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340500000015

第15章 金戈铁马:消失在战火中的戎装(1)

军服作为制式服装,是各个时期军事集团的文化素养、内在气质的形象外化,并以其形象烘托出民族的性格特点及其社会历史背景。可以说,军服是一个时代的形象记录,也是中国服饰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文化符号学的意义上说,军服还是一种标志性的符号,通过对这种符号的解读,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军事、经济、政治、科技、宗教等方面的内容,而且细数铠甲发展、演变乃至消失的漫长历程,也可以让我们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感受烽火岁月的残酷与和平年代的幸福。

《淮南子·说林》中有“人性便丝衣帛,或射之则被铠甲,为其不便以得所便”的记载。其意为:人之本性要穿着轻便的衣服才会感觉舒服,但在战争骑射之间,铠甲虽不便但又是最为方便的服饰。这句颇具辩证意味的话语充分表明了戎装铠甲的价值、作用,及其与便装的关系。

从审美的角度看,戎装本身又有其独具的魅力,历史上不乏“不爱盛装爱武装”的故事。《左传》记载,昭公元年,郑国大夫徐吾犯有个妹妹长得很美,公孙楚已经下了聘礼要娶她了,但公孙黑也看上了这个美女,硬托媒人送彩礼上门。这让徐吾犯犯了难,觉得两边都不好得罪,就把此事报告给执政大夫子产。子产说:“让你妹子自己选一个吧。”徐吾犯就对两个求婚者说,妹妹相中谁就嫁给谁。公孙黑先上场,他穿着华丽的服饰进来,放好了彩礼才出去。公孙楚穿着一身戎装进来,左右开弓,然后一跃上车而出。姑娘在房中观看后说:“公孙黑确实很漂亮,而公孙楚有男子汉的气概。”最终选择嫁给了公孙楚。

当然戎装虽有“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的威武与壮观,但在频繁与艰苦的战争中,它更体现了“将军金甲夜不脱”、“都护铁衣冷难着”以及“铁甲生虮虱”的悲凉与沧桑。战争是残酷的,不同时代的战场上,军戎服饰又不尽相同,具有各自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有的体现了统治阶层的政治需要和封建帝王的个人好恶,有的则是受到了当时文化艺术及审美倾向的熏陶。在这些服饰中,有一部分后来发展演变为当时的流行服装,且被后来的人们所使用,甚至在现代服装中依然可以看到它们的痕迹。

古代军队作战和现代截然不同,出战有战车,战将衣铠甲,威风凛凛,雄姿百态,八面威风。历代的戎装虽然与常装在风格品位上存在着一致性,但是由于功能的特殊要求,其衣、帽以及所有服饰又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服饰体系,并经历了由简到繁,又从繁至简这样的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显然,这样的变化是与当时的冶铁业、制革业、手工加工业、服装服饰业的发展状况,人们的审美观念及经济水平息息相关的。军戎可显示国威、士气,军戎也可以向人们述说它的功绩和败北的原因。

当然,自有阶级社会以来,军队就是国家和政权的支柱,在国家政治中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历朝历代的帝王、政治家无一不对军队的建设予以高度的重视,这其中自然包括督造、制定最能发挥军队战斗力、便于指挥的军戎服饰和服饰制度。所以,中国古代的军戎服饰是比较系统、规范的服饰,这种系统和规范的程度能体现出历代的战争、军队的建设和武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总体而言古代军戎服饰制度大致包括两大类型:一是戎装,一是防护身体的甲胄。戎服是军人在军营内和日常生活中穿着的便服,武官除这类服饰外有时还要加上一些表示官职的官服。甲胄是军人作战时用于防护的装备(有时在一些重要的典礼上也使用),如根据它的制造材料和作用来分类,应属于兵器一类。但因为甲胄是穿戴在军人身上的,直接影响军人的服饰造型,所以它又是军戎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胄鍪盔帽

在我国古代,人们通常把护卫身体其他部位的装具称为甲,而把护卫头部的单独叫做胄,又因甲和胄是配套使用的,所以统称“甲胄”。胄是先秦时期的称呼,战国时又称“兜鍪”,北宋时则称“头鍪”,宋以后又多叫“盔”。“盔”、“魁”同音,以示夺盔者即如同高中状元之意。

