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62600000001

第1章 前言(1)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没有受到西方直接影响的情况下,中国比较文学也开始萌生。从起源上看,中国比较文学并非直接来自于西方,而是在中外文化冲撞与交流的特定的时代环境中,基于中外文学对话与中国文学革新的内在需求而发生的。

尽管有人将20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的“史前史”上溯到先秦时代,但中国比较文学并非古已有之。为什么在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学术中未能孕育出以跨越异文化为根本特征的比较文学呢?为什么两千多年中华各民族之间文学的交流、一千多年以佛经翻译为纽带的印度文学对汉文学的输入、一千年间汉文学对东亚国家的传播与影响,却都没有促使中国产生以中外文学交流为研究对象的“比较文学”学科,甚至没有在文学研究中自觉地运用跨文化的比较方法呢?原因很复杂,答案也是多种多样的。或许有人认为,中国人的文化与文学的自豪感,乃至“居天地之中”的“中国”意识不利于比较文学观念的形成。

然而19世纪的法国人对法国文化与文学也有优越感,也有法国文学的中心意识,但比较文学学科却恰恰成立于此时的法国,法国正是通过比较文学研究弘扬了他们的文学自豪感;或许又有人认为,中国传统学术研究及文学研究的习惯方式是感悟式的评点,不擅长比较文学研究所要求的那种条分缕析的系统研究。然而比较文学既可以是系统的研究,也完全可能以中国式的感悟评点、点到为止的形式来进行,被许多人誉为比较文学研究楷模的钱钟书的《管锥编》,不就是以感悟评点的传统形式写成的吗?何况,中国传统学术历来主张“文史哲不分家”,这与当代比较文学的一些提倡者所主张的“跨学科”研究岂不是不谋而合的吗?

中国传统学术中未能孕育出以跨越异文化为根本特征的比较文学,其根本原因,首先就是因为传统中国人缺乏那种依靠输入外来文学来更新自身文学的自觉而又迫切的要求。由于汉文学自成体系,作为东亚诸国文学的共同母体,具有强大的衍生力和影响力。汉文学史上的历次革故鼎新,并没有主要依靠外力的推动,而基本上是依靠汉文学自身的矛盾运动来实现的。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舞台上,一直没有一个外来文学体系堪与汉文学分庭抗礼。佛经翻译虽然引进了印度文学,但那主要是在宗教范畴内进行的,而且又较快地被汉文学吸收消化。

在不自觉地引进印度文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在中国人的文学观念中产生诸如“印度文学”或“外国文学”之类的观念或概念。没有对等的外来文学体系的参照,就谈不上“本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分野,因而也就无法形成“汉文学”、“中国文学”这样的与外来文学对举的概念。而“比较”、“比较文学”总是双边的甚至多边的,这种没有“他者”在场的汉文学的“单边”性,只能是汉文学的“独语”,或者是汉文学对周边异文学的“发话”,而不是汉文学与异文学之间的“对话”。而“文学对话”的意识正是比较文学成立的根本前提之一。在人类历史的发展演进中,“文化对话”对任何一个民族及国家来说,常常不可回避。这种“对话”(抑或“争吵”)往往通过政治、外交、战争、宗教等途径和方式进行着。

历史上汉文化与异文化之间有过多次的“对话”或“争吵”,而相对而言,作为“文化对话”之组成部分的“文学对话”,则往往并不是文化“对话”的必需方式。“文化对话”为“文学对话”提供了必要的语境,但有了“文化对话”未必一定就能够进行“文学对话”。

“文学对话”需要更具体和更复杂的话语平台,即“对话”所需要的语言能力和异文学文本的阅读能力。而恰恰是这种能力的缺乏,使汉文学与异文学之间无法进行真正的“文学对话”。试看在漫长的古代汉文学史上,有几个文学家掌握了汉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除了宗教信仰的动力促使一些人学习并掌握了梵语等印度语言外,似乎没有一个诗人、作家和文学研究家有足够的动力和条件,为着纯文学的目的来学习一门外语。如此,“文学对话”从何谈起呢?“比较文学”缘何成立呢?

