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557300000023

第23章 激活少儿智慧潜能的成功案例

家庭教育既十分重要又很复杂,不易把握。目前在世界各国,家庭教育方兴未艾,渐渐已成为一种时尚,但仍普遍存在较大的误区。理论阐释对于研究人员很有必要,可光讲道理对于广大家长来说在理解与接受上难度较大一些,最好用一些有代表性的事例说明。为此,我们整理出中外家教园地里科学与艺术领域结出的绚丽的“花朵”。看他(她)们在孩童时期曾经受到怎样的家庭教育影响,虽然不能依样画葫芦地硬性模仿,但肯定能从中得到一些教益和启迪,从而改善与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水平和状况。

1.卡尔·威特的家教观念与智力开发

卡尔威特是德国的一名牧师。他通过训练自己的孩子而创造的开发孩子智力的方法在欧美国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德国教育问题学会在一次开会时,有人在会上说:“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天赋而不是教育。”卡尔·威特反驳说:“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人,不是决定于天赋的多少,而是决定于从生下来到五六岁时的教育。就是那些只具备一般禀赋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为非凡的人。”当时,会上的人都反对他的说法。卡尔·威特说:“只要上帝给我一个孩子,而且你们都认为他不是白痴,那我就一定能把他培养成为非凡的人。”卡尔·威特生了一子,取名小卡尔·威特。小威特不仅不聪明,而且还有点先天不足。邻居们背后议论纷纷,“这样的孩子,就是教育也没什么出息,白费力气。”小威特的母亲也失去信心的这样说。可是,老威特没有为此丧失信心,他认真教育起小威特来。可是,就是这样的孩子,卡尔·威特却取得了惊人的家教成果:小威特八九岁时,就已经能够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拉丁语等六国语言,通晓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九岁时就考入了莱比锡大学。这个大学的校长说:“九岁的小威特已经具备了十八九岁的青年们所不及的智力和学力。这是他父亲对他实行早期教育的结果。”1814年4月,未满14岁的小威特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两年之后,又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

老威特曾把小威特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叫《卡尔·威特的教育》。在这本书里,老威特记下了这样的故事:首先,小威特的早期教育,是从语言训练开始的。因为父亲懂得,孩子的可能能力的递减原则,即生下来有100度可能能力的儿童,如果放弃教育,到5岁时就会减少到80,到10岁时就会减少到60,到15岁时就只剩下40了。所以,他认为,为了杜绝这种递减,必须不失时机地给孩子以发展其能力的机会,而要让孩子尽早发挥其能力,首先要及早教孩子学语言。因为语言是接受知识的工具。

父亲在小威特刚刚会辨认事物时,就开始教他说话了。瞧,父亲在儿子眼前伸出手指头。儿子看到后,伸出小手想捉住它,刚开始时,怎么也捉不到。后来,一下子捉到了,儿子非常高兴,就把手指放在嘴里吃起来。这时,父亲就用和缓而又清晰的语调反复发出“手指,手指”的声音给他听。儿子停止了吮吸的动作,因为他听到了一种声音,随即小眼睛开始寻找声源,哦,是爸爸的嘴在动。于是,视觉和听觉多次结合,儿子的小嘴也试着模仿了。不多久,小威特就学会了“手指”的发音。

小威特稍大一点儿后,父亲(或母亲)就抱着教他饭桌上的餐具和食物、身体的部位、家里的器具和食品、房子的各处、院子的草木及其他能引起孩子注意的实物名称,也教他动词和形容词,小威特的词汇逐日渐丰。当小威特稍微能听得懂说话时,父亲和母亲就天天给他讲故事。不仅让儿子听,而且要听后再复述故事。这样,小威特到五六岁时,就毫不费力地记住了三万多个词汇。

