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514800000022

第22章 军事(2)

《武备志》的价值首先在于它辑录了古代许多其他书中很少记载的珍贵资料。如一些杂家阵法阵图,这是在专门研究阵法阵图的著作如《续武经总要》中都没有记载的,但在《武备志》中却有详细的记载。尤其是它收录了“郑和航海图”,“航海天文图”以及明代一些少见的舰船兵器及火器等,更显可贵。

另外,它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使我们可以在数百年后看到古代兵器、车船等的形制以及山川河流的概貌。

茅元仪在《武备志》中表现了要加强武备,富国强兵等思想。在国家防御上,他主张边、海、江防要并重,不能有所编颇,使敌人有机可乘。他还认识到物极必反的道理,用这一道理论证盛世潜伏危机的道理,劝说朝廷振兴武备,提高警惕。他对历代的兵制,兵器等有自己精辟的见解,指出了各种武器的渊源。

总而言之,《武备志》是一部以资料价值为主,理论价值为辅的大型资料性著作,它既保存了古代大量的军事资料,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材料,同时又为我们提供了无数的线索,称为之中国古代的兵书宝库实不为过。

然而,由于茅元仪长期与清政权处于敌对阵营,书中又有许多对女真族和后金的不敬之语。毋庸讳言,《武备志》虽有不足,但该书在军事史上的价值仍为后世所推重。

兵符

兵符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拨军队用的信物。一般用铜、玉或木石制成,形状若伏虎,因而又名虎符。符背上铸有铭文,分为左右两半,左半发给地方官吏或统兵的将帅,右半留存在中央。调拨军队时,须由使臣持符验合,方能生效。

兵符之所以造成虎形,与我国古代对虎形象的崇拜有很大关联。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战国、秦、汉。与虎符性质相近的还有节、牌等。

现存最早的虎形符节是战国时期的“辟大夫虎节”和“韩将庶虎节”,其形制、作用与虎符皆同,可视为虎符前身。使用虎符有严格的规定,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

虎符要与诏书同时使用。节的使用没有地域限制。羽檄曾一度独立作为发兵信物,表示情况紧迫,请求援助的信物。西汉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强,调兵权掌握在皇帝手中,东汉地方统兵权与调兵权逐渐合一,虎符发兵之制很大程度上被破坏,节不断流行起来。

虎符在古代战争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多与其相关的故事。《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的公元前257年,秦国发兵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赵平原君因夫人为魏信陵君之姊,乃求援于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将晋鄙率10万军队救援赵国,但后来又畏惧秦国的强大,又命令驻军观望。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为了驰援邯郸,遂与魏王夫人如姬密谋,使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得虎符,并以此虎符夺取了晋鄙的军队,大破秦兵,救了赵国。

在历史上,虎符的形状、数量、刻铭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较大的变化。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骑缝刻铭以右为尊。隋朝时改为麟符。唐朝因为讳虎,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南宋时恢复使用虎符。元朝则用虎头牌,后世演变为铜牌。

军旗的由来

军旗是象征军队或建制部队的旗帜,是该军队或国家的一种标志。最初的军旗实际上是部落居民图腾崇拜在军事应用上的反映。中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出现军旗最早的国家之一,从原始社会后期起即以旗帜作为聚集族人的标志。

中国古代的军旗常有图腾崇拜色彩。进军打仗时打的一种旗,上面画鸟隼图形。《释名·释兵》里说:“熊虎为旗,军将所建,象其如猛虎”。指的就是一种以虎为图案的军旗。将帅出阵,背后有旗叫纛,乃是最古老的军旗名称。有的朝代还将军旗称作“戎旃”、“戎锋”。唐元结诗中有“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韩愈诗中有“戎旆暂停辞社树,门里先下敬乡人”等句。

古代军旗旗色、旗幅大小、旗杆长短和装饰的不同,表明率兵者的地位,同时反映其文化心理。各朝代的军旗均在旗幅上标有朝代简称的字样。如绣有“唐”宇,便是唐朝军队。另外,统帅和将领常在旗幅上绣自己的姓,以与别的军队区别。像关羽之军打“关”字旗,岳家军打“岳”字旗。也有以称号为旗的,如闯王李自成的起义军打“闯”字旗。

随着社会发展和指挥军队的需要,旗帜样式不断改进,种类不断增多。明朝军事家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设有主将用的三军司命旗,识别将领身份的认旗等。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八旗就是根据旗帜图案而命名的,即画龙和不画龙的黄、红、白、蓝四色共八种旗帜。清太宗皇太极时代,八旗军的旗帜不再画龙,而是用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和镶黄、镶白、镶红、镶蓝等颜色的不同相区别。

