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331900000015

第15章 神性笼罩的皇帝(15)

朱元璋为了建立清明社会,连发动群众这一招都使用了。发动群众,是颇具风险的策略,弄不好会引起社会动荡。在《大诰》中朱元璋申明:地方官有廉能造福民众者,当地百姓必定深知详情。若被不才同僚捏造罪名,排挤陷害,允许本地耆宿之人赴京面奏,保全其人。要想除掉所有民间祸患,最好的办法是让乡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或一百人,或五六十人,或三五百人,或千余人,在年终之时,赴京面奏,详述本地祸害民众和造福民众的官吏姓名和人数。朕一定凭其所奏,奖善去恶。如果各地耆民能够按照朕意行事,天下即可达到太平盛世的局面。(《明太祖——朱元璋》)。好在朱皇帝没有忘记主旨,最终这一策略没有导致混乱的局面。这使监督多了一种渠道,在“上对下”之外另开了“下对上”的窗户。比如常熟县民陈寿六率弟与甥三人擒拿恶吏顾英赴京面奏,朱元璋称赞说:“陈寿六岂不伟欤!”特“赏钞二十锭,三人衣各二件”,并免陈寿六杂泛差役三年。有些论者说朱元璋的反腐没有奏效,越反越腐,这不是实情。《明史》载:“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指,吏治涣然丕变矣。下逮仁、宣,抚循休息,民人安乐,吏治澄清者百余年。”书写《明史》的清朝人没必要使用虚饰之词。可见,只凭朱皇帝一声叹息便觉得严法无用,便认为各种反腐措施无效,是轻率的做法。

以我这个不懂历史的草民来看,洪武皇帝轰轰烈烈的反腐败活动,留给后人的遗产中已明确地说明了“谁来监督”的“谁”字最有意义。任何法律、规则和条例的执行都要靠人,如果一条律令,找不到执行它的人,那么就如同没有律令,甚至更糟。说找不到责任人,那是就实质而言,表面看来,谁是责任人一清二楚。我国监察制度创立的准确时间,虽然学术界观点不甚一致,但都认为隋唐时期已经比较健全了。侯河清先生认为中国封建时代监察制度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秦汉是开始阶段,魏晋南北朝得以最后确立,隋唐至宋日臻健全,至明清达到完备阶段。封建时代的监督者们虽然都是对皇帝负责,但使用极致手段完全置官员于皇帝的掌控之中,则由朱元璋始。明代特务猖獗,人人皆知,不必赘说,但那只是监督的一部分。对官吏的监督主要依靠御史台(后改为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及给事中六科等监察机构。当然,还应该包括直接对皇帝负责的通政司。除了这些固定监察机构,朱元璋还经常派人巡视各地,了解官吏的政绩。朱元璋对监察官吏的要求非常严格,反复教育他们要“正己以率下,忠勤以事上,毋委靡因循以纵奸,毋假公济私以害物”。监察官吏一旦违法犯禁,处罚都远比一般官吏为重,如《大明律》规定:“凡风宪官吏受财及于所按治去处求索、借贷人财物,若卖买多取价利,及受馈送之类,各加其余官吏罪二等。”为了使官员绝对服从朝廷的命令,明律规定在朝官员受皇帝差遣及调动职务而托故不行者,官吏无故擅离职役者,官员赴任无故过限者,均治重罪,大臣私自选用官员者处斩,滥设官吏、擅自传唤属官,均严加惩处。《大明律》和四编《大诰》对各级官吏的行为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也就是“有法可依”,官员违反这些律令时又有具体的眼睛来盯梢,形成“有法不敢不依”的环境,最终使官员“守令畏法,洁己爱民”。

