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141300000009

第9章 于自得中享受真人生——品读《老子》(1)

§§§第一节 【包容是人性至善的境界】

大地承载万物,维持着所有生命的成长,一切生灵所用所需都仰仗大地的给养。然而,它所得来的回报不过是污物废弃与腐朽尸骨。对此,大地毫无怨言,不但生生不息滋补了万物,而且还承载了万物的罪过。大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地存在,就是因为它大公无私的胸襟。故老子言:“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人生在世,也应当效法大地这种伟大的精神,即以其无私成其私。

一位16岁的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智者。他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够给别人愉快的人呢?”智者望着他笑着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是很难得了。很多比你年长很多的人,从他们问的问题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给他们多少解释,都不可能让他们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少年满怀虔诚地听着。

智者接着说:“我送给你四句话。第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少年回答说:“是不是说,在我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是别人,这样痛苦就自然减轻了;当我欣喜若狂之时,把自己当成别人,那些狂喜也会变得平和中正一些?”智者微微点头,接着说:“第二句话,把别人当成自己。”少年沉思一会儿,说:“这样就可以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求,并且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智者两眼发光,继续说道:“第三句话,把别人当成别人。”少年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说,要充分地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智者哈哈大笑:“很好,很好。孺子可教也!第四句话是,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句话理解起来太难了,留着你以后慢慢品味吧。”

少年说:“这句话的含义,我是一时体会不出。但这四句话之间就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我用什么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呢?”智者说:“很简单,用一生的时间。”少年沉默了很久,然后叩首告别。

后来少年变成了壮年人,又变成了老人。再后来,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很久以后,人们都还时时提到他的名字。人们都说他是一位智者,因为他是一个愉快的人,而且也给每一个见到过他的人带来了愉快。

“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把自己当成自己”,简单的四句话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一个真正有修为的人就是懂得为别人考虑,将一切看开,人有了这样的胸怀,万事万物、快乐忧伤都会被汲取为自己的能量,心平气和地包容、接受,自然也就能够融入世间,得到别人由衷的敬重,所谓“有容乃大”就是这个道理。

人在不得意的时候,容易心生埋怨,于是纠扯不清,烦恼不堪。人立身处世应效法大地,要不改其德,包容一切。依老子“不自生”,“故能长生”的思想,人必须要去掉自私的观念,包容所有。

俯仰之间知人生

包容是至善人性达到的一种境界,是人性之花历经沧桑之后依然盛开的那份通透与恬然。一个人要想生活得平平静静、安安详详,重要的是拥有一颗包容之心,以博大的胸怀容忍一切的不如意,如此才能在精神上丰裕富足。如果以狭隘、自私的心态来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斤斤计较,沉溺于鸡毛蒜皮的琐事当中,就容易背负上精神的枷锁,不得解脱。

§§§第二节 【静心笃志,专注而无旁骛】

“致虚极,守静笃”,这是道家修行的原则。

道家时常用的“清”、“虚”与“致虚极,守静笃”有相近的意思。“清”、“虚”指的是一个空灵的境界。而“致”是做到、达到的意思,“致虚极”,是要空到极点,不受任何染污。“守静笃”讲的是功夫、作用,要始终如一地坚守。作任何功夫,精神都要集中,心无旁骛,才能成功。

一个人经过两山对峙间的木桥,突然,桥断了。奇怪的是,他没有跌下去,而是悬在半空中。脚下是深渊,是湍急的涧水。他抬起头,一架天梯荡在云端,望上去,天梯遥不可及。倘若落在悬崖边,他绝对会乱抓一气,哪怕抓到一根救命小草也好。可是这种境地,他彻底绝望了,吓瘫了,心慌意乱,不知如何是好。渐渐地,天梯缩回云中,不见了影踪,云中有个声音告诉他,其实这是障眼法,只要轻轻踮起脚尖儿就可以够到天梯,如果手足无措,自乱阵脚,便会真的陷入绝境。

每个人都会有遭遇到险恶和危难的时候,如果无法躲避,便唯有镇定以待,切不可让自己乱了阵脚,无论发生了什么,都应该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修为。

