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347900000015

第15章 淘气宝贝对碰对

“不淘不聪明,淘起来要人命”。这大概是很多家长面对自己淘气宝贝儿时,无奈而又发自肺腑的感叹。家家都有淘孩儿,看似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耍顽劣的手段也不同,可当一些具体行为发生在你自己宝宝身上时,你该如何应对?

1.小小“暴力狂”

表现:

畅畅的妈妈常说:“这孩子哪儿都好,可就是太淘,爱打人,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养成这些习惯的!”

妈妈的话可没夸张,畅畅的确是个不折不扣的小暴力狂。在他5岁的记忆里,“暴力”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很有效的防御手段:小朋友用垂涎的目光盯着他手里边的草莓蛋糕,如果向着那只伸过来的胖乎乎小手一口咬去,威胁蛋糕的手“嗖”地收了回去,小朋友哭着跑远,畅畅的蛋糕得以保全;游戏的时候,小朋友非要把那块黄色的三角搭到最上面,畅畅的叫嚷没有丝毫作用,便朝着小朋友的鬓角狠狠咬下,小朋友哭着去找老师,畅畅慢悠悠地把那块红色的三角积木搭到“建筑”顶端;眼睛死盯着电视的时候,被妈妈连拉带扯地摁到被窝里,畅畅哭叫着对着妈妈又踢又打,声音嘶哑。之后,畅畅又被妈妈送到电视前,动画片仍在继续,钟表指针已指向十点……

原因:

一.打是为了排除

有些时候,孩子打人是因为别人的行为破坏了他的想法或是打扰了他的生活,面对这些令他不喜欢的事情,孩子就会动用小拳头来解决问题。比如他想在睡前吃一块香甜的巧克力,而爸爸妈妈却说刷过牙齿后不能吃东西,眼睁睁地看着马上要塞到嘴里的巧克力被爸妈拿走,他就会动手打人;比如在玩儿过家家的时候,他在地上圈出一个方框框,告诉小伙伴们这是厨房,可有个小朋友非要在个圈圈里“睡觉”,他冲着小朋友喊过后,发现不管用,便伸出小拳头。孩子的想法并没错,他只是不想那些他不想看到的事实发生,只是不想被打扰,但思维的限制,使得他采取的措施在我们看来不仅不当,甚至还充满了暴力倾向。孩子只是想排除一些事实,其实大人也常常会有这样的想法,有时也会用暴力手段进行解决。

解决方法:

告诉孩子,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语言来解决,并在生活中加强对孩子语言能力的训练,教会他用语言和别人沟通,遇到问题时用语言向别人表达思想。比如小朋友非要将“厨房”当“卧室”这件事情,妈妈就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如果你不喜欢小伙伴这么做,你就可以直接对别人说:这是‘厨房’,不要‘睡’在这里,我要在这里做饭,‘卧室’在旁边!”孩子也许会用这样的话进行反驳:“可是他不听怎么办?”妈妈可以说:“可是你打他的话他就听了吗?小朋友都因为你打他生气了……”然后再告诉孩子,打人是很不好的行为,而且也不是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解释他会明白,虽然让他完全理解妈妈的意思还需要一个过程,父母要耐心等待孩子心智的成熟。

二.在交往中缺乏安全感

独生子女在进入幼儿园之前,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很少有同龄孩子留下的印记,在他们的成长中留下痕迹的,多是上代或是上上代这些监护着他们成长的人。因此,当他们被父母送到需要进行人际沟通和维护交往的同龄人中时,很多孩子便乱了阵脚,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种未曾遭遇过的状况,因此,恐惧和慌乱随之而来。面对小朋友,他们没有安全感,所以一有小朋友靠近自己,孩子就会觉得有威胁,然后像受惊的猫咪一样,竖起脖颈的长毛,主动进攻。

解决方法:

父母要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给孩子创造一些交朋友的机会,并指导孩子维护与好朋友的关系。比如父母准备一些小孩子爱吃的小零食,然后邀请孩子的朋友到家里来玩儿;或是在孩子每天上幼儿园之前,给孩子多准备几份点心,让孩子到学校后分给好朋友们吃,等等。这样的措施,不仅可以让孩子快速融入集体生活之中,而且还能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分享、什么是宽容,让孩子在交往中学会交往,从而建立与小朋友交往时候的安全感。

三.只是模仿

孩子喜欢打人,父母指责孩子野蛮行为的同时,也要考虑孩子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不是在日常生活中无意受到大人行为的误导,比如大人经常用轻打孩子屁股的方式来逗他们玩;大人之间也常常用拍打的方式以示友好;或是父母本身就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这些细碎行为,常常被好奇的孩子察觉,并逐渐耳濡目染,转化到实际行动中。

解决方法:

孩子的暴力行为如果真的来自对身边人特别是父母的模仿,父母朋友们就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了,仔细思考究竟自己哪方面的言行误导了孩子,一旦发现自己有类似的行为,就要及时予以纠正,并告诉孩子,自己行为的本意并不是孩子所想的那样,比如父母和朋友间表示友好的击打,那只是一种情感的流露,或只是打个招呼。而如果自己行为中真的含有暴力因素,父母就要诚恳地向孩子说明自己行为的错误之处。这种细致的剖解,可以让孩子明白无误地认识到他们行为中的不妥之处。

2.让我先说话

表现:

星期天的时候,爸爸答应小海带他去动物园玩儿。准备出发的时候,爸爸接到了一个电话,然后告诉小海,等下有位叔叔要到家里来谈事情,晚一些再带他去动物园,小海心里很不高兴。

不一会儿,那位小海眼中的不速之客到了。一进门,就拿出一张画满线条的图纸和爸爸讨论起来,小海坐在一旁,无聊地看着那张“乱糟糟”的纸,突然,他激动地叫了起来:“爸爸,爸爸,我知道,这是盖房子的图纸!”爸爸和叔叔的谈话被打断,叔叔赞赏地看着小海说道:“李工,你家儿子真聪明!”“等我长大了,也要当工程师,像爸爸一样给别人设计大房子!”小海继续说着。爸爸笑了,向同事解释说:“这个鬼机灵,淘得很呢!话特别多!”

小海爸爸继续和同事讨论着,小海在一旁听得似懂非懂。“复式!我知道,我知道!姑姑家的房子就是复式的,是吧?爸爸。”小海听到爸爸同事嘴里说出复式这个词,又激动地叫了起来。爸爸的思路再次被打断,看了儿子一眼,耐心地说道:“小海乖,去旁边玩儿会儿,别在这儿插话,爸爸要和叔叔谈事情。”

小海满脸不悦地躺到沙发上摆弄起昨天刚买的机器人。“爸爸!”激烈讨论中的爸爸并没有注意小海在喊他:“爸爸!”小海提高声音。“什么?”爸爸和同事的讨论又被他打断。“为什么机器人得安电池才会动?”“因为任何东西的运动都需要驱动,机器人的驱动就是电池。”爸爸语气明显不耐烦。“那变形金刚里的机器人需要驱动吗?”“那是动画片,跟现实不是一回事。你安静点儿,爸爸和叔叔在说事情!”爸爸强压怒火,小海不再说话。

“老师说过,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在听爸爸和叔叔谈到卧室到卫生间的最短距离时,小海又兴奋地插话道。“跟你说多少遍了,不要在大人说话的时候插话,听不懂是不是?!”爸爸的忍耐到了极限,小海被爸爸突然的咆哮吓了一跳,“哇”地哭了起来。

原因:

孩子喜欢在别人说话时插话的行为,很大部分是由他们的年龄特征引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孩子对别人所说的事情充满兴趣,即使对话题似懂非懂,但如果发现话题中有某个点和自己的知识能力、认识水平或是情感需求产生有关,就会很激动地将自己的“共鸣”和“激动”表现出来。

二.孩子对别人谈话中的一些自己不懂的部分感到好奇,迫不及待的想要提出问题,解决自己心中的某些疑问。

三.身边人特别是父母如果专注于自己的谈话时,一旁的孩子会觉得自己受到冷落,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通常会冒出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打断父母的谈话,以达到把注意力再次吸引到自己身上的目的。

四.大人在谈话时,孩子在一旁独自玩耍,当他在玩耍过程中遇到一些难题或是在进行某些尝试中遇到自己能力难以解决的困难时,他就会急于寻求帮助,可能就会不顾场合打断别人的谈话。

解决方法:

一.因“事”诱导。当孩子插话时,父母应针对孩子插话的不同原因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引导。

如果孩子是因为对大人的谈话有疑问或是遇到困难需要父母给予帮助,父母就不应该因为谈话被打断或是因为孩子的插话让自己丢了面子就气急败坏地当着别人的面训斥孩子,这样的做法不但伤害孩子自尊心,同时也伤害了孩子的探索心。家长首先应该肯定孩子的探索精神,做些“你真爱动脑筋”或“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之类的夸奖,然后再跟孩子讲明,父母现在正在谈事情,等谈话结束后为他逐一解答问题,告诉孩子他现在这样突然打断大人谈话的行为是很不礼貌的,这样做的话,孩子是可以谅解的。但父母在谈话结束后一定要兑现自己的诺言,主动解答孩子先前提出的问题。

如果孩子打断大人的谈话是因为闲聊内容使得孩子产生“共鸣”而急于表现自己的时候,家长不妨先征求一下谈话对象的意见,然后给孩子一个加入谈话的机会。在孩子的表现欲得到满足之后,再委婉地告诉孩子刚才那种在大人谈话时插话的行为是不对的,这时孩子很容易接受你的批评,因为你给了他足够的自由和尊严。

如果孩子的插话是因为自觉父母“冷落”了自己,父母可以先向谈话对象表示歉意之后,去安慰一下孩子焦躁的情绪,告诉孩子先自己玩儿会儿,再给自己几分钟谈话时间,让孩子知道你一直关注着他以后,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安静下来。等谈话结束后,再就孩子刚才的不礼貌行为进行教育,孩子在得到父母的情感肯定后也比较容易接受父母的批评与教育。

二.借机诱导。父母要擅于敏锐地抓住和利用发生在身边的小事对孩子进行启发、诱导和教育,使得孩子获得启迪和认知。比如爸爸妈妈带孩子去餐厅用餐时,如果看到有的小朋友在大人交谈中插话或是吵闹不已时,父母就可以这样问自己的孩子:“你喜欢刚才那个孩子吗?他的行为是不是不礼貌?为什么?”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孩子认识到插话是种不礼貌的行为,从而达到放防微杜渐的效果。

三.耳濡目染。孩子的模仿性很强,又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在生活中,父母就要特别注意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言行举止,避免那些不礼貌行为的发生,这种耳濡目染对孩子有很好的教育作用。

四.利用“眼色”。在平日的生活中,就应该训练孩子读懂父母的眼神和手势。当孩子提出问题时,如果大人不能立即给予解答,通过一个他能够读懂的眼神和手势,让孩子知道,你知道他的要求,但是现在的时机并不适合给予他解答。

五.防微杜渐。要让孩子知道当遇到那种非得当时就得解决的问题,从而必须打断大人说话的时候,他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而又不失礼节,比如如果必须打断大家说话时,可以在说话之前先对大家说声:“请原谅”;如果他的问话只是针对父母的,可以教孩子趴在你的耳边悄悄说,这样就不至于不礼貌的打断别人谈话了。

3.当他(她)偷东西的时候你在想什么

现象:

4岁的小丫一直都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小宝贝儿,在父母的抚育之下,小丫简单而快乐地成长着。最近,小丫的父母却因为一件事情而心情不安。

一天晚饭后,小丫爸妈领着女儿去小区前面的小广场散步,回来的时候路过一个水果店,一家人便进去买了些水果。在回家的路上,小丫妈妈突然惊奇的发现女儿拿着一个芒果啃得津津有味,而他们却没有买芒果。妈妈问小丫芒果是哪里来的,小丫闪动着大眼睛回答说:“在那儿拿的。”“水果店?”妈妈惊异地问。见女儿点头承认,妈妈不由得大吃一惊,因为她没想到女儿居然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两个月前发生的那件事立刻又出现在她的脑海里:一个傍晚,她将小丫从学校接回家后便忙着去做饭。晚饭做好了,小丫爸爸叫了几次都不见女儿出来,小丫妈妈便怀着好奇进到女儿卧室。卧室里只开着小台灯,女儿跪在地上将脑袋蒙在散乱在床上的被子里。“小丫!”妈妈不知道女儿在干什么,便试探的叫了声。女儿的脑袋从被子里钻了出来,招呼妈妈说:“妈妈来,给你看个好东西!”妈妈好奇地也把脑袋蒙到被窝里,看到了一个发着盈盈绿光的小东西,拿到灯光下一瞧,原来是一个拳头大的荧光娃娃。小丫妈妈很奇怪,记忆中好像并没有谁给女儿买过这样的东西,便问女儿这是哪里来的。女儿吞吞吐吐地说是小朋友送的,看着女儿躲闪的眼神,妈妈便明白了几分。隔天送女儿去学校的时候,妈妈便背着女儿把那个拿给老师看,老师看后,认出是这个荧光小人儿是学校的玩具。小丫妈妈抱歉地将玩具还给老师,回家后还对女儿进行了婉转而又深刻的教育,在那个小家伙信誓旦旦地保证以后再也不会拿东西回家时,小丫父母以为这件事情就这么过去了。可没想到,仅仅几个月后,小丫又开始重蹈覆辙。

原因:

孩子偷东西的行为,无疑是不道德的。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偷东西的原因各有不同,教导方法也因人而异。

一.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偷”这个字在他们的字典里,与“吃”、“喝”、“玩”等词语并无区别。他们不知道自己生活中的所有东西都要用钱来买,他们不懂得不打招呼、不付钱就把东西随便拿走是错误的。在他们单纯的思维中,道德的概念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和“非自己的”在他们的概念中仍然是混沌状态。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他们只是将其拿走,在他们的印象里,这一切都那么自然,不会有什么不妥,也不会去考虑后果,“拿”的行为在他们那里,自然得像在家里惯常表现的那样。

解决方法:

当父母发现孩子有此类“偷窃”行为时,不要给予过多的责怪,因为孩子这个时候的“拿”还算不上是偷,他们并不知道这种未经别人允许或没有付钱的“拿”有什么不对,因此,家长的责骂、吼叫和暴跳如雷在孩子那里都没有任何意义。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想办法通过这件事情让他意识到偷窃是错误的行为,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不好的影响。告诉孩子,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会给别人造成损害,是极为错误的行为。即使卖糖果的伯伯给你一颗糖果,也是因为他看你是个孩子,觉得你可爱,才把糖果当作礼物送给你,这样的礼物你可以接受,但这并不代表着可以随意拿任何想要的东西。

二.对于再大一些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偷窃行为可能是因为两个原因:

一是孩子情感方面有所缺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物质方面的满足是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当孩子的物质需求被满足,而孩子又不能从物质中感受到爱,孩子会以偷窃的方式,来不断吸引父母注意。

解决方法:

