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319700000003

第3章 假说:寻找的线索

1.古猿:人类的远祖

(1)达尔文的非洲猿说

英国学者达尔文在他的《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中指出,人类是由已灭绝的非洲古猿进化而来的。在这本书中,达尔文既肯定了人与猿的亲缘关系,表现在身体结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点方面;又肯定了人与猿在直立、双手、牙齿、脑、智力等方面的区别。他认为支配人猿分化的不是超自然的东西,而是生物演化的规律,即用自然选择和性选择来解释人类的起源过程中的一切变化。

达尔文认为非洲的大猿与人类最为接近,从而推测人类起源于非洲。他指出人和猿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两足直立行走的行动方式,以及小的犬齿、高的智力和能使用工具等,而这些是与从树栖转变到以狩猎为主的地面生活有关的。他说,在地面生活的灵长类能直立行走,使其双手能空出来以携带狩猎使用的武器。用这些武器作为一种适应方法,用增长的智力来指导武器的使用,致使大而突出的犬齿由于不起作用而变小了。

虽然也有人提出灵长类中的长臂猿甚至眼镜猴与人最为接近,但大多数人承认非洲大猿与人最为接近,详细的解剖和行为研究以至生化特性都表明了这一点。达尔文提出非洲大猿是我们最近的亲属的论点,长时期来都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只是最近才有人提出亚洲的猩猩比非洲大猿与人的关系更为密切。

人类和猿类的共同祖先是否树栖?从东非中新世的原康修尔猿以及埃及法龙姆渐新世发现的可能是猿类祖先的化石表明,它们确是树栖的。这也表明达尔文的论点是正确的。对现代人和现代猿的比较解剖学研究,也证明它们许多相似之点是由于树栖生活产生的。

由达尔文的上述论点,演变成多种假设。

(2)腊玛古猿与南方古猿

这是以达尔文进化论为基础而提出的传统说法。

19世纪中叶,达尔文提出了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理论。长期以来,新第三纪(中新世、上新世)的森林古猿被认为是人和猿的共同祖先。但究竟是哪一种森林古猿,在第三纪的哪一时期,都不明确。

学者们有以下几种推测:

一是腊玛古猿。它生存在距今1400万年至800万年前,身高1米多,脑容量约300毫升,能够直立行走,可能已有说话功能。而最有力的证据是它的牙齿珐琅质“棱柱晶体”呈锁孔状,与人类的很相近。但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

二是南方古猿。有的古人类学家认为,南方古猿是人科早期成员,它的脑容量已达现代人的1/2或1/3.但也有人认为,南方古猿与“完全形成的人”是并存的,但它没有发展成为人,而只是人类旁系,并在100万年前就灭绝了。

20世纪60年代末,西蒙斯和皮尔比姆提出,人和猿是第三纪的中新世开始分化的,腊玛古猿是最早的人科代表,而森林古猿属里的几个种则是各种现生猿类的祖先。还认为腊玛古猿是在大约1500万年前由一种森林古猿演化而来的,以后再由腊玛古猿演化成4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进一步发展成现代人。

人的起源大致的路线是这样:中新世出现的森林古猿演化出腊玛古猿。腊玛古猿生活在距今1400万年到800万年之间,在距今800万年前,腊玛古猿几乎全部灭绝。腊玛古猿以后便是南方古猿。南方古猿生存的范围从大约距今400万年到100万年前。在它们身上,一方面仍然保留了若干由人猿超科祖先的主干继承下来的原始特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已经进化出现了人这一支所特有的、而与猿那一支区别开来的人科的特征。

在初步解决了人的起源问题后,随着时间的流逝,科学的不断发展,化石的大量出土,古人类学家们不断深入地研究,又发现了不少新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叫做“化石缺环”的现象,即存在着从距今800万年到距今400万年前的这一段400万年的化石缺环。在这段400万年的长时间里,没有找到任何能证明关于人类起源的中间过渡生物的化石,这就给经典的关于人类起源的理论提出了难题。