可惜的是,朱元璋的这些措施是救得了一时,却难救一世的策略。史书载,由于刑戮过甚,官吏惶恐不安,士人不愿仕进。“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为了保全身家性命,许多人做官从政,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唯唯诺诺,无所作为。士子们更视仕途为畏途,“以溷迹无闻为福,以受玷不录为幸”,因而“多不乐仕进”。整肃吏治对治国安邦而言,对老百姓安居乐业来讲,确实是好事,但如果弄得举国上下恐怖气氛弥漫,整肃就脱离了常态而堕入病态之中,人性极大程度的扭曲了。在病态的环境中,不管朱皇帝怎么严厉,他的那些措施也逃脱不了“人亡政息”的命运。虽然洪武时期制定的《大明律》一直在整个明王朝都起着作用,但朱元璋的子孙在明太祖去世后就慢慢减弱了执行力度。朱元璋本想建立一种制度,使他的子孙万代永践帝祚,为这个目的,他用尽了各种方法,比如曾举办背诵《大诰》比赛,然而这本身并不是建立制度,而只是一种“花架子”。

制度建设不是制定几条律令那样简单,也不是发布几道禁令就算万事大吉,而是建立一种机制,这种机制能保证具体的律令、规定不折不扣地执行,不随掌权人的更替而发生大的变化。“不折不扣地执行”不难,朱元璋就可以做到;不随权力的更迭而出现“人亡政息”的现象,朱皇帝万万做不到。形成这种机制,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就是不能一个人说了算,封建帝王如朱元璋怎么也不会走这一步。

封建帝王最怕的是大权旁落,想方设法诛杀功臣,剥夺他们的权力,怎么会容忍卧榻之侧有他人存在呢?因此我们可以说,封建社会缺乏的并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也不是大公无私、铁面无私的官员,更不是遵纪守法的老百姓,而是集体执政的民主精神。以“一言堂”始,恶性循环,末了乃以“一言堂”终。袁世凯当了大总统后不久便要称帝,与其说袁某的个人品质有问题,毋宁说几千年的封建帝制把袁氏熏透了。

这种民主机制不是朱皇帝所能接受的,同时任何封建皇帝都不能接受。所以,不管这些封建帝王建立清明世界的愿望多么强烈,治国安邦的策略多么详尽,到头来只有王朝没完没了的更替,却始终不能良性循环。当然,没有民主的参与,一个人说了算,社会也可以前进,也会有发明创造,遇到好皇帝的话,老百姓甚至可以生活得不错,但它难以消弭王朝更替带来的动乱。惧怕权力受损,是朱元璋们建立民主制度的障碍,当他无力掌控他的王朝时,新的掌权者便诞生了,但那个障碍仍然存在于新王朝。

皇帝个人情绪与文字狱

不管是哪一个封建皇帝,除非他已经看到了黄昏的色彩充斥了王朝的各个缝隙,否则决不会故意使举国生活在恐怖之中。封建王朝发生文字狱时,一般是人心惶惶,不知如何开口讲话了。因此郑板桥说“避席畏闻文字狱”。实际上,不少文字狱与那些文字得罪了皇帝本人有关,换句话说,是触犯了皇威。我们几乎不屑于区分文字狱的类型,而常常把与文字有关的狱案笼统地用“文字狱”一词进行概括,其实它的种类并非仅仅一个。文字上的好多狱案,只是触犯了皇威,那些写家倒不具有别的目的。朱元璋杀死的许多文臣,就是写作时使用了朱皇帝不喜欢的词。有人说老朱是个不错的皇帝,杀文臣是清朝御用文人的陷害。这话虽然有几分道理,但却漠视了皇权的厉害。慈禧太后曾说过,谁让她一时不高兴,她就让他一辈子不高兴。但凡封建主子,不管明朝清朝,也不论男女老幼,本质都是一样的,顶多在具体行为上有一些可以忽略不计的细微差别。

乾隆皇帝即位之初曾说:“与人临文,原无避讳,诚以言取足志。一存避讳之心,则必辗转嗫嚅,辞不达意。嗣后一切章疏,以及考试诗文,务期各展心思,独抒杼轴,从前避忌之习,一概扫除。”他进行了“刷新前朝弊政”的改革,社会呈现了新面貌。这一时期虽然仍有一些文字狱,比如乾隆六年(1741年)的“谢济世私注《大学》案”,但没有当作政治问题处理,乾隆只说谢济世“迂”,将谢氏私注的经书及书版一并烧毁,谢济世本人仍在原来位置任原职。喜弄文墨的文人上表称颂皇帝“上下无隐情”、“为政以宽缓”等等,不应一概看作谄谀之词,的确有现实的影子。

