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187100000026

第26章 魏晋南北朝的佛学

第一节 佛学与玄学的合流

佛教,亦称“释教”。旧译为“释”、“佛陀”、“浮屠”、“浮图”等。佛,即梵语觉悟的意思,就是解决了生死问题,俗说看破红尘。佛也是对佛祖的一种尊称。它的创始人是悉达多,族姓为乔达摩。相传为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之子。生卒年约与我国孔子同时或略早。29岁(一说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又对当时婆罗门教不满,遂舍弃王位出家。经过六年苦行,于35岁(一说30岁)在静坐思维中达到觉悟。以后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宣传“四谛”、“十二因缘”教义与众生平等思想,在下层社会广泛传播。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释迦,族名,意为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及其弟子所传的教说,为原始佛教。公元前4世纪,由于对教义和戒律的认识发生分歧,原始佛教分裂为许多教团,为部派佛教。公元1至2世纪间,从部派佛教大众部中又产生出大乘佛教(因声称能“运载”更多的众生进入“佛位”而得名),它将以前的佛教贬称“小乘佛教”。7世纪以后,大乘佛教的部分派别又同婆罗门教互相融合,形成密教。公元前3世纪摩揭陀国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期和公元2世纪贵霜王国迦腻色迦王时期,是佛教在印度的鼎盛时期。9世纪起逐渐衰落。

佛教经中亚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伊存曾向博士弟子卢景口授《浮屠经》(即佛经,见《三国志》裴注引《魏略·西戎传》),这是关于佛教传入中国比较可靠的记载。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伊存授经之后68年,开始有汉译本佛经。在汉代,法律不允许中国人出家,所以只传播于上层社会,被看成与黄老之学或神仙方术类似。袁宏《后汉纪》说:“浮屠者,佛也。西域天竺,有佛道焉。佛教,汉言觉,其教以修慈悲心为主,不杀生,专务清净。其精者号为沙门。沙门者,汉言息心,盖息意去欲,而欲归于无为也。”认为佛教的慈悲,息意去欲,就是黄老之学的清净无为。汉代的佛经翻译家也多以当时流行的神仙方术解释佛教教义。三国、西晋时期,玄学风靡一时,佛学在玄学气氛中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当时僧人译经多采用“格义”和“合本”的方式。所谓“格义”,由前秦竺法雅所首创,“格,量度也”(《文选》李善注引《苍颉篇》),就是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名词、概念,去比附和解释经义,使人易于理解。“合本”,由三国吴支谦所首创,则是把不同的译本汇编在一起,以资对比研究。这就使得佛学对玄学的比附有了方便的条件,也推动了译经事业的发展。仅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般若经》,就有东汉支娄迦谶译的《般若道行品经》,三国吴支谦译的《大明度无极经》,西晋竺叔兰译的《放光般若经》等多种译本。由于《般若经》与《老子》、《庄子》可以互相比照发挥,而僧人游居山林,不受礼法约束,颇能体现名士风流,所以名士们也改变了汉代对于佛教“世人学士,多讥毁之”(牟子《理惑论》)的态度,也都重视钻研佛典。如,东晋殷浩曾“大读佛经(《小品般若经》),皆精解。唯至事数处不解,遇见一道(僧)人问所签,便释然。”孙绰著《喻道论》,认为“夫佛也者,体道者也。道也者,导物者也。应感顺通,无为而无不为者也。”把佛学看成是发挥玄学“道”的学问。郗超的《奉法要》也属于这一类沟通玄、佛的作品。名士与高僧双方交往甚多,在名士与高僧逐渐合流的情况下,南北朝的学术风气发生了变化。

南北朝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兴起的第一个高潮,也是玄学与佛学合流的完成时期,在学术上人们称之为“佛玄”时期。所谓南北朝,从广义上讲,是指中国历史上公元317年东晋建立到589年隋灭陈的这段时期。公元316刘?攻破长安,西晋?帝出降。中原门阀士族逃往江东,又在南入建立了政权,南北朝分裂的局面正式形成。南朝政权极不稳定,外有北朝的威胁,内有豪族地主的争夺,在短短的二百多年,更换了东晋、宋、齐、梁、陈等五个王朝。

与此同时,在黄河流域的封建社会的基础上,鲜奴、鲜、卑、羯、氐,等北方民族,相断由氏族制度发展到封建制的历史阶段,先后建立了后赵、前燕、前秦、后秦等十六国政权。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到534年分裂为东魏和西和魏。后来北齐代东魏,北周代西魏,北周又灭北齐,581年隋又代北周结束北朝的分裂局面。