天下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教育方法蹩脚的父母。家长首先要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应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情况。当孩子知道偷窃是不道德的行为却仍然要去实施时,喝斥甚至是对孩子拳脚相加都不是正确的方法,因为情感缺失的孩子去偷窃其实就想通过偷窃来说话,而父母的气急败坏只会使得孩子在自觉没有人理解的深渊中越陷越深,甚至会使得孩子自暴自弃。

当父母摸清孩子偷窃的原因后,就应该多分配些注意力到孩子这里,多与孩子进行生活上的和情感上的沟通,在孩子物质得到满足的同时,也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时刻处于父母的关怀之下,知道父母是爱他的。

二是孩童时期的“拿”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孩童时期的孩子,对事物的判断和处理上的能力都有限,因此难免会出现一些有些小恶劣的行为,比如说将商店的东西“拿”回家。虽然这样的“拿”与道德无关,可也要引起父母绝对重视,切不可秉着树大自然直的理念,只把这个行为当作小儿游戏置若罔闻。

如果孩子因为在幼年时期缺乏管教而导致了现在的心理惯性和心理依赖,对待这种孩子,简单的打骂是无济于事的,父母要注意剖析具体心理原因,找寻合适的教育方式。有两种方法建议父母去尝试一下:一是引导孩子从被偷者的角度去考虑自己行为,这样可以让孩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恶劣性;二是诱发孩子内疚情绪。通过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偷窃行为对受害者造成的不良影响,使得孩子产生对受害者处境的同情,从而让孩子良心发现产生愧疚心理,而主动改正错误。如果发现孩子偷拿了别人东西,家长就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因为“丢”了东西,被他的妈妈狠狠打了一顿,听说哭了好久呢。心理学证明,使孩子对受害者产生同情从而引发愧疚的办法,比单纯的惩罚更有效。

4.撒谎大王的故事

现象一:

一个4岁的小女孩跟小朋友玩耍时说:“昨天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好大的芭比娃娃,按下背后的按钮,娃娃还能发出‘我要抱抱’的叫声呢!”看着伙伴羡慕的眼神,小女孩儿很满足。其实,小女孩儿的妈妈昨天只是给她买了一个普通的塑料娃娃,那个娃娃只有二十厘米高,身上没有按钮,也不会说话。

原因:

6岁以下孩子说的谎言,多数是无意的。6岁以下的儿童,智力和识别能力还发育得不很完全,记忆力也比较弱,所以他们常常在现实和幻想中绕来绕去,他们会把在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和想象混在一起,也会给有着一点点记忆的事实注入自己的想象。因此,孩子在这个阶段的谎言,大多是现实和幻想的混合体。

现象二:

上个月,8岁的童言终于雄赳赳气昂昂地戴着红领巾升入了小学。一个周末的晚上,妈妈经过客厅时,无意中听到了女儿在电话中和新结识的朋友进行着这样的交谈:

“我妈妈是中学校长,爸爸是大工程师,专门给别人设计大楼的。”

“我们家特别大,有四台电视,下次让你来我家玩儿!”

“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年年都能获得好幼儿称号,奖品多得数都数不清。”

……

事实上,童言的妈妈只是一所普通中学的英语老师;童言的爸爸开着一家小小的装潢公司;不知道童言口中的“家特别大”是个什么概念,反正她家只住在普通的住宅小区里,电视也只有两台,一台放客厅,一台放爸妈卧室;童言在以前就读的那所幼儿园里,也只有一次获得“好幼儿”称号,奖品也只有一张奖状加一盒水彩笔而已。

原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伙伴关系对孩子越来越重要。孩子的思维很简单,他们还意识不到诚实、分享等等这些词语在友谊中的作用,他们只会将友谊简单理解为他和我好、他觉得我有趣等等,在这样的心态之下,为了博得同伴的好感或是让同伴羡慕自己,孩子就得编造出一些现实中没有的事情来。

现象三:

妈妈说:“好孩子睡觉前都会把杯子里的牛奶喝得干干净净,这样才能长得高高壮壮,结结实实。”可孩子并不喜欢牛奶的味道,趁着妈妈不注意,他偷偷把牛奶倒进厕所里,还放水冲得没有一丝痕迹。

“妈妈,我喝完了!”

“我的儿子真是个乖孩子!妈妈好喜欢你!”妈妈很高兴,儿子也笑了。

原因:

父母的夸奖对孩子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此,孩子为了获得父母的夸奖或是保持自己在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形象,就会说一些无伤大雅的谎言。

现象四:

孩子不小心把碗掉到地上摔碎了,“你是怎么搞的!怎么这么不小心?什么都干不了!”爸爸大声责骂,孩子泪眼婆娑。

“啪”,孩子又把花瓶打碎了……“妈妈,猫咪跳上桌子把花瓶撞到地上了!”“这只死猫!”妈妈愤愤地骂道。“妈妈别生气,我帮你把玻璃碎片扫干净!”“我儿子长大了,真乖!”

原因:

很多孩子在不小心做了某些可能招致大人反感的事情后,觉得只要没有人看见就可以逃避责任,于是他们就会用谎言做出自己不在场的假象或是用谎言将责任转嫁到别人身上,其实孩子的大部分谎言,都是为了逃避责任。

现象五:

小唐爸爸的单位有这样一条规定:员工请病假不扣工资,请事假就要扣工资。所以爸爸每次有事,就跟单位请病假,然后托朋友从医院开诊断书出来向单位交差。小唐爸爸就利用这个伎俩陪奶奶过生日、带着全家在旅游淡季闲适地登泰山。

久而久之,小唐也深得爸爸真传,每次一不想上学,就装生病,每次装得比爸爸都真,大人都分辨不出他的小名堂。

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为了诱导孩子做某件事,总是轻而易举地给孩子许下一些诺言,但事后却不给孩子兑现。孩子的希望落空后,会觉得父母是在欺骗自己,久而久之,也会像父母一样,用谎言达到自己的目的;还有一些父母,他们不注意修饰自己的言行,总是当着孩子的面说下一些谎言,哪怕这谎言是善意的,也没有及时向孩子做出说明,孩子在看到谎言的巨大“魔力”之后,也会尝试着用谎言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解决方法:

心理学专家曾说过:父母对孩子撒谎行为的反应,会影响到他们以后是否会继续说谎。因此,父母要认真区分孩子说谎的原因,采用适当方式应对孩子的撒谎行为。

一.控制情绪。如果把撒谎的孩子抓了个现行,父母千万不要因此而大为发火,你的反应可以是惊讶和失望,但绝不能是暴怒。当你温和地询问孩子撒谎的原因时,他们会领会到你是想让他讲真话;可如果用暴怒代替引导,孩子会因为你的暴怒而将谎话继续下去。

二.区分孩子谎言的性质。孩子在6岁之前,往往因为分不清楚现实与幻想,使得他的行为被打上“谎言”的烙印,其实,用“撒谎”来定义孩子的行为并不妥当,这些只能算作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善意玩笑。父母的应对措施就是多满足孩子在想象力方面的表现欲,多和孩子进行角色扮演游戏、故事续接游戏等等,同时,也要对孩子谈话中的“混同体”进行有意识的区分,告诉孩子哪些是现实,哪些是幻想。这样的处理措施,不仅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同时对孩子的思维能力,也能起到提升作用。

三.把撒谎问题与行为错误分开处理。比如摔碎花瓶那件事,父母首先应该告诉孩子,花瓶摔碎了,要先告诉父母,如果父母不在家,也千万不要用手去动那些碎片,免得割伤手指;然后再就孩子的谎言引导孩子认清说谎的坏处。“你骗爸妈是小猫摔碎的花瓶,如果下次真的是小猫把花瓶撞到了地上,你觉得父母还能再相信你说的吗?”孩子能够独立思考,这样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应该不难回答。

