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224300000073

第73章

我们在初中语文课里,都学过《隆中对》。我特别喜欢这篇文章,当老师的时候,还津津乐道地讲过呢。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是陈寿。也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第一收获。“隆中”这个地方究竟在哪,还有争议:一说河南安阳,一说湖北襄阳。我不想去考究这个问题。我想研读的是,当年只有27岁的诸葛亮,是怎么样做出如此高明的对策的。

很多人都知道“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也”。那么,诸葛亮的先见之明是怎么得来的呢?

刘备靠讨黄巾起事,先后依附公孙瓒、袁绍、陶谦、曹操等,颠沛流离,几经沉浮,虽至不惑之年,仍无立锥之地,不得已远走荆州,依附刘表。刘备本一代枭雄,依附他人仅是权宜之计,就在寄刘表篱下无奈困惑之际,“徐庶走马荐诸葛”,刘备遂屈尊“三顾茅庐”,诸葛亮感“三顾”之恩,走出草庐,这才主演了一场三国鼎立的历史活剧。其间,刘备和诸葛亮的“黄金组合”,无疑是最使人热泪迸溅的一幕啊。

那么,官居左将军领豫州牧的刘备,仅凭徐庶等人的几句赞誉之词,就对一个年仅27岁,且毫无政治、军事经验的书生,“凡三往”、“低三下四”、“枉驾顾之”、“咨以当世之事”,岂不使人觉得荒唐而又不可信呢?

第一,研读史籍高瞻远瞩

诸葛亮出身名门氏族,少时就才华横溢,超群出众。史称其“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人,生于东汉光和四年”。这一年为闰年,有两个九月。第一个九月出现日蚀,诸葛亮出生在闰九月初一,遂取名“亮”,字“孔明”,“非常明亮”之意。

父亲诸葛珪为泰山郡丞,母亲章氏在生下弟弟诸葛均不久,即死于产床上。诸葛珪又娶后室宋氏,但没再生育。前妻死后三年,诸葛亮十二岁时,诸葛珪逝于泰山郡丞任上。次年,诸葛亮和兄、姐、弟,随叔父诸葛玄为避战祸逃到了荆州,投奔诸葛玄的老相识刘表。

诸葛亮十六岁那年,刘表任诸葛玄为豫章太守,在与刘繇争夺豫章时,诸葛玄负伤死去。诸葛亮后母宋氏带着诸葛瑾去了东吴,诸葛亮领着两个姐姐和弟弟诸葛均,回到荆州,刘表安置他们在南阳邓县的隆中住下来,边游学,边耕作。

诸葛亮是一位“志存靖乱”,胸有大志的人,他高卧隆中,“躬耕陇亩”的十年,过的也并非是与那种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生活。在隆中,诸葛亮认真研读史籍,总结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躬耕南阳,决非为了”苟全性命于乱世”,而是在等待时机,实现其政治抱负。

第二,关注时局冷静观察

诸葛亮高卧隆中,静观天下风云变幻,等待时机,期遇明主,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宏伟抱负。

他最佩服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管仲和战国时期燕国的名将乐毅,并“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立志要象管仲、乐毅那样,干一番有益于天下统一的事业。

诸葛亮当时所处的历史时期真是动荡不安的局势:

东汉末年,由于东汉王朝的残酷压榨和自然灾害的猛烈袭击,广大的农民家破人亡,颠沛流离,无以为生,被迫铤而走险。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在张角兄弟的领导下,爆发了著名的黄巾起义。起义军用黄巾裹头,呼喊出“苍天当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义军到处,“所在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川黄巾起义的浪潮迅速席卷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沉重地打击了东汉豪强地主的反动统治。面临灭顶之灾的东汉王朝为了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急忙调兵遣将,向农民起义军疯狂反扑;各地的豪强势力也趁此机会招兵买马,加人镇压农民起义军的行列。