暴风骤雨似的文字狱起于“伪造孙嘉淦奏稿”案。以敢于直言闻名的孙嘉淦,历任左都御史、吏部和刑部尚书及直隶总督、湖广总督等要职。乾隆十五年(1750年)七月,江西千总卢鲁生与守备刘时达合谋,编造了一篇假托孙嘉淦之名的奏折底稿,指责乾隆的“五不解十大过”,想借此制止乾隆劳民伤财的首次南巡。乾隆十六年六月,“伪奏稿”流传到云南时被乾隆帝发现了,由此他辗转根究,在全国追查伪稿作者。到当年十一月,仅四川一省即逮获传抄伪奏稿犯280余人,湖广、江西为数更多。乾隆十八年(1753年)二月,乾隆帝下令将卢鲁生凌迟处死,刘时达斩决,与此案有牵连的人也受到了惩处。这一桩“文字狱”,使许多士人的气节丧失殆尽,从此每况愈下。

清末出现“万马齐喑”的局面,原因之一正是民众在此伏彼起的文字狱危困环境下自我保护的结果。为什么乾隆从当初即位时的统治思想,一变而再一次使中国陷入文字狱的渊洑?如果没有孙嘉淦伪稿案,乾隆会不会搞那么多文字狱?历史虽然拒绝假设,但只要我们把众多文字狱案件归拢一下,会发现,好多案件其实与皇帝本人的情绪有关。换言之,如果那篇孙嘉淦伪奏稿不是针对乾隆个人,案子就不一定搞得那样让人惊恐!封建制度与文字狱没有因果关系,同一件事,此皇帝可能不搞,彼皇帝却以为不搞“国将不国”;即使是同一个皇帝,也可能彼时不搞此时必搞。因为,封建帝王怎样想怎样做,别人奈何不得,皇权遮天蔽日,不受丝毫监督。封建专制社会,朕即国家,皇帝的逻辑就是:指责他个人,就是对国家不满。我们不妨猜测一下乾隆大帝的心理:突发的伪稿案使乾隆大吃一惊,他总以为他的政策相当好,别人应该感恩戴德,嘴里不吐一个“不”字。这时他感到全国涌动着一股不满和敌对的暗潮,而之所以如此,皆因宽松政策所致,应该在全国代之以严苛方略。这种猜测不是无端的,安徽程树榴为人诗集所作的序言中有“造物者之心愈老而愈辣,斯所操之术乃愈出而愈巧”,乾隆帝承认“愈老愈辣”骂的正是自己,程树榴最后从宽斩决——比凌迟处死要少许多痛苦。乾隆本可以再严酷一点(当然也可以一概不追究),可能是他当时心情好,这个程树榴于是“捡了个便宜”。

扭曲的惜才

对啮噬国基的人,皇帝虽然很生气乃至生出杀气,内心却对他们有感情,常常放一马。这一点,和他们用强硬手段对付“谋反”的人是有些不同的。乾隆对李侍尧就是一例。据说,云贵总督李侍尧贪污索贿一案败露后,经钦差大臣和珅初审,定为“斩监候,秋后处决”,但大学士、九卿奉旨核议时,认为应该从重,改为即行斩决。复审报告送达皇帝那里,办事果断的乾隆皇帝不仅不再果断,而且相当犹豫。

为什么犹豫?因为李侍尧乃乾隆的宠臣。乾隆最看重的不仅在于李侍尧对自己的忠诚,也看重李侍尧的能力。他曾多次当着其他臣子的面表扬李侍尧“天下奇才”、“最能办事”、“最会办贡”,言外之意“人才难得”。一般而论,对领导宠幸、看重的人,集体讨论其善恶美丑时,讨论云云,徒有虚名,只是一种形式,讨论者往往只是奴性地揣摩领导意图。因此,当大学士、九卿会审认为李侍尧应“请从重立决”时,乾隆有点吃惊,同时很不满意。皇帝不满意,但他又不想抛开“尊重律令”这块金字招牌,极力装出倾听“众议”的姿态时,没完没了召开商讨会议便成为权力者喜爱的一招。民国年间,曹锟想当一当总统,便让议员选举,议场由军警包围,议员如果不选他曹某人,就别想回家。

