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54000000034

第34章 先哲鸿儒(3)

傅玄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反映自然现象方面,有描写涝灾的《苦雨》,也有描写旱灾的《炎旱》,还有写景抒情的《朝时篇》《明月篇》《秋兰篇》等等。反映社会生活方面,有描写人物命运的《秦女休行》《秋胡行》《白杨行》《昔思君》《美女篇》等等。其中有的叙事短诗,尽管只有寥寥数语,却情节曲折,波澜迭起,引人入胜。傅玄的诗歌,有不少篇章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描写社会变迁和妇女命运的作品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与傅玄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致力于社会改造的理想追求是分不开的。傅玄的诗歌,对于了解魏晋时期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性善情恶论人性:唐代思想家李翱

为了一改骈文泛滥、华丽之风统治文坛的局面,中唐时期出现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古文运动的后期,在众多的领军人物中,有一位陇原籍人士,他就是李翱。李翱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古文家,而且是一位颇有影响的思想家。

李翱,字习之,生于公元772年,大约卒于841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李翱为陇西李氏之后,西凉国武昭王李暠、北魏尚书左仆射李冲是其先祖,父亲李楚金曾任贝州(今河北清河县)司法参军。李氏祖上名声显赫,李翱出生时,家境已大不如前,甚至陷入了贫困。少年时期的李翱,勤于学习儒家经典,为人博雅好古,写文章追求个性。青年时期的李翱,才华横溢,诗文在同辈中很有影响。

李翱从小志在仕途,很早便致力于科举考试,终于在唐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考中进士,不久封官为校书郎,负责校勘宫中所藏典籍。几年之后,李翱官至京兆府司录参军,后又升任国子监国子博士,史馆修撰。在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任上,李翱一干就是15年,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六月,授考功员外郎,并兼任史职。不久,李翱被贬为郎州刺史,后又调回京师,出任礼部郎中。

李翱为人耿直,疾恶如仇。宰相李逢吉,心胸狭窄,诡计多端,把持朝政,肆无忌惮。李翱看不惯李逢吉的为人,登门指摘李逢吉的过错,被李逢吉贬为庐州(今安徽合肥市)刺史。不久,李翱再次入朝,出任谏议大夫一职。唐大和三年(公元829年),李翱升任中书舍人,又因举荐人选失误,降职为少府少监,接着外放,先后出任郑州刺史、桂州(今广西桂林市)刺史、桂管都防御使、潭州(今湖南长沙市)刺史、湖南观察使等职。大和八年(公元834年),李翱再次入朝,出任刑部侍郎,后又改任户部侍郎,加任检校户部尚书。不久,李翱再次被外放,出任襄州(今湖北襄樊市)刺史,后升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在唐代,节度使是封疆大吏。山南东道节度使管辖今湖北西部、河南西南部和四川、重庆东部的10余州。一个人在仕途上迁至封疆大吏,也算是辉煌的顶点。李翱出任节度使6年后,于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病逝于任所,享年70岁。

李翱在官场拼搏40余年,虽然有过一些挫折,但总体上比较顺利,最后晋升为节度使,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在韩愈众多的弟子中,李翱是官场地位最显赫的一位。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李翱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并非官至封疆大吏,而是在古文运动和哲学研究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

李翱投身于古文运动和哲学研究,韩愈起了决定性作用。唐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李翱与韩愈相识相交。这一年,韩愈29岁,考取进士已经4年了,早已是社会上有名的文学大家,在哲学上也提出了一套自己的主张,而李翱还是个文学青年。李翱一见韩愈,便被韩愈的才学所折服,立即投身于韩愈门下,成了一名韩门弟子,并娶了韩愈兄长韩弇的女儿为妻。

