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847700000024

第24章 独尊儒术 —— 封建统治理想的意识形态(1)

高祖统一天下后,朝廷废止了秦代对私学的禁令。惠帝四年(前191年),朝廷又明确宣布取消“挟书律”。“挟书律”是秦始皇焚书时实行的一项法令,即除允许官府有关部门可以藏书外,一律禁止民间私自藏书。汉初,政治法律制度大体承袭秦朝,“挟书律”也不例外。惠帝时期,朝廷废除了这一法令,使得长期受到压抑的儒家思想和各种思想流派开始活跃起来,这也为确定儒家思想为国家的意识形态提供了前提条件。

汉初儒学兴

西汉初期,刘邦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旧例,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汉承秦制”。在皇帝之下,设立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政务、军事和监察,称之为“三公”。于三公之下,设有掌管国家军政和宫廷事务的“九卿”。在地方行政机构中,除了沿袭秦朝的郡县制度外,还通过分封诸侯王,形成郡国交错的局面。县以下的基层组织仍是乡、里二级制。同时,西汉还建立了比秦朝更加完备强大的军事体系,在中央设置南军和北军,作为守卫皇宫和京师的常备军,在地方上设有经过一定训练的预备军。尽管刘邦等人从上到下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体制,弥补了秦王朝体制上的一些不足,但他们也深深地意识到,仅凭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意识形态方面加强建设,否则,一个政权是不会长久的。刘邦是一位起于小吏的草头天子,而汉初的大臣又大多来自于楚地,且多为屠狗卖缯之辈,并没有多少文化知识,也就是说他们对于儒学等一切学说并没有多少了解和兴趣。因此,一些跟随在刘邦身边的儒生们不得不谨小慎微。

陆贾一直跟随刘邦南征北战,他在刘邦面前谈《书》说《诗》时,经常遭到刘邦的责骂。还有叔孙通,他在归附刘邦后,穿着儒生服装朝见,刘邦也十分反感。叔孙通只好脱去儒服,穿上短衣,打扮成楚人的样子。

据《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记载,凡有儒生前来拜见,刘邦就会把儒生的帽子摘下来当便盆。在当时,如果真把一个人的帽子摘下来如此做,那就是对一个人人格的侮辱,是任何人也无法忍受的。而且刘邦在与别人谈话之时,常常满口市井秽语,完全是一副流氓无赖的形象。他即位称帝之初,对儒家的《诗》、《书》等典籍没有丝毫兴趣,也就是说他对儒家典籍的教化作用一无所知。

而直接引导刘邦转变态度的是叔孙通、陆贾等汉初儒生。

据史料记载:陆贾因为在刘邦面前常常谈说《诗》、《书》而受到刘邦的责备和辱骂,但陆贾依然忠心耿耿,不改变自己的态度和想法。后来他改变了以前的方式,不再直接在刘邦面前谈说《诗》、《书》,而是向刘邦说明,骑在马上可以打天下,却不能骑在马上治理天下,并撰写了《新语》12篇,以说明古今国家的成败原因。陆贾当时“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

从陆贾的《新语》看,他是一个厚今论者,他也反对“淡于所见,甘于所闻”,反对泥古、尊古的偶像崇拜与保守,主张“制事者因其则,服药者因其良。书不必起仲尼之门,药不必出扁鹊之方。合之者善,可以为法,因世而权行”。他认为行事应该注重实效,至于是否出于古道并无多大关系。这种崇尚现实、顺应时势的思想倾向颇合汉初君臣的口味,故而深受他们的欢迎。

正因为刘邦等人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他们在探索和选择封建统治的指导思想过程中,才更加欢迎实证性的学说。因此,由被司马迁称为“汉家儒宗”的叔孙通制定汉代朝仪,可能对刘邦的刺激会更大一些。我们现在读《史记》和《汉书》中叔孙通的传记,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他精通“时变”,审时度势,能在秦汉之际的动荡岁月中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秦朝时,他是一位“待诏博士”,侍奉秦朝。陈胜、吴广起义时,秦二世召集在咸阳的博士、儒生30余人询问对策,由于他们的回答不符合秦二世的心愿,以至于有的儒生被交给执法的官吏问罪。叔孙通则不然,他故意迎合秦二世,以寻求机会逃离虎口。他脱身后,前往薛地。当时,薛已经降楚,等到项梁去薛时,叔孙通就跟随了他。后来,项梁在定陶战死,叔孙通就跟随了楚怀王。汉高帝二年(前205),汉王刘邦率领五个诸侯的军队攻入彭城,叔孙通又投降了汉王。汉王失败西撤,他权衡利弊终于跟定了汉军。在秦末汉初的动荡岁月中,叔孙通几次易主,实际上他是在选择可事之君。