到了晚清时期这种情形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西学东渐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在西学的冲击下,传统文人难以单靠汉语文学立身处世,出国留学、学习外语便成为新的选择。连林纾那样的倾向保守的人士,尽管无法掌握外语,却与人合作译出了三百多种外国小说,晚年更哀叹自己一生最大的遗憾是不通外文。林纾的译作在读书人的面前展开了新异的文学世界,推动了中国人的文学观念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从此,在中国人的阅读平台上,出现了与汉文学迥然不同的西洋文学,这就为中西文学之“比”提供了语境。许慎《说文解字》释“比”字为“反从为比”。西洋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反从”(不同),就为中西文学之“比”提供了可能。于是清末民初的不少学者,如林纾、黄遵宪、梁启超、苏曼殊、侠人、黄人、徐念慈、周桂笙等,都对中外(外国主要是西方,也包含日本)文学发表了比较之论。

当然,这些“比较”大都是为了对中西文学做出简单的高低优劣的价值判断,多半是浅层的、表面的“文学比较”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比较文学”,但它却是20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的最初形式。这一点与欧洲比较文学也有明显的不同。法国及欧洲的比较文学强调用实证的方法描述欧洲各国文学之间的事实联系,而中国的比较文学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中外(主要是中西)文学的对比意识或比照意识;欧洲比较文学主要强调的是欧洲各国文学的联系性、相通性,而中国比较文学则具有强烈的差异意识。从这一点上看,欧洲比较文学重心在“认同”而不在“比较”,中国比较文学重心在“比较”而非“认同”。

中西比较文学发生学上的这种不同,意味着中国比较文学与西方比较文学之间所具有的更深刻的差异,也体现了中国比较文学的又一根本特征。这一深刻差异在于:欧洲比较文学是在欧洲文学、乃至西方文学这一特定的区域文学内部进行的,它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都是一种区域性的比较文学;而中国比较文学一开始就是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上发生的,而且一开始就跨越了东西方文学,具有更广阔的世界文学视野。

诚然,欧洲人靠着新大陆的发现、奴隶贸易、资本的输出和殖民地的建立,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比中国人更早具备了世界视野,但从文学上看,当比较文学在19世纪后期的法国作为一门学科产生的时候,其基本宗旨是清理和研究欧洲各国文学之间的联系。甚至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梵·第根在其《比较文学论》中将法国的比较文学实践加以理论概括和总结的时候,视野仍然囿于欧洲文学之内,这种情况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学科界定为文学关系史的研究,而这种研究只有在欧洲各国文学之间才能进行;超出欧洲之外,则当时文学交流与传播的事实的链条尚未形成,至多正在形成中,还不能成为实证研究的对象。

而且,以当时法国人及欧洲各国比较学者的语言装备来看,通晓欧洲之外的语言、并具备文学研究能力的学者,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因而将研究视野扩展到欧洲文学之外,对他们来说即使有心,也是无力。以“欧洲文化中心论”为思想基础的西方比较文学,也难以成为以多元文化为基础的比较文学。到了1950年代崛起的美国学派那里,虽然由于非欧美血统的学者的加入而使美国学派具有了更多的世界性因素,但由于美国文学历史尚浅,与外国文学的渊源关系的清理和研究并非美国学派的急务和专擅,美国学派对各国文学交流史的研究在理论上不提倡,不重视,在研究实践上成果也不多。因而,与其说美国学派比法国学派具有了更广阔的世界视野,不如说美国学派开拓了平行研究及跨学科研究的学科空间。法国学派强调的是一种历史的地理的视野,美国学派则注重一种学术思维的多维空间。美国学派的贡献在这里,局限也在这里。

