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32900000003

第3章 顺治出家的传说始末(3)

宋末帝赵显,在国亡后被蒙古朝廷俘获,囚禁了12年,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忽必烈赏赐他“钞百锭”,命令他出家,到吐蕃去学习佛法。他19岁那年,正式在西藏喇嘛庙里出家,得法号“合尊”,此后潜心学习藏文。数年后,赵显在西藏佛教界崭露头角,他把大量汉文佛典译成藏文,并担任过萨迦大寺的总持,成为当时的佛学大师,四处讲经、潜心研究佛学,后来还翻译了《百法明门论》,还有深奥的《因明入正理论》,在扉页留下了题字,自称“大汉王出家僧人合尊法宝”,被藏族史学家列入翻译大师的名单,成为一代佛学宗师。到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四月,他以一个僧人的身份在西藏去世。

而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做和尚是人尽皆知的事,虽然他的出家谋生的因素较多,与信仰关系不大。他的孙子建文皇帝朱允炆,在成祖朱棣起兵靖难、攻入皇宫时,神秘失踪,也有传说他换了僧装出逃,以和尚的身份了却余生。

一个人对佛教产生狂热信仰,或者走投无路以及受到重大打击心灰意冷之时,佛门往往成了一个可去之处。皇帝虽然拥有天下,在这一点上,或许与普通人也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顺治皇帝本人,的确曾与佛家十分亲近,甚至公开畈依佛门,而在他的生前身后,也的确有着许多痕迹似乎在无声地印证着传说。

巍巍紫禁城,沉默不语。

是什么样的真相,被尘封在岁月之中?接下来,让我们去正史中看看官方的说法。

§§§第二节 史料里的线索与轨迹

1.《世祖实录》、《遗诏》与《玉牒》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里,藏有明清两朝遗留的原始档案一千余万件。在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中,最受当时的朝廷重视的,是《世祖实录》、《遗诏》和《玉牒》。在那段历史已经远去的今天,探索顺治死亡的真相自然应当从它们开始。其中的《实录》,是由继任的皇帝组织班底,依据各种原始的文书资料,以时间为序,为上一任的皇帝编撰的一生记录,是研究皇帝生平的最权威的档案。这是皇帝继位之后必须要做的一件事,而且,要做的十分郑重,选用的编撰人员都是当时的名臣宿儒,所编成的《实录》,在漫长的清朝统治时期,被单独专门保存在皇史宬(位于北京南池子)的金匮里,由专职守卫看护,别说平民百姓,就是朝中的文武大臣,不经特许,也很难看到片纸只字。由于保存精心,《清世祖实录》金黄色的绫面到现在还像新的一样。

然而,在《清世祖实录》的一百余万字中,涉及顺治皇帝死亡的,只有第一百四十四卷里这样一段记录:“顺治十八年,辛丑,春正月,辛亥朔,上不视朝。免诸王文武群臣行庆贺礼。孟春时享太庙,遣都统穆理玛行礼。壬子,上不豫……丙辰,谕礼部:大享殿合祀大典,朕本欲亲诣行礼,用展诚敬。兹朕躬偶尔违和,未能亲诣,应遣官恭代。著开列应遣官职名具奏。尔部即遵谕行。上大渐,遣内大臣苏克萨哈传谕:京城内,除十恶死罪外,其余死罪,及各项罪犯,悉行释放。丁巳,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初一,顺治帝没有土朝,免去了群臣的朝贺礼仪,而且当日应该举行的春季第一个月祭祀太庙的礼仪,也派都统穆理玛前往。初二日,顺治帝身体不适。到了初六那天,顺治帝传谕礼部,大享殿的合祀大典礼仪,自己本来想亲自参加的,现在因为身体不适,去不了了,需要派官员代祀,让礼部列出代祀官员的名单。在这份谕旨里,所用的词汇是“朕躬偶尔违和”,只是身体有些不舒服的意思,但是就在当天,病情迅速加剧,“上大渐”——“大渐”这个词,在皇帝身上应用,应该是非常慎重的。因为这个词表示病情急剧加重而且很危险。同时,皇帝派遣内大臣苏克萨哈传谕,赦免京城内十恶死罪以外的一切罪犯,为皇帝消灾祈福。初七日子时,相当于现在二十三点到一点这段时间内,顺治帝就去世了。

从以上《清世祖实录》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顺治皇帝被明确记载患病,是在初二日,而初六日,稍早还不过是“朕躬偶尔违和”,接下来,则“大渐”了。至于去世的具体时间,记载是“丁巳,夜,子刻”。这里,“丁巳”是初七日的天干地支记日。“子刻”,相当于现在的二十三点到一点,在旧历的记时方法中,本来表示的是“开始”——记时是从“子时”开始往后按子丑寅卯的顺序推算的。所以“丁巳,子刻”,本应该是初七这一天的凌晨零点或一点的时候。

