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532800000023

第23章 地理地名

“亚洲”的由来

亚洲全称亚细亚洲,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其英文名为Asia。相传亚细亚的名称是由古代腓尼基人所起。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所以,他们把爱琴海以东的地区泛称为“Asu”,意即“日出地”;而把爱琴海以西的地方则泛称为“Ereb”,意为“日没地”。“Asia”一词是由腓尼基语“Asu”演化来的,其所指的地域不是很明确,范围也是有限的。到公元前一世纪,Asia已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政省的名称,以后才逐渐扩大,包括现今整个亚洲地区,成为一个世界上最大洲的名称。

“欧洲”的由来

欧洲的全称是欧罗巴洲,英文为Europe。关于欧洲这个名称的由来,有一些传说。在希腊神话中,德米特是专管农事的女神,她保佑人间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在有关这位女神的画像中,人们总是把她画成坐在公牛背上。古代,公牛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耕畜,女神既然主管农事,自然就要坐在公牛背上了。

这位女神的另一个名字叫欧罗巴,人们出于对女神的敬意,就把欧罗巴称为大洲的名字。

还有一个的传说就是:“万神之王”宙斯看中了腓尼基国王的漂亮女儿欧罗巴,想娶她作为妻子,但又怕她不同意。一天,欧罗巴在一群姑娘的陪伴下在大海边游玩。宙斯见到后,连忙变成一匹雄健、温顺的公牛,来到欧罗巴面前。欧罗巴看到这匹可爱的公牛伏在自己身边,便跨上牛背。宙斯一看欧罗巴中计,马上起立前行,躲开了人群,然后腾空而起,接着又跳入海中破浪前进,带欧罗巴来到远方的一块陆地共同生活。这块陆地以后也就以这位美丽的公主的名字命名,叫做欧罗巴了。

“美洲”的由来

美洲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美洲”这个词是亚美利加洲(America)的简称。

关于美洲的命名,普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意大利的一位名叫亚美利哥。维斯普奇的著名航海家。1499年,亚美利哥随同葡萄牙人奥赫达率领的船队从海上驶往印度,他们沿着哥伦布所走过的航路向前航行,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到达美洲大陆。亚美利哥对南美洲东北部沿岸作了详细考察,并编制了最新地图。

1507年,他的《海上旅行故事集》一书问世,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在这本书中,他引人入胜地叙述了“发现”新大陆的经过,并对大陆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和渲染。亚美利哥向世界宣布了新大陆的概念,一下子冲垮了中世纪西方地理学的绝对权威普多列米制定的地球结构体系。于是,法国几个学者便修改和补充了普多列米的名著《宇宙学》,并以亚美利哥的名字为新大陆命名,以表彰他对人类认识世界所做的杰出贡献。新《宇宙学》一书出版后,根据书中的材料,在地图上也加上了新大陆——亚美利哥洲。后来,依照其他大洲的名称构词形式,“亚美利哥”又改成“亚美利加”。起初,这一名字仅指南美洲,到1541年麦卡托的地图上,北美洲也属于美洲的一部分了。

“非洲”的由来

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简称,其英文名为Africa。对于Africa一词的由来,流传着很多有趣的传说。

第一种传说是,古时也门有位名叫Africus的酋长,于公元前2000年侵入北非,在那里建立了一座名叫Afrikyah的城市,后来人们便把这大片地方叫做阿非利加。

第二种传说是,“阿非利加”是居住在北非的柏柏尔人崇信的一位女神的名字。这位女神是位守护神,据说早在公元前1世纪,柏柏尔人曾在一座庙里发现了这位女神的塑像,她是个身披象皮的年轻女子。此后,人们便以女神的名字“阿非利加”作为非洲大陆的名称。

第三种传说是,Africa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prica,意思是“阳光灼热”

的地方,与地中海北岸希腊、罗马相比,北非地区的阳光的确要灼热得多。

第四种传说是,Africa一词是由阿拉伯文Afar一词演变而来,意思是“尘土”,以该大陆的气候干燥、风沙大而得名。

最后一种传说是,侵入迦太基地区(今突尼斯)的罗马征服者西皮翁的别名叫“西皮翁。阿非利干”。为了纪念这位征服者,罗马统治者就把这片地区叫做“阿非利加”。以后,罗马人又不断扩张,建立了新阿非利加省。那时,这个名称只限于非洲大陆的北部地区。到了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在非洲的疆域扩大到从直布罗陀海峡到埃及的整个东北部的广大地区,人们把居住在这里的罗马人或是本地人统统叫阿非利干(African),意即阿非利加人。这片地方也被叫做阿非利加,以后又泛指非洲大陆。

“大洋洲”的由来

“大洋洲”(Oceania或Oceanica)的名称概念和范围,比地球上其他6个大陆要复杂一些,至今还没有一个国际公认、统一的解说。中国多数地理学家认为,大洋洲是指不属于其他大洲的太平洋岛屿的总称,包括奥大拉西亚、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4个部分。

大洋洲的名称最早出现于1812年前后,由丹麦地理学家马尔特。布龙命名。当时仅指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三大群岛,这就是狭义的大洋洲。

“拉丁美洲”的由来

拉丁美洲(Latin America)是美国以南所有美洲各国和地区的通称,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

从15世纪开始,拉丁美洲地区的绝大多数国家先后沦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大批移民蜂拥而入。19世纪以后,这些国家才获得独立。由于殖民统治长达300多年,这些国家深受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的影响,而且当地的印第安语逐渐被取代。现在该地区除巴西通用葡萄牙语、海地通用法语外,其余国家几乎均采用西班牙语作为国语。而法语、葡萄牙语均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罗曼语是古罗马帝国语言,说这种语言的古罗马城郊一带称拉丁姆,所以罗曼语族又被称为拉丁语族。因此,采用拉丁语作为国语的这大片陆地就被称为“拉丁美洲”。

“太平洋”的由来

世界上最先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人是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公元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率领西班牙探险队从西班牙故都塞维尔动身,经直布罗陀海峡,沿大西洋向西,开始环球航行。一年多以后,他们来到南美洲的南端。在沿南美海岸航行中,船队顶着惊涛骇浪驶进了一个海峡。经过38八天的艰苦奋斗,终于战胜了狂风巨浪、险滩暗礁,平安地穿越了海峡。这时,一片茫茫无际的大洋又在他们眼前出现了。麦哲伦的船队又经过三个月的航行,从南美洲越过关岛,来到菲律宾群岛。在航行中,始终没有遇到一次大的风浪,海洋十分平静。队员们高兴地说:“这真是个太平之洋呀!”后来,人们就把美洲、亚洲和大洋洲之间的一片大洋,叫做“太平洋”。

“三角洲”的由来

“三角洲”是一个地理名词,一般指江河出口处泥沙冲积而形成的三角形地带。然而,世界上的“三角洲”却不一定全都是三角形状的。美洲的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就完全不是三角形的。那么,它为什么也叫三角洲呢?

古希腊时期,尼罗河在地中海的出口处,由于年复一年的淤泥冲积,逐渐隆起岛屿似的地带来,越积越大,使滔滔而来的尼罗河水必须绕过这岛状地带向地中海流去。天长日久,尼罗河逐渐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地带。因其形状酷似希腊字母“A”,所以人们就把这个地带叫做“三角洲”。此后,“三角洲”

就成为那些江河出口处泥沙冲积而成的地带的地理名词,中文则照其所表示的字母“A”的形状而译为“三角洲”了。

“死海”的由来

死海位于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地势低洼、深陷,是世界陆地最低的地方。

为什么称它为“死海”?溯其源,死海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咸水湖,阿德西等高山的泉水和约旦河水汇聚在这里形成湖泊。长年累月,由于大量矿物质随着河水和泉水流到湖中沉积下来,越积越多,造成湖水含盐量高得惊人。有人做过统计,死海里含有1354600万吨氯化钠、637000万吨氯化钙、20亿吨氯化钾,此外还有溴、锶、镁、锂等。如果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那么死海水里的含量则高达20-25%。生物在这样的咸水湖里无法生存,于是人们便把它命名为“死海”。

“亚马孙河”的由来

传说亚马孙族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族骁勇善骑女强人。她们常被描述成手持盾牌、用长矛和弓箭武装起来的骑士。

1542年,西班牙探险家弗朗西斯科。德奥尔兰那首次旅游经过秘鲁和巴西的一条巨河。途中,他把生活在那一带的留长发的印第安勇士误为女人。的确,“她们”的模样和装束使他联想到希腊神话中的亚马孙族女勇士,于是他就把刚游完的巨河命名为亚马孙河。

“长江”的由来

长江古名江,又称大江,六朝以后,通称长江。近代不少国家把整条长江称为扬子江。长江各段名称和别名总计不下30种。一般常用的分段名称有:

从江源至当曲口(藏语“曲”即“河”),长358公里,称沱沱河,为长江正源;当曲口至青海省玉树县巴塘河口,长813公里,称通天河;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宾市岷江口,长2308公里,称金沙江;岷江口至长江入海口,长2884公里(荆江裁弯取直后,缩短航程80公里,为2800余公里),通称长江。

其中,宜宾至湖北省宜昌市,因长江大部分流经四川省境内,俗称川江,长1030公里。

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岳阳市城陵矶,因长江流经古荆州地区,俗称荆江。

江苏省扬州、镇江附近及以下江段,因古有扬子津渡口,得名扬子江。

除以上常用名称外,还有沱沱河上游的江源河段,藏族称为“那钦曲”;

沱沱河,藏族称“玛曲”(意为“红河”),蒙古族则称“托克托乃乌兰木伦”(意为“滔滔的红水河”),沱沱河一名即由蒙语而得,也有译为“托托河”或“滔滔河”的。

通天河,藏族称“直曲”,或译“活曲”、“州曲”,意为“犁牛河”。

楚玛尔河口以上的通天河段,过去曾称“木鲁乌苏”(蒙语)。

金沙江,古称“绳水”、“丽水”,藏族称“布垒河”或“布列楚河”。

长江在四川省江津附近弯曲呈几字形,又称“几江”。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的三峡河段,俗称“峡江”。

江西省九江市,古称浔阳,附近江段又称“浔阳江”。江苏省镇江市,古称京口,附近江段又名“京江”。长江下游江段在明、清时期还曾名为“洋子江”。

“黄河”的由来

在两千多年以前,黄河只是叫“河”。那时的河水还很清亮。黄河上游以及晋陕一带森林植被还比较多。在西安有“八水绕京城”一说,可见那时黄土高原上还草水丰茂。只是由于近千年来气候变迁,以及战争、大兴土木、滥砍森林,才导致环境恶化。黄土高原泥沙大量流失,注入黄河,才造成今天这般混浊模样,于是两岸百姓逐渐称其为“黄河”。

“黄山”的由来

黄山原名黟山。唐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根据轩辕黄帝在这里采药炼丹得道升天的传说,改其名为黄山。

以前,由于关山阻隔道路不通,一座奇秀绝顶之山,养在深闺人未识。当它一露峥嵘,即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艺术大师、著名画家刘海粟不顾年高体弱,93岁十上黄山。香港摄影家罗苏民不顾迢迢路远旅途艰辛,20次上黄山。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于公元1616年和1618年,在登山要冒生命危险的极端困难条件下上黄山,而且两次都登上顶峰。叹而赞之,昭示后人:“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等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庐山”的由来

自古以来,庐山就被人们传为“神仙之庐”。庐山的得名也因为这些传说而确定下来了,而其他诸如匡山、康山、辅山、敷山以及敷浅原、天子都,天子鄣、南鄣山等名称却不大为人们所称道。

公元前126年,司马迁游历庐山,后来在《史记。河渠书》中写道:“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这是第一次记下“庐山”这个名称,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对于庐山名称的来源,众说纷纭,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传说是早在周朝时,有个名叫匡俗的人,在庐山学道求仙。周天子获悉了他的事迹,屡次请他出山相助,而匡俗却都潜入深山,逃避不去。后来,匡俗其人无影无踪了,传为成仙而去。人们便称匡俗所住的地方为“神仙之庐”,因此称此山为“庐山”。

第二种传说也是在周朝时,有位叫方辅的人,同老子李耳一道骑白驴入山炼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庐——“人去庐存”,因此称此山为“庐山”。