李翱是韩愈的大弟子,年龄比韩愈小6岁,再加上李翱才华出众,所以两人名为师生,实际上亦师亦友,在思想上和创作上互相影响,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当时的古文运动,有两面旗帜,一面是韩愈,一面是柳宗元。在新散文的创作上,李翱的成就没法跟柳宗元比,但对古文运动的热情和支持,李翱比起柳宗元来一点也不逊色。在提倡古文方面,李翱与韩愈意见完全一致,两人在学术思想上也非常相似。在实践中,李翱全力以赴贯彻韩愈“文以载道”的主张,提倡“正言直笔”,反对“务于华而忘其实,溺于文而弃其理”的不良风气。在文体观念上,李翱甚至发展了韩愈“文从字顺”的思想,强调“文、理、义”三者的融会贯通。李翱的文章,大都立意高远,语言优美,感情真切,浅显而富有说服力,颇具古风味道,读来如清风拂面,令人赏心悦目。如《懈惑》《国马说》《高愍女碑》《杨于陵墓志铭》《祭吏部韩侍郎文》等力作,在当时就很轰动,被人传为范文。他的日记体散文《来南录》,更是开创了后世日记体著作的先声,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对宋代文学影响很大。

李翱与韩愈一样,既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也是古文运动的实践者。他在《答朱载言书》中说:“吾所以不协于时而学古文者,悦古人之行也。悦古人之行者,爱古人之道也。故学其言,不可以不行其行;行其行,不可以不重其道;重其道,不可以不循其礼。”这段话,可以理解为李翱对自己在古文运动中言行一致的注脚。文章是实践的产物,写作本身就是社会实践活动,只有把“道”与“行”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应有的成就。李翱的作品较多,结集的有赋1卷、文17卷,共18卷,现存《李文公集》,收入赋、文、疏、奏议、实录、碑述、墓志、祭文、杂著等100篇。

作为一位思想家,李翱的成就除了古文运动的理论和实践,就是哲学研究。他以振兴儒学为己任,在深入研究儒家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借鉴了佛家和道家形而上的思想和修养方法,创作了著名的人性论著作《复性书》上、中、下3篇,提出了“去情复性”的学说。

李翱“去情复性”学说的核心,是“性善情恶”的复性思想。李翱写道:“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李翱用沙和水、烟和火来说明人的性和情的关系:“水之浑也,其流不清;火之烟也,其光不明。非水火清明之过。沙不浑,流斯清矣;烟不郁,光斯明矣;情不作,性斯充矣。”水本来是清澈的,是泥沙把水搅浑了;火本来是明亮的,是烟雾把火弄暗了。泥沙沉淀,水自然就清澈了;烟雾驱散,火自然就明亮了。同样的道理,人要是去掉了情欲,人性善的一面就能发扬了。由此可以看出,李翱认为性是第一的,情是由性派生的。人天生性善,这是人可以成为圣人的先决条件。一个人不能成为圣人,与天性没有关系,完全是后天的情欲污染的结果。由于后天的情欲污染,人们先天所具备的善性得不到发展,所以人性就变恶了。要恢复人先天纯洁的本性,也就是人的善性,就必须去掉情欲,这就是李翱“去情复性”学说的基本思想。

李翱的“去情复性”学说,渊源于儒家的人性论思想,又撷取了佛家的佛性说和道家的心性说。他对儒家传统的心性学说进行了新的独到的阐释,把儒家原始的心性学说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儒家传统的心性学说具备了形而上的思辨色彩。例如,他吸收了《中庸》中“循其性而归其源”的思想,由此来说明普通人“去情复性”可以成为圣人的修养途径。具体来说,如果一个人能够保持自身本来的德性,不为人世情欲所污染、所诱惑,不迷失人性的方向,就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如何做到不为人世情欲所污染、所诱惑,不迷失人性的方向呢?这就需要内修,也就是修身养性。