叔孙通投降刘邦时,跟随的弟子有100多人,然而他不曾推荐过别人,却专门对原先那些盗伙中的强徒加以推荐。弟子们都偷偷地骂他:

“服侍先生这么多年,又跟随他投降了汉王,如今他不推荐我们,却一味地推荐那些大强盗,这是什么道理呢?”叔孙通听到后,对他们说:“汉王正冒着矢石争夺天下,你们难道能够战斗吗?”弟子们无言以对,认为他的话很有道理。后来,战争平息,刘邦取得了天下,叔孙通也有了地位,被任命为博士,称稷嗣君。跟随叔孙通的儒生也都做了郎官,他们高兴地称叔孙通“知当世之要务”。

叔孙通是一介儒生,但他懂得顺应历史潮流,随时势而变化,他把“不知时变”的儒生称为“鄙儒”。秦汉时期已与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如孔子所处时代,列国林立,他可以像“择木之鸟”那样在列国之中进行选择。而到了秦汉之时,多元的世界归于一统,此时只有一棵参天的皇权大树,再无选择的余地,因此,如果再像孔子那样“道不同不相为谋”,便意味着根本没有机会被录用。何况像孔子、孟子那样的儒学大师,在当时那种多树林立的情况下,仍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栖身之所,一生凄凄惶惶,到处奔走。叔孙通显然也是在寻找可栖之树,他几经选择,终于归从了即将取得天下的刘邦。后来,他极力寻找儒家与皇权的结合点,以求儒学和儒生受到重视。应该说,如果没有叔孙通等人的“变通”或“圆通”,儒家将永远摆脱不了孔子那种“丧家之犬”的命运,儒学成为官学更无从谈起。

作为儒生,叔孙通对儒学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曾经对刘邦说:“儒家学者,实在难以同您一起攻城略地,但能够同您一起守住天下。”此可谓对儒学与社会政治关系的高度概括。当群雄竞力,以勇武相尚之时,儒学很难找到用武之地;而社会一旦安定,儒学便可发挥其协调社会关系的功能。等到汉朝“已并天下”之后,叔孙通便开始了用儒学为汉家“守成”

的努力。

公元前202年,诸侯们在定陶一同拥立刘邦做了皇帝。当时,仪法混乱,上升到统治阶层的刘邦群臣热衷于争功论赏,有的甚至于在酒醉后乱打乱闹,以剑击柱,混乱的朝仪令刘邦这位新君不知所措,大伤脑筋。叔孙通看准了机会,在刘邦感到越来越厌烦的时候,他请求到鲁地征求儒生,与他的弟子们共起朝仪。刘邦当时还不怎么相信,便随意说:“你可以试一试。”但并没有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叔孙通等参照秦仪,采古礼,制汉仪。两年之后,长乐宫成,行仪于朝,“自诸侯以下莫不震恐肃敬”,“无敢欢哗失礼者”。当礼仪在朝廷上演示之后,刘邦才由衷地感到“为皇帝之贵也”。这件事对刘邦震动很大,他由此明白了儒生的用处,开始尊重儒生和孔子了。

到了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刘邦率大军亲征英布班师回朝经过鲁地时,到孔庙祭祀了孔子,开了历代皇帝亲到曲阜祭祀孔子的先河。为了更好地奉祀孔子,并表示对孔子后裔的优渥,刘邦又封孔子的九世孙孔腾为“奉祀君”,专司祀孔之事。

叔孙通受到重用,对儒学地位的提高十分有利。叔孙通进位太常,“赐金五百斤”,连他的弟子也都得到重用,进入到了汉朝的统治阶层中。两年以后,叔孙通为太子太傅,辅佐和教导一国储君。刘邦死后,惠帝即位,遂废“挟书律”,民间开始有了儒家经典的传授,此为文帝、景帝之后渐开献书之路、搜求旧典古籍的先声。惠帝时,叔孙通又为太常,定宗庙仪法,“及稍定汉仪法,皆叔孙生为太常所论着也”。须知,儒家极重礼乐仪法,而叔孙通制定的这些仪法,则一直在汉代施行着。