第三种传说仍然是匡俗的故事,但时间、情节都不相同。汉初,匡俗的父亲东野王曾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不幸逝世,朝廷为表彰东野王的功绩,便封其子匡俗于阳(今鄱阳县一部分),号越庐君。越庐君匡俗酷爱道术,弃官入山学道求仙。这座越庐君学道求仙的山,被人们称为庐山。

上述三种传说,都与求仙有关。在古代,从秦始皇起,许多皇帝都相信方士之说,为使自己长生不老,常派人到各地求仙访药,故庐山这神秘的云雾、神秘的传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这些传说虽然是文字所记载的,但均无确切的史实依据,很难使人相信。

匡俗、方辅一类传说,是道教与佛教争夺庐山的产物。东汉初年我国传入了佛教,东汉末年又正式建立了道教,两教都要依附名山。庐山从来就是一座名山,必然成为道教、佛教争夺的中心。道教为使庐山成为自己的洞天福地,竭力要把佛教从庐山排挤出去,所以编出种种传说,称这座山为“神仙之庐”,为自己占据庐山提供历史根据。其实,这些传说见诸记载,全在汉魏以后,比司马迁的《史记》至少晚三、四百年。而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是东汉末年人,庐山有道教活动及种种传说,决不会早于东汉,更不可能早于西汉,《史记》成书的年代。只是庐山在古代曾有过一个方士们甚为活跃的时期,这无疑助长了庐山有神灵的传说。

那么,庐山真正的得名原因如今有人解开了吗?目前这一历史之谜,已基本解开,但由于很复杂,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庐山的名称,是因为山岳的形状而命名的。庐,庐舍也。庐山巍然屹立在辽阔的鄱阳湖平原上,恰如“中田有庐”的形状。晋朝思想家孙放在他的《庐山赋》中说,“寻阳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持平敝之原”,也是这个意思。庐山名称的来历,应得之于它自身四围峻拔、中间平凹的形状。庐山又名匡庐、匡山,仍是因山的形状如箕筐而得名。纵观山东历城县、浙江龙泉县、四川江油县,均有匡山,也都是以山形而命名的。

也有人认为庐山的命名是有历史依据的。庐山地区的长江北岸,即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带,古代曾有个“庐子国”。春秋战国时期,“庐子国”成了楚国的一部分。据《国语。楚语》记载,楚王曾去过庐邑。秦汉时期的庐江县、庐江国、庐江都以及后来的庐州,都是因庐邑和庐子国而得名的。后来,庐邑范围逐渐向南扩展,在它境内的山命名为“庐山”。庐山在汉代已是众所周知的名山。它的得名,不会晚于汉文帝设置庐江国和随后设置庐江郡的时候,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了。

庐山之名,数千年不衰。随着旅游事业的迅猛发展,庐山已由过去封闭式的疗养避暑地开放为旅游观光的胜地,庐山的声名传播得更远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欲亲登庐山,欣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美景时,不妨先了解一下庐山得名的真面目吧。

“好望角”的由来

位于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是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重要陆地标志。好望角的发现,是一场海上风暴送给葡萄牙探险巴塞少缪。迪亚士的意外礼物。

1487年7月,32岁的迪亚士奉葡萄牙国王之命,率3艘探险船沿非洲西海岸南下,踏上了驶往印度洋的未知之路。当船队到了南纬33度的地方时,突然遇上了风暴,在海上漂泊了13个昼夜。风暴停息以后,迪亚士决定向东航行,可一连行驶了好几天仍未发现非洲西海岸的影子。迪亚士凭着丰富的航海经验推断,船队已在风暴中绕过了非洲的最南端。于是船队改变航向朝正北航行,几天之后果然看见了东西走向的海岸线和一个海湾(即今南非的莫塞尔湾),但船员们都不愿继续东行冒险,迪亚士只好率船队返航。

返航途中接近一个伸入海中的海角,不料风暴再次降临,海面巨浪滔天。

船队在风浪中经过两天奋力拼搏,才绕过骇人的海角,驶进风平浪静的非洲西海岸。望着令人生畏的海角,迪亚士将它命名为“风暴角”。1488年12月,船队回到里斯本,迪亚士向国王裘安二世描述了自己的探险经过和命名为“风暴角”的海角。国王认为,绕过这个海角就有希望进入印度洋,到达朝思暮想的黄金国印度,于是就将“风暴角”改名为“好望角”,并一直沿用至今。

“峨眉山”的由来

相传,在很久以前,峨眉山只是一块方圆百余里巨石,颜色灰白,高接蓝天,寸草不生。为了建设美好的家园,一个聪明能干的石匠同他的妻子巧手绣花女,决心用他们的双手把巨石打凿成一座青山。天上的神仙被他们的决心和努力所感动。在神仙的帮助下,石匠把巨石凿刻成起伏的山峦和幽深的峡谷;

绣花女把精心绣制的布帕和彩帕抛向天空。彩帕飘向山顶,变成艳丽无比的七彩光环;布帕飘舞在石山上,变成苍翠的树林、飞瀑流泉、怒放的山花,变成欢唱的飞鸟、跳跃的群猴和游走的百兽。一座座青山起舞,一道道绿水欢歌。

因为这座青山像绣花女的眉毛一样秀美,所以人们把这座青山叫“峨眉山”。

“武夷山”的由来

在古时候,据说武夷山的幔亭峰上住着一位姓彭的老人。当时,洪水成灾,百姓生无宁日。

俗话说,山有顶地有主。老人就带领村民开山治水。到了白眉白须的时候,也已是远近闻名的开山始祖了,于是人们尊称他为“彭祖”。

彭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彭武、一个叫彭夷。彭祖活到880岁的时候,被玉帝召上天成仙去了。临走时只留下一把斧子、一柄锄头和一弯弓箭。他嘱咐两个儿子要继承祖业,日夜开山治水,造福村民。

兄弟俩终不忘父训,把这一带装点成人间仙境,村民过上了鸡犬相闻、五谷丰登的日子。

彭武、彭夷去世后,人们为了报答他们的恩情,就以兄弟俩的名字命名他们的居所,称之为“武夷山”。

另一种说法是:当地聚居着闽越族的一个支族,其首领叫武夷君,故作为古越人栖息之地而得名。

“井冈山”的由来

“井冈山”的名字来源于井冈山主峰山麓的一个叫“井冈山村”的村庄。

清朝初年,广东兴宁县蓝、黄姓两姓农户,为避战乱和苛捐杂税,躲避到五指峰山下一块小平地安家落户。因为那里四周群山环立,地势酷似一口井;

村旁有一条山溪流过,客籍人称溪为“江”,故称此溪为“井江”,旁边的山便叫“井江山”,村子就叫“井江山村”。又因客籍人口音“江”与“岗”谐音,久而久之,大家就称“井岗山村”了。后因汉字简化而取消了“山”字头,就成今天的“井冈山”。

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创立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11月,毛泽东同志代表中共井冈山前委起草了一份给中共中央的报告,即《井冈山的斗争》,首次正式使用了“井冈山”这一名称。

“富士山”的由来

众所周知,“富士山”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最高的山(海拔3776米)。富士山是座休火山,过去的多次喷发,形成了目前这种美丽壮观的形状,特点就在于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形状都一样,像一个“八”字。富士山顶全是火山灰石,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白雪盖顶,甚是巍峨挺拔。

自古以来,日本人就把富士山看作“富岳”、“灵峰”,认为它是镇守日本的神山,受到人们的信仰。由信仰而登山朝拜,开始了日本人早期的登富士山活动。而现代的人们登富士山更多的不是出于宗教信仰,而是作为一种体育活动,在锻炼身体的同时,磨炼自己的意志。

富士山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其中最为广泛流传的恐怕是日本平安时代(10世纪初)的文学作品“竹取物语”的说法。

远古,有位伐竹老人,在山林深处的竹林里发现了一个高约三寸的小女孩。带回家三个月后,小女孩便出落成了一个美丽非凡的姑娘,招来许多青年男子向她求婚,甚至连国王也加入了求婚的行列,但都被她拒绝了。原来小女孩是天上的仙女,因犯戒被贬下凡间赎罪。第三年的八月十五月圆之夜,她赎罪期满,重返了天宫。行前,她留给皇帝一包长生不老的药,而伤心过度的皇帝命人把药放在离天最近的山上烧掉,可这包药怎么也烧不尽,总是冒着烟。

这座被选中烧药的山由此而得名为“不死(ふじ)”(长生不老)或“不二(ふじ)”(独一无二)之山。因为日语中“不死”和“不二”与“富士”

的发音相同,富士山一名便由此而传开。

国家名称

“英国”的由来

英国的正式名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The United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

(The United Kingdom),其缩写形式为UK,有时也说The United Kingdom of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通常人们把英国称为England,其实这个词的确切含义是“英格兰”,英国本土的一部分。但由于它简洁易记朗朗上口,这种叫法及写法已被世人所接受。有时英国又被称为Britain, Great Britain或The Island of Great Britain。其实这三个名字所指的都是“大不列颠岛”,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三部分。此外在历史书中还可以看到另一名称“大英帝国”(The British Empire),这是以英国本土为中心包括海外殖民地的总称。由于殖民地纷纷独立,于是大英帝国解体。今天英国还保持着一种由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组成的形式“英联邦”,其正式称呼是(The Commonwealth of Nations),也可称作British Commonwealth或theCommonwealth,不过它已名存实亡,英国政府有的只是调度会议权而已。英国古代的名称是Britania,这是一个地道的罗马语。

“新西兰”的由来

新西兰(New Zealand)位于大洋洲,同澳大利亚隔海相望,是世界上说英语的国家之一。新西兰国名的由来与荷兰的航海家阿贝尔。塔斯曼有密切的关系。

17世纪以前,新西兰的居民是毛利人。毛利人把这片土地称为“奥蒂罗”,意思是“白云连绵的土地”。1642年,荷兰航海家阿贝尔。塔斯曼来到了这个美丽的岛国。他认为这个地方与荷兰的泽兰省十分相似,便把它称为“新泽西”,意为“新的海中陆地”。后来,大批的英国移民涌到这儿。渐渐地,“新泽西”就成为“新西兰”了。

“美国”的由来

1776年9月一个夜晚,北美大陆军的营火旁,托马斯。潘恩在挥笔撰文,“潘恩先生,”一个大汉的手按在他的肩上。“华盛顿将军!”“我来检查一下军需品的供应。我指的是文字,不是子弹!”将军话中带着幽默。潘恩把文稿递给华盛顿。“这是考验人们灵魂的时刻。风华正茂的军人,光彩照人的爱国者,”将军反复朗诵着。“你写完了,给我一份。在这场战役结束以前,我需要用这篇文章。”将军的身影在黑暗中消失了。

圣诞节前,潘恩的《危机》第一章印制出来送到前线。12月25日黄昏,华盛顿把部队集合在特拉华河前沿阵地上,演出了军事史上最光辉的一幕。每组由一名军官,在凛冽的苍穹下向士兵们宣读潘恩的《危机》。全场倾听那铿锵有力的词句,场面感人;接着,士兵们拥上船只,渡过大河,神兵天降似地突然降临在酩酊大醉的英军面前,一举击溃英军。这一仗激励了北美殖民地革命的信心。

在七年独立战争中,潘恩通过《危机》这本文集把政治宣传小册子变成震撼人心的有力工具,成为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危机》的第二篇文章第一次创造了这个新国家的名字。他写道:“美利坚合众国将在世界上和历史上同大不列颠王国一样的壮丽。”潘恩不仅在帮助这个新国家的诞生上尽了一份力,而且还是它的命名者。

“加拿大”的由来

1534年,一个法国人率领一支舰队来到北美洲一个海湾。他们沿海湾向内陆驶去,发现正行驶在一条大河上,就把这条河定名为圣劳伦斯河。在航行中,他们发现岸上有印第安人的茅屋,于是就登岸。印第安人热情地接待了他们。法国人问这是什么地方,叫什么名字。印第安人不懂他们的话,以为在问他们的村庄,便随口回答:“加拿大。”印第安语中“加拿大”是村庄意思,于是,“加拿大”就成了国名。

