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43400000013

第13章 名词篇(4)

狼、豺、狈、狐:“狼”、“狈”、“豺”、“狐”为犬科动物,归属“犬”。《说文·犬部》:“狼,似犬,锐头白颊,高前广后。”《后汉书》中“狼”除了作为少数民族名、人名和星座名外,多“虎狼”、“豺狼”、“狼狈”连用。《说文·犬部》:“豺,狼属狗声。”《玄应音义》卷三“豺狼”注引《仓颉解诂》“豺,似狗,白色,有爪牙,迅捷善搏噬。”“豺”似狼而小,常成群围攻牛羊家畜,也称“豺狗”或“豺狼狗”。《后汉书》中“豺”24例,多见“豺狼”、“豺虎”。“狼”和“豺”都是食肉兽,所以常用以比喻暴虐残酷之人,如例(6)。《玉篇·犬部》:“狈,狼狈也。”《集韵·泰韵》:“狈,兽名。狼属也。”王凤阳先生(1993:101)指出:“狈”这种动物纯是由汉字想象出来的,古籍中没有看见单独用“狈”的,“狈”都和“狼”结合成“狼狈”使用,“狼狈”只是个联绵词,表示处境困窘,“狼”与“狈”都是记音用字,与动物无关。《后汉书》中“狈”5见,均为“狼狈”连用。《诗·邶风·北风》“莫赤匪狐”朱熹集传:“狐,兽名,似犬,赤黄色。”《后汉书》中“狐”用于表示动物的9例,如“狐死首丘”、“狐尾单衣”。

(6)夫性恶之民,民之豺狼,虽得放宥之泽,终无改悔之心。(《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

小结:“犬”的产生使用比“狗”要早。在《后汉书》成书的时代,“狗”已成为该语义场的基本词。另有“昆”假借为“犬”;“狼”、“豺”、“狈”、“狐”均从犬,为犬科动物。

7.虱(Louse)

“虱”位于《百词表》第22位《后汉书》中“虱”的概念下有2个词:虱、虮。

虱:《说文·部》:“虱,啮人虫。”虽然在甲骨文中尚未发现“虱”,但从民族语文方面来看,Gong

Hwangcheng、Coblin将“虱”与藏文的shig比较,刑公畹先生将“虱”与缅文的san3比较,白保罗将“虱”与藏缅语*srik比较,可见“虱”其实渊源很深,与古代人们的生活是较为密切的。其实虱于啮人之外,也是会跳的,但其跳的本事不如蚤罢了。段注:“虱但啮人,蚤则加之善跃,故著之,恶之甚也。”《后汉书》中“虱”1例,见《朱冯虞郑周列传》“甲胄生虮虱”,“虮虱”连用。

虮:《说文·虫部》:“虮,虱子也。一曰:齐谓蛭曰虮。”《后汉书》中“虮”1例,见上。今方言中俗称为“虮子”。

小结:《后汉书》中与“虱”有关的词“虱、虮”,其意义用法都很简单,都各有1例。到了现代汉语中,由于现代卫生环境的改善,虱子不再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了,语言中的“虱”使用频率也骤减。可值得注意的是“蚤”这个词好像依然很活跃,比如《水浒传》中的时迁人称“鼓上蚤”;而且我们在很多现今的武打小说中都可以看见有跳蚤神功,用以形容轻功了得;另在现代汉语中我们把二手市场也说成跳蚤市场而不是虱子市场。为什么在虱、蚤同样从人们日常生活中消失后,“跳蚤”在语言中似乎比喻用法更多更得青睐,我们认为可能和语言习惯有关,“蚤”的多义性使它在语言中的使用频率更高,从而成为吸引人们在口语中使用的一种优势。这个问题尚待进一步思考。

8.树(Tree)

