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032500000033

第33章 参加土改运动(2)

以上第一个问题,梁认为中国地主阶级在周秦之际由内部变化分解而解体,秦汉以后的社会便已陷入盘旋而不进,因此,对中国共产党把秦汉以后两千年间的中国视为封建社会表示有不同意见,也就是说在这个问题上他的意见没有改变。第二个问题,他说:“现在我还是认为社会发展有其自然顺序(即社会发展史的五个阶段),然却非机械必然的。如我所见,失其顺序的或者不止中国,似乎印度亦是一例。”在他看来,中国社会发展尤其特殊性。第三个问题,他一向认为中国缺乏阶级,这是中国社会的特殊性。但现在有所觉悟,中国共产党之成功,恰恰与他的认识相反。因此,他觉悟到尽管中国社会有其缺乏阶级的事实,仍然要本着阶级观点来把握它,才有办法。第四是阶级斗争问题,他说:“在这个问题上,建国三年来的事实给我的教训最大。两年来的各处观察给我的启发最大,因而我的思想转变最大。过去答案是否定的,今天却是肯定的了。”对这个问题,他作了一些分析与回顾,得出结论是:“阶级斗争便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真理。”第五个是关于唯物论的问题。过去他不承认自己是唯心论者,现在观念改变了。他检讨自己说:“我为主观偏向所蔽,不能把握国际国内的客观情况,即落于被动而解决不了中国问题。一切失败无不从自己落于被动而来。怎样争取主动呢?那就是要唯物。”第六个问题,他过去不同意以阶级眼光来观察中国社会及解决中国问题,当然亦就不承认中国革命要由无产阶级来领导之说了。现在态度改变了,相信阶级观点、唯物观点,因此承认中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并称“非此不可”。第七是革命领导权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他说,共产党可佩服之处甚多,而他最佩服的是其群众运动。自古以来有群众,自古以来亦有领导,但却没有领导与群众结合得像共产党这样好的。并称“过去我亦有依靠群众之意,但比起他们来,那就太肤浅了”。在这篇文章里,梁对自己的思想作了比较有系统的清理,收获不小。对他来说,这是他解放后投身于思想改造运动的第一篇公开发表的大文章。

这篇文章发表后不久,同月23日,梁第一次以正式委员的身份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他又以《信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改造自己》为题作了发言(见于《人民日报》1951年11月2日)。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点是对政协会议提建议。他期望今后开会一次比一次开得好。开会要向工厂的工人学习,多提合理化建议,不要只是表示拥护、赞成便完了。我们应当使我们的会议越开越有意味,越开越感觉开这个会的需要,积极主动性多于被动性就好了。第二点是表示态度。他过去对任何事情都喜欢有自己的意见,而且自信很强,但事后证明,共产党的领导都是正确的。两年来,无论是对内对外,我们国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都搞得很好,一天比一天好。因此我现在要声明:“今后在政治上我将信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今后亦要学习共产党的思想方法以改造我自己。”这个发言可以说是他发自内心的一个声明,表明了一个坚定的信念:一是跟共产党走,二是改造自己。

1952年1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做出《关于开展各界人士思想改造的学习运动的决定》。在此之前,毛泽东主席在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开幕词中指出:“思想改造,首先是各种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是我国在各方面彻底实现民主改革和逐步实行工业化的重要条件之意。”在这个思想指导下,会议做出决定,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各界爱国民主人士要广泛开展思想改造运动,并有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后,在上述方针、政策指引下,全国知识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思想改造运动,许多著名学者都纷纷发表文章,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检查自己的思想,谈体会,写收获,并对错误的思想进行批评。当时报纸上还开展对改良主义思想的批判,邀请学者、专家开座谈会。

