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26400000027

第27章 论伊斯兰哲学与美学(3)

佛教则认为,人生之所以苦,根源在于人的欲望,而要摆脱这种苦应从自身着手,通过修心禁欲的方式,达到一种“涅盘”的境界。佛教的这种思维方式在西方哲人的著作中也俯拾即是。譬如,叔本华认为,冲动欲望是生存意志的本质,“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完全可以和不能解决的口渴相比较。但是一切欲求的基地却是需要、缺乏,也就是痛苦。所以,人生来就是痛苦的,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如果相反,人因为他易于获得的满足随即消除了可欲之物而缺少了欲求的对象,那么,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袭击他,即是说人的存在和生存本身就会成为他不可忍受的重负。所以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着”。叔本华认为,对人来讲,最好是不要出生,而已出生了的,最好设法返回到生命以前的状态,因为人生意味着无期的苦役。要得到永久的彻底的解脱,必须采取禁欲的生活方式。他将禁欲行为分为三种:一、放弃性欲。在他看来,肯定性欲即肯定生命和生命意志,而禁欲的第一步就是要否定体现生命意志的性欲。他说:“自愿的、彻底的不近女色是禁欲或否定生命意志的第一步。”二、甘于苦行。苦行是一种折磨意志、压抑意志、使之无法实现自身目标的有效方法,它“表现于自愿的、故意造成的贫苦”。三、死亡寂灭。死是对生命意志的彻底否定,只有“绝食而死”才是超脱痛苦的最终出路。“美的美感那种怡悦的获得是由于我们摆脱了狠心的意志冲动,由此我们可以想象,要是一个人的意志不只是在一些瞬间,如美感的享受,而是永远平静下来,甚至完全寂灭,只剩下最后一点闪烁的微光维持这躯壳并且还要和这躯壳同归于尽,这个人的一生是如何的幸福。”(以上引文均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这种如同佛教“涅盘”的境界中,一切意欲断灭,因而也就无所谓痛苦。显然,叔本华的观点是悲观虚无的,他将彻底否定生命意志作为审美之最高标准也是荒诞的。

儒教虽然肯定物欲,即人的物质利益,但往往将“义”和“利”对立起来并否定物质生产活动本身的社会价值和意义。譬如,子贡问政,孔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将“足食”放在治国的第一位。又如“庶”、“富”、“教”思想也是把人口兴旺、物产丰富列于首位。然而,虽然孔子同时又主张“礼义以为纪”(《礼记·礼运》),试图以伦理道德的力量去抑制人们的物欲,从而达到“义”和“利”的统一,但有时过分强调“义”而贬抑人的正当需求和利益,如“立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未足下议也”(《论语·述而》),“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后来的董仲舒也说:“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汉书·董仲舒传》)此外,孔子还将从事物质生产的广大百姓蔑称之为“小人”。

道家在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一问题上也无法达到中正之美。老子认为,物质生活的进步文明是产生堕落的根源,因此主张实现“素朴”,让人类社会退回到原始状态(《老子》第八十章)。庄子则主张个性不受任何约束的绝对“自由”,不仅将物欲而且将仁义等社会伦理规范也视作有害于人的本性(见《庄子·大宗师》、《骈拇》等),他崇尚与世隔绝的“神人”、“真人”、“至人”、“仙人”以及所谓“支离其形”、“支离其德”者(《庄子·人间世》)。当然,在中国也讲“中”,以“中”为思想方法源于尧舜的“允执厥中”。它意在倡导做事情要把握合适的“度”。但在后来的实践中却产生了一些悖反的二重结合,如高尚与庸俗、进步与保守、奋勇与怯懦等。这种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儒道释文化自身的不足。儒家“折中”,道家“守中”,释家“中观”,其本意在克偏求正,但在认识论上却都偏于一方。儒家偏重人我的价值联系;道家偏重主体的超越,傲睨万物;释家则偏重万物虚无、正觉至上的价值观。正如一些中国学者所指出的,在中国思想史中,“中庸是未完成的真理,待努力的理想。它既不是‘绝对’,又不是‘普遍’,更不是‘本源’。它只是中正平易的日常行事之道。愚者不及,智者过之;不肖者不及,贤者过之。但既是理想,就有其超越性,所以也要修炼、攀援,所以又是‘鲜能’的;而既然未完成,它就不是‘封闭性’,而永远不可穷竭,永远有望臻至。这就叫‘极高明而道中庸’。然而它的不彻底性、易扭曲性也就埋伏在‘不完美’之中,很可能从此走向自己的反面……而又由于‘中庸’本身这种经验性、庸常性或平易性,更出于中国人‘人本位’文化的务实趋善性、经世致用性,‘中庸’往往不能竭力去求索,臻至‘高明’而拘囿于自身,甚至违背自身,迟滞、迂执、封闭,弄得‘既不中庸,又不高明’。重人轻物,重实轻虚,重内轻外,重行轻思……都不是‘度其两端而执其中’的中庸……这样中国人就很难接受‘为真理而真理,为科学而科学’的独立精神、自由原则,而因其追求利用厚生的‘短期效应’而丧失科学或真理自身的高明博厚,以及其固有的多元价值。中国哲学、逻辑学不够发育,中国科学、基础理论逐步走向落后、衰微,中庸之轴容易摆向偏狭的实用,庸凡的功利也是重要原因”(萧兵:《“中国”之名,“中庸之道”,“中和之美”,为什么能持久?——中国思想史单元研究的初步尝试》)。