“法国”的由来

法国(France)又译法兰西。公元前5世纪,今法国境内大部分为高卢人(凯尔特人的自称)所居住,故学者将这一土地称高卢。公元3世纪末,散居在莱茵河下游的日耳曼族法兰克越过莱茵河入侵高卢。5世纪末,法兰克一部落首领克洛维占领了北方高卢,成为法兰克国王。法国国名来源于法兰克国王名。

Frank在日耳曼语中原意为自由的,今France是从拉丁文Francia演变而来。

“澳大利亚”的由来

“澳大利亚”源于拉丁语中“Australis”一词,意为南方,指赤道以南的陆地和海洋。公元2世纪,古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认为,在赤道与南极之间,应该有一块巨大的南方大陆存在,才能与北半球的大陆保持平衡。他把这一块想象中的南方大陆绘入了地图,并标名为“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古拉丁语意为“未知的南方陆地”。

1531年,法国制图学家奥尤斯。菲纳在其绘制的世界地图中,也画出了假想在地球南半部的大陆。

1587年,荷兰地图学家麦卡托和奥特利乌斯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也画出了“未知的南方大陆”。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许许多多的欧洲探险家、航海者纷纷按照地图家们所绘制的“南方大陆”的方位去寻找这块陌生的乐土。

1814年,英国航海家马修。弗林德斯向已经被英国占据的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殖民区的总督麦夸里建议:将古拉丁语中所指的“未知的南方大陆”简称为“澳大利亚”。麦夸里采纳了弗林德斯的建议。从此,“澳大利亚”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意大利”的由来

关于意大利国名的由来主要有两种说法较为流行。

一种说法是,在远古的时候,意大利南部的卡拉布利亚区被人们习惯称作“威大利亚”(Vitalia)。“威大利亚”的意思是小牛生长的乐园。逐渐地,当地居民根据读音的习惯把字母“V”省略了,这样就成为Italia,即“意大利亚”。到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这个名字传遍了整个亚平宁半岛,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半岛的名称。公元前6世纪,罗马共和国正式把亚平宁半岛命名为“意大利亚”。在英文中Italia作Italy。中国译名是从英文转变过来的,所以称作“意大利”。

还有一种说法是,“意大利”的名称是由一个古代部落名字演变而来的。

古希腊人最早到达亚平宁半岛的普利亚地区附近后,把这里的维图利部落称为Italoi。后来罗马人统治时沿用了这个名称,并把它作为半岛上很多部落的共同称呼。因此,Italia(Italoi的拉丁文写法)这个名称产生了。1870年撒丁王国统一亚平宁半岛,“意大利”一词正式成为统一王国——意大利王国的国名。“二战”失败后,意大利进行改革,1946年6月2日成立意大利共和国。

“西班牙”的由来

西班牙位于欧洲西南部伊比利亚半岛上。“西班牙”源于侵略者的命名。

公元前10世纪至8世纪时,腓尼基人越过地中海,向西班牙扩张,并用腓尼基语给他们所侵占的地方命名。据说腓尼基人踏上伊比利亚半岛时,在沿岸一带发现了很多野兔,于是便以腓尼基语Shapha命名,意为“野兔”,后西班牙的国名Espana即从Shapha演变而来。

“尼泊尔”的由来

尼泊尔国名的由来有几种传说,流传较广的一种是:现在的加德满都,过去有茂密的森林。一天,牛群中最好的一头母牛拒绝挤奶,向森林深处走去,牧牛人穷追不舍。母牛跑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刚一站住,乳汁就喷流出来。牧牛人正要靠近,母牛却入地不见了。牧牛人挖地找牛,地下突然升起烈火把他吞噬了。不远处住着一位叫“尼”的隐士,赶来营救,并扑灭了火焰,防止了森林的毁灭。据此,尼泊尔的“尼”,指的是那位隐士,“泊尔”则是保护或挽救的意思。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尼”是“中间”,“泊”是国家,“尼泊尔”就是“中间的国家”,即位于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国家。

“新加坡”的由来

新加坡的名字来源于梵文“信诃补罗”,并有着美丽的传说。新加坡古称淡马锡(爪哇语“海市”之意),公元8世纪建国,归属印尼室利佛逝王朝。

相传11世纪时,室利佛逝王国的王子与谬内岛的公主结为百年之好,在谬内岛住了下来。一天,王子携公主外出打猎,乘船时遇大风浪,在即将翻船时,王子把王冠丢到海里,风浪顿时平静下来。他们便把船划到淡马锡海边。在附近树林里打猎时,他们忽然发现一只头黑胸白、身体红色、行动敏捷的怪兽,随从告诉王子这是一只狮子。王子听了非常高兴,认为这是一个吉祥的地方,便决定留下来。因登岸时首见狮子,后来他就把淡马锡改名为“新加坡拉”。在马来语中,“新加”是狮子,“坡拉”是城的意思。这便是新加坡和狮子城名称的来历。

“伊拉克”的由来

伊拉克全称“伊拉克共和国”,位于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半岛和伊朗高原之间。其国名由来,说法不一。

一种是在阿拉伯语中,伊拉克的含义是“陡崖”。伊拉克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但平原的西南边缘和阿拉伯沙漠交界的地方有石灰岩峭壁,高达7米左右,其中很长一段和幼发拉底河平行。这些峭壁和平原形成鲜明的对比,于是人们便称这片地区为“伊拉克”,并成为国名。

另一种是“伊拉克”在阿拉伯语中为“血管”之意。由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及其汇合成的阿拉伯河连成的水网,在古代伊拉克这片肥沃的平原上,布局形如人体的血管。所以,古阿拉伯人将其称为“伊拉克”。

还有一种是取自当地居民很早以前就使用的地名伊拉克。阿拉比的前半部分,单就“伊拉克”一词本身来说,有“低地”、“耕耘的土地”之意。由于这一地区的北部横亘着亚美尼亚高原,东部和西部分别为伊朗高原和阿拉伯高原环绕,形成宽仅100公里、长有600公里的细长的伊拉克低地,故称“伊拉克”。

伊拉克为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公元前4700年起,建立了苏马连王国、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和后巴比伦王国,后被并入波斯帝国。7世纪,并入阿拉伯帝国。17世纪初,成为奥斯曼帝国领土的一部分。1920年沦为英国委任统治地。1921年8月成为独立的伊拉克王国。1958年7月14日,成立伊拉克共和国。

“日本”的由来

日本的国名最早出现在公元7世纪70年代。在此之前,日本以大和朝廷代表国家,称“大和国”,但国际上一直采用中国对日本的称呼“倭国”。

公元607年(中国隋炀帝大业三年,日本推古天皇十五年),日本派小野妹子为第二次遣隋使。小野妹子向隋朝呈递的国书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此后,日本力图改变臣属中国的地位,致力于争取与中国的平等关系。随着封建国家的发展,它提出了正式确定国名的问题。“大化改新”后,日本仿效唐制,建立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为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遂拟采用一个新国名以改变原来不雅的称呼,于是从致隋国书的“日出处天子”得到启示。公元670年(日本天智天皇九年,中国唐高宗咸亨元年)开始用“日本”

为国名,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

“日本”国名首次记载于史册是在公元720年。这一年,日本用汉语编写成《日本书纪》,把“大和国”和“倭国”等日本古称都改为“日本”。

《新唐书。东夷传。日本》记载:“后稍习夏音,晋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可知,日本国名的出现与中国对日本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朝鲜”和“韩国”的由来

韩国全称是大韩民国(Republic of Korea),成立于1948年。在英文资料和报道中,常以其地理位置称大韩民国为南朝鲜(South Korea),而称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为北朝鲜(North Korea)。无论是朝鲜还是韩国,其英文都是Korea,来自于高丽的音译。

朝鲜名称沿袭半岛最后一个王朝“朝鲜王朝”,而韩国的沿袭则要复杂一些。据史书记载,约在公元1—2世纪,半岛上一些部落发展成为马韩、辰韩和弁韩3个部落集团,被称为三韩时代。其中以辰韩经济最发达,从事建房、织绸、使用铁器、养蚕和役使牛马等活动。其后半岛未再出现以韩字命名的部落或国家,直到20世纪末。1897年2月,高宗宣布改国号为大韩帝国,改建阳二年为光武元年,并追封被日本暗杀的闵妃为皇后。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半岛,废大韩帝国,改称朝鲜,并入日本。

在日本殖民时期,韩国流亡的爱国志士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反抗,并于上世纪20—30年代,在中国上海等地开展抗日复国运动,建立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因其民主救亡运动,致力于建立民主共和国,故称之为“大韩民国”。战后日本投降,美军和苏军分别在38度线南北接受日本投降,朝鲜半岛自此被划分为南北两个部分。1948年,南北方先后独立建国,南方正式使用了“大韩民国”国名。

“印度”的由来

印度原为婆罗多,是古印度一个名叫婆罗多的国王建立的国家。印度一词由信德河而得名。古代印度人以信度一词表示河流,所以印度最初指印度河流域这个地理名称,后来才逐渐包括恒河流域以至整个南亚次大陆。古波斯语将信度变为“印督”;古希腊人又变“印督”为“印度伊”,在希罗多德的《历史》中,印度称为“印度斯”,后来罗马沿袭了这个词。

我国史书中,最初称印度为“身毒”,后又有“天竺”、“析都”等称。

我国用“印度”这个词始自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书中载:“译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归云身毒,或日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印度这个名称就是这样演变而来的。

城市名称

“北京”的由来

历朝历代都将北京视为重镇加以治理和保护,并不断改变着它的名称。有人统计过,北京城的各种名称达60多个。

就大家熟悉和史书中常见的说,北京地区上古时称幽陵,夏朝时称冀州,周朝时称蓟,春秋战国时是燕国的都城,故称燕京。秦置广阳、渔阳,西汉设幽州,东汉为广阳、蓟县,北魏称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就从这里开始。唐改称范阳,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就是从范阳起兵的。唐以后又一度称幽州。辽建都在上京,把这里作为陪都称幽都,也称南京,因此地在上京之南。金朝建都于此,称中都,并对其进行了扩建。这是北京800余年建都史的开始。

元朝时称大都,这时的北京城已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大都市了。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曾对大都做过详细描述。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也由此开始。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首都定在南京。后朱棣从他侄儿手中夺得政权后,将首都迁到这里,故称北京。明朝时,还一度称北京为京师。清朝也建都北京,并沿用了明朝的名称。民国建立之后仍称北京。1928年改称北平。北平这一名称是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的陈立夫提议改用的。

北伐战争后,陈立夫曾在南京办了一份《京报》。这份民间报纸很敢说话,销路很好,其销出的份数比《中央日报》还多。有一天,陈立夫忽然想到首都既决定在南京,北京这一名称应更改,以免残余军阀再图在那里起野心设政府。于是,他让《京报》罗时实执笔,写下了《正名之重要》一文。国民政府采纳了陈立夫的建议。

其实,历史上北京的北平之称早已有之。那是1368年,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攻占元朝大都之后,即对大都城进行改建。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将元大都改称北平府,有“平定了北方,从此安宁平静”之意。到1403年,朱棣定都北平时,才改名北京。1949年,新中国成立,又将北平改为北京。

“天津”的由来

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占领南京之后,封他的第四子朱棣为燕王,率兵北上,攻打元军,民间称这次北征为“燕王扫北”。朱棣从江淮一带迁来许多百姓在京、津一带安家落户,开辟村庄。军队则战时打仗,平时屯垦。几年时间,就改变了元时的荒芜面貌。明太祖朱元璋因此十分高兴。燕王心想,自己能文善武,功高望重,居诸王之首,日后定能继承皇位。没料到朱元璋死时却让长子长孙朱允炆(建文皇帝)继位。燕王朱棣认为是朝中奸臣捣鬼,就一面公开宣布在北京登极称帝(永乐皇帝),一面兴兵伐罪。

一天,燕王朱棣督师来到三汊河口海河边,放眼一望,河里舟船相连,岸上车车相接,夹岸人烟稠密、店铺林立,十分热闹。燕王问:“这是什么地方?”左右回答是“小直沽”。燕王想了一下说:“这里有大城市的气势,况我大军路过此处,何以为小?不妥吧!”随臣连忙附和说:“请大王赐名。”