四.挖掘孩子撒谎的根本原因。尝试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比如孩子装病不想去上课,父母要把目光从孩子装病这件事上移开,去考虑孩子为什么不想去上课。

五.重视榜样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要以身作则,率先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5.我是家中破坏王

现象:

“天啊!”莎莎妈妈一进屋,就无法克制地发出了这样的惊叫。

妈妈出门前收拾干净的客厅已经被糟蹋得不成样子:客厅地毯上,横七竖八地散落着女儿的玩具:积木、洋娃娃、小汽车和被拆散的魔方;电视前,莎莎妈妈最心爱的水仙花被连根拔起,花枝和花盆早已分离,已经有些打蔫的花枝被扔在一边,花盆里,却热火朝天地和起一堆泥,里面插着女儿的玩具铲子,旁边扔着沾满泥巴的小塑料桶;茶几上的桌布已经被掀起,皱巴巴地揉作一团扔在沙发上,上面能看到很明显的污泥痕迹,而原先洁白的沙发上,一个孩童的泥手印清晰可见。

莎莎家没有遭劫,这一切,都是4岁小女孩儿莎莎的恶作剧。

“莎莎!”妈妈大声喊道,却没有回音。妈妈快步走进女儿卧室,没人;莎莎的妈妈又赶紧折回自己卧室,梳妆台上的化妆品乱糟糟地横躺竖卧,女儿躺在父母的大床上,正睡得安详,大腿上涂满了黏黏、白白的东西,手里紧攥着半管还没挤完的面膜。

原因:

破坏和淘气,是一对如影随形的亲兄妹。看到莎莎这样的行为,父母朋友们会觉得似曾相识,甚至还会会心一笑,很多父母也很自然的把孩子这样的行为当成一次顽童的淘气,孰不知,破坏身后隐藏的,其实是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一.隐藏在“破坏”背后的探索。对于儿童,特别是2到5岁的孩子来说,破坏是他们接触和认识外界的手段。对于自己遇到的东西,孩子都习惯去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甩一甩,然后就是拆一拆。他们总是满怀好奇地看着出现在自己身边的任何事物,小脑袋瓜里满是疑惑,他们想知道电视里是不是真的有个会说话的小人儿?想知道放在梳妆台上的那些瓶瓶罐罐为什么能让妈妈变漂亮……

解决方法:

如果您的孩子是揣着这样的问题搞破坏的,那么恭喜您,这说明您有一个善于思考和动手的聪明宝贝。父母们,就放心地去放任孩子的破坏吧!不过转念一想,为了孩子的探索,就让孩子把整个家弄得乱糟糟,这样的措施未免有些得不偿失。所以,父母在放任孩子探索的同时,也还是需要掌握一些小技巧的。

一方面,父母可以筛选孩子的“破坏”行为。把那些不能让孩子“破坏”的东西藏好,留下不会给孩子造成伤害的家用物品并购买些耐摔的玩具,任凭孩子去“研究”。

另一方面,父母要对孩子的“研究”行为进行引导,要让孩子建立什么东西可以碰、什么东西不可以碰的概念,要让孩子知道,有些东西,即使再好奇,也是不可以去触及的,因为会给他们的身体带来伤害,比如电源、电视。

第三,父母可以陪着宝宝“搞破坏”。对于孩子的疑惑,父母可以陪着孩子一起去解开疑惑。比如孩子好奇玩具汽车为什么会动,父亲就可以和孩子一起,把汽车拆开,让孩子大概了解玩具汽车的工作原理之后,再把汽车修好,这样既可以满足孩子的探求欲望,又不至于造成不必要的损坏。

二.隐藏在“破坏”背后的莽撞。2到5岁的儿童,正处在破坏高峰期。这个时期的儿童,手和脑的配合还不是很协调,因此,当他们怀着好奇四处去看、去摸索的时候,很容易由于手脑配合的不协调而产生许多“危险动作”。比如从桌旁经过时,不小心被桌腿绊倒,桌子就被他掀翻在地;比如端着水杯走路时,自己绊着自己,杯子便被摔得粉碎。

解决方法:

对于孩子无心造成的过失,父母要更加耐心地去对待,可以责怪他们,但不应该是他们事实上造成的损坏,而应该是他们的莽撞和不小心,责怪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危险。责怪过后,父母可以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善后处理。桌子掀翻了,你可以让他帮你扶起桌子;杯子打碎了,你可以让他帮你拿来扫帚和簸箕。这样不仅可以让他注意自己的行为,也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也要多给孩子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少些毛手毛脚,从而变得谨慎起来。可以刻意安排孩子做一些“精细活”,比如说帮奶奶穿针、给爸爸递杯水、帮妈妈从冰箱里拿颗鸡蛋等等。

三.隐藏在“破坏”背后的抗议。即便是孩子,在生活中也难免遇到一些不平之事,比如和同学闹了矛盾,表现好却没有人注意,被老师批评了,父母没有满足自己某些方面的需求等等,孩子就会通过“破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或是引起别人的关注。

解决方法:

当父母发现孩子是因为此类原因进行“破坏”行为的时候,父母朋友们可要留心了,这小小的“破坏”后面,隐藏的不仅是不满,也可能是自己难以解决的困惑,这样的困惑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会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巨大影响。因此,父母应该多留心孩子最近的动向,多与孩子就学习、生活和情感进行沟通,在了解孩子“破坏”情绪的起因之后,如果是孩子能力范围内的,父母就要指导孩子自己进行解决;如果在孩子能力范围之外,就要父母亲自出马给孩子扫清障碍了。

6.那个愤怒的孩子

现象: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嘟嘟着嘴在那里生气,大人肯定会觉得这个孩子不乖;但生气的大人,却从来没人会觉得不妥。其实,每个人都需要发泄,这本来就与年龄毫无瓜葛,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网络上流传甚广的“一个女童的‘生气宣言’”吧:

我要说,我不是BB了,我多么能干,我知道该怎样去做!

要是你对我说“不”,我就不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了……

那么,我就踢,就扔东西!

我不是想做坏孩子,我只是像让你知道,作为“我”,是多么地不简单!

我可以自己穿衣服,这样有趣多了!

穿好衣服我就会跑会跳。

你知道,我很难让自己的手闲着——不抓东西不行的啦。

我喜欢找东西来玩,我喜欢探索!

如果你不给我这样做,我可要赖在地上!

我喜欢扯开嗓子叫,喜欢唱歌,喜欢把所有东西弄出怪怪的声音(例如:把饭勺当鼓敲)。

如果大人专横地吼:“安静点!”我反而会吵得更响!

我会喂自己吃饭,但得慢慢来,慢慢来!

要是你命令道:“现在就吃完它。”或“快点吃!”

我可要推掉碟子或杯子——噢,它们或许会自动滑落到地毯上!

我是个好孩子,但如果大人一脸不耐烦地催我,我会由好变坏!