南北朝的社会情况虽各有特点,但都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动乱中的产物,因而总的社会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在政治上都是门阀士族把持政权。东晋王朝是司马睿伙同王、谢、袁、萧为首的北方士族,带着自己的宗族、乡里、宾客、部曲来到江东,联合以朱、张、颜、际为首的南方士族建立起来的。北朝政权也都得到当地士族,如关中韦、裴,柳、薛、杨、杜等著姓,代北元、孙、宇文、于、陆、源、窦等著姓的支持。“九品中正制”至此已完全变质,唐人称之为“权归右姓已”(《唐书·柳冲传》)。北魏、北齐对“九品中正制”的品、户等级虽有所增减,但它实际上已成为划分“士”、“庶”的依据。当时的法律规定门阀士族享有各种特权,如世代做官、占田、荫官和免赋免役等,“士”、“庶”的界限进一步扩大。在经济上,南朝虽沿袭西晋占田旧制,但多已名存实亡,南方始终是门阀士族兼并争夺的场所,梁大同七年(公元514年)诏称“顷者豪家富室,多占取公田,贵价僦税,以与贫民,伤时害政,为蠹已甚。”(《梁书·武帝纪》)不过,由于北方士族携带大批农户渡江南下,既给南方增加了劳动力,又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促进了南方农业、手工业和水利事业的发展。北朝的北魏,于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颁布了“均田制”,由国家把当时的大量无主荒地,以“份地”的形式分给有劳动力的农民。根据“均田法”,男夫15岁以上,受露田40亩,妇女减半,奴婢依良丁,耕牛也受田,但限四牛。“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婢及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此外还有桑田,人死不还,永为世业,允其买卖(见《魏书·食货志》)。北魏均田的目的在于阻止流民南下和限制士族的兼并,虽收效甚微,但对稳定当时的社会和生产秩序还是起了一定的作用。

南北朝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外的交通与交流。当时来往印度有南北两条通道。南朝与天竺(一译“身毒”、“贤豆”古印度别称)交通多由海路,从广州、胶州等地经过现在的斯里兰卡、爪哇或加里曼丹岛。而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南洋群岛为小乘佛教流行地区,所以小乘佛教的经典多由此传入。但因小乘佛教奉行“四谛”教义,追求“自我解脱”,与玄学的高远深邃不尽相合,因而在南朝士大夫中影响不大。北朝与印度交通多经过现在的新疆及中亚细亚。在新疆则分为南北二路。南路由凉州出发经敦煌,越沙漠至鄯善,再转至于阗,宾(西域古国,在喀布尔河下流及克什米尔一带。大乘佛教发祥地)。北路由敦煌出发,经吐蕃、焉耆,至龟兹、疏勒(西域古国,治今新疆喀什),再经葱岭至?宾。印度西北为大乘佛教盛行之地,所以经此路传入的多为《般若经》、“三轮”(《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华严经》等大乘经典。由于北朝的少数民族统治者缺乏儒学的传统和玄学的教养,大乘佛教一经传入,便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后赵的石虎认为“佛是戎神,正所应奉。”后秦的姚兴更加崇佛,他曾经请龟兹僧人鸠摩罗什到长安译经,前后八年,译出《小品般若经》等多部经典。北魏的拓跋?在天兴(公元398~403年)年间,既尊经术,立太学,置五经博士,教授生徒,又在当时的魏京平城(今山西大同)诏建寺塔,崇奉佛法。但由于他们自身文化修养不高,他们所注重的只是宗教的修行,如戒律、禅法等,至于宗教理论,则随着北方名士和僧人的南下,主要在南朝得到发展。

玄学的余风虽仍在南朝盛行,但已毫无新意。而当时的社会,战乱不止,不仅下层群众饱尝分裂和祸乱之苦,生活艰难,处境悲惨,就是在统治集团内部亦因彼此倾轧,许多人也都朝不保夕。在人们的内心世界里有大化流行,一息不停的感慨;有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哀,并把对幸福的憧憬寄托在朦胧的未来。于是就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玄学的停滞,一是佛学的流传。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玄学与佛学的合流已成为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佛玄”的倡导者是东晋的道安(公元312~385年)及其弟子慧远(公元334~416年)。道安,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他生在永嘉之世,大河以北,叠遭战祸,自称“生逢百罹”,12岁出家。因形貌丑陋,初不为其师所重。后赵是入邺(今河北临漳),为佛图澄的弟了,从受《般若》等大乘经典。在北方讲学30余年。东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为避乱南下,居襄阳15年,每年讲《放光般若经》,并两次分派徒众,传法四方。孝武帝太元四年(公元379年),前秦苻坚攻克襄阳,把他带回长安,常以政事谘询。他在长安继续研究般若学,主持译经和注释,从学者数千人。他建议迎请鸠摩罗什来长安译经。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曾学习儒学,尤善《老》、《庄》。21岁听道安讲《般若经》有感,乃出家为道安的弟子。后在庐山讲学,对大乘《般若经》和小乘禅法都有较高的造诣。曾与刘遗民等人建“莲社”,提倡“净土法门”,宣称人死后可往生西方净土(极乐世界)。

