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056600000005

第5章 僧尼的装扮(1)

统一的发型

僧人与俗人最大的区别就是衣着,这也是人们区分僧俗的第一标准。成为一名僧人,第一课就是要“剃发染衣”,改变俗人的形象。即使其他的条件都具备,但不能按照佛教的要求改变自己的形象,是不允许出家受戒的。佛教书籍上认为:“变俗易服是入道之初门。”

《水浒传》里鲁智深出家时,对自己的胡须被剃掉深感遗憾:

维那教鲁达除了巾帻,把头发分做九路绾了。

净发人先把一周遭都剃了,却待剃髭须,鲁达道:“留了这些儿还洒家也好。”众僧忍笑不住。真长老在法座上道:“大众听偈。”念道:“寸草不留,六根清净,与汝剃除.免得争竟。”长老念罢偈言,喝一声:“咄!尽皆剃去!”净发人只一刀,尽皆剃了。

剃发就是头发和胡须都要剃光。佛教规定,僧人的头发,不管是男是女,自出家就要剃光;之后,每半月就要剃一次,最长不能超过两个月,称“净发”。一般说,僧人的头发不能超过两指长(两个指头并起来的宽度)。

过去受戒的僧人,在头顶还有用线香烫出来的香疤。受沙弥戒时在头顶烫3个香洞,受比丘戒时在头顶烫12个香洞。

必备的三衣

佛教对僧人服装的样式、颜色、制作的方法及面料都有严格的规定。佛教认为,僧人的衣着只是为了达到御寒的最低要求,同时也要体现断除一切欲望,超越凡心的目的。所以,佛教崇尚的衣着偏偏是被世俗社会轻贱抛弃的。

佛教僧人衣服的统称是袈裟。袈裟本是一种颜色的名称,意译“不正色、坏色”,是从颜色上为僧人衣服定的一种名称。佛教认为:青、黄、赤、白、黑这五种颜色是纯色、正色;绯、红、紫、绿、硫黄这五种颜色称“五间色”。这些颜色缤纷斑斓,使人心神浮动,为世俗人争相追逐,因此佛僧衣服不能用这些颜色。袈裟所指的“不正色、坏色”就是破坏了正色的颜色。这些颜色通常指以下三种:铜青色,类似于青褐色;泥色,又称皂色、苍褐色;木兰色,指赤黑色。这三种颜色被称为“法色”,即僧服区别于俗人服装的颜色。

僧服的来源颇多,《十诵律》上说:“一有施主衣(有名有姓的施主所送衣物);二无施主衣(施主姓名不明者所送衣物);三往还衣(死人生前用过的衣物);四死人衣;五粪扫衣(别人丢弃的破衣碎布)。”因此,僧服又称“衲衣”,或者称“五衲衣”、“百衲衣”。僧人的一个自称——“老衲”也由此而来。

说到粪扫衣,不妨多说几句。在古代印度,把火烧坏、牛嚼过、鼠咬过及死人的衣服当作垃圾抛弃,视同粪秽之物。僧人们要把这些衣服拣回来,经过洗涤缝补穿用。这些破衣碎布的来源是:道路弃衣;河边弃衣;破碎衣;蚁穿破衣;垃圾堆衣。穿粪扫衣是头陀的苦行之一。

具体来说,僧衣又分为三种,这就是三衣。僧人“但三衣一钵,不蓄余长”。

三衣之一称“僧伽梨”,即大衣。我国俗称祖衣,又称重衣、杂碎衣、高胜衣。大衣是僧人出入王宫、升堂说法,去人们聚居地乞食,降伏外道等场合所穿的衣服,由9条至25条布缝合而成。大衣的条数是依僧人的财力而定,如果财力充足,就可缝制条数多的大衣;否则,衣服的条数可以减少。所以,大衣又分为三品九种。9条、11条、13条是下品衣,每条布再截成两长一短三块,依两长一短的顺序缝合起来;中品分为15条、17条、19条三种。每条布再截成三长一短四块,依三长一短的顺序缝合;上品大衣分为21条、23条、25条三种,每条布再截成四长一短五块,按四长一短的顺序缝合。大衣的品级越高,其割截的条数越多。所用面料越多,而制作的难度和费用也相应增加。