如果让我按自己的方式做,那么,我们彼此都会相安无事。

我想尝试新鲜的事,但你可要在旁边看着我保护我。

……

原因:

生气可不是大人的专属,孩子也有生气的权利,如果非要就谁更有生气的权利在大人和孩子中间做出一个定夺的话,我个人认为,较之大人,孩子更有生气的权利。

一.孩子生病或身体状况不佳。儿童,特别是那些语言还没有十分丰富的幼童,当他们的身体有所不适时,比如痒到受不了的皮肤湿疹、内分泌问题、呼吸道或肠胃道过敏等等,都会使他们感到烦躁,他们便会用生气来表现和转移自己的烦躁不安。

二.正常的发展过程。如果孩子的一些行为没有得到大人满足;如果孩子正饶有兴致地从事某项活动,可大人突然出现,以一些他们还无法理解的原因严厉制止他们的行为;如果孩子做了一些本以为可以受到父母赞扬的事情,可父母却毫不在意……等等这类情况发生时,缺乏人际协调和沟通能力的孩子,便会用“火气”来争取自己的主动权。

三.疲劳、饥饿等身体不舒适时。孩子这个原因的生气被称为挫败型或是疲劳有关型。

四.精力过剩。一些孩子天生比较好动,静不下来,对新鲜的人和事物异常敏感。而这样的孩子如果不能得到足够多的机会去释放自己多余精力的话,他们便总是处于一种负面的情绪之中,便很容易被激怒。

五.环境因素。孩子的情绪很容易被环境影响,那些总是被父母单独留在空荡房子里的孩子自然会很容易抓狂。而如果家庭环境有暴力倾向或成员脾气暴躁甚至出现诸如忧郁、酗酒、嗑药等的行为问题时,居住在这种环境中的小朋友更容易发脾气。

六.为了让大人同意自己的要求或达到某种目的而故意发脾气,使性子。

七.在暴力氛围的熏陶下。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总是前后不一致,有时过度放任,有时却监管得很严格,甚至有些父母还会对孩子进行体罚或者虐待,这样的环境很容易使得孩子脾气暴烈。而大众传播也会对孩子的情绪产生影响,如果小孩子经常接触一些充斥着暴力与血腥的电影、电视剧或者新闻,他们情绪也会在无意间被媒介中传递出的“浮躁”所潜移默化。

解决方法:

专家认为,孩子从大约2岁开始,为了维护被侵犯或剥夺的支配权与自治权时,就会耍小脾气,甚至是动怒来表示不平。就孩子生气的频率来说,权威数据表明,有50%到80%的2到3岁儿童每周至少发一次脾气,20%的孩子几乎天天会发脾气,有近60%的2岁小朋友会习惯性地发脾气,而且一直持续到3岁,3岁之后这其中又有60%会一直持续到4岁。

由此可见,发脾气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表现,父母没必要因为孩子易生气而过多担心和忧虑。当孩子发怒时,不问青红皂白劈头就骂,或是为了省事对孩子样样顺从,这两种处理方法,都不是科学应对那头愤怒小兽的最好方法,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孩子更易生气,更加任性。父母的正确做法是首先找到孩子愤怒的真正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孩子的怒气如果来源于饥饿和劳累,解决方法很简单,那就是给予他们食物或是睡眠;孩子的怒气如果来源于不合理的要求,那么父母就要“熟视无睹”,任由那个任性小不点儿的怒气自生自灭;孩子的怒气如果是来源于对父母关注的渴望,那家长可要认真想一想,是不是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忽视了孩子的情感表达和与孩子的沟通。

不管孩子生起气来是多么暴力,但对于一些基本准则,父母还是要坚决遵守。比如说父母要保持绝对的冷静;比如说对孩子的合理要求,父母要予以认同;对于那些无理取闹,父母应该坚决拒绝。当父母面对孩子时,必须要有果决的态度,这样孩子的性格才不会因此而扭曲。

7.泥巴的独特诱惑

现象:

小言的妈妈每天傍晚到幼儿园接儿子时,总是很上火。因为在看到儿子的那一瞬间,妈妈总是忍不住在心底狂吼:“天哪!”傍晚时候儿子的样子,总是和早上送学校时大相径庭。皱巴巴的衣服上左一块儿右一块儿地糊满了泥巴,鞋子更是不用说了,每天都与泥土工人无二致,倒是那张小脸,相比之下干净许多,因为还有刚刚清洗过的痕迹。每当这个时候,老师总是满脸愧疚地和小言妈妈说着同一番话:“一会儿没看住,他就又跑到花坛里了……”而小言呢,无视妈妈暴怒的脸,低着脑袋认认真真地用脏得跟猪蹄儿一样的小手使劲揉着衣服上干掉的泥巴……

回家的路上,儿子总是沉默少语地听着妈妈每天必说的训斥,回家后,便乖乖地换身干净衣裳躲进房间去做老师布置的任务。可当妈妈叫儿子吃饭时,却发现儿子早就在楼下花坛里跟小朋友们继续进行着泥巴游戏。

小言妈很费解,脏乎乎的泥巴能有什么好玩儿?成天把自己弄得像个小乞丐不说,又不能激发什么智力,而且泥巴里的各种细菌和寄生虫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这些道理跟儿子说了多少遍,可儿子为什么就抗拒不了泥巴对他的诱惑呢?

原因:

在父母眼里肮脏的泥巴,对儿童时期的孩子来说,却有着相当独特的诱惑。这种由大自然赐予的神秘物质,较之那些爸爸妈妈用钱买来的玩具,在孩子的手中更加趣味盎然。那些没有固定形状的沙子、水和土,在孩子那里可以不受限制地随意操作,因为这些物质的获取是那样地简单,根本不需要费尽思量去想那些说服父母的小伎俩,这种玩具,简直就是大自然直接赐予孩子的礼物!如果把这些可以自由掌控的物质和在一起,那么,这种“天赐”就变得更加神奇。它会变得软软,而且易于操作,通过一团小小的泥巴,头脑中的汽车、坦克、房子,还有各种小动物都能在手上跳跃出来。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家长和老师的指指点点,材料随时可取,而且用之不竭,做了这个可以做那个,做得不好的话,完全可以扔掉从头再来,就算他们没有多少生活经验,可他们都知道这样一条真理:地球是土做的。

因此,孩子对泥巴怀着深深的热爱,是因为泥巴的性状,完全符合孩子对玩乐的最原始要求:便利、多变、自由、不受限制、完全放任……这些条件,玩具不可能具有,那些被父母买来给孩子代替泥巴的橡皮泥也无法替代。

解决方法:

当孩子被泥巴诱惑着全心投入其中时,站在一旁的父母总是持反对甚至是绝对禁止的意见。父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有着自己的考虑:一,我并没有让孩子成为雕塑家的意愿,我的孩子到目前为止也没有表现出成为雕塑家的潜质,而孩子每天在泥土里搅来搅去的行为也不能启发他的智慧;二,泥巴很脏,总是脏乎乎的小孩并不讨人喜欢,而且见到的人还会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进行质疑;三,泥巴里含有很多细菌和微生物,而孩子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又喜欢把脏乎乎的手塞到嘴里,因此玩儿泥巴极不利于孩子健康;四,当别人家的孩子在特长班出入时,自家孩子却在泥水中摸爬滚打浪费时间。基于以上玩泥巴的种种不利,父母对泥巴总是憎恶的。

其实,很多父母都误会了泥巴。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一个被专家称作玩商的概念逐渐浮出水面,并且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被置于和智商、情商同等重要的地位。玩对儿童的智力、心理、行为和社交能力的发展,本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创造力、记忆力、动手能力、社交能力等等,都是在充满趣味的活动和游戏中发展的,而泥巴由于其开阔性和绝对的自由,更能促使孩子这些能力的发展。而父母对泥巴不利于儿童健康的担心也是不必要的,英国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认为,经常玩泥巴的孩子,通过接触微生物可以激活他们的免疫系统,增强孩子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当父母把孩子从泥巴边拉开,宝宝是变整洁了许多,可孩子宝贵的创造力却因此而失去了,因为泥巴是孩子最原始的玩具,而孩子的最初的创造力和最原始的天性,常常也会在对原始玩具的摆弄中得到施展和发挥。

因此,父母朋友们与其阻碍孩子的天性,倒不如创造条件与孩子一起来玩,只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允许你玩泥巴,但不要用干净的衣服去擦手上的泥巴,也不要把肮脏的手指放到嘴里;我们允许你玩儿,但不允许你过于放肆,比如因为玩儿而耽误了老师布置的功课……在看待和处理孩子身上的问题时,父母们不要总是束缚于自己的理性思维,而应该多一点童心童趣,与孩子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在和孩子的同乐中对孩子作出有益的指导。

8.我就不

现象一:

有些孩子很顽固,他想做的事情必须做完,否则即使他嘴里答应了父母的要求,可行动上却毫无表示。

“儿子,别看动画片了,快过来吃饭!”

