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722600000022

第22章 王龙溪的先天正心和钱德洪的后天诚意(1)

王阳明一生讲学宗旨几次发生变化,他的弟子也因根器利钝,及门早晚,性情趋向不同,对王阳明学说的吸收有不同的侧重。因此阳明殁后,王门弟子的学说呈现出很不同的面貌。他们之间的辩驳构成了明中期以后的主要学术内容。王龙溪和钱德洪是王阳明的高第弟子,他们的学术宗旨有较大不同。这个不同,开启了王门后学的不同路径。

一王龙溪的先天正心之学

王畿(1498—1583)字汝中,别号龙溪,浙江山阴人,与王阳明同宗。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兵部武选郎中,因忤时相夏言,疏乞致仕,于阳明居越时受学。王龙溪资性明敏,善谈说,颖悟为同门所不及。与钱德洪协助阳明教授弟子,四方来学,先由龙溪、

德洪指授,再卒业于阳明,因此被称为“教授师”。王龙溪追随阳明甚久,他也自视独得阳明究竟宗旨,专以推明阳明学说为己任。黄宗羲谓其“居林下四十年,无时不讲学,自两都及吴楚闽越江浙,皆有讲舍,莫不以先生为宗盟。年八十,犹周流不倦”(《明儒学案》第238页)。有《王龙溪先生全集》二十卷行世。

阳明居越以后,平生学术积累得与学者讲论阐发,所造更加精微。王龙溪习闻此时阳明讲学内容,故为学专就高明一路。王龙溪之学,从先天本正之心体着眼,故可称为“先天正心之学”。先天正心,主要得于阳明晚年“致吾心良知所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之旨。阳明此旨,本有正负二面。正面功夫是对利根人的:利根人心体莹彻,渣滓浑化,物欲对良知的遮蔽较轻,故功夫重在保任良知流行。负面功夫是对钝根人的:钝根人心中扰扰,杂念纷驰,良知遮蔽较重,故功夫重在省察克治。良知所知之善则奉行,良知所知之恶则克去,致良知的过程,就是在具体事物上为善去恶的过程。王龙溪先天正心之学主要吸收了王阳明的正面功夫,以良知天理为先天本有,后天功夫只在保任此良知本体,使良知随处充满,后天所起之意无所容身,故王龙溪之学首辨先天之心和后天之意。他说:

正心,先天之学也;诚意,后天之学也。……吾人一切世情嗜欲皆从意生。心本至善,动于意始有不善。若能在先天心体上立根,则意所动自无不善,世情嗜欲自无所容,致知功夫自然易简省力。所谓“后天而奉天时”。若在后天动意上立根,未免有世情嗜欲之杂,才落牵缠,便费斩截,致知功夫转觉繁难。(《三山丽泽录》,《王龙溪先生全集》卷一)

分功夫为正心、诚意,先天、后天。这在阳明思想中有其根据,《传习录》言:

功夫难处,全在格物致知上。此即诚意之学。意既诚,大段心亦自正,身亦自修。但“正心”、“修身”功夫亦各有用力处。“修身”是已发边,正心是未发边。心正则中,身修则和。(《传习录》上)

未发即先天,已发即后天,心本体既是先天本正的,则上边着不得功夫。若能使心之灵明,纯为先天本善所占据,所起之意皆善,恶无法阑入,则处处皆天理流行。王龙溪称自己的先天正心为简易直接功夫,就因为“不在后天动意上立根”。在意上立根,善恶之念杂然生起,需良知辨别克治,“功夫转觉繁难”。王龙溪将阳明“良知人人现在”、“满街都是圣人”的思想,推至极处,使“先天正心”之学带有极强的理想主义色彩。

王龙溪既要使先天心体流行,则必须使流行孔道畅通,这就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后天之意生起。但在现实经验世界中生活的人不可能不对境生心,所以,王龙溪保证其先天本善得以流行的功夫就是“于念而无念”:念本有,但念属意上事,若能即念而离念,使念对于先天心体来说是“无”,则纯然性体流行:

吾人终日酬酢,不离现在,千绪万端,皆此一念为之主宰。念归于一,精神自不会流散。……圣狂之分无他,只在一念真与罔之间而已。一念明定,便是缉熙之学。一念者,无念也,即念而离念也。故君子之学,以无念为宗。(《趋庭漫语付应斌儿》,《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十五)

吾人护心如护眼,好念头不好念头俱着不得。……端居之暇,试将念头不断一着理会,果能全体放下无一物否?一切知解,不离世情,皆是增担子,担子愈重,愈超脱不出矣。(《九龙纪诲》,《王龙溪先生全集》卷三)

