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389400000025

第25章 龙之俗(1)

所谓“龙之俗”,指的是有关龙的种种民俗事象。学术界将我国历史上通行的民俗事象分为巫术民俗,信仰民俗,服饰、饮食、居住民俗,建筑民俗,制度民俗,生产民俗,岁时节令民俗,人生仪礼民俗,商业贸易民俗,文艺游艺民俗等十大类。龙在这十大类中都有丰富多彩的表现。限于篇幅,本书简要介绍和分析若干种。

1.雨神

风调雨顺则五谷丰登牧草茂盛民事康乐,久旱不雨则草干稼死乃至颗粒无收人畜无食,雨水过多又成灾害。相对而言,人们对雨水的欢迎要多于对雨水的厌恶。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喜欢雨水的句子:“有淹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译成现在的话,就是:“阴云洋洋飘来,好雨缓缓下了。好雨落在公田,私田同时沾到”(余冠英译)。然而,作为一种自然天象,阴晴雨霁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往往不“知时节”,该雨的时候久久不雨,该晴的时候又久久不晴。古人对这些自然现象不可能有科学的理解,他们相信有超自然的天神主管着这一切,于是就把殷切的希望寄托在超自然的天神身上,相应地就产生了天旱时求雨和雨涝时求晴的祭祀民俗。

雨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自然条件之一,和古人的生产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不管是早期的采集和狩猎,还是后来的种植和畜牧,都离不开雨水的作用。

没有充分的证据说明龙就是先民心目中最早的主管雨水的天神,但先民们在龙的容合之初,就意识到龙和雨水有密切的关系却是肯定的。龙的诸多容合对象,都和雨水有不解之缘。云雾、雷电、虹霓、龙卷风等天象就不用说了,而动物类,如鳄,据考察研究,在下雨之前,有用胸腔排气,发出类似吼声巨响的习性,可以起到预告阴雨的作用,甚至被古人误以为鳄“能吐气成雾致雨”(《本草纲目》引《藏器》)。还有早在七八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就被先民们饲养,成为祭祀常物的猪,就曾以“水畜”的身份,成为古人心目中的雷雨之神。

《山海经》是我们可以透过其保存的神话片断,进而窥探远古先民造神轨迹的典籍。其中有关应龙的神话,就和雨水相联系。所谓“应龙畜水”;应龙处南方,“故南方多雨”、“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等。

商周至秦汉,是龙的形象粗具规模的时期,也是龙的雨神身份接近确立的时期。商代有一种被称为“珑”的用来求雨的玉,《说文》解释道:“珑,祷旱玉,龙文。从玉,从龙”。殷墟卜辞中也有向龙卜雨、做龙求雨的内容,如《安明·一二一八》:“乍(作)龙于凡田,又雨”;《佚·二一九》:“□龙□田,又雨”。

云从龙,这是周代人的认识了。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了一件“六龙雨师玉雕”:一位正面立人的头顶、衣袖、双足处均饰以成对的双龙。有人认为这就是当时的雨师形象。

到了汉代,云、雨、龙,在人们心目中成为密不可分的“三位一体”。王充在其《论衡》中即言:“雷雨时至,龙多登云。云龙相应,龙乘云雨而行”;“龙闻雷声则起,起而云至,云至而龙乘之。云雨感龙,龙亦起云而升天”。

成书于汉代的《列仙传》将赤松子奉为雨师,所谓“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据说神农时代,曾“川竭山崩,皆成沙碛”,连日大旱不雨,“禾黍各处枯槁”。这时,有一个“野人”出现了,他面容古怪,言语癫狂,上披草领,下系皮裙,蓬头跣足,指甲长如利爪,遍身黄毛覆盖,手里拿着一根柳枝,一边狂歌乱舞,一边高喊:我就是赤松子!我在王屋修炼了多年,才跟随赤真人南游衡岳。“真人常化赤色神首飞龙,往来其间”,我“亦化一赤虬,追蹑于后”。赤虬,即红色的有角小龙。这条小龙,“朝谒元始众圣”,因能够“随风雨上下,即命为雨师,主行霖雨”。

可见,尽管赤松子以野人的形象出现,但其另一番面目却是一条赤色的龙。

最早的直接称龙为雨师的,见于晋代葛洪撰的《抱朴子》:“山中辰日有自称雨师者,龙也。”晋之后,李靖、陈天君曾做过雨师。据《山西通志》

载,翌城县四望村有一座风雨神庙,庙里敬奉的神灵就是唐卫公李靖。按《逸史》所言,李靖未发迹前,经常到山里去,晚上就借宿在山民家里。有天半夜里,一位老妇人将一个水瓶传授给他,说:“天命行雨,烦子代劳”。