如果做不到心无旁骛,就会遇乱则乱,对于事情本身也没有什么帮助。尤其是在面临危难时,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理性和情绪上的斗争,内心随时随地都在打内战。这样的心理反应,无疑会影响人们的行为。所以,心慌意乱的时候,要及时调整,试着将一切外物都抛到九霄云外。

虽然说,宇宙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动,人也都在不停地忙碌,为世俗、为名利。然而当生命走到尽头,一切动都归于静,故而一动不如一静,以不变应万变。当然,真正的静并非只是指环境的宁谧,而是指一种心灵的感受。

很久以前,一位国王拿出一大笔赏金,看谁画得出最能代表平静祥和的意境。很多画家将自己的作品送到皇宫:有人画了夕阳西下的森林暮色,有人画了白茫茫的静谧雪景,有人画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国王亲自看过每件作品,最后选出一件作品。

这幅画中画了几座山,山形阴暗嶙峋,山峰尖锐孤傲。山上的天空漆黑一片,闪电从乌云中落下,满天冰雹和暴雨。这幅画和其他作品格格不入,不过如果仔细一看,可以看到险峻的岩石堆中有个小缝,里面有个鸟窝。尽管身旁狂风暴雨,小燕子还是蹲在窝里。

国王将朝臣召唤过来,将奖颁发给画的作者,他的解释是,宁静的真谛就在于宁静祥和的感觉,能让人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能保持心中的一片清澄。

静是一种内心的修为,是一种心灵的体验。诸葛亮54岁时在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若淡泊名利等身外之物,便可以真正明确自己的志向,若心无旁骛地投入某项你所钟爱的事业中,便可以实现远大的目标。这是诸葛亮一生的真实写照,亦是我们后人谨遵的名言。

俯仰之间知人生

生活就是心灵的修炼场,如同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这六字真言。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了然。

§§§第三节 【低调无为,自往高处】

波澜壮阔的大海之所以能够包容万物、笑纳百川,关键在于其处于低位。同理,为人恭敬谦虚,将自己的姿态放低,就如山谷般能吸纳万物,从而拥有足够的充实空间。可见,想要达到最高处,必须从最低处开始。

老子曾在讲万事万物的辩证两面之时,一笔带过了一句“高下相倾”,阐述了“高”、“低”之间的辩证关系。高与下的关系,看似十分简单,其实整句话的重点在相倾的“倾”字。天地宇宙,本来便在周圆旋转中,凡事崇高必有倾倒,复归于平。因此,高与下,本来就是相倾而自然归于平等的。

一位闻名遐迩的画家每逢青年画家登门求教,总是很耐心地给人看画指点。对于有潜力的青年才俊,更是尽心尽力,不惜耗费自己作画的时间。一次,一位后辈画家对于前辈的关爱有加感激涕零,老画家微笑着讲了一个故事。

40年前,一个青年拿着自己的画作到京都,想请一位自己敬仰的前辈画家指点一下。那画家看这青年是个无名小卒,连画轴都没让青年打开,便推托私务缠身,下了逐客令。青年走到门口,转过身说了一句话:“大师,您现在站在山顶,往下俯视我辈无名小卒,的确十分渺小;但您也应该知道,我从山下往上看您,您同样也十分渺小!”说完转身扬长而去。青年后来发愤学艺,终于在艺术界有所成就,他时刻记得那一次冷遇,也时刻提醒自己,一个人是否形象高大,并不在于他所处的位置,而在于他的人格、胸襟、修养。

站在山顶的人和居于山脚的人,在对方眼中,同样渺小。就算站在山顶,巍峨的也只是脚下的山峰,人不会因位置的升高而变得高大。

确实如此,当我们背负着尊严行走在世间高低不同、起伏不定的道路上,除了必须时刻提防四周的危险外,还要时刻提醒自己:头要低,腰须挺,谦卑做人更尊贵。

其实,人类的智慧可以认识世间的万事万物,却偏偏最难以认识自己。因为不认识自己,所以人处在人生高位时,往往容易飘飘然自得,甚至自命不凡。如果我们能用老子“高下相倾”的智慧做人,不论人生得失如何,懂得低头的道理,就会发现其实人生的天地还有更宽广的空间等待我们去开拓,这样就不会自满于小小的得失和成就中。