小威特3岁半时,老威特决定开始教他认字。当然,第一步得唤起孩子的认字兴趣。于是,父亲给儿子买了几本画册,非常有趣地讲给他听,并且说:“如果你能认字,这些书你都会明白。”有几次,干脆不讲给他听,只是说:“这个画上的故事非常有趣,可爸爸没有工夫给你讲。”等到儿子识字的想法和愿望都被激发起来了,要求爸爸教他认字,这时,父亲才进入识字的教学阶段。先教音,接着以“拼音游戏”的形式在玩耍中教孩子组字。由于德语的发音比较规范,小威特虽然还未掌握读法,但很快就在游戏中学会了朗读。以后,他又学会了更多的词汇,并且由于一直学的是标准德语,后来,小威特可以读书了。

教育上与其填鸭式地给孩子灌输知识,不如开阔他们的眼界。为此,老威特注意利用一切机会丰富小威特的见识。看到建筑物,就告诉他,那叫什么,坐落在什么地方。看到古城之类,就告诉他过去这个城的名字,给他讲古城的历史。小威特两岁以后,父亲不论是走访亲友,还是上街购物,也不论参加音乐会,还是观看戏剧,到哪儿去都带着他。而且,只要有空儿,就带他去参观所有的博物馆、美术馆、动物园、植物园、工厂、矿山、医院和保育院等等,以开阔他的眼界,增加他的见闻。

老威特不但重视及早发展儿子的智力,而且也注意从小教育孩子道德与美育。

小威特稍略懂事,父亲就给儿子讲述从古到今的各种劝人行善的故事,有的还反复讲。只要小威特做了好事,他就表扬说:“好!做得好!”有时也在妻子和少数几个了解他的教育方法的亲友面前表扬说:“威特今天做了这么一件事。”

德国有许多讴歌仁爱、友谊、度量、勇气、牺牲等美德的诗篇。父亲就给他背诵各种道德诗。父亲花了大量的工夫,为的是让小威特把善行作为一种乐趣,让他记住做了好事要克制自己的喜悦。为了这一目的,他还为儿子做了一个“行为录”,儿子做了好事,就记到上面,留做永久纪念。此外,老威特还经常给儿子讲述有关坏人的故事,并且给予严厉批判。由此帮助儿子从小分清善恶,敬慕好人,憎恶坏人。

父亲还注意陶冶孩子的善良的感情。小威特3岁时,有一次,看到一条狗跑过,他像一切孩子喜欢做的那样,一把拽住狗的尾巴,把它拉到自己身边,正巧被父亲看见。于是,父亲就拽住小威特的头发,脸色吓人,揪住不放。小威特吃了一惊,把拽着狗尾巴的手放开了。这时,他父亲也把手放开了。然后说:“威特,你喜欢被人拽着头发吗?”小威特红着脸说:“不喜欢。”“如果是这样,那么对狗也不应当那样。”在父亲的教导下,威特终于成为一个心地善良、感情丰富、情趣高雅的人。

小卡尔·威特婴儿时期,反应相当迟钝,由于父亲的精心培养,才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但父亲却十分忌讳这个“神童”的称呼,坚持不准别人表扬自己的儿子。老威特这种万事冷静的心态,非常了不起。他知道,世界上并不存在全知全能的天才,所谓“神童”,无非是某些人学知识早一些、深一些罢了。如果陶醉在“神童”的称号上,不继续上进,“神童”也会变得不“神”。正是由于老威特的教育得法和谨慎引导,小威特才避免了某些被称为“神童”的少年通常要犯的骄傲狂妄的毛病,也避免了历来所惯见的“10岁神童,15岁才子,过了20变庸人”的厄运,使小威特在学问上始终盛而不衰,成就非凡。

2.莫扎特父母所创造的奇迹

在法国巴黎一个音乐会上,一位7岁的幼童为一位著名的女歌唱家弹钢琴伴奏。幼童听她唱了一遍后,就能不看乐谱,自由地伴奏,从头到尾一点儿也不错。女歌唱家再唱一回,幼童又在琴上另做新的伴奏。每唱一回,幼童的伴奏都变化无穷,和谐动听,听众们惊叹不已。这位7岁的幼童,就是被欧洲人称为“十八世纪的奇迹”的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