经过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东汉王朝已经是奄奄一息,名存实亡了。而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豪杰并起,跨州联郡者不可胜数”。各地的军阀势力纷纷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经过十多年的火并厮杀,公孙瓒占据幽州;公孙度占据辽东;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并州;袁术占据扬州;曹操占据充、豫二州;刘表占据荆州;孙策、孙权占据江东;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刘焉、刘璋父子占据益州。唯独刘备没有固定的地盘,率领部队辗转四方,先后依附于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政治上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并先后率军消灭了吕布、袁术、袁绍等割据势力,占领了冀、幽、青、并等州,平定了北方,大有一举平宁南方,一统华夏的趋势。

第三,广交贤达发表见解

诸葛亮出身名门,学识渊博,社会关系和交际范伟广泛,并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蒯家的蒯褀,二姐嫁给了庞德公家的庞山民,自己由司马徽做媒,娶了黄承彦的女儿为妻,黄承彦是蔡瑁的妹夫,刘表的夫人蔡氏又是蔡瑁的姐姐,蒯越和蔡瑁是刘表最得力的重臣。

东汉末年,战乱纷争,许多政治势力都通过婚姻来建立关系。刘表娶蔡氏女为继室;曹操侄女嫁孙权弟孙匡;孙策从兄孙贲的女儿嫁曹操长子曹彰;夏侯渊娶曹操妹;夏侯渊之子夏侯懋娶曹操女清河公主;刘备娶孙权妹;诸葛亮继母家族的弘咨娶孙权的姐姐,诸葛瑾在江东为官,就是靠弘咨引见的;陆逊娶孙策女;张飞的两个女儿都嫁给刘禅成为大张后`小张后;孙权欲娶关羽女儿给自己十岁的儿子为媳,被关羽拒绝,孙权遂杀关羽。

诸葛亮在游学中,结交了不少名门望族的朋友们,如庞德公之子庞山民,侄子庞统;宜城的马良。马谡等五兄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石韬;汝南孟建等青年才俊,得到了这些人的理解和认同。

第四,虚心求教高师指点

庞德公是荆襄豪族中的头面人物,是当地颇有声望的大名士,刘表曾几次请他做官,都被他拒绝了。庞德公很有知人之明,时常品评人物,其言论在当时地主士大夫中很有影响。同时,诸葛亮的姐姐又是庞德公的儿媳。诸葛亮对庞德公非常敬重,经常登门求教,而且每次都是“独拜床下”,“跪履益恭”。渐渐地,他对诸葛亮的才能、为人和抱负有了深入的了解。因而,才有了“卧龙”的誉评。

诸葛亮是个聪明绝顶的人,当他建立了多方面的关系后,便很快赢得了荆襄世族名士的重视,随之名声大噪。

因此,诸葛亮实际上是荆襄地主豪强集团的代表人物。与群雄逐鹿中原,每战败北,流离失所的刘备,想要在荆州立足并在此打开局面,无疑会重视寻求与当地势力相结合的机会,同时,荆襄集团全力打造的卧龙,也正在待价而沽,荆襄集团也在寻求与刘备这颗政治新星相结合的机会。再说,诸葛亮也确有逸群之才。

第五,远见卓识成竹在胸

在一个风雪弥漫的季节,在南阳偏避的卧龙山庄,英雄刘备率领他的一群心腹爱将,冒着大雪,“猥自枉屈”,“三顾茅庐”,诸葛亮这才侃侃而谈、语出惊人,一言既出、敲定乾坤:

【一】政治局势

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当时的时局:“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而荆州和益州乃用武之地,应利用荆州刘表、益州刘璋不能守成的机会,取代割据荆、益的刘表、刘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据地,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

【二】战略步骤

在夺取荆州和益州的同时,利用“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的声望,招揽人才,“内修政理”,逐步增强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

【三】外交关系

在益州要妥善处理好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除以后北伐时的后顾之忧。

【四】最终目标

在荆州要“外结好孙权”,与孙权建立抗击曹操的联盟。待“天下有变,”再分兵两路,“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如果这样的话,刘备“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后来的历史进程充分表明,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为刘备集团制定的战略决策,大体上也是行之有效的。

