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944200000092

第92章 附:注 释

第14题

(1)扎那日根峰(5550米)。

(2)《汉谟拉比法典》,石雕,它刻在一根黑色的玄武岩柱上。此柱高2.25米,上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0米,作者不详。

1901年12月,由法国人和伊朗人组成的一支考察队在伊朗西南部的一个叫苏撤的古城旧址上,进行发掘工作,发现了《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是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古巴比伦王国(约公元前30世纪—公元前729年),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约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的版图内,距今约有5000年左右,这里的人们建立了国家。到公元前18世纪,这里出现了巴比伦王国。这个巴比伦王国在这个平原上,发展了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国家,颁布了第一部法典,流传最早的史诗、神话、药典、农人历书等,是西方文明的摇篮。

《汉谟拉比法典》现存于法国巴黎的卢浮宫。《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所发现最早的成文的法律条文,是人们研究古巴比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极其重要的文物;同时,它还是古巴比伦的代表,尤其是因为古巴比伦流传下来的艺术品十分罕见,所以这个石雕就显得更加珍贵。

这个石碑的雕刻比较精细,表面高度磨光。石碑上刻满了楔形文字,全文282条,共3500行,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制度,都作了详细的规定。法典的上部的浮雕,是巴比伦人的太阳神和正义神沙玛什正向汉谟拉比国王传授法典。太阳神和正义神形体高大,胡须编成整齐的须辫,头戴螺旋形宝冠,右肩袒露,身披长袍,正襟危坐,正在授予汉谟拉比象征权力的魔标和魔环。汉谟拉比头戴传统的王冠,神情肃穆,举手宣誓。太阳神的宝座很香古巴比伦的塔寺,表示上面所坐的是最高的神。

(3)莫扎特(1756—1791)1756年1月27日,摸着特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一位宫廷跃式的家庭。他的父亲奥波德是那座城市中宫廷大主教乐团的小提琴手,也是一位作曲家。他母亲也酷爱音乐,会拉大提亲和小提琴。莫扎特有很多兄弟姐妹,他是家中第七个孩子。

他三岁时,就显露极高的音乐天赋,4岁跟父亲学习钢琴,5岁开始学作曲,6岁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做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获得了成功。7岁到17岁,他和父亲先后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等国,作为十年的旅行演出,均获得成功。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有机会接触到了欧洲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的歌剧、法国的歌剧、德国的乐器,有接触到了作曲家巴赫、马蒂尼、萨马蒂尼等,跟他们学习作曲技术,这使他以后能够成为那个时代在创作上风格最广泛的一位作曲家。这一时期,他已经创作了不少作品。

17岁到24岁,莫扎特返回萨尔茨堡,,在父亲的辅导下,弥补被中断了的音乐与文化的学习;同时,利用旅行中获得的大量素材,创作了不少作品。这时,已经成人的莫扎特,对自己的卑微的奴隶地位感到不满。为了争取自身的自由,他经过激烈的斗争,终于在29岁那年,获得了大主教的同意,又跟母亲进行了两年的旅行演出。为了另谋职业,以便永远离开萨尔茨堡,他先后在慕尼黑和曼哈姆教学、演出,进一步加深了对不平等制度的认识和体会。25岁到35岁,莫扎特无法忍受大主教的凌辱,毅然向大主教提出辞职,到维也纳谋生。他是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摆脱宫廷和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作曲家。但是,以后他虽然名义上是一位自由作曲家,实际上仍然无力抗争封建社会对他的压迫。生活的磨难,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8岁那年,他参加了“共济会”(也叫“兄弟会”,是拿破仑在埃及创建的宣传自由、平等、兄弟三爱),是维也纳第八支部的成员。他热心参加了这个带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色彩的秘密宗教团体的活动,对它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有强烈的共鸣。在这种思想的启示下,他写下了许多作品。贫困中莫扎特,由他的学生卡尔·利希诺夫斯基公爵带领他,到柏林、德累斯顿、莱比锡等地演出,虽然轰动一时,都未能解决他的经济困境。1791年12月5日莫扎特病逝,享年36岁。

莫扎特是神童,是旷世之才。但在大主教眼里,他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奴仆。因此,他才和大主教决裂。莫扎特写作之轻松和神速,是他同时代的人和后辈人,都把他看成是无师自通,不学而成的天才。他一生从未得到正式的教师指导。天才是不容否定的,当然,也离不开他的勤奋。他一生共写了22部歌剧、41部交响乐、27部钢琴曲、6部小提琴曲,还写了大量的各种体裁的器乐和声乐作品。

(4)《第三十九交响曲》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尔写的41 部交响曲其中的一部。这部交响曲写于1788年,是作者向青年时代的告别辞。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柔板砖快板。第一章的主题是一首优雅的带有圆舞曲特征的歌唱行快板。戏剧性长长的引子,富于庄严而雄壮的气氛。其主题深沉而匀称地近似进行曲态势,弦乐器地震颤不安与管乐器的音响进行对比,增强了戏剧性气氛,突出了少年时代心态的英雄是主题。之后,是十分丰富的展开,比乐队合奏形式迸发出来的主题辉煌无比,更有着层出不穷的想象与变化。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他继续保持乐观的情绪,似跳舞一样地悠闲地抒情歌唱。最后,乐队奏出热情奔放的旋律。

第三乐章:小节舞曲。乐队开始奏出雄壮的凯旋式的主题,中间木管奏出一首奇妙迷人的田园诗。

第四乐章:快板。活泼轻快的第一主题轻轻奏出后,整个乐队合奏加入进来,舞蹈性的第二主题,随之充分表现出来。如果说舞蹈性的因素在第一乐章,发展为英雄气概的话,那么,这一乐章舞蹈性的主题则加快的发展和传递着这种少年英雄心态和英雄气概。

整个曲子:自始至终贯穿着舞蹈性的节奏与旋律,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充满自信。

(5)刘天华(1895—1932)1895年2月4日,刘天华生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14岁那年,他去常州中学读书期间,曾参加学校的军乐队的训练和演出活动,开始接触西洋铜管乐。1911年的辛亥革命,那年他正16岁,便回到江阴,参加了“反满青年团”军乐队。19岁那年,他先后在江阴和常州的中学教音乐。20岁那年,父亲逝世,他又失业和患病,仍自学二胡。他的处女作《病中吟》,便是在这个时候创作的。第二年,他被江苏省立五中,聘为音乐教员,并在该校组织了丝竹部和军乐部两支乐队。在这段时间,他专心向江南的民族音乐家周少梅学习二胡,向沈肇洲学习崇明派琵琶的全部《瀛洲古调》的演奏,甚至利用暑假跑到河南向高人学习古琴,沿途还一路寻访民间艺人,采集各处的民间音乐。26岁那年,刘天华到上海参加“开明剧社”乐队,在江阴组织“同学研究会”。27岁那年,刘天华先后任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导师、北京女子高师和国立艺专音乐系科的二胡、琵琶、小提琴教授。他的学生有曹安和、王君仪、韩华、萧伯青、吴伯超等。在任教期间,他还跟随俄籍教授托诺夫学习小提琴,同时悉心钻研西洋音乐理论。32岁那年,他发起成立了国乐改进社,编辑出版了《音乐杂志》(共10期)。另外,他经常将卖唱艺人请到家中,记录他们演唱、演奏的曲调,并给与报酬。他留下了两部《佛曲谱》和《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两部遗稿。1932年5月底,他在北京天桥搜集锣鼓谱,不幸染上了猩红热,于6月8日去世,享年37岁。

刘天华一生共创作了10首二胡曲,3首琵琶曲,一首丝竹琴曲;编有47首二胡练习曲,15首琵琶练习曲,还整理了12首崇明派传统琵琶曲,其中他改编的《飞花点翠》,于1928年由高亭唱片公司录制成唱片,现已成为琵琶经典乐曲。刘天华也是第一个采用近代记谱法,编辑了京剧《梅兰芳歌曲谱》的人。