传说上古时代,在原始部落之间的战争中,蚩尤部落最先发明了防护头部的装具,并在顶部装上兽角,既能护头,又可触人,具有双重战斗性能。新石器时代的胄多是用藤条编制或用兽皮制作的。上古及殷商前后的甲胄既没有较为完整的实物出土,又没有发现其他的资料作参考,因此很难描绘出当时的形象,只能根据现有的实物进行推测、想象。这种藤甲用藤条编织而成,形如现代的坎肩,在胸前用麻绳系扎。为了增强防御效能,还在藤甲的表面蒙上鱼皮。胄也是用藤条编成的,后来,人们开始使用皮革制胄。曾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战国初年的皮胄就用18片皮甲片编缀而成,中有脊梁,下有垂缘护颈。这种皮胄是殷周时期皮胄最典型的代表。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青铜器的普遍使用,到春秋战国时期,武士服饰中出现了青铜盔帽。这个时期的盔帽形制各不相同,有用一小块甲片编缀成一顶圆帽的,有用青铜浇铸成各种形状的。在一些铜盔的顶端,还往往竖有一根铜管,以便在使用时插上鸟翎及缨饰等饰物。这种铜盔的表面大多打磨得比较光滑,但里面却粗糙高低不平,因此为保护头部需衬帻。铜盔的形式为上尖下圆,如倒置的盎,以御兵刃,用带束结于颈下。不少铜胄的正面铸有兽面纹饰,额部中心线是扁圆形的兽鼻,大大的兽目和眉毛在鼻上向左右伸展,与双耳相接,圆鼻下是胄的前沿,在相当于兽嘴的地方露出将士的面孔,显得十分的威严。胄上的兽面纹饰多作虎头状,外观雄武,所以古代称顶盔披甲的将士为“虎贲”之士。西周时的铜胄是整块范铸,左右两侧向下延伸形成护耳,有的在胄沿宽带上凸出一排圆泡钉。

胄不但保护头顶,也能保护面部,因此戴上胄后别人就看不清他的脸。《左传·哀公十年》的这段记载正反映了这一点:“叶公亦至,及北门,或遇之,曰:‘君胡不胄?国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盗贼之矢若伤君,是绝民望也,若之何不胄?’乃胄而进。又遇一人,曰:‘君胡胄?国人望君如望岁焉,日日以几。若见君面,是得艾也。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犹将旌君以徇于国,而反掩面以绝民望,不亦甚乎?’乃免胄而进。”这段话意在说明戴胄是为防盗贼之矢,但又因之而“掩面”,使民不可见其真面目。胄而掩面,这是古代的胄与今天的头盔不同的地方。

由于冠在古代社会中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不能随便摘掉,因此一般戴胄(兜鍪)时也不摘掉冠,而是在冠弁上加胄。头上戴着胄,见到尊者、长者时又会表现得不礼貌,因此就要摘掉。例如春秋时晋楚鄢陵之战中:“却至(晋臣)三遇楚子(楚王)之卒,见楚子必下,免胄而趋风。楚子使工尹襄(楚臣)问(存问而有所馈赠)之以弓。却至见客(即工尹襄)免胄承命。”(《左传·成公十六年》)又如秦晋肴之战前,秦军路过周的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按照周代礼仪,两国交兵,一国之臣遇到对方的国君,仍要行君臣之礼,即使俘虏对方国君时也不例外。

至每遇楚王就脱去胄,是按“礼”行事。工尹襄是楚君的代表,至同样要“免胄”致敬。秦军免胄而跳下战车,也是表示对周的敬意。而王孙们之所以还要批评他们“轻而无礼”,是因为周王是天子(虽然此时已有名无实),军队路经天子所居之地需要把武器收藏起来,铠甲卷起来,仅仅“免胄”是不够的;车上的战士虽然下车了,却又超乘而去,既不合乎“礼”,又表现出秦军的轻脱骄浮。这两段记述足以反映周礼的规范以及当时各地诸侯对周天子的轻视。