“树”位于《百词表》第23位

树、木:《说文·木部》:“树,木生植之总名也。从木,尌声。”段注:“假借为尌竖字。”“树”本是动词,有植立之义。方平权先生(2006:34)曾明确指出“树”是以动词为起点引申出的名词。我们考察先秦文献,在语言实际中“树”的确是以动词为主,如《楚辞·离骚》“又树蕙之百亩”,《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树”作为名词时,据《说文》的解释,“树”和“植”相关,而“植,户植也”,即为门外直立的木柱。又:“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木”是一个象形字,有根有干有冠,本身具有高大的外形,如《庄子》中提到的“山木”。这些只是从来源上来讲的,我们来看看《后汉书》中“树、木”的具体使用情况。

首先,我们具体分析一下表树木义的“树、木”。《后汉书》中可见“坟树”、“墓树”、“陵树”、“果树”、“槐树”、“樗树”、“珊瑚碧树”,这些都是不很高的树,另“因树为屋”、“种树理家”似乎也说明了上述的“树”和“植”的关系,结合汪维辉先生(2000:81-87)在研究“树/木”更替中举的例子,如《汉书·王吉传》“东家有大枣树垂吉庭中”,《汉书·五行志》“桂树华不实”,王逸《荔支赋》“乃观荔支之树”,仲长统《昌言下》“永巷南园合欢树”等,我们想会不会“树”有两方面的限制,一是在性状上不会很高,另一是所指的往往是果树或是行道树,这就要比现代汉语中“树”所指的范围小得多。我们再来看“木”,《后汉书》中可见“乔木”、“柏木”、“杉木”、“桄榔木”、“建木”,这些都颇为高大,比较而言似乎“木”更倾向于指高大的树。当然,这些还只是我的不成熟的想法,有待进一步的思考。

其次,从表格数据来看,《后汉书》中“树”表树木义有55例,“木”有66例,从总体上看,表树木还是以“木”为常。但是“树”表树木已经成为它的主要义项,其名词义已多于它的动词义;同时较之于“树”,“木”的引申义更多,在自身表树木义的比例上,“树”显然更占优势。尽管我们认为“树、木”有上述的不同,不可否认的是,《后汉书》中“树、木”在表树木义的用法上,仍有趋同乃至“树”取代“木”的趋势。如“树木”连用有3例,或是对文“伤树拔木”,另“树、木”还可以在相同的语言环境中置换,常见的“神树/神木、拔树/拔木、伐树/伐木、茂树/茂木、树上/木上、树肤/木皮”等,同时有关树木本身的名称几乎都用“树”作限定语,如“树枝、树本、树荫”。管锡华先生(2000:197)曾对《史记》中的“树”、“木”进行考察,认为除去引用的先秦典籍,《史记》中“树”已基本代替了“木”。汪维辉先生(2000:86)说“树”在口语中取代“木”不晚于两汉之交。《后汉书》作为正史,对语言变化的敏锐性可能不如口语,但我们从《后汉书》中“树、木”的使用情况已能看出“树”后来者居上的态势,因此我们估计在东汉魏晋时代,口语中“树、木”的实际使用情况,恐怕是“树”多而“木”少。

至于“木”为什么会被“树”取代,我们试想,可能是“木”是书面语,“树”接近口头语,由于口语的活跃性而在后来的词语演变中逐渐替代了书面语;也可能是“树木”经常连用,造成的二者之间词义的趋同,而“木”本身也有较丰富的义项,出于交际和表达的需要,“树”取代了“木”。郑张先生、沙加尔则提出了另外一种可能,是因为“木”与另外一个核心词“目”同音,给交际带来了麻烦。我们不敢质疑先生的这种说法。虽然单个的看来,这两个词同音,但在实际交际过程中由于存在特定的语境,也许并不至于引起混淆而带来交际上的麻烦。