刘天华一生致力于改进音乐。“五四”时期,在“平民教育”、“平民文学”等民主思想影响下,他反对音乐称为“贵族们的玩具”,提出音乐“要顾及一般民众”。他珍视中国民族音乐的传统,但不赞成抱残守缺的“国粹主义”,认为发展国乐,“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国有的精粹,另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合与合作中,打出一条新路来。”

刘天华认为音乐的重要目的,便是在表达人的感情,以使听着感动。他提到二胡的音乐时便说:“不论哪种乐器哪些音乐,只要能给人们精神上些少的安慰,能表示一些艺术的思想,都是可贵的。”这种音乐寄寓平民的思想,实与当时的“五四”时代的白话文运动,有着相同的精神。他希望一种“能唤醒民族灵魂的音乐”。这种思想与刘天华的爱国心相结合。

(6)《光明行》是江苏江阴音乐家刘天华于1931年写的一首二胡曲。作者在写这首曲子的时候,内心非常悲痛:幼女夭殇、次子病故、经济拮据等。作者就是在这种挫折和不幸的逆境中,完成了这首曲子。当时,也正是中国革命走向低潮的时候。

全曲共分四段,另有引子和尾声。

在引子中,可以听到坚定整齐的步伐行进曲,然后出现了小军鼓似的敲击节奏和昂扬音调。

第一段和第二段,进行曲风格的旋律,流畅舒展,乐曲由一种内在的被压抑的热情,发展为更加开朗的和富于自信的新的音乐形象。

第三段和第四段,其音乐曲调,犹如人们踏着的矫健的步伐,昂首阔步地前进。

在尾声中,情绪发展到高潮,音乐更加热烈。

从整个全曲看:作者把自己的痛苦深深埋在心底,给人的感觉是气势磅礴和生气勃勃的音乐形象,反映了作者锲而不舍、不断求索、勇往直前、憧憬未来的进取精神和对光明前途的乐观自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盼望中国能走向光明的共同心声。

(7)噶尔岗日峰(6513米)。

(8)多勒柬陇巴峰(5850米)。

(9)罗丹(1840—1917)1840年11月12日,生于德国一个贫穷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警务信使,母亲是穷苦的平民妇女。罗丹从小喜爱美术,其他功课却很糟糕。在姐姐玛丽的支持下,父亲把他送到巴黎美术学校,姐姐玛丽靠自己挣得的工资,来供给弟弟食宿费;因次,罗丹从小就深深敬爱他的姐姐。14岁时,他跟贺拉斯、勒考克雪画。勒考克是一个普通的美术教员,但一开始就鼓励罗丹忠实于真正的艺术感觉,而不要按照学院派的教条去循规蹈矩。也许正是这种教导,影响了罗丹的一生。在此期间,他常去罗浮宫临摹大师的名画。由于买不起油画材料,罗丹转到了雕塑般,并从此爱上了雕塑。勒考克又介绍她到当时法国著名的动物雕塑家巴耶那里去学习,使他受到良好的基础训练。在渡过三年艰苦而勤奋的学习之后,罗丹踌躇满志,准备投考巴黎美术学院。他一连考虑了三年,都未被录取。姐姐因失恋进了修道院,后因病去世。罗丹的精神,在双重的打击下,彻底崩溃了,他也进了修道院。修道院院长埃马尔,看出了罗丹的心思和才华,劝他还俗,去继续从事雕塑事业。这样,罗丹又回到了勒考克的身边,开始了边工作边自学奋斗生活。后来,罗丹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创作雕塑五年。35岁时,罗丹游历意大利,深受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他的作品,都有新的创造,但受到法国学院派的攻击。罗丹对《地狱之门》186件雕塑作品的设计,因当时官方的阻挠,而未能按计划实现,只完成了《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他善于利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他一生作了大量的速写,别具风格,且有《艺术论》传世。罗丹一生创作的雕塑作品有:《青铜时代》、《加莱义民》、《雨果》、《巴尔扎克》、《亚当》以及《地狱之门》里的《思想者》、《夏娃》、《吻》。1917年11月17日,欧洲两千多年来传统雕塑集大成者、20世纪新雕塑艺术的开创者、法国雕塑家罗丹逝世了,享年77岁。

罗丹在创作上,注意光在作品表面的表现,将其所要展现的思想内涵,融入到作品中去,使雕塑艺术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语言。人们在思想上所感受的内容,要远远超过视觉感受。这一艺术思想正是大师米开朗基罗洛晚年苦苦追求的,而经过三百年后,第一次在罗丹的《塌鼻男人》得以成熟的展现,并贯穿其一生,成为它们的灵魂和魅力的源泉。一次而论,罗丹是最杰出的浪漫主义雕刻大师。然而,他的伟大,还在于他的深刻思想;他没有浪漫主义那些弊病,肤浅的人热情,空洞的夸张,虚假的内涵。他的作品,既有动人之情,又有其人之思,使我们得以神游于心灵的波涛和生命的高山。由此观之,罗丹又超越了浪漫主义,超越了门户派别,超越了时代和区域,成为历史星河中最璀璨的一颗巨星。他同情底层劳动人民,热爱自己的祖国,将其毕生精力,投入到对艺术执着追求和人生种种痛苦的苦苦的思索中去。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文学史山歌地位。罗丹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塑“三大支柱”。

(10)《思想者铜像》是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于1880年—1900年的作品,原作是《地狱之门》组塑的一部分,后来翻模铸造成铜像,现存于法国巴黎的罗丹美术馆中。

《地狱之门》取材于但丁的《神曲》,《思想者》是《地狱之门》里的一件作品,是罗丹用以象征但丁的形象的。但丁是意大利诗人,因参加党派斗争被流放。后来,他感到党派斗争毫无意义,就退出政治舞台,集中精力写《神曲》(1307—1321)。

在十几年饱经忧患的政治生活中,他目睹了教皇政治的黑暗,封建政治的无政府之状态,以及新兴资本主义关系所产女生的罪恶。这些情况在《神曲》中都有所反映。

《神曲》是以宗教劝世的形式写成的,集中世纪神学、哲学、科学思想的大成,但也表现了新与旧的矛盾斗争,显示了文艺复兴思想的新的萌芽。《神曲》内容中新旧因素的矛盾,是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矛盾的具体反映。因此,恩格斯说:“他是中世纪最后一个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神曲》共分三部分:《地狱》、《炼狱》、《天堂》。作者通过这三种不同的幻想境界的旅行,展示出中世纪社会生活和思想意义。在许多事件的描述中,但丁提出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领他游地狱和炼狱的是他所崇敬的罗马诗人维吉尔,引他走上天堂的是他理想中的爱人贝亚德采丽。贝亚德采丽在这里作为一种光明、爱情、前进力量的象征。

但丁把地狱设想为九层、炼狱为九层、天堂为九层。

九层地狱的苦况是愈下愈深,其中住有形形色色的罪人,在受着十分严厉的刑罚。

炼狱是罪恶较轻的人修炼的所在。他们经过净火的焚烧,断除罪根,便可以升天。

炼狱的上部是天堂。天堂是幸福的精灵的住所。

九重天以外是上帝的天府,境界十分庄严、美丽,充满了光辉、欢乐、挚爱,表现了作者浓厚的中世纪思想。

《思想者》既是但丁的象征,又是作者创作的里程碑,那么,作者在塑造这个形象时,就花费了很大的心血。他认为:要“给石头以思想”。他还认为:但丁是思想和智慧的代表。开始塑造但丁时,让他穿着衣服,是一个思想家,命名为《诗人》。后来,让他一丝不挂,代表的是“人类的赤子”,不为任何尘世欲念所动摇,为人类的命运苦思冥想。他同情、怜爱、关心人类。

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男子:这个巨人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颌,默视下面发生的悲剧。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拳头触及嘴唇的姿态,表现出一种极其痛苦的心情。他沉入在一种渴望地绝对地冥想之中,努力把那强壮的身体地抽搐,弯压成一团。他的肌肉非常紧张,不但在全神贯注地思索,而且沉浸在苦恼之中。他注视着下面所演的悲剧。他同情和爱惜人类,但不能把那些犯罪的人下达最后的判决。所以他怀着极其矛盾的心情,在那深刻的沉思中,体现出了伟大诗人但丁内心的苦闷。这种苦闷的心情,通过对面部表情和四肢肌肉起伏的艺术处理,生动地表现出来,例如那突出的前额和眉弓,使双目凹陷隐没在阴影之中,进一步增强了但丁沉思苦闷的心情。再如那紧紧收屈的小腿肌肉和痉挛弯曲的脚趾,极为有力地传达了这种痛苦的感情。

