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488400000027

第27章 余华:肢解的梦魇与人性的复归(3)

所谓模式,是在参证许多作品之后才慢慢浮现出来的。从余华前期小说的互文性出发,我们注意到余华的小说在构成方面几乎都以“传统”的文学形式去容纳“现代”的内容,从而形成了一种“传统现代”的“反讽张力”结构模式。在外在形式上,余华的前期小说模拟了传统的或流行的小说样式,对内容却进行了全新的“改写”,也就是说,余华在传统文学形式中灌注进了现代意识目光下的现实、历史、人生及人物内心最隐蔽的精神活动,从而形成了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反差和不协调,造成了文体风格上的反讽效果与对“传统”小说样式的戏拟。《鲜血梅花》是对流行的武侠小说的戏拟,《十八岁出门远行》《故乡经历》是对流浪汉小说和游子还乡题材文学的戏拟,《河边的错误》《偶然事件》是对侦探推理小说的戏拟,《古典爱情》与《爱情故事》是对经典才子佳人小说与现代爱情浪漫小说的戏拟。以《鲜血梅花》为例,这一小说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武侠小说这一传统通俗小说的形式特征,采用了武侠小说中与为父复仇母题相关的经典情节(如秉承母亲遗嘱,拜访江湖名流),承袭了名山、大河、古寺之类的背景。甚至那把神奇的梅花剑,黑针大侠可以化作暗器的满头黑发,胭脂女那满身可以致人于死地的花粉,也丝毫不逊于武侠名家的丰富想像力。表面看来,《鲜血梅花》是一彻头彻尾的武侠小说,但从作家对阮海阔复仇过程的种种偶然性的强调看,从作家的遣词造句看(作品中屡次出现虚无、渺小、毫无目标、寻找如何去死等词句),这一完全合乎武侠小说叙述模式的小说已蜕去了其传统形式的伦理色彩,表达了一个具有存在主义意味的主题。没有一丝武艺的阮海阔别无选择地接受了母亲的旨意上路,被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他不知道自己的仇人是谁、目的是什么,但寻找仇人的旅程使他的生命充满欲望,生命得以延续。而种种客观和主观的因素使他迟迟不能接近仇人。人生的目的在这里表现为无限的延宕。当阮海阔精疲力竭感到目的就要来临时,他的仇人已不存在于世。这时阮海阔除了面对苍茫往事追忆逝水华年之外,剩下的就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死。在余华的笔下,阮海阔寻找仇人的过程,就是一个类似于等待戈多的过程。可以说,《鲜血梅花》以传统的通俗的文学形式,表达了现代存在主义的哲学意蕴——人生旅途的虚无与荒诞。当然,当复仇的旅程衍变为人生目的无限延宕时,与传统形式相联的复仇的旅程并没有失去其存在的现实性,这一故事仍可以作为复仇故事来读。这样,传统故事与现代意蕴作为两种异质就同时并存于一个文本之中,形成为“反讽张力”结构,二者互相排斥,又互相渗透,产生出较大的艺术张力。

把具有现代意味的内容纳入一个流行通俗的相对传统的小说形式之中时,现代内容变得相对明朗了,通俗了,变得容易为读者所接受。通常的先锋文学与传统文学,雅文学与俗文学的冷漠界碑被摧垮,先锋文学向传统文学作出让步,传统文学也向先锋文学表示出妥协。当然,双方并没有达到消弥一切裂隙、完全融入对方的地步,他们仍然冲突着、争吵着。在读者那里,也并不因为作家采用了相对传统的小说形式就全盘接受了其现代内容,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多地表现为期望与结果的分离与冲突。读者期望从《古典爱情》中看到才子佳人缠绵悱恻的故事,实际看到的是饿殍遍地、人情险恶;读者希望从《故乡经历》中看到游子还乡的欣喜与悲凉,实际看到的却是现代人找不到精神家园的流浪灵魂。当期望与结果在这里分道扬镳时,读者就获得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审美经验。它通过读者期望的失望,引起了读者对某些本身即不无局限的阅读经验的思考与修正。这种反面阅读经验的创造性意义,是早已为读者反映批评的理论家们说明了的。这也就是说,当我们把余华的前期小说延续到阅读活动中来考察时,其作品中的“传统现代”间的“反讽张力”结构便衍变成了“期望结果”间的“反讽张力”结构。