三衣之二是“郁多罗僧”,即中衣。用7条布缝合而成。故我国俗称为七衣。又叫“上着衣”、“中价衣”、“入众衣”等。僧人礼佛、修忏、诵经、坐禅、赴斋、听讲、自我反省及一切集合僧众办事的场合都穿这种衣服。

最后一种是“安陀会”,即小衣。也称“五条衣”、“内衣”、“中宿衣”、“下衣”、“杂住衣”等。僧人在寺中日常劳作、打扫卫生或者就寝时,都是穿这种衣。它是由5条布缝合而成。

三衣缝合后,在四周锁上边,四角安上钩和纽。三衣没有领子和袖子,依靠钩和纽披搭在身上。披搭时,将衣服搭在左肩,袒露右肩右臂,然后用身前衣角的钩与身后衣角的纽相挂即成。

佛教规定,三衣是僧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衣服。僧人要把三衣看成自己的皮肤一样,时刻不能离身,还要细心爱护。如果人衣异地就是犯戒。外出时,不穿三衣进入村落,就要按戒律处罚。大衣是三衣中最高级的,不能随意着用。《十诵经》上说:穿大衣时不能沾染石头泥土草木等;扫地时不能穿;不能把大衣铺在床铺座位上;不能脚踩着大衣;也不能把大衣拖在地上。在穿着时,如果附近有水源,应该洗干净手脚,用树木叶子掸拭灰尘,再穿大衣。七条衣属中等僧衣,应在干净的地方穿。五条衣是最低级的僧衣,在日常活动中无论何时何处可随意穿着。

中国的僧衣

穿着三衣是在古印度的特定环境下形成佛教律仪中规定的。在古代印度的气候条件下,三衣足以御寒。佛教传入中国后,虽然中国僧人仍然按照戒律坚持三衣的制度,但在中国的气候条件下,仅有三衣是无法维持僧人正常生活的。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三衣逐渐只用作法衣,即只在正式的法会上穿用。而僧人日常穿的衣服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据记载,在古代印度,僧人在披搭三衣时,本来在袒露右臂右肩的同时,在左肩有一件覆腋衣,称为“僧祗支”。是一块长形布片,盖住左肩,掩盖两腋,左开右合,长度过腰。中国南北朝时期,僧人多次被请入内宫讲法,宫内的人看见僧人袒露右肩,认为不妥,因此另外做一件覆肩衣,给僧人披在右肩上。于是,在左右两肩都有了覆盖物,称为“两袖”。此后,又将两个覆肩衣连缀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种称为“偏衫”的内衣。在内衣外再穿三衣,这是三衣在中国的一种变化。

为适应气候需要,中国僧人的衣服逐渐世俗化。发展到唐朝,在三衣之外,僧人平时的穿着与俗人已比较相似,即穿一种圆领大袖的僧服,称“直裰”。这种僧服在夏天有单衣,在春秋有夹衣,在冬天有棉衣。僧人不再穿裙子而改穿裤子。

在唐朝以后,又形成一种称作“海青”的礼服。它是一种袍服,袖子特别宽大。据考证,“海青”一词出自李白的诗句“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诗中说的自“海东”来的鸟称“海东青”,所以将这种袖子宽大的袍子称“海青”。这种宽袍大袖的海青本是唐人的一种礼服,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世俗人的服装早已发生了变化,而僧人还在穿,而且一直保持了这种样式。因而,海青就成了僧人特有的服装。僧人平时出入寺院都穿这种衣服,遇有法事活动,就在海青外再加袈裟。海青以青灰色为主,也有黄色的。

