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353700000015

第15章 长平决胜,选择最合适的统帅

身在职场,当你千方百计,用各种手段斗倒了你的竞争者,赢得了上司和领导的信任、器重,从同事中脱颖而出的时候,你是会选择继续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把曾经跟你作对的人赶出公司,还是适可而止,适时的与同事们搞好关系?

如果你身在商场,当你费劲千辛万苦占领了一片市场,成为行业内的强者,你是将竞争对手赶尽杀绝,还是网开一面给别人一条生路走?

有人说,商场如战场,该心狠时决不能留情面,因为你的仁慈,未必能换来对方的感恩;有人说,得饶人处且饶人,旧的对手倒下了,新的对手还会起来,谁又能长时间的霸占市场呢?今天你斩尽杀绝,明天别人也会不会给你生路。

一、血战长平,赵国被逼上了绝路

赵括来到前线后,立即改变了廉颇原有的军事部属,主动放弃稳守策略,将散布在漫长防线上的赵军兵力集中起来,摆出了主动进攻秦军的态势。(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赵括改变廉颇的稳守策略是导致赵军惨败的根本原因。但我认为,如果从企业市场行为的角度来看,赵括的决定并不夸张:

其一,赵国底子薄,三年大战已经耗尽了企业了财力、物力,甚至到了要向其它企业借钱的地步,再耗下去,只怕邯郸都要砸锅卖铁了;

其二,领导让他替代廉颇的用意就是要改变此前不战不退、不死不活的态势。撤退认输肯定不行,那就只能主动出击;

其三,作为刚刚上任的年轻主管,如果没有一两次胜利,是很难让人真正心服口服的。

因此,赵括不得不战。长平之战的惨败,责任不在赵括,而在整个赵国决策团队。

白起一看赵军主动来攻,便佯装败退,吸引赵军追击,然后派出两支奇兵截击赵军侧翼(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毛主席说,敌进我退。

赵军一直追杀到秦军在丹水西岸高地上构筑起来的主阵地前。秦军依托坚固的石长城,顽强抵抗赵军的进攻,把赵军阻挡在了阵地前(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与此同时,白起还派出两支奇兵:一支25000人,向东北泅渡秦川水(今端氏河),直插仙公山,然后折向东南,也就是赵军百里石长城防线的背后,切断赵军的粮道和援兵;另一支5000名轻骑兵,强行突破赵军疏于防范的泫氏(今高平)等战略要点,向东北沿小东仓河河床直扑故关,与包抄百里石长城后路的偏师会合,将赵军一分为二――在秦军合围线以北的赵军失去了军粮和辎重补给,合围线以南的赵军则失去了与主将的联系。(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毛主席说,敌驻我扰。

这时,赵括率领的赵军主力已经远离大本营,而留守的赵军因为与主力部队的联系被秦军切断,也不敢贸然出击支援。秦军抓住有利的态势,开始了战略大反击。(秦出轻兵击之。《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请注意这个“轻”字。从字面上看,所谓的轻兵,是指装备简单、行动迅速的部队。我们知道,秦国是在与戎狄的血战中逐渐壮大起来的,秦国自古就有不怕恶战、血战、死战的传统,当年秦献公与魏军在少梁大战,最后就是秦孝公嬴渠梁带着轻兵俘虏了公叔痤。

因此,秦军的轻兵,就带有了轻生死,决死战的意味。东方六国把秦军看成是虎狼之师,而轻兵,就是虎狼当中的虎狼,就是秦军中的敢死队。

在长平决战的最关键时刻,白起动用了秦军中的敢死队。这些轻兵猛士手持阔剑、赤裸上身,如猛虎下山一般冲进赵军阵中,将赵军死死压缩在了狭长的包围圈内。

毛主席说,敌疲我打。

秦昭襄王得悉赵军主力被围的消息后,立刻从咸阳赶到了离战场最近的河内郡(河内郡当时是前线秦军的大本营),给所有的郡民赐爵一级,然后命令郡内15岁以上的男丁悉数出征,前往长平支援前线秦军作战,同时阻击赵国援军,让长平赵军无法从赵国本土获得兵员和粮食补给(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在企业管理中,员工激励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尤其在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之际,领导者亲临第一线,奖励员工,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是让企业在危机关头坚持下去,并获得最后胜利的重要手段。