这一“奇迹”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与他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莫扎特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附近的一个小城萨尔斯堡,他的父亲叫列奥波里德·莫扎特,曾在大学里学过法律,由于有音乐才能,担任大主教宫廷乐师,是个优秀的小提琴手、作曲家和出色的乐队指挥。

莫扎特的母亲共生过7个孩子。但只留下两个:一个是女儿南列尔,一个是比女儿小5岁的儿子莫扎特。在这音乐之家里,莫扎特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常常出神地倾听父亲弹钢琴。他3岁时就显示出了非凡的音乐才能,能模仿父亲,按着钢琴键,弹出和谐的音乐,也能弹出他姐姐所弹奏的乐曲中的片断。父亲知道,儿子尽管具有优秀的音乐素质,如果不经过严格的训练,也是成不了材的。所以,从4岁起,父亲就开始教莫扎特弹钢琴和拉提琴。

父亲开始教莫扎特音乐时很小心。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只教点儿简单的曲子。但莫扎特的接受能力非常强,许多曲子他听了一遍,就毫不费力地记住了。“这首小步舞曲是莫扎特在晚上十时,半小时之内学会的。这一天是他满5岁的前一天。”父亲在为孩子们所编的草稿本里,清楚地写下这句话。

因为父亲怕孩子负担过重,没有过早教他作曲。可是,5岁的莫扎特总是时常地看着父亲书写乐谱,开始学着作曲了。

有一次,父亲和他的朋友走进莫扎特的房间,见这位金发蓬松的孩子趴在桌子上,正在五线谱纸上专心地写着什么。父亲随手拿起他写的东西一看,不禁吃了一惊,原来儿子在写钢琴协奏曲,而且写得完全符合规格。父亲故意逗他说:

“你可知道,你这个曲子不能演奏啊!”

“我知道。”莫扎特生气地回答说,“哪个曲子在演奏前不要练习、修改呀?”父亲和他的朋友竟被孩子反问得说不出话来。

原来,由于父亲的熏陶,小莫扎特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对作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经常跟父亲到剧院去,父亲在指挥乐队演奏,他就躲在旁边认真地听,渐渐地也就熟悉一些舞曲了。这时,他还学着写一些曲子,只是父亲不知道罢了。

父亲发现了儿子作曲的天才之后,更加有意进行培养了。他不仅带儿子参加各种演出,还给他讲一些曲子的创作方法和原理,教儿子难度较大的作曲练习;对于一些名家的演出,即使是离家很远,他也要带儿子去看,使他从中学习一些东西。

莫扎特不仅聪明伶俐,而且勤奋好学,成天在家里不是弹钢琴,就是作曲。他没有时间、也不喜欢像别的孩子那样玩游戏,五六岁的孩子就像大人一样埋头于音乐。现在,人们还保留着莫扎特5岁时作的《小梅奴哀》舞曲。

父亲不辞劳苦地培养教育莫扎特,为了让孩子开阔眼界,取得前途,1761年秋天,父亲带着6岁的莫扎特和女儿南列尔,到奥国首都维也纳旅行演出。两个孩子的公演,大大轰动了当时在欧洲占有重要地位的维也纳艺术界。他们又被请到奥国宫廷演奏。皇族们很欣赏这两个小乐师,让他们小姐弟俩单独演奏,或是奏四手联弹,持续两个星期之久。莫扎特根据所给的主题即兴演奏,还演奏了自己的作品。人们用布巾盖上钢琴,他也能准确地弹奏出技术复杂的曲子,使所有在场的人同声赞叹。

维也纳的演出成功使父亲相当高兴。接着,全家又开始了一次新的旅行,两年走遍了德国、法国、英国、荷兰和瑞士。每到一地演出,都获得极大的成功。从此,欧洲人不仅称莫扎特为“神童”,而且称他为“十八世纪的奇迹”。莫扎特的幼年时代,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代。