苍头牵一匹青骢马到,妇人告诫道:“子以水从马鬃下滴三滴就赶快止住,谨慎不要多了。”李靖遂乘马咆哮,跃入空中。也许是马惊所至,他竟然连滴数十滴,于是,第二天“一境大水”。同样的故事,在《埤雅广要》里,增加了老妪急急扣门,进屋后对李靖说“此龙宫也,天符命行雨,二子皆不在,欲奉烦何如”的话,然后才有“既而电掣云间,连下二十余滴,夜半平地水二丈”的结局。看来,李靖是借宿到“龙宫”里去了。而那老妪,很显然是一位龙母,她本来是叫两个龙子去行雨的,无奈龙子不在,才请李靖帮忙的。

这无疑是说,李靖不过是代替龙行了一回雨,真正的雨师还是龙。

陈天君做雨师见于《事物异名录》:“雨师名冯修,号;树德,又名陈华夫。”《集说诠真》曾说到雨师陈天君的塑像:“乌髯壮汉,左手执盂,内盛一龙,右手若洒水状。”特别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他的水是从盂里洒出的,而盂里却盛着一条龙,——龙和这位雨师的关系就可想而知了。宋代的石刻图案中有一个“乘龙雨师”,可以帮助我们对陈天君之类雨师的理解。

事实上,雨师的职任有一个由混乱、多方到基本上归一的过程。随着时序的演进,龙崇拜的普及,诸位雨师的形象、作用逐渐弱化、模糊化,龙的雨师形象日渐强化和突出。尤其是“龙王”的名称随着佛教的传播被人们接受后,作为司理雨水之神,龙王几乎取代了其他雨师和水神,赢得了广泛的崇拜和祭祀,遍布全国各地的大大小小的龙王庙便是其“物证”。至于称不称龙王为雨师,就无关紧要了。

龙之所以能将诸位雨师取而代之,盖由于其“水物”、“水相”的出身,和喜水的神性。出身和性格,使龙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得心应手地成为司理雨水之神,其职任,也是其他神灵不能取代的。

作为雨水之神,龙的传说遗闻可谓不胜枚举。《灵怪录》载,一个姓房的先生在终南山中修学,忽然听到一阵类似于铜器的嘎嘎之声。山中父老告诉他说,这是龙吟,不久就有大雨降临。房先生抬头观望,但见云气游漫,片刻果然骤雨如注。此后每每听到这样的龙吟,都要下雨,可谓“征验不差”。《埤雅广要》载,有位和尚讲经,一个老头儿来听,自我介绍说他是山下的龙,因为天旱才得空来这儿。和尚问:你能救旱吗?龙说:上帝把江湖封了,有水用不成。和尚说:这砚中的水能用吗?龙点点头,就吸了砚中水而去。这天晚上,天降大雨,全是黑水。

再看《异闻录》所载:天宝年间,扬州进贡水心镜一面,清莹照日,背有盘龙,势如飞动。唐明皇看到后很惊异。进镜官说,铸造此镜时,曾得到过一位自称姓龙名护的老人的帮助,老人还留下一首歌:

“盘龙盘龙,隐于镜中;分野有象,变化无穷;兴云吐雾,行雨生风;上清仙子,来献圣聪。”此后,凡遇大旱,只要将此镜祭祀一番,便得好雨。可惜这件水心镜不知流落到哪里了,其“神采”,我们从唐代的云龙纹铜镜上或许能领略一二。

山西省大同市内东街路南的九龙壁,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古老的琉璃影壁。壁身主体上有巨龙九条翻腾飞舞于惊涛骇浪水雾云气之间。关于这九条龙,民间有一个传说。据说很早以前,呼风唤雨全靠一条龙承担。这条龙一年四季奔走不歇,虽然日夜辛苦,毕竟力量有限,不能满足天下所有地方所有人要求风调雨顺的愿望。于是,此龙就向玉皇大帝启奏,要求多派几条龙帮助它行雨。玉帝准奏,调遣了八条巨龙归它指挥。天下百姓无不欢呼,便在龙王庙摆下好酒好菜,让九条龙享用。九条龙吃得大醉,醉后失控,行下倾盆大雨,大地上洪水泛滥,老百姓叫苦不迭。大雨过后,又一连数月干旱,河干井枯庄稼死,老百姓怨声载道,哀呼:“一龙治水风调雨顺,九龙治水旱涝不匀。”呼声惊动天廷,玉帝便传旨将八条龙分到了东南西北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方,将头龙封在中土,让其监望八方,各龙负责各方行雨事宜,谁渎职,就惩罚谁。

