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点的第一年,新生们只看到一个共同目标:做一个杰出的服从者,以免受到学长特殊的照顾(服装仪容经常被纠正,或是被罚背诵新生知识)。新生同心协力,决心打败这个大家的“敌人”。就像新生所说,生存的关键就在于“合作以毕业”。
在西点,军官在路上相遇,总是彼此问候致意;学员们总是自觉主动地帮助学习落后的同学;假如某人汽车坏在路上,毫无疑问,过路者必定会伸出援助之手。这是一种基本素养,是西点军校长时间养成的习惯。
这个时代最优秀的人才,不是那些洁身自好“独行侠”,而是具有合作和互助精神的人。
西点军校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精诚团结直到毕业”。由此可见,团队精神在西点人心目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说起西点人的团队精神,我们便一定要提到“西点之父”——西点军校的第三任校长塞耶。接管西点军校之后,塞耶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把西点军校导向了发展的正轨。不过怎样增强西点人的团队精神却成了一个困扰他多时的大问题。
塞耶的想法是建立一种新型的学员团。在这个团体里,每个人都可以光明正大、公正合理地展开竞争,任何人都不能为谋取个人利益而弄虚作假、耍阴谋手段。塞耶的观点是,培养学员的基本方法是斯巴达式的组织纪律。学员团的领导一定要很公正,富有感染力,能够与学员一起为一个明确的目标同甘共苦,协同努力。由此出发,塞耶强调培养学员“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他指出,缺乏这种精神就没有资格指挥他人。
如何造就这种精神呢?通过一番冥思苦想,塞耶提出了“拱顶石”的理论。拱顶石,连接、维持、亲和结构的关键之石。塞耶是这样解释的,拱顶石必须是坚硬的石块,而这些石块还一定要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一旦培养出这样的“拱顶石”,学员团就会不断发展,军校就会持续前进。
塞耶以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为结合剂,把“拱顶石”很好地黏合起来。他对学员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以及教学、管理、责任等林林总总的问题,都进行了有效的规范性建设。不得不承认,这项工作是十分成功的。
为了让“拱顶石”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上下一心,共同奋斗,塞耶又进行了一系列方法曾近战术教官与学员之间的联系。透过战术教官的作用,西点很快达成教学目标一致的信念。1820年12月,在塞耶的努力下,战术教官的人数明显增加,他又立即采取措施,任命中尉泽拜纳·J。D。金斯和亨利·W。格里斯沃尔德为助理战术教官,分赴两个连队,和学员同吃、同住、同操练。
这两位教官都是西点军校毕业的学员,十分愿意为军校的发展贡献才智,也真诚地赞同与支持他们的校长。他们一天24小时与学员泡在一起,时刻留意着学员的一举一动,学员有什么意愿都能够及时上达。这种体制真正成了塞耶造就“拱顶石”的结合剂。
在塞耶的不断努力下,“拱顶石”计划十分成功。西点军校逐步走上正轨。
直到今天,西点人有关促进合作、加强团结的方法已经越来越多,也越发成熟起来。入学之初,新学员也许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肤色、信仰、教育背景,但很快就能够变成一样,融为一体。
男生要剪成短发;女生则要将头发盘到脑后。他们全部要当场试穿那些灰白的制服,制服也是当场缝制的,这些军校新生换上它们,将便服装进包里,只有等到夏天放假时再穿了。西点还发给他们黑色的皮鞋、白色的帽子和白色的手套。
他们被指派到各自的训练连。整个下午,他们都在接受一个速成科目训练,学习怎样按照低音鼓的节奏列队行进。
就这样,短短半天,这些新学员便融为一体,甚至还可以为前来观礼的师友们演奏“西点进行曲”!