此时的赵军主力,四面被秦军包围,进不得,退不能。赵括只好传令全军在原地构筑壁垒坚守,等待援救(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到了9月,赵军已经整整被困46天。赵军士兵没有粮食,只能吃死人;死人吃完了,就偷偷的杀伤员充当食物(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在此期间,赵括和英勇的赵军将士组织了无数次的突围,但每一次都被秦军庞大的步兵方阵和密集的箭羽所击退。最后,赵括将剩下的赵军精锐分成四队,一连向秦军发起了四五次进攻,仍旧未能杀出重围,赵括也在突围时被秦军射杀。(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失去主将的赵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再加上严重的伤亡和疾病的流行,士气低落到了极点,最后在绝望中全部投降了秦军。

二、是杀是留,秦国收购的困难

然而,白起并没有善待这些战俘,为了杜绝后患,他下令将投降的40万赵军全部坑杀,只留下240名少年被放回赵国。历时三年的长平之战也以赵军惨败,秦军完胜而告终。

坑杀40万战俘,是白起一生中最大的污点,也是后世诟病秦国残暴最直接的证据之一。那么,白起该不该杀这40万俘虏呢?

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不能只从道义的角度去看待,道义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很多现实的问题,是需要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待的。我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战国之世,各个诸侯国都没有采用儒家的王道学说和墨家的兼爱非攻,而纷纷重用兵家、法家、纵横家等学派呢?原因很简单――实用。

在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里,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生存和发展,所以考虑问题都很实际,那些夸夸其谈的虚妄之言,是不会得到赏识的。因此,人们的思维方式,往往也是从实际出发。所以说,该不该杀降,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现实问题。

秦军虽然获得了长平之战的完胜,但摆在秦国君臣面前的依然是非常严峻的局面:

其一,看管不易。秦军在长平之战中的伤亡也很大,剩下来的士兵也是身心俱疲、想要看管40万战俘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赵人彪悍,很难真正为秦国所用,留在秦国,几乎肯定会发生哗变叛乱。

其二,补给困难。三年大战,秦国几乎把所有的粮食物资都搬到了前线,现在一下子多了40万精壮男子要吃饭,谁养得起?

其三,疾病流行。长平决战正值酷暑,近百万大军云集上党高地,吃喝拉撒、军马草料、伤病救治,全都挤在这片并不宽阔的区域内。正所谓大战之后必有大疫,而断粮46天的赵军战俘身体状况都很差,一旦疾病流行,不但会在赵军中传播,就连秦军也不能幸免。

其四,不能释放。如果白起本着人道主义的伟大情怀将这40万俘虏放回去,用不了多久,吃饱喝足的他们就会重新成为赵军主力,拿起武器,掉过头来就会攻打秦国。三年苦战等于白打。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

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

从这句话的字面看,杀降一事,似乎是白起自己做出的决定。原因是赵国军民之前就不肯归顺秦国,主动投奔了赵国;赵国士兵肯定也不会甘心当秦国的俘虏,一定会找机会反叛。如果不把他们杀光,迟早会酿成大祸。

这似乎也很解释得通――放俘虏回去,那是养虎遗患;既然养不起,也不能留用,不如全部杀了,以绝后患。而白起也不是没有过杀降的先例,几年前就曾将两万赵军战俘全部沉入黄河溺毙。

但长平大战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战斗,长平大战不是局部奔袭战、攻城战,而是举国大战,几乎云集了当时天下最精锐的部队。

再打个比方,假如你是一家大型企业某个收购项目的负责人,你在费尽千辛万苦最终完成收购任务后,是自作主张把被收购公司的员工全部开除,还是会先请示一下董事会和总裁,看究竟如何安置那些员工?我想,大多数人还是会跟决策层通个气的。

所以我认为,白起不可能在杀降的问题上忘记请示昭襄王,秦军将领也极少有擅自做主的情况出现;白起只是具体的执行者,而不是最终的决策者。

三、虎狼之国,胜利者反倒成了罪人

然而,不论是《史记》还是《战国策》,都没有昭襄王对此事的任何表态,甚至连足智多谋的范雎,也没有在此事上发表过任何意见。这就让人不能不产生疑惑了。既然白起肯定有过请示,那么昭襄王在接到这个难题后,是不可能不找范雎商议的。