而在旅行演出中,父亲又清楚地看到儿子身上的缺点:儿子虽然有出色的音乐才能,但由于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普通教育,文化基础差,这肯定影响他以后的发展。为此,父亲为莫扎特进行系统的补课,教他学习拉丁文,学习音乐家必修的意大利文,还学习法文和英文。

经过父亲几年的严格训练和自己的刻苦学习,莫扎特已经能巧妙娴熟地演奏钢琴、风琴、小提琴等各种乐器。他加紧向父亲学习作曲,创作了大量的器乐合奏曲。13岁的时候,他创作了第一部歌剧《赛普理济》。26岁以后,他的创作进入全盛时期,具有鲜明的反贵族倾向的意大利式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反映贵族荒淫生活的意大利式歌剧《唐璜》,憧憬未来理想社会的德国民族歌剧《魔笛》等相继问世。他在艺术上的成就达到了高峰,在歌剧上的革新,受到社会各方面人士的欢迎,被当时著名音乐家海顿誉为“世界第一的作曲家”。

3.海伦·凯勒父母的教子方法

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的盲聋作家、教育家。

海伦·凯勒从小因病盲聋,经过刻苦学习,成为作家,出版了《冲出黑暗》等许多著作,而且掌握了5国文字。她周游世界,为人类的进步和福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认为,十九世纪的两个伟大人物是拿破仑和海伦·凯勒。小海伦刚生下来,胖乎乎的小脸蛋,圆溜溜的眼睛,多好玩呀!两岁那年,正当她咿呀学语的时候,一场几乎致命的疾病,夺去了她的视觉和听觉。看到活泼可爱的小海伦变成了残废,父母心里非常难受和痛苦!

小海伦6岁那年,发现母亲和别人打交道时,不是像自己那样靠手势,而用的是嘴巴。于是,她第一次站在母亲和客人之间,用手摸着母亲的嘴唇,想弄明白他们在说些什么。

母亲将孩子的这一举动,告诉了丈夫。老海伦沉思了片刻,说:“孩子残废了,自己也是很痛苦的。作为孩子的父母,没有理由抛弃她,歧视她,而是要千方百计把她培养成为有用的人。”他们决心把看来无希望的残废孩子,想方设法使她多懂些知识。每次有客人来访,父母总是叫海伦一起陪客。说话的时候,母亲耐着性子把女儿的手伸到她嘴里,让女儿用手指感觉到她说每个字母和每句话时舌头的位置和动作,然后,叫海伦移动双唇、转动舌头模仿。渐渐地,海伦懂的事多了,料理生活的本领也大了。

后来,父母想方设法找来了一位盲人家庭教师。那位家庭教师叫安妮·沙利文,原来也是一个盲童,14岁时,一次成功的手术,使她重见光明。她在盲童学校学习了六年,刚毕业就接受了教育海伦的工作。在以后的五十年中,她始终把教育盲聋的孩子作为自己崇高的使命。

为了使海伦一开始就听老师的话,安妮带海伦搬到了离家不远的一个花园里。海伦初到那儿时,非常高兴,开心地在草坪上奔跑、玩耍。可一到吃饭时,安妮要求她坐好吃饭,不准独吞别人盘里的好东西。她便噘起了嘴,并大发雷霆,把勺子摔在地板上,甚至钻到安妮的椅子下面,尽力向上顶,想把这个严厉的老师赶走。师生僵持了几个小时,最后饿得海伦肚子咕咕直叫,才不得不按照老师的要求老老实实地坐下吃饭。在安妮严格而耐心的教育下,海伦慢慢变得温顺起来,成为像别的孩子一样懂礼貌、守规矩的孩子。

对孩子的教育应该生动形象,对盲童的教育尤需循循善诱。一天,安妮教海伦写“水”字,无论她怎么说,怎么比划,海伦就是不理解。于是,安妮把她领到水井旁边,让海伦的手放在水管口上。当一股清凉的水从她手上流过时,安妮便在她的另一只手上反复写“水”这个字。海伦终于把手上流着的清水和老师在她的手上写的“水”字联系起来,学会了“水”字。