但是,因为中间的“夜”字,又引起了另外的解释。按照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传统习惯,天亮了才算一天的开始,至于夜里,往往算成前一天的时间。即使到了现在,我们仍然习惯于此,下意识地,常常并不说“今天凌晨两三点的时候”,而是“昨天夜里两三点的时候”。许多史学研究专著中,都因此将其解释成是初七的深夜,也就是将顺治的去世时间,向后拖了二十四个小时。即便如此,顺治皇帝从生病到去世,在时间上仍然显得特别紧凑,实在是太突然、太快了些。一个二十四岁的年轻人,何至于此?

而《实录》对皇帝的日常活动有着详细的记载,相形之下,记录顺治生病、死亡的文字,实在是少得可怜,而说到他的死亡,只有“丁巳,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短短十一个字。时间,地点,此外,再也没有任何线索。为什么顺治的日常活动能有如此详尽的记载,而一国之主的生死大事,却以如此简略的方式交代过去?

而且,在《世祖实录》里,顺治的病因只字未提,这也是很蹊跷的。

档案馆还藏有《玉牒》,《玉牒》是皇帝的家谱。清朝的《玉牒》从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开始记录,塔克世子孙后代这一支,称“宗室”,使用黄色;塔克世兄弟的子孙各支,称“觉罗”,使用红色。在家谱格式上,分“横格”和“竖格”两种版式。横格《玉牒》只简单记录世系,竖格《玉牒》则不仅有世系的表述,而且还详细记录此人的生卒和婚姻。记录顺治皇帝情况的《玉牒》,其去世的时间,与《清世祖实录》的记载相同,但同样对其病因未作任何表述。

另外,档案馆还存有顺治皇帝的《遗诏》。这一《遗诏》长五百四十八厘米,宽九十三厘米,黄纸墨迹,卷轴状保存,其内容一样令人费解。这份遗诏又叫罪己诏,一直以来备受争议。

遗诏内容如下:“朕以凉德,承嗣丕基,十八年于兹矣。自亲政以来,纪纲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谟烈,因循悠忽,苟且目前。且渐习汉俗,于淳朴旧制,日有更张。以致国治未臻,民生未遂,是朕之罪一也。朕自弱龄,即遇皇考太宗皇帝上宾,教训抚养,惟圣母皇太后慈育是依。隆恩罔极,高厚莫酬,朝夕趋承,冀尽孝养。今不幸子道不终,诚悃未遂,是朕之罪一也。皇考宾天,朕止六岁,不能服衰经行三年丧,终天抱憾。惟侍奉皇太后顺志承颜,且冀万年之后,庶尽子职,少抒前憾。今永违膝下,反上廑圣母哀痛,是朕之罪一也。宗室诸王贝勒等,皆太祖、太宗子孙,为国藩翰,理宜优遏,以示展亲。朕于诸王贝勒,晋接既疏,恩惠复鲜,情谊暌隔,友爱之道未周,是朕之罪一也。满洲诸臣,或历世竭忠,或累年效力,宜加倚讫,尽厥猷为。朕不能信任,有才莫展。且明季失国,多由偏用文臣。朕不以为戒,委任汉官,即部院印信,间亦令汉官掌管。致满臣无心任事,精力懈弛,是朕之罪一也。朕夙性好高,不能虚己延纳。于用人之际,务求其德与己侔,未能随才器使,致每叹乏人。若舍短录长,则人有微技,亦获见用,岂遂至于举世无才,是朕之罪一也。设官分职,惟德是用,进退黜陟,不可忽视。朕于廷臣,明知其不肖,不即罢斥,仍复优容姑息。如刘正宗者,偏私躁忌,朕已洞悉于心,乃容其久任政地。可谓见贤而不能举,见不肖而不能退,是朕之罪一也。国用浩繁,兵饷不足。而金花钱粮,尽给宫中之费,未尝节省发施。及度支告匮,每令诸王大臣会议,未能别有奇策,止议裁减俸禄,以赡军饷。厚己薄人,益上损下,是朕之罪一也。经营殿宇,造作器具,务极精工。无益之地,靡费甚多。乃不自省察,罔体民艰,是朕之罪一也。端敬皇后于皇太后恪尽孝道,辅佐朕躬,内政聿修。朕仰奉慈纶,追念贤淑,丧祭典礼,过从优厚。不能以礼止情,诸事太过,逾滥不经,是朕之罪一也。祖宗创业,未尝任用中官。且明朝亡国,亦因委用宦寺。朕明知其弊,不以为戒。设立内十三衙门,委用任使,与明无异。致营私作弊,更逾往时,是朕之罪一也。朕性耽闲静,常图安逸,燕处深宫,御朝绝少。致与廷臣接见稀疏,上下情谊否塞,是朕之罪一也。人之行事,孰能无过?在朕日理万机,岂能一无违错?惟听言纳谏,则有过必知。朕每自恃聪明,不能听纳。古云:‘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朕于斯言,大相违背。以致臣工缄默,不肯进言,是朕之罪一也。朕既知有过,每自刻责生悔。乃徒尚虚文,未能省改,过端日积,愆戾愈多,是朕之罪一也。太祖、太宗创垂基业,所关至重。元良储嗣,不可久虚。朕子玄烨,佟氏妃所生,岐嶷颖慧,克承宗祧,兹立为皇太子。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即皇帝位。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臣。伊等皆勋旧重臣,朕以腹心寄讫讬。其勉矢忠荩,保翊冲主,佐理政务。布告中外,成使闻知。”