(三)人性美

伊斯兰美学的第三个核心内容是人性美。安拉创造了大地上的一切事物,进而说人是他在大地上的代理者:“安拉对众天使说:‘我必定在大地上设置一个代理人’。”(2:30)这个代理人便是安拉造化的第一个人——阿丹。安拉不仅赋予人以优美的形象:“他曾创造了你,然后,使你健全,然后,使你匀称。”(82:7)“他以形象赋予你们,而使你们的形象优美。”(40):64)而且更重要的是赋予人以思辨能力:“他以智慧赋予他所意欲的人;谁禀赋智慧,谁确已获得许多福利。”(2:269)人因为有了思辨力便能发现和感知安拉的迹象,从而敬畏和信仰安拉,按照安拉的意欲遵循正路,焕发出人性美的活力和光芒。伊斯兰人性美的内涵包括“认主独一”、行善、坚忍、求知和奋斗等基本内容。“认主独一”是人性美的首要前提。拜物、拜金、拜偶像的人,其人性必然扭曲甚至异化。行善才能抵御各种邪恶,克服人类自身的种种弱点。坚忍才能不畏艰难困苦,接受安拉对人类的考验。求知才能启迪心灵,激发智慧,参悟到宇宙中安拉的大能和安拉造物的美好。奋斗才能充实自己,不断为建立伟岸高贵的人性之塔添砖加瓦,从而实现自己崇高、远大的理想。《古兰经》说:“他们是为求得主的喜悦而坚忍的,是谨守拜功的,是秘密地和公开地分舍我所赐给他们的财物的,是以德报怨的。这等人得吃后世的善果——常住的乐园,他们将进入乐园。”(13):22—23)“能以自己的财产和个人生命为主道而奋斗的人,这等人,确实是诚实的。”(49):15)另外,根据《古兰经》和“圣训”教诲,伊斯兰所弘扬的人性美还包括:诚实践约、自律节制、团结协助、谦虚戒骄、尊老爱幼、民主协商、耿直公正、清洁卫生、以礼待人等等。

伊斯兰认为,人性美是安拉赋予的。“你们应当趋向正教,并谨守安拉所赋予人的本性。安拉所创造的,是不容变更的。”(30):30)而基督教的“原罪”说则认为,人与生俱来的是罪性,罪性是人的本性,它是邪恶和苦难的根源。人无法摆脱原罪,因此才有基督甘负十字架牺牲自己来为人类承担苦难的悲壮“圣迹”。虽然基督教也推崇善良、公正、同情和友爱等美德,但不曾提出像伊斯兰一般的完整的人性美,有时甚至把一些美德极端化。如《圣经》教导人们“彼此相爱”,但又主张“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左脸,连右脸也转过来让他打”。(《新约全书·马太福音》5:28)这显然扩大了爱的范畴,却有悖“公正”的原则。按照基督教神学的观点,耶稣基督为了爱,亲自降至人间来体验苦难,为了爱世人而遭受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屈辱,忍受着极度的痛苦和折磨,最终以自己的死为世人赎罪,这也有违“公正”,因为《古兰经》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谁也不能为别人担当罪过。