那么,作为企业最高领导人的昭襄王和首席顾问的范雎,他们为何会在关键时刻装聋作哑呢?我认为有两种可能性:

其一,昭襄王和范雎确实在想办法解决战俘问题,但想来想去,每种办法都有其利弊,所以迟迟未能做出决断;

其二,在战俘问题上,他们都清楚没有比杀光更干脆利索的办法了,可他们又不愿背上杀降的罪名,所以就在犹豫,缺少主动承担责任的勇气;

昭襄王和范雎可以慢慢商量,但前线的白起却等不及了――30多万秦军和40万战俘天天都要吃饭,多拖一天,就会增大一分负担,增加一分危险。

可见,你所信任的领导,一直都很支持你的领导,在关键时刻,未必能成为你坚强的后盾和可靠的保护伞。领导也是人,领导也要顾及自己的颜面,对于职业经理人而言,碰到一个不拆台、不算计你的领导已是万幸,又何必指望他能像带头大哥一样把骂名恶名都往自己身上揽呢?所谓的义气,不过是在小说和漫画中存在而已。

于是,在迟迟得不到领导明确答复的情况下,原本就嗜杀成性的白起果断下令――杀!

这一杀,赵国哭了,诸侯震撼了,秦昭襄王和范雎则是长出一口气――白起不但帮他们解决了一个天大的难题。如此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把骂名揽到自己身上的下属,实在是太好用,太过瘾了!

这一杀,摧毁了东方六国中仅存的一支能够与秦军正面对决的精锐大军,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单独对抗秦国,秦国一统天下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这一杀,让东方六国彻底猛醒――赵国上下空前团结、誓死抗秦;其它国家也不再有半点侥幸之心,明白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对抗秦国。

这一杀,坐实了秦国“虎狼之国”的恶名,也为后世把秦国定义为“暴秦”提供了最充分的证据。

一时的痛快,或许能够让企业卸去巨大的包袱,但过于偏激的做法,也会给企业带来很多严重的后遗症。而这些后遗症,则会在企业进一步拓展市场的过程中逐渐表现出来。

实际上,抛开宽泛的王道仁义不谈,在杀和放之外,秦国并不是没有别的选择。

如果秦国以40万俘虏为要挟,逼迫赵国投降,或者是割让大片领土来换取俘虏的性命,就能把巨大的包袱甩给赵国――如果不投降,秦国就会杀了40万俘虏,天下人就会觉得是赵王不仁不义,不顾子弟兵的死活;与此同时,40万俘虏中众多将领的亲族就会发动庞大的关系网,劝说孝成王妥协,而那些普通士兵的家庭甚至会以造反威胁孝成王。孝成王是个既要面子,耳根子又软的人,他肯定也不愿背上屠夫的骂名,所以一定会妥协。

不过,想让赵国举国投降的可能性不大――赵人刚烈,真要亡国了,势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与秦军血战到底;其它国家也不会坐视秦国吞并赵国,使自己的国家失去屏障,让秦国更加强大。所以,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秦赵两国在其它五国的斡旋下达成停战协议,赵国以割让大片土地的代价换回40万战俘。

然而,耿直性急的白起没有想那么多,过多的瞻前顾后也让昭襄王和范雎忽视了秦国长期的战略规划,默许和纵容了这种追求短期内削弱对手战斗力的做法。

坑杀战俘,看似白起替昭襄王和范雎背了黑锅,可真正为此埋单的,却是秦国。

四、策略点评:谁是最合适的统帅

长平之战之所以能成为经典,被后人所津津乐道,除去战争本身的波澜壮阔与精彩惨烈外,更重要的是提供给人们很多管理和用人上的启迪。长平之战固然是秦赵两国综合国力的较量,但决定其成败最直接的原因,却是两国领导者用人的不同。

长平之战前,天下原本有四大强国――秦国、齐国、赵国、燕国。五国伐齐后,齐国衰落;田单复国、乐毅离燕后,燕国衰落;于是就只剩下秦赵两个强国。赵国胜在军力强盛,拥有当时最强大的骑兵部队;秦国胜在综合国力,底子最厚。秦国文有范雎、王稽,武有白起,还有王?、蒙骜、王陵、司马梗、桓?等一班猛将;赵国文有蔺相如、虞卿,武有廉颇、赵括,还有平阳君赵豹、平原君赵胜等宗室大臣,双方都是人才济济。因此,志在夺取天下的秦国与已然成为东方各国首领的赵国之间势必爆发一场争夺霸权的决战。

