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58400000009

第9章 忏悔良知与深层人性 (5)

人类具体的道德准则一直缓慢地发生变化,人类越是认识到存在的相关性,就越使得具体的道德准则摆脱部落、社群甚至国家的狭隘性,演变为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道德准则,朝着更加普遍的方向演化。这种具体道德准则的演变趋向,是在越发认识到人类同属一个世界的基础上实现的。比如,在部落和社群时代,同一部落内成员的武力相向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需要加以禁止。但不同部落和社群之间的冲突则被认为有邪正之分,敌方是邪恶的代表,己方则是正义的化身,道德鼓励牺牲自己,奋勇杀敌。但是,现代民族主义盛行的时候,和平主义亦随之崛起,赢得越来越多的同情和支持。民族国家推行的战争本身被认为是不道德的,战争阵营的邪正之分被取代为战争与和平之分,和平在战争面前是正面的价值,战争则是负面的价值。我们看到:这个变化实际是一个推衍,把原本只适合部落、族群、国家的道德信念,推衍到全人类。

战争的道德价值,不再依据具有明确分属疆界的原则来决定,而是依据生命应当或不应当杀戮的原则来决定。和平主义价值观获得支持,就在于更多的人能够超越族群、民族国家的范围,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评价人类活动中的战争行为。换言之,人们对存在的相关性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与理解。又如,人们从来都是抱着物为我用的态度征服自然的。不论人们用什么手段征服自然,都是一种美德,也是一项值得嘉许的壮举。但是,生态的知识与信念有力地改变了人类对自己征服自然行为的态度,至少是引起了人对自己的狂妄野心的怀疑,物为我用的态度正在被人与自然共存的信念所取代。粗暴的征服自然的行为,砍伐森林、猎杀稀有动物、倾倒工业污物以及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被视为不道德。绿色和平不仅仅是一种获得广泛认同的价值观,而且也是社会运动。现代社会的这种变化,同样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存在相关这一新的意识的基础上的。

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彼此息息相关。每一个人都是无限链条中的一个环节,环节与环节紧紧相连,每一个人的行为都会对他人的行为、思考、利益带来影响。这种影响或者是正面的,或者是负面的。正是人与人的“存在的相关性”使得道德戒律成为一个“命令”,使得个人“应当”对自己和他人负有道德责任,它是良知昭示的无可逃避的责任。每作一项选择,都应当考虑自己所依据的准则是否可以同时成为他人亦可遵行的普遍原则。康德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说:

一个人,由于经历了一系列无可逃脱的恶邪事件,而感到心灰意冷、倦厌生活,如果他还没有丧失理性,能问一问自己,自己夺去生命是否和自己的责任不兼容,那么就请他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他的行为准则是否可以变成一条普遍的自然规律。他的行为准则是:在生命期限的延长只会带来更多痛苦而不是更多满足的时候,我把缩短生命当做对我最有利的原则。那么可以再问:这条自利原则,是否可能成为普遍的自然规律呢?人们立刻就可以看到,以通过情感促使生命的提高为职志的自然竟把毁灭生命作为自己的规律,这是自相矛盾的,从而也就不能作为自然而存在。这样看来,那样的准则不可以成为普遍的自然规律,并且和责任的最高原则是完全不相容的。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第73页,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一书中一共举了四个例子,上面是其中之一。康德探讨的是人对自己生命的态度。康德显然没有从经验层面的人与人的相关性中论证道德命令的正当性,但是道德戒律的存在显然也是和经验事实相联系的。虽然自杀并不直接牵连他人,但在人类社会中,不能认为自杀行为是纯粹孤立的。无论在伦理上还是在经验上,自杀都被认为是放弃生命的责任,都被认为是对生命的亵渎。拥有生命就已经是在承担着责任,中断生命就是中断生命的责任,所以康德认为此类行为与责任的最高原则不兼容。