此外,旗帜可以表示方位,如青旗表示东方,白旗表示西方,赤旗表示南方,黑旗表示北方,黄旗表示中央。旗帜还有指挥队形阵势的作用,在战斗操练时,举青旗布直阵,举白旗布方阵,举赤旗布锐阵,举黑旗布曲阵,举黄旗布环阵。旗帜还可用于指挥和开道等。

三军

在中华文化中,“三军”的说法并非现代人头脑中普遍意义上的陆、海、空三军。“三军”的说法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

春秋时,大国通常都设三军,但各国称谓有所区别,如楚国称中军、左军、右军;晋国、齐国、鲁国和吴国都称上、中、下三军。其中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三军合三万七千五百人。三军各设将、佐等军衔,中军将可统帅三军。

随着时代演进,上、下、中军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所代替。三军也渐渐成为军队的通称。如《论语·子罕》中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唐、宋代以后,三军的编制已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这时三军的主要标志是担任不同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前军是先锋部队;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也是主力;后军主要担任掩护和警戒任务。

在中国古代的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就是军。军的编制,历代沿袭,但人数多少不一样。汉代实行5人一伍,2伍为火,5火为队,2 队为官,2官为曲,2曲为部,2部为校,2校为裨,2 裨为军的编制。

古时三军也曾指步、车、骑三种兵种。如《六韬·战车》中说:“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三军同名而异用。”

如今,前军、中军、后军的编制已完全消亡,而被现代的陆、海、空三军所替代。

大将军

大将军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也是古代领兵的最高统帅。战国时始置,汉代沿置,职掌统兵征战。事实上多由贵戚担任,掌握政权,职位甚高。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国时夏侯敦、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汉武帝时以大司马为大将军所兼官号,霍光、王凤等均以大司马、大将军预闻政事,为中朝官领袖。亦有在大将军之上冠以称号者,如骠骑大将军之类。

三国至南北朝时,大臣秉政,多加以“大将军”之号。

北周时行府兵制,编24军,每军设开府一人以统领,两开府则由一大将军统领。24军共有12位大将军,两大将军由一位柱国统领。

隋代左右武卫、左右武侯等各置大将军,为统率禁军之高级将领。

唐代之府兵12卫,每卫有上大将军1人,大将军1人,将军2人。禁军之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等亦设大将军,往往以宦官任之。

宋代之16卫大将军已属空衔,无统兵实权。

明清两代于战争时由皇帝特派大将军统兵,或于大将军上再加称号,如清代,肃亲王豪格为靖远大将军,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皆统兵作战,战后即废。

娘子军的由来

隋朝末年,李渊起兵造反。李渊的三女儿李氏回到山西鄠县故乡,变卖家产,招募了一支私人性质的小型部队,又与当地农民武装的几支零散起义军联合,兵力扩充到7万。

公元617年,李氏率这支队伍与李世民在渭北会师,宣布了隋王朝的末日。李渊称帝后,李氏被封为平阳公主。这以后,李氏统领的军队号称“娘子军”,但这支娘子军只是以娘子为将,士兵则多为男性。

女子基本成员有严密组织的娘子军,是从太平天国的女军开始的。太平天国的女军是在男女平等的政治纲领指导下成立的,以前、后、左、中、右和数字一至八编排番号,共40军,每军两千余人,总计十万之众。

十八般兵器

“十八般兵器”之称是从“十八般武艺”一词演化而来。“十八般武艺”始见于南宋华岳编的兵书《翠微北征录》,华岳曾中过武状元。此书编成于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他在书中自称“臣闻”,可见“十八般武艺”的说法实际上还要早。可惜宋代的兵书多毁于兵燹,今传者寥寥无几,“十八般武艺”的原始出处和内涵今天已无从查考。

事实上,十八般兵器,泛指多种武艺,其内容在各个时期有所不同。

十八般兵器常见的说法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镗棍槊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

同类推荐
  • 塔里木河传

    塔里木河传

    塔里木河在历史上担当过重要角色,四大古老文明由她而交汇,丝绸之路依托她而开通,西域文化因她而发育。书中描绘了塔里木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绚丽多姿的塞外风光,再现了文明演进的历史,展示了塔里木河卓尔不凡的个性和生命力,抒发了作者对塔里木河深沉的爱意和忧思。
  • 军事制度(下)