燕王命群臣先试取几个。大臣们取了几个歌功颂德的名字,无非是恩、德、福、寿之类。燕王听了未加可否,只是仰脸看天。群臣见燕王看天,料定他意在“天”字上。一位大臣说可以改为“天平”,是天子御驾亲征、除奸平乱时路过之地嘛。燕王还是不太满意。另一位大臣说:“依臣之见,不妨改为‘天津’二字。”燕王听了很喜欢,吩咐继续说下去。大臣得意地说:“吾皇乃当今天子,奉天承运,吊民伐罪,得民心,顺天意,所以叫‘天’。吾皇树万世不移之基,亲率文武百臣,千军万马,在此渡过河津,所以叫‘津’。”

“上海”的由来

“上海”一词,起源于水名,始见于北宋记载。北宋前东海来船由松江(今吴淞江)溯入内陆,至青龙镇(今旧青浦)寄碇,经过松江近海十八大支流,“上海浦”为南侧之一,初不显著。北宋时松江上游变窄,海船改由松江南侧支流上海浦入口,所停江岸渐成聚落(后发展为十六铺地带),“上海”

一名由此彰扬,以至之后在此设置政府机构和行政建制时都沿以为名——从北宋的上海务,元朝的上海市舶司、上海镇,民国的上海特别市,直到今天的上海市。

“纽约”的由来

1524年,意大利航海家盖阿万尼。达。弗拉赞诺受法国国王的派遣,到美洲进行探险航行。到了160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英国籍雇员亨利。哈得逊驾船又来到了纽约湾。这一次他从纽约湾继续北上,第一次深入那条河流,与两岸印第安人贸易,回去后向荷兰东印度公司作了汇报。在此以后,欧洲人把这条河命名为哈得逊河。1624年,一艘荷兰船“新尼德兰号”把30户荷兰人运到哈得逊河口。他们在这里开辟了一块殖民地,命名新尼德兰,成为荷兰在美洲的第一块殖民地。

在新尼德兰南边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岛叫做曼哈顿岛。1626年,新尼德兰总督用约值24盾(荷兰货币单位)的纽扣、别针、眼镜等小玩意儿把该岛从印第安人手中买了下来,然后着手在岛上建立城堡,以自己的国都把它命名为新阿姆斯特丹——即纽约的前身。

在那时,新阿姆斯特丹东北方是英国殖民地新英格兰,西南方的广大地区也为英国所有。因此英国人不愿意让自己的殖民地中间存在一块竞争对手荷兰人的殖民地。1664年,英王查理二世正式把新英格兰和德拉维尔湾以东的英国殖民地交给他的弟弟约克公爵管辖,但要求他清除荷兰势力。因此在1664年约克公爵派遣军队与新阿姆斯特丹的荷兰人作战,结果荷兰人战败,被迫交出城堡。新阿姆斯特丹被英国人占领后,名字也改成了“新约克”(NewYork)——纽约。

“东京”的由来

东京是日本首都。何以称“东京”?溯其源,900年前,这里一片荒凉,后一个名叫“江户氏”的蒙族占据此地,“江户”亦遂成这里的地名。1457年江户只是一个小镇,后发展成关东地方的要镇。1603年,德川幕府(中央集权的军政府)的建立,使江户成为全国实际上的政治中心。随后开始填海造陆,一些毗邻地区陆续并入,18世纪初,江户已成了拥有百万人口的大城市。1868年明治维新,明治天皇正式宣布把首都迁至江户,并改江户为东京,意即“东方的京城”。此名是和位于日本西部的古都——京都(即西京)相对而言的。

20世纪后东京发展迅速,逐渐变成一个现代化的大城市。

“罗马”的由来

罗马是意大利首都。传说,希腊入侵者攻占特洛伊城后,特洛伊王子一家逃离虎口,来到台伯尔河畔安顿下来。后来特洛伊王子的后代里亚。西尔维娅做了战神马尔斯的妻子,生下一对双胞兄弟罗马路斯和里穆斯。当时的国王知道后大发雷霆,派人杀死西尔维娅,还把两个孩子放进一个篮筐,扔进台伯尔河。篮筐被冲到岸边,一只母狼跑来,用狼乳哺喂两个婴儿。一天,一个猎人发现了这两个孩子,把他们从狼群中救出来,并抚养成人。罗马路斯和里穆斯长大后,变得和父亲战神马尔斯一样力大无穷、武艺惊人。他们杀死国王,为母亲报了仇。公元前753年4月21日,罗马路斯在母狼哺育他们的台伯尔河畔建城,并用自己的名字罗马作为城名。

“雅典”的由来

希腊首都雅典的名字是根据古希腊神话中雅典娜的名字命名的。在古希腊神话中,雅典娜是奥林巴斯众神中的一位主要的神,由“万神之王”宙斯和“聪慧女神”莫蒂斯所生,是威力和智慧的化身,被尊为智慧之神,又是“明眼女神”、“农业和园艺的保护神”。传说这个城市建成以后,她和海神波赛冬相争。众神表示谁能给人类一件有用的东西,就以谁为这座城市的保护神,并以其名字命名城市。波赛冬用他的三叉戟猛刺了一下岩石,岩石中跳出一匹战马,这是“战争”的象征;雅典娜用她的长枪敲一下岩石,岩石中变出一支金苹果,象征着“和平”。于是众神判雅典娜得胜,城市归了她,并以她的名字命名。

“西安”的由来

历史上的西安叫做长安,还有过大安府(后梁)、京兆府(后唐)、陕西路(宋)、安西路(元)、奉元路(元)等不同名称,一直是“八百里秦川”

的中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朝。第二年春,大将军徐达攻下奉元路,将奉元路改名为西安,意思是安定的大西北。

“无锡”的由来

“无锡”这一地名的由来,现存在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周、秦间锡山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无锡”。新莽时期锡复出,改县名为“有锡”,东汉初为无锡。这一说法见于唐朝陆羽《惠山寺记》,谓:“山东峰(按:指惠山东峰,即锡山),当周秦间大产铅锡,至汉方殚,故创无锡县,属会稽。自光武至孝顺之世,锡果竭,顺帝更为无锡县,属吴郡。”这一说法,历代无锡地方志都相沿记载。但清光绪《无锡县金匮县志》认为:“王莽时大改郡县之名往往与旧名相反”,所谓“锡出而更名,孝顺时锡竭而复旧,殆不足据。”

另一种说法认为“无锡”是古越语地名之一。“无”是发语词,无实义,“锡”的原义因古越语佚亡已久,无从考证。这一说法是当今一些地名学者、语言学者、历史地理学者在总结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对江浙地区大量地名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他们认为,“无锡”和江浙地区其他许多地名,如夫椒、余杭、句容、姑苏等一样,都是属于齐头式地名,冠首字虽然写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语的发语词,无实义。这些地名随着古代吴越地区的氏族迁徙、流散和与华夏族的融合,原义渐至湮没,但一部分却因用汉字记录同样的音而保存下来,后人不知道由来,往往望文生义,妄加解释。又有学者认为,“无锡”是因为生活在无锡的一个古越人部落以一种“治鸟”为图腾而得名,其本义应是“神鸟”。

“拉萨”的由来

史籍上第一次出现“拉萨”二字,见于公元806年藏王赤德松赞所立《噶琼寺碑》,其中有言:“神圣赞普先祖松赞之世,始行圆觉正法,建拉萨大昭寺。”由此可见,拉萨的城名,已经出现了近1200年了。

大约公元1世纪,高原上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经过多年的和战,又集结成若干个部落联盟,其中以山南河谷的雅隆部落联盟、阿里地区的象雄王国和雅鲁藏布江以北的苏毗部落联盟最为强大。这时,拉萨河的古名“吉曲”已经出现。现在拉萨所在地,则被人称为“吉雪沃塘”,意为“吉曲河下游的肥沃坝子”。

那时吉曲河流域先后属于苏毗部落联盟中的达甲沃和赤邦松两个王族统治。公元7世纪初,雅隆部落首领朗日松赞率兵北上,成为整个吉曲(拉萨)河流域的主宰。朗日松赞把营盘设在墨竹工卡的甲玛岗山沟,在这条长长的南北走向的山沟中,建造了几座宫堡。他的儿子、吐蕃王朝缔造者松赞干布,公元617年出生在甲玛沟的强巴明久林宫堡中。

传说这位少年王子征战路过吉雪沃塘时,时值盛夏,风和日丽,只见周围群山四合,秀水中流,地势宽坦,雄伟壮观;同时这里北通青海,南靠山南,西连象雄,东接多康,地处雪域中枢,交通方便,物产丰富,于是他便做出了迁都吉曲沃塘的重大决策。

松赞干布率大臣、部属从墨竹工卡西下吉曲沃塘,这片亘古以来荒凉沉寂的平野,立刻变得热闹而繁忙。松赞干布经过仔细勘察,决定截断吉曲河的北河道,使河水傍着山南宣泄。红山周围显露出一大片平野。他在这里建宫堡,修寺庙,营造军民住房。据说沃塘平野第一座建筑红山堡寨,就是布达拉宫的前身。这座巨石垒成的宫堡,兀立红山之巅,气势非常雄壮。

吐蕃王朝从此风生水起,松赞干布制定法律,划分行政区域,分封官职,力主对外交流。赞普属下设五商、六匠。五商指茶商、玉商、刀商、帛商、盐商;六匠指噶龙铁匠、噶如鞍匠、弓匠、剑匠、铠甲匠、神塑匠等。商业和手工业的形成和发展,对促进拉萨城的兴盛起着明显的作用。

松赞干布先后迎娶了尼泊尔尺尊公主、唐文成公主,为两位公主修建了大、小昭寺,分别供奉了释迦牟尼8岁和12岁等身佛像。大昭寺建成后,为纪念山羊驮土建寺的殊胜之举,寺庙取名山羊幻化庙,城市也改名为“惹萨”,意为“羊土城”。

公元8世纪,赤德祖赞迎娶了大唐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将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佛像迎请到大昭寺主殿,制定了一整套供养祭祀仪轨,在红山和药王山之间修造了称为“巴嘎噶林”的三座大白塔,形成进入拉萨的大门。

自从金城公主将小昭寺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移供大昭寺主神殿,这尊佛像就成为整个雪域藏人信仰的中心,朝拜供奉者络绎不绝。缘于这尊至神至圣的佛像,“惹萨”又改名为“拉萨”,意为“神佛之地”。

“苏州”的由来

相传商代末年,周君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历。季历有子昌,古公亶父认为昌有兴王业的才能,想把君位传给季历再传子昌。泰伯、仲雍了解了这一意图后,为尊重父意,避让君位而逃避到当时被称为荆蛮之地的江南,并入乡随俗,自行“断发文身”,表示他们已是荆蛮之人,而不能再回去继位了。他们的这一义行以及他们带来的周族先进的文化和农业生产技术,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拥护。在梅里(今无锡县梅村),泰伯被拥立为君长,国号为“匀吴”(匀吴的“匀”是荆蛮语的发声词,无实际意义,匀吴即吴。由于笔误,匀吴也被误写为勾吴)。

从泰伯起十九传至寿梦继位称王(公元前585年),吴国始有确切纪年。

随着吴国的崛起,梅里的都城已日益不能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了,而位于太湖东北岸的苏州,由于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交通方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寿梦二十五年(公元前561年),正式将都城迁至苏州,并经过多年的不断经营,具有了相当规模。可是由于史籍没有记载,当时城址已无从查考。

自此,当时的苏州称为吴国。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下令伍子胥督造水陆双棋盘格局的城池,自此,苏州的地理位置沿革至今。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在吴都城设会稽郡、吴县,自此,当时的苏州称为吴县,或有时称为吴州。公元589年,隋改吴州为苏州(以苏州城西姑苏山得名,苏州的名称始此。另姑苏山由吴王阖闾建姑苏台得名,现山上仍有遗迹)。

公元778年,唐朝设苏州为江南唯一的“雄州”(唐制州分七等,“雄州”为二等),从此,苏州名称被固定作为通称。公元1113年,宋改苏州为平江府。

综合历史变革,苏州有很多的别称:姑苏、吴、吴县、东吴、平江、吴中等等。又由于苏州城内河道纵横,又称为水都、水城、水乡,13世纪的《马可·波罗游记》将苏州赞誉为“东方威尼斯”。