“水”字的力量冲开了海伦久久关闭的心扉。从此,她悟出了老师“划来划去”的意义,终于学会了盲文。

为了帮助海伦成为一个真正的勇士,安妮陪同她来到波士顿进入帕金斯盲童学校,请了富有经验的萨拉老师来给海伦上发音课。课后,安妮总是要辅导海伦进行成千上万次的练习。每次都练得口干舌燥,嗓子又痛又哑还不肯休息。

有一次,海伦终于断断续续地讲出了一句只有安妮能听得懂的话:“天气暖和。”师生二人高兴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后来,她又帮助海伦考上了著名的坎布里奇女校。但几何课几乎使海伦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在她最困难的时候,安妮又想出了用细铁丝制成各种几何图形的办法,帮助海伦理解题意,唤起了她继续学习的勇气。

教师和父母一起教海伦说话,识字,写文章。父母上班了,就让教师在家里陪着她。海伦上学以后,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而且通晓德文、法文和拉丁文。

有一天,海伦打着手势告诉父母:“我要报考大学了。”

父母先是一愣:一个又聋又瞎的孩子,怎么能考大学呢?继而一想,她既然想读大学,就让她试试吧!父母支持了她。

两年以后,即1900年,海伦20岁的时候,终于以各门功课平均90分的好成绩,考上了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开始了大学生的生活。在安妮老师的辅导和鼓励下,海伦在大学的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因此,成为女子学院的优秀学生。

四年以后,海伦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接受大学教育的盲聋哑人毕业了。大学毕业以后,她决定从事写作和讲演。她对安妮老师说:“我有能力告诉更多的人,对盲聋儿童的特殊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她下决心要用老师赋予自己的力量,来拯救那些和自己一样生活在黑暗和孤独之中的人们。安妮用微笑支持了海伦的抉择,她一如既往地执行着自己终生的使命。

就在海伦进行实现理想的远征之时,安妮老师的眼睛由于长期过度疲劳,又一次丧失了视力。她静静地躺在病榻上,毫无忧愁。因为她看到了海伦的成功。1936年,她含笑长眠,享年70岁。这段时间,是海伦一生中最悲痛的时刻,她说:“一盏明灯熄灭了,她再也不能照耀着我。”残疾的海伦,终于成为一位学者了。借助安妮的帮助,她开始进行讲演。她几乎跑遍了美国所有地方,曾经到过许多国家讲演,以求得人们对盲聋哑人的理解和帮助。她把挣得的钱捐献给各国政府,资助慈善事业;她著书立说,且风行全世界。美国政府对这位象征教育界奇迹的学者,也十分重视,经常邀请她去白宫做客,并希望通过海伦的事迹,让更多的父母,把自己的残疾孩子培养成为有用的人。

海伦·凯勒面对盲、聋双重痛苦,克服重重困难,用自己的行动向世界投放希望之光,证明了这样一条真理:残疾成天才,家教是关键。

4.“早期诱发”的家庭教育结出的硕果

西方一名著名教育家说:“不正确的教育方法曾经毁灭了无数可以成为天才的孩子。”这位学者之所以这么说是有充分的依据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块园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园丁。所以父母最初的家庭教育方法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司卫东的父亲司有和是位大学教师,母亲是图书管理员。1986年9月,司卫东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院士处攻读博士并获博士学位,现在在美国宾州大学作超导研究。司卫东从小没有接受完好的早期教育,从高小开始,是父亲对他试用“早期诱发”的家庭教育方法才促使他获得较快发展的。司卫东的童稚时期,并没有显出特别聪颖,直到两周岁多才开始说话,一家人都曾担心他会是个哑巴。学会讲话之后,讲得也不是怎样流利,有些词还常常说倒了。比如,“吃饭”,他总是讲“饭吃”,“开门”,他总要说“门开”。思考问题反应比较慢,一次,外婆来了,他急急忙忙跑去喊妈妈。他跑了一段路,见到妈妈,还想不起怎样称呼外婆,只好说:“妈妈,妈妈的妈妈来了,妈妈的妈妈叫我来喊你。”