罗丹说:“一个人的形象和姿态必然显露出他心中的感情,形态表达内在的精神。对于懂得这种看法的人,裸体是最具有丰富意义的。”

这尊雕像,作者用现实主义的的手法,表达了诗人但丁的人文主义思想,对中世纪宗教的封建的罪恶有所揭露,对人类所遭受的苦难给予极大的同情;同时,他内心的悲痛也充分地流露了出来。

(11)《第四十一交响乐》是奥地利作家莫扎特41部交响乐其中的一部。这部交响乐写于1788年,是迎接未来的号角,是下一个世纪的先声。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活泼的快板。一开始,便进入了第一主题,一个是庄严而英勇的号召,另一个是温柔安谧的沉思,进行曲的节奏,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而音乐中充满了灿烂的光辉。在音乐结尾,这个英雄形象更加鲜明。

第二乐章:是如歌的行板。不安的节奏,不谐和的音响,音量的急剧变化,瞬间聚起了愤怒的声音。这时,音乐时而沉静凝思,时而激动不安,对比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在乐音中,达到了最紧张、最悲壮的程度。

第三乐章:小快板、小步舞曲的形式。如果说前两个乐章的情绪,更多地是处于亢奋激动之中,那么,这第三乐章出现了片的舒缓和安定。这是挺进中的短暂休息,还有更严峻的路在等待着人们。

第四乐段:很快的快板。这首交响曲的英雄主义性格,在最后的乐段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他展现出了胜利的光辉景象。因此,人们称这个乐章为胜利的赞歌。

在古带传说中年,有个人类的保护神和救世主。他就是希腊神话中的主神“宙斯”。在古罗马神话中,“宙斯”也称“朱庇特”。主神“朱庇特”不仅出现在造型艺术中,而且还出现在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同样,他也出现在音乐作品中。他就是莫扎特的《c大调第四十一“朱庇特”交响曲》。

这部作品是作者一生中最后创作的一部交响乐。这部交响乐庄严、雄浑,其内容是多方面的,但占据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英雄主义和英雄气概。这部交响曲规模宏大。基本主题连续不断地有利地发展,在鲜明的对比中,显得特别突出。其中各章之间是对比的,而每一章本身的回答也是对比的。这种内在的对比和冲突,是以富有力的音乐形式表现出来的。

从整个曲子看:气势磅礴、宏伟壮观,是一部史诗般的艺术杰作。因而被柴科夫斯基称为“交响音乐的奇迹之一”。作者在这部交响乐中,更多的是表现了一种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进取精神。

(12)《闲居吟》,是江苏江阴音乐家刘天华写于1928年的一首二胡曲。这一年,国乐改进社成立了,他的心境比较愉快,但面临不少困难,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期望与牵挂(见于第三乐段和第五乐段音乐)。

作品篇幅较长,共分五个乐段。

第一乐段:慢班,提纲挈领,具有概括性,既为全曲定下了基调,又为一下几段的发展提供了“基因”。一开始,是一段如歌的旋律,缓慢、悠闲,愉悦之情,如流水般地从心中流淌出来,富有诗情画意。

第二乐段:节奏较快,情绪活跃、跳荡,与第一段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三乐段:节奏转为缓慢,反复吟唱,饱含着对社会、对事业、对理想的思索。这一乐段,给人一种神思恍惚之感,似乎悠闲中隐含着忧郁。眼前虽然暂时安乐,前景如何,自己的愿望能否顺利实现,一切都还未能预料,显示了作者难以排解的思绪。

第四乐段:是一个轻巧、诙谐的小快板乐段,其旋律推进,比第二乐段更跳跃,情绪活跃而轻快。

第五乐段:是第三乐段部分地再现。第三乐段在全曲的中心地位,在这里又得到了证实。

结尾的三个泛音,幽远隽永,回味无穷。而情绪更加平静,乐曲渐慢渐弱,在梦幻般的意境中结束全曲。

从整个曲子看:旋律清妙动听,体现了作者返璞归真、怡然自得的情绪;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事业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憧憬。悠闲中缺少欢乐,安居中显得空虚。这便是当时作者的处境、感受、心态。

(13)岗巴曲峰(6361米)。

第50题

(1)雀儿山一峰(6168米)

(2)毕加索1881年—1973年)西班牙画家、雕塑家、剧作家、诗人,是现代画派的创始人,西方画派的主要派代表。他的父亲是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对毕加索影响很大。

毕加索1881年10月25日,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

19岁到23岁时,毕加索来往于西班牙和巴黎,后来,定居于巴黎,住在著名的“洗衣坊”。这时,他的作品受到在巴塞罗那大行其道的象征主义的影响。

24岁到26岁时,他结识了马斯蒂等人,其绘画对象有蓝色的乞丐、瘦弱的小孩河悲戚的妇女,转向街头艺人、杂耍艺人、及风华正茂的妇女。

26岁到30岁时,他从德兰的非洲面具中得到启发,其作品一直受到非洲面具的影响。然而,整个时期,仍受塞尚的影响。

30岁到34岁时,他的立体主义体验达到顶峰雅克·比斯这样评论他:“作品由素描建构,色与调弱化到最起码的灰色与浅暗橘红色;形体是几何图形化与综合而成的,造成即近压抑其可辨身份的效果,闯出桎梏,最终与形体剥离。”

34岁,战争使立体主义画家分道扬镳,各奔前程。毕加索重拾自由与个人在彩色上的品味,还有那旺盛的精力,无论从风格与绘画对象上,他的“立体派印象”创作得更加自由。纵观,他的作品,并未把自己局限于立体主义。

35岁到36岁时,他的作品是自然主义的。

37岁时,他的作品是现实主义的。

37岁时,毕加索移居意大利。

38岁时,他与俄罗斯芭蕾舞演员奥尔贾·科斯洛娃结婚,婚后诞生一子。

40岁到45岁时,他继续制作立体主义作品,其间也创作现实主义作品。

45岁到53岁,毕加索进入超现实主义时期。

52岁到53岁在逗留西班牙其间,创作了牛首人面的怪作品。在46岁那年,邂逅了极年轻的玛丽·泰雷丝·******。她成为她的模特儿。且为他诞生了儿女玛姬。此时,毕加索并没有与妻子离婚,却又与一名热情的女画家兼摄影师多娜·玛儿同居。他为马尔画过几张画。他们的关系维持了差不多十年。在大奥古斯丁路的新工作坊里,毕加索创作了大型作品《格尔尼卡》,其间做了许多筹备工作。

62岁时,他结识了法兰丝娃·季洛,与她在在昂来布的米迪同居。

64岁时,他在瓦洛里斯,绘画了一系列静物画,并制作陶瓷。他的儿子于1974年出生,1949年又诞生了女儿帕洛玛。他的作品除了显示这种简单家庭生活的快乐之外,还表达了他对政治的承担。

65岁时,他绘制了《骸骨的藏室》。

68岁时,他创作了《为祖国而死的西班牙》。

75岁时,法兰丝娃·季洛带着两个孩子离开了毕加索。毕加索在瓦洛里斯结识了杰奎琳·罗克,之后,他便与这位女人共度晚年。

19073年4月8日,92岁的毕加索逝世。在最后的13年里,他就创作了1000多件作品。

毕加索的作品,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是惊人的。他一生共创作了大约六万件到八万件作品,他是一位天才的艺术家。他从西班牙来到巴黎,开始了他一生辉煌的艺术发现之旅。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他的盛明不仅因为成名甚早的《亚威农的少女》、《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有关,更因为他充沛的创作力和多彩多姿的生活。他给人类留下了大量的多层面的艺术作品,除了绘画、素描之外,还有雕刻、陶瓷、版画、舞台服装等造型艺术。