关于树的一些专名,《后汉书》中涉及了较多,如“椿、梧、栝、柏、柜、蒱、柳、枫、杨、松、杉、樗、槐、梓、桑、榛、桃、榖、桄榔”等,其中樗树实际上就是椿树,榖树就是楮树;同时这些词还多用为地名或人名,尤其“柳”、“柏”、“杨”、“杉”、“槐”、“桑”、“桃”。据郑春兰(2007:63)考证,“柳、柏、桑、杉”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虽在刻辞中并没有记载它们是一种树木,但也不能绝对说殷商社会中它们不是一种树木名称。比起鱼类和鸟类的专名在现代汉语中对古汉语的简略和改称,这些树的名称古今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林、麓、丛”都用来表示树木丛生或茂密。《风俗通义·山泽》:“林,树木之所丛生也。”“林”表树林在《后汉书》中用例较多,有60例,双音词如:山林13、深林5、林薮3、竹林2、林麓2、丛林1、桃林1等,还有很多单用的例子,如《崔骃列传》“独木不林”,《冯衍列传》“林冥冥而畅茂”;此外,“林”有比喻的用法,如“文林、书林、肉林”。《说文·林部》:“林属于山为麓。”桂馥义证:“麓则林之大者也。”《后汉书》中“麓”在本语义场的用法3例,与“林”连用或对举,如《冯衍列传》“相林麓之所产兮,尝水泉之所殖”,《崔骃列传》“譬犹衡阳之林,岱阴之麓,伐寻抱不为之稀,艺拱把不为之数”。《尔雅》:“聚木曰丛。”《慧琳音义》卷二十七“丛林”注引《考声》云:“木聚生曰林。”《后汉书》中如“丛林”、“榛丛”,另“丛”可作状语,如“建木丛生”。

“薪、柴、荛”都可表示用于做饭或取暖的柴。《玉篇·艸部》:“薪,柴也。”《礼记·月令》“收秩薪柴”郑玄注:“大者可析谓之薪,小者合束谓之柴。”可见“薪”指粗大可析的木柴,是柴中的粗大者。《后汉书》中“薪”表示柴共有19例,可“薪柴”连用,也可搭配各种动词,如“负/积/抱/拾/求/弃/刈薪”。黄树先师(2003:138)认为:“新*si在汉语早期也作树木,根据汉语文献的记载,‘薪’是比较粗大的薪材,和它对应的藏缅语语言的*si,是树木之义。”。《集韵·麻韵》:“柴,小木也。”

“柴”因为是樵的结果,所以总是指枝薪。《后汉书》中“柴”12例,可与动词搭配,如“燃/燔/负柴”,也可修饰名词,如“柴门/车”,其作定语是“薪”没有的用法。《玉篇·艸部》:“荛,草薪也。”《后汉书》中“荛”9见,均为“刍荛”连用,表示割柴草的人或是草野之人,这是从“荛”的柴义引申出来的。在表示柴义时,我们可以看到“柴、荛”都可以用“薪”来训释的,“薪”在古代是通语,而到了现代汉语中,除了“柴”,其它均不常见,王凤阳先生(1993:82)认为这也许反映了林木逐渐减少的过程,我们认为语言中的这种变化反映了人们生活中的变化,在现代生活中柴已经不如古代那样重要,至于为什么独留下了“柴”而放弃了其它表示柴的词,可能和语言习惯有关。

小结:上面分析了《后汉书》中“树”概念下的词,包括与树木相关的,表示树林的和表示柴火义的,其中着重描写和分析了《后汉书》中“树、木”的具体使用情况,结果印证了汪维辉先生关于“树、木”的历时更替的看法。我们认为在魏晋南北朝的口语中,“树”基本取代“木”占据优势,成为“树”语义场的基本词,并且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现代汉语中在表示树木时,“木”仍感觉有较强的文言意味,“树”较之于“木”仍然使用的频率更高、范围更广。

(第二节)生物体的组成部分(1)

1.果(Seed)“果”位于《百词表》第24位。《说文·木部》:“果,木实也。从木,象果形在木之上。”可见古人所谓果,即植物所结的果实,因此,我们把种子类的植物都纳入“果”类。有关“果”的研究,已有一些重要的成果。