由于当时成天搞政治运动,加上他妹妹也出生了,爸爸只好把他送到乡下奶奶那里去。奶奶视他为掌上明珠,宠得不得了,爸爸妈妈又不在身边,更是无法对他进行早期教育了。后来,他从乡下转学到城里来读书,那是小学三年级。结果,学期结束时,只得了个24名。虽然他也努力,成绩有所上升,但直到初一,也一直是在班上第十名上下徘徊。

司卫东后来的成绩得益于他爸爸采用了自己称之谓“早期诱发”的方法,对他进行精心的教育,从高小六年级到初中二年级上学期,就见到了结果:从数年徘徊不前的状态,一跃而居全班第三名。此后,从初二到高二,一直保持在班级中的前五名。在中学的最后一学期,高二下学期,既要准备高考报考少年班,又要准备高二的期末考试的情况下,夺得了全班第一名,进少年班后,在强手如林的情况下,成绩稳步上升,6个学期有5个学期获得二等或三等奖学金。

那么,这“早期诱发”是个什么样的方法,竟在司卫东身上如此灵验呢?

所谓“早期诱发”,就是指对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年龄在9~15岁、智力发展在中等和中等以上水平的少年儿童可以有意识地诱发其产生超常少年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意志、兴趣、能力、性格等),从而促进其智力的快速发展。

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考:超常少年之所以超常,是因为他们具备某些个性心理品质。如果谁具备了这些心理品质,谁的智力也就能够得到发展。而这些个性心理品质在某些常态少年身上也具有,只不过一时隐蔽着,没有得到开发,因而智力发展平平。那么,通过人工的方法进行诱导,使这些隐蔽着、没发挥作用的个性心理品质显露出来,发挥作用,孩子不就加快发展了吗?

爸爸把早期诱发的方法归结为“了解对象——激发兴趣——建立信念——调动情感——锻炼意志——塑造性格——培养能力——提供条件”的程序。他就是运用这种程序来对司卫东进行家庭教育的。

首先,是了解对象。司卫东虽然在小学时学习没有拔尖,但是能在第十名上下徘徊,这说明他的智力发展呈中等水平,符合早期诱发的条件。

接着,就是激发兴趣。爸爸从司卫东五六年级开始,注意激发他学习科学的兴趣。比如坐火车回家时,就问:

“东子,你说这车窗外的树木电杆为什么往后跑呢?”

“因为火车往前开。”司卫东回答。

“你再看看远处,那些房屋、树木怎么又都往前跑呢?”

司卫东回答不上来。

“有趣吧?整个大地好像是在绕着地平线上的某一处在旋转似的。是不是?”

“是的。这是怎么回事?”司卫东带着奇异、渴求的眼光看着爸爸。于是,爸爸给他进行了详细的、通俗的解释。

再比如,爸爸教司卫东学骑自行车时,就问自行车的前轮、后轮同地面的摩擦力有什么不同?回到乡下时,带孩子们爬山钻溶洞,看钟乳石,然后讲山、讲古迹;和孩子进城时,在公共汽车上,有位子也不坐,爸爸总喜欢带司卫东站在最前面,看司机如何开车;就是平时洗衣服,洗衣机排水,水流流出旋涡时,爸爸也要把司卫东喊过来看,再用手指在旋涡中心的空洞处试试,告诉司卫东那里确实没有水,然后再给司卫东讲龙卷风形成的道理……身边到处都是科学,随时遇到随时讲,这样极大地唤起了司卫东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此外,爸爸还通过介绍小说名著名篇、看科学家传记、讲科学技术史话趣话等方法,来培养司卫东兄妹俩读书的兴趣。

