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187100000005

第5章 墨子思想

第一节 墨子和墨家团体

墨子(约公元前480~约公元前400年),名翟,鲁国人。手工业者出身,具有手工业生产技能,会制造器械,熟悉“农与工肆之人”的生活状况,自称“贱人”、“北方鄙臣”。“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他学习了儒家学说,又批判了儒家学说,创立了墨家学派。墨子除在鲁国活动外,曾作过宋昭公的大夫,到过齐国和卫国,几度游说楚国。有一次见到楚惠王,惠王不能“听其道,行其义”,却表示“乐养贤人”,要封给他书社五里,他不受而去。越王翁中派车5000乘,答应封地500里,使公尚过到鲁国来迎接墨子。墨子得知越王不是一个能实行自己政治主张的人,便拒绝到越国去,说:“意越王将听吾言,用吾道,则翟将往,量腹而食,度身而衣,自比于群臣,奚能以封为哉!抑越王不听吾言,不用吾道,而吾往焉,则是我以义粜也,钧之粜,亦于中国耳,何必于越哉!”(《墨子·鲁问》)说明他奋斗一生,都是为了推行自己的学说,而不是谋求禄位。

墨子生活的时代是孔子之后至孟子之前的战国初期。这个时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普遍推广,生产力有很大发展,并引起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其中一个突出的变化是个体经济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和小手工业发展起来。大规模的官营手工业作坊仍然存在(主要是制造兵器、铸币、纺织行业),但私人小手工业生产成为主流,出现了个体车工、皮革工、陶工、冶金工、木工等行业,基本上改变了奴隶制下“工商食官”的状况。随着私人小手工业兴起,出现了一个独立的手工业者阶级。这就是墨子所说的“天下群百工”(《墨子·节用中》)、“工肆之人”(《墨子·尚贤中》),也就是《论语·子张》篇所说的“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的“百工”。这个小生产者阶级是当时社会制度大变动的产儿,又是当时社会动乱中蒙受苦难的社会集团。战国初期,兼并战争频繁,战争规模扩大。墨子说,当时的战争动辄兴师20万人,而物资、武器的准备又要超过五倍(见《非攻下》)。兼并战争的沉重负担和战争带来的灾难落在小生产者身上。墨子的学说就是这个发展起来而又遭受苦难的小生产者的阶级抗议、要求和理想。

墨子学说与西周传统文化有渊源关系。他读过儒家的书,还曾跟随周史官史角的后代学习过。墨子与孔子一样,“俱道尧舜”(《韩非子·显学》),言论经常称引《诗》、《书》和各国《春秋》,并认为孔子之学有其“当而不易者”(《黑子·公输》)。这都说明墨子受过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的学术渊源还有两个方面:一是古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夏禹的形象对墨子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他非常敬佩夏禹的苦干和救世精神,要求弟子们向夏禹学习,并说:“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为墨。”(《庄子·天下》)所谓“背周道而用夏政”,也是主张学习夏禹。当然夏代比周代更加迷信鬼神,这也是墨子天鬼思想的渊源。二是当时齐国和三晋的地区性文化对墨子产生了影响。墨子注重工农业生产,主张“以德就列,以劳殿赏,量功分禄”(《墨子·尚贤上》),与齐国文化的富民思想及三晋政治家按功论爵的主张有密切关系。墨子说:“时年岁善,则民仁且良;时年岁凶,则民吝且恶。”(《墨子·七患》)这酷似管仲所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可见墨子深受管仲思想的影响。由于墨子综合了多种学术,他才能够脱离儒家而创立新说,成为小生产者阶级的代言人。