毕加索始终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除了他那让人倾倒和折服的过人才华,他为自己的妻子、情人、孩子们画过许多画,他的家人对这位天才画家的评价,却褒贬不一。他在绘画成就上可谓登峰造极,但家庭私事却龙得一塌糊涂。他的悲惨故事世人皆知。他的遗孀杰奎琳·罗克是自杀身亡的;他的一位情人玛丽埃·德莱塞亦是,她为他生下了女儿玛雅;他的孙子巴勃里多,在杰奎琳·罗克将他赶出爷爷的葬礼之后,也是自杀而死。巴勃里多的姐姐马里娜,在两年前就写一写回忆录,披露自己的少年时代,并把一切过错归咎于毕加索。

毕加索把自己收藏的作品,包括他自己的作品和朋友的作品,都已经捐献给了法国政府。法国政府在巴黎建立了毕加索博物馆。毕加索是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辉煌。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收藏在卢浮宫里的画家。

(3)毕加索的油画《亚威农的少女》创作于1906——1907年。这幅画中的五个裸体女人和一组静物,组成了富于形象意味的构图。这幅画的标题是由毕加索的朋友安德鲁·塞尔曼所加上去的。据说,毕加苏本人对之并不喜欢。但不管怎样,这只不过是作品的名称罢了。在现代艺术中,标题与作品的相关性越来越小,画家们常常有意识地不以标题来说明作品的内容。毕加索的这幅《亚威农的少女》,想必也是如此。

该画原先的构思,是以性病的讽喻为题,取名《罪恶的报酬》,让人联想到一句西班牙古老的道德箴言:“凡事皆是虚空”。然而,在此画正式的创作过程中,这些轶事或或寓意的细节,都被画一一去掉了。其最终的震撼力,并不是来自文学性的描述,而是来自它那绘画性的语言的感人力量。

这幅画,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则是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野兽派画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野性特征,并将它们介绍给毕加索;然而,用原始艺术来摧毁古典审美的是毕加索,而不是野兽派画家。在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因而,这幅画正如一位评论家说的:“恰恰一地打碎的玻璃”。在这里,毕加索破坏了许多东西,可是,在这破坏的过程中又获得了什么呢?当我们第一次见到此画,从震惊中恢复过来,便开始发现,那种破坏都是相当地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我们注意到,这种碎块不是扁平的,它们由于被衬上阴影而具有了三度空间的感觉。我们不能确定它们是凸进去还是凸出来;它们看起来,有的象实体的块面,有的则像是透明体的碎片,这些非同寻常的块面,使画面具有了某种完整性与连续性。

从这幅画上,可以看出一种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的新手法。这种手法,早在塞尚的画面中,就已经采用了。我们看见,画面中央的两个形象脸部呈正面,但其鼻子却成了侧面;左边形象侧面的头部、眼睛都是正面的。不同角度的视像被结合在一起同一个形象上。这种所谓“同时性视像”的语言,被更加明显地用在了画面右边那个蹲着的形象上。这个呈四分之三北面的形象,由于受到分解与拼接的处理,而脱离了脊柱的中轴。她的腿和臂均被拉长,暗示着面向深处的延续;而那头部也被拧了过来,直愣愣地对着观众。作者似乎是围着形象绕了180

读之后,才将诸角度的视像,综合为这一形象的。这种画法,彻底打破了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始的五百年来透视法则对画家的限制。

作者力求使画面保持平面的效果。虽然画上的诸多块面结局有凹凸感,但它们并不凹得深或凸得高。画面显示的空间其实非常浅,以致该画看起来好像表现的是一个浮雕的图像,画家有意识地消除人物与背景的距离,力图使画面的所有部分在同一个面上显示。假若我们对右边背景的那些蓝色块面稍加注意,便可发现画家的匠心独运。蓝色,通常在视角上具有后退的效果。作者为了消除这种效果,便将这些蓝色块面勾上耀眼的白边。于是,它们看上去,就拼命地向前突现了。

事实上,《亚威农的少女》是一个独立的绘画结构,它并不关照外在世界。它脱胎于塞尚的那些描绘浴女的纪念碑式的作品。它以某种不同于自然的秩序的秩序,组建了一个纯绘画的结构。这幅画,是毕加索从一种风格转向另一种新风格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

毕加索在创作《亚威农少女》期间,经过了多次修改。这幅画,可谓第一件立体主义作品;同时,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它引起了立体主义的诞生。在西方现代艺术中,立体主义是一个具有很大影响的运动和画派,其基本追求与塞尚的艺术观,有着直接的联系。立体派画家自己便声称:“谁理解塞尚谁就理解立体主义”。立体派画家受到塞尚“用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来处理自然”的思想启示,试图在结构中创造结构美。他们努力地减缩作品的描述性和表现性的成分,力求组织起一种几何化倾向的画面结构。虽然作品仍保持着一定的具象性,但是从根本上看,他们的目标与客观再现大相径庭。他们从塞尚那里发展出一种所谓“同时性视像”的绘画语言,将物体多个角度的不同视像,结合在画中同一形象上。

(4)普契尼(1858—1924)1858年12月23日生于卢卡,1924年11月29日卒于布鲁塞尔,是意大利歌剧作家。他是事十九世纪末至欧洲战前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共创作了12部歌剧,成名作是《曼侬·列斯科》,著名的歌剧有《托斯卡》、《蝴蝶夫人》、《西方女郎》等。普契尼的父亲米凯莱从事作曲、演奏、教学活动。在他六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童年的普契尼,并没有显露出特殊的音乐才能。他10岁开始当唱诗班的歌童,14岁任管风琴手,16岁参加管风琴比赛获得第一名,19岁任圣马丁教堂合唱队长和管风琴师。他生活贫困,为了欣赏威尔第的歌剧《阿依达》,他和朋友徒步走30公里,前往比萨。这部歌剧使他十分震动,并立志要当一名歌剧作曲家。他22岁进入米兰音乐学院学习,25岁毕业。他在21岁时,创作了《安魂曲》。这个作品也隐约透露出普奇尼成为歌剧作曲家的迹象。后来,他又写了《埃德加》等作品。《图兰朵》是普契尼最后的一部作品,在他去世时,仍未完成。晚年的普契尼,因为有抽烟的习惯。在他65岁时,被诊断为喉癌,66岁因病去世。

(5)《蝴蝶夫人》取材于美国作家约翰鲁特隆的同名小说,并由美国剧作家贝拉斯科改编成剧本,普奇尼完成了歌剧乐曲的创作。这部歌剧于1904年演出,并未得到好评。普契尼经过修改,1906年在巴黎演出,受到好评。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歌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作品。

剧情简介:故事以二十世纪初日本的长崎为背景,美国海军军官平克尔顿经婚姻掮客介绍,娶了年仅17岁的日本艺妓巧巧桑(即蝴蝶夫人)为妻。但这位美国佬对此桩婚事,则抱游戏的态度。新婚不久,他随舰队返回美国。而巧巧桑仍不改初衷,中日痴心等待,结果竟然换来丈夫的抛弃。三年后,平克尔顿返回日本时,则带来了美国妻子,并且要带走与蝴蝶夫人所生的小孩。蝴蝶夫人应允“丈夫”的请求,而自己却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这场婚姻悲剧。

其故事内容如下:在十九世纪的日本长崎海港的山脚下,有一座面临大海的精致的日本房屋。房前还有个不大的花园。一个人本媒人,领着意个美国军官平克尔顿走向这座房屋。许多人来到这里。这里立刻变得热闹起来。新郎平克尔顿和美国领事夏普莱斯,寒暄之后,炫耀自己的新房好。媒人急匆匆地跑来说:“来啦!他们来啦!瞧——”平克尔顿和夏普莱斯,向媒人指的方向望去:只见远处,一群打扮得漂亮的姑娘,正向他们这边走来。走在最前面的新娘巧巧桑,身材矮小,手里打着一把小花伞就像人们给她起的绰号——蝴蝶。

(6)她们越走条越近了,只听巧巧桑唱道:《甜蜜的爱情》,其歌词大意如下:

越过那海洋,

越过那平原,

春天的和风带来了温暖。

我是全日本和全世界最快乐的姑娘。

我已经听到幸福的召唤。

啊!