战国时期,铁制的护头装具随着铁兵器的发展应运而生,由于它的外形很像当时的饭锅——鍪,所以胄又被称作“兜鍪”。鍪本是一种炊具,圆底敛口反唇,及肚略大,鍪边翻卷。1965年,在河北易县燕下都一座古墓中出土的铁兜鍪是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一件。它是用89片铁甲片编制而成,全高26厘米。从顶部开始一层压一层编缀,自上而下共七层。整个头部裹护严实,仅留面孔部分。该鍪式样简单,没有特别的装饰。兜鍪的内部附有胄帻,平日戴帻,出征作战则加上胄。这种胄较商周的青铜胄薄而轻便,顶上常饰有红缨,有高而圆尖的胄帻,也有圆而似锅的胄帻,为秦汉两代武将、卫士出征时所用。

秦朝的军士作战不戴胄,而戴帽冠,并依帽冠形式和甲衣色彩来区分官兵的地位。军官分高中低三级。其中将军头戴顶部列双的深紫色冠,橘色冠带系于额下,打八字结。中级军官头戴双板长冠,下级军官头戴长冠。士兵科头,头顶右侧挽圆形发髻或头戴赤钵头。

秦汉以后,铁兜鍪成为将士护头的主要装具。在兜鍪的后侧常常垂有保护脖颈的部分,称“顿项”。唐代以后,顿项又常用轻软牢固的环锁铠制成,以便于颈部活动。南北朝的兜鍪,额前伸出冲角,两侧增加护耳,这种形制和结构一直保持到隋末。

五代时甲胄已经十分规范,北宋曾公亮著《五经总要》记载,五代时甲胄形成定制,兜鍪呈圆形复钵形,后缀防护颈部的项顿顶部突起,缀一丛长缨以壮威严。尽管唐宋以后兜鍪被改称为“盔”,但其形制和结构基本保持了南北朝时期的风格。

关于兜鍪的形制和作用,不同朝代的文人墨客都曾作过描述,如杜甫《垂老别》中有“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的描写;辛弃疾《南乡子》则以“年少方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来说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大军,兜鍪指代战士。因兜鍪也简称“鍪”,所以我们见到扬雄在《长杨赋》中用“鍪生虮虱,介胄被沾汗”来描述战争中士兵的艰辛。段玉裁认为是履,“鍪”是兜鍪,兜鍪又写作“兜牟”,正如《五代史·李金全传》中所说“晏球攻王都于中山,都遣善射者登城,晏球中兜牟”。

宋代的军士头上戴的叫盔,也称兜鍪,除了有铁做的头盔外,还有用皮革做成的盔。

蒙古兵卒多戴铁盔。13世纪蒙古首领铁木真率领骑兵西征时,剽悍的蒙古骑兵身披铁甲,头戴一种样式奇特的铁盔,面部有一个硕大的船锚形护鼻器,手持明刀快斧,骑着高头大马,样子十分狰狞可怖。刚入侵印度时,人们以为魔怪降世,惊骇之状应该不亚于我们现今对外星人的惊奇和恐惧。

明代的头盔大体上承袭了宋以前的遗制,有所改进的是御林军使用的锁子盔。这种盔的形制像一顶便帽,下沿内装锁子钢丝网,盔高八寸多,网长一尺左右,网环极为细密。除此之外,这一时期头盔的名目繁多,大体分为三种类型,便帽式小盔、可插羽翎较高的钵体式和尖顶形。一般普通士兵戴的铁盔比较简单,没有什么装饰,铁钵高大,眉庇较宽,整个盔面下宽上窄,呈尖塔形。军官用的铁盔雕刻有龙虎图纹,有的还用金银镶嵌,盔上有管,可插貂缨。随着火器的发展,铁盔的形制渐趋轻体化。具体来看,据《明会典》所载,明的盔甲有铁帽、头盔、钡子护项头盔、抹金凤翘盔、六瓣明铁盔、八瓣黄铜明铁盔、四瓣明铁盔、摆锡尖顶铁盔、水磨铁帽及头盔、水磨锁子护项头盔、镀金宝珠顶勇字压缝六瓣明铁盔、黄铜宝珠顶六瓣明铁盔、红顶缨红漆铁盔、黄铜宝珠顶红漆及浑帧金铁盔。这些盔目不同,但多以制作、形式和材料色泽上的不同而命名。