(3)巨猿和黑猩猩

巨猿也是很引人注意的一个种类。巨猿是在1935年由荷兰人孔尼华定名的。他在香港的中药铺里购得了大量哺乳动物牙齿化石,其中有一颗巨大的高等灵长类下臼齿,他认为代表一个新属新种,就定名为步氏巨猿。他推测这种巨猿化石产于我国华南,地层时代大概是更新世中期。1954年,原籍西德后入美国籍的魏敦瑞,又根据孔尼华后来购得的另两颗牙齿(前后共三颗牙齿),认为巨猿具有明显的人的性质,因而主张把巨猿改称“巨人”,并提出了人类的巨人起源说。他推论“巨人”可能是人类的祖先,然后体型逐渐变小,经爪哇直立猿人、北京猿人而发展到现代人。后来孔尼华又去南洋一带中药铺里搜集到五颗可能是属于巨猿的牙齿。1952年,他根据先后得到的八颗牙齿发表论文,放弃他原来的看法,转而同意巨猿确是巨人的观点;但认为它是人类进化系统上的一个特化的旁支,而非我们的直系祖先。世界各国的人类学家对巨猿是人还是猿,意见分歧,对巨猿生存的地质时代、分布地区和演变过程等也一无所知。巨猿从而成了研究人类起源的一个重要问题。

1956年初,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广西各地进行洞穴调查和发掘,在大新县榄圩区那屯村的牛睡山黑洞中发现了三颗巨猿牙齿。同年秋,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城县凤山区新社冲村的农民覃秀怀在楞寨山的一个山洞里发现了一个巨猿下颌骨。有关的科学部门对这个山洞进行了长期的发掘,又发现了两个巨猿下颌骨和1000多颗单独的牙齿以及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从而确定了柳城巨猿的地层时代为更新世早期。

吴汝康于1962年对这些材料进行了研究,表明巨猿下颌和牙齿的多数特征介于人类和猿类之间。猿的两侧齿列是平行的;人的齿列是向后张开的;巨猿的则既不互相平行,而向后分开的程度又远不及人类的大。人类齿列呈曲线形,没有明显的转折;巨猿在犬齿处有显著的转折,但不如猿类的显著。猿类犬齿的前后都有间隙,不与其前后的牙齿接触;巨猿的没有前间隙,但有比较小的后间隙;人类则一般是没有齿隙的。巨猿犬齿的形状、与其他牙齿的比例、磨耗情况以及两性差别也介于人、猿之间。下第一前臼齿既约成扇形(似猿),又有双尖及前后小凹(似人)。

巨猿的门齿小,位置垂直;臼齿齿尖呈方块型,咬合面脊纹少而较粗,有第六齿尖。这些特征都是与人类相似的。

这些新的巨猿材料,使我们对巨猿有了深入的了解。由于迄今所发现的巨猿材料仅限于下颌骨和牙齿,没有发现头骨、体骨和肢骨,它的分类位置至今仍有争论。有人认为它是人科系统上早期分出的一个旁支,有人则说它是猿类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其年代太近,体形太大,似乎不可能是人类的祖先,而更可能是猿类系统上的一个灭绝的旁支。魏敦瑞的人类的巨人起源说是没有根据的。现有的一切人类化石材料表明,人类的身材在进化过程中是逐渐增大而不是减小。现在也已知道,巨猿生存的时期从第三纪上新世纪更新世早期到更新世中期,分布的地区从亚洲南部的印巴次大陆到我国南方的广西和湖北一带。巨猿的身材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大以致最后绝灭。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对人类起源问题的理解。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华什伯恩(S。L。Washburm)和他的学生以及其他一些人设想:人和猿的共同祖先最像现生的黑猩猩,人类的起源正像现生狒狒那样对稀树干草原的适应。但由于黑猩猩的解剖结构和行为特征不同于狒狒,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差别。像黑猩猩那样的灵长类一旦开始像狒狒那样适应草地的生活,其结果便是向人的方向发展。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的古猿,为了能够生存,必须依赖工具的使用,这从犬齿的变小上可以反映出来。工具的使用促使两足直立行走、群体关系的增进和复杂化等等。再从现生灵长类中母子关系可以终生维持的现象进一步推论,早期人科成员可能也是如此。女性对围周的环境更为熟悉,在群体中的作用比男性更为重要,因而在早期原始文化的形成中也比男性起着更大的作用。