在这种新形势的鼓舞下,梁漱溟又于同年5月主动检查自己的思想,写了一篇《何以我终于落归改良主义》一文。该文约有4万字,再次对自己的思想发展变化作了进一步的检查。全文共分十五节,前五节是叙述自己在抗战前后及抗日战争胜利后的言论和行动。其中从第六节开始讲述他的错误思想之来由,分析自己的错误思想,主要是过分强调了中国问题的特殊,由此否定中国社会有阶级及阶级斗争,认为中国革命问题不需要走武力夺取政权之路,不求统一于上,而求统一于下,因此主张走乡村建设的道路,事实证明他错了,此路不通。从十三节后,他叙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见闻与学习了党的方针、政策及毛泽东的著作后对他的教育,思想有了转变,开始认识到自己过去所走的错误道路是“立场问题”,即“自己从有产者立场出发”,“阶级出身和环境限制”,“根本原因则在没有敌我区别”等问题。最后他说:“总结一句话,毛主席实事求是,从斗争求联合的联合政权今天成功了。我那种主观主义要联合不要斗争的联合政权本出于空想,今天自然落空。事实既经证明,历史做出定论,30年自以为革命的我,临到末了只有承认是改良。”

此文写好后,未及时发表,5月5日他送交林伯渠秘书长,请呈毛主席,希望给予指教。8月7日,毛主席约他面谈,告诉他说:“你的自我检讨文章有好几万字,太长,我请林老阅看后,画出重要的几段来,而后方才看的,看上去,你思想识见有进步了,但还不够,慢慢来吧!”梁听了毛主席的教导,很受鼓舞,当即向毛主席表示今后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文化,并提出想到苏联去学习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及研究马克思主义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问题,请求毛主席批准。毛笑着对梁说:“要想去苏联,尚非其时,你不是想考察了解我国社会传统文化,历史背景和现状么?你不如且就我们自己国内作一番社会调查。”又说:“随你要调查什么,你要到哪里就到哪里,你可以带几个助手,公家安排,给你一切方便。”梁对毛主席的好意不便辞拒,但内心又有自己的事要做,于是含糊了之。后来统战部征求梁在国内的行程计划,准备给予安排,梁表示既然去不了苏联,在国内漫游没多大意思,也就罢了。

关于梁漱溟想去苏联学习的事,梁培恕认为父亲主要想解决两个问题:梁漱溟是研究《人心与人生》的,平时亦常讲人生,梁的著作与心理学相关,而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虽属生理学却和心理学密切相关,梁想去巴甫洛夫学说的诞生地寻根问底。第二个问题,梁想去苏联研究马克思主义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问题,它们是怎样相互影响的?梁漱溟注意到这个问题在国内未得到解决。

1951年10月17、18日,《人民日报》连载苏联驻中国大使尤金的长篇译文:《斯大林关于语言学问题的著作对于社会科学发展的意义》,引起梁漱溟极大的兴趣,但梁“不大晓得自己理解得是否正确”,把文章归纳为三个问题:一是所谓社会经济基础者何指?二是所谓上层建筑者又指哪些?三是此二者关系究竟如何?

梁漱溟于是四处求教:首先向《人民日报》理论部请教。因为该文是《人民日报》首先译载的。回信告知:理论部的负责人请假,原稿退回。

接着,梁漱溟请教理论权威陈伯达。稿子寄出后很久未见回音。时陈伯达住在中央党校,梁漱溟住在颐和园,相距不远,有一天徒步梁去了党校传达室,问陈伯达在否?回答未去外地。梁乃写信请陈答复,过了一个月并未回复信。

然后,梁漱溟又请教马列理论权威沈志远,沈曾留学苏联,在延安人称马列主义学者。梁从民盟总部获得其住址后去信求教,沈回信:“事务猥集,恕难作答。”

最后,梁漱溟又写信向《学习》杂志主编求教,回信说:“此涉及许多理论问题,尚需继续研究。”

梁漱溟告诉毛泽东,别人不能回答提问,都将原稿寄还。唯有陈伯达既不回信又扣着原稿不还。毛泽东微笑着说:“你的原件在我这里,是他拿来给我看的。”