个人当然可以否定自己负有道德责任,可以按照没有普遍意义而只合适他自己的准则行事,但却没有办法否定彼此存在关联这个事实。责任可以逃避,但却不能断言人没有道德责任。责任在宗教里可以来自神的启示,也可以来自神的惩罚。可是我们在经验上知道,责任并不是哪一个超人替人类建立起来的,不是神说人有责任,人就有责任。它不是来自于外在的强加,而是人类自身的存在方式派生的,人以彼此相关的方式生活,以彼此相关的方式存在,道德责任就是在心中见证了这样的生活方式。除非人类不存在,存在就有责任。道德责任对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是绝对必须承担的义务。

人具有理性,有能力自由选择。既不是自然环境,也不是社会环境,同时也不是自身生物本能的奴隶和替身。人的自由意志使人具有承担道德责任的可能性,而人类以彼此相关的方式生活这一事实使人承担道德责任具有实践的意义。因为社会成员的行为、思考、利益通过联系的纽带彼此影响,彼此相连。主观可以否认,事实却不能割断。尽管可以逃避,但却应该承担。

以这么长的篇幅来讨论承担道德责任的根据问题,似乎有些过分。其实不然,笔者认为它与最终要探讨的文学问题关系十分密切。它在两个方面影响着作家的写作,首先是对人性的理解。道德责任的讨论,无论宗教教诲还是与此相关的学术论着,都代表了对深层人性的领悟,这种领悟就是作家理解人、理解人性的思想资源。作家以这种领悟来烛照善恶兼备的人性。其次,作家以写作的方式承担道德责任。当然,我们的这种理解不是一个事实判断,古往今来的作家并不都自觉意识到以写作的方式承担责任,但至少我们看到伟大的作家是这样的,伟大的文学不约而同显现出人类不朽的良知。写作并不能等同于实践层面的行为,所以,我们不能把作家承担责任理解为一个实践命题。文学是个人的事业,它是非社会实践的。但是非社会实践的文学并不意味着它同道德责任无关。写作就是一种方式,写作就是一种承担,把人心的善恶表现出来,形诸笔墨,见证人类的良知,这就是作家的道德承担。

4忏悔意识与救赎意识

稍为接触过犹太—基督教教义的人都会知道《旧约》中凡人皆有“原罪”的说法。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受了蛇的诱惑,偷吃了智慧树上的禁果,吃后便产生了羞耻心,于是被上帝逐出乐园。从此以后,人类必须世世代代赎自己违背上帝的戒律的罪。这个故事并不复杂,但也不容易解释。许多人不同意所谓“原罪”的说法,认为它是荒唐的,至少也是对人类自尊心的冒犯。的确,用神话学、人类学的知识去分析这个故事,它在事实上当然就是不确凿的。但是,虚构的神话故事虽然事实不真,却仍然有意义。神话的象征意味之深远也许远在我们的事实分析之上。

古人的科学知识不及今人发达,他们把握问题常常是用直觉的方式,不能像今天这样用逻辑严密的分析性语言表达出来,诉诸虚构的神话是常见的方式。神话的故事框架是一个“基本假设”。古人神话的价值并不在于其“基本假设”,而在于这个“基本假设”可以引申出来的象征意味。年代久远,数据湮灭无闻,我们不一定知道引申出来的象征意味是否就是古人当初的意思。但是,对待神话也只能作如是观,对《圣经》的“原罪”说,我们也应该这样看。

“原罪”一词的英文,用的是“sin”这个词。犯了世俗的法律,则另有“guilty”一词来表示。词汇的不同显示词义的差别,“原罪”与违背法律经由审判确定的罪行是不一样的。与罪行相比,“原罪”有三个特点。首先,它是与生俱来的。除非无生,一生便有原罪。其次,“原罪”没有伤害的对象,它不涉及一个受行为伤害的对象。但是,尽管它不涉及一个具体的伤害性行为,找不到受害者,但人依然有罪。用我们今天的语言解释,“原罪”其实就是人性深处某些不善的东西。