比如,爸爸曾把厚厚的两本《三国演义》给东子读讲了一遍;爸爸给他借来《太阳元素的发现》、《爱因斯坦》、《物理世界奇遇记》、《从一至无穷大》等优秀科普作品,爸爸还把自己珍藏的《水浒》、《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作品给司卫东看,而且常常是在看过一本之后父子俩要讨论一番。

到初中一年级结束时,爸爸根据少年大学生多数是在初二接受平面几何学习之后,逻辑思维得到极大发展而智力发展很快的现象,不失时机地让司卫东在暑假中自学平面几何。

放假了,司卫东要到乡下奶奶那里去。爸爸把自己中学时的《平面几何》课本找出来交给司卫东,并招呼他:

“回去每天抽半小时到一小时,看看这本书。能看懂多少算多少,不要问别人;书上的习题最好都要做,做错了,没关系;实在不会做的,空在那里,也不要问别人。”

妈妈也在一边帮腔:“你要是不看书,就把你接回来,不让你在乡下玩。”

就这样,司卫东在暑假里看完了大半本《平面几何》,做了几百道习题,大约1/3有错误。结果,初二上学期产生了显著效果,司卫东的学习成绩一下子突破了数年徘徊的局面,跃为全班第三名。司卫东的爸爸司有和在一篇总结早期诱发的论文中这样写道:“从孩子成绩跃起的初二到考入少年班,时间相隔4年。这4年里,孩子快速发展的因素很多,但我认为与我的‘早期诱发’是有关的。现在,少年班里,强手如林,他已自感不足,但并没有丧气。他写道‘人生几回搏,不搏待何时。喜长睡猛醒,愿……’他没有写下去,我给他补上了‘愿独占鳌头’。他不好意思地笑了。我想,正是这种心理品质使他夺取了过去的胜利,并会鼓舞他去夺取新的胜利。”“早期诱发”的发现和试用成功,对于已经过了学前期的孩子及其家长,无疑是一个鼓舞,可以激发这些家长教育好子女的信心。因为,人们在宣传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时,曾提出过“关键期”的概念,认为错过了学前期,进入小学高年级或上了初中,孩子的智力发展不佳,就有些绝望了,似乎这辈子就学不好了。我们并不否认“早期教育”的作用,也不否认“关键期”的存在,但是孩子进入少年期后,智力发展能有中等水平,就还有可能得到较快的发展,甚至超常发展。

同类推荐
  • 探究式科普丛书-行星的卫星:人造卫星

    探究式科普丛书-行星的卫星:人造卫星

    本书主要介绍人造卫星的基本概念、种类、发射与回收以及中国与世界上著名的卫星发射中心等内容。本书旨在让广大青少年学习和了解一些航空航天的科普知识,为将来中国的航天事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 新编科技知识全书:神秘海洋与生物

    新编科技知识全书:神秘海洋与生物

    面对浩瀚广阔的科普知识领域,编者将科普类的内容归纳总结,精心编纂了一套科普类图书,使读者能够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科普知识,以便解开心中的种种谜团。阅读本套图书,犹如聆听智者的教诲,让读者在轻松之余获得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论教育,使自己的思想更严谨,更无懈可击。相信每一个看过这套书的读者都会为之受益。
  • 科学奥秘丛书-生命奥秘

    科学奥秘丛书-生命奥秘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地。本书简要的介绍了关于地球的各种知识,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受益非浅。
  • 图文科普-元素的故事

    图文科普-元素的故事

    本书从元素起源的故事、非金属元素的故事、金属元素的故事、惰性气体的故事、不可见光的故事这五个方面生动形象的介绍了元素。
  • 目击天安门-(二)

    目击天安门-(二)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
热门推荐
  • 大天使降临

    大天使降临

    在这个无边无际的宇宙中,除了人类之外,还存在着其他更高级的物种,人类对他们的认识只有极少的传说,他们就是天使。青年天使中最有希望成为炽天使的“冰辰”为了自己的良心过得去,而触犯了天使法则被驱逐到人类世界中,转世成为了首富的儿子,看一代天使强者如何闯荡都市,如何重返天使界,主宰整个世界。。。
  • 碧云天下与你相会