汉代是“以孝治天下”的,作为一个社会的道德观念,“孝”对汉代社会影响很大。汉人认为,能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汉初不仅设孝弟力田之科,而且自惠帝以下的汉朝皇帝都以“孝”为谥,如孝惠、孝文、孝景、孝武、孝昭等。《汉书·霍光传》记汉人之言曰:“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常有天下。”这代表了西汉时期人们的普遍看法。

还有儒家的《孝经》一书在汉代受到了特别的器重,人们不仅把它看成是“三才之经纬,五行之纲纪”,而且认为它是儒家“六艺之总会”。东汉更是“使天下诵《孝经》”,社会上出现了不少以诵习《孝经》而成为孝子和以《孝经》进行教化的实例。

汉代实行孝治实际上得力于汉初思想家的理论阐述,而在推行孝行方面帝王的行为更具有表率意义,因为帝王以孝相标榜会使得从孝到忠的转移来得更加自然。在其他汉初思想家之先,叔孙通已开始用孝的思想教育汉惠帝。叔孙通得宠于刘邦之后,于汉高帝九年(前198年)做了太子太傅,成为一国储君之师。几年以后,刘邦打算立赵王如意为太子时,叔孙通极力出面劝阻,称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并说“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刘邦不得不回答说:“吾听公言。”从上面的对话当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叔孙通以太子“仁孝”而且天下共知阻止刘邦易太子,并使刘邦不得不勉强答应,说明刘邦的头脑中已初步形成了孝治的观念。第二,太子是未来的国君,叔孙通用“仁孝”来规范太子,并使太子以仁孝闻名天下,也显然昭示了叔孙通“以孝治天下”的思想。

惠帝死后,他的谥号上加了一个“孝”字,以后诸帝死后谥号也都加上“孝”字,表示“以孝治天下”之意。胡适曾对此评论道:这一个制度,史家虽没有明言,但我们很可以归功于那位叔孙太常。这便是儒教成为国教的第一声。

名家回眸

整个建元时期,儒学饱受压抑,武帝抱负有点施展不开。直到窦太后亡故之后,儒学派头号挡路石终于不在了。当然我们并不是说窦太后是顽固派,其实她在历史上的作用,功大于过,是我国历史上辅佐君王治国的杰出女政治家。只不过在儒学昌盛的前期反对了一下,其出发点也是为了汉朝基业,实是无可厚非的。窦太后不在之后,儒学才真正开始昌明,此时董仲舒走上了台前,于是武安侯田复出为丞相。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对此有描述:“及窦太后崩,武侯田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黄老思想与无为政治

黄老思想,黄是指伪托的黄帝学说,老是指老子学说,因它和原始道家有着渊源关系,而又不同于原始道家,所以被学者们称为新道家。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一批帛书,在《老子》乙本卷前,有《法经》、《十大经》、《称》、《道原》四种古逸书,唐兰先生认为这四种佚书就是《汉书·艺文志》中的《黄帝四经》。帛书把《黄帝四经》

与《老子》抄在一起,合黄老为一书,这对于历来所说的“黄老之学”不仅有了确切的实物根据,而且有了反映其思想的着作。

此外,被《汉书·艺文志》列为道家的《管子》书中《心术》上下、《白心》、《内业》、《枢言》、《宙合》等篇,列为儒家的陆贾《新语》,列为杂家的刘安《淮南子》,其中也包含着黄老思想的许多内容。

黄老思想一般都把“道”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如《管子·内业》

说:“凡道无根无基,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而《枢言》中则说:“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故曰:有气如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又说:“爱之利之,益之安之,四者道之出,帝王者用之,而天下治矣。”从这里可以看出,黄老之学虽然继承了老子的“道”这个范畴,却赋予它新的不同的内容。老子的“道”本来是表示一种远离物外的绝对精神现象,是一种不可言说、玄之又玄的神秘观念;而黄老之“道”,则是一种“万物以生,万物以成”的物质实体——“气”,是整个客观世界的物质基础。黄老思想与老子学说都“道法自然”、“无为”,老子的“道”在有些地方表现为一种逃避现实的消极无为思想,而黄老之“道”则是积极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帝王治天下之术。这是黄老之学对老子学说的重大发展。