这里还要说及的是,梁漱溟发表在1951年10月5日《光明日报》上《两年来我有了哪些转变》一文,受到宋云彬、何炳然、沈铭、千家驹、张紫葛等人的批评。例如宋云彬指出:“干脆把那套旧看法旧想法完全丢掉”;“不要改良几点,保留几点。”沈铭则误认为梁漱溟主张中国“必须先实行法国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事实上梁漱溟文中已经说了西方式革命不适于中国。千家驹也把梁漱溟的话作了错误的理解,认为梁愿意看到社会处于无秩序状态,这种社会条件下不就用不着暴力革命了。而梁漱溟恰是说“必有一个不平等秩序,乃有阶级和阶级斗争”。何炳然则指责梁漱溟不知道阶级现象是随着剥削现象而发生的。

针对上述批评,梁漱溟先后写了《敬答赐教的几位先生》和《何思源先生文内讲到我的话不合事实》等文章进行反驳。

梁培恕认为:“因陶醉于胜利而视他人为愚昧不可理喻和匍匐于权威脚下完全失去自信,这两种现象怎么会在我们国家同时发生呢?”

37年后,千家驹在香港《文汇报》(1988年7月)写文章悼念梁漱溟时,却并未提到1951年他对梁文章的批评;倒是在30年代中期,千家驹写了好几篇文章批评当时的乡村建设运动,认为这些改良主义的办法不可能解决中国农村的根本问题。千家驹1936年在南京中央研究院工作时,梁漱溟特意赶到南京千的住宅,与千研讨中国农村的出路问题,孙晓村、李紫翔在座。千家驹回忆:在讨论时,我发现梁先生主观很强,自信力很深。他根本否定中国农村有阶级存在,更不用说有阶级矛盾了。他说阶级斗争是共产党制造出来的。他认为中国农村的唯一出路就是他所倡导的乡村建设运动,说这是“天造地设”,“实逼处此”,是“中华民族自救运动的最后觉悟”,“舍此没有第二条路”。他又说,“中国军阀是最没有力量的”,只要乡村建设运动成功了,“他们就非跟着走不可”。我们引用了许多材料证明中国农村确有阶级,并且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同他辩论,结果只是徒劳。而且他的自信心是惊人的。他往往说,这个问题是经过他几十年的思考而“一口咬定如此”的。他相信再过二十年或三十年之后,我们一定会得出与他同样的结论。

千家驹后来参观了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创办的乡村建设研究院,拿着梁漱溟写的介绍信在济南见到当时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抗日战争时期,千家驹、梁漱溟在桂林又写文章讨论乡村建设问题,并参加了梁漱溟与陈树棻的婚礼;全国解放后两人再次在北京见面。千家驹认为:与其说梁漱溟是一个大学问家,不如说是一个思想家、一个哲学家。

梁漱溟的第二篇文章,即1952年5月写成的《何以我终于落归改良主义》一文前五个月,即元月二日,《进步日报》记者萧难(離)曾到颐和园向梁漱溟约稿。此前,该报已经发表了几位知名改良主义者的文章,多为自我剖析以清算自己散布的错误思想。两人谈了一上午,萧離听得很高兴。但当几个月后萧收到《何以我终于落归改良主义》时却很为难,“其他几位先生以前是讲改良主义,以新论点批旧论点(西方政治理念),我父亲是干改良主义,而这些往事,还要不要去提它?怎样提才好,也许是干脆不提为好?”梁培恕回忆父亲,以前他“从不相信自己是改良主义,总不喜欢旁人向我宣传革命。说真的,假如不是今天有共产党革命的成功,我始终认定我走的路是革命中国唯一正确之路……”

文章未能发表,梁漱溟在成文三个月之后,又在文末加了一段跋语宣称:此文最大缺点即在今天批评自己的话还没有讲明过去如何用心思的话多。属文之时未尝不一再删节,而删节下来犹且如此,可见胸中求为人知之念多于其自惭之念。惭悔之心不切,检讨文是不可能写好的。

梁培恕后来分析了这一时期父亲所处的环境与心情,觉得似可分两面去对待:他本人一面,期待他“跟上”,与其他民主人士发生同样作用;还有对社会那一面,则必须有别于其他民主人士,因为曾“阻碍革命”和“迟到”。该不客气的地方就不客气。