    碧云天下与你相会

    他在碧云天,黄花地下走进她的世界,她的世界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苏幕遮x清平乐她说:远方是你,携诗而来。他回:如果和我结婚,那你可能一辈子得不到真爱。他去,她带着他的光明与诗继续奔向远方。有些爱说不清,但是很宝贵。
  • 双女穿清传

    双女穿清传

    两个生活在太平盛世的女孩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穿越后,来到了清朝之初的乱世,她们会有怎样的奇遇和经历呢?我们尽情期待。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重生之代替正主撩影帝

    重生之代替正主撩影帝

    业界标杆傲娇影帝x事业心极强性感小明星婚后+双向+高干混饭圈都知道梁年意是娱乐圈保守一姐。出席活动能裹着绝不露着。但是她却在年末演艺大赏上穿着一袭深v露背长裙出席。打破了出道以来一直立的保守高冷人设,获奖后的梁年意站在领奖台上成为众人的焦点。瞬间凭借性感热辣的身材和全程的热情微笑屠榜热搜。评论底下皆是“年意我可以!”“姐姐不娶何撩。”“谁娶到我们姐姐谁上辈子就是拯救了银河系。”另一边拯救了银河系的许濯在看台下看着梁年意许濯想要把她偷回家藏起来,看她还到处撩拨人。然而粉丝不知道自己的爱豆为了穿上这件衣服需要付出大多的牺牲。晚上回到家里,刚进门梁年意就被人搂在怀里,“许夫人,是不是该兑现承诺了,嗯?“
  • 这魔王没法当啦

    这魔王没法当啦

    什嘛!我穿越之后变成大魔王了?什嘛!我手下比我还强,还整天要造反?什嘛!我的魔界缩水了?什嘛!我得地下城濒临破产啦?什嘛!不打工就得饿死?还有没有王法,老子可是魔王,魔王你懂嘛!行了,不跟你说了,我今天还差三分快递没送呢。
  • 幸福财女计划

    幸福财女计划

    女性与金钱,应该是怎样一种关系?女性该如何理解幸福的含义并享受幸福?金钱、家庭、爱情和事业,在女性的人生中又该处于怎样的位置?如果你想当一名“幸福财女”,以上这些问题你必须认真思考。
  • 公主留步,在下求抱抱

    公主留步,在下求抱抱

    遭逢巨变,异乡十载,痛失娘亲,韬光养晦,终荣华归来。长公主闻人霁月殿下有点迷茫,原本自诩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却不想转身栽在一个书生手上。他递上折子,弹劾她顽劣成性。她翻个白眼:“喂,你的折子。”他挑眉笑,“不,是你的折子。”
  • 凰惊天下:傲世狂妃逆苍穹

    凰惊天下:傲世狂妃逆苍穹

    她,21世纪的无冕之王,被世人封为红色血修罗,毒医双绝,杀伐果断。他,异世大陆人人皆知第一大国的三皇子,上帝的宠儿,绝世无双,无数少女为之倾倒。当来到异世的她与他相逢,又会谱出怎样的传奇……某一日——某侍卫慌慌张张地禀告某王爷:“王爷,不好了!王妃给您纳了九十九个小妾!”某爷依旧淡定:“随她,开心就好,长长久久,挺吉利的!”“可是王爷……王妃跟别人跑去别的大陆了……”某王爷彻底不淡定了:“该死的小家伙,翅膀倒是硬了!来人!抄家伙!追!”【本文轻松宠文无大虐~】
  • 驰骋末世

    驰骋末世

    灾厄将倾,这是一个处于巨变中的世界,一个随时可能倾覆而重新洗牌的世界,一个需要披坚战士、执锐战神乃至怒目天神的世界。游阙表示:天神么,我队友不仅都是,而且还很逗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