“果”、“实”、“种”都可用来泛指果实、种子。《说文·木部》:“果,木实也。”《礼记·丧大记》“不食菜果”郑玄注:“果,瓜桃之属。”《周礼·天官·甸师》“共野果蓏之荐”郑玄注:“果,桃李之属。”《汉书·地理志下》“铜果布之凑”颜师古注引韦昭曰:“果,谓龙眼、荔支之属。”又《汉书·食货志下》“种饷粮食”颜师古注:“种,五谷之种也。”可见“果”主要指瓜果之类,而“种”主要指五谷之类。《说文》“实”下段注:“实,引申之为草木之实。”《诗·周南·桃夭》“有其实”王先谦三家义集疏:“凡物盈于内皆谓之实,故草木果亦曰实也。”《国语·晋语三》:“而又爱其实”韦昭注:“实,谷也。”可见“实”包括谷实、果实、草实,比“果”、“种”指称的范围要大。我们来看一下《后汉书》中“果”、“种”、“实”的具体使用情况。

“果”仅表示木实,即蔬果、瓜果类,如“果菜”、“蔬果”、“蒲萄众果”等,“种”仅表谷实,如“种粮”、“粮种”、“秋种”、“种饷”等,而“实”所指较全,如“谷实”、“稗实”、“木实”等,其中“果实”还可连用,2见。另《后汉书》中“子”表示子实有1例,见《乌桓鲜卑列传》“实如穄子”,“子”在《后汉书》中还是以表示儿子居多。到了现代汉语中,我们常用“果”表示水果,而用“种子”表示子实,“实”一般不独用。

《说文·禾部》:“禾,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时之中,故谓之禾。”又《说文》“苗”字下段注:“禾者,今之小米。”《广韵·戈韵》:“禾,粟苗也。”当“禾”与“黍”、“稻”并提时,“禾”指的是粟。《后汉书》中可见“禾黍”、“禾稻”。禾也可表示谷类通称,如《逸周书·逸文》“凡禾麦居东方”朱右曾集训校释:“禾者,谷之总名。”这种用法《后汉书》中可见“禾稼”。

“粟”是今所谓小米的正称。又《晏子春秋·内篇杂下》“食脱粟之食”孙星衍音义:“盖米之有稃者为粟。”说明粟为未去壳的实粒,如《后汉书》中

“粟斛三十”,显然指实粒。“粟”也常常泛指其它谷实,《论语·雍也》“冉子为其母请粟”刘宝楠正义:“粟本禾米之名,诸谷亦得称之。”《后汉书》中可见“粮粟”、“谷粟”、“布粟”。

《说文·禾部》:“谷,续也,百谷之总名。”《后汉书》中“谷”多用作总称,如“五谷”、“财谷”、“粮谷”,又“谷(榖)”从字形看,从“禾”,也当为禾粟类,所以《后汉书》中我们同时可见“嘉禾”、“嘉谷”。由于“谷”泛指谷物,所以在以粟为主的北方,称粟为“谷”,而在以稻为主的南方,称稻为“谷”。如《说文》“糠”字下段注:“谷,犹粟也。”而《说文》“稻”字下朱骏声《通训定声》:“古则谷米亦皆曰稻。”在今天的现代汉语中,“谷”就指稻谷。

《尔雅·释草》“粢,稷也”邵晋涵正义:“今北方呼稷为谷子,其米为小米,是犹古人以稷为粟也。”可见“稷”与“禾”一样,为粟的古名,多见于汉以前的文献。《后汉书》中“稷”除用于地名、人名外,多见“社稷”,并见《礼仪志》中“黍一,稷一,麦一,粱一,稻一,麻一,菽一,小豆一”,此例中“稷”与“黍、麦、粱、稻”等并举,而列举中并没有“粟”,似乎说明了“稷”可能是粟。

《尔雅·释草》:“粱者,粟之米也。”《汉书·食货志上》“食必粱肉”颜师古注:“粱,好粟也,即今之粱米。”这里“粱”并不是今所谓高粱,黄金贵先生在《古代文化词义类辨考》中,从文献记载、历代训诂、词义引申及民俗遗存等各方面考证,粱是粟的一个优良品种。《后汉书》中“粱”5例,多见“粱肉”、“稻粱”、“黄粱”,用以表示精美的食物。