如何内修?李翱认为,首先是“弗虑弗思”。“弗虑弗思,情则不生”。所谓“弗虑弗思”,就是要“斋戒其心”。当然,仅仅“斋戒其心”,还不是李翱所要的境界,“此斋戒其心者也,犹未离于静焉”。“斋戒其心”并未离开“静”,自然“有静必有动,有动必有静。动静不息,是乃情也”。这里说的“静”与“动”,都是针对情欲而言,无论是静是动,都没有离开情欲。因此,人们如果“以情止情,是乃大情也;情互相止,其有已乎?”“以情止情”,只能使情绵延无穷,不可能达到“去情复性”的目的。其次,是在“斋戒其心”的基础上,做到“知本无有思,动静皆离,寂然不动”。所谓“寂然不动”,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静,而是思辨意义上的静,是形而上的静,是超越了动静这对矛盾之外的一种绝对的静,一种纯粹的静。只有达到这种境界的静,“是至诚也”。《中庸》曰:“诚则明矣。”达到了这种至诚的境界,才能“妄情灭息,本性清明,周流六虚”,进而“复其性也”。

一个人具备了“寂然不动”的心境,也就是达到了至静的境界之后,并不是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人不能成为超人,人不能离开社会,不能离开现实生活,现实生活必然对人产生影响,“不睹不闻,是非人也”。关键是要做到“感而遂通”,“视听昭昭而不起于见闻者”。不为外界的声色所动,“其心寂然,光照天地,是诚之明也”。从“斋戒其心”,达到“至静”,再达到“视听昭昭而不起于见闻者”,是李翱内修复性的方法。只有这样做,也才能达到复性的目的。由此可见,李翱的复性方法,虽然借鉴了佛家和道家悟性悟道的修养方法,但并不排斥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这一点,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理想是完全一致的。

作为一位哲学家,李翱的哲学思想是不很完整的,其有关哲学的重要论述,仅于人性论和人性的修持方法方面。李翱在思想上受韩愈的影响很深,在理论上也积极追随韩愈的主张。例如,韩愈排斥佛教,李翱也排斥佛教,并且有所发展。韩愈排斥佛教,主要是经济方面的原因,认为大型佛事活动劳民伤财,给朝廷和百姓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李翱排斥佛教,则侧重于对佛教思想的批判。韩愈和李翱的哲学思想,说到底属于唯心主义理论体系。用唯心主义理论体系对抗佛教的唯心主义理论体系,是不可能成功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李翱一方面排斥佛教,一方面又与许多高僧大德和著名道士交情很深,他的理论体系中也吸收了不少佛家和道家的思想。

李翱的哲学思想,对北宋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李翱又被人称作“理学先驱”。

吾心即是天地心:明代哲学家段坚

从北宋时期到明清时期,对中国学术界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潮是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又称道学,最初由周敦颐、张载等人创立,后经程颢、程颐、朱熹等著名学者继承和发展,很快占据了学术界的统治地位。在中原大地,早在北宋时期,学者就以理学为正宗,而地处偏僻的甘肃,从宋代起战事频繁,社会动荡,经济文化落后,一直到明代初期,理学还鲜为人知。由于明代哲学家段坚的极力推广,理学才在甘肃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段坚,字可久,号柏轩,又号容思,生于公元1419年,卒于公元1484年,甘肃兰州段家台人。段坚先世,原为山西太原府阳曲县人,明代太祖洪武年间,祖父段鸣鹤跟随肃王朱模来到甘肃,后定居于兰州。父亲段敏,官封文林郎。段坚6岁时,跟随祖父识字读书。据说开读那天,祖父在院中栽了两棵柏树,鼓励段坚要像柏树那样,严冬时节挺拔直立,坚守其志,不变颜色。从此,段坚自号“柏轩”,一直用柏树精神激励自己。段坚10岁时,母亲去世。母亲的死,对段坚打击很大,不过他很快摆脱了悲痛,把全部精力投入了学业。段坚14岁为郡庠生。古代学校称“庠”,所以学生称“庠生”。庠生也是秀才之意。明朝官府办的学校,分为府学、州学和县学3类。段坚是郡庠生,应为府学的学生。在府学读书期间,段坚先专攻《易经》,后来研习诸子百家,学习兴趣相当广泛,得到先生赏识。