在这份遗诏里,顺治给自己总结了十四条罪状,深切自责。第一条,说自己才疏德浅,继承了太祖、太宗的帝位却没能发扬他们的遗风,而是渐习汉俗,以致国家没有治理好,没能给百姓造福。结合顺治朝的实际状况而论,他的统治与决策当然有失误的地方,但大方向还是好的,为刚定鼎中原的清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作出了不少贡献,更是为后来的“康雍乾盛世”奠定了基础。“渐习汉俗,于淳朴旧制,日有更张”是事实,但是这一事实是有现实需要的,也并不一定导致治理不好国家。所以,这一条近乎开场的套话,说的罪状应该不太成立。

第二条,说自己年幼丧父而继帝位,母后抚养教育自己长大,但如今却先母后而去,未尽孝仪,现今让母亲白发人送黑发人,诚为不孝。孝庄皇太后抚养顺治、把他送上皇位、扶持他做皇帝,曾经面对种种危机都艰难支撑,力挽狂澜,如今顺治年纪轻轻却因病先母亲而薨,永违膝下,心中深感愧疚和自责也是很自然的。而且,古人重孝悌,尤其是皇室,子不能为母养老送终可谓是大不孝。

第三条,是对第二条的再度加深,当年没能为父亲服衰居丧,深为遗憾,而今再无机会回报母亲养育之恩,反而让母亲承受丧子之痛。自诉的十四条罪状有两条都是强调对母后不孝的,可见顺治是很在乎母后的,尽管他们的关系曾经一度陷入紧张,也说明当时的孝庄皇太后的地位十分重要。

第四条,说宗室诸位王公贝勒,都是太祖、太宗的子孙,理应得到优厚的待遇,但自己却疏远他们,友爱不周。

第五条,说自己尤为倚重汉族官员而压制满族亲贵大臣,以至于满臣无心任事,不能施展个人才能。过重文官本是明亡之因,自己没能吸取教训,寒了满洲臣子的心,使得他们心灰意懒。第四第五这两条,一反顺治亲政以来的基本态度。他自身对汉学十分重视,努力用儒家思想治理国家,尽管以简亲王济度等为代表的满臣们的不满情绪一浪高过一浪,但顺治仍然逆流而上,坚守着他的用人方略。事实证明,他的举措虽然遭到朝廷满臣的打击,但却得到了超过满人数倍的天下汉人们的心,促使大清入关之初动荡的局势逐渐得以稳定,更是促进了满汉的民族融合。在遗诏中做出这样的自责,看起来未免勉强,也因此引出不少怀疑,认为这不是顺治本人的真实表达,进而推论出这份遗诏是皇太后和满洲亲贵们的意思。

第六条,说自己所持的用人标准过苛,而没能及时地发现人才、任用人才,致使举朝无才。顺治临终如此总结本朝的用人状态,显得十分自谦。顺治是大清征服天下的第一代皇帝,不少前明降臣降将在新朝廷上任职,他们要得到新主的认可就必然要兢兢业业,再加上顺治对前来归顺的汉臣十分重用,这就更使他们一心一意埋头苦干了。满臣们也都是刚跟着皇上得了天下,个个雄心勃勃,热情高涨,虽然皇上的重汉政策令他们不服,但也都能尽好自己的本分,做好自己的差事。