“青岛”的由来

“青岛”这个名称,原来指的就是小青岛,以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而得名。“青岛”之名的出现,就现在已发现的典籍文献来看,最早有明确记载的是在明代中期,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明代万历七年(1579年),即墨县令许铤曾遍察即墨四方海域及乡土,主持过《即墨县志》的编纂。可以说,许铤是第一个全面了解青岛的人。尽管青岛在当时,还仅有一个小小的浮山所,但坐落于青岛湾畔的一座小岛“青岛”,亦被许铤所提及。

在许铤编撰的《地方事宜议。海防》中,有关青岛之名有这样一段记述:

“本县东南滨海,即中国东界,望之了无津涯,惟岛屿罗峙其间。岛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曰管、曰白马、曰香花、曰田横、曰颜武。”这里说的“青”,即是指青岛,也就是现在的小青岛。在许铤的眼里,小小的一个青岛,不仅可以设防,抵御倭寇的侵扰,而且还是可供人居住的地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小青岛最初的目的主要是用于军事。

需要指出的是,许铤此时所提及的“青岛”,是浮山千户所管辖的一个可以驻军的小岛。而在这个岛的对面岸坡上,一座小小的天后宫,也已在这里存在了100多年。如果再往前追溯,还可以追寻到天后宫附近山坡上居住的村民初来辟建青岛村的时代。

据编修于1924年的《胡氏族谱》记载:“吾族相传自明永乐初年由云南迁居即墨,世居青岛之‘上庄’”,“聚族而居,五百余载。”这就是说,在天后宫还没修建的60多年前,胡氏族人就已经从云南迁居在现迎宾馆一带建村居住。胡氏族人建的村落,初名就叫“青岛村”。只是到了后来,村民繁衍愈众,原来的村址已不能容纳,所以又分出一支来,搬迁到了现在的湖南路和广西路一带。这样,原先的“青岛村”就被称之为“上青岛村”,俗称“上庄”;而新建的“青岛村”就被称之为“下青岛村”,俗呼“下庄”。胡氏族人的祖居地即是“上庄”。

这就基本上给了我们一个清晰脉络,即“先有青岛,后有青岛村,最后才有天后宫”。因为我们已知,青岛附近的一些岛屿是在宋代以前就已经有了名称。估计“青岛”之名,最晚也不能晚于明初。后来,胡姓族人从云南来了,他们除以青岛湾里这座小岛的名字命名自己的村落外,还将附近东面的一座山岭,命名为“青岛山”。来青岛之后,他们“可樵可渔”,在这里建了一座“妈祖庙”,这就是后来的天后宫。到了天后宫建成的1467年,青岛湾一带就成了整个青岛地区最大的渔货码头,被称之为“青岛口”。等有了这么多冠以“青岛”之名的地名之后,原先的“青岛”就被俗呼为“小青岛”了。

而另一个被称作“青岛”的小岛,位于今即墨市田横岛的东北方,又名“三平岛”。这个小岛曾在清同治版的《即墨县志》中有过记载,但因与“青岛”重名,故自20世纪初之后,便多称为“三平岛”。而这个“青岛”,也就慢慢地没有人叫了。

那么,什么时候才将“青岛”作为青岛地区的总称呢?现在有资料记载的,就是天后宫内的一块刻于清同治年间的《募建戏楼碑记》的石碑。此碑文记载:“窃闻青岛开创以来,百有余年矣。迄今旅客商人,云集而至。”在这里,碑文中使用的“青岛”一词,已不是一个岛、一个村、一座山和一个海口的概念,而是青岛地区的总称。对于碑中之“青岛开创”和“百有余年”的断语,时间应在清乾隆年间,这应该是青岛的“开埠”之始,至今已近300年的历史。

“成都”的由来

成都是四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国务院命名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成都从战国时期秦惠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11年)置县,正式称之为成都,到现在已有2300多年的悠久历史。可是,成都这一名称是怎么来的呢?

据典籍记载是和秦灭蜀以前居于此地区的古蜀族分不开的。古蜀人之邑多名“都”,如成都、新都、广都等。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开明王自梦郭移,乃徒治成都。”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灭蜀,定蜀都名曰成都。

为何定蜀都名成都呢?据《蜀王本纪》载:“时(蜀)人萌椎髻左言,不晓文字。”在古蜀语中,蜀音山,都亦音du,前一个du代表族称,后一个du代表地称,时中原人根据蜀语音译为蜀都。在为成都定名时,蜀已亡,不称蜀都而称成都,是作为战胜者的秦既考虑了古蜀族的语音语义,又考虑了古蜀国“三都”的历史状况而定的。成,据《仪礼。燕礼》:“笙入三成”下注曰:

“三成,谓三终也。”成即终结之意。《广韵》亦解释为:“成,毕也,凡功卒业就谓之成。”在古蜀国的三都中,“新都”是蜀王于旧都(郸)之后新营建之都,“广都”是继新都之后拓广之都,“成都”即蜀终结的都邑,也就是蜀最后灭亡前的都城之意。

“济南”的由来

济南是山东省省会,也是我国著名的“泉城”,因地处济水之南而得名。

济水,为古水名,又称大清河,1855年被黄河改道夺据,成为黄河下游河道,如今鲜为人知。

在遥远的古代,济南地方众泉竞涌,湖泊密布,南依群山,北临济水,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好地方。殷商以前的济南地名已无籍可考。西周至春秋时期,济南称“垛邑”。春秋晚期,又改称“历下”,因地处历山(今千佛山)之下而得名。公元前555年,晋伐齐,败齐兵于历下。

“济南”作为地名,始见于西汉初年。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汉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割齐之济南郡为吕王奉邑”。说明至迟在公元前186年以前已设置济南郡。

以后各代,济南地方治所的称谓虽时有所变,但均以“济南”为地名。

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山东行省,济南逐渐成为全省的政治中心。明洪武四年,以砖石修筑城墙,周廓十二里。

清代沿袭明制,济南仍为省治所在地。清末,胶济、津浦两条铁路相继建成,交汇于济南。1904年济南开辟商埠,逐步发展成为近代工商业城市。

“景德镇”的由来

据史书记载:“新平治陶,始于汉世。”新平是景德镇的古称,因位居昌江之南,也叫“昌南镇”,建于东晋时期。

在古代,这里就有瓷器生产,陶器则更早。到了北宋,赵恒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京师需要这里的瓷器,皇帝令御史在此监制宫廷用瓷,并在瓷器底部印上“景德年制”的字样。由于瓷器精美,影响很大,时人皆赞“景德瓷”。以后,“昌南镇”之名竟为“景德镇”取而代之,并渐渐成为全国制瓷行业的中心。由此可知,景德镇制瓷业有1700多年的历史。景瓷是中国瓷器的代表,景德镇无愧于瓷都之美誉。

“新疆”的由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之称为新疆,始于清代。1755年(乾隆二十年),清政府平定了天山北路的准噶尔部,1759年又平定大小和卓,天山南北全入清朝版图,归伊犁将军管辖。对当时清政府而言,是新开辟的领土,故习惯上被称为“新疆”。1884年(光绪十年)将伊犁将军辖区改建为新疆省,新疆成为正式政区名。

我国历史上将新收复的疆土泛称为“新疆”的,可追溯到宋金时代。绍兴九年(1139年),宋金和议,金朝同意归还陕西、河南地。南宋下诏曰:“诏新疆县令自今并差文臣。自建炎间,始置武令。刘豫因之。论者以为不学而从政,民间被害甚众,故复用文臣。”绍兴九年十一月己卯:上谕辅臣曰:“新疆百姓凋敝,无往年十之一,而官吏患如旧,何以赡之。可令遂路监司并省,庶宽民力。”以上两处“新疆”指新收复的河南地。

绍兴十年正月癸巳上谕秦桧曰:“新疆各宜屯兵以守,得之虽易,不可以易失之……”又曰:“陕西弓箭手最为良法。神宗开边,当时甚盛。今闻其法浸弛,官司擅行役使,宜严行禁止”。此“新疆”又指新收复之陕西地。

由此可见,用“新疆”一词来泛指新收复的疆土,已有很悠久的历史。

“厦门”的由来

厦门的“厦”是“下”的雅化,而“门”是近江河、沿海岛屿地名习俗的用字。翻开地图,查查辞典,我国沿江河、近山川、临大湖的城镇,的确有不少地方用“门”字构成地名。湖南省的“石门”,湖北省的“荆门”、“天门”,此外还有温州口的“大门”,广东省的“江门”、“崖门”、“磨刀门”,珠江口的“虎门”等等。

可见沿海岛屿地名以“门”字命名是习俗,岛屿的得名往往是渔民或航海者根据海域的流势急缓、回旋等特点命名。海道交通港,尽管岛上未曾开垦住人,每一个港段却都有它的地名了。“厦门”这个港名也脱不了这种习俗。

厦门西部的“海门”,因位置在九龙江口。九龙江的北溪、西溪、南溪在浮宫口汇合,到了海门岛屿附近入海,晴天少雨时节溪流不大,在这咸淡界线分明,故有“海门”之称,意思是九龙江水至此入海。溪流稍大时,随着九龙江水奔流直下的流沙,到了鼓浪屿的倒流处,又卷回鼓浪屿海滩。这里的“倒流”回卷,历史上渔民称“上门”,又称“尚门”、“顶门”,附近的山称“倒流岭”又称“旗尾山”,解放后改为“英雄山”。

综上所述,“厦门”这地名是根据海港水流回旋而得的,它与关系最密切的航海、渔业的发展有关,也可肯定这一地名在“嘉禾”等雅称之前。

“香港”的由来

“香港”这个名称的来源历来众说纷纭,其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有以下几种传说:

一、据说清初在铜锣湾海旁有红香炉从海上飘来,于是村民便在沙滩上建庙,庙后的小山便被命名为“红香炉山”,由此演变成“红香炉港”,后简称为“香港”。

二、香港早期常有外国商船停泊,水手们上岸浏览时见遍地是芬芳的野花。他们非常高兴,就把这个地方称为“芬芳的港口”,于是被译作“香港”。

三、据说在香港附近有一山溪,是行船者喜欢汲取的溪水,被称作“香江”,其入口的港口被称作“香港”,而全岛也被叫做“香港岛”。

四、香港在明代至清初盛产香水,名叫“芜香”。种香及制香盛极一时,不少居民赖此为生。莞香先运至九龙的“香涉替头”,然后运到石排湾(香港东北),再乘艚船运至广州甚至江浙一带,所以运香木的海湾就被称作“香港”。

“台湾”的由来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在各个历史时期,它的名称却有过各种不同的叫法。

在我国殷商时代的文献中,就有关于台湾的记载,当时称台湾为“岱舆”、“员峤”;先秦时代称为“瀛洲”;汉代称“东鳃替”;三国时代叫“夷洲”;隋朝称“流求(或作琉求、流虬、留仇、琉球);明代称台员”或“台湾”。称“台湾”是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才开始的。

有时称它为“鸡笼”,那是因为基隆港外有个基隆屿,岛屿形如鸡笼浮水,故此得名。

台湾地方语言近似闽南话。闽南话中的“员”与“湾”同音。所以,从清康熙二十三年开始,台湾这个名称就一直沿用至今。

一些外国人把台湾叫做“福摩萨”。据说明朝万历年间,有一艘葡萄牙船由印度驶向日本,经过台湾海峡时,船员望见台湾岛上一片翠绿,风光美丽,便连声称道:“伊啦,福摩萨!”葡语的意思是“美丽的岛”。从此,有些外国人也把台湾称为“福摩萨”。后来某些殖民主义者故意用“福摩萨”一词制造混乱,搞两个中国的阴谋,那是绝不允许的。

“澳门”的由来

澳门开埠至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从前澳门归属广东的香山县管辖,后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香山县改为中山县。“澳”字在古代的解释,就是与外国人通商的地方。

据《澳门纪略》书上记载:“其曰澳门,则以澳南有四山离立(由仔、路环、大小、横琴四岛)海水纵横成十字,或曰十字门……故称澳门。或曰澳有南台、北台两山(可能指东望洋山及西望洋山)相对如门云。”古时珠江口外各水道出口处,多称为门,而且一直沿用至今,如虎门、横门、磨刀门等,所以“澳门”一词的由来,很可能也是根据这种地方习惯命名而得。