不满意的乾隆,又命令“各省督抚议”,而督抚依然是“咸请如大学士九卿议”,主张从重处理,判斩立决。就在乾隆有点伤脑筋的时候,江苏巡抚闵鄂元(当时他还在安徽巡抚任上)主张给李侍尧一条活路。据《清史稿》云,闵鄂元是窥得了皇上的真实意图——“宽侍尧”,所以,他才别出手眼,与众不同地认为:“侍尧历任封疆,勤干有为,中外推服。请用议勤、议能例,稍宽一线。”闵鄂元做这样的表态,并不是毫无所据的乱说,而是有《大清律例》的“八议”做理论依据。所谓“八议”,包括“议亲”、“议故”、“议功”、“议贤”、“议能”、“议勤”、“议贵”、“议宾”等内容。《大清律例》的“八议”对象,实际说来都是统治集团的“亲贤勋旧”,他们即使犯了法,执行过程中的程序也与芸芸众生不同,法理上获得特殊待遇。

“八议”的好处究竟有哪些,害处又如何理解,为什么自从它在三国曹魏时期入律以来,直到清朝都成为历代法典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只简单否定或苍白肯定,未免显得稚嫩和空洞。但就李侍尧一事来讲,“八议”使铁案迅速软化,最后乾隆皇帝下诏:“罪疑惟轻,朕不为已甚。”改斩监候。也就是说,李侍尧判了个死缓。至于那个闵鄂元,因为此事做得合于圣意,而被调任到富庶的江苏做巡抚。

大约半年之后,乾隆皇帝寻了一个机会,让李侍尧走出监狱。李某被授予三品顶戴,赴甘肃“总办军务”,接着又任陕甘总督。自此李侍尧不仅获得了生命,仕途也相当坦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李侍尧又转任闽浙总督一职。《清史稿》称李侍尧虽“屡以贪黩坐法,上终怜其才,为之曲赦”。又曰:“侍尧眷遇尤厚,屡坐赃败,屡屈法贷之。盖特怜其才,非以其工进献也。”李侍尧病逝后,乾隆帝赐银祭葬,并赐谥号“恭毅”。此事如巨石投进湖里,荡起的涟漪由近及远,深刻影响着人心。

乾隆对李侍尧的所作所为,粗看和他的治国理念有矛盾之处,因为这位皇帝一直认为:“劣员多留一日,则民多受一日之残,国多受一日之蠹”,“斧钺一日未加,则侵贪一日不止。”实际上,他对官员的贪腐是有所区分的,并不认为能臣如李侍尧之贪之腐和蠹国害虫有关联。乾隆时代,重能轻贤的倾向明显。乾隆中后期,士大夫的道德操守日益懈怠,官员不以清廉品节相尚,出于能员的贪官倒不乏其人。

帝王的这种理念,直接源于专制的皇权思想。因为专制体制下,皇帝需要听话的官员,哪怕他是一个贪官,但只要奴性十足,效忠主子,也会得到恩宠。这些贪官,喜爱的只是财、色、酒,根本不会公然挑衅皇权,不会导致皇权不稳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虽然也是皇帝思考的,但与权力的垄断和独占比较起来,永远处于第二位,甚至是末位。这种逻辑,虽然没有一位帝王肯于明确加以表述,但观其行为,却大多如此。