道安、慧远的学术思想是以佛学为主,玄学为辅,用佛学来融会玄学。所以他们不赞成西晋时流行的“格义”方法,这种方汉虽曾推动了译经事业的发展,但多牵强附会,与佛经本义并不相符。所以道安认为“先旧格义,于理多违”,译经应以“弘赞理教”为目的。他和主张守旧法的僧光进行过辩论。为此,他著《五失本三不易论》,讨论翻译文体,提出应把“求真”与“喻俗”相结合,不能为追求“喻俗”而“失真”。慧远自己虽然没有译过佛经,但他曾主持译场,贯彻其师的宗旨。他们知道,没有对佛教理论的深入研究和融会贯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佛玄”思想。

道安、慧远用“升座唱导”的讲经方法,部分地改变了玄学的清谈形式。玄学清谈,重在辩论,论争的双方是平等的。而“升座唱导”,则以说法者为中心建立起师徒是的授受关系。道安在襄阳即立有“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则”。所谓“唱导者,盖所以宣唱法理,开导众心也。”(《高僧传·唱导论》)其要点有四:“谓:声、辩、才、博。非‘声’则无以警众;非‘辩’则无以适时;非‘才’则无言可采;非‘博’则语无依据。甚若响韵钟鼓,则四众警心,‘声’之为用也;辞吐俊发,适会无差,‘辩’之为用也;绮制雕华,文藻横逸,‘才’之为用也;商榷经论,采撮书史,‘博’之为用也。”这里,说法者在“响韵钟鼓”的宗教形式下,利用玄学“辞吐俊发”的辩才,“绮制雕华”的文才,并“采撮书史”,即道安所说的俗书,慧远所说的“乃引《庄子》义为连类”,宣传佛教理论。说法者成了学术文化交流的主体,但他们不是汉代经师的再现,而是一批“知时知众,又能善说”的玄学化的法师。

道安、慧远还建立佛教学派,以玄学的“贵无”学说与《般若经》的性空之义互相援引并加以发挥。道安所创立的本无宗是当时般若学中最有影响的一支。慧远则进一步把“本无”说与宗教实践结合起来,用它为出世主义服务,宣传现实世界为虚幻不实的假象;如果人们留恋世间,执著人生,就将陷入轮回的苦海。因此免除人生的不幸和痛苦和唯一出路,是追求超现实的本体,他称之为“法性”;认为人们与之冥合,即可获得精神上和肉体上的解脱。这些观点把玄学理论与佛教教义、修持方法以及学佛目的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第二节 般若学的六家七宗和僧肇的评论

所谓般若学,是指用玄学义理阐发《般若经》义,又用《般若经》义阐发玄学义理的学问,故亦称“般若”义理之学。《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意为“智慧”,“波罗蜜多”意为“到彼岸”,即“通过智慧到达彼岸”之义。其基本内容企图证明客观世界是虚幻不实的假象。从东汉支娄迦谶译出《般若道行品经》开始,到后秦鸠摩罗什传译龙树、提婆的中观学派学说之间,为般若学在中国的全盛时期。当时佛学既已同玄学合流,因此,佛教中流行的“般若”学说,实际上都同玄学观点有关,因为玄学有不同的派别,所以对佛教《般若经》所谓“空”的意义,也有不同的解释,从而形成“六家七宗”。“七宗”是指“本无宗”、“本无异宗”、“即色宗”、“识含宗”、“幻化宗”、“心无宗”、“缘会宗”。其中,“本无异宗”系“本无宗”的分支,故按观点划分实为“六家”,其中“本无”、“即色”、“心无”三宗的影响最大。