另外,在梁漱溟看来,既然是“中华民族--新生命的开端”,是一个新的、有生气的国家,那么,领袖与民众的关系应该朴实、平等,过多地溢美和个人崇拜对领袖、对国家并无益处。

比如新中国成立头两年,梁漱溟去参加会议,面临要表态的压力,他多半保持沉默,不习惯那种表态的方式:几乎所有会议,每个人上台都要重复一遍赞成和拥护的话,都要喊共产党万岁和毛主席万岁!梁漱溟说自己虽然敬重中共领导人,但他不想喊。后来,虽然在家人催促下他发言表态了,但没有喊口号。有一次,梁发言结束走下台时,大家不知所措。只有薄一波走过来和他握手,说讲得好!

还有一次,郭沫若在天安门城楼上代表无党派人士向毛泽东赠锦旗,锦旗上面绣着这样的一行字:敬爱的毛泽东,我们永远跟着您走!梁漱溟说,如果事先征求他的意见,他不会同意这样写。

其实,当时人们确是发自内心的真诚,来表达自己对领袖的景仰。1953年10月8日的《光明日报》上,刊登了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给毛泽东的致敬电,电文中说:“……我们最敬爱的毛泽东,我们是多么幸福啊!前天你协同刘少奇副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来总理、陈云副总理和其他党和国家的领袖们来和我们见了面。我们每个人的心都被无上的欢乐所激荡。我们实在无法形容我们所受到的鼓励!”但梁漱溟从来就是一个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并敢于表达自己真实思想的人,这也是他难能可贵的品格。

同类推荐
  • 告诉你一个比尔盖茨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比尔盖茨的故事

    本书从比尔·盖茨的幼年写起,一直追溯到他成为技术天才、商业巨人、世界首富的伟大历程,记录了比尔盖茨经过自己的艰难奋斗,终于登上成功的顶峰,创立了微软公司,成为一个时代的传奇。
  • 持重有谋:徐达(中华历朝著名宰相大传系列)

    持重有谋:徐达(中华历朝著名宰相大传系列)

    徐达“以智勇之资,负柱石之任”,为明王朝的开创立下了盖世之功。明朝建立后,被朱元璋授为太傅、中书右丞相,后封魏国公,并以其长女为燕王妃,次女为代王妃,三女为安置妃。尽管劳苦功高、地位显赫,但涂达依然谦虚处世,从不居功自傲。
  • 郑成功

    郑成功

    本书是一部描写郑成功辉煌人生的传记小说。它刻画了民族英雄郑成功这位特殊历史人物形象,反映了明清两个朝代的政权更迭和纷繁复杂的时代风云。
  • 民国女人:岁月深处的沉香

    民国女人:岁月深处的沉香

    民国乱世,风云变幻,血泪交飞,诸多奇人异事,令人慨叹唏嘘。民国女性身处变局,或有铮铮侠骨,如秋瑾、吕碧城、何香凝;或有渊渊大气,如宋庆龄、宋美龄、陈香梅;或有文学才华,如陈衡哲、林徽因、张爱玲;或有艺术天赋,如孙多慈、潘玉良;或有务实精神,如盛爱颐、董竹君、郑毓秀;或为梨园名角,如白玉霜、常香玉;或为影坛明星,如胡蝶、阮玲玉;或为青楼神女,如赛金花、小桃红、小凤仙;或为乱世妖姬,如陈璧君、川岛芳子。她们的生命如歌,有欢歌,也有悲歌;她们的生活如梦,有美梦,也有噩梦。以血泪为墨,她们谱写了各自的命运交响曲。
  • 中国十大文豪——李白

    中国十大文豪——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大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隋末其先祖因罪徙居中亚碎叶,李白即出生于此。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少年时李白即咏诗入赋,博学多才,仗义行侠。天宝初年奉诏入京,任翰林供奉。
热门推荐
  • 沈缘修仙