甜蜜的爱情来到我心间

这首歌曲,我们从美妙的旋律中,让人们感到,巧巧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天真的纯洁可爱的姑娘,与平克尔顿的轻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曲家在不知不觉中,把一种隐隐的忧虑带给了观众。{未完待续}

(7)咏叹调是一个声部或几个声部的歌曲,现在专指独唱歌曲。其特征是富于歌唱性,长于抒发感情。咏叹调的篇幅较长,形式完整。可以说,作曲家们有英雄用武之地;同时,也给演员们流出了自己驰骋的空间,让他们去表现高难度的演唱技巧。因此,几乎所有著名的歌剧作品,主角的咏叹调。都是脍炙人口的。

(8)《胡笳十八拍》是一支古琴曲,也是我国十大名曲之一。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等版本。曲调虽然各不相同,但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传世最广的是明代万历年间孙沛显《琴适》的记载:根据记载,胡笳十八拍由18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用古琴伴奏。此种音乐形式,称作琴歌。

蔡邕就是蔡伯嗟,是大文学家,也是大书法家。汉末天下大乱,宦官、外戚、军阀相继把持大权。农民起义、军阀混战、外族入侵,陆续不断。史学称蔡文姬“博学而有才辨,又妙于音律”。她16岁嫁给卫仲道。他是出色的文学家,夫妻两个人非常恩爱。可惜恩爱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因咯血而死。卫家嫌她克死丈夫。她毅然回到娘家。后来,父亲死于狱中。她又被匈奴掠去。23岁时,她被左贤王纳为王妃,在匈奴住了十二年,并育有二子。其间,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和一些异族语言。

曹操和蔡邕三好友。公元208年,曹操得知蔡文姬沦落匈奴,便派周进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把她赎了回来。这年她35岁。在曹操的安排下,蔡文姬嫁给了田校尉董祀,并生有一儿一女。蔡文姬在匈奴,日夜思念故土,回汉后参考胡人声调,结合自己的悲惨经历,创作了哀怨惆怅、令人肠断的琴曲《胡笳十八拍》。

古琴曲,据传为蔡文姬所作。“拍”在突厥语中即为“首”;也是音乐的段落,其“胡笳”之名,是琴音融胡笳声之故,表现了蔡文姬思想、离子的凄楚和哀怨。

全曲十八段,共分两部分。

第一段,是全曲的引子,概括了作者生逢乱世,沦落异乡的悲惨经历。两个三小音节是全曲的核心音调,全曲的基本曲调均由此衍生而出。第一段的情绪起伏很大,也为各段音乐奠定了继续发展的基础。

第二段到第十段,出现了装饰性的变化音,使情绪变化相当强烈,一步步深化离乡愁绪,构成了乐曲的第一部分。

第十一、十二段,是全曲的转折;尤其是第十二段,音调欢快明朗,抒写了民族的欢乐,回归的喜悦。音乐从高音开始,节奏较宽广,构成了一个舒展的乐句。这段旋律音调较高,表现了异常激动的胸怀。

第十三段到第十七段,仍以抒发悲情为主,主要抒发对稚子的思念。

第十八段,是全曲的尾声,在激情中结束全曲。

根据名诗《胡笳十八拍》而创作的同名琴曲,是我国音乐上一首杰出的古典名曲,它以感人的乐调,诉说了蔡文姬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抒发了主人公对祖国、对故土的深沉思念及骨肉离别的痛苦之情。

蔡文姬是通晓音律的天才。她给人民留下了《胡笳十八拍》琴歌。在文学方面,她给人民留下了《东都赋》、《悲情诗》、《胡笳十八拍》郭沫若说:《胡笳十八拍》“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又称《胡笳十八拍》,“那像滚滚不仅的海涛,那像喷喷着熔岩的活火山,那是用整个灵魂吐诉出来的绝叫。”(《胡笳十八拍》是一篇长达一千二百九十字的骚体叙事诗。对这首诗是否蔡文姬所作,学术界争议颇大。)

(9)拉木坎力峰(7441米)

(10)雀儿山二峰(6119米)

(11)毕加索的油画《格尔尼卡》创作于1937年,现在被普拉多博物馆收藏。这是一幅具有重大影响和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的。

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林尼卡的罪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德国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愤慨。作者仅用的几个星期,便完成了这幅巨作。

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的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他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现实。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这或许是他选择画《格尔尼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吧!然而,他此画的对现实的表现,却与传统的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截然不同。他画中的那种丰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的现实主义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作者曾经自己解释此画的象征含义。他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画的右边,一个妇女怀抱着死去的女儿仰天哭号,她的手下是一个手提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左边,一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离他不远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的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

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因素的吸收。那个怀抱死去的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那个高举双手昂天惊呼的形象,,与戈雅画中的爱国者就医的身姿不无相似之处;而那个张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则似乎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某些战争画面中的形象,有着亲缘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毕加索不仅是一位富于叛逆精神的大胆创新者,同时也是一位令人尊敬和精神传统的艺术家。

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处奔逃、惊恐万状的气氛相一致。然而,当我们细观此画,却发现在这条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格统一的秩序。虽然诸多形象皆富于动感,可是它们的组构形式,却明显地流露出某种古典意味。我们看见,在画面的中央,不同的两色图像互相交叠,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条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向。而画面左右两端的图像,又是那样的相互平衡。可以说,这种所谓金字塔式的构图,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有着某种相似的特质。另外,全画从左至右分为四段: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高举桌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的男子形象,一下子就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其绝望的姿态,使人过目不忘。作者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的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的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在这里,作者仍然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不过,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一块叠着另一块的“剪贴”图形,仅限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的气氛。有人说:“毕加索的创作灵感来自与女性”,此话确有一定的道理。从众多的以女性为题材的绘画作品来看,我们不难发现,画家的喜怒哀乐跃然纸上,都与不同时期接触的女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确实可以说,是美女的灵性造就了一代杰出的艺术大师。

作者在《格尔尼卡》这幅画中,运用了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了西班牙人民在战争中的痛苦与灾难,表现了作者对德国法西斯的谴责与抗议,揭露了德意志法西斯对西班牙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12){接(6)继续叙述故事}姑娘们来到了平克尔顿和夏普莱斯的面前。巧巧桑发现眼前的平克尔顿,既是自己的新婚丈夫,不由得脸儿羞得通红。她向女伴们介绍自己的新婚丈夫。领事夏普莱斯问巧巧桑是长崎人吗?巧巧桑说:从小就住在这个城市,因为家贫,早早学着做一名卖唱献舞的艺妓,以此谋生。父亲死了。我今年十七岁了。对这桩婚事,在巧巧桑心中,是十分神圣的结合;而对平克尔顿来说,却只不过是一份无足轻重的“合同”。领事夏普莱斯认为:平克尔顿狂妄、残忍,把一朵鲜花摧残了!巧巧桑的母亲,不断地夸平克尔顿长得漂亮;但也有人在小声嘀咕,预料他很快就会离婚。巧巧桑从宽大的衣袖里,掏出丝带、小镜子、小扇子、钮扣、胭脂、匕首,给平克尔顿看。媒人告诉平克尔顿,这匕首是天皇送给她父亲的。她的父亲是光荣死去的,并作了切腹的动作。巧巧桑对平克尔顿说:我要把我的一切都交给你。巧巧桑的真诚,使平克尔顿的心震动了。然后,巧巧桑和平克尔顿举行了婚礼。一个姑娘对巧巧桑称呼:“蝴蝶夫人!”这时,当和尚的巧巧桑的叔父,带着几个和尚来了。他愤怒地指着巧巧桑对大家说:“诸位听着,她已经背叛了我们,背叛了自己的祖先。她相信了别人的神1”“你已经被判了我们,就让魔鬼把你捉去吧!”平克尔顿把巧巧桑的和尚叔叔骂走了。天色渐渐地暗了。在宁静的花园里,平克尔顿情不自禁地唱道:亲爱的,你就像一朵百合花;你的名字多么美丽。我是多么地爱你。两个人互相倾诉爱慕之情。

三年后,秋风瑟瑟,山坡上的草儿发黄了,只有巧巧桑房前的小花园里,还开着凋落的花。巧巧桑躺在榻榻米上,女仆铃木在神龛前祷告。巧巧桑的日子很拮据。巧巧桑为平克尔顿绝不会抛弃她和她的孩子的。

这时,巧巧桑对着大海幻想着幸福,唱出了《晴朗的一天》这首咏叹调,其歌词大意如下:

当晴朗的一天在那遥远的海面,

悠然地升起一缕黑烟,

有一只白色的舰队,

慢慢地驶进了海湾;

舰上礼炮齐鸣,

已慢慢靠近海岸。

但我不去迎接,我不……

我静静地站在山坡上耐心地等待,

等待着和他幸福的见面。

那山下的人群里,

有一个身影出现,

正急忙走向这边,他是谁?