这些不善的东西作为邪恶的念头存在于我们的心里,它就是一个不善的动机,或许转化为日常行为的恶行,这就叫做“guilty”。最后,“原罪”的存在要求人必须在其一生中作与生命同始终的救赎。取一个恰当的比喻,“原罪”是一笔永远还不清的债务。债主是谁其实并不重要。按宗教的说法,“债主”当然就是上帝,认清债主对宗教或许是重要的,但就人存在的意义而言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对人有意义的是救赎必须持续地、不停地进行下去,债应当不断地还下去,直到生命的终结。要真正理解“原罪”的概念,上述三点很重要。《旧约》神话外衣包裹着的,当然是一个宗教教义的“论证”,但这个“论证”引申出来的精神之核,却是人类的道德良知。

犹太—基督教伦理中“原罪”的说法,是建立在人的道德责任的基本假设基础上。“原罪”的概念是责任概念的更加简明而富有心理色彩的表述。人到底是否生而有罪,纠缠和争论都是没有意义的,这是不可证伪的形而上学的命题。重要的是我们要意识到从这个假设中引申出来的东西。人既然被确定为生而有罪,那么毕生的无限的救赎就是必要的。每一个行动,包括日常的琐事和职业活动,都可以看成是赎回先前“原罪”的活动。因此必须遵从宗教戒律,遵从内心良知的呼声去做事待人。这样,生命在基督教伦理的定义下就是一个忏悔和救赎的过程,就是一个“还债”的过程。有罪的另一种非宗教的表述方式就是人负有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只有倾听到良知的呼声,感到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欠缺点儿什么,才会努力弥补这个欠缺。努力的过程未尝不可以描绘成归还——归还欠债——的过程。犹太—基督教的教诲通过“原罪”的假设,让信众直接感受到人与人存在的相关,进而确定人的道德责任。宗教就是这样,荒唐里面有严肃,神话里面有真义。“原罪”说不过是建立道德责任的基本假设,像佛教教义里借机说法的方便法门一样,一旦能够领悟教诲中的真义,大可以弃除法门,舍舟登岸。

同类推荐
  • 世相物语

    世相物语

    在20世纪中国文坛上,林语堂是个经历非凡、很有个性、也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风云人物。有人曾说:“全世界大多数的外国人只知道中国有两大文人:一位是德配天地的孔夫子;一位是学贯中西的林语堂。”本书收录了林语堂先生的小品文数十篇。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构思精巧,文笔精巧、语言幽默、内蕴深厚、风格恬淡,充分显示了林语堂先生的文学功底及丰富的人生阅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非常值得一读。本书收录了林语堂先生的小品文数十篇。
  • 我的人生笔记

    我的人生笔记

    智慧是一种美,智慧的品格是清明,是从容,是犀利,是周到,是轻松——举重若轻;又是严肃,是用心,是含蓄,是谦逊,是永远的微笑,是无言的矜持,是君临的自信,是白云的舒适与秋水的澄静,是绝对的不可战胜、不可屈服。学识也是一种美,学识是高山,是大海,是天空和大地,是包容,是鲲鹏和参天的大树,是弥漫无边的风,是青草和花朵,是永远的郁郁葱葱……
  • 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诗学

    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诗学

    乾隆时期的诗学,主要围绕着对明代以来诗学的反思展开,那个时期国力强盛,士人心态比较平和,所以当时的诗学比较注重审美和艺术的方面,到嘉庆、道光时期,清朝走向衰败,士人心态,由平和转向焦躁愤激,许多诗歌反映了现实。本书就是对乾隆时期诗学、乾隆嘉庆之际诗学、嘉庆道光时期诗学的研究。
  • 现代情诗的古典底蕴

    现代情诗的古典底蕴

    本书从中国现代情诗切入,探寻古今诗歌的渊源承衍。在传统、西方、现代互动贯通的三维空间里,论析现当代情诗数十年中古典承继的波涌起落,展现其动代行程,论述其诗学理论,论述其古诗底蕴,从而确立中国现代情诗的“史”的位置。
  • 年轻时的思绪

