杂役弟子,在即将被遣送下山之际,他偶然得到一枚魔门本命法器,自此踏上求长生之路。心不坚者,求不得长生。身不正者,求不得长生。行不端者,求不得长生。不管沧海桑田如何变迁,人间尚在,便是明证。然,正身心是基石,还需另有斩妖降魔的手段。群魔乱舞中,我有一拳荡妖氛。河川枯竭日,我有一珠生灵山。天地翻覆时,我有一剑定乾坤。若,拳剑珠皆不在,我还有一颗傲胆,俯仰皆不愧于心。而,心无愧者,自无敌天下。
  • 再世为蚁

    再世为蚁

    身为一个修仙者,齐川深知修仙的艰难,也想过自己有一天会陨落在修仙路上,但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是被踩死的,被踩死他也忍了,谁让咱嘴欠惹了大能呢,死了也活该。但是最不能让他容忍的就是那位大能的技术实在不咋地,竟然没有把他彻底踩死,导致他的灵魂莫名奇妙的跑到了天辰大陆,其实这也正常,毕竟灵魂没有消失就可以夺舍不是。但是上天并没有给他选择的机会,直接把他的灵魂怼进了一只蚂蚁的身体里这就有点过份了。
  • 洞仙歌之问道

    洞仙歌之问道

    山村小子徐不弃偶得奇缘,拜入天下道门祖庭真元宗门下,兼又遇上心中那个她。习道法、修仙缘,由此踏上一段腥风血雨又波云诡谲的江湖路。鬼道茫茫、仙道渺渺,谁证天道?
  • 剑破星穹

    剑破星穹

    “哈哈,风师兄,你这拳头怎么没以前重了,使点劲啊”“风师兄,你早上没吃饭吗?用力呀!怎么像挠痒痒一样!”丁昊一脸贱贱的笑道。此时的风逝恨不得把丁昊给吃掉,这小子简直是打不死的小强,这两个月以来,每天早上,丁昊都会准时来喊“风师兄,还我仙石!”每次风逝都出去狂揍他一顿,可第二天他依然出现……简直是风雨不误!而且到后来是越来越耐抗了,现在风逝也只能是凭借自己的速度优势才能时不时的打上几拳,可似乎起不到什么大的作用啊……又过了一个星期,“师弟,我求求你,明天别来了,等师兄下回有仙石了一定还你……”————拥有不败神体的丁昊必须不停的去挨揍,去受虐,才能不断的突破自我,成就一拳碎地,一掌破天的神功
  • 记数字7

    记数字7

    有时候一个数字总是那么神奇,哪个数字让你心跳加速了?
  • 亡灵召唤使

    亡灵召唤使

    沈建已经72小时没合眼了,因为他身边围着一群鬼魂。而这些鬼魂,竟然是一个面目可憎的糟老头派来的。魍魉之气笼罩整个城市,一场天大的浩劫,正压城而来……
  • 首席灰姑娘

    首席灰姑娘

    偶然的碰撞让原本天差地别的两个人相遇,命运的玩笑让他们选择了错误的开始。他的靠近温暖了她冰凉的生活,然而注定只是擦肩而过的邂逅。初恋情人的归来会给她的生活带来转机吗,他的深情是辜负还是接受?拨开云雾终于认识了自己的真心,却无力靠近。使尽手段,花招用尽,最终只是他们生命里的跳梁小丑?迷茫的她到底情归何处,是执着爱慕的校友,是深情难改的初恋,还是飘忽不定的情人?你的深情我许生以报!如果爱情只是发生在我们生命中的偶然事件,那么我很庆幸,你我的生命中幸运地发生了这次偶然事件。
  • 等待花季

    等待花季

    他走进了一个神秘又寂寞的世界———她看起来像水晶似的剔透雅致,令人忍不住靠近,又怕不小心碰伤了她,很想细心地、专一地呵护她。她钟爱玫瑰,连一株枯萎的花苗也不愿意放弃,因为玫瑰代表着她最美好的回忆……独自抚养儿子的这些年来,他试着谈过几次恋爱,只有这个柔美的小女人,用最特别的方式走进他的心,让他心动了,想为她停留,想让她钟爱的玫瑰再度盛开。因为花开了,爱与幸福也要来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花雨三重奏

    花雨三重奏

    虽然我们性格不同,前行的道路也不相同,哪怕最后陌路,至少记忆中留下了你们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