“本无宗”为道安所创立。所谓“本无”,据道安在《合放光光赞略解·序》中的解释;“无所有者,法之真也。”“法之真”,即世界的真相、世界的本性;“无所有”,即空无所有。这是说,世界的本性就是空无所有的,故称“本无”。因此,他认为对待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态度都应当符合“本无”的宗旨,不要去计较“本末”、“有无”等等的区别。“本末等尔”,本末是没有差别的;“有无均净”,有无都是没有寄托的,这样才能使“心”“蛟然不缁”,犹如没有污点的白色一样洁净。但道安流传下来的著作很少,因此要了解他的“本无”论的涵义,还必须引用后人的论述加以说明。

南朝晋、宋间昙济《六家七宗论》、陈慧达《肇论疏》、隋唐之际吉藏《中观论疏》等文对“本无”的涵义均有所解释,内容基本相同。但以吉藏之说较为简要。吉藏《中观论疏》说:

一者释道安明本无义,谓无有万化这前,空为众形之始,夫人之所滞,滞在未(末)有,若诧(宅)心本无,则异想便息……安公明本无义,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故云本无。(《大藏经》卷四十二)

这里把“本无”的要点归纳为四条,一是“众形”、“万化”的本性都是空无;二是“宅心本无”,即“心”的本性也是无;三是人们的错误在于把“末”、“有”(指一切存在的事物)看成是真的,而不知外物是由心的意念而产生,意念不起,异想息灭,外物亦归于空无;四是外物与异想之所以可空,是因为“一切诸法,本性空寂”。这是说,不但外物是不存在的,主观精神也是不真实的,世界是什么都没有。这种观点虽近似何晏、王弼的“贵无”说,但是更侧重于发挥当时禅学的内容。

“即色宗”为支道林(公元314~366年)所创立。支道林名支遁,他在当时思想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对《庄子·逍遥游》的解说,倍受玄学家的推崇,以“遁比向秀,雅尚庄老,二子异时,风尚玄同也。”(《世说新语·文学》注引)

佛教所谓的“色”,相当于物质的概念,但又不是全指物质现象,它有14要素,内容包括物质现象“四大”(地、水、风、火)、人的感觉器官“五根”(眼、耳、鼻、舌、身)和感觉对象“五境”(色、声、香、味、触)。关于“即色”的意义,可见《世说新语·文学》注引支道林集《妙观章》:“夫色之性也,不自有色,色不自有,虽色而空。故曰色即为空,色复异空。”这段话的基本思想,就是“色即为空,色复异空”。据隋唐间吉藏《中观论疏》、唐元康《肇论疏》等文的解释,“色”皆由“因缘”(按:指各种条件)和合而成,它没有自己存在的根据;人们看到的“色”,都不是真实的“色”。“色”的本性是空的,所以说:“色即为空”,空即为“色”,故名“即色”。但是,“色”一经产生,就有名字,有忆念,有用,是有而非无,故又说“色复异空”。支道林的“即色宗”与道安的“本无宗”宗旨基本相同。道安通过论证“心”的本无,来说明现象界的本无;支道林则以“色即为空”来说明本体界的空。但支道林承认“色”作为假象是存在的,似乎又受到向秀、郭象思想的影响。“即色宗”是从“本无宗”到“心无宗”的综合发展。

“心无宗”为支度所创立。《世说新语·假谲》记载有他的部分事迹。后秦僧肇的《不真空论》、隋唐间吉藏的《中观论疏》、唐元康的《肇论疏》等文把他的思想概括如下:“心无者,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无心万物,万物未尝无,谓经中言空者,但于物上不起执心,故言其空,然物是有,不曾无也。”根据这些史料,“心无宗”的主要论点有二:其一,是“万物未尝无”,认为有形的外物是“有”,而不是“无”,也不能使之“无”,从而也就承认和肯定了外物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其二,是“无心于万物”,是指“心”不受外物的干扰,保持一种“豁如太虚”的心理状态,使心无杂念,故称“心无”。可见“心无”之无,只是使心不为外物所动,并不否定心的存在。这样,“心无”派实以心、物皆为“有”,表现出裴頠“崇有”一派的部分观点。

对上述三派学说进行分析比较,取长补短,把“佛玄”推向一个新阶段的代表人物是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肇。

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年)原籍天竺,生于龟兹(今新疆库车),精通梵文和汉语,遍习大、小乘教义,在西域各国佛教界颇有盛名。前秦苻坚素闻其名,于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遣兵劫至凉州(今甘肃武威)。后秦弘治三年(公元401年),姚兴遣师西迎,同年至长安,待以国师之礼。于长安西南逍遥园(今陕西户县草堂寺)讲经、译经,印度佛教中龙树、提婆的中观学派学说通过他的传译而传入中国,般若学也因此有了新的发展。他的弟子僧肇便是发挥中观学派学说的著名僧侣,他曾说:“秦人‘解空’第一者,僧肇其人也。”(元康《肇论疏》引《名僧传》)