当他来到家门前,

它将会说什么?

他会把小蝴蝶声声召唤,

可我却不出声悄悄躲在一边让他寻找,

我们相见会更加激动。

他在连声呼喊:“我亲爱的小蝴蝶,我娃娃新娘。”

他亲切的声音在我耳边荡漾,

终于实现了他过去的诺言。

似的,这一天定会来到的。

从这段咏叹调中,我们感到,长久的期待,使巧巧桑长大了,成熟了。她在爱情的憧憬中,增添了一份坚贞的力量。

媒人和领事夏普莱斯来了。希普莱斯从口袋里取出一封信,给了巧巧桑。巧巧桑看完信,十分高兴。他还对希普莱斯说,媒人现在想把她嫁给一个有钱的人山岛公爵。媒人说:巧巧桑现在穷得要命,亲戚朋友又都不理她,不如嫁人算了。说着,山岛公爵带着一群仆人来了,向巧巧桑求婚。领事夏普莱斯说:你应该接受山岛公爵的求婚,快快嫁给他。巧巧桑跑进屋里,抱着一个男孩出来说:“也把他和我一起丢掉?”巧巧桑满脸是泪,紧紧抱着孩子,跪在地上哭起来。领事夏普莱斯流着眼泪,离开了这座充满了悲伤的屋子。

女仆铃木说:“听啊,海边码头有炮声?”巧巧桑向外边的大海张望:“就是它,我丈夫的军舰!”巧巧桑把自己和孩子,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准备迎接丈夫的到来。黎明到来了。有人敲门。仆人铃木开了门,走进来的是领事夏普雷斯和平克尔顿。仆人铃木告诉他们,巧巧桑等了一夜,现在刚刚睡着。仆人铃木发现门外小花园里,还有一个陌生的女人,便问她是谁。领事夏普莱斯说;“平克尔顿的妻子。”听后,女仆铃木本人倒在地上哭起来。平克尔顿很不自在,感到没脸见巧巧桑,便匆匆地走了。他的妻子走过来对陵墓说:我们想把孩子带走。巧巧桑从屋里走出来,看见了领事希普莱斯赫平克尔顿的太太。巧巧桑大叫一声:“啊,我明白了!”“他想干什么?带走我的孩子?”“让我和孩子分开!……我会尽我的义务的。”巧巧桑从墙上,摘下那把匕首,跪在神像前,抽出匕首,读上面刻的一行字:“宁可怀着崇敬死,决不受屈辱而生。”屏风后面传来当啷一声。平克尔顿呼喊着“蝴蝶”,向这里奔来。可是晚了。蝴蝶永远地倒在血泊中。

这是一部抒情悲,作者通过一个纯真和美丽的姑娘的悲剧命运,对平克尔顿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资产阶级世界观,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批判。同时,在某种意义上,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封闭的日本社会背景下,西洋文化和日本文化尖锐冲突时,而造成的悲剧结局。

(13)《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艺术歌曲。目前所见到的是一首古琴曲。《阳关三叠》为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到了宋代,曲谱就已经失传了。目前所见到的是根据一首琴歌改编而成的。《阳关三叠》这首琴歌,是明代弘治四年(1491年)刊印在《渐音释字琴谱》上,目前流传的曲谱,原刊载于明代《发明琴谱》(1530)上,后经改编,而刊载于清代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1876年)上。新中国成立后,王振亚将其改编为混声合唱,秦鹏章将它它改编为民族管弦太乐曲。

王维的《送元二使西安》一诗,“元二”:生平不详。二:是兄弟间的排行,唐人以此作为对朋友的亲切称呼。使:出使。安西,即安西都护府所在地,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渭城,即现在的陕西省咸阳市。阳关,在甘肃敦煌西南约70公里南湖乡“古董街”上。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取名阳关,

“阳关”在唐代成为“伊州”大曲的一部分。“阳关”成为歌曲后,成为自己的代言,来抒发各种不同的离情别绪,没有性别地域的局限性。

“三叠”即同一个曲调反复叠唱三次。

自明清以来,“阳关三叠”古琴曲大体相同,待其配的歌词,出入较大。《阳关三叠》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曲,也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难得的精品。千百年来,它被人们广为传唱,有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这首乐曲,在唐代非常流行,不仅由于短短的四句诗,饱含着极其深厚的惜别之情,也因为曲调情意绵绵、真切动人。歌曲表达的意境深沉、含蓄,叠音引申,生动的表现了友人即将启程时,那种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

(14)巴丘尔撒峰(7795米)

第65题

(1)门隆则峰(7175米)

(2)韩熀,生于723年,卒于787年,唐代画家,长安(今陕西西安)

人。他在政治上要求国家统一。曾参与平定藩镇叛乱的斗争。他工书法,草书得张旭笔法。他擅长人物及农村风俗风景,描绘牛、羊、驴等动物尤佳。存世作品有《五牛图》、《文苑图;著作有《宣和画谱》。

(3)《五牛图》的画面,五头牛从左至右,一字排开,各具其貌,姿态各异。一头俯首吃草,一头翘首前仰,一头回首舐舌,一头缓步前行,一头在荆棵蹭痒。整个画面,在最后右侧有一棵小树;除了这棵小树,别无其它衬景,因此,每头牛都可以独立成章。画家通过它们各自不同的面貌、姿态,表现了它们不同的性情:活泼的、沉静的、爱喧闹的、胆怯怪癖的等。在技巧语汇的表现上,作者更是独具匠心。作者选择了粗壮有力的具有块面感的线条,去表现牛的强壮、有力、沉静、行动迟缓等。《五牛图》一问世,便成为收藏热点。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紫禁城,《五牛图》流入国外。1950年,《五牛图》在香港拍卖,******总理指示有关部门,以六万港元买回并修复;现存于故宫博物院。

(4)曹雪芹,中国清代伟大的文学家,祖籍河北唐山,大约生于1724年,卒于1763年。他在富贵荣华中长大。他的高祖因随清兵入关有功,被受官职,也因此成为当时财势熏天的“百年望族”。雍正初年,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多次打击,家道从此日渐衰弱。这一转变,使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更清醒地认识了社会制度的实质,之后,他生活一贫如洗。它能诗绘画,擅长写作,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小说《红楼梦》的创作与修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了这部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巅峰的文学巨著。

(5)高鹗和程伟元。高鹗,祖籍铁岭(今属辽宁)大约生于1738

年,卒于1815年,清代文学家。清初,先世居住北京。一般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鹗和程伟元共同续成。(也有的认为是高鹗续成)。

程伟元,江苏苏州人,大约生于1745年,卒于1818年。乾隆后期,在京花数年之久,搜罗《红楼梦》的残稿遗篇,并邀友人高鹗共同承担“细加厘剔,截长补短,炒成全部”的编务工作,三印《红楼梦》。高鹗和程伟元是红学的功臣。他们对《红楼梦》的传播与研究,有重大意义。

(6)《红楼梦》前80回,为曹雪芹所著;后四十回,为高鹗和程伟元整理。它的原名是《石头记》、《情僧录》、《********》、《金陵十二钗》等。这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中的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灭亡的历史为暗线,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以及封建统治思想,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必将走向灭亡的趋势,并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主张和理想。

(7)王立平(1941年—)男,满族,吉林省长春市人,1965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从事知识产权工作多年,国家一级作曲,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作品有:1.