“嗯。”

五分钟后。

“赶紧给我过来吃饭,吃完饭再看!”

“知道了。”

又五分钟后。

“你怎么不听话呢,叫你多少遍了!赶紧过来吃饭!”

“啪”,电视被妈妈关掉,孩子悻悻地过来吃饭。

现象二:

一些孩子对于父母的话总是置若罔闻,因为他们总是有自己的道理,即使按着父母的要求去做了,也是心不甘情不愿。

“女儿,别磨蹭,赶紧把碗里的粥喝光,爸爸得马上送你去幼儿园。”

“着什么急,学校又不会自己跑掉。”

“我不是怕幼儿园跑掉,我是怕你上学迟到!”

“肯定不可能迟到,昨天妈妈送我的时候走得比今天还晚呢,我都没有迟到。”

现象三:

有些孩子的记忆力似乎不太好,总是丢三落四,对于父母的要求,可能扭头就全部忘光,父母总得在后面跟着,不断地唠叨着,提醒着。

“宝贝儿,你怎么不收拾玩具就上床了?”

“我忘记了。”

“睡觉之前把玩具收拾好,妈妈昨天就告诉过你了。”

孩子起身去收拾玩具。

第二天。

“你怎么又没收拾玩具?”

“我忘了。”

“昨天不是刚跟你说过的吗?天天提醒你,你怎么天天都记不住呢”

现象四:

有的孩子似乎将与父母作对当作一种乐趣,对于父母的要求,不是毫不在意就是故意和父母对抗,看着父母怒气冲冲的脸,他们似乎格外满足。

“怎么穿一只拖鞋呀,去,把那只穿上。”

“不!”

“乖,听话,去把那只拖鞋穿上,地板上多凉呀,不然该感冒了。”

一伸腿,把穿着的那只拖鞋也摔开了,看着爸爸,满脸挑衅。

“你皮痒了是不是!给我把拖鞋穿上!”

“我就不!”看着爸爸盛怒的脸庞,做个鬼脸,笑嘻嘻地跑走。

原因:

孩子在有意无意间在行为上、语言上和意识上对父母的要求说不,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被阻碍的自我意识。随着宝宝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从根本上要求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有绝对的自主性、积极性和主导权,他能够意识到“我”的力量,也很想施展“我”的力量,可当大人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这些摩拳擦掌的孩子身上时,孩子就会去反抗。

二.没有得到好奇心的满足。孩子好奇心强,对于任何事物,都想亲自去进行一番探索。但由于这种探索的无目的性以及随意操作性,使得他们的探索行为成了父母眼中的调皮行为,因此遭到阻碍、喝斥甚至是打骂。这些都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满,“我就不”也由此而产生。

三.父母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孩子的“不”。如果父母说的话没有道理,孩子肯定会说不;如果父母的话说得不是时候,孩子肯定会说不;如果父母说话的态度不当,孩子肯定会说不;如果孩子没听懂家长的话,孩子肯定会说不;如果父母的要求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孩子肯定会说不。总而言之,父母的表达方式和教育方式会直接引起孩子的拒绝。

四.孩子以拒绝来获取大人的关注。对于孩子来说,大人,特别是父母对他的关注和爱,就像阳光雨露对于树木那样不可或缺。当孩子觉得父母对自己的感情方面有所缺失的时候,便会用一些平时不会出现的异常反应来告诉父母:我对××事很不满意!

解决方法:

一、转移孩子的不良情绪。当孩子嬉皮笑脸地故意抗拒着父母的要求时,作为成熟的大人,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定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为孩子的那句“不”就暴跳如雷,这样的粗暴只会造成孩子和父母之间产生隔阂。理智的父母要先动脑筋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比如让孩子上床睡觉,可孩子赖在电视机前非要等动画片播完了才走,当双方的对峙陷入僵局时,父母就可以这样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我今天有个特别好听的故事,是你以前从来没听过的,本来想给按时上床睡觉的好孩子讲的。”这样的话,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被父母的小计策所吸引。

二、充分满足孩子的好奇。当孩子兴致勃勃地进行某项探索的时候,父母要做的,不是制止,而是引导。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父母应该给孩子充分自主的探索空间。最简单的方法便是给孩子设立一定的规则,同时为孩子存在不安全因素的探索提供其他有安全保证的替代品,这样既保证了孩子的安全,又尊重了孩子的意愿,还给予了孩子独立探索从而体验成功和愉悦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对懂自己的父母产生信赖和依赖,对父母给自己提出的要求,也会绝对地尊重了。

三、和孩子用正确的语言交流。与孩子的交流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表现。为了防微杜渐,建议父母在生活中这样和孩子说话:

用建议式代替命令式——比如让孩子去睡觉,建议父母用诸如“时间不早了,好孩子是不是该去睡觉了”这样的建议,来代替“时间不早了,赶紧睡觉去”这样的命令语气。

用积极的正面话语代替消极的警告——比如让孩子小心花瓶,建议父母用“你看这花瓶多漂亮啊,宝宝要用手轻轻地碰它”这样的引导,来代替“你别把花瓶碰到地上”这样的警告。

用宝宝的话语代替大人的语言——比如让孩子从电视机前离开时,建议父母用“电视播了好久了,要去休息一下,宝宝也去休息下,等你们都睡饱了然后再一起玩儿吧”这样的“童话式”语言,来代替“小孩子不应该看太久电视”这样的成人化语言。

四、给予孩子绝对的理解和尊重。孩子开始出现不听话的时候,就是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发的时候。孩子的拒绝并不是叛逆的表示,这些只能说明他们渴望获得属于自己的成长空间,想获得大人的理解和尊重,想站在和大人同等的地位之上。因此,当面对宝宝的探索和想法时,不妨先放下惊讶,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和要求,合理的要求予以满足,不合理的要求也不要断然否决,可以慢慢地进行纠正和引导。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理解和尊重,他自然也会做一个理解和尊重你的人。

9.“问题”宝贝

现象:

孩子的小脑袋,是个充满好奇的奇异世界。他们总是有那么多千奇百怪的疑问:

“天上又没有钉子,太阳是怎么挂住的?”

“隔壁叔叔家的狗为啥总是咬我,就不咬他呢?”

“我是怎么跑到妈妈肚子里的?”

“为什么妈妈可以生孩子,爸爸却不能?”

“明天是什么时候?”

“蚯蚓的妈妈每天也不让她看电视吗?”

“河水结冰了,可小鱼为什么冻不死呢?”