墨子学说有10项基本内容:即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其中包括了政治思想、社会思想、哲学思想,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的各项内容相互之间存在着某些矛盾,但作为整体又是儒家思想的对立面。墨子学说中的各项内容中贯穿着一个根本精神,就是为天下兴利除害。《墨子》书中论证各项主张时无一例外地要指出,他的主张是为了“天下皆得其利”(《墨子·尚贤中》);“为万民兴利除害”(《墨子·尚同中》),是“万民之大利也”(《墨子·兼爱下》);“上利于天,中利于鬼,下利于民,三利无不利”(《墨子·天志》)。他批评各种主张或社会现象时,也无一例外地指出,各种学说或社会现象是“天下之巨害”(《墨子·非攻》),“不中万民之利”(《墨子·非乐》),“上不利于天,中不利于鬼,下不利于人”(《墨子·非命上》)。这种思想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因为小生产者是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得物质利益的,他们没有必要隐瞒自己的功利主义;他们应有的权利被人侵吞了,所以他们要公开地提出自己的利益要求。相反,儒家讳言利。所以,义利统一与义利对立两种观点,就成为墨家与儒家思想交锋的焦点。

墨子创立的墨家学派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势力抗衡,并称为“儒墨显学”(《韩非子·显学》)。墨子的弟子和信仰者遍布“天下”。《墨子·公输》篇记载,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时,同时就有三百弟子在替宋国守城,防备着楚国军队进攻。《淮南子·泰族训》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赴汤蹈刃,死不旋踵。”可见他的弟子众多,而且都是具有艰苦卓绝奋斗精神的人。最著名的弟子禽滑,“事墨子三年,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役身给使,不敢向欲。”(《墨子·备梯》)墨子哀怜他,准备了酒和肉干,在地面铺了茅草,请他坐下来招待他。禽滑再拜而叹。墨子问:“何欲乎?”禽滑再拜曰:“敢问守道?”又说:“甲兵方起于天下,大攻小,强执弱。吾欲守国,为之奈何?”(《墨子·备城门》)于是墨子教给他守城之法。墨子的知名弟子还有高石子、高何、果子硕,公尚过、魏越、随巢子、胡非子,管黔、高孙子、治徒娱等(见孙诒让《墨子间诂·后语上》),都是过着穷苦生活,具有艰苦奋斗精神的人。

墨家学派具有比较严密的组织。它的首领称为“巨子”,墨子就是第一代巨子。后一代巨子由前一代巨子指定。巨子严格执行“墨者之法”。墨家巨子腹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怜悯他年老,只有这一个儿子,特予赦免。但腹说:“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子之法。”(《吕氏春秋·去私》)仍然杀了自己的儿子。墨家一般成员称为墨者,有为墨家团体股役的义务。出仕以后对墨家团体仍然承担一定的义务。墨子的弟子耕柱子出仕楚国以后,另外几个弟子经过楚国,耕柱子没有供他们吃饱饭,这几个弟子回来便向墨子报告说:“耕柱子处楚无益矣。二三子过之,食之三升,客之不厚。”可是过了不久,耕柱子便给墨子送回“十金”,并说:“弟子不敢死(有罪之谓),有十金予此,愿夫子用之也。”(《墨子·耕柱》)墨者出仕后,如果不能实行墨家的主张,巨子就设法将他召回。胜绰仕齐时,齐人三次侵鲁,胜绰不加制止。墨子指出他是“言义而弗行”,明知故犯,为了禄位背叛墨家主张,便另派一名弟子高孙子去齐国,要求将他辞掉。

墨家学派的传授系统历来不很清楚。我们知道的墨子再传弟子只有许犯、索卢参、屈将子三人。墨子的三传弟子,我们知道的只有田系一人。战国时还有相里氏、田俅子、相夫氏、邓陵子、苦获、已齿等墨家学者,他们的师承关系已不可考。《韩非子·显学》篇说:“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墨离为三。”《庄子·天下》篇说:“相里氏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这说明后期墨家分裂为几个派别,而其中的相里氏、邓陵氏等派别都研究《墨经》。从《墨经》的内容看,这些派别都发展了墨子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是后期墨家的主要派别,也是最有成就的派别。后期墨家的另一些人物推行墨子的宗教思想,演变成社会上的游侠。汉代以后,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了。《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墨家著作有《尹佚》、《田俅子》、《我子》、《随巢子》、《胡非子》和《墨子》六种,汉代以后极少有人研究。到了宋代,前五种著作已经失传。《墨子》一书也已残缺乱,经清代孙诒让等人重新整理研究,始可阅读,这是研究墨子和墨家思想的基本依据。