王龙溪之学有极强的禅宗意味,“无念为宗”,即禅宗六祖慧能的功夫要领。王阳明学说中,就已吸收了禅学的修养功夫,而王龙溪在这一点上走得更远。他并不讳言禅学,禅学是他的学说的有机成分。他并且认为,禅学的精髓不对境起念,保持心体虚静无物,这是儒家学说本有的。后来儒学收拾不住,佛道遂乘机侵入。以后儒学渐衰,佛道遂坐大。儒家之徒不悟此本有之义,甘心让于二氏,这是儒家的悲哀。良知之学,本来包括儒释道三教精义,佛道亦良知本有的内容,王龙溪说:

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均有恒性,初未尝以某为儒,某为老,某为佛,而分受之也。良知者性之灵,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范围三教之枢,不徇典要,不涉思为,虚实相生而非无也,寂感相乘而非灭也。学佛老者,苟能以复性为宗,不沦于虚妄,是即道释之儒也。(《重修白鹿书院记》,《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十七)

王龙溪这里的说法,吸收了王阳明的思想。王阳明认为佛老思想是儒家本有的,他说:

说兼取便不是。圣人尽性至命,何物不具,何待兼取。二氏之用皆我之用。即吾尽性至命中完养此身谓之仙,即吾尽性至命中不染世累谓之佛。但后世儒者不见圣学之全,故与二氏成二见耳。譬之厅堂三间共一厅,儒者不知皆吾之用,见佛氏则割左边一间与之,见老氏则割右边一间与之,而己则自处中间,皆举一而废百也。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吾之用。(《年谱》,《王阳明全集》第1289页)

王阳明熔儒释道于一炉的思想为王龙溪所继承,但他吸收佛道思想主要在功夫论方面,本体仍是儒家的。在王龙溪这里,有是本体,无是功夫。强调无正是为了显发有。良知具有自己收敛(无)自己显露(有)的功能,不必人力强使其起灭。

自王龙溪当时始,许多对他的评论,皆一言以蔽之曰禅,不区分本体功夫。刘宗周就曾说王龙溪:“有无不立,善恶双泯,任一点虚灵知觉之气纵横自在,头头明显,不离着于一处,几何而不蹈佛氏之坑堑也哉!”(《明儒学案·师说》)黄宗羲辨阳明四句教,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是心本无善念恶念,而性体流行。此论甚是。王龙溪即继承阳明这一思想,不过更强调“无”,以“无”为“有”的先决条件。王龙溪尝援用王阳明的话,说自己的学问是“无中生有”:即功夫为无,本体为有,不着善念恶念而心中本具的至善自然流行。他说:

良知即是未发之中,此知之前更无未发;良知即是中节之和,此知之后更无已发。

此知自能收敛,不须更主于收敛;此知自能发散,不须更期于发散。……盖良知原是无中生有,无知而无不知。(《滁阳会语》,《王龙溪先生全集》卷二)

良知时时现在,它“真性流行,自见天则”,只要善念恶念不起,心体空寂,形上性体自然显露于形下心体中。良知有神感神应的功能,它可以把性体之善转换为具体的心体之善,此心体之善与经验世界的律则吻合。良知时时与物宛转,而性体之善处处流行。他说:

良知是天然之灵窍,时时从天机运转,变化云为,自见天则,不须防检,不须穷索,何尝照管得,又何尝不照管得。(《过丰城答问》,《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四)

王龙溪说良知是天然灵窍,就是说良知是形上性理呈露于形下心中。善恶双泯,正是为了此性此理呈露,所以王龙溪决不是如刘宗周所说“有无不立,善恶双泯,任一点虚灵知觉之气纵横自在”。有无不立,善恶双泯,是龙溪功夫。但纵横自在的绝非虚灵之气,而是先天性体变为后天心体之至善。故王龙溪说:“若是见性之人,真性流行,随处平满,天机常活,无有剩久,自无安排。”(《龙南会语》,《王龙溪先生全集》卷七)此“真性流行,随处平满”明非“虚灵之气”。又,王龙溪的《天泉证道记》解释己之“四无”说:

盖无心之心则藏密,无意之意则应圆,无知之知则体寂,无物之物则用神。天命之性粹然至善,神感神应,其机自不容已,无善可名。恶固本无,善亦不可得而有也。是谓无善无恶。(《王龙溪先生全集》卷一)