僧肇(公元384~414年),俗姓张,后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年少家贫,以佣书为业,历观经史,专心于《庄》、《老》。后读旧译《维摩经》,遂出家习佛。年青时即名震关中,后师事鸠摩罗什。他提出体用相依,非有非无,即动求静之说,从而使他能够凌驾于般若学各学派之上。他对般若学所讨论的重大理论问题,几乎都作了总结,写下了《不真空论》、《物不迁论》等重要论文,其论文集称为《肇论》。

《不真空论》是他的有关本体论的著作,集中讨论有无、本末的关系问题。他的基本观点是:万物“虽无而非无,无者不绝虚;虽有而非有,有者非真有。”这是说,万物虽然是无,但并不是空无所有(“绝虚”);万物虽然是有,但又不是真正的有。他引《中论·四谛品》“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作为论据,并解释说:“物从因缘,故不有;缘起,故不无。”“物从因缘”,就是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有一定的条件,事物不可能孤立自存,所以不能说事物是有。“缘起”,就是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事物就出现了,所以又不能说它是无。僧肇用幻相作比喻,“譬如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这是说,幻相是存在的,不能说它是无,幻相不是真的,所以不能说它是有。这里,僧肇用具体事物存在的相对性和条件性,来否认事物存在的客观实在性,以论证物质世界的一切现象都是幻相、假象。

僧肇批评“本无”者(按:指本无宗),“情尚于无多,触言以宾无”。所谓“多”,即指其偏于无,故“触言以宾无”,从理论上抬高无的地位,不仅否定了有的存在,而且也否定了无的存在,他认为这不符合般若思想。他声称佛经中讲“非有”、“非无”,是为了否定把有、无的现象视为真实存在的世俗观点,但并不否认有、无之作为如幻如化的假象存在。如果否定假象,就不合乎情理,是“好无之谈”。他批评“即色宗”“直言色不自色,未领色之非色”,即这一派只是说色不是自己形成的,还没有认识到形成色的条件也是空无自性的,从而保留了具体的“形”、“迹”的地位。他认为“心无”这一派只是从主观方面排除外物对心的干扰,但并没有否认外物的存在,他们不懂得“物虚”(外物只是假象)的道理。在僧肇看来,上述三派都没有解决好体用、有无的关系,或重体轻用,或重用轻体;或空无一切,或以无为有,因而都不符合“非有”、“非无”的“中道”(不偏不倚的佛教最高真理)。

《物不迁论》是着重讨论动静关系的一篇论文,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发展观。在这篇论文中,他不赞同“本无宗”分动静为二,以静为本,以动为末的思想。他认为不能把动静加以分割。他有一个巧妙的说法,叫做“岂释动以求静,必求静于诸动”,即不能离开运动来研究静止,而是要从运动中来论证静止的道理;通过对于运动的分析,达到否定事物运动的目的。他声称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谈真”(按:“真”指佛教的真理)而不“逆俗”(按:“俗”指世俗人们的生活经验),才能把人们的世俗生活经验引入宗教的认识轨道。在论证方法上,他割裂了物质运动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的对立统一关系。他说:“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这是说,过去的事物只存在于过去,不能从现在追溯到过去;现在的事物只存在于现在,不是从过去延续而来。既然事物的过去、现在、未来都没有联系,那里有什么运动可言呢?由此,他断言:“旋风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在他看来,掀动山岳的飓风十分安静,汹涌澎湃的江河并不奔流,飘荡不定的微尘没有移动,遨游天空的日月未尝巡。这里他把运动的间断性绝对化了,而把运动的连续性说成是人们的一种幻觉,从而否认事物的转化和发展。

总之,僧肇的佛玄思想,是继承了魏晋玄学的发展成果,同时又吸取了外来佛学的理论思辨,在事物动、静关系等问题上提出了不少有理论深度的见解,尽管他本人还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但在思想发展史上是有贡献的,因为这些问题起了推动理论思维发展的酵母作用。

与僧肇同时的另一位著名僧侣是竺道生(公元?~434年),又称“道生”,其著作多从佛教教义上立论,但他提出的“一阐提人(丧尽善根而不可救药的人)皆得成佛”和“顿悟成佛”学说,在当时及后世流传很广。