到了二年级,他们还将被排到树木葱茏的巴克纳营地。巴克纳营地是西点军校的地产,与构成西点军校中心区域的那些颇负盛名的花岗岩建筑和阅兵场距离很远。二年级学员的训练由高年级学员和许多正规陆军军官或军士组成的教官团队组织实施。训练内容涵盖地图判读与方位确定、安排战术以及轻武器的使用。新学员入学的那个夏天主要是学习怎样成为一名军校生,但二年级学员的这个夏天要学习的是怎样成为一名军官。
巴克纳营地的生活条件十分的艰苦。这个树木丛生的偏僻场所人迹罕至、死气沉沉,同时十分潮湿。居住的营房是“二战”时期建造的。这里的蚊子特别多,而且“大得能把小动物搬走”。不过,训练也有让人兴奋的时候,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西点学员在夏季里最感兴趣的始终是可以和真正的陆军部队一起训练。
巴克纳营地的受训经历能让这些西点学员明白一个十分重要的道理:每个人都可以贡献与众不同的才能,一旦融合到一起,便可以很好地完成某些训练任务。就像是,每个班里都有一个天生具有良好方位感的人,那么将此人安排到带领小组成员的“岗位”上,就可以让这个班在日落西山之后避免迷失方向。每个班都有一个能说会道的演讲者,专门负责鼓舞士气与打探情报。总而言之,人尽其能,各守其职,而又紧密配合,共同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而努力。
或许,展示这种协同性的绝佳方式是障碍跑道,这是二年级学员进行班训练时一定要完成的课目。这一课目以班为单位,要么全班顺利通过,要么全班都不及格。其中一个典型的障碍物是在一个场地内依照不同高度、不同距离布置了数个固定的柱子,还有很多长度不同的木板。要想成功地通过这些柱子,就势必讲究放置木板的方式:一旦所有人通过一两个木板后,这些木板便能够以不同方式重新组合、使用,以便顺利通过下一组柱子。在这里,策略显得十分重要,因为没有机会回头再捡任何东西,有时为了前进,就要将木板丢在身后。另外,班成员必须想好谁在最前头、谁能帮助其他人通过障碍,因为有时候体力是十分关键的因素,而有时候体形较小的领头者能够扭动着穿过某个障碍并安放某块木板,以备体形较大的成员通过。这种练习体现得最明显的一点是:每个成员的大声提醒、一致思想还有共同贡献使全班顺利地从地点A移到了地点B。就算是最敏捷、最健壮的班成员也无法独自跨越所有障碍。
西点人通过这样的训练迅速加深了学员之间的认识与友谊,让他们的协同作战能力得以显著提高。
有时候,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加团结,西点军校还会假想出一个团队“共同的敌人”,激励众人一起来击败它。好比,西点新学员就经常以学长为“共同的敌人”,建立起团队精神。
通过这样大量的训练,西点军校让每一位学员在训练中体验到团结的力量是多么强大。这种在实际行动中所亲自体验到的团队力量,比长篇大论地分析团队合作怎样增强个人的力量要实用很多。具有团队精神的集体,能够实现个人无法独立取得的成就。
一样的价值观和一样的目标,特别是荣誉守则共同构成了团队合作的基础。西点努力提高学员的团队精神,对学员而言,行动中没有个人的动机,只有团队的目标。
在生活中,一加一等于二;但职场中,一加一也许就能等于三,等于四,甚至等于一百。这就是团队合作的强大力量。一家企业要是可以和日本人那样,成为“一个由晶体管操纵的蚂蚁王国”(管理大师弗兰克·布尼语),那么它又怎么会怕没有强大的生产力与竞争力呢?在工作中,有些人畏惧别人赶上自己,习惯了“单打独斗”,以为如此就能够把别人远远地甩在后面。却不知道,这种做法不但害了企业,也耽误了自己。邹韬奋先生说过:“自己无论如何‘进步’,无法使周围的人随着进步,这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就是有限的。”“离于众庶,则无英雄”(李大钊语),没有谁可以脱离他人的帮助,凭一己之力纵横职场。一个缺乏团队意识、只顾开拓自己成功之路的职场人士,不仅很难取得成功,反之,他们还可能没法跟同事们很好地配合、共同进步,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对于这样的员工,老板们常常会毫不犹豫地踢出局。
张丽在一家公司里做销售员。上司交给她一项任务,让她在本市作一个关于公司产品的市场调查,然后策划一份市场营销活动方案。
张丽是第一天上班,工作又是上司亲自交代的,所以她十分忐忑,不敢怠慢一丝一毫。她一个人来到各大商场做了一番调查,然后带着资料跑进写字间,策划起方案来。时间慢慢过去了,她的方案却没有做出来。
事实上,她收集的那些资料公司都有,她只要向有关部门借阅一下就可以了,而她却不懂得向他人寻求帮助,用别人的智慧来帮自己越过工作中的困难,只知道一个人像没头苍蝇似的蛮干,当然理不出任何头绪。