第二节 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

《墨子》书中的《兼爱》、《天志》等篇反复提倡“兼相爱”、“交相利”。这是墨子的基本主张。墨子认为当时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人与人之间的争夺,使得“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乱者不得治”(《墨子·尚贤下》),成为天下的大害,而战争与争夺的根源在于缺乏“兼爱”的精神。他说:

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想爱则必不忠惠。父子不相爱则不孝慈。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傲)贱,诈必欺愚。(《墨子·兼爱中》)

所以,他认为“兼爱”是为天下兴利除害的一剂良药。

墨子也把“兼爱”称为“仁”,把具有“兼爱”精神的人称为“仁人”,与孔子提倡的“仁”字面相同,具体内容有很大差别。孔、墨都不满意当时社会动乱的局面。孔子不满的是“礼坏乐崩”和“小人”“犯上作乱”,墨子不满的是“国相攻”、“家相篡”、“人相贼”,特别是“强执弱”、“众暴寡”、“富侮贫”、“贵傲贱”、“智诈愚”。孔子站在维护周礼的立场上批判现实,墨子则站在弱者、寡者、贫贱者、愚者的立场上批判现实。孔子主张的“爱人”是依照宗法制的“亲亲”原则,对亲疏不同的人有先后轻重之分。墨子则主张“爱无差等”(见《孟子·滕文公》),“爱无厚薄”(见《墨子·经上》)。“爱有差等”与“爱无差等”之争,是儒、墨两家交锋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墨子虽然不能揭示儒家观点的实质,但他反对“爱有差等”,便具有反抗宗法等级制度的意义。

墨子对推行“兼爱”充满信心,他主张“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要求处罚和谴责那些“不与其劳而获其食”(《墨子·非乐上》)的寄生虫;还提出“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墨子·节用》)的节俭原则,反对厚葬、逸乐、锦衣美食的奢侈风气,要求取消一切于民众不利的浪费,把“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非命上》)看成是协调一致的,经常讲“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兼爱下》、《墨子·非乐下》)。墨子天真地认为“兼爱”的理想可以使社会上不同的人的利益协调一致,实现“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弱;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墨子·兼爱下》)的理想。

“非攻”就是反对攻伐战争,它是“兼爱”原则在国与国关系上的运用。当时战争是最严重的社会问题,墨子提出并组织墨家集团参加反对攻伐战争的实际活动。墨子的“非攻”思想有两点值得肯定。一是墨子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揭露了战争的危害。《墨子·非攻中》篇列举了战争在九个方面带来的“不可胜数”的灾难,如消耗大量物资,损失大批武器,伤亡众多牛马,残杀千万人民等等。《墨子·非攻下》指出:战争使得“农夫不暇耕稼,妇人不暇纺绩织。”人民“饥寒冻馁疾病,而转死沟壑者,不可胜计也。”因此得出结论说,攻伐战争是最大的不义。二是墨子区分了进攻战争和防御战争,还区分了“伐”与“诛”。他坚决反对攻伐“无罪之国”的战争,尖锐抨击攻伐小国的大国,就像一人“舍其文轩,邻有敝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必定是患了“窃疾”(《墨子·公输》)。但当一个国家遭到别国的进攻时,墨子主张积极防御,他发明过多种守城器械,以进行防御战争。他的弟子禽滑厘曾带300人帮助宋国守城。另一位墨家巨子孟胜为楚国阳城君守国,与子徐弱等83人殉职(《见吕氏春秋·上德》)。有人反对“非攻”,诘问墨子说:“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此皆立为圣王,是何故也?”墨子回答说:“彼非所谓攻,谓诛。”(《墨子·非攻下》)这里懈含着对战争性质分类的思想,值得注意。