清代的盔帽主要由遮眉、舞擎、护领、护项等具有防护功能的部分组成。

无论是用铁还是用皮革制成的帽盔,一般都要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清代八旗兵的甲胄用皮革制成。此服供大阅兵时穿用,平时收藏起来。除满八旗外,在蒙古设蒙古八旗,在汉族设汉八旗,参加大阅兵的实为二十四旗。

清代太平天国的士兵平时只准扎巾而不能戴冠,临阵打仗时才许戴盔。一般所戴盔帽用竹、篾、柳、藤编成,具有一定的防御性能,名为“号帽”,或叫“得胜盔”。

清朝末年,西式钢盔传入中国,成为步兵通用的防护器具,其形制已与古代兜鍪大不相同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步兵作战装束是迷彩服和钢盔。

护身铠甲

古代战事中,战将们身着护身衣,这就是所谓的“甲”。“甲”由于外形似坚硬的壳而得名,是一种用于防御的装备,属于功能性极强的服装。据《释名》中解释:“铠或谓之甲,似物孚架以自御也。”在铜铁尚未出现之前,甲是用皮革制作的,主要是很厚的犀牛皮和青色的野牛皮,因此那时只能称“甲”不能称“铠”。古代几乎每个武士均装备甲,有的马匹也着甲。春秋战国之交,铁兵器出现后,皮甲不能抵御锋利兵器的打击,逐步让位于铁铠甲,但皮革作为轻便防护装具仍沿用达千年之久。

甲的制造与使用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周代制革业已有相当规模,并设有专门负责鞣革制甲的“函人官”。据《周礼·冬官考工记》记载,当时的制甲业已经取得一定经验,分犀甲、兕甲和合甲三种。这三种甲的质地坚硬,犀甲可以使用100年,兕甲可以使用200年,而以更厚的“削革裹肉而取其表”的合甲,由于其坚硬程度,可以使用300年。

“甲”穿在身上,按衣和裳的位置分布,可分为腰以上部分和腰以下部分。记载中也有将“甲”分成三部分的,即盔、领和裹腿。也有分成上身、下身和绑腿的。从出土文物来看,甲还可以分为戎衣、胸铠、腹铠和披膊四部分,也就是战袍、胸甲、腹甲和两肩上的披膊。所谓胸甲,可以从西安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的俑衣上见之一二,在当时称为“裆”。

当时的甲片被分别涂漆上色以区别各军阵之容,其颜色甚为鲜艳。比如,有白裳、素甲、白旗;红裳、红甲、红旗;黑裳、黑甲、黑旗。周代的戎服除甲、胄外,其余部件几乎全用红色。古代战服之所以多用红黑二色,据现代军事心理专家推测,这两种颜色属于保护色和隐蔽色。一方面为预防因流血引起战士的心理恐惧,一方面为保护战士的战斗情绪而采用避血的色彩。兵将在服用甲衣时,也曾将战袍披在甲衣之外,以防甲衣暴露出来。

战国是诸侯争霸、群雄割据的时期。在这个时代里,我国古代的各种思想学说、科学文化都得到很大发展,军事装备的制造技术进步也很快。战甲除皮甲之外,还包括“练甲”和“铁甲”。练甲使用时间较早,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它的前身为青铜甲,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兽面壮胸甲。铁甲的出现与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有着紧密关系。燕地的人首先会制甲,燕国的铁甲质地优良,各国竞相效仿。战国时期的铁甲通常以铁片制成鱼鳞或柳叶形状的甲片,经过穿组连缀而成。

由于甲胄在战争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各国很重视甲胄的制作。春秋战国之际齐国官修的《考工记·函人》详细记述了制作皮甲的复杂程序、工艺以及甲胄的形制、尺寸、结构和各部位的比例。而在秦国,由于连年进行兼并战争,到秦昭王以及秦王政(即秦始皇)时更加注重使用甲胄。秦国作战依靠步兵、骑兵和战车兵,而这三种兵种所着甲衣有所差别。这可以从西安兵马俑坑发现的千余士兵、百余战车和万余马匹的阵势中得以证明。