第三节 “神不灭”思潮的兴起

“神不灭”论并不是原始佛教的主张。印度佛教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由各种条件和合而成的假相。它既没有物质性的实体,也没有精神性的灵魂。但是这种说法并不符合“因果报应”、“轮回转生”的观点。因为“因果报应”、“轮回转生”必须有一个不灭的精神承担者(灵魂),也可以说这是“因果报应”和“轮回转生”的前提。因此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便和中国古代人死为鬼、精灵不灭的迷信思想相结合,形成一种“神不灭”的有神论学说。东汉人将此视为佛教最重要的教义。袁宏《后汉纪》称:“佛教又以为人死精神不灭,随复受形。生时所行善晋,皆有报应。故所贵行善修道,以炼精神而不已。”牟子《理惑论》在论述佛教教义时,也说:“魂神固不灭矣,但身自朽烂耳。”随着佛学逐渐摆脱对玄学的依附,僧人们探讨的理论问题,也就逐渐从有无关系转移到形神关系上。

南北朝初期佛教“神不灭论”者的主要代表是慧远,他的《沙门不敬王者论·形尽神不灭五》就是这方面的重要著作。其基本论点是:精神现象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可以离开肉体而存在,它是不灭、不能穷尽的;人的一切活动,包括意念活动一经产生,就不会消失,它将会引起善或恶的后果(即“因果报应”);人死以后,灵魂还会转世再生(即“轮回转生”,“轮”,就是车轮。灵魂犹如车轮的运转一样,是没有止息的)。慧远的基本论据也是“薪火之喻”。“薪火之喻”原是两汉时无神论者用以说明精神依赖于形体的一种比喻。但是,这个比喻并不确切,它混淆了物质和精神的界限,而且由于薪能传火的特性,又给“神不灭论”者留下了可以利用的空隙。慧远抓住这个理论缺陷加以夸大,他说:

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前薪非后薪,则知指穷之术妙;前形非后形,则悟情数之感深。(《沙门不敬王者论·形尽神不灭五》)

这里,火(物体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热)被说成是可以脱离物体而永存的神秘之物。人的精神犹如火,人的形体犹如薪。薪经过燃烧,成为灰烬,而火却从此薪传到彼薪,永恒不灭。同样,人的形体死亡了,精神也能从前一形体传到后一形体,永恒不灭。据此,他反驳主张形神俱生俱灭的观点,他说:

假令形神俱化,始自天本(天本,指“气”或“自然”),愚智资生,同禀所受。问所受者,为受之于形邪?为受之于神邪?若受之于形,凡在有形,皆化而为神矣;若受之于神,是以神传神,则丹朱(尧子,不肖)与帝尧齐圣,重华(即舜)与瞽叟(舜父,凶顽)等灵,其可然乎?其可然乎?如其不可,固知冥缘之,著于在昔;明暗之分,定于形初。

假如说,人的形神都同于“自然”,人死形神俱灭,初生的时候再重新禀受,那么所禀受的究竟是形呢,还是神呢?如果受之于形,神从形生,这样凡是有形的东西都应该有神了。如果受之于神,以神传神,则尧与尧子、舜父与舜都应该有同等的聪明智慧。但事实并非如此,人禀受的形是从过去的因缘转世而来,人的(精)神是受形初生时附到形(体)上的。可见,人禀受的形和神是分离的,形有尽而神不灭。他声称,“形神俱化”的观点,是认识上的一种“迷惑”,只有从这种观点中解脱出来,才能走上佛教的“大道”。

南朝初期,佛教的“神不灭”思潮就在士大夫中广为流传。南朝宋郑道子率先著《神不灭论》,这是当时最早的一批宣传“神不灭”的著作之一。

郑道子(公元364~427年)名鲜之,荥阳开封(今河南开封)人。在南朝宋,官至尚书右仆射。他虽笃信儒家名教,提出“忠不能救主,孝不顾其亲,是国家之罪人”(《宋书·郑鲜之传》),但也崇扬佛学,与当时崇儒而排佛的思想家不同。

郑道子的《神不灭论》是受慧远《形尽神不灭》的影响而写成的。他进一步分析了“神”的作用,强调在形神关系中,“神”可以离“形”而独存;“神”比“形”更为根本。他沿用“薪火之喻”说:

夫火因薪则有火,无薪则无火。薪虽所以生火而非火之本,火本自在,因薪为用耳。若待薪然后有火,则燧人之前其无火理乎……故薪是火所寄,非其本也,形神相资亦犹此矣。相资相因,生途所由耳。安在有形则神存,无形则神尽,其本惚恍,不可言矣?