僧衣的色彩

前面说过,僧衣都是染色衣,对染的颜色也有严格的控制。但是,就在释迦牟尼去世不久,僧服的颜色规定就没有得到严格的遵守。佛陀去世后,僧团内部因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佛教派别,各个派别都有自己的服装颜色。《舍利弗问经》记载:大众部衣黄,法藏部衣赤,说一切有部衣皂,饮光部衣木兰,化地部衣青。

东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由于是“法藏部”的僧人先来,所以在汉魏时,中国僧人都穿赤色僧衣。到南北朝,随着佛教戒律的逐渐完善,僧人的衣服颜色也发生了变化。当时,梁僧慧朗“常服青衲”,被称为“青衣大士”。另外还有黑色、赤色、黄褐色的僧服。后来,僧服的颜色多以紫黑为主,像熟透的桑葚的颜色,被称为“缁衣”,而缁衣也就成了僧人的代称。

唐朝武则天时代,朝廷赐紫色袈裟给僧人,此后形成一种传统。“紫衣”也成为僧服的一种。不过,这颜色不是僧服特定的颜色,而是朝廷所赐的僧服颜色。

明朝有这样的规定:禅僧衣茶褐色,袈裟青绦玉色;讲色衣玉色,袈裟绿绦浅红色;教僧衣皂,袈裟黑绦浅红色;又有禅僧衣褐,讲僧衣蓝或红,律僧衣黑,瑜伽僧衣葱白的说法。佛家本意对僧服颜色的规定基本上全被破坏了。今天,汉族僧服多为褐、黄、黑、灰四种颜色。

在印度,僧人赤脚走路,不带帽子。这是印度特定的气候条件形成的。佛教传入中国,不穿鞋袜不行。中国僧人穿的鞋子是一种短腰的靴子。在冬天,僧人还戴帽子。这种帽子又称“头巾”、“裹头”,是用布做的一种盖头,裹在头上,也称“毗卢帽”。此外,僧人外出时,还常戴斗笠。

喇嘛的穿着

藏传佛教僧尼由于其教派及所处地理环境、气候的不同。因此,他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了另一套着装规定。

同类推荐
  • 佛教常识问答

    佛教常识问答

    佛也称佛陀,译为“觉者”,能彻证人人本具的、寂然不动的、光明遍照的觉性:觉了一切烦恼都是因缘和合,虛妄不实:不受烦恼的干扰,朗然大觉,就称为佛。尝闻师言:世间无论千万最大事,都抵不过一个死:千万个死,抵不过我一修;千万个修,抵不过我一觉。觉则心空,此是最上福德,轻重利害,不可比拟。佛法的实践,一般叫做修行。修是修理,这说明自性本来清;争自在,因受尘垢妄执的蒙蔽,所以要加以修理,以恢复本来的样子,否则就应该叫做建造:行是行行不息的活动,这说明修习佛法,要在一切时、一切处自强不息,行行重行行,深入又深入,不能时续时断,不能一曝十寒。
  • 伊朗伊斯兰教史

    伊朗伊斯兰教史

    本书正是想通过对16世纪以来伊朗伊斯兰教历史的追溯,展现其独特面貌背后的内容;并对今天在世界范围内观察伊斯兰教时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作出解答,即历史上曾经孕育出灿烂的非伊斯兰文化的伊朗,如何转变为今日什叶派穆斯林的精神祖国?原本产生于阿拉伯地区的什叶派,如何在今天常被认为是“伊朗式”的伊斯兰教?在20世纪后期中东地区伊斯兰复兴的浪潮中,为何唯独以什叶派穆斯林为主体的伊朗发生了伊斯兰革命,并能够在伊玛目隐遁的状态下,在当代建立一个教法学家治理的伊斯兰政府?
  • 圆觉经略说