将中国比较文学与西方比较文学起源时期加以比较还可以发现,比较文学当初在法国及欧洲是作为文学史研究的一个分支而产生的,它一开始就是一种纯学术现象,一种“学院现象”。而20世纪初比较文学在中国就不是作为一种单纯的学术现象而发生的,毋宁说真正意义上比较文学学术研究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才得以形成。中国比较文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人文现象,它与中国文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密切相关。它首先是一种观念、一种眼光、一种视野,它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文学封闭状态的终结,意味着中国文学开始自觉地融入世界文学中,标志着中国文学开始尝试与外国文学进行平等的对话。看不到这一点,就看不到比较文学在中国兴起的重大意义与价值。

中国比较文学在20世纪头二十年的发轫后,作为一种学科开始孕育成长,其间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进程。

1920到1940年代的三十年间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初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以胡适、郑振铎的言论为代表,比较意识进一步提高,世界文学观念更为强化;以实证研究为主的传播与影响的研究,在中外文学关系、特别是中印文学关系领域开始起步,从而由“比较文学评论”上升为“比较文学研究”;在中西文学研究领域的“平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中西近现代文学的影响研究也有所收获;随着翻译文学的繁荣,翻译文学的理论论争与学术探讨十分繁荣,成为此时期中国比较文学中较为活跃的部门。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所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结束的三十年间,极左的政治意识形态逐渐使中国再次处于与主流世界封闭隔绝的状态,而倡导世界意识和开放精神的比较文学,就显得不合时宜。从整个20世纪中国比较文学学术史上看,这三十年显得格外寂然和萧条,研究者不敢不能公开倡导比较文学,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上没有作为,教学上完全停顿,学科理论上没有声音,学术成果也稀疏寥寥,不成规模。除了翻译文学的评论与研究小有声势外,其他方面的比较文学研究在整个学术研究中几乎没有自己的地位。虽然极少数学者的文章现在看来属于比较文学研究,但相当一部分部分文章从选题到观点结论都带上了服务于时代与政治的明显印记。与此同时,实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台湾和香港地区,在西方特别是美国学术界的影响下,比较文学得以率先崛起。

1970年代末,大陆地区历时十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结束,确立了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工作的改革开放政策,此后国家的政治环境逐步有所改善,经济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教育、文化、科技和学术事业也开始复苏,并渐渐步入正轨。大陆学界被压抑了多年的学术热情和创造力,像井喷一样迸发出来。在港台地区及外国比较文学的影响下,比较文学作为一种最具开放性、先锋性的学科之一,得到了迅猛发展。比较文学研究作为中国学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随之进入了繁荣时期。此时期繁荣的起点是钱钟书的《管锥编》的出版。随后,学科意识的强化、学术组织的形成、学科体制的确立、学术队伍的壮大、学科理论问题的讨论与争鸣、比较文学教材建设及比较文学课程化,都成为此时期比较文学繁荣的保障与崛起的表征。

纵观20世纪一百年间中国比较文学发展演进历程,可以看出百年学术史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即:

二十年(1898—1919)发生

三十年(1920—1949)发展

三十年(1950—1979)滞缓

二十年(1980—2000)繁荣

这个结构的形体就像是一个“酒葫芦”:发生期的二十年是葫芦尖,发展期的三十年是葫芦上半部分的“小肚子”,滞缓期三十年是小肚子下面的葫芦细腰,最后二十年的繁荣期是葫芦的下部的“大肚子”,也是容积最大的部分。这种酒葫芦状的史态描述,可以反映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形。前三个阶段共八十年,是最后二十年崛起与繁荣的漫长的前奏;最后二十年中国比较文学的崛起与繁荣,才是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学术史的重心之所在。

中国比较文学之所以在这个时期如此繁荣,根本原因在于比较文学的学术精神不仅契合了1980年代以后中国改革开放的需要、也契合了中国文学界和学术界思想解放的需要。当西方的比较文学由于研究资源逐渐减少,已从学术文化的主流和中心逐渐淡出的时候,当欧美学者由于语言和学术训练的限制还很难深入进行跨东西文化的文学研究——这正是欧美比较文学最近发展不够迅速的原因——的时候,中国比较文学却取得了高度的繁荣。