如果按照余华《虚伪的作品》中的思路,不将小说的传统局限于狄德罗、巴尔扎克、狄更斯,而扩大到20世纪的卡夫卡、乔伊斯、罗布格里耶、福克纳、川端康成,我们甚至可以在余华的一些从外在形态来看完全现代的作品如《现实一种》《世事如烟》《死亡叙述》《四月三日事件》《难逃劫数》《往事与刑罚》《此文献给少女杨柳》中看到对小说传统的反讽式处理。《现实一种》表面看来完全合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有头有尾的故事情节,有名有姓、关系清楚的人物,生动丰富的细节描写,但总体效果上表达的却是一个超乎现实之上的带有强烈隐喻意味和象征色彩的主题;《四月三日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鲁迅的《狂人日记》,如总体构思的象征色彩、氛围的渲染、细节的处理等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余华更多地诉诸超社会、超历史的人类生存处境。当然,比起《鲜血梅花》之类作品来,这类作品可供余华“改写”的比例要小得多。当余华把自己以前的所有小说视为传统时,其小说的“传统现代”结构模式事实上也暗喻了试图以一种革命方式割断与传统的一切联系的先锋作家的不无反讽意义的境遇。

莫言曾称余华的前期小说为仿梦小说,这道出了余华前期小说非写实的一面。但相对于《现实一种》这样表面看来纯粹写实的作品来说,仅把余华的小说归结为非写实艺术显然不妥。余华的前期小说其实介于写实与非写实之间,表面是写实的,深层是象征的,局部是写实的,总体是象征的。也就是说,“写实象征”构成了余华前期小说创作的又一“反讽张力”结构模式。

这里需花较多的笔墨从余华独特的真实观谈起。自古以来,“真实”就是人们评判文学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柏拉图认为文艺是摹仿的摹仿,影子的影子,对真理没有多大价值,故而把诗人看成是撒谎者,主张把诗歌驱逐出理想国。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诗比任何历史学家的记载都要真实深刻,故对诗人大加赞扬。余华似乎不怯于在已经混杂真知灼见与平庸之论的众多真实观中再添上自己的真实观,他在《虚伪的作品》和《我的真实》两文中大张旗鼓地表白了他对“真实”的理解。在《虚伪的作品》中,余华一方面说他感到自己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十分真实,另一方面又说自己意识到了其形式的虚伪。初看起来,余华似乎以一种悖论的方式把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古老争端统一起来了,接下来应该说明自己怎样以虚伪的形式达到真实。但余华没有取这样的思路。他接下来说“所谓虚伪,是针对人们被日常生活围困的经验而言的”,这就意味着余华提出其小说形式的虚伪来并不是要将小说这种虚构文体诉诸古老的柏拉图式的控诉,他在文本之外给出了一个参照物,即从人们被日常生活围困的经验而言其小说的形式是虚伪的。接下来,余华又进一步地说“生活是不真实的,只有人的精神才是真实”的,这意味着从本身即不真实的日常生活经验而言的小说形式的虚伪说不再真实可靠。在绕了这样一个大圈之后,余华关于其小说的“真实虚伪”的看似悖反的论断才在日常生活不真这一基础上得以自圆其说,貌似柏拉图式的对于文学的控诉最后转向了对日常生活经验不真的控诉。不难看出,在余华那里,文学的真实主要同人的精神世界发生联系,而不是同经验世界发生联系的。在他看来,就日常生活经验而言,书桌不可能在屋内走动,死人难以复活,药片不会从瓶盖拧紧了的药瓶中跳出,但在人的精神世界中这一切却可能发生,并显得十分真实。由于人们过于科学地理解真实以致于不把精神世界中发生的一切视为真实,文学的想像力才日益贫乏并导致了文学的枯竭。相对于一个想像的空间日益缩小的物化世界来说,不能不说余华提出了令人深思的看法。但是,由于余华断定“生活是不真实的,只有人的精神才是真实”的,这就把人的精神和生活一分为二了,将精神从生活中拉出来归入了纯个人的主观范畴。人的精神活动因而也不存在客观对应物,客观上也就使余华的人对客观对象(桌子)的精神反应(桌子在屋内动起来)的真实性与人对客观对象的日常经验的非真实性的判断维持在先验的水平上。这显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同拘泥于常识的人们把人的精神经验排除于真实范畴以外一样,余华将人的日常生活经验排除出了真实的范畴,从而表现出了他对人的精神的无限崇拜和信仰。