……

父母的脑袋,承载着知识和智慧,当面对孩子千奇百怪的疑问时,表现也各有不同:

10%的父母会用诸如“不知道!”“你怎么这么多问题,烦死了!”“什么怪问题,真不知道你脑袋里面想的是什么!”这样的话来回答。

假如孩子问题不好解释或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外,为了保全自己所谓的威信就胡乱说明或模棱两可地回答的父母,占到50%。

30%的父母会根据自己的能力解答孩子提出的疑惑。

如果孩子提出的问题在自己的知识能力之外,10%的父母会坦诚告诉孩子,对于他的疑惑,自己也不甚了解,然后通过和孩子一起查阅相关书籍寻求解答。

原因:

对于孩子喜欢问问题的现象,很多父母都能给予理解,因为他们知道孩子的天性是好奇的,可孩子的知识能力却相对匮乏,因此,很多父母抱着那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心态应对着孩子千奇百怪、突如其来的问题。其实,在孩子的“为什么”之后,除了好奇与求知以外,还隐藏着孩子很多的探索与期望。

一、解决心底的疑惑。孩子的问题并不是突如其来的,甚至是那些在大人看来很是可笑和荒谬的问题,也都是孩子心底最真实的疑惑。

二、通过问问题寻找认同。两三岁时,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从那时起,以前那个总是懵懵懂懂的小捣蛋鬼,就在无意识的状态下用感知去认识世界。陌生的东西会让他们感到害怕和惊慌,因为他们的认知能力还没有发展到能给自己准确定位的地步,于是,他们常常通过诸如“我为什么是男孩?”“我为什么不能穿裙子?”这样的问题来表达自己身份认知过程中的困惑。

三、认识“人”。当孩子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以后,便想更进一步地深入解自己和人的概念。于是他们便会问一些“我进到妈妈肚子之前,住在哪里”之类的问题。同时,事物之间的关系也是孩子觉得奇妙的话题,虽然他们不会表达,但是在他们小小的心里,对于关系的依赖和困惑,就通过诸如“如果狗妈妈不见了,要不要帮小狗贴寻人启事”这样的问题寻求解答。

四、探索时间和空间概念。孩子直到六七岁时,才能将过去、现在和将来清楚区分,而在6岁之前,时间、空间,包括自己在内,都处于一片混沌的状态,他们在问一些“风来自哪里”的问题时,其实也在探索自己在宇宙中的存在状态。所以说,孩子在6岁之前,会有很多诸如此类的问题抛给父母,父母可要耐心沉着地等着接招儿。

解决方法:

当面对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时,父母朋友们该以一种怎样的心态,怎么去应对,如何去回答呢?

一、当孩子提问时,父母要摆正心态。当孩子怀揣着疑问求助父母时,他们期盼的,是予以重视和获得求解。而父母的态度,不仅关系到孩子的疑问能否顺利解答,还影响着孩子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如果父母对孩子不断抛过来的问题感到厌烦而粗暴回绝的话,再次遭遇疑惑时,孩子会觉得胆怯,这样,孩子的求知欲就被禁锢了;如果孩子的问题在父母知识范围之外,而父母又因为面子问题对孩子敷衍了事,一旦有一天孩子知道曾经的解答是错误的时候,就会伤心、失望,从而改变对父母的信任程度;如果父母只是见招拆招,孩子问什么就回答什么,孩子就会一直处于探索中的被动,慢慢地,他也就习惯了这种被动;如果父母能抱着一种学习心态,和孩子共同研究他心中的疑惑时,当疑惑得到解答,孩子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答案,也许还有探索精神、对待生活的态度,还有对父母的依赖和信任。

二、用启发的方式回答孩子的问题。当孩子将心中的疑惑抛到父母面前时,如果问题不是很难,孩子通过启发和引导可以答得出来的话,父母就不要把答案直接告诉孩子,可以从多角度引导孩子对问题进行思考,从而给予解答。比如孩子问爸爸:“星星是怎么挂在天上的?”到了晚上的时候,爸爸就可以带孩子用望远镜去观察星星,在观测的过程中,便可以引导孩子去发现星空的奇妙;如果孩子提出的问题很难,考虑到即使启发孩子也不能够找到正确的解答,父母就可以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孩子。

三、多鼓励、引导孩子去发问。当孩子提出问题的时候,父母首先要表扬孩子的动脑精神,然后耐心倾听孩子的问题,并做出正确回答。不要因为烦躁而扼杀孩子的兴趣,如果孩子因为惧怕父母而不敢提问,成了一个没有问题的“宝宝”,这样的宝宝,才是真正的“问题”孩子。

四、抓准教育的时机。孩子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中却蕴含着难得的教育机会。如果孩子问妈妈“住到你肚子里面之前,我住在哪里?”这样的问题看似荒谬,可明智的父母却发现,这是一个对孩子进行性启蒙教育的绝佳机会。

五、善于挖掘隐藏在问题背后的问题。有时候,孩子的问题并不是想从父母那里寻求解答,他们只想表达一种观点和态度。比如,孩子早上会嘟嘟囔囔地磨蹭着不肯去学校,这个时候,他也许就会这样问妈妈:“我为什么要去学校啊?”孩子想表达的,其实是对一种规定或禁令的探寻,马虎的父母如果没有察觉到孩子的真实意图的话,就会顺着这个思路这样回答:“宝宝要是不去学校的话……”而敏锐的父母则会这样回答:“我们的宝宝长大了,就该去学知识,以后才会变成一个有用的人。”从这样的回答中,孩子不仅得到了鼓励,还能感受到与理解伴随而来的安全感。

10.我们该这样对待孩子

我国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李圣珍老师曾提出20条“教育圣经”,现摘抄如下,以望给父母朋友们以启迪。

第一,如果用我们现在的家长那种高度社会化的思维去对待来自天性的自然孩子,那么,教育就像拔苗助长。

第二,教育孩子是一门神秘的科学,目前我们对此知之不多,对孩子的心理要把握火候,采取的措施要恰当,使用的语言要到位,逐渐与孩子心意相通。

第三,家长和孩子难以沟通,是因为二者在人格上压根儿就不平等。

第四,家长动不动就用“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下岗”、“学习不好将来只能卖油饼”之类的话去恐吓孩子,其实孩子根本听不懂。

第五,如果父母不能成为孩子的情感归宿,孩子的心就会“移情别恋”,家长十有八九的心血就白费了。

第六,一定要让孩子多读那些能够进入他们灵魂的好书,这是让他们迅速成才的一大秘诀。

第七,孩子遇到困难,切记不要指责,要采取具体的措施去帮助他们逾越这些障碍。

第八,家长不要在物质上过多地刺激孩子,否则孩子会越来越活得像个动物。

第九,孩子不是父母“喜怒哀乐”的发泄对象,也不是实现父母意愿的工具。

第十,要赞扬孩子的优点,但是又要指出他们的缺点,要实事求是地评价你的孩子,同时要注意你的表达方式,做到言出必行,赏罚分明。

第十一,要给孩子留出一个适当的空间,切勿24小时监控,切勿尾随盯稍。

第十二,不要对孩子说,你这不行,你那不行,这个危险,那个太难,要鼓励他们自己去探索。

第十三,要学会欣赏你的孩子,不要单一化或者僵化地看待孩子的缺点,也不要将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人的孩子的优点相比。

第十四,我教育孩子的过程,有人说是把“动物”转化为人的过程,是把一个只知道吃喝住穿等生理满足的低级行走的、让动物属性占上风的人培养成一个有丰富的生命内涵的大写的“人”。

第十五,我从不给孩子制定远大的理想,但是我要通过我对人性的把握,对教育规律的理解去触发他们的理想,让他们愉快地完成力所能及的工作,积小成而渐大成。

第十六,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第十七,家长对孩子不要期望过高,不要期望孩子做那些高不可攀的事,否则只会事与愿违。

第十八,教育之道,不外乎以心换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父母切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十九,素质教育,最要紧的不是教育好孩子,而是教育好父母,尤其是母亲的素质,决定一个民族的素质。

第二十,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只要人做好了,升大学、搞搞创造、有所建树,不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吗?