这也是说,四无是心体,天命之性是性体,形下之心体屏去善恶,形上之性体自然流行。而神感神应,正是心中性体流行,随机感应而与所遇为一。良知即形上性体转为形下心体,它是至善,是有内容的。故刘宗周批评王龙溪“直把良知作佛性看,悬空期个悟,终成玩弄光景”(《明儒学案·师说》)并不切当。王龙溪“有无不立,善恶双泯”的功夫虽与禅宗同,但良知绝不同于佛性。良知是有,是至善,佛性则彻头彻尾是空。王龙溪之悟,是悟至善,并非悟空。黄宗羲谓王龙溪《天泉证道记》言“无善无恶心之体”,《答吴悟斋》则言“至善无恶者心之体”,二说已不能归一。其实无善无恶心体正是为了显至善无恶性体。二说指谓层面不同,但是统一的。又说王龙溪之良知为“知觉之流行”,更是误解王龙溪。黄宗羲之说承其师刘宗周,惩王门后学“猖狂自恣”、“鱼馁肉烂”之弊,欲从根本上救正王学,恢复阳明一生特别是前期兢兢业业、亹亹翼翼、知行合一的学风,故对王学中提倡“向上一机”,从高明处悟入者皆痛加惩创。二人认为,王门后学之偏离阳明,从王艮、王畿“二王”始,而王龙溪责任尤大。刘宗周说他:“孜孜学道八十年,犹未讨归宿,不免沿门持钵,孤负一生,无处立根基,惜哉!”(《明儒学案·师说》)刘宗周、黄宗羲救正王学之用心不可谓不苦,但其言确有过重之处。

王龙溪以无为功夫、有为本体,悟本体即功夫之学,实有其高明之处。此高明处就在于他突破了宋明儒者“存天理,去人欲”、“为善去恶”的窠臼,而另辟蹊径。他所开辟的新途径,就是将后天意念发生的通路塞断,让先天本善之性体直透至心体层面。先天性体为道德理性,当其为形下之心所悟,随即附于心体之知识理性,而能使之“应圆”、“用神”。此时内外合一,心物合一。性体转为知识理性中的智慧,与物宛转,时时流通变易,时时无应迹之累。王龙溪说:吾心之良知,遇父自能知孝,遇兄自能知弟,遇君上自能知敬,遇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遇堂下之牛自然知觳觫,推之为五常,扩之为百行。万物之变不可胜穷,无不有以应之。是万物之变备于吾之良知也。良知之能备万物之变,以其虚也。致虚,则自无物欲之间,吾之良知自与万物相为流通而无所凝滞。(《宛陵会语》,《王龙溪先生全集》卷二)

良知与万物相流通,道德理性与知识理性二相归一。此与上引“良知是天然之灵窍,时时从天机运转,变化云为,自见天则”的意思是相同的。

王龙溪的先天正心之学,在先天本善的性体上着眼,免去了道德理性中天理与人欲的激烈搏战而造成的强烈心理震荡,因此,他的学说不具有灵与肉搏斗的悲剧性格。相反,他的学说,发展了中国传统儒家的修养方法中顺适和乐这一面。众所周知,几乎所有的理学家,不管他的本体论如何玄妙,一落实到功夫论上,最后总难逃出“存理遏欲”四字。故理学家多提倡在人所不知,己所独知处用力,“慎独”、“不欺暗室”之语比比皆是。演至末流,硁硁然纯以理欲搏战为学,如袁了凡的《功过格》即是。即使反理学最激烈的颜元,也用功过格之法:“岂惟言哉,心之所思,身之所行,俱逐日逐时记之,心自不得一时放,身自不得一时闲。会日,彼此交质,功可以免,过可以惩。”“日记纤过不遗,始为不自欺,虽暗室有疾,不可记着,亦必书‘隐过’二字。”(《颜元年谱》卷上)

这样的修养方法,人生意趣、身心生气荡灭无余,不见舒缓优游之色,只见褊狭急迫之气。不仅不可望孔子之“兴于诗,立于礼,游于艺,成于乐”,即孟子之“知言养气”亦难梦见。于是,满世界严苛的道德教条,满世界迂腐的道学君子;世界成一冷酷刻板的世界,人生成一寡然无味的人生。王龙溪虽然也是理学家,但他的学说中容纳了相当多的生趣。他也讲乐,如:“乐是心之本体,本是活泼,本是洒脱,本无挂碍系缚。”(《答南明汪子问》,《王龙溪先生全集》卷三)但他的乐不是自己的道德力量战胜感性欲望获得的心灵愉悦,他的乐是本体的,是先在的。他的修养方法是提掇出人性中光明的一面,以此为主,去泯没、消融人性中阴暗的一面。所以他主张不起念,有无不立,善恶双泯,任至善之性体流入形下心体。这是王龙溪先天正心之学的本义。