俯仰之间知人生

不要总以为人生向上走,才是进步风光的,正如老子告诉我们的,谦下也是向上的。古人说“以退为进”,又说“万事无如退步好”,在功名富贵之前退让一步,是何等的安然自在!在人我是非之前忍耐三分,是何等的悠然自得!这种谦恭中的忍让才是真正的进步,时时照顾脚下、脚踏实地地向前才至真至贵。人生不能只是往前直冲,有的时候,若能放低姿态,退一步思量,往往能登上更高的地方,看到海阔天空。

§§§第四节 【收藏锋芒,得内敛之气量】

老子曾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意思是说一个优秀的商人,深藏财货,而外表看起来好像一无所有;一个有修养的君子,内藏道德,而外表看起来好像是愚蠢迟钝。

睿智之人懂得光华内藏,以愚钝的表象遮盖其内在的智慧。三国时期的刘备就深谙敛藏才智之道。

三国时期的刘备在许多人眼中或许很软弱无能,只知痛哭流涕,成就蜀国千古功业的只是其手下的文臣武将,武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等骁将,文有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的伏龙凤雏。然而,刘备成就帝王霸业的关键却在于他能够一一收服这些清高孤傲、桀骜不驯的文武之士,让他们对自己甚至自己的儿子都肝脑涂地以求报答知遇之恩。

当长坂坡摔阿斗,对子龙言:“竖子几损我一员大将也!”一句话换来赵云的万死不辞。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痛哭:“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一句话让诸葛孔明战战兢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对手下人推心置腹,尽心竭力,看似毫无主见,实则成竹在胸。刘备深明韬光养晦之道,一时揽尽天下英雄。煮酒论英雄,曹操笑言,“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可谓一语中的。只是曹操过于自负,在刘备种菜浇花、心无大志的假象之下,掉以轻心,使得龙归大海,鹏程万里。

将能力表露在外面是人的天性。没有人不想出人头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野心”。但貌似强悍、威风凛凛的人并不是最有能力的,真正有本领的人是像刘备这样懂得隐藏自己的实力、韬光养晦之人。

有才气是好事,但是太盛未必是件好事,它容易遭人嫉妒,从而惹来灾祸。倒不如表现得平庸一些,万不能恃才傲物、放浪形骸,否则才气就会成为毁灭自己的无形杀手。真正能够成就永世不朽事业的人,是懂得不露才智的人。智慧到了极点,反而是平凡。一个人即使志向和企图是正当的,但是,一旦才智太过外露,就容易让旁人感到受威胁。他们可能会利用手中的权力或影响力对你进行打击,那么胸中大志就很有可能化为泡影。

俯仰之间知人生

一个人锋芒太盛了难免会灼伤他人,也会为自己招来更多的嫉恨和磨难。自夸自大无非是想要获得别人的赞扬与肯定,然而这种行为只能为人带来一时的心理满足,不仅本身毫无价值、毫无意义,反而会引发各种矛盾与冲突,为人生徒增诸多烦恼与愁苦。

§§§第五节 【放下一时富贵,换来一世快乐】

“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中的这一段话说的是无为之治的思想,也可以说是老子针对人世无常所提出来的办法。不过后世对老子的这一思想抱有一定的误解,称其为愚民政策。其实不然,老子不是要让人处于愚昧状态,而是害怕人们愚痴。无知、无欲的目的是要净化人的思想,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执著和妄想,不要让外在的事物刺激人的感官,从而产生极性的念头。也就是说,老百姓应该抛却贪欲妄想和私心杂念。而这无知无欲的状态,其实就是一种无为、自然的人生观。如果人人都做到这种境界,就会有全心全意为别人服务的意识,此时当然就“无不治”了。

然而,每一个太平无事的朝代,发展到后来总会背道而驰,动乱不安。原本人心纯朴善良、正直光明,却流于谲诈虚伪。因此,圣贤总在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对此,老子也有自己的慨叹。如果人们既不尚贤,又无欲而不争,那就合乎自然的规范,世界自会十分和谐。若是人们贪念富贵,欲罢不能,就会因此而丧失自由,甚至丢掉性命。