“米”早在甲骨文中即已出现,据郑春兰(2007:69)考证,刻辞中有“米”的本义之用例,如“登米”,即以米作祭祀用品。《说文·米部》:“米,粟实也。象禾实之形。”段注:“粟举连秠者言之,米则秠中之人。”又《周礼·地官·舍人》“掌米粟之出入”孙诒让正义:“已舂者为米。”可见“米”指的是粟去皮后的子实,而“米”中精良者则成为“粱”。又《广韵·荠韵》:“米,谷实。”“米”也泛指谷物的子实。《后汉书》中“米”多为泛指,如“米肉”、“米豆”、“酒米”、“米谷”。

《古今注·草木》:“禾之黏者为黍,亦谓之穄,亦曰黄黍。”甲骨文中“黍”已可见,为散穗的象形。《后汉书》中“黍”有4例,如“禾黍、黍稷”;“穄”1例,见《乌桓鲜卑列传》:“东墙似蓬草,实如穄子,至十月而熟。”

《说文·禾部》:“稻,稌也。”稻作为传统的五谷之一,在上古文献中多见。《诗·唐风·鸨羽》“不能艺稻粱”朱熹集传:“稻,即南方说食稻米,水生而色白者也。”《后汉书》中“稻”11例,多见“稻粱”、“稻田”。

关于“稻”的来源,争议颇多。一种观点认为“稻”是汉语的固有词,如杨树达先生(1954)认为“稻”得名于草木实垂,黄金贵先生(1995)认为“稻”得名于“盛水”之禾,黄树先师(1994)认为“稻”的原始语音形式是*mbled;另一种观点认为“稻”是借词,如游汝杰先生(1983)认为“稻”是从壮侗族语言借入,其最古老的语音形式是kau和kao,而潘悟云先生(1995)认为“稻”在华澳地区有两类名称,一类藏文的“稻”bras,它和苗瑶语的*mblal同源,另一类汉语的“稻”*g·lu

,它和侗台语的*ghu、南亚语*gu同源。我个人颇倾向于黄树先师的看法,他用系联同源词的方法,并辅以大量的古文献材料来证明,故最为可信。但究竟那种观点较为合理,仍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玉篇·麦部》:“麦,有芒之谷也,秋种夏熟。”麦也是我国传统的五谷之一,《礼记·月令》:“乃劝种麦,毋或失时。”郑玄注:“麦者,接绝续乏之谷,尤重之。”《后汉书》中“麦”18例,其中“种麦”、“收麦”、“麦酒”、“麦饭”足见麦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

《说文·尗部》:“尗,豆也。象尗豆生之形也。”段注:“尗、豆,古今语,亦古今字。”又《集韵·屋韵》:“尗,或作菽。”《尔雅·释草》“戎叔谓之荏菽”郝懿行义疏:“凡经典单称菽,多指大豆而言。”可见“尗”通“菽”,二者都指的是大豆。《后汉书》中“菽”9例,而“尗”仅1例,见《光武帝纪》“麻尗尤盛”,“豆”12例,多见“大豆”、“豆麦”、“豆粥”、“米豆”。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全用“豆”来表示豆子。

《说文·瓜部》:“瓜,蓏也。象形。”段注:“瓜者,縢生布于地者也。”同时我们在《说文》“瓜”部的其它字中,看到通常是以“瓜”来作为训释词的,如“,小瓜也”,“,小瓜也”,“,瓜也”,“瓣,瓜中实也”等。“瓜”其实可视为瓜类的通称。《后汉书》中“瓜”9例,可见“瓜棱”、“嘉瓜”、“八瓜”、“大如瓜”等。

同类推荐
  • 传世藏书——中庸

    传世藏书——中庸

    《传世藏书》是一套囊括我国从先秦到晚清历代重要典籍的大型丛书。精选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一流名著一千余种,门类从经书到小说,从科学到艺术及至闲适杂书,应有尽有。
  • 类书之最——《古今图书集成》

    类书之最——《古今图书集成》

    类书之最——古今图书集成》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四库全书精编4

    四库全书精编4

    《四库全书》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它的源头和血脉,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的新兴学科都能从这里找到它生存发展的泥土和营养。
  • 中国古典演义小说精品书库——历代兴衰演义