比大同九龙壁小了接近二分之一的北京北海九龙壁。其壁前壁后,各有盘龙九条,腾云荡波,矫健雄劲。周围还有六百多条小龙相陪衬。有关这座龙壁传说也有多种,其中一种是说这是明神宗之母李艳妃为了保护大西天经厂免遭火灾而建(实为清代所建),因为龙是兴云降雨之神。

可见两座九龙壁上的龙,都是堪称雨师的龙。

龙是雨水之神,行云布雨、司水理水是龙的天职。但是,龙对做自己分内的事情,有时自觉、及时,让老百姓喜闻乐见;有时就不自觉、不及时,背离老百姓的意愿:要雨时不雨,该晴时不晴;旱时井干泉涸,涝时江河滥溢。而且,龙和龙之间也有差别:有的龙很讲职业道德,认真、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的龙就疏懈、懒惰、玩忽职守。于是,就需要祈祷和祭祀,对那些尽职尽责的龙予以敬拜、表彰、鼓励和慰问,对那些失职渎职的龙予以提醒、督促、奉承、贿赂,甚至惩罚,这样,便形成了祈祷龙神的种种习俗。

2.习俗

前边谈到过,商代曾流行一种是用来求雨的龙形玉“珑”,其求法,大概离不了献祭、礼拜、巫师作法之类。甲骨卜辞中的“作龙于田”,当是一种“造龙求雨法”:用泥土沙石等材料做一条龙在田里,借此以求雨。这种方法,在《山海经》、《淮南子》等古籍中曾有介绍,如《大荒东经》言“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郭璞注:“今之土龙本此”;《地形训》言“土龙致雨”,高诱注:“汤遭旱,作土龙以像龙,云从龙,故致雨也”。

这种造龙求雨法一直延续到汉代以后。“春旱求雨……甲乙日为大苍龙一,长八丈,居中央;为小龙七,各长四丈,于东方皆东向,其间相去八尺……丙丁日为大赤龙一,长七丈,居中央;又为小龙六,各长三丈五尺,于南方皆南向,其间相去七尺……戊己日为大黄龙一,长五丈,居中央;又为小龙四,各长二丈五尺,于南方皆南向,其间相去五尺……庚辛日为大白龙一,长九丈,居中央;为小龙八,各长四丈五尺,于西方皆西向,相去九尺……壬癸日为大黑龙一,长六丈,居中央;又为小龙五,各长三丈,于北方皆北向,其间相去六尺”。这是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对西汉时期“造龙求雨”的描述,其场面是相当壮观的。当然,不会是仅仅将这些各种肤色的龙造出来摆在那里让人看,还要伴之以筑四通之坛,放置水蛤蟆、敬进清酒膊脯、祭生鱼、燔献雄鸡公猪、埋死人骨,以及祝斋、跪陈、礼拜,穿和龙同色的衣服翩翩起舞,甚至在求雨日令夫妇交合,等等。

山东沂水县韩家曲曾出土一块半圆形的汉代画像石。石上雕刻的“祷龙祈雨图”可以为我们想象和理解“造龙求雨法”提供帮助:画像顶部横伸一条弧形的双头龙,龙头向下张开作喷雨状,下面有长跪之人头顶盆皿接雨。龙下有凤鸟、羽人、芝草和巫师作乐的图案。

雩祭,是古代求雨的又一种方式。从史载来看,至晚在两周时期就有了雩祭。《左传·桓公五年》中有“启蛰而郊,龙见而雩”的话,这里的龙,大概指的是龙星,即东方苍龙。全句意思是,每到初春时节,看到苍龙星从东方升起的时候,都要由“官方”出面,举行求雨的祭礼。《论语·先进》中有“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话,王充解释“浴乎沂”是“涉沂水”,“像龙从水中出”。可见,所谓“舞雩”也是同龙相关的。

到了隋代及隋以后,“龙见而雩”和造龙求雨法依然被延用。《文献通考·郊社》载:“隋制雩坛,国南十三里,启夏门外道左,高一丈,周二十丈。

孟夏见龙则雩。……初请后二旬不雨者,即徙市,禁屠,皇帝御素服、避正殿、减膳、撤乐或露台听政,百官断伞、扇,令家人造土龙。雨澍,则命有司报州县。”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雩祭多由官方置办,造土龙多是民间行为,二者目的一致,因此常常将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