由于余华认定人的日常经验是不真实的,经验世界就失去了认知的价值。为了求得文学的真实,作家就只能将更多的注意力专注于精神恍惚、神经过敏甚至于精神分裂等特殊精神状态之下感知到的世界,这就使想像力和下意识在余华小说中的作用得到了升华。这在《四月三日事件》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一小说是糅合了人物的日常经验与精神经验构成的。在表现为梦、潜意识、想像、假设、预期等精神活动出现以后,接着出现的是人物所经验的日常世界。在作品中,这两个世界有时是重合的,有时又不能完全重合。主人公有时发现他的朋友们的哈哈大笑与自己昨晚睡梦中见到的相同,有时又发现自己的想像、假设等并不能在日常世界中兑现。引人深思的是,作品中屡次出现了“他觉得自己的假设十分真实”的句子,那么,读者在这里就有权进一步追问:是谁知道“他觉得自己的假设十分真实”?显然是那个对人物做了内心观察的叙述者,这时的叙述者同时明显地带有作者余华对真实的某些思考。这里我们可以把它同鲁迅的《狂人日记》作一比较。《四月三日事件》与《狂人日记》一样写的是作为迫害狂、妄想狂的人物不同寻常的忧惧、敏感和幻想。但在鲁迅那里,这种忧惧、敏感、幻想是从现实世界中幻化出来的,是狂人对现实世界的独特精神反应;而在《四月三日事件》中,由于带有作者对真实的思考的某些可疑特征的叙述人过分强调了人物精神活动的真实性,现实世界仿佛就成了人物精神活动的投影,其存在的意义似乎也只是为了印证人物的精神活动的是否真实。这就不免滑入了黑格尔式的世界发展的三段论模式,带上了某些主观主义色彩。《四月三日事件》也就没能达到它所能达到的高度,不能像鲁迅《狂人日记》那样上升到对历史的理性批判。

当余华不那么急于在作品中表现自己的真实观时,他对真实的某些思考反而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就是说,在他的大多数前期作品中,经验与精神两个世界双双出现了。有时以互相交错的形式,如《一九八六年》;有时以双重叠影的形式,如《往事与刑罚》;更多的时候,是表面只出现其中的一个世界而通过较为艺术的手法,如背景的设置、作者隐退的叙述所造成的离间效果、结构的循环所暗示的隐喻意味等,使呈现为经验世界的向精神世界移动,使呈现为精神世界的向经验世界转化。《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死亡叙述》《鲜血梅花》从表层结构来看,似乎是写实的,但从深层结构来看,总体上是象征的、非写实的;《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此文献给少女杨柳》从总体效果看,虚多实少,神秘隐晦,但其中细节的真实性与丰富性、时间地点的精确性与明晰性,故事情节的逻辑性与连贯性,又不乏写实的特征。也就是说,从创作方法来看,余华的前期小说似乎融合了传统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之长并使二者达到了一种新的辩证统一。传统现实主义在摹仿现实、反映社会历史的某些本质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但其意义有时过于实指而缺乏更深更广的启示性、投射性而显得过分凝固;象征主义作为现实主义的反动和补充,重主观表现而轻客观再现,重内在真实而轻外在真实,重暗示隐喻而轻实证明指,意义有更多的含混性和朦胧性,可有时不免走入隐蔽晦涩而难得其解。余华在其前期创作中似乎把这两种看似不相和谐的创作方法融合起来了。正像他自己所说的:“事实的价值并不只是局限于事实本身,任何一个事实一旦进入作品都可能象征一个世界。”在他的前期作品中,看似写实的不止于写实,看似象征的又确有实指。《一九八六年》