值得注意的是,郑道子并没有像慧远那样简单地否定形神的相互依存关系,而是把这种依存关系说成是暂时的偶合现象。“神”可以寄托于“形”,也可以离“形”而去,犹如“火本自在”一样。按他的说法,形神的“相资相因”是构成人的生命的条件,“神”离“形”而去,人的生命也就结束了,但“神”却依然存在着,所以世界上不存在“神”随“形”灭的那种形神关系。

郑道子企图从对人体机能的分析中,寻求新的论据,以论证“神”比“形”更加重要、更为根本。他说:人的形体由“五脏、六腑、四肢、七窍”等器官组成,如果缺少像“耳目”之类的器官,并不影响人的生命,但是,人如果没有精神活动,形体也就失去了统率,生命就不成其为生命了。他又说:人的躯干有“肌骨”和“爪发”的区别,而“爪发”是附属在“肌骨”之上的,因为“肌骨则痛痒所知,爪发则知之所绝”。他由此推导出有知的东西是“本”,无知的东西是“末”的结论,他说:

神为生本,其源至妙,岂得与七尺同枯、户牖俱尽者哉!推此理也,则神之不灭居可知矣。

郑道子的《神不灭论》还认为,“神”与“太极”均系无形,故佛教的“神不灭”与《周易》以“太极为两仪之母,两仪为万物之本”,词异而意同,并以“有物也则不能管物,唯无物然后能为物所归;若有始也则不能为终,唯无始也然后终始无穷”来论证“理精于形,神妙于理”,从范畴上为调和儒、释、道三家学术思想作了某些尝试。

郑道子的《神不灭论》对形神关系论述甚详,尤其对人体功能的分析及对感官性质的判断,为后来神灭论的发展提供了思想资料。

同类推荐
  • 津沽轶事

    津沽轶事

    天津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地区,由于年代悠久,历史上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和历史轨迹,本书搜集了天津历史上留下的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和一些值得纪念至今湮没无闻的历史轨迹,共二十七篇。
  • 三国化学家

    三国化学家

    “嘭——”的一声,化学老师徐忠杰实验失误,试管炸裂,破碎的玻璃片,划到了他的颈动脉……结果穿越到了三国时代;emmmm,那就教教诸葛亮如何配制火药吧!“不对,我要拯救三国时代的各个名人!郭嘉不能死、周瑜不能死、诸葛亮更不能死!至于曹操、刘备、孙权等流……”于是,徐忠杰有了自己的想法——我的三国我做主!
  • 奇首八部传奇

    奇首八部传奇

    奇首在世时,创建了八部,就叫奇首八部。其中的悲欢离合,月晴圆缺,无法用言语诉说。
  • 长歌大汉

    长歌大汉

    光熹元年,夏四月,汉皇子刘辩厥于嘉德殿,一个一千八百年后的灵魂进入汉帝身上,这一天,天下变了!
  • 江山血歌

    江山血歌

    古代你去青楼,老鸨会说:公子你看,我们这个姑娘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你们俩好好聊聊。现在你去做大保健,妈妈咪会说:老板你看,我们这个妞才十八岁,波大水多技术好,不信你摸摸看。余飞说:“传统文化缺失,我感到很心痛。”既然主角穿越到了过去,那么首先还是得从征服女人开始,继而征服天下。咳咳,这征服天下可没有那么容易。极品读者老丁丁力荐大家看一看,敲一敲,世界杯上很热闹。保安川军多谢大家了。
热门推荐
  • 丧尸策划者

    丧尸策划者

    (不定时更新)主角于晓流,是个感染后却变化不大的感染者。嘴上说着无情,但心底却是善良的。感染者们对他没兴趣,但被他身边的几位女感染者吸引。他们一起结识了很多感染后的同类,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了些理智。病毒多点爆发,南方建立了安全区守了下来。这是个有希望的末世,于晓流幸运的留下了人的思维,天然的成为了这场灾难中的亮点。随着感染者的理智恢复,构建人和感染者之间的继续生存。是推动抗体的研发,恢复到正常的人,还是继续自由自在的闲游,帮助一波人过起惬意的田园生活?普通感染者特征:肤白,体能人类极限,咬人,红眸,心跳平时缓慢,伤口修复缓慢,不是活死人。——安全区疫苗研制,回归和丧尸,双结局选择。这是个有希望的末世。欢迎加入QQ阅读《丧尸策划者》书友群≧﹏≦,群聊号码:661557675(正版在QQ阅读,其他的都是盗版,请大家懂得支持正版,有正版意识。)
  • 绝世奇后:夫君,来抱抱