记录电影音乐,《潜海姑娘》等;2. 故事片音乐,《少林寺》等;3. 电视片音乐,《哈尔滨的夏天》等;4. 电视连续剧音乐,《红楼梦》等;5. 话剧、广播剧音乐,《未来在召唤》等;6. 歌曲,《太阳岛上》、《牧羊曲》、《大海啊故乡》等。电视剧《红楼梦》的音乐,在王立平的人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他为谱写全剧音乐,耗费了四年半的时间;为了寻找只属于《红楼梦》的音符,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艰辛的了劳动。对曹雪芹的《红楼梦》,他说:“我自己的体会是‘一朝入梦,终生不醒’。我非常喜欢这部作品,很小的时候就读过,但未读懂……而真正读懂曹雪芹在每个人物背后所透出的文化与思想,并深深为之感动,是在经历了挫折和磨难,对人世间悲欢离合有了切身的感受之后。”那时候的王立平,才30多岁,就萌发了写一部《红楼梦》音乐的念头。1982年,他如愿以偿,获得了跟曹雪芹的《红楼梦》用音乐结缘的机会。在翻阅了《红楼梦》的所有版本之后,他确定了音乐的基调——“满腔惆怅,无限感慨”。《红楼梦》主题歌的确定,他也经过了反复思考和仔细推敲,最后确定《枉凝眉》作为主题歌。他说:“写出好的音乐当然需要精准的技术,但最重要的还是用心去感受,只有在感情的刻画上细致入微,才能通过音乐使人物的内心刻画入木三分。”他说:《葬花吟》的创作耗时一年零九个月,是写得最苦的一首。他还说:我最喜欢的音乐是《红楼梦》已经倾其所有。以后不会再谱写《红楼梦》了。为了《红楼梦》,我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二十多年过去了,《红楼梦》的音乐,已经成为王立平留给人们的经典音乐作品。

(8)《红楼梦引子》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都只为风月情浓。

奈何天,伤怀日,

寂寥时,试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红楼梦》第五回,写宁国府花园内梅花盛开,贾珍之妻尤氏制备酒具,请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赏花。贾宝玉吃了饭,欲想睡觉,便来到贾蓉的媳妇秦氏的房间。宝玉合上眼,便恍恍惚惚地睡去,进入梦乡……宝玉跟着一个仙姑,到了太虚幻境,看见十数个大橱。一个橱上写着“金陵十二钗正册”,又一个橱上写着“金陵十二册副册”,又一个橱上写着“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宝玉便伸手先将“又副册”橱门打开了。拿出一本副册来,揭开看时……宝玉看了不甚明白……随将这一本册子搁起来……又去取那“正册”看时,只见头一页上画着是两株枯木……仙姑又领着宝玉去吃酒。饮酒间,又有十二歌舞女上来,演唱新制的《红楼梦》十二支曲子。第一只曲子便是:红楼梦引子……。其大意是:从那开天辟地混沌初分以来,什么人是天生的情种?都只因为有着浓厚的儿女情种。在这无可奈何时,饱含着悲伤的情怀;寂寞无聊的时候,请让我们抒发内心的激动:因此啊,才演出这部悲悼男女青年的一代的“红楼梦”。

《红楼梦引子》提出的另一个为提示“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什么是作者的“愚衷”你?拨开“太虚幻境”的迷雾,我们可以看出《红楼梦引子》所演的并非是“因空间色,由色生情”的“色空挂念,而是借”儿女之机运“,来表达封建末世****的政治生活,从而也看出作者在****中的焦虑心情。《红楼梦引子》所写的”悲金悼玉“就是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代表的封建阶级男女青年不同的思想倾向、不同的生活道路、而又有共同的悲剧命运的典型概括。总之,《红楼梦引子》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趋势,由于作者的阶级局限,对封建社会的衰亡,寄予了同情,唱出了一曲无可奈何的挽歌。

曲作者王立平在《红楼梦引子》中,那旋律幻化出了金陵十二钗的哀怨之声,以及娓娓道来那风月之情的红楼梦一回,给人们以无穷无尽的遐想空间和人生炎凉的感叹。

(9)《流水》是一首古琴曲。全曲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子,段落节拍比较自由,旋律不甚明显。几个八度大跳,隐约奏出乐曲的主题。着这部分展现出了水的整体图像。第二部分,作者运用语音和同音装饰的手法,运用音乐跳跃的个性,创造出流水自由流转的场面。第三部分是全曲的高超,演奏者精湛的演技,可以让听众明显地感受到切分节奏和摸进带来的水的生气;滚拂疏落有序,使音色华丽而层次清晰,出色描绘了水石相撞和漩涡急流的景象;而不协和的音响,更是增添了水的冲击力;那短小的泛音,则让人联想到流水一经碰撞,继而汇流成河。收尾处,富有透明色彩的泛音,生动地描绘了流水由动转静,从穿越激流险滩到自由流淌,气氛由紧张过渡到安静,人的精神也随之放松下来,悠然生出春光明媚、风和日丽、山清水秀的惬意。千年名曲《流水》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作者通过对涓涓山泉的描绘和对奔腾江河的刻画,表达了人们对富有生命力的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寄寓了人类一种百折不回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10)安纳布尔纳东北一峰(8051米)

(11)赤仁蚂峰(7134米)

(12)郎世宁(1688—1766)意大利米兰人。27岁来华传教,后以绘画供奉朝廷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他年轻的时候,在欧洲学习绘画,曾为教堂绘制圣像。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他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传道士来中国传教。到京后,大约于雍正元年(1723年)进入如竞馆,成为宫廷画家。他很好地融合了中西绘画技巧,既讲究西方绘画中的立体效果,也注意中国的透视和明暗,重视写实和结构准确的合理性。由于他能绘画,并精通建筑学,曾参与增修圆明园建筑工程。他擅长肖像、走兽、花果、翎毛、尤其善画马。他将欧洲的绘画品种和方法,传授给中国的宫廷画家,为中西文化艺术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颇得皇家青睐。他去世后葬于北京阜城门外。他的存世作品有:《百骏图》、《聚瑞图》等。

(13)《百骏图》的画面,描写了姿态各异的骏马百匹,放牧游息于草原上的场面。马匹们。或卧或立,或嬉戏,或觅食,自由舒展,聚散不一。在具体画法上,作者发挥了西洋画法中常用的前重后轻、前虚后实、前大后小等写景的方法,使画面产生了空旷深远的境界,草木、山水、人物,无不写实精致。作者擅长从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加入西洋光影透视法以及西画染料,以显示中西趣味和兼容并蓄的画面。画中的马匹、人物、树木、土坡等,皆用了光的原理,使物象极富立体感;而如松针、树皮、草叶等的墨线勾勒,石块和土坡的皴擦等,仍然是用了中国传统的手法,即使是马匹和树干上的阴影,也是以中国的传统的渲染方法来完成的。总之,全图色彩浓烈,构图复杂,风格独特,别具意趣。

(14)《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钱忘不了!