可以说,现阶段中国人、中国学者对欧美的了解远胜于欧美对中国的了解,中国学者的外国语言文化和学术修养,使得他们在跨文化、特别是跨东西文化的文学沟通与文学研究中具有更强的学术优势。这一切,都自然地、历史地决定了世界比较文学学术文化的重心已经逐渐转到中国。可以说,世界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或称第三个历史时期,已经在中国展开。如果说,欧洲比较文学代表了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和繁荣的第一阶段,美国比较文学代表了世界比较文学的第二阶段,那么,20世纪最后二十年世界比较文学的重心则明显地转移到了中国。中国比较文学显然已经成为全球第三阶段的比较文学的代表。

我们说中国比较文学是全球第三阶段的比较文学的代表,绝对无意贬低其它国家的比较文学及其成就。我们也知道,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国家虽然有一些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本身提出过质疑,但毕竟更有大批学者长期从事比较文学研究,而且推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比较文学在欧美学术界仍然是一门不可忽视的学科领域;我们也知道,在亚洲,我们的东邻日本早在1890年就有坪内逍遥博士讲授“比照文学”,而且今天我们中国人使用的“比较文学”这个汉字词组本身就是由日本人创制的,日本的比较文学在20世纪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也一直在发展和推进着。

同类推荐
  • 给我一个对手 让我战胜自己(醉美文摘)

    给我一个对手 让我战胜自己(醉美文摘)

    当你缺乏勇气的时候,就要战胜自己的懦弱;当你不够勤奋的时候,就要战胜自己的懒惰;当你需要谦虚的时候,就要战胜自己的骄傲;当你无法宁静的时候,就要战胜自己的浮躁。本书从发现自己—掌控自己—战胜自己—改变自己—超越自己这样一根金线,从人的思想、行为、习惯、性格、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多角度出发,包括自我定位、聚焦自我、战胜自卑、战胜退缩、战胜命运、摆脱依赖、征服惰性、克服恐惧、逆境成长、征服狭隘、征服固执、打破枷锁、锤炼性情、重视习惯、提高效率、挑战极限、超越平庸、超越竞争、超越思维、超越格局等诸多方面出发,全面阐述了一个人获得成功所需要克服的种种来自于自己的障碍。
  • 风中的日记(珍藏纪念版)

    风中的日记(珍藏纪念版)

    我怀疑许多事情,但是,我相信,每一个人都在爱着一个他不知道的人。这个世界看起来并不是它表现出来的样子,至于它的真相,也许永远是个秘密。我试图给未知打一个电话,随后是漫长的等待,我听得到遥远的铃声。我紧紧握着手机,在人海里,疲惫不堪。在地铁上,在大巴,在海轮,那个号码还在发送中……
  • 故乡风物

    故乡风物

    《故乡风物》本书作者从自己生活的角度,以自己的家乡为视角,通过童事、乡情、野趣、闲笔四个小主题,对自己的生活感悟进行了介绍和描写。有对汾河流域故土的记忆,有对家乡的文化认知和考古寻根,有对黄土地的热爱,有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真知灼解,平实动人。
  • 丁玲全集(1)

    丁玲全集(1)

    全集是对丁玲一生文学创作的全面总结。收入她六十年间创作的小说、剧作、诗歌、散文、评论、杂感、讲话、回忆录、论文等四百三十万字,分成十二卷。第一、第二卷为长篇小说,第三卷为短篇小说,第四卷为短篇小说、诗歌、剧作,第五、第六卷为散文、随笔,第七、第八卷为散文、杂感,第九卷为序跋、评论,第十卷为回忆录,第十一卷为家信、日记,第十二卷为书信、年表。全集中相当数量的书信和日记都是经过四处搜寻,首次公开出版。
  • 皮克的情书——彭家煌作品精选