黄老思想不仅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而且还不断吸收各家各派的思想营养来充实自己,力图建立一个以道家为主体兼有百家色彩的思想体系。这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黄老帛书就可以十分明显地看出来。其中既有法家“是非有分,以讼断之”的法治学说,墨家的“兼爱无私则民亲”的兼爱学说以及名家的名实之辨,也有阴阳家“凡论要以阴阳大义”之说和儒家的“先德后刑以养生”之说,等等。黄老之学的这种对百家兼收并蓄的态度,大大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学说。

黄老思想在历史上的作用,其主导面是积极的。但是,由于汉朝中央实行“无为”的政策,一方面使诸侯王国割据势力得以迅速发展,构成对汉中央的严重威胁,另一方面也使地方豪强势力急剧膨胀,他们武断乡曲,鱼肉百姓,构成了乡村的不稳定因素,激化了与农民的矛盾。到汉武帝即位的时候,汉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虽然达到强盛的巅峰,但同时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诸侯王国的矛盾、统治阶级当权集团与地方豪强地主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黄老思想指导下的无为政治已无力解决这些矛盾,其历史使命也就届临结束了。

名家回眸

刘邦创建的西汉虽然在根本制度方面继承了秦朝遗制,但由于经过一场农民大起义的洗礼,更因为刘邦也打着“伐无道,诛暴秦”

的旗号,所以西汉前期“禁网疏阔”,政治上有了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再加上王国势力强大,政出多门。在这种情况下,一度在秦朝被压抑的诸子百家又活跃起来。除墨、名两家未见其思想的代表人物外,其余各家都有代表人物着名于时。这些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一方面继承先秦时期各家的基本思想,另一方面又根据形势的需要进行自我改造。各家之间在互相攻诘的同时又互相吸收,力求博得统治者的青睐,使自己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汉初60年间,最激烈的思想斗争主要在儒、道之间进行。由于客观条件的需要,汉初统治者选中了黄老思想即新道家作为统治思想。

两汉经学的演变与今古文经之争

西汉初期的60多年间,黄老思想成为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获得合法地位的儒学,利用当时宽松的政治环境,在同黄老思想的斗争中,不断吸取其他思想流派的资料和观点,根据已经变化的历史条件,加速自我改造。终于经董仲舒之手,完成了从原始儒学到新儒学的转变,再通过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一纸神圣的诏令,新儒学就以经学的形式变成了当时社会的主导思想。

经学成为汉朝的官方主导思想以后,儒家经典被立为官学,由博士传授,从博士受经的博士弟子考试合格,可以为官。一时社会出现了“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的局面。

同类推荐
  • 腹黑走隋唐

    腹黑走隋唐

    射箭队员赵旭穿越到了隋末。从三观正常但有点傻气的青少年沦落为腹黑政治男。战争和官场结合,先成为权臣,游走于唐高祖、李建成、李世民之间。娶李家的公主,玩转李家朝廷,篡夺李家江山。
  • 正大光明

    正大光明

    一个现代人不小心穿越,于是,一双年轻却有力的大手,拉开了大明朝改革开放,永为天朝上国的序幕。历史大潮的激荡回转,往往开始于一个小小的水珠翻滚,那么,我们的主人公是如何激起这一串涟漪的呢?
  • 东蜀志

    东蜀志

    此书为虚幻历史传记,但映射出真实的社会现象。--作者:光应
  • 明末大奸臣

    明末大奸臣

    铁骑绕江山,国破山河碎天子守国门,臣子死社稷明末年间,山河飘零动荡,内有贪官污吏祸国殃民,外有女真肆虐辽东。今朝生为明臣,君不负我,定以死守忠节,君若负我,那天翻地覆又如何。望着这片血色的天空,王宿喊出了自己的誓言。ps:书友群:四一五、八八九、三二三都加进来吧,大家一起聊聊书的剧情
  • 东汉184