第七条,说自己明知道官员的品德操守十分重要、不可忽视,却在实际操作中优容姑息,对不称职的官员即使知道其不尽责也不撤换,还举了刘宗正的例子,说自己已知他“偏私躁忌”,却还是让他继续任职。顺治作为一国之君,他是最高的管理者,在吏治方面自然要承担责任,而每朝每代,不称职的官员比比皆是,作为一个庞大帝国的管理者肯定会鞭长莫及,那么只要保证国家的重大职位及大部分岗位称职就已经很不错了,种种资料显示,顺治没有什么大的用人失误,反而他的用人制度有不少方面都很值得称赞。

第八条,说自己厚己薄人,损上益下,不顾国用艰难,在宫中花费甚多,甚至依靠减少官员俸禄来补贴军饷。

第九条和第八条的意思类似,又着重强调了自己在宫殿建造和生活器具上的奢靡浪费,而未能体及老百姓水生火热的生活。帝王为天下主,皇家的奢华在帝制时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当时是在建国初期,国库不是特别充裕,建设国家各方面都需要大笔银两,顺治对于皇宫开销还是有把握的,不说节俭,至少不是很奢侈,这对于一个年轻帝王来讲已经是说得过去了。

第十条,说爱妃董鄂氏去世,自己追封其为端敬皇后,丧礼逾制,诸事太过,并且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过分追念,甚至影响了国政。这一条提及了影响顺治人生的重要因素——他与董鄂氏之间的深切爱情。顺治是古代帝王中少有的性情中人,董鄂氏的葬礼的确奢靡盛大,有违当时的礼制,她去世后顺治极为伤痛,无心政务,纵情任情,甚至一心要剃度出家,弄得朝野猜忌不安。作为一个平常的男人,这只说明他的深情,但是对一个影响力巨大、决定一个国家前途的君王来说,却的确算得上失德了。

第十一条,说自己不以前明宦官误国为戒,过分信用委任宦官,还设立了十三衙门,致使其营私作弊,比以前还要严重。顺治的身边有个太监叫吴良辅,他对此人十分宠信,视其为心腹,甚至让他处理内务府的一些事宜。太监一般都没有什么文化,当有主子宠着他时,他就很有可能仗势做些苟且之事。吴良辅便如此,更何况他的主子是当朝皇帝,他与官员搞贿赂勾结,影响朝政,可是顺治仍然他没有严办。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二,有当时人的笔记说顺治皇帝前往悯忠寺看吴良辅落发,有可能他是作为皇帝的替身出家的。顺治去世后,朝廷以“变易祖制制度”的罪名将吴良辅处死。

同类推荐
  • 三国由我做主

    三国由我做主

    一块玉佩,引发了一场命案,为了守护这国宝,青年不禁用生命作为代价。而造化弄人.....玉佩竟让原本死去的青年回到了那个战火纷争的乱世。青年从原来的绝望,开始逐步改变。变成了一个奸雄。从一开始的黄巾之乱到三国一统。历史开始改变...青年不禁感慨:这个三国,由我做主!!
  • 灵主三国

    灵主三国

    离奇的穿越不知谁人高呼“天将大任于斯人也!”神皇惊丧,逆天三国一统―
  • 仙唐天下

    仙唐天下

    主角李墨尘意外穿越,灵魂占据大唐六皇子李愔之身。后经系统帮助成功改为原名。本以为这个大唐是前世地球历史上的大唐王朝。李墨尘也已接受了穿越之事,后计划着发展一支足以应对到封地画地而治之时出现一系列麻烦的力量。可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自从修炼系统给的一部名叫〖太上乾坤诀〗功法开始,就注定李墨尘一生与平凡之路无缘。直到修炼到筑基境渡劫之时,才知道自己现在所处之地,是被强者布下阵法所隔离的。这时的李墨尘也已决定要成为天武大陆之巅的强者…………
  • 战国演绎

    战国演绎

    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将战国这段历史进行演绎,与大家分享。那些说客巧舌如簧“扭转乾坤”;刺客侠士“为知己者死”;君子“舍身取义”;小人勾心斗角。或许能给读者朋友带来一些耳目一新的感觉。
  • 谁的青春不荒唐

    谁的青春不荒唐

    她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女孩,该恋爱的年纪错过了。成为剩女后,在另外的世界里狠狠得爱上了他,她坚定地要把自己的初恋给未来的老公。身边人苦口婆心的劝说,她全然不顾。意外穿越到建国初期的她,亲眼目睹着历史的发生,在爱情、友情、亲情面临考验的时候,她该如何抉择......
热门推荐
  • 我们,不会忘记彼此