不过,墨子既然肯定了历史上禹、汤、武王进行的“诛有罪”的战争,于是当时进攻别国的君主也可以说自己是“诛有罪”。鲁阳文君就说:“我攻郑,顺于天之志。郑人三世杀其父……我将助天诛也。”(《墨子·鲁问》)墨子回答说:“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岂不悖哉!”墨子的这个回答,显示了他的辩才,但无论如何是与他肯定“诛有罪”的观点自相矛盾的。既然肯定诛“有罪之国”的战争,就不能一概反对任何进攻性的战争。事实上,“非攻”所主张的是反对当时的一切战争,主张用和平的方法进行统一,这在当时只能是一种幻想。

第三节 墨子的“尚贤”、“尚同”思想

墨子主张实行贤人政治,他把贤人也称为“贤良之士”,标准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墨子·尚贤下》)在墨子看来,能够做到尽力帮助别人的人,慷慨地把财物分给别人的人,不倦地教诲别人的人,就是贤良之士。由他们来治理国家,国家就能富裕,人口就能蕃庶,社会就能安定,所以“尚贤事(使)能”是治国的根本措施。这是墨子“尚贤”思想的中心内容。

墨子提出“众贤”、“进贤”、“使能”作为贤人政治的三个基本环节。“众贤”就是使社会上的贤良之士增多,办法是“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墨子·尚贤上》)。要给贤良之士丰厚的物质待遇,高贵的社会地位,敬重他们的才能,表彰他们的成绩。用这种办法造成一个鼓励贤能之士成长的社会环境,鼓励人向贤人学习,这样贤人就会越来越多。“进贤”就是任用贤良之士。王公大人们用人的时候要做到“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下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墨子·尚贤中》)主张破除宗法观念和个人好恶,把贤能之士推举出来加以任用。“使能”就是依据能力慎重地使用贤良之士。“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能力胜任治理一国的让他治理一国,能力胜任某一部门事务的让他担任那个部门的长官,能力能够管好一个采邑的让他管理一个采邑。一旦任用,就要对被任用者“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之以令”,使他得到民众的尊重和信任,并且给他以与职责相应的权力,使民众畏惧他,服从他。

墨子把“古之圣王”的用人之道与“今之王公大人”的用人之道加以对比,阐明他的“尚贤”思想。他列举古史传说后指出,唐尧从服泽那个地方举用了舜,夏禹从阴方那个地方举用了益,让他们执政,平治了天下。商汤发现了身为有莘氏的奴隶伊尹,武丁发现了身为筑城奴隶的傅说,立他们为三公,才使国家兴盛起来。周文王把埋没在民间的闳夭、泰颠提拔起来做辅佐大臣,获得了西土的民心。这些事实说明,“古之圣王”的用人原则是“不辨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上之,不肖者抑而废之”(《墨子·尚贤中》)。可是“今之王公大人”则不同。他们的用人原则是“亲戚则使之,无故富贵,面目佼好者则使之”(《墨子·尚贤上》)。任用这样一些人,让他“治官府则盗窃,守城则倍畔(背叛)”,让他“断狱则不中,分财则不均”(《墨子·尚贤中》),结果是人心解体,天下大乱。墨子所阐述的“古之圣人”之道,未必完全符合历史实际。他改造了氏族社会末期的传说和三代古史的材料,把上古社会理想化,借以发挥自己的“尚贤”思想。他用“古之圣人”反对“今之王公大人”,就是用“尚贤”思想指责当时的现实。主要是指责宗法制的“亲亲”用人原则和当时政治中的腐败现象。

墨子的“尚同”思想是“尚贤”思想的发展,进一步讨论国家起源和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墨子认为,最早的时候没有国家组织,没有刑罚政令,没有各级统治者,人们各有自己的是非,“人是其义,而非人之义,故相交非也”,“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墨子·尚》)。“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也,是故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又选择“贤可者”立为三公、国君、卿宰、将军、大夫以及乡里之长。天子的职责是统一天下的是非(“一同天下之义”),三公的职责是帮助天子统一天下的是非;各级正长的职责是分别在自己管理的范围内统一人们的是非;而从下到上,逐级以上一级的是非为是非,“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并根据是非标准进行赏罚。家君以“爱利家”与“恶贼家”为是非标准实行赏罚,国君以“爱利国”与“恶贼国”为是非标准实行赏罚,天子以“爱利天下”与“恶贼天下”为是非标准实行赏罚。这样,各级正长所奖赏的,民众也都赞誉;各级正长所处罚的,民众也都谴责。人人都愿得到奖赏而努力为善,人人都不愿意受到处罚而避免为恶。于是人皆为善而不为恶,天下就可以治理好了。所以墨子作结论说:“尚同为政之本而治(之)要也。”(《墨子·尚同下》)