长平之战的导火索,就是秦赵两国都想争夺的那片市场――上党。秦国攻占野王,韩国献出上党,原本置身事外的赵国顿时遭遇到了来自同行业对手的直接挑战。

这时的赵国,实力很强,气势也不逊于秦国,原本应当奋起反击,但赵国决策层选择了老成持重的廉颇担当市场主管。事实也证明,廉颇虽然经验丰富,但是打法保守,非但没能在市场中占到上风,反而把企业拖入了极为被动的境地。

在较量初期,赵国倒是应该起用赵括这样年轻有冲劲的管理者,在实力尚能支撑的情况下积极与秦国周旋。而赵括的聪明机变和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与赵国一贯轻灵彪悍的风格也很吻合。如果一开始就让他指挥,赵国也许就不会像廉颇那样死守一隅,很可能会屡出奇兵,上演一出赵国版的“围魏救赵”了。

第一阶段的交锋,秦军占了上风。这时的赵军,当头挨了一棒,锐气士气都有所下降,虽然丧事了主动权,但仍能与秦军分庭抗礼。在这种情况下,赵国应当起用稳健但不失机变的平原君来指挥作战,可平原君赵胜似乎受好友苏秦的影响很深,只愿在赵王和大臣之间扮演一个奔走斡旋的角色,而没有像信陵君那样真正担负起一国重臣的责任。赵国君臣则依旧信任廉颇,想利用赵军补给线短的优势来打持久战,拖垮秦军。可三年下来,真正被拖垮的不是秦国,而是赵国。

可见,在这一阶段,赵国应当起用既能指挥具体事宜,又具备大势谋略的平原君赵胜为收购主管,在相持中不断骚扰对方,不给对方站稳脚跟、步步推进的机会,并饲机扭转颓势。

相持三年后,秦国勒紧裤带尚能一战,可赵国却已被拖得奄奄一息了,赵军也被长年累月的坚守磨得锐气尽失。这时,赵国君臣才发现信任廉颇似乎是个错误,但是放眼一看,似乎没有人比廉颇更能打仗了。就在这时,秦国开始散步流言,孝成王这才想起,赵国还有一个赵括――这小子是名将赵奢的儿子,出身好、学历高、名气大,就是他了!

有句话叫病急乱投医,此时的赵国,应当一边收缩战线,一边寻求别国的帮助。赵国却接连犯下两个错误――先是向秦国求和,结果被秦国利用,导致诸侯观望不前;然后又派赵括替代廉颇。赵括是激进的改革派,让他去扭转战局,无疑就是朝一个十分虚弱的病人下猛药,结果只能是加速败亡。

此时的赵军,反而最需要廉颇这样隐忍顽强的主将。

果然,年轻气盛的赵括一到前线就选择与秦军决战,结果正中白起下怀,全军覆没。

后人在评价长平之战时,往往会把责任归咎于赵括的纸上谈兵。可实际上,赵括的军事天分非常高,缺少的只是实战磨练,如果把他放在合适的位置,说不定赵国就会多一个轻灵彪悍的李牧,而少一个纸上谈兵的笑谈了。

但是我认为,赵括虽然有错,但他最大的错误,不在于纸上谈兵,而在于太急于求成,可他不出战行吗?赵国已经打光了家底,向齐国借粮,也被君王后拒绝;而孝成王让他替代廉颇,就是想让他尽早与秦军决战。所以,赵括是无奈的,也是冤屈的。

廉颇的责任一样很大,但赵国失败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赵国决策层没有根据实际情况为赵军挑选一位合适的统帅。

掉过头来看秦国。

对秦国来说,或许从攻占野王的那一刻起,就在酝酿着与赵国展开一场举国大战了。所以秦国每一步都很有针对性,且效果明显。

战争一开始,秦国雪藏了最能打仗的白起,就是要给各国一个假象,上党不过就是一次局部战争。赵国相信了,以为只要守住上党就行,于是就派沉稳老练的廉颇挂帅出征;诸侯相信了,于是也没有派援兵给赵国,而是眼巴巴的看着两国争锋,最好他们打得两败俱伤。