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23岁的段坚投入周麟门下深造。周麟是解元出身,为当时名士,学问文章都很好。段坚在他门下学习,进步很快,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考中举人。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到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段坚先后3次赴京会试,均落第而回。

走向仕途是封建时代学子向往的人生之路,段坚也不例外。3次会试失利,段坚的希望并未破灭。学子走向仕途,是一个艰难而痛苦的过程,有时这一过程相当漫长。一个学子为官不成时,如何报效国家,是段坚苦苦思考的问题。恰在这时,也就是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朝廷下诏求直言”。段坚得到消息,喜出望外,立即应诏上书,建议皇帝“亲贤远奸、信赏行罚、敦崇正学、讲求治道、选任大臣、振举纲维、爱养民力、修明军政”。遗憾的是,段坚的建议如石沉大海,不见回应。段坚失望之余,决定外出游学。他买舟南下,先后游学于淮楚吴越等地,遍访名胜古迹,到处结交学者朋友。南游期间,段坚再次向朝廷上书献言,仍无结果。段坚此次南游,为时不长,却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结交了朋友,特别是为他后来成为理学名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谓获益匪浅。

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36岁的段坚终于以会试第六名的成绩,经殿试高中进士。考中进士之后,段坚应邀前往山西编纂史书。史书编纂完成,段坚返回故里,等待朝廷放任的消息。在考中进士后的第五年,即明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段坚才被朝廷放任山东登州府福山县知县。福山县位于海岛,地处偏僻,贫穷落后。段坚到任后,革除弊政,兴办学宫,发展教育,改变陋俗,倡导新风,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段坚在福山县6年,政绩显赫。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经吏部尚书、大学士李贤等朝臣大力推荐,段坚被提升为莱州(今山东莱州市)知府。

莱州市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西临渤海,比福山县的自然条件好多了。段坚到达莱州后,依旧像治理福山县那样,兢兢业业,忠于职守。明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父亲去世,段坚回家守制三年,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改任南阳(今河南南阳市)知府。

在南阳任职期间,段坚大力发展地方教育事业,兴办了不少学校。段坚认为,民风不正,关键是缺乏教育。百姓没有文化,才会走向旁门左道。在南阳期间,段坚把倡导程朱理学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一有空闲,就去书院讲学,所讲内容大都是程朱理学。段坚在南阳任上,勤于政务,主持正义,为民谋利,深得民心。特别令人称道的是,段坚为官清廉,在南阳连任9年知府,致仕时依旧两袖清风,仅有“祭器、书卷十数箧”。朝廷无能,官场腐败,段坚无力回天,对从政难免心灰意冷,再加上年岁已高,身体不好,遂于明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奏请致仕,回归故里。得到段坚致仕的消息,数不清的南阳百姓走出家门,为段坚送行。人们流着眼泪,请求段坚留在南阳。

段坚回归故里后,在兰州东关段家台创建容思书院,开馆授徒,潜心著述。段坚学识渊博,闻名遐迩,容思书院桃李盈门。容思书院是兰州地区最早的书院之一,为社会培养了不少人才,如明正德年间的兵部尚书彭泽等人,就出于段坚门下。

段坚写有大量诗文,曾结集为《柏轩语录》《容思集》等,可惜已经散失,仅有《皋兰明儒遗文集》中收有其遗文16篇及部分诗作。

同类推荐
  • 青春恋曲的红色交响:寒春和我们的故事

    青春恋曲的红色交响:寒春和我们的故事

    本书是一部描写当代青年与一位世纪老人寒春进行思想对话的文学作品,以写实的手法描写了一位女大学生同四位男校友在奶牛场参加社会实践的11天经历,在此期间,与传奇人物寒春进行交流,让当代年轻人感受到老人为理想、信仰奋斗的一生。
  • 共和先锋卢性正