风景名胜

“天下第一关”的由来

“天下第一关”是指我国现在的山海关。它的得名据说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明朝宰相严嵩,一心想当皇帝,一天,严嵩与他的几个狐群狗党饮酒作乐。几杯酒下肚,这帮人拍起严嵩的马屁来了,说严嵩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严嵩被拍得昏昏然,他命人取来笔墨,乘着酒兴,在府内墙上写下了“天下第一”四个大字,然后命手下人将“天下第一”四个字制成匾额,悬挂在大厅里。

不料,这件事传到了嘉靖皇帝的耳里,把嘉靖皇帝气得发颤,你严嵩天下第一,那我皇帝算老几?一怒之下,要传严嵩进殿问罪。严嵩闻讯,吓得六神无主。大管家献计说:“当今圣上正降旨征求山海关城门上的匾额,只要您在‘天下第一’的后面再添个‘关’字,就是为山海关做的匾,不就化祸为福了吗?”严嵩听后大喜,赶忙操起大笔在“天下第一”的匾额上补了个“关”

字,令人当即刻好,静候圣旨进殿。

当捧旨大臣带着锦衣卫来到宰相府宣读圣旨后,严嵩急忙抱起“天下第一关”的匾额进殿跪见皇上。皇帝一见“天下第一关”的匾额,正合自己的心意,立刻转怒为喜,身离御座,亲手扶起了严嵩。

从此,山海关就挂上了“天下第一关”的匾额。山海关也由此得名为“天下第一关”。

“长白山”的由来

最早记录我国东北长白山的史籍是战国和西汉初成书的地理书《山海经。

大荒北经》。书中称:“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肃慎是东北的古老民族,活动在今延边和绥芬河一带。《后汉书。东夷传》和《晋书。四夷传》皆有“肃慎氏一名挹娄,在不咸山北”的记载。

晋代以前长白山一直名称不咸山,后魏又称“徒太山”、“太皇山”。

《魏书。勿吉传》载:“勿吉国南有从太山者,华言太皇,俗甚敬畏之。”到了唐代,又改称为“太白山”,《新唐书》载:粟末部“居最南,抵太白山,亦曰徒太山”。

长白山之名始于金代,而且一直沿用至今。《金史。世纪》载:“生女真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是也。”金代统治者认为“长白山在兴王之地,礼合尊崇议封爵,建庙宇”。因此,在大定十二年(公元1172年)十二月,封长白山为“兴国灵应王,即其山北地建庙宇”。

大定十五年三月,奏定封册仪物,每逢春秋二季,择日致祭。明昌四年(公元1193年)十月,复册为开天弘圣帝。

到了清代,满族统治天下,长白山在满语里叫“果勒敏(长)珊延(白)阿林(山)”。清朝以长白山为发祥地,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特命大臣觉罗武木纳前往长白山拜谒,回京奏疏,议封长白山神,每年遣使致祭。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康熙皇帝东巡到吉林时,在松花江畔举行了隆重的望祭长白山活动。清朝几百年间,将长白山列为封禁之地。

“新疆天池”的由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阜康县境内,景色秀丽的高山湖天池,不知多少国内外游客为之倾倒。您知道它是什么时候以及怎么样被发现的吗?

据史籍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天池地区就有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友好交往。到公元648年,唐朝曾在博格达山下设置瑶池督府,以后宋代到清代,天池曾有冰池、龙湫、龙潭、神池等名称。但很少有其真实面貌的记述,因古代人们是很难到达天池一睹其丰貌的。

真正亲临天池的是200多年前任乌鲁木齐的都统大臣明亮。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明亮亲率骑从登博格达山,找到了传说中西王母在西天瑶池摆蟠桃宴会宴请群仙的“仙境”,领略了这个高山湖泊的绰约风光。在他写的《灵山天池疏凿水渠碑记》中说:“见神池浩淼,如天境浮空”,遂摘句中“天”、“池”两字,第一次正式命名“天池”。

当然,还是后来地质工作者对天池的勘测,是准确而科学的。天池,是第四纪以来全球气候多次冷暖变化,待第三次冰期来临后冰川下行,日积月累形成了U字形湖泊,就是当今闻名遐迩的天池。

“卢沟桥”的由来

据《金史》记载,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六月,因卢沟河水流湍急,不便行旅,金章宗完颜璟替命造石桥,至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建成,命名“广利桥”。桥由十一孔石拱组成,桥旁石栏上精刻485头石狮,形态各异。

在《明史》记载中,此桥已更名卢沟桥。明正统九年(1444年)该桥因被洪水冲坏,重修;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又因毁于洪水,重建;乾隆五十年(1785年)又重修。乾隆皇帝弘历曾为此桥题“卢沟晓月”四字,见今桥东碑亭内的汉白玉石碑,于是“卢沟晓月”成为燕京八景之一。

卢沟桥所跨的河流,源出山西洪涛山,今称永定河,《元史。河渠志》称小黄河,金时称卢沟河。据清代于敏中等编纂的《日下旧闻考》记载,“卢”

即黑色。卢沟河的水是黑色的,故卢沟河又名黑水河。乾隆二十九年御制《过卢沟桥咏冰解诗》有这样的诗句:“水黑为卢冰亦然,隆冬冻合泽腹坚。”可见,卢沟桥是以横跨水色浑黑的卢沟河而得名的。

“白宫”的由来

白宫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北面的宾夕法尼亚大街,包括建筑和园林在内,占地18英亩,主楼是幢3层的白色楼房。白宫是美国总统办公室及府邸所在地,同时又是美国政府的行政中心。白宫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由建筑师詹姆士。贺朋设计的。据说贺朋受了一座爱尔兰宫殿的影响,把白宫也设计成类似宫殿的建筑。这项建筑工程于1792年开始动工。1800年,由第2届美国总统约翰·亚当斯夫妇启用。何以称“白宫”?1814年,这座宫殿被英国远征军一把火烧了。幸亏一场暴雨扑灭了大火。可是宫殿处处露出难看的火焦迹。为消除火焦迹,整个建筑暂被涂成白色。后来,大家觉得白色很美,就索性用大理石重建这座宫殿。1901年,第26届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给宫殿命名为“白色的房屋”。后人称之为“白宫”。

“好莱坞”的由来

100多年前,一对年龄相差30岁的老夫少妻来到加利福尼亚州郊游。男的叫哈韦尔。考克斯,他因患小儿麻痹症而终身残疾,但他却以坚强的意志和聪明才智最终成为堪萨斯州的巨富。女的名为戴依达。娇妻一眼看上了一块长满无花果树的土地,提出要在这里落户。考克斯二话没说,掏钱便将这块120英亩的土地买下。

考克斯太太出生于伊利诺伊州,故乡的家是一座冬青树环抱的庄园。出于对家乡的怀念,她不顾这片土地只生长无花果树的现实,硬将它定名为“冬青树林”,即好莱坞。疼爱妻子的考克斯对这个不合实际的名字并不在意,而且还做了一块“好莱坞”的招牌悬挂在篱笆墙上。就这样,大名鼎鼎的好莱坞便在1887年2月悄然诞生了。16年后,这里升格为市的时候,参加投票的117位有选举权的居民一致赞同以“冬青树林”作为该市市名。

在以后的10年里,电影业迅速而蓬勃地发展起来。好莱坞以气候温和宜人、阳光充足、依山傍水、既有草原又有沙丘的优越地理条件,吸引了大批从影人员。从此,安宁、和谐并具有传统生活秩序的好莱坞受到了新潮电影文化的侵袭,好莱坞也最终变成尽人皆知的电影王国。

“白金汉宫”的由来

白金汉宫位于伦敦圣·詹姆斯公园以西,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及其丈夫菲力普亲王居住的地方。白金汉宫系英国白金汉公爵于1703年所建,因而得名。此宫建筑富丽堂皇,外部装饰精致华美。1761年英王乔治三世以2.1万英镑的巨资买下这座宫殿式建筑。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继位后,这里正式成为王宫。

“雄狮凯旋门”的由来

凯旋门地处宽阔的戴高乐广场。这里是香榭丽舍大街的尽头,又是沙佑山丘的最高点。从戴高乐广场向四面八方延伸,有12条大道。宏伟、壮丽的凯旋门就耸立在广场中央的环岛上面。这座拱门是在拿破仑时期1806年由夏尔格兰负责动工建筑的。根据拿破仑的命令,它被用来纪念法国大军。凯旋门建成于1836年。它只有一个拱洞,上为桶形穹窿,其规模超过了罗马的康斯坦丁凯旋门。高50米,宽45米,凯旋门的每一面上都有巨幅浮雕。其中最著名也是最精美的一幅就是位于面向香榭丽舍大街一面右下侧的那幅浮雕,上面描绘了1792年义勇军出征的情景,这一名作取名《马赛曲》。拿破仑大捷庆祝仪式的场面则被刻在这幅浮雕上方的其他位置,在顶端的盾形饰物上刻有每场战役的名称。1920年在拱洞下建了一处“无名战士墓”,每到傍晚,这里便燃起不灭的火焰。建筑物里还有一座纪念馆,馆内记载着这座纪念性建筑物的历史,在那里,游人可以看到558位将军的名字,其中一些人的名字下面划着线,那是因这些人都是在战斗中阵亡的。

卡鲁塞尔凯旋门是为了庆祝1805年拿破仑的一系列战争胜利,而在1806至1808年由皮埃尔·弗朗索瓦封丹那和沙尔勒拜尔西耶设计、建造的,可以说它是对罗马的塞蒂米奥塞韦罗凯旋门的模仿,包括仿造了塞韦罗凯旋门的纪念性建筑结构及其上面的雕塑饰物。红色和白色的大理石圆柱之间是三个圆拱门。

拱门的上方布满了纪念拿破仑皇帝战绩的浅浮雕。凯旋门顶端摆放了四匹镀金的奔马。这些马是根据拿破仑命令从威尼斯的圣马可大教堂移来的,原物于1815年归还给了意大利,现在上面是换上去的复制品,同时还添了一辆马车和和平女神像。

“埃菲尔铁塔”的由来

埃菲尔铁塔是现代巴黎的标志,是一座于1889年建成的、位于法国巴黎战神广场上的露空结构铁塔,高320米。埃菲尔铁塔得名于它的设计师——桥梁工程师居斯塔夫。埃菲尔。铁塔设计离奇独特,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技术杰作,因而成为法国和巴黎的一个重要景点和突出标志。

埃菲尔铁塔分为三层,从塔座到塔顶共有1711级阶梯,分别在离地面57米、115米和276米处建有平台。据说,该塔共用去钢铁7000吨,12000个金属部件,250万只铆钉而相连起来。

埃及“金字塔”的由来

金字塔的英文名Pyramid,来源于希腊语Pyramis,本意是“糕饼”,因为金字塔形状像古希腊人的糕饼。中国人称之为金字塔,是因其形状像汉文“金”字。19世纪的中国人还称其为“埃及王陵”。康有为在1904年去埃及游历后,在《海程道经记》称之为“金字塔”。从此中国人便通称之为金字塔。

“天安门”的由来

天安门,是北京和中国的象征。它的庄严肃穆的图形是我国国徽的主要组成部分。

天安门始建于公元1417年,它的设计者是明代著名的建筑师蒯祥。明永乐十五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蒯祥奉旨在1421年设计并建筑一座雕梁画栋的木构牌楼,叫做承天门,这就是最早的天安门。1457年7月,承天门被大火所焚。8年后,明英宗命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白圭又请蒯祥出谋划策,又建成承天门。明末战乱中,承天门又被焚毁。1651年,又重新修建,新建城楼高33.7米,广9间,进深5间,以示皇帝的尊严,并改称“天安门”。这个名称沿用至今。

“紫禁城”的由来

紫禁城是我国明清两代24个皇帝的皇宫。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曾把天上的恒星分为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包括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紫薇垣在三垣中央,因此成了代表天帝的星座。天帝住的地方叫紫宫。封建皇帝被人们尊称为“天子”。皇宫冠以“紫”字,以表示皇宫为人间的“紫宫”,为人间至尊之所。另外,自秦汉以来,人们还习惯称皇宫为“禁中”,即“门户有禁,不得随便入内”之意。“紫”字与“禁”字结合,故皇宫称紫禁城。

“万里长城”的由来

中华大地上的万里长城,凝结着历代各族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从春秋战国起相继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前后持续达两千余年,总长度超过100000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