从前,在蓝蓝的大海深处,矗立着一座神秘的宝山。无数色彩斑斓的珠宝乱纷纷地堆在山上,每逢太阳一出,就在半空中映出许多纵横交织的彩色光环。

某年,一个出海的人偶尔经过宝山,从那里拿走一颗直径一寸的珍珠。他把这颗珠子小心地揣在怀里,然后兴高采烈地乘船返回。船驶出不到100里,忽然,晴朗的天空倏地阴暗下来,平静的海面掀起山丘似的波澜,这时只见一条狰狞可怖的蛟龙从海水深处破浪而出,在涛峰波谷之间翻腾飞舞。

富有航海经验的船老大大惊失色,急忙停住舵把,对身上揣着珍珠的人说:“哎呀,不好!这是蛟龙想要你的珠子呢!快献给它吧,不然的话,别说你的性命难保,还得连累我!”

揣着珍珠的人犹豫起来,把珍珠丢掉吧,实在舍不得;不丢掉吧,就要大难临头。思来想去,他还是决定保住珍珠。于是,他咬牙忍痛,用利刃剖开大腿的肌肉,把珍珠藏在里面。珍珠被肉紧紧裹住,光芒透不出来,蒙骗了蛟龙,蛟龙于是潜入海底,海面也随之平静下来。

那人一瘸一拐地回到家,从大腿里取出珍珠。珠子完好无损,闪闪的光芒把屋子映照得五彩缤纷。正当全家人惊喜地赞赏宝珠的时候,那人却痛苦地合上了双眼——大腿的溃烂夺去了他的生命。

用自己的性命来换得珠宝,再怎样宝贵的东西也是不值得的。相信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真正要面临“珠宝”与“生命”的权衡时,没有几个人真的能做出理智的选择。

富贵荣华终究是身外之物,而过多的身外之物只会是无穷尽的烦恼和麻烦。当不堪重负之时,不妨学会将自己的烦恼和包袱一一放下,让心态归零,使自己从欲念的无底深渊中得到释放与自由,从而以更为轻松的心态去迎接人生的挑战,这样才会活得快乐、潇洒。因此,老子所说的“无知、无欲”便是在繁华过后思悟的清醒,是超越世俗的大智大勇,也是放眼未来的豁达襟怀。

俯仰之间知人生

同类推荐
  • 原则:极简孟子

    原则:极简孟子

    王蒙写给年轻人的中国智慧读本,凝聚数十年读书心得与人生经验,直达《孟子》精华内核。在本书中,王蒙打破《孟子》千年不变的全文阅读模式,重新进行梳理,将孟子智慧中的精髓以简练的文字展现给读者。本书共分十大章,以“什么样的人生值得过?”开篇,从做人原则、学习方法、理性奋斗、得意戒骄、失意坚守、管理格局、社交态度、家庭责任八大方面切入,以“实现弘扬义理的高尚人生”结尾,以全新的脉络串联起210条《孟子》精华文字,每一页每一条都是硬核干货。
  • 哲理美文·生活品质

    哲理美文·生活品质

    本书不仅精选了中外著名作家的有关名篇,也精选了哲学家、成功家、思想家、政治家以及科学家等著名人士的哲理美文,全书分为五编:生活的写意、幸福的价值、快乐的期待、简单的完美、心境的需要。
  •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读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读

    本书主要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进行导读。书稿首先提纲挈领地描述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写作背景、书的结构、基本特点与出版情况,然后解析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主要思想。书稿主要从三个方面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思想进行了分析:首先是对黑格尔思辨的理性国家观与王权理论的批判,其次是对黑格尔行政权理论的批判,再次是对黑格尔立法权理论的批判。最后就《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进行了评述。
  • 教师必备的哲学基础

    教师必备的哲学基础

    本书针对目前新课程教育改革中的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老师在课堂上怎样把自己的知识更好地传给学生,使其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知识;如何处理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与学生获得知识途径的多样化之间的矛盾;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真正的知识;怎样展现和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这些已成为许多老师经常反思的问题。本书对这些问题做了诠释和解答。
  • 识人三经——人物志