唐、五代、宋时还流行“投龙法”和“画龙求雨法”。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李隆基曾举行投龙典礼,即以铜版刊刻祈福祈雨的告文,投入山洞或江湖。南岳衡山紫盖峰下有一处水帘洞,据说当年的投龙活动就在此地举行。水帘洞左岸,还有一座像笼子悬于半山腰的龙神祠,相传当年唐玄宗投龙时曾在此处设立醮坛。五代时,吴越国王钱谬也曾下令在“洞府名山遍投龙简”,以祈求“风雨顺时军民乐业”。

另据《明室杂录》载,开元年间,关中大旱,唐玄宗即于龙池新造一殿,令少府监冯绍正,在殿四壁各画一龙。绍正先在西边壁上画素龙一条,“奇状蜿蜒,如欲振跃”。画到一半,便有风云随笔而生。玄宗及众官员站在壁下观看,见龙的鳞甲都是湿的。色彩未上完,就有白气从殿庑间逸出,入于阶前池中,于是波涛汹涌,雷电随起。一条白龙从池中扶摇而上,俄顷阴云密布,风雨暴作。不到一日,“甘露遍于畿内”。

宋时,曾有人将三国时吴国画师曹不兴所画的龙取出来置于水上,不久便“蓄水成雾,累日滂沛”。画龙求雨法还被宋代官方镂刻在木板上颂布于众,简要述之,即:选择潭洞湖湫林木深邃之所,在庚辛、壬癸日,由刺史、县令率领耆老乡贤斋洁一番,以酒脯告社,筑方坛三级,坛上植竹枝,张画龙。其图以缣素上画黑鱼左顾,周围画天鼋十星,中间画白龙吐黑云,下画水波,有龟左顾并吐黑气如线。龙形饰以金银朱丹。又设皂幡,刎鹅颈取血置盘中,用杨枝洒水龙上。待雨下足以后,奉献以公猪,取画龙投水中。

属于造龙求雨法范围的,还有四川的“耍水龙”:头戴柳圈,上身赤裸,折杨柳枝扎为龙形,执手中,沿街沿巷而舞。另有人在前面鸣锣,家家备水泼淋。北京、天津的“小孩求雨”:家贴龙王马神于门,瓷瓶插柳枝挂门之旁;长板一条,上塑泥龙,粘以贝壳为龙鳞,由小孩们扛着上街游行。口中喊唱着“青龙头,白虎尾,小儿求雨天欢喜。麦子麦子焦黄,起动起动龙王,大下小下,初一到十八,摩诃萨”。“滑沥滑沥滑头咧,家家小孩求雨咧”。“老天爷,别下咧,滑沥滑沥下大咧。大雨下到开洼地,小雨下到菜畦里”等儿歌。

除上述外,祷龙祈雨的习俗还有许多。比较有意思的是“激龙求雨”。

桂林月牙山有一个龙隐洞。相传很久以前,此洞住着一条老龙,专管这一带的行云布雨之事。有一年,老龙贪睡懒觉,懈怠了自己的职责,导致天下旱象严重。歌仙刘三姐来桂林传歌,听说后,就对着岩洞唱起歌来:“树《枯,禾苗黄,漓江河里船不行。老龙老龙快出洞,呼风唤雨保收成。田地干了快下雨,天气炎热快起风,老龙老龙快出洞,你不出洞枉为龙。”老龙惊醒,受到歌声激励,便腾空而起,破壁出洞,兴风作雨,造福于民。老龙飞起了,留下了盘曲隐卧的痕迹,于是有了龙隐洞、龙隐岩。

同类推荐
  • 青少年文化修养提升手册:民风民俗知识

    青少年文化修养提升手册:民风民俗知识

    本书主要内容为:亚洲风俗,元宵节的来由,寒食节的来由,端阳节的来由。
  • 中华节俗

    中华节俗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民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它是一种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世代相习的思想和行为的传承性事像。它以有规律的活动约束人们的行为和意识,这种约束力来自习惯势力、传袭力量和心理信仰。这是一个神秘的、个别的、直接的、功利的、保守的、多样的、复合的、无权威的、无系统的、迷乱的界:治学者从中窥见智慧的闪光;执政者从中总结驭政的权谋;生意人从中获取滚滚财源。
  • 精忠报国

    精忠报国

    本书主要指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包括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她作为一种“千万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爱亲人爱家的情感升华,由此也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精忠报国、保家卫国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 中国民俗学通识