根据历史记载,从战国以来,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最早是楚国,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或敌国,开始营建长城,随后,齐、燕、魏、赵、秦等国基于相同的目的也开始修筑自己的长城。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著名大将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国长城连起来,西起临姚,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遂称万里长城,这就是“万里长城”名字的由来。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主要是明长城。

秦长城只有遗迹残存。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动用了30万人,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的修建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汉代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从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黑龙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古丝绸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着这条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到了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剌族的侵扰,从没间断过长城的修建,从洪武至万历,其间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起了一条西起甘肃的嘉峪关,东到辽东虎山,全长6350公里的边墙。

“十三陵”的由来

明代的第一个皇帝朱元璋(年号洪武),定都南京,在位31年,死后埋葬在南京,称作孝陵。第二个皇帝是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年号建文),在位四年。朱允炆即位后,他的四叔,当时守卫北平的燕王朱棣,为了争夺皇位,发兵南下,打了几年内战,终于攻入南京当了皇帝。朱棣攻入后,当时皇宫起火,建文帝不知去向。有的说他投火自焚,有的说他出家当了和尚,下落不明,至今仍是明史上的一桩悬案。

明成祖朱棣在在南京登基后,改年号为永乐。由于他镇守北平多年,深知北平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便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征调工匠、民夫上百万人,开始修建北京。永乐五年,皇后徐氏死,朱棣没有在南京建陵,却派人去北京寻找“吉壤”。直至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才选好现在这片陵区,并由朱棣亲自察看决定。这里山间地面广大,群山若封似闭,中间水土深厚,确是块好地方。再加上术士们的夸张、神化,朱棣更加高兴,立即降旨圈地80里为陵区禁地,开始动工修建长陵。选在这里建陵,不单由于风景美好,更主要的是这里山势如屏,易守难攻,一旦驻军把守,既可守卫陵寝,又便于保卫京师。从这年朱棣在昌平县北天寿山下建造长陵起,到明代末帝思宗朱由检(年号崇祯)止,除明景泰帝葬于北京西郊金山外,十三个皇帝都埋葬在这里,形成了明代皇帝的陵墓区,因而通称十三陵。

封建时代的葬制,一般子孙的陵墓,应当一个比一个小,但十三陵却不尽然,后来居上者也不少。朱元璋是个创业的皇帝,死后葬在南京孝陵;朱棣一生五次北征,是巩固政权的定业皇帝,死后葬在北京长陵;这两座陵,一是祖陵,一是北京首陵,因此建筑规模都很大。但以后并未依此而代代缩小。十三陵中,一般凡是皇帝生前修的陵,亲自督理,不惜工力费用,所以高大、宽阔,陵殿建筑讲究,装饰富丽堂皇。死后筑陵的全是由子孙办理埋葬,一般都是草草从事,陵墓的规模也就小得多了。

朱棣长子仁宗在位仅一年,长孙宣宗在位十年,史称“仁宣之治”,实际上他们都是坐享其成的皇帝。但由于他二人跟随朱棣多年,对于建国之难以及社会情况多少有些了解,所以在称帝后在某些方面还注意节省人力、财力,曾经罢采办,减织造、瓷器等等。他们二人的陵墓,也是比较小的。仁宗曾遗诏说,我在位日浅,对百姓没什么恩德,不忍过多地劳役人民,我的陵要从俭修造。宣宗遵遗诏,亲定献陵规则,三月后就将他老子埋葬了。宣宗本人虽然在生前修了景陵,但因献陵是他制定的规模,自己当然不敢过于超过父陵。《昌平山水记》上有这样一段说:“献陵最朴,景陵次之。”现在还可以从二陵的明楼、宝城(圆形围墙)及殿基遗址上,看出二陵确比其他陵墓简陋些。

自宣宗以后,各帝都是在深宫中养大的,称帝后除偶尔出去游荡外,从不愿迈出宫门一步,因此,他们不知创业、建业的艰难,生活多荒淫腐化,懒于过问国事民情。又因为他们是在宦官侍候下长大的,听惯了宦官的阿谀、奉承,而对大臣们的逆耳忠言却听不进去,往往恣意妄为,任意挥霍。按明初葬制规定每陵葬一帝一后,可是,英宗的裕陵却葬了一帝二后,而宪宗的茂陵又增加到一帝三后。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朝中期政治的腐败和皇帝的荒淫无道。

武宗以后的各陵,是世宗的永陵,穆宗的昭陵,神宗的定陵,光宗的庆陵,熹宗的德陵,思宗的思陵。这个时期王朝政治更加腐败。宫廷中的奢侈浪费非常惊人。反映到陵墓的建造上就显得十分豪华,其中永、定二陵是典型代表。昭、德二陵是皇帝死后才修建的,规模就要小些;庆、思二陵是利用他人之墓埋葬的。

“大雁塔”的由来

大雁塔自建成以后,就有“雁塔”之称。它的得名由来,流传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古印度迦蓝佛曾“穿石山做塔五层,最下面一层作雁形,谓之雁塔。”玄奘最初设计建造的塔就采用了这种形制。

另一种说法是:按照印度佛教传说,当初佛教有大乘与小乘两大派。小乘佛教不忌荤腥。有一天,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买不到肉做饭。这天正好是菩萨布施日,天空一群大雁飞过,一个和尚仰面望着雁群自言自语:“今日僧房无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萨一定不会忘记今天是什么日子。”话音未落,领头的大雁便折翅坠地。于是全寺和尚大惊失色,领悟出这大雁分明是菩萨化现,他们在大雁坠地处建造石塔,从此戒绝荤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称雁塔。

再一种说法是:当年玄奘取经途中曾困于沙漠,后来得到大雁领引,才找到水源,得以生还。建造这座佛塔是为报答菩萨化身指点迷津的大雁之恩。

还有一种说法:它和佛祖释迦牟尼曾化身为鸽救生的佛教故事有关。唐代人习尚雁,通常以雁泛指鸟类,因此得名雁塔。

慈恩寺塔建成50多年后,在它的西北又出现了福寺塔,一大一小,均叫雁塔,于是人们把前者称大雁塔,后者称小雁塔。

“天府之国”的由来

天府,最早见于《周礼》,后被用为对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地区的带普遍性的赞誉之词。秦汉时期,天府的美名集中于当时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经济最发达地区的关中。四川原来并不被称为天府。第一个称四川为天府的,是杰出的政治家诸葛亮。四川得此美誉的原因是:战国末年至秦汉之交、西汉末年和东汉末年,我国开发最早、经济最繁荣的三河(河东、河内、河南)地区,经过连年战乱和天灾人祸,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这一时期的四川经济却在全国跃居首位。

为了把四川营建为天府之国,我们的祖先对大自然进行了“务”、“治”、“制”、“用”,其中最重要的两项是治水和开辟对外联系的通道。

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对岷江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和全面的开发利用。从秦汉始,四川平原逐渐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和粮食输出区;为了克服“蜀道难”和打通南北通道,我们的祖先所付出的努力是可以与治水相当的。保留在《华阳国志》等书中的五丁移山、石牛开道、武都担土、山分五岭等优美的神话以及四川各地出土的与中原器物相似的文物,就是力证。

“雾都”的由来

重庆这个古老而美丽的山城被称为“雾都”。重庆全年雾日平均有103天,1950年甚至高达205天;而春冬季节,雾日尤多。雾都,确实名不虚传。

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写道:“以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这就是成语蜀犬吠日的由来。四川盆地是我国阴天和雾日最多的地区之一,几乎占全年2/3,无怪“蜀犬”见日而“吠”

之了。

重庆为什么多雾呢?四川盆地,北有秦岭、岷山,东有大巴山、巫山,南有云贵高原,西有青藏高原,四周高山环绕,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湿润空气,在四川盆地这样的环境下,利于云雾的形成。特别是地处盆地东部的重庆,“近水楼台”,得天独厚。

我们知道,雾是细微的水分子遇冷凝结后,浮游在近地面上形成的。重庆位于长江和嘉陵江汇流处,四周群山环抱,风力微弱,使江南地面蒸发的大量水汽常停留在空中,于是早晚气温降低时极易凝结成雾。它的高空中常有逆温层存在,阻碍了水汽的去路,再加上人烟稠密,尘埃较多,更增大了雾的浓度。所以,每当浓雾迷天之际,屋宇遮没,山色尽消,江岸不分,景物不辨,简直是“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甜城”的由来

美丽富饶、江流环绕的四川内江,素有“甜城”的誉称。此誉称何时有之?又出自何人之口?

相传早在唐代已有了蜜饯的雏形,这就是用蜂蜜浸渍果品而成的“蜜果”。当唐明皇吃到巴蜀用蜂蜜浸渍的果子时,十分赞赏,将之列为皇家贡品。到明代弘治年间,内江开始了种蔗制糖生产。从一名叫做傅香的丫头“偷糖不遂,匿于谷糠,尔后结晶,使成冰糖”的偶然发现中,开始了冰糖制作,并用冰糖水煎煮果品,使蜜饯由蜂蜜浸渍发展到用蔗糖“煮制”。

明朝末年,由于朝政腐败加之连年灾荒,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战争,涌现了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数十支起义军。据传有一年,李自成为联合张献忠合攻腐朽的明王朝,特地专程来四川拜会张献忠。张献忠摆上茶点果品,两人促膝畅谈。李自成见一盘佐茶食品色泽鲜亮,异香扑鼻,樱桃脯鲜红似火,桔饼似菊花吐蕾,天冬玉洁冰清,连藕片片晶莹……不由得惊奇地问道:

“此仍何物?”“此物名叫蜜饯。”张献忠答毕,请李自成一一品尝。李自成尝罢,只觉甜香润心,妙不可言,又问张献忠:“这蜜饯产于何地?”张献忠回答:“产于内江。”李自成听了,不由得眉飞色舞,竖起大拇指称赞道:

“啊,内江,真甜城也!”

从此,“内江——甜城,甜城——内江”的赞誉就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了。

“姑苏”的由来

苏州雅称姑苏。姑苏之名缘何而来?东汉哲学家王符谈了它的典出。

王符,甘肃镇原人,一生隐居,埋头著述,成《潜夫论》一书。其中《边议篇》载:“范蠡收债于姑胥,盖胥者舜臣名,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吴者也,故名其地曰姑胥,历代转音为姑苏。”

这就是说,吴地本为告的封地,因而被称作姑胥;而在吴语中,胥、苏二字音相近,姑胥就演变成姑苏,苏州才有了姑苏城的名称。

“敦煌莫高窟”的由来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为什么叫莫高窟呢?