在取得第一阶段战斗的胜利后,战争进入相持期。秦国一边耐心的与赵国周旋,一边继续任用王?为主将。王?是白起之外秦国最能打的名将,虽然在战略眼光上不如白起,但指挥局部战场仍是绰绰有余。不过廉颇的战法确实也让秦国上下很是头疼。

三年过去了,经不起巨大消耗赵国主动求和。秦国利用这一机会,摆出谈判姿态,好让其它国家继续观望,同时采取反间计,打算搞掉廉颇这个最大的绊脚石。赵国一用赵括换掉廉颇,秦国立刻动手,派白起接管大军。

这就叫:敌不动,我不动;敌若动,我先动。

此消彼长之下,赵国便落入了全面的下风:

综合国力不如秦国,不得不提前发动决战,是为国弱;

让骑兵陷于山地苦战,不能发挥奔袭优势,是为军弱;

误中反间计,替换掉秦国最怕、最烦的廉颇,是为谋弱;

让没有多少实战经验的赵括对决百战老将白起,是为人弱;

有此四弱,赵国的失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五、白起之憾,暗箭伤人最难防

长平惨败、40万降卒被坑杀,东方各国赖以为屏障的赵国轰然倒塌,黑色的秦国大军穿过太行山,正浩浩荡荡的向中原腹地杀来,天下震惊!

诸侯们这才想起,赵国不能亡。

这就好比在一个市场中,其它弱小企业原本能够仰仗次强企业的存在对抗最强企业的扩张。但是当两强展开决战时,他们又希望结果是两败俱伤。到最后,次强快被干掉了,他们才想起唇亡齿寒的道理――最强者一旦干掉了次强者,接下来就是收拾他们。为了自保,其它企业只好联起手来帮助奄奄一息的次强企业。

于是,诸侯们一边出兵出粮帮助赵国,一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派出了自己的反间特使。此人不是别人,正是苏秦的弟弟,与鲁仲连齐名的新一代纵横策士的代表――苏代。

苏代携带重金,肩负着东方各国的重托,悄无声息的来到了秦国。他不见秦王,也不见别的大臣,而是直接找到了丞相范雎。为什么要找范雎,而不是直接游说秦王呢?

其一,范雎和苏代都是游学名士,身份和出身接近,靠向诸侯献计献策谋求建功立业,是同一类人,容易说上话;

其二,范雎此人,虽然才智过人,但功利之心太重,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范雎在秦国得势后,曾借魏国派须贾出使秦国的机会狠狠羞辱了这个老仇人一番,还威胁魏国交出魏齐,不然就发兵攻打魏国。魏齐怕范雎报复,只好逃往平原君处藏匿。因此,像范雎这样的人,心胸便不是那么宽广;心胸不够宽广的人,便容易说动。

见到范雎后,苏代开门见山的问,武安君(白起)把马服子(赵括)干掉了吗?

范雎点点头。苏代又问,武安君马上就要率领大军包围邯郸了吧?

范雎还是点点头,表示同意。紧接着,苏代就开始夸赞白起的功绩:

“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擒)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赵国如果灭亡了,以武安君的功劳,肯定会位列三公。武安君为秦国攻下了70余座城池,在南方攻取了汉水流域和楚国的郢都,在北方大破赵括率领的赵军,即便是周公、召公、姜太公,也比不上他的功劳啊!

夸完白起,见范雎不说话,苏代话锋一转,又开始设身处地的范雎考虑:

“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现在赵国就要灭亡了,赵国灭亡,秦王就会成为天下共主;而武安君也能凭借大功位列三公。敢问丞相,你能甘心位居其下吗?就算你不愿意位居其下,但也不得不勉为其难,眼睁睁看着武安君压你一头啊!

苏代的话可真是说到了范雎心坎里去了。范雎是什么人?天下名士。白起是什么人?行伍出身,老兵一个。让一个没什么学问的军人爬到自己头上耀武扬威,那才是范雎这样的饱学之士最难以忍受的啊!