    中国民俗学通识

    本书对民俗的概念、特征、功能等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对民间信仰、节日风俗、社会组织民俗、人生礼仪等的研究,具体详明;讲解各种对联、请柬等民俗应用文的写作方法,深入浅出。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实用价值较高。《中国民俗学通识》是一门大学“通识课”教材,既适宜于文科生,也适宜于理科生。
  • 魂牵梦绕新西兰

    魂牵梦绕新西兰

    新西兰位于太平洋西南部,领土由南岛、北岛两大岛屿组成,以库克海峡分隔,南岛邻近南极洲,北岛与斐济及汤加相望。首都惠灵顿以及最大城市奥克兰均位于北岛。
热门推荐
  • 危情契约:恶魔缠上瘾

    危情契约:恶魔缠上瘾

    暗杀失败,她身陷囹圄。他救下她,只为那双让他怦然心动的紫眸,万般虐宠,她去始终无动于衷,他无奈:“女人,你会哭吗?”她傲然:“我从生下来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没了哭的资格。”一块世袭玉佩,一双紫色瞳孔,掀起一场尘封十七年的血海深仇。她忍辱负重,只为重振家门!他把她当成宠物,玩猫捉老鼠的游戏,殊不知,最后他成了老鼠,她成了猫!他说:“女人,我若不能给你天堂,就陪着你一起下地狱……”
  • 末世天下争霸

    末世天下争霸

    自太古而下,大陆上的灵气渐渐稀薄。习武者的身体,也因为缺少了灵气的润养,渐趋没落。强者,一代更比一代弱。武学名宿称这个时代为“武末时代”,一个武力渐渐没落的时代。仅剩的几处武学圣地,也渐渐收缩,他们围绕着圣地中的灵宝继续修行。亲身感受着灵宝中的灵气渐渐消散,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直到有一天,一个年轻人向这个世界大声宣告“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了。而我,已经下定决心要改变这个世界,并且做好了准备迎接举世的反对。你们,准备好了么?!”立国,号宏武。
  • EXO之为你着魔

    EXO之为你着魔

    女主因为失恋来到了韩国,却没想到在韩国有一个让她彻底沦陷的男生。而她能否守住这次的爱情?前面可能写的很烂但是请继续往后看后面会好一点,万事开头难,请大家谅解第一次写小说,写的不好,别介意啊。要加我QQ的评论,告诉你QQ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书识杂货铺

    书识杂货铺

    你有什么想要的东西吗?或者说你有什么事迷茫的吗?那就来书识杂货铺吧。这里有许多东西,无论你是善或恶,是老或少,只要是你想要的,应有尽有……而杂货铺,只招待有缘人……林家大小姐在她生日那天失踪了,林家找了一段时间后便无人再管。也是,一个林家家主被迫与一个不相爱的女人生下的孩子,谁会管呢?但是……有人说在一家杂货铺看见了林家大小姐……(男主谨行,女主知舒。作者垃圾文笔)披着玄幻古香外套的玛丽苏。
  • 异界灵珠传

    异界灵珠传

    无法抑制的魔气从黎子阳体内蜂拥而出,侵蚀了他所有的一切,瞳孔由原本的深邃瞬间变成了血红,他似乎看到了一个被鲜血所灌注的魔字在不断闪耀,他哆哆嗦嗦的看着自己身体上所发生的一切,拼命摇头,绝望到极致的他一头撞上了手中的灵剑......
  • 史上最牛软饭王

    史上最牛软饭王

    励志成为史上最牛软饭王的墨漓凡,觉得吃饭饭并不可耻!什么是软饭王?吃最香的软饭,泡最靓的妞,睡最强的女人。这就是最牛软饭王的目标。
  • 心有顾先生

    心有顾先生

    “我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甚至连最重要的东西都失去了,你确定要跟我在一起吗”“我确定”
  • 帝国异闻见闻录

    帝国异闻见闻录

    当李陵再次睁开双眼的时候,他不仅成为了帝国的齐王而且还是钦定的下届皇帝,但不幸的是当今皇帝是他的亲叔叔,更不幸的是,天下将乱,只有天知道这个帝国到底会不会是他的。我想写的是一个帝国与文明兴衰起伏的故事,所以这本书的所有人物都会在24史中有原型人物,我也尽量在二十四史,东西方文明史中找到那个让我触动的故事原型,这样才能构建起一个帝国的故事。群号765575669
  • 大武相师

    大武相师

    当世界恢复灵气,以往的武学高手趁机更进一步,而我们的主角林易却是直接成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