莫高窟一名,早在隋代洞窟中已经出现。在藏经洞出土的遗书中也有确切记载。其名称的由来,敦煌学学者做过专门的研究,目前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一、莫高窟修造在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周围是大沙漠,其地形比敦煌绿洲高近百米,百姓们又称之为千佛山。古汉语中沙漠的漠与莫高窟的莫是可以通用的,所以在沙漠高处开凿的石窟便叫漠高窟,后来演变成为莫高窟。

二、在古代敦煌,鸣沙山又称为漠高山。山下有漠高乡。千佛洞在漠高山下,属漠高乡所管辖,因此便由漠高山、漠高乡演变而来。

三、在大泉河谷最早开窟的是乐僔和尚。后来的弟子相继也开凿了石窟。

但道行都“莫高于此僧”。乐僔在此地首开的石窟,以后就叫莫高窟,是为了纪念乐僔开创首窟之功。

“长安街”的由来

长安街在公元1267年元朝大都建成时称顺成街,不过当时仅为南城墙里一条极普通的街道。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从蒙古高原迁都至金朝的中都城(即今天的北京城)。但是当时的中都城由于饱受战火,已残破不堪,忽必烈不得不居住在城外金代离宫的广寒殿里。

公元1262年,忽必烈宣布以广寒殿为中心,重建都城池。公元1267年新城建成,命名为大都,长安街的前身顺成街也在此时建成。

公元1419年,明成祖在扩建北京城时,将南城墙移到今日正阳门东西一线,将原城墙拆毁,把顺成街扩建成皇城前面的宫廷广场的两翼。因为广场的东西两边筑有两座皇城门,东边的是“长安左门”,西边的是“长安右门”,所以长安街上从此便有了东、西之分。

今天的长安街以天安门为中心,东至建国门称东长安街,西到复兴门称西长安街,整条街全长13.4华里,横贯北京城,人们习惯称之为“十里长街”。

“中南海”的由来

中南海是北京的一个地名,也是著名的风景区。不过对于北京这样一个非沿海的城市中怎么会有“海”呢?中南海的“海”,是蒙古语“海子”的简称,是花园的意思。因为它地处北京的中南方位,所以把这一带风景秀丽的地区统称为中南海。此名始于元代,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在它的北面就是北海,即著名的北海公园园址。

“王府井”的由来

王府井大街是北京有名的街道之一。辽金时代,这里是个荒凉的村落。元代建立大都城后,人烟逐渐稠密起来,并有了丁字街的正式名称。明成祖时在这一地方建造了10个王府。据《明成祖永乐实录》的记载,建造10个王府的工程从永乐十五年(1417年)动工,到第18年底完成,因而这条街也就改称十王府或十王府街了。

明亡后,这里的王府逐渐倾废,十王府的名称不复存在,而习惯地称为王府街了,这一带随之出现了更多的摊贩和店铺。清光绪、宣统年间,街的两旁遍设油盐店、米面铺、切面铺、粥摊、饭铺、古玩铺、药铺,还有一个“官厅”。民国以后,1915年,北洋政府内政部绘制《北京四郊详图》时,考虑这条街比较长,于是将一条街分成三截:北段仍称王府大街,中段改称八面槽,南段由于有一眼甜水井(井址在大街的西侧),就称作王府井大街了。现在整条街称作王府井大街。

“中关村”的由来

提起中关村,人们立刻会联想到高科技,然而几十年前这里却还是一片荒凉的坟场,大多是太监的坟墓。明朝时,太监们就开始在中关村一带购买“义地”,形成了太监自己的墓葬地,年老出宫的孤苦太监就寄居在这里。他们生活上依靠富裕大太监的捐赠,平时则给埋葬在这里的太监扫墓上坟,烧香祈福。因明清时期称太监为“中官”,所以这里被叫做“中官坟”。

也有一说认为从明朝开始,太监多在此建庙宇和养老的庄园,也因当时人称太监为“中官”,故称此地为“中官村”。今天北大物理楼楼北的院落中,就有太监祭祀的刚秉庙,还有一个叫“刚秉”的太监像。

随着历史的变迁,还出现了一些与“中官”谐音的叫法,如钟关、中关、中官儿及中官屯等。

中关村是怎么从“中官”演化为“中关”的也有不少传说。一说是1913年在《二万五千分之一京西图》上已经见到“中关”地名的使用。对于这一称谓,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清朝末年有关人员编制地图时,因为“中官”

寓意太监不太好听,故将其“雅”化为“中关”。又有人说是慈禧太后过生日时,曾在此地搭建一座城关,用于祝寿,因此得名。

中关村正式得名是在解放后。解放后选择这里建中国科学院,觉得“中官”二字不好,才在北师大校长陈垣先生的提议下改名为“中关村”。

“华尔街”的由来

华尔街起源于17世纪,当时那里隶属于荷兰新移民。那块被称为新阿姆斯特丹的地方位于曼哈顿岛前端,夹在两条航运方便的河流之间,是易于停靠船舶的天然深水良港。因而,航海业发达的荷兰看中了这一地点。

10年后,新阿姆斯特丹北部前沿被三角形栅栏“墙”所取代,它延续了910米,为的是防范新的敌人——英国人。

1664年,英国人和荷兰人展开了一场海上争夺战,英国人成功地占领了新阿姆斯特丹,“墙”没有起到多大的防御作用。1685年,英国人把这条街命名为“华尔街”(Wall Street)。英文单词“Wall”是“墙”的意思。

华尔街临近港口,地理位置重要,对于纽约商业金融活动具有特殊意义。

在英国人统治时期,纽约迅速发展成为港口城市,并逐渐展现出一个国际大都会的雏形。

把华尔街作为市中心,是英国任命的纽约总督托马斯。唐干做出的决定。

他事先偷偷购买了临近的大片土地,然后分成许多小块待价而沽。1686年,华尔街开始大规模建设开发,他便顺势出售牟利。一些人也看出了门道,分别赶在华尔街区域地价飙升之前购入大量地产。在17世纪的最后10年里,华尔街经过扩建改造,面貌焕然一新,原来老的木栅栏被拆除,基石用于建造市政厅,第一所基督教三一教堂也建造起来,从而拉开了华尔街空前但不绝后的序幕。

“唐宁街”的由来

“唐宁街十号”虽然早已成为英国首相官邸的代称,但其由来却鲜为人知。“唐宁街”是以17世纪中叶乔治。唐宁男爵的名字命名的。唐宁在英王查理二世统治时期非常活跃,五次被选为下议院议员,当过牧师、将军、外交官和掌管财政的官员。1660年他37岁时被封为男爵。

在英国历史上,乔治。唐宁没有留下美名。据《大英百科全书》记载,他骄横、卑鄙、贪财、善于谄媚和见风使舵,因而成为当时英国最富有的人。他购置了大片地产,建了很多房舍,甚至在伦敦的一条街上拥有一连串房产,因而这条街便被称为“唐宁街”。

18世纪英王乔治二世在位时,把唐宁街十号和十一号两幢三层楼房收归王室所有。从18世纪30年代起,唐宁街十号便成为首相官邸,十一号是财政大臣官邸。

“唐人街”的由来

19世纪初40余年,中国人到美国去只是零散的、个别人的活动。他们大多都是商人或技术工人,没有固定的侨居地。这种状况延续到19世纪40年代末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当时,一股向美国西部移民的浪潮迅速兴起,唐人街随即在三藩市出现。

三藩市的唐人街在1850年开始初具规模。有杂货店三家、客栈三家、木场三个、饼食店两家。在商店门外高悬着醒目的中国大字招牌,店内陈列着琳琅满目的中国货物。中国人开的餐馆价廉物美,经常是座无虚席,不同肤色的顾客进进出出,好不热闹!

建筑材料是当年三藩市的热门货。在唐人街木场上,木料和房屋“预制件”的生意非常兴隆。

1852年,三藩市已有华侨3000人左右,但并不都住在唐人街内。1853年以后,中国移民开始集中。南从萨克拉门托街,北至杰克逊街;东自卡尼街,西至斯托克顿街逐步成为华人社区。从此,唐人街成为华侨居住和活动的中心。

人们称之为“小广州”、“小中国”,因为这些流落到海外的同胞,认为中国历史上唐朝是最强大鼎盛时期,因而把自己的聚居地命名为“唐人街”。

同类推荐
  • 探索未知-化学与废物再利用

    探索未知-化学与废物再利用

    探索未知,追求新知,创造未来。本丛书包括:奇特的地理现象、遗传简介、生活物理现象解读、奥妙无穷的海洋、认识微生物、数学经典题、垃圾与环境、湛蓝浩瀚四大洋、生物的行为、漫谈电化学、数学古堡探险、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古代物理知识、中国三大三角洲、中国的地理风情、多姿的中国地形、认识少数民族医学、悠悠的中国河流等书籍。
  • 趣味科学馆丛书:走进信息化时代

    趣味科学馆丛书:走进信息化时代

    “趣味科学馆”丛书,是一套自然科学獒读物。丛书包罗科学的多个领域,涉及“信息化”、“绿色革命”,“发明”、“生态资源”、“航天”、“军事”、“日食、月食”等当下热门关键词。这本《走进信息化时代》由刘芳主编,为该系列丛书之一,有引领读者关注热点、提升其认识水平的现实价值。《走进信息化时代》内容涉及信息化领域的各个侧面,并进行合乎逻辑的排列组合。文字浅显易懂、生动活泼。
  • 愤怒的地球

    愤怒的地球

    《愤怒的地球》一书将带领广大青少年一起跟着逼真的描述,真实的画面,去真心感受血淋淋的灾难。让我们怀着虔诚的心、带着刻骨铭心的伤痛一起追溯历史的记忆,回顾发生过的惨烈的往事,告诉人们灾难背后的感人故事。本书以精炼的篇幅、准确的文字,从真实的角度向广大青少年阐述了灾难的起源、发展以及危害过程。本书运用了简单易懂、生动详细的科普知识,同时还配有多幅灾难发生时的现场图片加以描述、记录,帮助广大青少年读者更好地认识、了解自然灾难带来的伤痛,并以期给世人留下警策。
  • 万事人不愁:生活百科金点子大全

    万事人不愁:生活百科金点子大全

    可以说,最幸福的人,不是拥有很多物质的人,而是能够驾驭物质的人,能够使生活方便自如的人。生活中,往往多了一个好的点子,就少了一份苦愁。所谓“万事人不愁”,就是什么事也难不倒,这何尝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有了“光灿灿”的金点子,哪里还有什么可发愁的?本书全面系统地教你如何运用金点子,去解决困难,处理问题。书中涉及居家过日子最基本的层面,将其中诸多容易碰到的问题集中起来,即针对大?平时可能遇到的棘手之事,开列出最有效的“妙方”,为你提供帮助,为你支招,让你过得轻松,过得愉快。
  • 青少年身边的环保丛书:环保与人类生活

    青少年身边的环保丛书:环保与人类生活

    “青少年身边的环保丛书”是一套自然科学类读物。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以及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本丛书包括了人类生活、自然和生态等各种关系的方方面面,从而让青少年了解环境保护对我们的重要性,以环境保护为己任。在这里,既有令人感动的环保故事,又有深刻实用的环保知识,它会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一名守护地球家园的忠诚卫士。
热门推荐
  • 凤栖伍桐枝

    凤栖伍桐枝

    凤凰与梧桐。凤小米与伍桐一个童养夫或者童养媳的故事
  • 从南贺河开始的火影

    从南贺河开始的火影

    新书《我真不喜欢当明星》已经发布,请多多支持!龙地洞,妙木山,湿骨林,三代圣地的仙人模式合为一体能否产生质变?杀死团藏的一千零一种方法?拉拢蛇叔,共同探讨人造十尾计划的可行之处?纲手的怪力加上仙人模式的增幅?改变历史,让迪达拉代替腿影的位置?阻止宇智波灭族的一百零一种完美解决方案?怪力+仙人模式+八门遁甲+阴封印+创造再生+逆转生死的阴阳遁,会创造出一个什么样的变态?本书又名《火影之脑洞大开》,《火影之有谁脑洞比我大》
  • 校草大人请休战

    校草大人请休战

    刚刚回国的,小编第一次写小说,写的不好请别见怪,大家多多支持哟~~
  • 倒霉蛋怎么可能谈恋爱

    倒霉蛋怎么可能谈恋爱

    颜葵的生活很平凡,唯一不平凡的是运气可能不太好。中学差一分考上重点高中,在普通高中混迹到高考前夕的时候发烧了。大学兼职的公司一个接一个跑路,喜欢吃的店一家接一家的倒闭。现在大四考研中。她没想过要谈恋爱,因为她现在沉迷游戏,无法自拔。即使要考研,还是挤出时间来做个称职的网瘾少女。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菜月昴的无限之旅

    菜月昴的无限之旅

    我是菜月昴,表哥莱月昂出来买东西却不见了?出去找他的路上却意外参加了主神游戏(本书与《不一样的异世界生活》是姐妹篇,剧情上有所关联)
  • 寨

    一次莫名的暑假旅游,竟然成为断送他们生命终点的开始,一个古老村寨背后的故事纠缠出的历史却是让人不寒而栗……
  • 天始魔帝

    天始魔帝

    当你踏入这条道路时,你就回不了头了。江湖诡谲,人心难测;爱恨情仇,武道巅峰。唐昊为一代魔帝,兄弟爱人被害愤然拔剑,最终天帝门的多位强者围攻下死于魔魂崖。一个神秘的镜子,令唐昊能够在三百年后重生。“天帝门,老子既然重生了,你们就洗干脖子等着吧!"唐昊桀骜道。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隐秘的岁月

    隐秘的岁月

    这是一部关于信仰和追求的长篇小说。解放战争初期,由于国民党大举反攻解放区,许多解放区遭到破坏,与上级失去联系,小龙山区委书记赵俊林带领张二江、小胖子、杜小春踏上了寻找组织的征程。对党的忠诚,对革命的崇敬,让他们在历经失散、牺牲、被俘和蒙冤之后,终于找到了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