终期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红楼梦》第一回:写甄士隐是暮年之人。他那里禁得住贫病交加,因此

,渐渐露出了下世的光将来。可巧,这一天他拄了拐杖,挣扎到街前散散心时,忽然那边来了一个跛足道人,疯狂落拓,麻鞋鹑衣,口里念着几句言词道……这便是《好了歌》。大意是:世上的人都知道当神仙好,只有恋着那功名富贵忘不了!古往今来文臣武将现在哪里:只剩一堆荒坟被野草湮没了。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金银财宝忘不了!一天到晚只恨聚集的不够多,待到聚集得多的时候却死了。世上的人都知道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美丽的妻子忘不了!你活着她天天说你的恩情重,你一死他就跟着别人过去了。世上的人都知道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膝前的儿孙忘不了!傻心眼的爹妈自古就不算少,可是孝顺的儿孙有谁看见了。

(15)《虚籁》,作品的标题,不仅仅是一件作品的标识,它还是作者文学底蕴的笺注,是一种意趣,是一种暗示,是一种想象的引导。而《虚籁》在命题方面,大约是一个异数,而这也显示着作者在情趣和表现手法上与传统琵琶曲有异的现代气质。1929年2月,刘天华先生创作了《虚籁》这首琵琶曲。刘先生本人没有写出说明,只在《虚籁》曲名处,注有又名《今夕》、《长夜吟》。从题目来解释,“虚”的空虚的意思;“籁”原是古代的一种箫,因为箫的声音是从空中发出来的,于是把“籁”引申为孔穴中发出来的声音。后来,人们把“籁”泛指为声音了。“虚籁”两个字,合起来理解时,是指没有声音,或空虚的声音。

关于这首乐曲的内容和写作因由,有一种解释,说当时的刘天华先生,一心要“振兴国乐”,想把北京各大学中的音乐系合并成一所“国立北平音乐院”,但一时未能实现。刘先生为此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睡不着觉,思考着振兴国乐的各种办法,并感到阻力重重,困难很大。但是为了“振兴国乐”,仍要不畏艰难,继续努力。这些思想,作者通过此曲,都表达出来了。乐曲比较短小,可以分四个部分,但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是一首十分通俗易懂的琵琶曲。

第一部分:音乐比较沉缓,描写了夜半,人们都已经入睡,听不到什么声音;但是,刘先生为了办音乐院这事情仍久久不能入睡。他默默地思考,想寻求一条振兴国乐的好途径,但是又面临着重重困难。在演奏时,着重反映寂静空虚的气氛。

第二部分:乐曲渐渐变得明朗,清晰。可以理解为刘先生设想了几种振兴国乐的办法。他想得很兴奋,很激动。

第三部分:可以采用琵琶的“推复轮”指法,使乐曲在执着之间,婉转吟哦。这一段,着重说明振兴国乐将要面临的阻力,和作者反复斟酌中的决心。

最后一部分:这是尾声。在末尾处用了左手发的“虚音”指法,来结束像是思考有了结论的安然状态。于是,音乐又进入了寂静空虚的环境之中。

(16)安纳布尔特东北二峰(8000米)

同类推荐
  • 众说钟叔河

    众说钟叔河

    本书收录了1981—2014年间评介钟叔河出版成就及创作成果的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共分为四辑。辑一“先行者并不孤独”,多为综合性文章,纵论钟叔河其人其书;或集中一件事情,一项话题,一次见面,一点印象。辑二“现代读书人的胸襟与眼界”,主要谈钟先生所编书籍。辑三“青灯有味忆当年”,偏重于钟先生自己的著作。辑四“温和的意义”,专收商榷、批评、讨论类文章,力图呈示全貌,保全“众说”况味及“百家争鸣”之追求。钱钟书、杨绛、张中行、黄裳、朱正等大家云集,字间行里,时间深处,诉说钟叔河先生的文人本色、编著成果,以及不绝如缕之文化回响,极具可读性与史料价值。
  • 藏地兵书

    藏地兵书

    这是一部比小说更精彩的反映解放军将士在西藏战斗生活的情感大散文。作家王宗仁以最贴近青藏线士兵的心,真情写了一辈子西藏,再现了当代军人热血报国的情怀。
  • 为生命而读

    为生命而读

    约翰·伦纳德是美国文学界的一位泰斗。作为一名博学、热忱、涉猎甚广的书评人,他亲手参与塑造了美国当代文学的风貌。本书系从伦纳德历经50载的阅读生涯中萃取的50篇对多位名家、名作的阐释解读,从帕斯捷尔纳克到纳博科夫,从马尔克斯到萨义德,到多丽丝·莱辛到琼·蒂蒂安,从中折射出的是战后美国的时代变迁与文化思潮的演变,可谓生命不息,阅读不止。
  • 李国文说人情世态

    李国文说人情世态

    本书精选作者主题散文,分别包括《拾叶者言》、《大浪淘沙》、《寻找快乐》、《卖书记》、《母亲的酒》、《耕耘者说》等。
  • 红婴仔

    红婴仔

    《红婴仔》是简媜蓄意贴近育婴实况而写的散文记录片,讲述自己初为人母的忐忑心路及亲手抚育新生命过程中各种兴奋、惶恐、期待及挫折的心情。作者以其优美、慧黠的文字一方面忠实态录新生儿的成长过程、传达颇具实用性育儿心得,另一方面“密语”系列则潜入私密的内在世界,追溯生命源起,见证女性角色的锻炼历程。写出了一个女人的现在与过去最诚恳的对照,也给夹处在传统与现代这间的女性指出了一条可能的新路。
热门推荐
  • 凰御卿

    凰御卿

    废物?百年难遇?我血妖不屑。我没有慈悲天下的心,我为私欲,那又如何,天下我不在乎,我在乎的,只有真心待我的人。"轩辕傲,血染江山,颠覆天下,那又如何,我说过,只要我还活着,我一定会回来的...""小妖,为什么?我放弃了修行,放弃了江山,放弃了尊严,只应为放不下你,但是,现在,我懂了我爱你....为了你的幸福,我愿意放弃一切......包括你。”
  • 佛说大乘流转诸有经

    佛说大乘流转诸有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异沅界之纪枫

    异沅界之纪枫

    故事发生在五万年之后的异沅界。被冰封了五万年的紫金化名晓紫,跟在纪枫身边,消磨时间。而不知实情的纪枫决定要成为一名异沅界的强者,召集伙伴,组建队伍。纪枫将突破重重障碍,经历各种各样的精彩冒险。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正法华经

    正法华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规则之战

    规则之战

    重生?穿越?不不不,我胡羽是靠自己的力量穿越至地球,一切都由自己掌控!天才堕落成废材?不不不,我胡羽虽失去一切修为,但却拥有了能够演化万道的无义规则,足以秒杀任何天才!浩劫?不不不,那只是我巅峰人生中的又一个起点。背叛?哼哼,那你就没有好果子吃了!因为,披着废材外皮的威武雄狮,正在逐渐……醒来!
  • 诛神伐天录

    诛神伐天录

    大道无踪,规则破碎,诸神纷争,万界生灵涂炭。刘御生死之间,得到玄雷珠,从此踏上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重塑秩序,永镇诸神,再演大道的艰途。
  • 这一次换我追你

    这一次换我追你

    白家大小姐白苓美貌与才华集一身,大学时爱上了大她一届的学长冥清离,作为冥家唯一的继承人,大学刚毕业就接手了偌大的冥氏集团。白苓很爱很爱他,他却为了她的闺蜜樱灵儿,害得她家破人亡。她为他可以付出一切,最后却只得到一句“收购白氏集团。”父母因为车祸死亡,一瞬间,她从高高在上的白家大小姐跌落尘埃里。她拿到了出国深造的机会,转身,不再回头!“冥清离,如果让我再来一次,我绝对不会爱上你!”“那没事儿,这一次换我追你吧!”
  • 天道今天作死了么

    天道今天作死了么

    “主人,我决定帮你突破九转序列了!”“真的吗?”“条件是以身相许。”“滚滚滚!本姑娘......不对,本掌门还没过上后宫三千的生活呢,就算你是天道也不行!”穿越异世,南宫瑾却被天道小奶狗黏上了,宇宙亿万生灵,皆以感悟一丝天道为荣,但这货却好好的万古独尊不当,非要在自己身边作死怎么办?还有这群徒弟是肿么肥四,在外面呼风唤雨,回来就好吃懒做?“东煌帝君,碗再洗不干净你今晚就卷铺盖走人!”“中洲霸主,拖个地会不会使点劲?平时移山填海的力气哪去了?”“魔尊夜枯,九重天精华制成的面膜还不给我拿上来?”不教不行,身为唯我独尊派的老大,南宫瑾觉得每天都很忙。
  • 壹颗星星挂天边

    壹颗星星挂天边

    小时候由一只小猫建立起的游戏,被所谓的配与不配无情隔断。十一年过去,再次相遇,以另一种姿态,重新建立在你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