    年轻时的思绪

    仰望碧空如洗的蓝天,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着案头整理好的文集,我很欣慰。这当是自己作为妈妈送给儿子步入少年的一份礼物吧!同时,也算是自己人生历程中收获了的褒奖和鼓励后的回报。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作为家庭的一分子,我们每个人都享有自己的权利和承担应尽的义务。人人都盼望有一个幸福美好的家,却不是所有人为此付出努力都能追求到想要的结果。对此我深有感触。
热门推荐
  • 忘川皇权

    忘川皇权

    楚国大败。公主该何去何从?混进敌国?不能复楚,那便毁了这沈国!
  • 灵形毁灭

    灵形毁灭

    这是一个没有大战争的时代,有的只有高科技。少年最后盗走了一块“紫水晶”,发出奇怪的光芒射进少年眼中,他看到了一张地图,上面标记着一个地方。少年迷茫的跟着紫水晶到了一片古森林最深处,远处有一座高的直耸入云的石塔!“他”经历生死!踏遍天下!成为不朽的传奇!
  • 娶个杀手当老婆

    娶个杀手当老婆

    为夺组织继承权被信任之人陷害,带球逃跑。五年后,携一双儿女回归。“妈咪,门外来了个奇怪的大叔说是我爹地耶!?”“妹妹,别信陌生人,你看他长得这么丑怎么可能是我们爹地!妈咪品味没这么差”“女人!你最好给我解释解释这两个小奶包是哪来的!!!”某女傲娇冷哼“多管闲事!”男主女主1v1身心纯洁甜宠文,微虐。
  • 小聚居时代

    小聚居时代

    这是一个物种繁衍生息到了极致的时代。兔子一天就可以生长发育完全,青草依靠更加快的落地生根发展壮大。这是一个立锥容易,一席艰难的时代,人类以小聚居生存。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杜鲁门

    杜鲁门

    本书共分九章,包括:拓荒者的后代、开始从政、“意外的总统”、和平时期的总统、与苏联较量、反败为胜、内外交困、最后的努力等。
  • 宫先生,可不可以做我爹地?

    宫先生,可不可以做我爹地?

    五年前,她被继妹陷害,生下不知爹地是谁的萌宝。五年后,小萌宝拽着她的裤腿,说要给她找个天底下最优秀的老公……
  • 虚假之世1传承

    虚假之世1传承

    你有没有想过,可能你活的这一生,经历的所有事情都是被人事先安排好的,而你只是毫不知情的执行着,还以为是自己的意志。当你得知这一切后,是选择顺从还是奋起反抗呢?ps:这是本命运流小说,不是的废柴流,可能前面有点像,但绝对不是废柴流,很多东西都需要到后面才可以显露呼应。
  • 九转炼丹诀

    九转炼丹诀

    家族废物,偶得九转炼丹诀,逆天改命。一粒仙丹逆阴阳,一手仙火控神炉。一转灵丹促修为二转灵丹炼体魄三转灵丹破瓶颈四转灵丹逆生死五转仙丹活死人六转仙丹震乾坤七转仙丹逆阴阳八转仙丹通天道九转仙丹可长生,与天地同寿,日月争辉。
  • 寻味

    寻味

    “我叫蔡澜,听起来像菜篮,买菜的篮子,所以一生注定得吃吃喝喝。”蔡澜对饮食向来只有好吃与不好吃之分,他致力食遍世界各地著名的菜式,但是,天下美食“再活三世,也不一定吃得完”,所以只能以舌记谱,以文烹菜,希望与读者分享他的舌尖经验,至少让读者了解那些精致、风味独具的各国料理的制作过程,懂得每样美食的独特门道,为实际品尝打下一定的基础。蔡澜豪迈、直白式的笔触,精采利落,大快人心!书里说不完的美食故事,道不尽的料理门道,必让追求品味享受的读者们“吃个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