今天,像张丽这样的“罗宾汉”已无法生存,或者无法更好地生存。虽然说个人能力是事业成功的基础,但是,离开他人的协作,任何人都无法成就大业。
在竞争日益激烈、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的现代职场,团队与团队的竞争、企业与企业的对决才是市场的主流。注重团队合作,才是现代职场人士获得成功的有力保证。对于企业来说,一个明白和他人配合作战的员工才是对企业最有益处的人,因为他不但善于借助团队的力量来成就自己,而且可以带动其他人乃至整个企业向前发展。说到这里,我们一定要提到著名的“米格-25效应”。
“米格-25效应”来自于前苏联研制的“米格-25”喷气式战斗机,这种喷气式战斗机性能优越,能够和美国当时最先进的战斗机相媲美,因而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青睐。但是,许多飞机制造专家惊奇地发现:“米格-25”战斗机所使用的许多零部件与美国战斗机相比要落后一大截!它之所以可以和美国当时最先进的战斗机相抗衡,其秘诀就在于米格公司从整体考虑,对战斗机的各种零部件进行了更为协调的组合设计,让该战斗机在升降、速度、应急反应等诸方面反超美机而成为当时世界一流的战斗机。由于这一组合协调而产生的意想不到的效果,被世人谓之“米格-25”效应。
我们能这么说,“米格-25”效应对于现代职场的启发是空前的。人们逐渐意识到员工之间的良好配合和优势互补,远比很多优秀员工的简单组合重要。假如分工合作得好,一些看似能力平庸的员工也能够创造出一流企业才拥有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即“整体大干部分之和”。身处职场,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努力做个合格的“零件”,配合其他同事和部门,让企业成为一架“米格-25”战斗机!
在全球闻名遐迩的美国联邦快递公司便是这么一架“米格-25”。很难想象,假如联邦快递的员工没有做“米格-25”战斗机一个零件的想法,没有团结一心、使命必达的团队精神,那么它是不管怎样也罩不上世界“五百强”的彩色光环的。
众所周知,美国联邦快递团队随着业务的扩展分布在全球220个国家和地区,货物必须要在24至48小时内就可以从地球一端的发件人手里送到地球另一端的收件人手里,因为这是使命必达的承诺。时间是这么的短,区域跨度又是如此之大,同时当货物出境后,运送环节上的团队成员就会变成另外一个国度的人。此时,倘若没有各个国家和地区团队的合作精神,是无法完成任务的。这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塑造了一个虚拟的联邦快递团队。在这个虚拟团队里,每天几百万个包裹通过成百上千架飞机在全球5万个投递点间流转,联邦快递要求,不管你是哪个国家的雇员,不管你身处何地,只要是联邦快递的员工,那就同属一个团队,共同承担一份使命,就要去为“使命必达”贡献力量。
举个例子,中国的联邦快递职员也许在午夜时分突然接到西半球某个国家的联邦快递职员打来的长途,对方用地道的英语或含糊的英语(母语非英语的国家)急迫地询问某个包裹是不是已经运抵中国,而这个包裹现在需要紧急转运至第三国。这时,中国的联邦快递职员必须首先努力听清对方的意思后迅速查实货物的准确位置,因为也许因某种失误导致电脑记录失真,查实的难度会变的极大,查实之后与对方甚至是第三方进行确认,再进行相应操作。这样的工作在联邦快递内网COSMOS系统上是十分司空见惯的,而当问题发生时,不借助团队的力量压根就无法解决。
联邦快递的团队为了“使命必达”这一共同目标,成功地运用现代通讯技术手段,依靠虚拟团队,互动地解决了跨越时间、空间和组织边界的各种问题,不但维护了客户利益,确保了组织目标的实现,更坚定了团队与团队之间的信任、理解与支持,从而提升了团队精神与团队协同战斗力。
美国作家韦伯斯特说:“人们在一起能够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万能的。”一个分工明确、精诚合作的企业能够使无数平凡的员工像“米格-25”战斗机一样,以最优的方式组合起来,从而爆发出最强大的战斗力。在这样的格局当中,单兵作战、打小算盘的行为是与企业绝对不相容的。所以,员工融入团队当中,不但是自我实现、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同时还是让企业更好地前进、让自己得以继续发展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