二寂与感

王龙溪主张以先天代后天,他的根据是,人心先天本足,不须后天修证而后全。他尝说:

良知者,性之灵根,所谓本体也。知而曰致,翕聚缉熙,以完无欲之一,所谓功夫也。良知在人,不学不虑,爽然由于固有;神感神应,盎然出于天成。本来真头面,故不待修证而后全。(《书同心册卷》,《王龙溪先生全集》卷五)

先天本足,后天一切功夫,只在保任此先天本足之体,心本身着不得功夫。在这一点上,王龙溪与江右学派之“归寂”、“主静”等在心体上用功的宗旨截然不同,并与江右学派的健将聂豹进行过详细辩论。辩论的问题,主要在寂与感、已发与未发的关系上。

聂豹认为,寂为性之体,感为性之用;寂在内,感在外;寂是未发,感是已发。必有归寂功夫,使寂体常静,则感应才能无误。修养功夫有内外先后的次第。他以此指摘王龙溪先天正心之学“只是混沌初生、无所污坏者而言,而以现在为具足,不犯做手为妙悟。以此自娱可也,恐非中人以下之所能及。”(《致知议辩》,《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六)但王龙溪认为,聂豹以先后内外已发未发分寂感,已经将寂感截然割裂为二。王龙溪批评舍寂而缘感与离感而守寂两种见解,认为这样必然堕入逐物泥虚两种弊病。他主张先天之功在后天上用,未发之功在已发上用。先天、未发上用不得功。他说的先天之功在后天上用,并非指听凭喜怒哀乐之情生起从而制之于外,而是于念而无念,让先天性体之天则畅然流行,人只保任此天则,奉守此天则。所以他的功夫是“后天而奉天时”,“乘天时行,人力不得而与”。他反对聂豹在先天本体上用归寂功夫,他说:

先天是心,后天是意,至善是心之本体。心体本正,才正心便有正心之病,才要正心,便已属于意。(《致知议辩》,《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六)

他认为,良知是寂然之体,物是所感之用,意是寂感所乘之机。“致知在格物”,致知格物一时并了。故无时不感,亦无时不归于寂,寂感一如,不必在感前专有归寂功夫。如慎独,聂豹认为,独是良知的萌发处,但不是良知本身,慎独是“半路修行”,与本体尚隔一尘。在本体上着致虚守寂功夫,才能“归根复命”。王龙溪则认为,慎独就是保任良知流行,勿使念欲掺入。良知本自完足,不必致虚守寂。王龙溪解释他的慎独功夫:“独知者,非念动而后知也,乃是先天灵窍,不因念有,不随念迁,不与万物作对。慎之云者,非是强制之谓,只是兢业保任此灵窍,还他本来清静而已。”(《答王鲤湖》,《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十)这是用他的先天正心之旨去解释慎独。

同类推荐
  • 易经与现代生活

    易经与现代生活

    风水学在很多人心目中很神秘,似乎遥不可及。这门集心理学、管理学、哲学、自然生物学等学科之大成的综合学说,曾一度被推进了迷信的泥淖,饱受误解之苦。实际上,这门脱胎于《易经》的学问,凝聚了无数远古先贤的心血和智慧。这些远古智者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研习和体会,摸索出了一套人与环境互为作用、相互促进的方法,提出了“和谐”与“均衡”的风水主张。这与我们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可谓不谋而合。
  • 沉思录

    沉思录

    《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本书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 闭上眼睛才能看清自己

    闭上眼睛才能看清自己

    慈悲是一种爱,对家人、对朋友、对同事、对尘世间一草一木的爱。本书源于贤宗法师的人生体悟、修行心得以及讲学录,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体验到两个特色,一是“向下”,法师分享给我们的不是高深莫测的理论,而是生活的智慧;二是“缓慢”,句句通俗易懂,紧贴内心,读来依依不舍。
  • 大学论·行为规范论

    大学论·行为规范论

    生命是人真实存在的标志,而生命的展开即是人生的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自然过程,期间经历婴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不要试图改变这个过程,而要服从这个规生律,完整、系统地体味人生,以坚定的生活信念和顽强的人生态度迎接每一个阶段的人生。人的生命之美,美在人的生命的全过程,因此,珍惜生命,就是珍视人间的美丽;热爱生命,就是热爱人生的要义。
  • 心学的力量:我们为什么要读王阳明

    心学的力量:我们为什么要读王阳明

    本书通过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求知格物、创立“心学”的经历中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深刻分析了心学中蕴涵的强大能量。比如,王阳明认为人人都有良知,不过世事多艰,我们在生存过程中太多次违背良知,导致良知被遮蔽,不能发挥它的能量。作者希望读者能从王阳明的智慧中学习到取得成功的正确方法,更加关注自己的心灵,修炼强大的内心,在浮……
热门推荐
  • 水神曰