秦朝甲胄的日趋成熟和完善绝非偶然。一方面,当时各国之间的战争使甲胄备受重视;另一方面,从甲胄自身的发展阶段来看,经过原始社会末期以至秦代2000多年的漫长发展,皮甲胄的制作工艺已经相当完善,可以称为皮甲胄发展的最高阶段;同时,铁甲胄这种新的甲胄种类也有所发展。所以,秦代是两种质地的甲胄并存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甲胄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

秦代军官铠甲分为三种。将军身着双重长襦,外披彩色铠甲,下着长裤,足登放口齐头翘尖履。中级军官身着长襦,外披彩色花边前胸甲。下级军吏身着长襦,外着铠甲。按照兵种分,骑兵身着胡服,外穿齐腰短甲;车兵身穿长襦,外穿无臂膊(臂甲)的铠甲;步兵中轻装步兵着长襦,外无铠甲,重装步兵外罩铠甲。

秦兵俑中的铠甲样式有如下特点: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于活动;从胸腹正中的中线来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间向两侧叠压,肩部甲片的组合与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颈下周围的甲片都用连甲带连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钉,其数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过六枚;甲衣的长度前后相等,皆为64厘米,其下摆一般多呈圆形,周围不另施边缘。

古时铁甲,每副至少几百片,分领叶、身叶、分心叶和腋窝叶等。秦汉时期除使用铁甲以外,常见的还有铁片和革片共用。其特点是:甲身前长后短,裆式可套头服用,两肩披膊。当时的铠甲片已不是单一形状,有方形、长方形、扁方形,还有加以修饰的鱼鳞状或龟纹状。

汉承秦制,铁制铠甲普及,逐渐成为军中主要装备,这种铁甲当时称为“玄甲”。汉代戎服在整体上有很多方面与秦代相似,军队中不分尊卑都穿禅衣,下穿裤。兵将着甲,有七种不同形制,这七种形制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指挥人员着装,甲衣用整块原料制成(皮革或其他),其上嵌上犀牛皮或金属的甲片,四周留边。高级官员军戎甲片采用经过修饰的鳞片甲,有的还绘有精致的花纹。二是兵士着装,在战袍外采用裆形式,从头上套进,两肩用带钩相扣连接,方形甲片组缀排齐,甲片比较大,排列简单,胸前和背后的甲片钉牢不动,领部、双肩、腹部和腰部的甲片采用活动形式,这样排列有利肢体活动。为了战事需要,步兵甲较长,骑兵甲较短。

魏晋南北朝战乱频繁,为了更有效地保护自己,抵御敌人的武器伤害,冷兵器时代的人们更加强化了战时护体之服的功能和作用,使得这一时期的铠甲在服饰史上独具特色,出现了三种十分著名的铠甲:筒袖铠、当铠和明光铠。

铠甲的命名与祭服的命名不同,祭服常以冠式命名,如弁服、冕服等,但铠甲的命名多以胸甲的形式。故此,除筒袖铠之外,当铠和明光铠都是以胸甲的特点来命名的。

当铠也称“当铠”,是南北朝时将士的主要装备。这种铠甲早在三国时已经出现,只是当时只出现于皇帝的赏赐记录里,其他未见记载。南北朝时,这种铠甲不仅用于士兵,而且被指定为武官的甲制。

当铠通常由胸甲及背甲两片组成,肩上用皮带搭襻前后扣联,腰间用皮带系扎,头戴盔。甲片下端略作小圆角形,也有作鱼鳞形或有带椭圆形者,且大体已具有甲裳(腿裙),分左右二片。也有上身穿当甲而下身着大口裤,即大口裤褶上加当甲,此式多为仪式者的甲式。

明光铠是一种在胸背之处各装一面金属圆护心镜的铠甲,这种圆护心镜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得极光,颇似镜子。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将会发出耀眼的“明光”。这种铠甲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曹植在《赐臣铠表》中就曾经提到过它的名称。不过其真正普及还是在南北朝后期。《周书·蔡右传》记载了蔡右穿着光明铠杀入敌阵所向披靡的情景,敌人哀叹“此是铁猛兽也”。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而且繁简不一,有的只是在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装有护肩、护膝;复杂的还有数重护肩。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自明光铠出现后,当铠便屈居其下,直到隋唐时期,明光铠仍是军队将官的主要装备。