所以,在说服别人的时候,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他最关心、最在乎、最难堪、最不能忍受的地方切入――喜欢钱的,就从利益入手;喜欢当官的,就从地位入手;喜欢出名的,就从声望入手;喜欢美色的,就从风度和魅力入手……

然而,范雎毕竟是秦国的丞相,仅从个人角度是不足以打动他的,于是,苏代又道:

“秦尝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之民皆反为赵,天下不乐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赵,北地入燕,东地入齐,南地入韩、魏,则君之所得民亡几何人。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秦国进攻韩国的时候,上党的老百姓都愿意归顺赵国,天下人早就不愿接受秦国的驱使了。现在秦国要是灭了赵国,赵国北面的土地归了燕国,东面的土地归了齐国,南面的土地归了韩魏两国,秦国又能从赵国得到多少人口呢?既然没有好处,还不如趁早放弃攻灭赵国的打算,也能不让武安君立下灭赵的大功。

先是举例说明天下的老百姓不愿归顺秦国,然后分析了赵国灭亡后赵国领土的归属情况。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战国时期,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被允许独吞其它国家的,齐国正是因为独吞了宋国,才遭来五国联军的讨伐,险些亡国。所以,秦国虽然是攻灭赵国的主力,但其它诸侯是不会眼睁睁看着赵国灭亡的。即使赵国真的亡了,它们也会联合起来要从秦国手里分一杯羹;秦国如果不肯,它们还会像对付齐国那样联合起来对付秦国。

最后,苏代重归主题――既然灭赵对秦国没有好处,而只会让白起立下大功,还不如就此罢手。苏代的话,丝丝入扣、在情在理,像范雎这样的聪明人,听了他的话之后,也不得不替秦国打算,替自己打算了。

宣太后集团瓦解后,范雎为了巩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与白起等军方将领的关系相当融洽,两人一文一武,一内一外,配合得比当年的张仪和司马错还要默契。但是在关键时刻,范雎想到的不是两人之间的情谊,而是白起立下大功之后对秦国、对自己可能带来的种种不利。而这些不利,都被苏代一一点破,范雎不能不有所行动。

所以说,看似亲密的战友,实际上最有可能在关键时刻从背后捅你一刀。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在职场上、商场上,所谓的朋友,都不过是为了某个目标而走到一起的搭档和伙伴罢了。

不久,昭襄王向范雎咨询是否继续对赵国都城邯郸用兵。范雎回答说:

“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意思是,秦军长期作战,已经很疲劳了,大王还不如允许韩、赵两国割地求和,也好让将士们回国休整。

昭襄王很清楚秦军在前线面临的巨大困难,所以接受了范雎的建议,接受了韩、赵两国的割地求和,并于次年正月下令罢兵休战。

白起听到这个消息后,对范雎大为不满,认为范雎害怕他立下大功,所以才破坏了他消灭赵国的大计,对范雎的怨恨和对昭襄王的不满由此开始。

同类推荐
  • 企业伦理新论

    企业伦理新论

    西方对企业伦理问题的关注起始于20世纪40年代,随着消费者反欺骗、反污染、反不正当竞争的呼声的高涨,越来越多的企业注意将伦理道德因素纳入企业活动的范围。我国对企业伦理问题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我国对企业伦理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广泛。
  • 员工激励:引爆员工潜力的32条策略

    员工激励:引爆员工潜力的32条策略

    讲述员工激励引爆员工潜力的32条策略。企业成功与失败的真正区别,经常在于是否能激发出员工的热情和聪明才智,要做什么才能帮助员工找到彼此共同的奋斗理想,以及如何在企业经历了诸多变化之后,还难维持这个共同的理想和目标。
  • 营商环境微视角:商事登记首代谈

    营商环境微视角:商事登记首代谈

    本书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在商事登记的窗口的企业办事遇到的一些鲜活的案例,这些案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而这些案例的解决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营商环境。第二部分是作者针对企业注册登记时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为其他企业的登记注册提供了很好的参考。第三部分是我国企业注册登记的法律法规,方便那些准备进行注册登记的企业查阅。实际工作中的案例+可能遇到问题的解答+注册登记的法律法规,本书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对企业注册登记有很好的指导性和参考意义,对深圳乃至全国营商环境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 苏宁:背后的力量——组织智慧