在墨子以前,中国只有天命神学的国家起源理论。墨子认识到国家是历史的产物,产生于人类社会本身的需要,这在当时是一种新思想。

“尚同”也是对当时政治状况的批评。在墨子看来,他那个时代的社会虽有正长,实与没有正长相同。当时的王公大人“便(马屁精)以为左右,宗族、父兄、故旧,置以为正长。”(《墨子·尚同中》)人民知道他们都是些结党营私之徒,不肯以他们的是非为是非。“上之所赏,则众之所非”,“上之所罚,则众之所誉”。王公大人们奖赏的人和事正是民众反对的人和事,王公大人们处罚的人和事正是民众拥护的人和事。在这种情形下,理所当然地,谁得到王公大人的奖赏,必然遭到民众的唾骂,谁受到王公大人的处罚,必然得到民众的同情。因此他们的“赏誉不足以劝善,刑罚不足以沮暴”,天下的是非还是不能统一,社会的状况还是一团混乱。孔子说:“勇而无礼则乱”(《论语·泰伯》),这是把宗法制被破坏说成是社会动乱的根源。墨子相反,认为宗法制本身才是社会动乱的根源。

第四节 墨子的“天志”、“非命”思想

墨子继承了夏、商、周三代的宗教宇宙观,明确承认上帝、鬼神的存在和主宰作用。他说:“上帝、鬼神之建设国都立正长也,非高其爵,厚其禄,富贵佚而错(措)之也。”(《墨子·尚同中》)“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墨子·天志中》)又说:“吏治官府之不廉,男女之为无别者,鬼神见之;民之为淫暴寇乱盗贼,以兵刃毒药水火退无罪人乎道路,夺人车马衣裘以自利者,鬼神见之。”(《墨子·明鬼下》)上帝设立天子以治理天下,根据天子行为的善恶进行赏罚,鬼神能够明鉴人间是非,这些都是传统宗教思想。但是,上帝和鬼神意志的内容是什么?墨子的回答就与传统宗教思想不同了。传统宗教思想着重论证君权神圣不可侵犯。墨子则着重论证他自己的“兼爱”主张。他说:“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墨子·法仪》)“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之所不欲也,不止此而已,欲人之有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也。”(《墨子·天志中》)他认为国无分大小,都是天的地方(“天邑”),人无分贵贱,都是天的臣子(“天臣”),一切国家,一切人在“天”的面前都是平等的。墨子并不隐瞒他所树立的上帝、鬼神是推行自己学说的工具。他说:“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员(圆),曰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墨子·天志上》)墨子以“天志”衡量统治者的刑罚政令以及一切人的言论行为,成为他批评现实以及与对立学派辩论的工具。墨子的宗教思想实际上是传统宗教思想的异端。但他宇宙观的宗教形式与要求社会平等的实际内容之间存在着矛盾。宗教宇宙观限制了他学说的发展,是其学说中的消极方面。

承认上帝鬼神的存在和主宰作用,同时又否定“命”的存在,则是墨子宇宙观的又一矛盾。他提出“力”(人的努力)来反对“命”。墨子探讨了三代“圣人”和杰出人物成功的原因以后说:“天下皆曰:‘其力也’,必不能曰:‘我见命焉’。”(《墨子·非命中》)一般人更依靠“力”,而不能依靠“命”,农夫不努力耕作必受饥饿,农妇不努力纺织必遭寒冷。他反复指出:“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强必贵,不强必贱;强必荣,不强必辱。”“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强必暖,不强必寒”(《墨子·非命下》)。他还指出,有命论使天下之人不愿为善,不怕作恶,是狡猾的人(“伪民”)欺骗群众(“众愚朴人”)的工具。“力”、“命”之争也是墨子与儒家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墨子强调人的努力是儒家“富贵在天,生死有命”(《论语·颜渊》)的反命题。所谓“命”就是天命,“非命”就是否定有天命存在,必然与“天志”发生矛盾。墨子用调和的办法解决这一矛盾,他认为天不是预先决定人的祸福,而是事后依照人的努力程度给人以赏赐或处罚。这种解释虽然发挥了一些积极内容,但最终还是导致了天命论。