筒袖铠是在东汉铠甲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型铠甲。它的主要特征是以小块的鱼鳞纹甲片或龟背纹甲片连属前后,穿缀成圆筒状的甲身,并在肩部装护肩的筒袖,从而得名“筒袖铠”。穿此甲戴头盔是西晋、三国时军队的主要装备。

在南北朝时期除男子穿铠甲外,女子也着铠甲。《南齐书·魏虏传》载:“太后出,则妇女着铠骑马,近辇左右。”这应该是一种仪卫的排场。

除了人身的防御外,为保护战马不受伤害,人们也多在战马身上也加以铠甲,称之为“马具装”,又称马铠。马铠可分为两类,一类用于保护驾战车的辕马,另一类用于保护骑兵的乘马。

其实早在商周时期,因为马拉战车是军队的主要装备,就已经出现了马甲用于保护驾车的辕马。马甲主要是皮质的,面上髹漆,并常画有精美图案,一般分为保护马头及躯干的两个部分。至今发现的最早的马甲实物是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战国初期髹漆皮马甲。秦汉以来,骑兵成为军队中的重要兵种,随之出现了用于保护骑兵乘马的马甲。东汉时期,已经使用起部分防护作用的马甲,如保护马前胸的皮质“当胸”。到三国时期,出现了全副马铠。自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时期,骑兵的作用大大提高,产生了人和马都披铠甲的重甲骑兵—“甲骑具装”,马铠的结构也日趋完备,并从此称为“具装铠”或“马具装”。具装铠有铁质的,也有皮质的,一般由保护马头的“面帘”、保护马颈的“鸡颈”、保护马胸的“当胸”、保护躯干的“马身甲”、保护马臀的“搭后”,以及竖在尾上的“寄生”六部分组成,使战马除耳、目、口、鼻以及四肢、尾巴外露以外,全身都有铠甲的保护。隋朝以后,重甲骑兵日渐减少,但马铠仍是军队中使用的一种防护装具。在北宋成书的《武经总要》中就绘有整套马甲的图像,包括面帘(附有“半面帘”)、鸡颈、当胸、马身甲和搭后五部分,没有寄生。在宋、辽、金之间的战争中,交战各方都使用过装备马铠的骑兵。到明清时期,骑兵的战马一般不再披这种笨重的马甲。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铠甲仍为

同类推荐
  • 宝带桥

    宝带桥

    “中国古代科技史话”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中华成语故事(第七卷)

    中华成语故事(第七卷)

    本书辑录古典文学语言的精华,它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成语故事则让儿童在妙趣无穷的故事中熟知一定的成语。从而对学习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儿童丰富词汇、增长知识大有益处。科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学龄前及小学低年级这一阶段是知识启蒙,道德启蒙的最佳时期,这些内容健康,浅易显懂的成语故事,必将会使儿童终身受益。
  • 裨治文与早期中美文化交流

    裨治文与早期中美文化交流

    美国“中国皇后号”(EmpressofChina)商船抵达中国,拉开了早期中美贸易的序幕。中国与美国的交往是一个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古国与一个历史非常短的国家之间的交往,是拥有数亿人口的东方古文明与发展中的最新资本主义文明之间的接触。
  • 江南文化与跨世纪的当代文学思潮研究

    江南文化与跨世纪的当代文学思潮研究

    本书采用以浙江、江苏为主,兼顾上海的方式对此进行解读。也就是说,将“江南文化”具体为浙、江、沪三地的文化,这也是通常所谓的狭义的“江南文化”的概念。具体论述分上、下两编展开:上编部分,主要从“思潮与事件”两个维度展开论述,涉及“断裂”事件、“新概念作文”事件、《沙家浜》事件、余秋雨及其文化散文的论争、金庸及其武侠小说的论争、江南的寻根文学、江南的先锋文学等。上述这些事件与思潮当然很复杂,但它们都与江南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是江南文化在特定时空环境下的特殊表现和必然产物。
  • 大美中华:56个民族概览