    沈缘修仙

    话说,修真有四步:一,炼己筑基(1.【驭气】、2.【通灵】、3.【筑基】)二,炼气化神(4.【金丹】、5.【元婴】、6.【化神】)三,炼神返虚(7.【离合】、8.【洞玄】、9.【空冥】)四,炼虚合道(10.【大乘】、11.【渡劫】)所谓:顺生人,逆修仙。修仙本就是与天争命。凡间万物皆是如此。但想要与天争命,得有足够的力量才行。在无情的天道和力量的诱惑面前,修真者们该如何面对那属于自己的命运?到底是该坚持本心去靠自己的努力,赢得命运最后的认可!还是要放弃本心,逃避现实以获得命运片刻的安宁!本书讲的是主角沈缘的传奇故事,他是如何一步步赢得命运最后的认可的呢,欢迎大家关注。谢谢^_^
  • 我还是原来的那个我

    我还是原来的那个我

    重生之后刘松一步一步从农村孩子走到世界首富的位置
  • 有种爱情叫苦涩

    有种爱情叫苦涩

    并非所有的爱情都是甜蜜,并非所有的事情都会成功,我是龙尊,有种爱情叫苦涩
  • 岁月因你才温柔

    岁月因你才温柔

    第一次见面的悸动,或许在意的只有她自己吧,年少时的再次相遇,终究是一场错误…她盼着她是一个恶毒又小气的女孩儿,可她很美好,所以再多的爱压抑在心口,却是有缘无分……
  • 朕为帝辛

    朕为帝辛

    商帝辛,帝乙之子,殷商第三十代君主。周人篡逆,污其名为纣!
  • 初夏相期:莫违流年

    初夏相期:莫违流年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转过身来,与他四目相对,拉开了一场唯美的邂逅。他,活泼可爱,是她的小太阳。她,天真无邪,是他的小月亮。他们的相遇,注定了他们的缘分。和他在一起,总是那样快乐;和她在一起,总是那么无忧无虑。可是,一次误会,却让他们分离,每天的擦肩而过,视而不见......他悄声无息的离开了。冉慕辰,如果时光倒流,我一定要牢牢抓住你的手。黎曦若,如果时光倒流,我一定抱紧你,直到地老天荒!
  • 逢川有时

    逢川有时

    不正经文案一:多年以后,夏时阮十分错愕的盯着眼前的男人,有种上当的后知后觉。“徐逢川,你的沉稳呢?内敛呢?”“被狗吃了。”“狗呢?”“被你吃了。”可真是一条好狗呢!
  • 浮生半夏

    浮生半夏

    幸福不是对往昔的回忆,幸福是对未来的创景——————“穆老师,如果我不是你的学生,你也不是我的老师,我们还会不会像想再这样....”穆散华听了有些好笑,轻轻敲了敲秦萧岚的脑袋,宠溺的说:“小呆子,世界上哪有什么如果”——————
  • 千世轮回,妃倾天下之凤霸六界

    千世轮回,妃倾天下之凤霸六界

    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即使与你生死分离,我亦不离不弃。追随与你。前世,她是站在世界顶端的王者,保留前世记忆穿越架空时代,却不知是命运安排,一切只为亿万年前的誓言,天地之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因为是你,哪怕与全世界为敌,我亦不后悔,只为有你,却因姐妹背叛,肉体尽毁。只剩一缕魂魄,丧失记忆,在异世经历千百轮回,他亦为她,放弃一切,随她而去,只为与她再续前缘,今世重遇,他与她是否还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之情,是否恢复前世记忆。让背叛之人付出代价,她不是好善之人,他亦不是好善之人。万物为我随用,我亦百倍回报与之,哪怕毁灭,只要有你相伴我亦不后悔……
  • 众山的拴马桩

    众山的拴马桩

    作者在帕米尔高原的地域,通过在天空无蔽,峦山重叠,河脉稀落的背景之下,以与作者有着深厚羁绊的尼亚孜一家为主角,讲述高原上的河、高原上的女人、高原的转场、高原的婚礼等的群体行为,展示了一种过于渺小的社群与自然对峙的必然逻辑。作者以高原的自然和人文为描写对象,并通过行旅感受将自己融入其间,与他挚爱的西极大地一起历经岁月。正是这种深深的情意使作者在面对着的山地、旷野、牧场、村落的时候,有着一种特别的亲切,使他的文字透明洁净而又真实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