佛教则把人性看作是一种虚无的东西。佛教认为,人由五蕴,即色(物质、肉体)、受(喜怒哀乐)、想(理念活动)、行(意志活动)、识(统一前几种活动的意识)组成,但五蕴是无常虚幻的,最终要分离消散,归于寂灭,人并没有一个真实的本体实在。因此人性的本质是无,是空。禅宗甚至认为佛性即是人性,佛从自身求,不须向外觅,只有直指本心,便能顿悟成佛。由此而知,佛教虽然否定经验世界的美,但却崇尚超验世界的美,即“涅盘”、“净土”之美。这种以寂灭为特征的至乐至美心理境界具有“常、乐、我、净”等体验,其间,贪欲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这是一种超越人生和世俗的大美大乐。“净土”是大乘所说的众佛居所,相对众生所住的“秽土”而言。关于净土之美,宋延霆《万善同归集》所引《安国抄》有“二十四种乐”之说,所引《群疑论》有“三十种益”之说,这是一种世人不及的彼岸的、超验的美。佛教虽然也讲节制欲望和行善积德,但节制欲望变成了戒律,戒律变成了禁欲,从而否认了人性合理的需求,而行善最终又因佛教缺乏入世精神,仅追求出世的无欲无念境界而变成没有实践基础的高空操作。因为就行善的本质而言,也是人的一种欲望,一种向上至善的欲求。如果说,基督教认为苦难是铸造高尚灵魂的场所,那么佛教则认定超越自我的“涅盘”是人性美的最高境界。

儒家则主张以“仁”为核心的人性美,但“仁”在《论语》中意思过于宽泛且缺少信仰上的根基而变成一种空洞的理想和说教。儒家美学的创始人孔子继承和发挥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礼乐传统,以“仁学”作为儒家美学的理论基础,把“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译注》)看成是实现仁学、完善人性的必由之路。但孔子人性审美观受其恢复周礼的最终目的的制约,有明显的保守色彩。孟子继承了孔子关于人性美的思想,即把人性和审美相联系。他说:“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孟子译注》)在他看来,人性也可以成为审美对象。他认为,人应当自觉地培育自己的善的本性,以养成一种“浩然之气”,这种“气”“至大至刚”而“塞于天地之间”,“配义与道”,乃“集义所生,”(同上)一旦修炼成功便可达到“大”、“圣”、“神”的境界。孟子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同上)。这显然将人性美过于神化。对儒家美学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易传》则通过解释筮文来描述儒家的美学思想,并且采用了与阴阳术相关的隐喻、象征手法来突出人性的生命运动并视之为美。如:“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道家则把“仙真”之美当作人性之美,提出人性完美的三种表现。一为“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南北真经·大宗师》)真人傲世出尘,于世无争。二为真人应“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庄子》)能以永年之术龟鹤遐龄。三为“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息之以踵,众人息之以喉”。(《庄子》)由此可见,道家倡导的是超功利、超世俗的人性美,其结果是将人性扭曲和异化,遁入追求不死、羽化成仙的歧途。

四、结语

通过伊斯兰美学与诸宗教哲人美学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伊斯兰所倡导的和谐美、中正美、人性美是建立在“认主独一”信仰上的审美观。它是宗教和现世、宗教和美学结合的典范。三种美相辅相成,构成互动关联、欢愉向上的美学共相。伊斯兰美学所研究的对象之广、范围之宽、基础之厚实及目的论、方法论之科学往往是其他美学所不及的。其他美学往往只把艺术形式作为美学研究对象,如传统美学认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甚至否认美的作用和意义,如“美之性质,一言以蔽之,曰: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已”。(王国维:《古雅之美在美学上之位置》)“美没有什么用处,也不要刻意的修养”。(《弗洛伊德谈美文选》)更有把人作为美的崇拜对象者,如尼采说:“在美之中,人把自己树立为完美的尺度;在精选的场合,他在美之中崇拜自己”。(《偶像的黄昏》)事实上,中西美学各流派都无从真正把握美的本质。由于对美是谁创造的、为什么要创造等重大问题缺少宏观而深刻的哲理反思,因此无法建构像伊斯兰美学这样宏伟、完整的美学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哲学史纲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2)E·G·怀特:《重大的分歧》,美国,1988年。

(原文刊载于《回族研究》2004年第1期)