    军事制度(下)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 萨满文化

    萨满文化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土眼洋事之万国聊斋

    土眼洋事之万国聊斋

    《点后斋画报》,它像一个巨大的橱房,既遇映射出西方的巨大投影,也反映出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最初印象。人们从这份画报上可以看到有矣西方的种种事像:外国的总统和国王,贵妇与时装,天上飞的气球,地上跑的机车,水里走的轮船。当然,也有大最也不知道是谁编出来的“人咬狗”的奇闻怪事。国人也因此知道了,洋人也有男欢女爱,也有贪生怕死,也有凶杀和恶行,有一切中国人也能有的爱好和毛病。虽然,我们的画师画的无论哪一国的洋楼,都是租界的产物,画面上一股洋泾浜味。官方的战报也跟民间的战事传闻一样有着报喜不报忧的习惯……
  •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本部论著虽然从始至终贯彻着人学三大定理或定律的研究,贯彻着人学第三定理或定律对前两大定理或定律新的综合,但从本质上讲,本部论著不是那种从概念到概念、从范畴到范畴的推理式研究,而是在贯彻着人学第三定理或定律并对前两大定理或定律实行新的综合时,直接面对社会人生,以价值实现中的社会历史逻辑和人生逻辑为中心内容而展开理论叙事。这只要读一读“价值实现与主体间意向性结构”、“价值实现的广泛因果论”、“文化逻辑及其辩证法的运动”、“知识结构与价值实现”、“深层价值实现的悟性”等章节,就可以看得出来。
热门推荐
  • 异能丛林

    异能丛林

    一个少年凭借一件神物,一步步终成异能者之王
  • 琢玉

    琢玉

    天地造物,数以万计。诸神临世,天威昭彰。古神遗迹浮出水面,失落法诀再现世间,上古神器璀璨耀眼,血雨腥风再难平息。造化弄人,他的轨迹,竟与多年前的浩劫出奇得相似。挚爱心有所属,恩师寂寂逝去,兄弟被逼入魔,世人冷嘲热讽。放眼九州,举目无亲,举世皆敌!玉不琢,不成器。看主角如何在逆境中坚忍不拔,战胜自我,上演一段热血澎湃、感人肺腑剑侠故事。本文古风浓郁,古韵盎然,言辞清新,感情细腻,催人奋进。是一篇倾力于文字雕琢的古典中国风轻玄幻小说。
  • 中华择吉

    中华择吉

    自古以来,人类就有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尤其是中国人,遇事讲究讨吉利,比如过年时,摔碎了酒杯要说“岁岁平安”;家家户户也要张贴门神、财神、春联及年画,以保佑全家吉祥平安或表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实这就是求吉的一种表现。求吉心理的存在,使人们在婚丧嫁娶、修房动土、出行赴任等重要活动中,去选择一个吉祥的日子来进行。这种择吉风俗前后已流传了两千多年,在过去尤其盛行。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狐狸哥哥的偷心小白兔

    狐狸哥哥的偷心小白兔

    一次冤家路窄的交通事故让本无交集的小白兔遇到商业老狐狸。不料老狐狸也有轻敌的时候,愣是被小白兔反咬一口还死死叼住不放,最后发展成一对小冤家的爱恨情仇故事。看起来单纯无辜的小白兔却有着难以启齿的爱情史,看起来精明狡猾的老狐狸也有纯情的时候,cp感十足哦!
  • 我来你往

    我来你往

    你活过了过去,我却逆向而生。如是而已。见字如面,一别两年,心平气和,余生各安。
  • 梦落之不见黄河心不死

    梦落之不见黄河心不死

    世人常说不见黄河心不死,却全然不知黄河实为一个绝色女子,不知这句话感慨的是一份痴情。我在想,那颗执著的心在见到黄河之后,也没有死去吧,而是永生于世世代代。只是我不知,此生今世,在现今的这个宿命的轮回里,它落入了谁的胸膛,主宰着谁的执著。
  • 不爱就别过来

    不爱就别过来

    ……“霍思战我恨你”晏清雯那双闪烁泪光的眼睛那楚楚可怜的样子,让霍思战的心一紧,但仿佛只是那一刹那间,让人没有看到他那一刹那的变化‘霍思战你忘了吗?你说过我们要生生世世不离不弃的你忘了吗’晏请雯“贱人,菲儿要回来了,你赶快离开吧”原来是你的白月光要回来了“好,我走”她毅然的转过身……
  • 穿书后我成了无脑的炮灰女配

    穿书后我成了无脑的炮灰女配

    穿书后成为炮灰女配的何婉娇很郁闷,自己身为户部尚书嫡女美艳动人最后却落得一刀毙命的下场,这回自己不会那么傻了,哼,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摄政王:本王的王妃最近为什么一直在躲本王,本王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