整个写的可以用作品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春天来了,疯子也来了。”春天、疯子在这里既是实指,又有其象征意义。《现实一种》中对山岗的肢解,表面看来是写实的,但从肢解的最后结果“山岗后继有人了”来看,医生的职业性的冷漠所带来的一个更大的兄弟残杀的循环圈又使这一肢解场面带有强烈的隐喻象征意味。可以说,“写实象征”已成为余华前期小说创作的一种结构模式。在他的前期小说中,现实好像随时要脱离其实指而呈现为象征,象征也好像随时要脱去它的外衣转化为实指,二者处于交错混杂、若即若离的不断冲突与调和之中。这一方面使余华的前期小说获得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人物、情节、环境等等的明晰性、生动性和丰富性,另一方面也获得了象征主义的超乎写实之上的较丰富的意蕴,最后达到了具体与抽象、个别与一般、普遍与特殊的辩证统一,并产生出其作品的可供阐释的诸种可能性。

余华前期作品中的暴力和疯狂被人谈得如此之多,以至于给读者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好像余华前期致力的是一种非人道的和非人性的艺术。其实,仅仅把余华的前期小说抽象为暴力和疯狂还只是隔着一层玻璃抚摸余华的作品,自以为深达余华前期小说的本质而实际上只是在玻璃表面滑来滑去,它甚至不能说明余华前期小说中的暴力与武侠小说中的暴力有什么不同,并使我们面临着将余华前期小说视为作家的疯言疯语的危险。

同类推荐
  • 唐代文学研究:识小集

    唐代文学研究:识小集

    本书是阎琦的学术研究,如其《跋语》所说,“以唐代文学和唐代文献整理为主”,就中又以韩愈和李白的研究为重点。其代表性成果,当然有分量颇重的专门著作,关于韩愈的,有研究生始毕业即出版的硕士论文《韩诗论稿》,有前些年出版的上下两巨册《韩昌黎文集注释》,关于李白的,有合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安旗主编)等。然而,专著涉及面广,可能反不如单篇论文更能反映他的学术个性。阎琦为学,坚持的原则是“说自己的参事,当然算得上“长安名士”了;但他参加了参事的一段活动,又说“乏味”,没有多大意思,活动也不好好参加了。所谓“参事”,其实无多少事可参,宜其清高如故。
  • 别样童年

    别样童年

    雄浑的黄土高原,雄伟的太行山,可爱的小村庄,革命圣地,快乐的校园,纯真的孩童,朴实的乡俗民风,可敬的亲人,飞翔的梦,灿烂的阳光,明亮的月光,湛蓝的天空引得无限高远的遐想,小河泥塘水井,花样美好芬芳的童年时光……
  • 生命激荡的印痕

    生命激荡的印痕

    本书是著名作家黄蓓佳的作品。黄蓓佳的多部作品荣获“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并被翻译成法文、德文、俄文、日文、韩文出版。
  • 堕落论

    堕落论

    “伟大的退步主义者”坂口安吾代表作品,揭示反主流的“输家哲学”,与太宰治齐名的“无赖派”文学旗手,剖析“进步人生”的虚伪本质,震撼迷惘人心的惊世之论。国内第—次以系列方式成体系出版坂口安吾作品,收录坂口安吾代表作品17篇杂文,囊括其经典杂文名篇。日本动漫《文豪野犬》原型人物,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推崇备至的文学大师。《堕落论》是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旗手坂口安吾的代表作品。本书除收入了《堕落论》外,另选有其具有代表性的杂文《续堕落论》《天皇小论》《颓废文学论》《青春论》《太宰治情死考》等16篇,共计17篇。坂口安吾通过这些颠覆日本旧有道德秩序的批判文章,呼唤战后的日本人能从旧制度建立的道德准则中解放出来,回归自然的人性,从虚假的云端“堕落”到人间,坂口所指的“堕落”,指的正是褪去一切虚伪的外衣,“回归到真实的人的状态”。为此,坂口安吾以“输家哲学”的思想高度,被日本思想界和文学评论界誉为“伟大的退步主义者”。
  • 浪漫是情场的官僚主义:鲍尔吉·原野幽默散文选