同类推荐
  • 青春期女孩和父母对着干怎么办

    青春期女孩和父母对着干怎么办

    本书从女孩的心理特征入手,涉及亲子沟通、学习技能、内心成长、生活习性、情绪状态、为人处世、生理困惑等七个方面,全面揭示了青春期女孩内心的那些秘密--她们最为迫切的心理需要以及无数的青春期困惑与烦恼,从而指导父母拨开女孩心灵的迷雾,看到她们真实的内心世界,并最终帮助她们打造绚丽多彩的“人生花季”。
  • 0~3岁婴幼儿智力方案

    0~3岁婴幼儿智力方案

    本书从宝宝的言语能力、认知能力、视力能力、运动能力、社交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情绪控制能力以及才艺、玩具游戏等几大方面,生动而有趣地为爸爸妈妈们提供了简单有效地训练方法,锻炼宝宝的感知能力,开发宝宝的大脑潜能,让宝宝更加聪明。
  • 人生是长跑,孩子要慢胜

    人生是长跑,孩子要慢胜

    《人生是长跑,孩子要慢胜》内容简介:近年在教育领域对家长误导最严重的一句话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
  • 培养最棒男孩全书

    培养最棒男孩全书

    本书涵盖了男孩的心理、健康、学习、生活、人格、能力等13个方面,详细地为家长介绍了教育男孩的120个细节问题。
  • 让淘气的孩子服气

    让淘气的孩子服气

    曾几何时的四世同堂,一对父母几个孩子的家庭结构被时代逐渐精简,父母还是一对,孩子却变成了一个。于是,这个“唯一”成了父母的珍宝,同时也承载着上代人甚至上上代人寄予的期望或梦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对孩子的希望实际得很;孩子呢,对父母的期待似乎并不买账,依旧沉浸在大人眼中的杂乱世界里:满脸得意地向父母炫耀他刚做好的“破烂”泥人,全然不顾糊满泥巴的肮脏指甲和皱皱巴巴的衣裳;把妈妈昂贵的面膜涂在粉刷得干干净净的墙壁上;心急火燎地把爸爸的刮胡刀拆得七零八落,只为一探里面究竟有没有藏着一把“大剪……
热门推荐
  • 巫仙惑:懒妃嗜血

    巫仙惑:懒妃嗜血

    十二岁入仙门,十八岁夺天位,她,历尽心劫,杀同门,害苍生,只为一个人!仙道不公,万兽不尊,不若为巫!为他,她不惜吃掉妖王之心,为他,她不惜祭身巫神,只是繁华落尽处,她才发现,一切已回不去从前。
  • 就这样与你擦肩而过

    就这样与你擦肩而过

    这是一部写实高中生活的小说,高中的生活是那么令人难忘,林峰与海宁,在爱情的萌芽时期相遇,但就像小说的主题一样,终究是擦肩而过,中间穿插着各种高中生活的写实,同学们在“高中”枷锁中,苦命挣扎,本部小说是古往今来,最贴近高中生活的小说,尤其北方人的高中生活,极大的揭示了高中生现实的生活写照,对人有警醒作用。
  • 中国声乐艺术史(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中国声乐艺术史(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从中华民国的建立,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一直到现代化的声乐教学,从中国民间艺术,歌剧艺术,到丰富多彩的戏曲唱法,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史。从声乐艺术史学的定义、辞源、概念方面入手,系统研究了声乐艺术的属性、内涵和审美情感、语言形象;中国声乐艺术史学的产生、性质和范围、发展等。是中国声乐艺术的一部史学专著,明晰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开端与发展脉络。
  • 仙界公敌

    仙界公敌

    现代武圣穿越,成为身负九阴玄脉、活不过二十岁的废人。走与众不同的修仙之路,成为仙界公敌,各路神仙闻之色变。【各路英雄,分俺几张票吧!本书会越来越精彩,确定以及肯定】
  • tfboys:烊光依然爱依旧

    tfboys:烊光依然爱依旧

    听说YNAH黑暗组织在年仅16岁的男孩顾柘的带领下横空出世?许多人都在猜测着这个顾柘是一个怎么样的男孩?而另一个繁华的城市中,一个女孩的出现,打乱了当红明星tfboys的生活,谁曾想她和顾柘的关系呢。余生太长,你太难忘。本以为时间会让人渐渐遗忘,谁知动情成了真。多年后我出现在这里,你还会在吗,易烊千玺。?
  • 我的徒弟都是主角

    我的徒弟都是主角

    “大家好,我是天庭特约记者马文,今天来到演播厅的都是当代至高强者……”震破苍穹的雷帝:“我能有今天,除了天赋和努力,最关键还是遇到了我师父李天生!”无上超脱的韩仙王:“我已经超脱一切,唯独无法超越的,就是师父李天生!”看破红尘的叶天尊:“看破万古,穿梭轮回,敢称无敌者,唯有师父李天生!”……李天生:“采访?采什么访?别打扰我睡觉!”打着呼噜的李天生头顶不断升起一串串数字:“收到来自徒弟们的修炼值1000000点!”欢乐有爱书友群:1032904094
  • 逐鹿图

    逐鹿图

    风云变幻魅影诡谲平静千年的古国再次响起战鼓魔法兵锋明争暗斗风火冰霜共谱肃杀之曲烟雨飘摇同唱轮回之歌
  • 弱婿

    弱婿

    张辉明一位农村人,身高面净,品学兼优是云海大学里的风云人物,毕业后就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但是最后因初出校门,人脉稀薄,最后更应自己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工导致公司资金不足,导致刚刚成立三个月的公司直接倒闭,自己还欠一屁股债。好在他还有一个弟弟,他和他弟弟两个人刚好相反,如果说他张辉明是天使,那么他弟弟张辉岸便是魔鬼,在他才十三岁的时候,由于他性质恶劣,学校让他们的父母将张辉明带回家管教。这一管就是三年,最后张辉岸主动向家里提出外出打工的请求,刚开始遭到家里人的严厉拒绝,但是最后坳不过十六七岁正值叛逆期的张辉同意了他的请求。也因他这一请求使得他最后帮他哥哥填上了窟窿。最后张辉明再一次同学聚会上,见到了在大学时期一直暗恋他的富家千金夏安,由于他最近生意失败,精神失落。夏安则在一旁安慰他,在刚毕业的大学聚会上气氛还是很热烈,不像那些毕业许多年的同学聚会,有的只是利益攀比,所以在这种轻松欢乐的气氛下两人很快就喝多了,于是两人在当晚便‘坦诚相待’了。也是恶的开始……
  • 封闭的魔眼

    封闭的魔眼

    “怪物。”这是布伦达十七年的生命中,所听到最多的词。自小被贵族夫妇收养,但在宛如囚笼的城堡中,她却从未体验过自由的感觉。只因为那怪异的左眼而备受歧视。接纳,自由,认可,冒险。于是怀揣着这些理想的少女,最终逃离了家堡,以最低级的新人冒险者身份,踏上了旅程。剑斗士和神官,还有每一次冒险都会邂逅形形色色的人等。他们一步步探索着这个陌生而又奇幻的世界,解开一个又一个尘封在历史中的谜团,也在一步步书写属于自己的冒险史诗。
  • 绝世侠盗

    绝世侠盗

    侠?维护正义是为侠!盗?坑蒙拐骗即为盗!侠盗?充满正义的盗贼即为侠盗!绝世侠盗:吾将化为正义,替天行盗……何浩,为寻梦中人,开启寻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