    皮克的情书——彭家煌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热门推荐
  • 囚心人

    囚心人

    一道锁链束缚住了一个灵魂,一把枷锁封锁住了一道心灵。“强者”一个多么可笑的词语。揭开心上的那道枷锁,出现的只不过是一颗脆弱的心。当原本的世界开始崩塌,当权力成为一方笑谈,当金钱变成废纸一张。一切都将重来。法律再难成为制约人类的东西,被肆意的践踏在脚下。道德......还会不会出现底线?束缚心灵的那道枷锁被打开,释放的是最淳朴的风情还是无尽的贪婪。
  • 下一个会是谁

    下一个会是谁

    每次出现在阴森恐怖夜里的那个索命鬼,满身是血,那眼神的空洞令人窒息,身上的那种独有的阴冷也让人不觉的打着寒颤。当它每次出现后,孙鹤的周围都会有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发生。连环的离奇死亡,凶手是谁?是可怕的诅咒?还是真的有鬼?
  • 守护甜心之墨雨晓琳

    守护甜心之墨雨晓琳

    春风抚摸着少女的脸颊,樱花树也在为她悲伤,在这寂寞无华的岁月里,谁来拯救她的孤单年华?
  • 执掌仙域

    执掌仙域

    自小镇走出,手握一方星辰宇宙,掌握五行,纵横万千世界。这是一个从贫民窟走出的逆天强者!这是一个极度幻彩绝伦的仙侠世界!执掌仙域,亿万生死,握于掌中…(每日中午12点一更,晚上7点一更.)ps:本书有完整的大纲,逻辑严谨,稳定更新,质量保证,绝不记流水账!劳烦各位兄弟姐妹点个收藏加入书架,投几张推荐票,小小地支持一下八方,谢谢~
  • 追风曲

    追风曲

    她千方百计要嫁给他,只为初识的那份悸动,即使他的心里装不下儿女情长的梦幻,她也会用尽办法手段,在他的生命里留下她完美的身影。只是,要和他天长地久,还要参加承天赛会的比赛,那会不会太难了一点啊?
  • 偏执大佬他又被离婚了

    偏执大佬他又被离婚了

    唐溪美作为当红励志偶像,十年龙套终于熬成了一届影后!没想到在颁奖典礼上出了个岔子,一觉醒来后变成了全世界最讨厌的烂剧女演员夏娃。本想着,她虽然网上风评不太好,但好歹家里肯往外砸钱。哪想到,已为人妇的她,连唯一拼爹的优势都没了,就连最擅长的演技还要天天被质疑……夏娃:(可怜兮兮)老公,我现在只能拼你了。陆之行:……夏娃:(信誓旦旦)老公,我现在的演技肯定么问题!终于,夏娃如愿以偿的迎来了与当红影帝首次合作,结果,第一场感情戏就碰了一鼻子灰。导演:“卡,眼神不对!”夏娃心乱如麻,怎么心跳的这么快?夏娃:“抱歉,请再给我几分钟,我肯定没问题!”陆之行:“平时在家怎么看我的,忘了?要不,我先带你回去找找感觉?”
  • 玫瑰说她不开了

    玫瑰说她不开了

    她曾将满心欢喜赠予一人,然后他回赠她空欢喜。他曾想护她一世周全,让她一直无忧,最后他才知道,逼她懂事,令她绝望的是他。
  • 我的回忆萌萌哒

    我的回忆萌萌哒

    以女主角筱夏的个人历程为题,对爱涵义的模糊--清纯--懵懂--明白--错过为线索,剧透可耻……看过后才明白好与不好。珍惜自己身边的男(女)孩吧,他(她)们才是最爱你、最愿意默默为你付出不求回报的人。
  • 异能是发呆

    异能是发呆

    乔白发呆中...黄色光晕身体从头顶开始渐渐转变成淡淡的绿色光晕.....乔白回过神发现自己发会呆的功夫,自己竟然!!!
  • 幼儿文学鉴赏

    幼儿文学鉴赏

    本书从审美的角度介绍了幼儿文学鉴赏的独特之处,阐述了幼儿文学鉴赏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并对儿歌、幼儿诗、幼儿散文、幼儿童话、幼儿故事、图画故事、幼儿寓言和幼儿戏剧等文体如何进行艺术鉴赏进行了系统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