同类推荐
  • 佛教的故事

    佛教的故事

    《佛教的故事》本书力图通过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佛教的产:尘及在中尉的弘扬。著者在参考了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从历史、文化和艺术等多种角度来探索佛救,以故事形式讲述佛教,使读者真切感受佛教文化的博人精深。
  •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先生终生不做官,不取财,不搞华而不实。对于平凡的世界,他更强调不平凡的人生学问,“这学问不为自己,专为我们中国文化做一点点贡献。”在这位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当代港台新儒家中的重镇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儒者的真情真性与一份儒家的生命力量。
  • 星云日记30:人生的马拉松

    星云日记30:人生的马拉松

    本书为“星云日记”系列的第三十册。收录星云大师1994年7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的日记,分为“一句话”、“人生的马拉松”、“有承担才有进步”、“新气象”四部分。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日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
  • 其心无住

    其心无住

    《其心无住》是《降伏其心》与《善用其心》的续集,也是我出关十年,开山创建东华寺的心得感悟和修学佛法二十余年的总结。出版此书旨在阐述自己的学佛观点,获得广大学佛者的指正。佛法浩如烟海,虽修学二十余年,仍难得法乳一滴。但终究有所感悟,正如三本书名所示,降伏其心为善用其心,用过不执著,不留恋,更不留痕迹,故、名“其心无住”。要将身口意之用发挥至极限,需先降伏身口意,继而善用身口意,最终达至过后无痕。其心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大时包太虚,小时不容针。成事由其心,败事亦由心。其心被动为奴隶,其心主动成主人。其心不降,是懦夫。降之不善用,为愚夫。事过执著,留恋不舍,乃凡夫。其心降伏,善用且无住,则圣人成矣。
  • 当代人间佛教思潮

    当代人间佛教思潮

    本书包括:绪论、现代思潮与东亚佛教的“人间化”、当代中国佛教思潮、人间佛教的诞生与太虚思想、人间佛教的崛起与印顺思想等11章内容。
热门推荐
  • 银幕春秋

    银幕春秋

    自童年在清华校园两棵树间的一块白布上,第一次观赏过光与影的艺术后,至此终生追逐于银幕之间,乐此不疲。每闻佳作,必先观之,后藏之。半个多世纪来,每遇寂寞,总有影片陪伴。李翰祥、侯孝贤、吴宇森、杜琪峰、成龙、冯小刚、张艺谋、姜文、陆川、徐峥,早成心中之爱。从好莱坞到横店,从华纳到华谊,从奥斯卡到百花,从南加大到北影学院,从斯皮尔伯格到李安,从玛丽莲梦露到刘晓庆……本书以一个观影人大半生的体验,讲述了许多关于梦想、关于忧伤、关于欢乐的那些人生故事。黑暗的影院,永远是一片创造梦想并收录记忆的地方。
  • 开店必赚:门店销售业绩倍增的秘诀

    开店必赚:门店销售业绩倍增的秘诀

    本书介绍了开店选址、装修、经营店铺,甚至做人办事等方方面面和开店有关的基础知识,揭示了如何开一家必赚店铺,以及让门店利润倍增的秘诀。
  • 网游之见习天神

    网游之见习天神

    读者们见过了传统网游,见过了网游穿越异界,那么,你们见过异界穿越网游么!林立,安德鲁大陆的唯一一名圣域巅峰,自创魔斗术,当他在空闲风暴中意外跳出自己所在的微观世界,穿越到了《混沌》这个游戏中,力量全失,这个异界的最强男人究竟会在这个游戏世界上演何种惊天动地的故事?我是11C,我也是怪物。玩家是我的敌人,11C的装备都免费给我。我可以给你们发任务,但我却不给你们报酬。要来组团杀我?来吧,我林立没怕过谁!因为,在这里,我就是天神!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你的记忆还好吗

    你的记忆还好吗

    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青春是一本书,我想只有慢慢翻过,才知道其中的酸甜,记忆里的她,是否一切安好。
  • 还安风

    还安风

    追思昔日,借一盏烛火,书写这大好年华,常伴皎月,把酒言欢,冬深春浅。事实上我也经常难以下笔,毕竟灵感甚少,不过在无聊的时候,可以在窗前构思,乐趣由此而生。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快穿之当大佬看上反派时

    快穿之当大佬看上反派时

    快穿系统文,男强女强1V1,简介无能,日后再补。
  • 遍行山水顾及你

    遍行山水顾及你

    抬眼遥望洁云云形朵朵都是你抬手题诗长短句句意句句都是你江山如画画上映然处处都是你【没有理由让你爱我,但我会一如既往爱你,在你看得到看不到的地方】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