    圆觉经略说

    本书为南怀瑾先生有关《圆觉经》的讲记。作者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对《圆觉经》的原文进行了逐句、逐段的讲解,变艰涩为流畅,化深奥为通俗,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 印度智慧(引进版)

    印度智慧(引进版)

    本书绝非是对某事的定论,它只是为那些开始向印度学习的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些可能的途径。因为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开始一种对知识和灵性的探求,提供了一些特例,通过它们,读者可以看到某种新事物,然后反观自我——新的神性形象,然后再回到自己对神的理解。尽管有很多机会可以进行卓有成效的对比,但我只是偶尔地在实际中进行除印度教以外的宗教传统对比,而其中大部分我用的对比来自《圣经》。当然,因为我是罗马天主教徒,以那种背景执笔写作,我所讲的任何事情可能在本质上都非常具有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味道,但是如果这一点能被认可并牢记在心,就不会有什么问题,毕竟我们总要有个起点。
  • 应变:生存之道

    应变:生存之道

    佛陀说法,随机应变,看你是什么根机,他就对你“说空说有”、“说因说果”、“说人世说出世”,所以佛法都是应众生根机而变化。
热门推荐
  • 流浪狗与喂食者

    流浪狗与喂食者

    狗一直都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但是人类对狗很多都是贪图一时开心,兴致磨灭后就会狠狠地抛弃,导致这些狗最终下场就是变成流浪狗
  • 修仙大侦探

    修仙大侦探

    末世大劫,马楠莫名其妙地来到了新世界。凭借自己还算可以的头脑,破解了一桩又一桩仙界重案,声名斐然!然而,面对新世界的种种,以及旧世界的瓜葛,马楠将何去何从?
  • 傲道长空

    傲道长空

    阴阳轮转战苍空,兄弟死,红颜伤,堕入魔门又如何,乱天下,风云起,兄弟齐心,佳人在旁,有何所惧,哪怕与天地为敌,我初心不变。
  • 竹西花事小录

    竹西花事小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移天

    移天

    听闻一棋断生死,曾有天梯入界来!墓中老鬼欲问圣,八方无量乱世开!一场宏大的布局,一次深远的噩梦。看百世轮回,悟大道真情,掌万物之灵,誓移天称雄!
  • 妃来情缘

    妃来情缘

    宣瑶华穿越到古代,渣爹继母迫害,被小姨接到大草原抚养,潇洒自由地过了十几年。回京后,遇见了轩辕瑾等人,谱写了大周朝一段传奇。
  • 外星混混在地球

    外星混混在地球

    很多诱惑,仅仅是一种选择,不要去追究为什么。那是一个深冬,外面下起了大雪,抚养他的李爷爷去世了。云飞依稀记得自己穿着一双湿透了的棉鞋在雪地里奔跑,最后疲倦地倒在野地里睡着了。醒来的时候他已经在那艘奇怪的飞船里,方圆紧紧地抱着他安慰他:“我是你哥哥,我带你离开这个世界。”如今他又回来了,来寻找那些曾经失去的东西。他想过一种普通人才有的生活,然而他渐渐发现,要想碌碌无为地混下去并不容易。他的背景、他的家人、他的朋友决定了他不可能像个普通人那样生活。本书QQ群:11339600,刚刚开张,欢迎加入。
  • 剑舞苍穹之无上至尊

    剑舞苍穹之无上至尊

    一次次的绝境,一次次的离别,让他不得不战斗。爱情,背叛,仇恨。。。。。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春在桃花1

    春在桃花1

    一度桃花笑春风,陨落成泥无处寻。一世情深,引三千年执念。重逢之后,又是怎样的离别。等闲故人心易变,过翼春归,前尘梦影,旧时繁华散尽,葬于黄土。爱恨两面,难分难解。他执着因果,她执着情深,他执着守护。生死由天,再多的纠缠,不过造化弄人。春去春归,花谢花开,姻缘轮回,旧时桃花何必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