在论证“非命”的过程中,墨子提出鉴别言论是非真伪必须有一个标准。“子墨子言曰:(言)必立仪。言而毋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定)朝夕者,是非利害之辩不可得而明知也。”(《墨子·非命上》)仪,即下文“言有三表”的“表”,也就是标准。运钧是制陶器时用的转动着的轮盘。有刻度的轮盘可以做成日晷,用来测定时间(“定朝夕”),但运钧是转动着的,就无法测定时间了。确定言论的是非真伪也必须有一个标准,所以说“(言)必立仪”。

接着,墨子提出了检验真理的三条标准。他说:

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墨子·非命上》)

第一条是推究来历,看言论与历史经验是否一致。墨子重视历史经验,但没有把历史经验绝对化。他说:“古之善者则诛(当为,祖述也)之,古之不善者则作(创作)之。”(《墨子·耕柱》)第二条是考察实际情形,看言论与百姓耳目见闻是否一致。墨子重视百姓的劳动和生活经验,常常将其作为思想材料。例如他在《非命下》篇中用“纺绩织”、“耕稼树艺”说明人应当自强不息。在《鲁问》篇中用制车技术说明利于人谓之巧。在《耕柱》篇中以筑墙劳动中要各尽其力说明什么叫义。在《非攻》篇中用稼穑不时、饥寒冻馁、疾病死亡等平民百姓生活事实,说明攻伐战争的危害等。把平民百姓的经验引入认识论,作为真理的标准,这是认识史上的创举。第三条是检查言论的实际效用,依照理论制定刑罚教令加以实行,看它的社会效果如何。他的“兼爱”、“尚贤”、“节葬”、“节 用”、“非攻”等主张,都是以社会效果为出发点的。

“三表法”表现了唯物论认识论的特色。但它有几个缺点:一是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有忽视理性认识的倾向。他说:“请惑(诚或)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莫闻莫见,则必以为无。”墨子就是以“众之所同见,众之所同闻”作为依据而作出有鬼的错误结论。东汉时期王充指出过墨子的这个错误,说他“是用耳目论,不以心意议也”,“不以心而原物,苟信闻见,则虽效验章明,犹为失实”(《论衡·薄葬》)。二是把真理问题叫做“是非利害之辩”,混淆了是非与利害的区别。是非是真假问题,利害是效果问题,不是在任何情况下是非与利害都是一致的。因为有害而否定“命”的存在,结论是正确的,但论证却不合乎逻辑。因为有利而肯定“鬼”的存在,结论不正确,论证也不合乎逻辑。因为有利不等于是,有害不等于非。还要提到墨子从上下同利害的观点出发,认为战争不但有害于人民,也有害于国家,用以宣传“非攻”的思想。当时就有人反驳他,说好战的是吴、楚、齐、晋,始封国时不过各有地数百里、人民数十万,现在扩张成为地有数千里、人民数百万的大国,怎么说攻战不利于国家呢?墨子不能用上下同利害的观点回答这个问题,只好说这是少数人得利,千万人受害(见《墨子·非攻中》)。

此外,墨子提出了以“取”验证知识的可贵思想。他说:“今瞽曰:钜(皑)者白也,黔者黑也。虽明目不能易之。兼黑白,使瞽取焉,不能知也。故我曰瞽不知黑白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墨子·贵义》)盲人虽然能够说出黑白的抽象概念,但在行动(“取”)中不能分辨黑白,就应当承认盲人不辨黑白。以“取”验知,也就是依据事物的实际考察观念、理论是否正确,反对脱离实际的空谈。他说:“言足以迁(举)行者则常(尚)之,不足以迁行者勿常(尚)之。不足以迁(举)行而常(尚)之,是荡口也。(《墨子·贵义》)”政者口之言,身必躬行。“(《墨子·公孟》)”言必行,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墨子·兼爱》)充分表现出墨子强调实行的特点。他又用以”取验知的原则说明,君子们口头上讲仁,行事上却舍仁而行不仁,所以说君子不知仁,以此批评了政治生活中言行不一的统治者。