    水神曰

    水神曰:千载之前无我,故天地无序;而今世间若得我,便足以镇守这无垠仙域,三寸人间。
  • 如若还是初见时

    如若还是初见时

    一场车祸,改变彼此的记忆,再次见面,只是陌路。女人对着男人艰难的说了出口,“还记得我吗?”男人看着眼前的女人,不屑一顾,语气全是嫌弃,无情的说着,“离我远一点,不要假装和我认识,套交情,你这样的人,我见多了。”女人不死心,继续问道,“真的把我给忘了吗?”男人又看了一眼,声音比之前更加的冷漠,“不要让我重复,滚。”女人知道,这一切都将化为乌有,忘记他,重新开始,忘记初恋,忘记暗恋,同时也忘记他。
  • 华夏战记

    华夏战记

    上古时期,凭借河洛图开创出河图洛书至强阵法的河洛亚帝窥破未来,留下了一座河洛大阵等待属于它的破阵子来揭开神秘面纱。一个落寞的小叫花子偶然间在番薯地里挖出一个金色的番薯,咬了几口后,他突然发现番薯里面竟有一个蓝色的珠子,没等他细看,珠子化为一道蓝光没入了他的眉心······
  • 荒雨

    荒雨

    寂寥的夜空,下着雨,雨水顺着铠甲的纹路滚落在冰凉的岩石上。他平静的俯视着这片苍茫的大地,却不知自己到底身在何处。他仰望着天空,赤红的雷电划破了漆黑的夜空,照出了他呆滞的双眼。他期待着走上莫须有的轮回,盼望着在那里能够赎回他犯下的罪孽。他乞求在轮回里遇到错过的亡魂,弥补他心中的悔恨。
  • 神级主持人

    神级主持人

    “方先生,我是首都卫视的节目策划人,我们栏目组特别邀请您能到我们卫视主持。”“方先生,来我们卫视,一切您说了算!”“方先生,我跪下求您了!来我们卫视吧!”……”对不起,各位,我觉得做一个乡村卫视主持人,挺好。“
  • 盗墓夜潭

    盗墓夜潭

    哑家沟坟圈子有条河套,很多年前总有人跳河自杀,虽然河水不深也不急,但是人掉进去就上不来了。更为怪异的是尸体被打捞上来后发现身上都有严重灼伤的痕迹,像似在水中被火烧死的!一次盗墓,身中千年蛊毒。进墓容易出墓难,不信你试试!
  • 斗罗之不一样的武魂

    斗罗之不一样的武魂

    这是来自于一名只看过斗罗一的作者的作品。
  • 丑颜王妃:二嫁嗜血八王爷(全本)

    丑颜王妃:二嫁嗜血八王爷(全本)

    她是北苍国人人避而远之的‘煞星’公主,太监不怕她,宫女能打她,连猫儿狗儿都能欺负她!不过是长的丑了些,脸上麻子多了些,可谁知道,丑容下遮掩的惊天秘密?本以为暗恋成真,谁想某一天,一封决绝书,一道圣谕。情郎取了白天鹅,她这丑小鸭奉旨和亲,远嫁东陵国……出嫁当日,她洗尽铅华,回眸倾城,艳惊天下!·花嫁摇摇,落定景王府。谁知门口不见大红灯笼,等待她的竟是两条丈长的送葬白布?喜堂变灵堂,夫君成了一块冷冰冰的‘牌位’!新嫁娘变寡妇,景王府内惊吓、疑云、神秘接踵而来!·成亲三月,她本是竟然怀了孩子……老太妃勃然大怒,一场家法生生折杀掉她腹中的生命。愤然离去,却惊闻景亲王并未死,那住在香雪园中的面具男人便是她的‘鬼丈夫’?!他暴虐,嗜血,阴冷,邪恶,越是靠近,越像毒药侵蚀着她,邪魅得教她难以抗拒。·一嫁,他是景亲王,是坐在轮椅上的神秘面具男人。她是貌比无盐的‘煞星’公主。二嫁,他是摄政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她是花容月貌的‘歌家’小姐。
  • 建议长文

    建议长文

    这是我的反思,同样,这个我人生路上的一个见证,是我也是你,这些经历对我来说是黄金,所以我想用文字形式,把我的财富传达给你,同样,是你也是他
  • 独家绅士

    独家绅士

    他暗恋她十年,她却钟情于另一人。躲避着种种暧昧与告白,她能否认清自己的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