    中国古典演义小说精品书库——历代兴衰演义

    本书所叙历史故事,时间跨度长达数千年。由于作者“撮其要,记其事”,将“圣君明王,忠奸淑慝,总大纲,采集成编”,并且“其中本原,悉遵正史”,把几千年改朝换代的历史和浩瀚史籍中的历史事件,炼压缩在一部几十万字的书中,读后仍使人感到故事连贯,结构紧凑,没有情节松散、断续或虚假的觉。书中对各时期一些有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武王伐纣,秦灭六国,楚汉相争,以及历朝帝王开立国、昏君佞臣乱政祸民,均择其重点作了详细、生动的铺叙;岳飞抗金、闯王进京、义和团抵御外,以及历代重要农民起义运动,亦作了繁简不同的描述。
  • 论语

    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汇编。最为重要的经典,堪称儒家思想第一书。《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
热门推荐
  • 禁欲王爷不羁妃

    禁欲王爷不羁妃

    一个禁欲系王爷和放荡不羁小娇妻的唯美爱情 “喂你别想不开呀生活多美好你不遗憾吗”“我没想自杀”“夫君好魅力前有第一才女后有女将军要不我在你脸上划几刀毁容算了”“她们喜欢我与我何干我只要你你是我的就行。” 一对龙凤胎姐弟的互怼日常 “在树上看戏心里美不也不来帮个忙” “我怕你嫌我多管闲事你自己也搞定了呀汉子” “我能扎死你吗” 龙凤胎弟弟和暖冰美人的恋爱小故事 “衣服不是我换的床也不是我的总而言之不是我” “哦”羞涩 “我” “你什么?” “我想让你只喜欢我” “呃无法拒绝。”
  • 超星:王者归来

    超星:王者归来

    地球资源减缩,人类欲望膨胀,宇宙之中,唯科技能征服之地将臣服于人类的智慧。2XXX年,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人类的欲望延伸到另一个星球——超星。
  • 一念薇薇

    一念薇薇

    A大医学院的高冷男神从入学时就是一副生人勿近的模样,直到A大中文系的逗比系花在不经意间闯入他的生活。“学长,我听陆烊学长说你最喜欢的人是你自己,那我以后要当你一辈子的情敌”“......”“易萧,易萧,微微一笑,看吧,我们是天生一对”“......”后来“念念,你什么时候才能答应我的求婚啊”“......”“念念,咱妈让咱们赶紧去领证”“要去你自己去,我不去”神经外科医生vs中学语文老师别后重逢,甜宠文
  • 妖心之神

    妖心之神

    被封印的妖之心,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诞生了令她复活的神。
  • 月亮也会拥抱你

    月亮也会拥抱你

    小甜饼1v1苏玥一直是个懒懒散散的隐形富二代,在娱乐圈里混得那叫一个……惨不忍睹。某一天进错了包厢,见到亲爹之后脱口而出就是:“爸爸!”而其他大佬都心照不宣的露出了暧昧的表情:现在的人玩得这么大吗?宋季阳对这个一上来就喊“爸爸”的女明星很感兴趣,等日后见了家长之后才晓得,那声“爸爸”喊的并不是自己。这真的太尴尬了好吗?亏自己还总想让她再喊一声“爸爸”。
  • 阴持入经

    阴持入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惊世仇妃:调教竹马暴君

    惊世仇妃:调教竹马暴君

    两情相悦的两人,却在及笄那日变成了不共戴天的仇家。失忆白诗蕾为了替村民们讨回一个公道,出现在了皇甫嘉勋面前。被遗忘的记忆渐渐复苏,不仅仅是那份情谊。……同时复苏的还有那伤人的仇恨。仇不得不报!所以她扶皇甫嘉勋上位,报答救命之恩。随后满足了儿时幻想与他度过了甜蜜的岁月。最后一步,就只有……这一切的一切真的只是为了在及笄之日的那句‘皇甫嘉勋,今日之事我要百倍千倍讨回来,宁你家破人亡!’吗?
  •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念诵仪轨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念诵仪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末世暧情

    末世暧情

    当末世来临,人世间的人情消逝,还有多少可以称之为人,称之为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