而且愈到皇朝末期,那些皇帝秉持这种逻辑的痕迹愈明显,直至新王朝建立。

缘何立国皇帝重反贪甚于重臣子个人的能力?皆因他们亲眼见到腐败对国家的侵噬,亲眼看到官员的贪腐怎样激起民愤,亲眼见到贪腐怎样把老百姓逼上梁山,亲眼见到敌手如何摧枯拉朽。所谓能臣创造的价值,与贪腐巨大的负效应比较起来,不仅不如九牛一毛,而且连皇朝根基都敢吞噬的人,哪里谈得上贡献?但第一代帝王耳闻目睹的事情,后代帝王则是仅有耳闻无缘目睹,久而久之也就有一搭没一搭了。以后新王朝循环往复,重走前朝老路。

同类推荐
  • 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

    本书讲述了七雄崛起;赵氏崛起;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官职、刑法、货币等。
  • 明郑之我是郑克臧

    明郑之我是郑克臧

    写文的,自己却穿了!还重生在英年早逝的郑克藏身上!一个不过百万军人的海岛,在这个穿越者的带领下会越来越强吗?前人保家为民却被奸人所害,穿越而来的后人能否改写历史,使江山与爱人长存,并成为名流千古的一代英雄?
  • 明朝领路人

    明朝领路人

    牵着不走就打着走,明朝不愿变革就逼着明朝变革,逼着逼着,程堂成了明朝的领路人。在程堂的引领下,明朝走西方的路,让西方无路可走,进行工业革命,进入工业社会,向全球倾销工业产品。谁要是敢说个不字,就用坚船利炮轰开谁的国门,再用强大的军队打到他服为止。凡日月所照,明人足迹所至之处,皆为大明土!
  • 世家的天下:魏晋豪门与皇帝的争权之路(全册)

    世家的天下:魏晋豪门与皇帝的争权之路(全册)

    中国历史上有一种势力,令皇帝寝食难安。他们的传承,比一个朝代更久远;他们操纵着王朝的更迭,改变着历史的走向;他们占据中国权力顶峰达千年之久。他们被称作士大夫,也被称作世家门阀。河内司马氏,琅邪王氏,颍川庾氏,陈郡谢氏,河东裴氏……但凡在历史上留下印迹的人物,几乎无不出身这些豪门大族。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不单单是一个理念或口号,而是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种政治现实。而皇帝与世家大族博弈的背后,却是权谋与鲜血浸染的历史书页。本书描写魏朝、西晋、东晋三朝两百年间,占据权力顶峰的士大夫家族的发家史、夺权史和沦落史。世家中的士大夫,有的才华出众,有的人品高洁,有的满腹阴谋,为了家族的兴盛,为了自由和理想,为了争权夺位,创造了历史的神奇,为后世留下司马篡位、三国归晋、八王之乱、东晋复生、王马共朝等精彩的篇章。本书以文学的笔法来叙述,但所有事件均严格取自史料。层层剥开历史的表层,找出背后的隐情,挖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世家内部、世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感情牵绊。这也是一本描写人创造历史,以及时间改变人心的书,你可以从本书中读出谋略、政治内幕、历史真相、时间、人心、血与泪、隐忍与拼搏,甚至哲学与宗教。
  • 我打了三分国

    我打了三分国

    他最担心不过的就是自己的亲人。父亲海峰和母亲梅兰年迈体弱,要指望弟弟浩天来赡养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求他别再惹是生非、再进监狱就行了!虽然妹妹绾柳考上了研究生,也不知道她会有怎样的归宿!妻子赵菁菁要将儿子剑骥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将是多么不易的事情。身为寡妇的她,会不会改嫁呢?如果改嫁了,儿子又将判给谁呢?如果判给妻子的话,父母肯定是不会答应的!万一为了此事两家人闹起来,正是自己最不愿看到的结果!本来母亲就患有心脏病,再遭这么一折腾,不知道会有怎么样的结果。因此,他极其渴望自己能够继续活着,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热门推荐
  • 我的公司在异界

    我的公司在异界

    男主大学一毕业就年薪百万!一张黑卡,随便刷,公司无理由买单!住别墅,开豪车,拥美女,俾睨天下!他是富二代?不不不他是世间精英?不是他是大明星?更不是穷汉乍富,打脸一切从前看不起他的人!悄声BB,其实他就是一个保洁,并且还是个临时工.......
  • 胖子别跑