诸葛亮只活了54岁。可以说,前27年积累聪明才智,后27年施展聪明才智。

先见之明,来自“智圣”:

研读史籍高瞻远瞩

关注时局冷静观察

广交贤达发表见解

虚心求教高师指点

远见卓识成竹在胸

客观实际行之有效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16】陆放翁的休妻之道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刚刚播过的电视连续剧《走西口》,收视率很高,反响也是不错。我是基本看全了的。剧中“梁满囤休妻”,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情节。那个梁满囤,见利忘义,禁不住金钱、美色的诱惑,丧尽天良地休妻,惹得田青一顿痛打、父亲绝情痛骂、朋友嗤之以鼻、童养媳郁郁而亡……

我从“梁满囤休妻”的剧情故事,想到了宋朝著名高产诗人陆游陆放翁休妻的历史事实。我这样认为:

梁满囤休妻,是见利忘义、小人之举,惹得一片骂声。一对夫妻离散而又冤死,令人痛恨不已。

陆放翁休妻,是时代产物。大家风范,成就一代诗人,一对鸳鸯难聚而又留情,令人赞叹不已。

【一】陆游的生平纪略

陆游(1125——1210)活了85岁。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家的祖先原本务农,后来才有人读书做官,走了仕途。高祖陆轸,曾做过会稽太守。祖父陆佃,官至尚书左丞。其父陆宰,官至京西路转运副使。

陆游生于父亲陆宰进京觐见的途中,因此取名游。其母唐氏,江陵(今湖北)人。陆游在孝宗隆兴初,赐进士出身。历任县主簿、州通判,知州,礼部郎中,秘书监。晚年以太中大夫、宝谟阁待制致仕。封渭南伯。膝下有六子一女。

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作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存诗9000多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9300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

他的诗歌创作艺术,继承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等人的优良传统,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卓越诗人。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

作为一名杰出的诗人,陆游一生创作诗歌9300余首。这些诗中大多数都是与抗击侵略者的有关的。或者描写火热的军中生活,“失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或者寄托自己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和自己空抱一腔报国热情的愁闷心情。他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成为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示儿》是陆游的绝笔,从这首诗中能看出陆游那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死了都还想着收复失地,而没说家务事。

【二】陆游的休妻原因

陆游19岁时,迎娶了唐婉。没过几年,就休了发妻唐婉,再娶妻王氏。

由于陆游老年曾写诗怀念唐婉,这段孽缘被历代文人所瞩目。

我们了解一下史间流传的陆游休妻的原因吧:

一是唐婉婚后三年不孕,为陆母不齿。

二是唐婉是陆游母亲的娘家侄女,但陆母不欢喜这侄女,强迫离婚。

三是新婚燕尔的陆游留连于温柔乡里,日夜缠绵,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应试功课。陆游的母亲唐氏是一位威严而专横的女性。她一心盼望儿子陆游金榜题名,登科进官,以便光耀门庭。目睹眼下的状况,她大为不满,几次以姑姑的身份、更以婆婆的立场对唐婉大加训斥,责令她以丈夫的科举前途为重,淡薄儿女之情。但陆、唐二人情意缠绵,无以复顾,情况始终未见明显的改善。陆母因之对儿媳大起反感,认为唐婉实在是唐家的扫帚星,将把儿子的前程耽误贻尽。于是她来到郊外无量庵,请庵中尼姑妙因为儿、媳卜算命运。妙因一番掐算后,煞有介事地说:“唐婉与陆游八字不合,先是予以误导,终必性命难保。”陆母闻言,吓得魂飞魄散,急匆匆赶回家,叫来陆游,强令他道:“速修一纸休书,将唐婉休弃,否则老身与之同尽。”