    苏宁:背后的力量——组织智慧

    20年的时间,全面领先于行业,抢滩香港走向海外,收购日本同行走出国门……苏宁凭什么?推动苏宁这样高速发展的背后的力量是什么?本书从企业文化、人才战略等方面对苏宁优秀的组织智慧进行了详细阐述……
  • 寻找活力源泉:宁波企业技术创新案例

    寻找活力源泉:宁波企业技术创新案例

    本书将通过国内外多行业的案例研究,归纳总结国内外著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做法和经验,分析宁波市的主要产业和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宁波市不同层次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创建自主创新体系、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提供决策参考。
热门推荐
  • 凌天夺命

    凌天夺命

    凌腾,西荒域炎阳国凌家的少爷,自小远离家族,独自在一个二流宗派云隐宗中修炼!性格孤僻的他,一直韬光养晦,从未真正展露过他的实力,然而,在西荒域十年一度的天陨古域中,刚刚展露头角的他,却在此时被人废了丹田!福兮祸兮,福祸相依!被废了丹田的他,也在天陨古域中得到了一部特殊的精元功法——九转不灭体!就这样,少年在众多质疑,乃至鄙夷的目光中,再次崛起,一步一步踏上大陆的巅峰,主宰自己的命运!书名《凌天夺命》,望大家多多支持,先行拜谢!
  • 看不见的远

    看不见的远

    有时我也会发呆,生命中会不会有那么一个人,那么一段情,可以永远在我的记忆里。每当我去回忆的时候,总是那么刻骨铭心,连呼吸都带着悲伤。
  • 冷魅公主遇上冰山王子的爱恋

    冷魅公主遇上冰山王子的爱恋

    她们是冷酷无情,青春可爱,妖娆动人,当她们遇上了王子们会是什么样的呢?她们会擦出火花吗?她们强势回归会带来怎么样的震撼呢?她们会打破命运的齿轮吗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九剑残诀

    九剑残诀

    别人修婴,独我修剑;别人修一剑,我却修九剑!实力强悍又如何,我用“灭天诀”拍死你,“困龙诀”困住你……强悍的任家之女又如何?我照样休了你。
  • 石器时代的少年们

    石器时代的少年们

    公元前8000年,即10000年前。东亚最先进的文化进入新石器时代,在那个时代,生存还是毁灭,最终发展成为文明还是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也许在英雄的一念之间,或许各民族的命运冥冥之中已经注定,没准只是因为珠穆朗玛峰上滚轮了一颗冰砾。生活在秦岭一带的夏族羲氏部落遇到了一场危机,他们的每个决定都将影响未来的东亚历史。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是荣耀战神

    我是荣耀战神

    九轮血月之后,地球彻底变了!各种空间之门不断涌现,千奇百怪的异次元生物涌向地球,人类启动火种计划,血与火的争夺不断拉锯,这一切,都是为了生存空间!这个时代,觉醒改变命运!觉醒者是这个世界的宠儿,虽然他们死亡率高得离谱,寿终正寝者更是凤毛麟角!但是依然挡不住普通人对于觉醒的渴求!觉醒者被划分为六个大类:法系觉醒者、战坦系觉醒者、敏攻系觉醒者、辅助系觉醒者、召唤系觉醒者,还有最诡异的不死系觉醒者!点燃战火,开启战图,吸收战技,拥有战宠,是多么令人神往的人生!灵魂偷渡的陈天笑,他差点创造穿越者最快记录:死的最快!幸好一个小女孩把他捡回了家,在一个垃圾桶的旁边!又四年,在一个诡异系统的辅助之下,陈天笑开启了荣耀战神之路!然后……这是一个轻松欢乐的故事,欢迎入坑!已存稿十万!
  • 团宠霸总是女生

    团宠霸总是女生

    人群喧闹,好看的眉目间多了几分厌恶,他不喜欢热闹,要不是他的父母,他又怎会来这月宫?
  • 陨落家园

    陨落家园

    浩瀚宇宙,万物轮回,由生而起,至死而终巨型陨石直击地球,神秘物质带来无尽末日,所有规则尽皆打破之下,人类已不再是食物链尖端的那个人类方天,一家小公司的普通技术员,将何去何从人类,曾经的食物链王者,又将何去何从。变异,进化,逃亡,求生,为生存而战!为尊严而战!不yy,不脑残,不种马,不过于腹黑,不烂好人,力求真实,一部末日求生的宏大世界即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