    大美中华:56个民族概览

    《大美中华——56个民族概览》一书全面介绍了我国56个民族的概况,呈现多元一体的各民族风姿风采,打造一部中国少数民族概览力作,彰显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全书简要介绍了各民族的概况、民族文化、民族服饰、民族节日、民族民居、民族礼仪、民族饮食等。各民族之美,美不胜收,既有民俗风情色彩缤纷的璀璨美,又有传统节日流光溢彩的炫丽美,还有56个民族多元一体化的缤纷美,不同美的形态铸就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
热门推荐
  • 远星物语

    远星物语

    这是另一个星球上的故事,各色各样的冒险与爱情,乃至于大陆之间的战争,远古时期的历史等都将被一点点揭秘,而你我将逐渐见证这个故事的开始与结束。他是一个很长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我们迄今为止难以想象的星球上,它宛若黑洞,却又因为其独特的质量,恒星也只能在其不稳定的星球各处的磁场漩涡上运行,有着浮空的岛屿,也有深邃的海洋,不稳定异空间等等奇妙的地方,主角们将一步步成长,在旅行和守护中不断的前进,证明自己。
  • 凡人意识

    凡人意识

    什么是意识?是所有生物都拥有意识,还是人类独有?察觉杀气果断反杀,遭遇GANK提前离开,意识存在万物之间。在不断萎缩的世界反面,少年背负起旧神的灵龛,从灰暗的历史中走了出来,决定带给凡人们新生。
  • 纤纤一梦,便以千年

    纤纤一梦,便以千年

    那个梦,一直围绕着我,我究竟是在梦里还是在现实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黑袍圣职

    黑袍圣职

    体弱多病的少年刚刚踏上了高中,军训时却意外脑痛,醒来时,已经不在是学校了......各种职业种族纷争,没有任何华丽的能量,有的只是修炼的技能,不断的超越,不断的修炼,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尊技能......
  • 我家男神看上了大佬

    我家男神看上了大佬

    作为帝星贵族家族的有权继承者之一,她的世界只有服从父母的安排,从小学习金融知识,琴棋书画一个不落,不断向外界展示自己的成就与实力。但却在成为继承者后,迅速扩大个人实力,最后与家族同归于尽,用家族的覆灭祭奠了自己无趣而短暂的一生。她,是被人抛弃在森林中的野婴,被狼抚养大,混迹狼群,与狼共舞。在无数的虐杀中顽强生存,但终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掠食中失去生命,永眠于此。当她的灵魂被系统寄附于她时,他誓要过的张扬、嚣张、随心所欲。通过系统从健美但黝黑粗糙处处疤的“糙汉子”转变为白芷细腻的“玉公子”。用高超的计算机技术伪造身份,以千回百转的声音进入CV圈,以超脱凡俗的琴艺特招为帝大音乐系客座教授,以雌雄莫辨的颜值进入娱乐圈……浪迹于世,随意逍遥,却被他的颜值与气质所吸引。始于颜值,情系一人。
  • 李信的荣耀之路

    李信的荣耀之路

    吾家吾国,吾土吾民...这里是,为我所统帅的战场!一个亡国少年的故事。
  • 东皇战影

    东皇战影

    鸿蒙仙界第一战神东皇弃天封侯之夜死于兄长之手,五百年后意外重生于一个小世界,重修一世,逆天而起。这一世,人若犯我我必加倍奉还;这一世,天若逆我我便踏破天道轮回,这一世,我要君临万界教天地俯首……
  • 仙门遍地是奇葩

    仙门遍地是奇葩

    原来仙门竟是这般不以为耻,当真是脸皮厚到极致。师傅喜欢徒弟,徒弟却为魔界鬼祭哭得死去活来。好一个郎艳独绝,遗世独立的灵澈仙人。又好一个不知羞耻,仙门之辱的徒弟。不愧是仙门之境,遍地奇葩,魔为仙成仙,仙为魔堕魔;不疯不魔,不魔不仙(ps:纯属瞎七八扯,毫无逻辑。)
  • 王牌渣女病娇妻

    王牌渣女病娇妻

    她,一个臭名远扬的渣女他,有钱有势的男版林黛玉一场契约婚将互不相干的两个人联系到了一起她无意间发现了他的秘密被威胁签了协议某天,渣女去酒吧撩小哥哥的时候恰好被自家老公逮住,……第二天,某渣女揉着酸痛的腰 看着枕边倾国倾城的脸喃喃道“要不和他凑合过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