四是陆游休妻原因主要是婆媳不和所致。但并不一定是陆游迫于母亲压力。更多的可能是唐婉生于大家,是大小姐的脾气,性格跋扈,和陆母不能相融,以至厌倦陆家,执意离去。

唐婉改嫁的新夫赵士程为宋朝皇族。陆游的姨母瀛国夫人唐氏,是吴越王钱俶的后人钱忱的嫡妻、宋仁宗第十女秦鲁国大长公主的儿媳,而赵士程是秦鲁国大长公主的侄孙。

从陆、唐、赵三家的社会关系不难看出,唐婉和陆母不和是必然的,也是不可调和的。唐婉生于大家,是大小姐的脾气,从唐婉的家世和以后嫁给“宗子”赵士程的情况来看,她一直是生活在优越的环境里,并一直保持大小姐的性格。陆母必定要树立婆婆的威严,唐婉也不能随遇而安,做一个听话的儿媳妇。所以造成陆游休妻的并不全是陆母,唐婉也占有很大的成分。但最终的受害者仅仅是陆游,而不是唐婉。

【三】陆唐的爱情诗话

陆游与唐婉是相爱的。他们分手以后,陆游又被迫娶妻,而唐婉也改嫁了皇族赵士程。但真正两人的爱情传世的一段,就是两人的重逢于相别后的十年,在绍兴城外的沈氏园中。

那是一个春日,陆游来此赏春,而唐婉和丈夫赵士程也来此游春,而在此意外的重逢。两人重逢,又无法当面相诉离情。随后,唐婉派人送来一些酒菜,默默以示关怀,就与赵士程一同离去。

陆游在伤心之余,于是园子的壁上题下了一首哀怨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销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后来,唐婉闻陆游题下了这首词,所以她也题下了另一首《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两人重逢后没有多久,唐婉就因心情忧郁而死。

陆游在死前一年(1208年,84岁),又来到沈园,写下了:“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正是陆游对唐婉最深的怀念,第二年,陆游终于也追随着唐婉去到另一个世界了。

【四】陆游的休妻结果

陆母亲手拆散了爱子的这对鸳鸯,哪怕唐婉是自己的侄女,老太太也要大义灭亲。陆母的做法,很为后人所反感,却不知道陆母的良苦用心。她这斩断情丝的这一刀,无论对于陆游还是唐婉都有好处。

直接后果:陆游痛苦之余,把全部的精力用在读书上,终于在27岁考取了功名。而唐婉则嫁到了赵家,比起跟着陆游过流浪的生活要安逸多了。陆母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至少在她看来是这样,可惜她没有想到,陆游的仕途并不顺利,而唐婉也在与陆游沈园相会后抑郁而终。

同类推荐
  • 非牛非马集

    非牛非马集

    所收入诗词为作者退休后所写诗词作品中精选二百首而成。按文体分为六辑,有诗词、对韵,有唱和、歌谣,有杂体、古诗。大多是作者退休后所见所闻有感而发。内容上贴近现实,长于针砭时弊;手法上偏于讽喻,富有幽默感。
  • 常春藤诗丛武汉大学卷·洪烛诗选

    常春藤诗丛武汉大学卷·洪烛诗选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如地壳运动一样,崛起了一座座诗歌山脉。北京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及华东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诗歌重镇。在这一时空节点上,诗人们所具有的探索、独立、低调的写作态度,朴素、豁达、真挚的诗风,构建和丰富了当代诗人特有的诗学与美学传统,并取得有目共睹的诗歌成就。就整体成就而言,可立于世界诗歌之林。《常春藤诗丛》呈现了20世纪80年代活跃在中国,且至今仍在全国诗坛具有影响力的诗人的成就以及他们诗歌创作的面貌。
  • 中华文化书系——宋词三百首

    中华文化书系——宋词三百首

    本书主要包括:晁补之、晁端礼、陈人杰、陈与义、戴复古、范仲淹等。
  • 文学遐思录

    文学遐思录

    《文学遐思录》是一部关于作家和作家的创作的随笔。从多个角度看待名人作家的写作背景、创作历程。例如托尔斯泰、爱默生、海明威等。本书作者翻阅了大量资料,如实解析了这些作家的经典的作品,并且节选经典作品的经典部分进行评论。
  • 周作人散文论文(全集)

    周作人散文论文(全集)