在逻辑思想方面,墨子提出“类”、“故”两个逻辑概念。他善于运用类概念归纳事物,进行推理。在与公输般辩论时,他揭露公输般“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墨子·公输》)。《墨子·鲁问》篇又记载:

彭轻生子曰:“往者可知,来者不可知。”子墨子曰:“籍设而亲在百里之外,则遇难焉,期以一日也,及至则生,不至则死。今有固东良马于此,又有奴马四隅之轮于此,使子择焉,子将何乘?”对曰:“乘良马固东,可以速至。”子墨子曰:“焉在不知来?”

这是运用类推的方法论证了正确预见是可能的。“故”就是原因或理由。墨子宣称“仁人以其取舍是非之理相告,无故从有故也,弗知从有知也,无辞必服,见善必迁。”(《墨子·非儒下》)取舍是非都要有理由,谁能够说出个所以然来就服从谁。“明故”的逻辑思想显示出墨子探究事物的原因,服从真理的精神。后期墨家进一步研究了“类”、“故”等逻辑范畴,在逻辑思想上取得了很大成就。

同类推荐
  • 拯救明末

    拯救明末

    穿越到崇祯二年冬,恰逢后金兵入关抢劫。大明的江山风雨飘摇,无数的百姓水深火热,身为新建伯世子的王业泰岂能坐视?掌神机营练精兵,万军之中射杀奴酋。以一镇孤军频频向后金发起攻击,试图挽狂澜于既倒。然天灾人祸流民遍地外忧内患,身为穿越者的他,能够拯救这个已经走到末路的大明吗?
  • 民国武事

    民国武事

    江湖三教九流七十二门,武林七门八派二十四世家。在那个热血的年代,中华武林更不缺血勇,主角武义在那一年,身负血海深仇。初入江湖。为了家族的血脉,开启了属于他的热血江湖之路,为了国仇家恨,中华武林同仇敌忾,尽出绝招。共谱一曲江湖血歌,共筑一道血肉长城。豺狼当道鬼神哭,市井江湖齐抗战。三教九流皆登场,一曲江湖血色天。书友交流群:523778786一起共谱江湖血歌。
  • 大明1449朱祁镇的逆袭

    大明1449朱祁镇的逆袭

    1449年,明正统十一年,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在土木堡大败,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朱祁镇被俘,‘大明战神’的称号因此而来;六百年后的一个普通人因为意外穿越成了大明战神朱祁镇。大明战神?不,我不要成为大明战神,朕要奋四世之余烈,带领大明和这天下闯出一条新路!
  • 写给上班族的世界史: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写给上班族的世界史: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本套书是一套大众流行历史类读物,它描述了文艺复兴前欧洲历史上四个重要的历史片段。本书为下卷,主要讲述两个大事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字军东征及席卷整个欧洲、带来灾难性后果的黑死病。大事件、大人物,在作者笔下,得到不一样的解读,更具传奇色彩。与绝大多数历史书不同,作者用华丽的语言,对历史进行了文学书写,阅读起来戏剧冲突感十足,震撼人心,带给读者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 大晋皇族

    大晋皇族

    新书《皇朝帝业》【PS:架空,争霸流】大晋宏业二年,代王世子大病初愈,他驻足长安城,翻遍史书,最终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一个他陌生的朝代,可能也是他熟悉的一个朝代。随着皇帝下令征高句丽,百济,朝鲜,修大运河,经略南方的一系列国策,他好像明白了什么……架空历史!莫要对号入座,谢谢各位!普通群872292431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浮语梦生