    绝世奇后:夫君,来抱抱

    灵界公主洛凌安“被迫”与神界联姻,本来想好的宫斗剧本,居然没有派上半点用。这个快要把自己宠上天的帝王,居然是自家失散多年的小竹马。说好的杀人如麻,不近人情呢?你这人设崩了知不知道?居然有人敢说她跟妖魔王有一腿,你们真聪明,居然发现了!不过她就是跟妖魔王关系好,怎样了?她有神王宠,还有妖魔王护着,就凭你们这些人还想来管教她?神王:“凌儿,告诉我,你是更爱我,还是更爱妖魔界的那个人?”洛凌安:“最喜欢妖魔王,最爱夫君。”“不行,你只能最爱我,也只能最喜欢我。”看着一脸醋意的某人,洛凌安委屈极了。“可是,妖魔王是我……”“嗯?”看着一旁一直朝着自己使眼色的妖魔王,洛凌安只能尴尬的笑了笑。“不可说啊,不可说。”(甜宠文,喜欢的记得收藏哦!)
  • 龙珠之变成一只猪

    龙珠之变成一只猪

    来到龙珠世界,作为乌龙这一只猪,夜白感觉压力真的很大,别人变成孙悟空,悲剧塔什么的…我也不求多来个超级赛亚人就行啦。这是小猪佩奇身上变从此变成社会人。
  • 穿越之红颜泪

    穿越之红颜泪

    梦瑶被选为幸运者穿越到异时空汉朝的宁国,参选秀女,巧遇当今皇帝萧墨轩,彼此不和的双方暗生情愫,自尊和骄傲让他们不能正确看待对彼此的爱意,双方僵持着,在小人一次次的布下的陷阱中伤害对方。梦瑶绝望地离开,同时也带走了墨轩的心。在分开的时间里,从旁人口中得知彼此的消息,跟随对方或喜或忧,辽国太子诸葛芷见梦瑶对墨轩依旧不能忘怀,反而愈加发现用情之深。遂决定发动大规模战争,彻底把宁国打败,把墨轩打败,把梦瑶的心抢过来。不想在战役中带着梦瑶逃跑,反而在逃跑过程中促进了墨轩和梦瑶情谊的发展。当时梦瑶已经身中剧毒,绝望的诸葛芷,最终选择死在墨轩的手上、梦瑶的面前,让她记住自己放手的样子。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修行者之绝情岛

    修行者之绝情岛

    莫渊,一个不堪生活重负的中年人,决定跳崖自杀了却一生,却阴差阳错地遇到了一位世外高僧,在高僧的指点下,莫渊领悟了世界的本质,生命的意义,从此踏上了修行者的炼狱之旅。
  • 契渊者

    契渊者

    每个人都有极限,而身体有一定体质的人,经过天地之气的洗劫会诞生异能,异能有虚有实,是能量组成的物体,而既然是能量,就必然有邪恶和善良,而本小说是一代年轻最强三人,一起去消灭所有邪恶!
  • 此生需得风解意

    此生需得风解意

    乔子雪在洛家姐妹两个离开她之后,无时不在想着如果她的人生可以退却一步的话,她宁愿没有认识洛家姐妹俩,这样她们就不会因为她而受到伤害;如果还能再退却一步的话,他的爸爸就不会离开她,至少妈妈离开后,她还能有个依靠,不至于成为一名乞丐流浪街头,住在风雨里;如果还能退却一步的话,爸爸没有染上恶习,妈妈就不会离家出走,扔下她和爸爸,那么一家人就会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可这些都已经回不去了,在所有的悲伤中,她忘记世界上还有风,能吹散一切伤痛,选择有恩报恩,有冤报冤的人生……
  • 都市圣医

    都市圣医

    番茄新书:《我轮回了五千年》求收藏。八年前,他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八年后,他铁血回归,带来焚天之恨。我要让苍天对我敬畏,我要让大地为我颤抖,我要这世界因我而疯狂。郭义!一个冷血,傲慢,不屑漠视天下苍生的男人。一个霸气,威猛,敢于挑战九天众生的传奇。
  • 秦中吟十首·议婚

    秦中吟十首·议婚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源计划:最强至尊

    源计划:最强至尊

    马航失联,一位少年意外坠入了一座海底之城,名为【源计划】的神秘铠甲赋予了他神秘的能力,超能力,魔法,道术!都在【虚空梦魇】中吞噬殆尽!宗教?命运?沒有什麼規則不可以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