    我们,不会忘记彼此

    不要一直只跟着他奔跑,也回过头看看这个追着你奔跑的我,哪怕是一秒也好。为了你付出一切又如何,只要能救你的命。也许,我就要见不到你了,但是,能听到你和别人说我是你的男朋友,死又何妨。忆熙,以后没有我的日子,你要好好的。
  • 鬼仙王妃:王爷不惧内

    鬼仙王妃:王爷不惧内

    “唉,听说了吗?皇上下旨让陌王爷娶丞相府二小姐为妻。”“这就叫做恶人自有恶人磨。”实际上是……“你到底娶不娶我!你不娶我,我就去上吊自杀说你玷污我清白!”“那皇上哪里……”“没事。他敢不答应,我叫百鬼轮流去拜访他!”陌大王爷……“唉,听说陌王爷是个惧内的。”“何止,不但不给娶妻纳妾,就连吃什么都得由王妃决定。”实际上……“我要吃红烧排骨!”段玉倾怒吼道。陌大王爷面无表情道,“你生病了要吃清淡的。”段玉倾火冒三丈,一骨碌坐在地上哀嚎,拿起手绢擦根本就不存在的眼泪,“我怎么那么命苦啊!都说一日夫妻百日恩,现在居然连一盘红烧排骨都不给吃。我怎么那么命苦,烟绿,拿白绫来,我不活了。”陌大王爷……
  • 从洪荒世界归来的大帝

    从洪荒世界归来的大帝

    从公元3000年前穿越来一行人,灵风,古风,卓王孙,江雪,经过了三千年的时间终成圣尊,也到了实现最初约定的时刻。回到公元3000年前,阻止银河系的破灭。可不曾想到,被其他敌对圣尊得知后,出手扰乱了时间长河,一行人回到了2015年的地球时期。
  • 造反成功的女帝

    造反成功的女帝

    二十一世纪的心理学大师蓝倩倩,胎穿成洪武王朝,云中郡首富的女儿,外表柔弱实际武力值爆表的怪力小萝莉,洪武236年,在“偷听”到当朝权贵觊觎自家财富,自家将要有抄家灭们的危机来临,带着家人开启了逃亡之路,本打算找个世外桃源,做个富贵闲人,无奈到处都是霍乱之象,朝廷奸臣当道,皇室昏聩,权贵争权夺势,洪武上空一片乌云罩顶。“既然退无可退,我有钱,又有粮,我何不争他一争,自己把权力拿在手,驱了这魑魅魍魉,自己定制一个世界”于是蓝家小姐脱掉身上的襦裙,摘掉金钗头饰,穿上铠甲,变成女战士白烨:倩倩,到我们明珠岛来,岛主给你当,你主外我主内。我们一起建一个世外桃源可好?(白岛主:儿呀,我是娶个儿媳,不是嫁儿子,你可别做赔本买卖。)霍庭轩:倩倩,你想争夺天下,我可以帮你,我把霍家军,送你,家业送你,还有我也送你(叮,,!霍家大哥已经提剑前来,准备接受一万点暴击吧!败家玩意!)萌宝蓝冰冰举着小肥手:姐夫好难选呀姐姐!要不都娶过来好了!
  • 美男快放了我

    美男快放了我

    看我上官紫依如何玩转校草美男,小三神马的都给我滚一边。
  • 爱情就是那么回事

    爱情就是那么回事

    因为一个网络游戏而修成正果的爱情,两个截然不同的学历,工作,兴趣爱好的人在一起生活,就像一场战争,不是你退让,就是我退让,不然就是一拍两散。
  • 魅蓝琴声

    魅蓝琴声

    凡间仙山桃花宫,桃树万棵,桃花四季不谢,有妖帝之女,桃尊苏韵儿居于此,天生爱玩,九重天赴宴遇冥尊坐于花圃,弹奏琴声,她心声萌动,上至天,下至地,追随冥尊,为他做尽一切,可却终挽不得他一丝爱怜,修了邪术,坠了邪魔歪道。一万年,她爱了他一万年,也等了他一万年,可最终,他定要魂飞魄散,葬于凡间。“为什么,我等了那么久,你终还是要负我。”她对他大喊道,声音十分沙哑,但还是努力挣托了出来。他一副不在意的神情,根本没有听进去过,他还一心想着他那身归混沌的恋人,手握雷凌剑,杀气重重,一步一步走向她,她吓得窜窜后退,他说:“我并未爱过你,又何来负你一说。”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开在庄园的花

    开在庄园的花

    简约介绍本文为第五人格同人文不喜勿碰不接受!
  • 快穿之原生罪

    快穿之原生罪

    有的人在用一辈子去治愈童年,而有的人在用童年治愈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