    识人三经——人物志

    中国数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就是人的智力不断提高、智慧不断扩充的历史,是一部人才发展史。可以说,人才的选拔和使用,是一个亘古不朽的话题。历史上有作为的政治家和有识之士都明白,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尚书》中说:“知人则哲,能官人。”《周书》中说:“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吕氏春秋》说:“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唐太宗李世民说:“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明太祖朱元璋说:“贤才,国之宝也。”所以,古人十分重视人才,讲究用人之道,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和概括用人方略,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学理论。
热门推荐
  • 承宇

    承宇

    原子与原子之间的空白有什么?符文粒子!灵力!魔力!……当灵魂被激活后,个体生命便可以感知到那无处不在的“力量”。异能?魔法?斗气?星航时代,无所不能。
  • 帝王世纪

    帝王世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奇乐是云谣

    奇乐是云谣

    茫茫人海中,你我能够相遇便是缘分!简单地说,若悲伤是造孽,若开心便是美好,没有太多复杂的东西。大千世界,我们都是其中渺小的一员,却也可以拿起一只五彩的笔,写下你我的故事。繁华的上海城市之中,几位帅哥美女的相遇,几段简单却真诚的爱恋!
  • 女帝日录

    女帝日录

    云朝第三代皇帝云敦衿的日录(日记),里面记载的云朝皇宫有趣好玩的秘事,可否一观?
  • 玄天秘闻

    玄天秘闻

    一场谋划了千年之久的阴谋正在悄然进行着,永夜将至,是黑暗的降临还是光明的救赎先到来,我们无法得知,只能这样默默地前行着。
  • 妈妈情绪平和,孩子幸福一生:如何做一个不吼不叫、温和坚定的好妈妈

    妈妈情绪平和,孩子幸福一生:如何做一个不吼不叫、温和坚定的好妈妈

    早上赖床、不写作业、不收拾玩具、做事拖拉磨蹭、晚上不睡觉……这一件件的小事,都成为妈妈朝孩子乱发脾气、大吼大叫的导火索。朝孩子大吼大叫已经取代打骂,成为一种新的体罚方式。妈妈经常是超孩子吼叫之后后悔、自责,但是下一次还是忍不住吼孩子!本书由50万册畅销书《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作者,“不吼不叫”理念提倡者、推广者鲁鹏程老师所著,不仅分析了妈妈大吼大叫的深层原因,更提供戒掉吼叫的方法和技巧。让妈妈终止吼叫,做一个温和坚定的好妈妈!
  • 或许一切在开始之前

    或许一切在开始之前

    如果,我是说如果,在所有事情发生之前就已经有故事了呢。
  • 三世菩莲恋

    三世菩莲恋

    竹浅落本为一株青莲,却因机缘有幸幻为人,并拜入青莲大师门下。林墨染乃堂堂一皇子,却因生降之时天降异像而与青莲大师结缘。为辅佐他,她不惜放弃一切,哪怕生命。“前方如是河我便陪你一起过,是路,我便陪你走。”“我曾说过不悔,那便不会回头。”
  • 总编大人靠边站

    总编大人靠边站

    有没有搞错,她程怡心还能再倒霉一点吗?失恋就不说了,帮朋友代个班,上班路上竟然撞上一辆豪车,偷溜的时候还被人发现,之后又被前男友的现任女友给奚落羞辱,她惹不起,还是躲得起的,一个人灰溜溜的逃到了另一座城市,准备展开新的人生的她,却发现,被她撞上的那辆豪车的主人,竟然就是她未来的总编大人!更诡异的是,一直虐待她的臭男人,竟然某天向她发起了诡异的爱的告白,就在她准备给予回应的时候,发现,原来这个总编大人早就名草有了主,这个主,还是她不愿意惹的主儿,所以——总编大人,请靠边站!
  • 大大事

    大大事

    《大大事》是已出版图书《小小爱》的姊妹篇,两位80后作家用文字和图片绘制了她们生活的点点滴滴的小事,那些在大人世界里微小到看不见的事儿,在孩子们的眼睛里,可都是天大的大事儿!《大大事》中的每一句话都是一个很小但精确的生活瞬间,按春夏秋冬分为四类,有如一个小孩子的日记图画本。它有点小任性、小拧巴和十足的童稚,配合盆景儿的图画作品,(采用拼贴,粘土,PS,手工插画,多媒体等的融合之作)展现那个难以捕捉的瞬间——天真,童趣,稚拙,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