    共和先锋卢性正

    本书在民间调查及权威史志记载等资料的基础上,艺术地加工描述了辛亥革命志士卢性正为推翻满清帝制、追求民主共和而战斗一生的传奇经历。不同于辛亥间其他耀眼的革命领袖,书中的主人公卢性正,就像当时千万国民一样,被时代大变局裹挟而进历史洪流,成了历史演变的主要力量,但浪花过后,却是一片宁静,又被历史所遗忘。其命运的偶然与必然经历过程,使读者看后过目难忘,发人深省。
  • 商圣范蠡

    商圣范蠡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彪炳史册的人物,或建功立业,或以道德文章传世,他们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者和杰出代表,后人以“圣贤”视之。圣贤者,民族道德的典范也,既是历史前进的伟大创新者,亦是历史烟尘沉淀下来的璀璨明珠。
  • 夺权野兽朱棣3

    夺权野兽朱棣3

    作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儿子,他生于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长到8岁父亲才想起来要给他取个名字,21岁开始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遭猜忌,被排挤,父皇驾崩,侄儿登基,把他逼上绝境,也给了他夺权的天赐良机……翻开本书,您将全面了解中国历史上最高超、最曲折、也最常见的夺权大战。
  • 穿过爱情的漫长旅程:萧红传

    穿过爱情的漫长旅程:萧红传

    离乱的时代,演绎着一曲人世悲歌;火热的青春,谱写着一段爱情传奇。——它的主人公,名叫萧红。作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有着惊采绝艳的才华,也有着坎坷流离的爱情,无论是她的文还是她的情,都是值得后人一再品味、一再忆及的传奇。
热门推荐
  • 萌学园之使命召唤

    萌学园之使命召唤

    我初次写小说,写的不好,请大家指出。
  • 神话末临

    神话末临

    天意如刀,人心难测。莫休总以为自己是世界中心,然后果然没错,当四宝剑降临的时候这个中心来了,大时代的到来还是一切都终结
  • 亦庄门

    亦庄门

    他们是朝廷指派专门短难断之案的八亦使,为抓捕一位女飞贼忙的焦头烂额。没想到这位女飞贼居然自动找上门来,武功无人能敌的八亦使竟然在她手中走不过一炷香!为了救八亦使之一青刃,其他七亦使被女飞贼绑到一个已经化为废墟的村子……
  • 相公,别这样!

    相公,别这样!

    半夜睡觉睡得好好的,竟然被人勾了魂。勾就勾了嘛,大不了一死。反正在阳间没捞着啥帅哥,到阴间碰碰运气也不错。啥?要我去完成任务?啥任务?让龙凤两国和平?龙凤呈祥?我有那本事?用大把大把的帅哥作交换条件?去!肯定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非谁莫属

    非谁莫属

    道一场盛世容华倾覆,看倾城天下非谁莫属。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银阳武神

    银阳武神

    身为一个普通的人类孤儿,他迎着世界的狂潮,迎风破浪,披荆斩棘,一路走上了星际的巅峰!
  • 为情所困

    为情所困

    从认识她开始,她的身边就围绕着不同的男人,让他每次碰到她总忍不住冷嘲热讽。他都不介意她不堪的过去要包养她,而她竟然不买他的账,还觉得他长得帅没用,除了招蜂引蝶也没什么特别,不知发什么疯还踢了他一脚!他记住了,他不会放过她的。
  • 一唐有安

    一唐有安

    中唐时期,六扇门作为三法司衙门的总称,成立出一个秘密组织,选出有天赋的新锐少年,从小强加训练,培养成专为皇帝办事之人,名曰鹰犬。知安司司丞易南便是之一,因为调查宫中的一场命案,和县令的女儿顾九星相识,却因为情况特殊,对彼此都没有好的印象,碍于易南的地位,顾九星不得不表示友好,本以为案件水落石出后便无瓜葛,可接踵而来的大案让他们再次走到一起,携手同行,最后揭开了天大的谜团。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