    《药味集》是周作人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子集之一,收录了周作人二十余篇经典的散文作品。他的文章多是描写生活中最为寻常的片段,字里行间也是满满的恬淡平和,却能洞穿人心,往往寥寥数语便会令读者着迷。《自己的园地》中收录的多为山水小品和随笔,有些散文对艺术的见解也十分独到,不仅讨论了国外优秀文学的创作理念,还对比研究了国内文学创作的不足之处,态度鲜明,言辞恳切,而在表达形式上则延续了他一贯散淡平和的文风。《艺术与生活》是周作人所有作品中一篇长篇的论文集,它确立了其人道主义的思想基调。在《艺术与生活》中,周作人此次以思想家的立场,讨论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其关注的角度不再局限于文学本身的思考,还涉及妇女、儿童、异国的民间文学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热门推荐
  • 地底迷域

    地底迷域

    脉可承混沌之气,化夺天造地之功,各族自成一脉,繁衍千年,数千年后,十六岁的少年竹轩长大,少年空有一身武艺,无奈血脉平庸,受尽欺凌,直至一日,少年遵循着家老的遗嘱,寻到了一处遗址,遗址内,封印着一位少女,从中得到一枚古戒,这枚古戒,改变了少年的世界。世人辱我,负我,欺凌于我,又如何?至此少年坠入混沌,重铸血脉,执掌一域迷城,大手一挥,妖兽大军无人可敌,诛尽一切来犯之人。
  • 醉美一世

    醉美一世

    他生于农村,就读高三,本为一小混混,天生神力,一次奇遇而获得强大异能,从此,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从此,金钱,美女,权利,无往不利。。。但是随着自身的慢慢强大,却卷入了一场巅峰的对决中。。。。
  • 星脑

    星脑

    虚空之中之剩下一枚紫色的光团,一个强有力的心脏噗通噗通的跳动着,它突然紫光大放,一把把所有的肉沫吸收了,以及那飘渺的灵魂,随后便消失在了黑暗之中……蛮荒界中一个全身光溜溜的婴儿竟然躺在了山林之中,故事便从这里开始了……
  • 火影之斑,你是我男神

    火影之斑,你是我男神

    冰瞳意外穿越动漫:火影忍者但她并不想让任何人去世可是耐不住天意她,遇到了斑是守护她一辈子的人还是让世界毁灭的人看到自己爱的人这样她一定会做出选择即便是……
  • 品榴莲来的真理

    品榴莲来的真理

    榴莲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 次元界闯荡

    次元界闯荡

    回归巅峰的次元之主,寻找已经只零破碎的女人
  • 芙蓉幕严

    芙蓉幕严

    久前空年,只为君故。思思繁复等心安,流响疏桐,单单为你。
  • 香蜜之初见润色

    香蜜之初见润色

    当好不容易放下锦觅的润玉遇到九州混世魔王初笙,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本书只是为了给润玉一个好的结局。原谅作者真的不甘,那样一个风光霁月的男子凭什么沦为孤独终老的地步!】(本书同人,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不接受反驳!!!!!就酱紫)
  • 血荒

    血荒

    他以为他就这样平淡的在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村庄里度过一生,他以为自己始终是没人喜欢的,姑娘们谈论的对象除了他谁都可以,但是突如其来的灾难改变了他的一生。传承的力量使热血翻滚,血液里有愤怒的咆哮,啸声激荡起千层云浪。
  • 黑道美男送上门:天降萌物情人

    黑道美男送上门:天降萌物情人

    某日,苏小小出门发现门口放着一个没有任何标签的劣质纸箱子。她思来看去觉得自己应该并没有网购也没有包裹啊!却没有料到那个纸箱子里面居然一个活生生的男人,而且还是一个帅到惊世骇俗的家伙!这个家伙在她家里骗吃骗喝骗财骗色之后,居然拍拍屁股就走人了?那还了得!她出门打拼这么多年,当她是光吃泡面不吃米饭的吗?管你是什么黑道还是什么总裁,非得把那个家伙揪出来负责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