    胖子别跑

    这一次,男主角不是英俊潇洒、风度翩翩的多金的富二代或豪门总裁而是一个重达200斤的大胖子他人跟他体重一样,宽厚、温柔、体贴、又不失生活情趣。他与那个古灵精怪的女孩一路打骂一路嬉笑,渡过了五年快乐时光。这五年来,他身边换了一个又一个女朋友,而她也有几个帅气男生围着,两人相处的时间最多,却始终没有交集是爱得不深,还是时机不对?最后,他要为人夫,她要为人妻的时候,他因公司一单事故而被免职在饯行宴上,他借酒意第一次拥抱了她迟到了五年的拥抱,让她久藏心底的感情复活..........然后饯行宴后,他消失了......她满世界找他,找到的时候,出现在她面前的居然是个大帅哥,还多金,这是什么情况?
  • 炒冷饭

    炒冷饭

    嘻嘻有爱的班级会发生怎么的故事呢,我们的情谊又是何时结下的呢,那些不快是否也能在即将踏入高中的生涯中消散呢哈哈哈简介无能希望我写的逗比你们能开心,最后表示作者取名无能希望大家一起来吧嘿嘿
  • 神医冷艳皇贵妃

    神医冷艳皇贵妃

    她,是尚书府的嫡三小姐,因为一个旁人的一句话,被父亲送到大山里三年,三年后,以自己的本事回到尚书府,性子变得冷淡,对往日那个最爱的父亲,失去了以往的态度,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冷淡……他,是璃月国的七皇子,温文尔雅,飘然欲仙,原本对女人从不多加关心甚至不想成亲的他,被尚书府的三小姐吸引,他待她百般的好,却得不到她的一个笑容……
  • 来自蓝星的武者

    来自蓝星的武者

    当一个地球的武者,穿越到不一样的星辰大陆,身怀绝世武功的他,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文中有一些本人自己写的一些诗,写的不好大家不要笑我。
  • 贪恋红尘三千尺

    贪恋红尘三千尺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恋红尘。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相思不可医。佛曰:缘来缘去,皆是天意;缘深缘浅,皆是宿命。她本是出家女,一心只想着远离凡尘逍遥自在。不曾想有朝一日唯一的一次下山随手救下一人竟是改变自己的一生。而她与他的相识,不过是为了印证,相识只是孽缘一场。
  • 黯计

    黯计

    叛逆、权谋、暗黑…当你一睁开眼就是金钱和权利的时候,你已经没有时间去思考其它事情了,任何东西你都不会再感兴趣,如果一个人真的变成了这个样子,那么离成功已经不远了,因为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和害怕的了。——权利之巅
  • 女人自当强

    女人自当强

    这是一部没爹没娘没人疼的女主玩全息修真游戏的故事。劇情為主,感情為輔。雷者繞道右上角,感恩。
  • 智慧教育活动用书-文苑茶香

    智慧教育活动用书-文苑茶香

    “智慧教育活动用书”丛书公共30册,是一套汉语与英语的双语丛书。丛书内容包括星宇迷尘、科普长廊、网络生活、网络前沿、电脑学堂、心灵密码、健康饮食、生命律动、体坛经纬、影视千秋等30个方面。智慧教育即教育信息化,本套丛书把比较前沿的信息教育化,在学习科技知识的同时也加强了英语的阅读能力。
  • 墨少追妻:冷艳新娘别想逃

    墨少追妻:冷艳新娘别想逃

    他是众人皆知的冷面总裁,无数女人的完美情人,还有一个地下身份......她是道上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杀手,一次任务,让他们相识,却不知五年前发生的事是她所为。为了报仇,他给她带来了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当他查清一切才知道自己伤她多深再次相遇,暮雪,曾经深深的伤害了你是我一生最不幸的事;如果可以,我愿意倾尽所有来挽回曾经犯下的错,可惜一切都太晚了。因为有了因为,所以有了所以,既然已成既然,何必再说何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