    浪漫是情场的官僚主义:鲍尔吉·原野幽默散文选

    鲍尔吉·原野的发诸两端:急智与悲悯。习见的生活现象经他点拨,露出可笑的一面,并因此可爱。除部分代表作品,本书集合了作者2002年的新作,秉持醇正的幽默品质,令人开怀,又带一些忧伤。
热门推荐
  • 心甘情愿去种田

    心甘情愿去种田

    胆小,怯懦,大龄,肥硕,无背景,有压力…………总之就是处于绝地求生的马晴晴竟然意外穿越了!地无一亩,房无一间,上有苛责的父母,旁有极品的兄弟姐妹,面黄肌瘦,手无缚鸡之力的马晴晴带着自己拐来的相公一路披荆斩棘,过上了无比幸福的田园生活!只是,儿子,你可是肩负国家兴衰的未来太子啊…辛苦!
  • 重生之陌少是女生

    重生之陌少是女生

    重生前,顾陌被她的继妹妹陷害死。绝地重生,成为顾家爹不爱,娘“去世”的懦弱少爷,白莲花欺负到她头上,把她打的落花流水,继母欺负,让她付出代价。第一次,碰到男主,刚开始“滚,离我远点”第二次,碰到男主,他看见他在打架,薄唇一勾,“有趣的小家伙。”无意间,发现她是女生时,二话不说,叼回了狼窝。[女生身份多重,女主帅,超A,男主霸道小奶狗,女扮男装,不虐,超甜,男主追妻路漫漫,团宠,女主有四个大佬哥哥,男主不会轻易追上女主的哼(ˉ(∞)ˉ)唧]
  • 白露与小薇之遥远的恋人

    白露与小薇之遥远的恋人

    如果相爱,是不是一定要在一起?爱情是不是令人变得伟大?又是不是令人觉得卑微?她的桃花,她是他的蝴蝶,但却只能做遥远的恋人。不是心的遥远,而是时间的遥远,距离的遥远。
  • 我的大师兄是反派

    我的大师兄是反派

    但凡是门派师兄必是与正义为伍的人?生活于在佣兵与宗门共存的时代的一介布衣李逍遥,却曾是个在洪荒与玄天两片大陆里统帅魔族妖族的的反派头子,在剿灭洪荒与玄天两片大陆上派来的、欲将霸占洪荒大陆大半地界的魔族和掌控了玄天大陆近乎一半世界的妖族的大军的那场惊天一战后,作为魔族与妖族共同统领拥有魔族和妖族血统的几乎活了千年以上的他在感到自己快无力统领魔妖二族后,突然于某一天带着自己的全部东西从自己的地盘中偷偷溜了出来,然后突发奇想的在洪荒与玄天这两片大陆的交界处的地方创建了只有自己一个当着大师兄的宗门,本想着可以在改名换姓之后安稳度日的李逍遥万万没想到,某一年的某一天里,居然会有人带着一个女孩子来到自己这里....要她加入自己的宗门....
  • 守护甜心之玫瑰小姐

    守护甜心之玫瑰小姐

    圣夜小学的女孩日奈森亚梦因一个转校生的陷害而失去朋友,一次次的背叛,一次次的不幸,最后得到了因有的幸福,我可是不会偷懒的。
  • 拾忆之初见

    拾忆之初见

    《拾起那份真贵的回忆》朝花初开散芬芳暮(拾)晨物独(忆)花——言生寸生
  • 情斐得已:豪门天价妻

    情斐得已:豪门天价妻

    那一次,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了,他记得是她,她却不记得他。成婚只不过是一场意外,为何他半夜会来找自己……他不是不喜欢自己吗?不是有对象了吗?谁说的,他半眯着眼盯着苦寻多时的猎物,他只是不喜欢对着他犯蠢的女人!嘴角一勾,邪恶嗜血:“至于我是不是喜欢你,你马上就能知道!”
  • 再赋长门

    再赋长门

    佳人形枯槁而独居,君朝往而暮来兮。长门寂寂拥青苔,独坐宛转惟嗟叹。巍巍宫苑内,埋葬了多少蕙质兰心。
  • 末日狂暴和尚

    末日狂暴和尚

    末日最强和尚,手撕妖魔,无限升级。童子功天下无敌!用一颗感恩的心,拯救全世界。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