    浮语梦生

    我是孟婆夜澈紫澜,也是一株紫色的曼珠沙华,更是一个奇葩的孟婆。我竟然把往生桥和孟婆汤给带来了人类世界……最重要的就是北堂墨柒粘上了我……
  • 面具国师

    面具国师

    她是皇上身边武功超群的面具国师,是天莲山众弟子的师尊,是天下第一舞楼的楼主,是风度翩翩才气无双的文雅公子,是……。多变的身份,精致的面具,多样的人格,难觅的行踪,看她这个拥有星宿体质的凡间仙子如何淡看朝代交替,守护万里江山。
  • 圣域的传说

    圣域的传说

    这是一个名为圣域的地方,其四周矗立着四根名为水火土风的柱子。圣域中心名为神域,神域中心同样矗立着一根直冲云霄的柱子,人们命名为神柱。神柱顶端发出灿烂的光芒,洒向四方,形成一道无形的光幕,人们称之为圣光守护。圣域外生存着一个穷凶极恶的种族——魔族。
  • 比鞍童话

    比鞍童话

    比鞍童话世界。巫族森林里小巫女和月光的寻找。人类王国里公主和王子的相遇。各族守护神灵穿梭千年的碰撞。……以及,这个世界里每个角落的每个瞬间。【午后读物,欢迎】[系列版短篇][伪长篇][佛系更新]
  • 祖国高于一切

    祖国高于一切

    《祖国高于一切》是陈祖芬的代表作,发表于1980年,讲述的是内燃机工程师王运丰,50年代初抛家别妻,带着3个孩子,从德国回国参加祖国建设的故事。在“文革”期间,他被打成“德国特务”,备受折磨,但他忍辱负重,全心全意地奉献自己的智慧才能,为祖国争得了权益和荣誉。作品以思想开阔、深沉而锋利见长。结构上分“柏林妻子”、“德国特务”、“中国母亲”三个组成部分,时间与空间跨度大,用意识流手法把时间上的跳跃和看似零散的内容巧妙地结构为完整的一体。
  • 三个宝宝一个爹

    三个宝宝一个爹

    霍雷,风流成性,总裁一枚,够恶劣,够专制。夜色,心脏权威医生,够刻薄,够冷血。四岁小美女珠珠、三岁粉嫩小帅哥霍然、不满一岁的宝宝霍雨,小鬼三枚。呵呵,演绎风流男与腹黑女之间的浪漫爱情!
  • 顶级密者

    顶级密者

    谷峰,男,大学在读。外表文弱实则冲动。其父在隶属国家的神秘组织中高居三座之位。拥有这样强硬的后台,谷峰却又能每年奖学金一拿一大把,使得美女倾心,也引得人们羡慕又嫉妒。在被神秘密宠莫名其妙的选中后,谷峰看似不壮的身体却能在每次PK中突然变强!却也有着不能说的秘密。在众人都绝望的时候,谷峰大显身手。事后他厚颜无耻的指天叫道:“我是天下第一!”却引起天妒,一道闪电将其极帅的头发劈成鸟窝状,却也强化了他的身体。后谷峰成为各方势力极力争取拉拢的对象。
  • 秦汉机密:飞龙在天

    秦汉机密:飞龙在天

    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打扮”是为了迎合某种需要,生旦净末丑,都是艺术塑造,不是本来面貌。刘邦,作为汉民族、汉文化的开创者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奠基人之一,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其历史形象难免要被各种“打扮”。美化他或丑化他,都不过是“编剧者”自己内心镜像的映射,跟那个真刘邦到底有多少关系,是非常值得怀疑的。刘邦究竟是什么样子?一直以来的好奇心,是我发心写作本书的动机。我尝试将涂抹在刘邦脸谱上的粉墨油彩一点点清洗掉,复原其真实形象。有几个基本事实,决定了刘邦的人生走向,厘得越清楚,“打扮”空间越小,越容易看清刘邦的真情实貌……我们知道,项羽是落难公子,一个被耽误的贵族。他出身于将军世家,祖父是楚国名将项燕(前279—前223年)。不幸的是,随着楚国的灭亡,项氏一族沦为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