    东汉184

    意外穿越的王旭,携带着满脑子的先进思想来到汉末,战黄巾,治会稽,政策更是打开了关着资本这头大老虎的门,商人的贪欲使得民权在崛起的同时,又向外殖民扩张。
热门推荐
  • 量子危机:通天塔

    量子危机:通天塔

    浑浑噩噩的女学渣董菲,无意中邂逅了完美男人李尉明,开始了一段奇妙之旅,但殊不知已经陷入了一个惊天的阴谋中。她该何去何从?一次无意的邂逅,就犹如一只蝴蝶无意中扇动了一下翅膀,却掀起了一场风暴。普通人也看得懂的量子物理知识,科幻小白也能理解的维度空间密码,谢耳朵也会感动的一场关乎人类命运的爱情。尽在烧脑硬科幻《通天塔》。
  • 傻妃有福

    傻妃有福

    ”臣。。。臣不敢挟恩图报,但还是恳求殿下能照顾小女,给她。。。给她一个名分,护她一世周全,不受人欺负。。。“。紫宸国第一美男,战神王爷居然要娶一个傻子为正妃,碎了天下无数少女的芳心。。。“凤离,辰王是我的“。“哎呦喂,你谁呀,想跟我抢男人,我让你找不到男人!"。"如果一定要将这些美女送给我家王爷也可以,不过要给她们带足生活费。。。“。哼!想给我男人身边塞女人也要先过了我这关”。不多废话,精彩在正文,且看“傻女”如何为了保住自己的幸福斗智斗勇,并为自己赢得精彩嚣张的人生!
  • 苍九

    苍九

    苍九域,域灵控域的全新世界。命运将他们联系起来,未知的黑手却将他们的生死掌控且看少年如何在阴谋的雾霾下傲然成长,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死,寻找黑暗的真相,抓出背后的黑手。“域灵九变,任你控域世界,终归是消散沉寂。站在真相面前,你真的有勇气揭开它最后的面纱吗?”“因为你们的追随,我已经不再惧怕。”
  • 挣脱九天

    挣脱九天

    大道为链,天地为笼,化身苍龙,挣脱九天。
  • 和谐做事

    和谐做事

    和谐经济,是经济过程人和人、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的对称,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结构的合理有序,是老板之间、股东之间、出资者和管理人员之间、老板和员工之间、领导和群众之间、上级和下级之间、合作伙伴之间、团队成员之间、企业和顾客之间的双赢合作,是上游产品和下游产品之间、生产链的上一个环节和下一个环节之间的最佳组合。只有经济过程、企业内外各种关系协调有序、和谐运作,才能发挥经济主体的最佳功能。
  • 那个吃货来自地狱

    那个吃货来自地狱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嗯!想想就知道肯定很好吃。——蓬蓬
  • 爸比,那只鬼又哭了

    爸比,那只鬼又哭了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诗,无疑是王川这些年最真实的写照。四年前,大二暑假,女友回家,因遇山洪丧生。如今又是清明节气,王川遥祭相思,意外获得鬼情绪系统。……“哥,求求你饶了我吧,以后我再也不绣花了!”绣花鞋鬼颤颤巍巍,作为一个绣花鞋鬼,手都绣烂了,这事儿何处说理?“您……您别这样……人鬼殊途……姨~妈救我!”贞子浑身颤抖,挣扎着要爬回电视,人间太凶险,我要回阴间。“大侠,我错了!求求你给我来个痛快吧!”僵尸鬼匍匐在地,痛哭流涕,痛不欲生!……“爸比!”等等,这谁家小公主?粉雕玉琢……不对,这是个弃婴小鬼!
  • 商妃笑倾城

    商妃笑倾城

    “你怎么在我床上?”“自然是想要你!”祁安欺身而上。“你快点出去!!”宁清欢只想安隅一角,可却遇上了祁安。祁安的百般呵护疼爱,让宁清欢沉溺其中。从此谁欺负宁清欢,祁安欺负回去。谁给宁清欢脸色看,通通都打回去!
  • 萌发的爱意我不想要

    萌发的爱意我不想要

    那种萌发的爱意刚到来之时,我以为会有我的,可我却不想要,是因为那并不属于我……
  • 电子商务物流

    电子商务物流

    本书是以培养电子商务物流领域专业人才为目标,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并结合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编写而成的,旨在通过专业的讲解,为电子商务物流领域人才培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