概括来说,他们认为工具的使用、直立行走、犬齿的变小以及智力和社会行为等四种特征的相互作用是人类起源的因素。

(4)小猿和残猿

塔特尔的小猿假设认为人科成员最早是由小型的猿进化而来。东南亚的小猿、长臂猿在树上经常站立起来,在地面时几乎总是两足行走,虽然这并不表明它比非洲的大猿更接近于人类,但也暗示一种在非洲的小的猿演化出了类似的行动,从而设想人类是从另一种较小的猿进化来的。它的较小的身材可以演化成像长臂猿那样的在树上两足直立行动,用手抓取食物,或是在树上垂直爬行,躯干都在垂直位置,在下到地面活动时,已能两足行走。

在第三纪后期,东非等地发生了地质上的大变化,高山地区开始变低,发生了多次火山喷发,雨量减少;许多地区因严重干旱,热带雨林为稀树干草原和空旷的干燥或半干燥的草原所代替。过去广大的连续的森林地区成了森林、稀树草原和草地的镶嵌物。小猿下到地面,使用工具来获取和制备植物性食物,也猎取小动物为食。杂食的食性使其有广泛的食物来源。小猿也使用棍棒来自卫,这比利用犬齿更有利:一者可与敌害进行相隔较远的打斗,二者棍棒折断时可用新的代替,而不像犬齿折断后就没有代替品。在地面生活,需要携带食物和棍棒,更多地使用前肢,因而能更有效地两足直立行走,向着人的方向发展。

“残猿进化说”是两位法国人——生物学家夏尔·德维耶和地球古生物学家让·夏利内——在1990年出版的一本题为《进化论》的书中提出,人类的起源很可能要归功于一只有生理缺陷而不能同它的同伙一样用4条腿走路的残猿。由于在猿群中,直立的姿势更有利于吓唬对手,所以,这只病猿的生理缺陷反而成了一种优势,使它更容易接近和占有雌猿,并将“直立”遗传给下一代,从而成了两足行走的猿类以及以后的人类的始祖。

2.海猿:人类的近祖

进化论是人类伟大的发现之一,但它也有不完备的地方,试看根据进化论列出的人类起源时间表:古猿:生活于800万~1400万年前;

南猿:生活于90万~400万年前;

猿人:生活于20万~120万年前。这里有两个空白期:古猿与南猿之间空缺400万年,南猿(相当于类人猿)与猿人之间空缺20万年。所谓“空白期”,就是没有发现这一时期的化石。

相比而言,400万年的空白期更引人注目。

有的学者提出了一个新的学说来解释这一段时间的化石空白,这个学说就是“海猿”说。

1960年,英国的人类学家阿利斯特·哈代提出:化石空白期人类的祖先不是生活在陆地上,而是生活在海洋中,人类进化史中,存在着几百万年的水生海猿阶段。哈代提出:地质史表明,400万~800万年前,在非洲的东部和北部曾有大片地区被海水淹没,迫使部分古猿下海生活,进化为海猿。几百万年后,海水退却,已适应水中生活的海猿重返陆地。它们是人类的祖先,在水中生活进化出两足直立、控制呼吸等本领,为以后的直立行走、解放双手、发展语言交流等重大进化步骤创造了条件。

提出海猿说是根据人的许多生理学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在别的陆生灵长类动物身上都没有,而在海豹、海豚等水生哺乳动物身上却同样存在。

作为这一论断的根据,哈代列举了人与猿猴之间的许多不同点,这些不同点大部分和水有关。例如,猿猴厌恶水,而人类婴儿几乎一出生就能游泳,而且游泳是孕妇妊娠期内惟一能进行的安全运动。猿猴不会流泪,而海豚和其他海洋哺乳动物(比如儒艮,即“美人鱼”)却有眼泪。人类是惟一能以含盐分的泪液来表达某种感情的灵长类动物,这可能和人类早期在海洋中的经历有关。再从身体的结构上看,人的躯体绝大部分是光滑的,和海洋哺乳动物相同,只有头部长有毛发,这可能和游泳时头露出水面有关,正如“美人鱼”一般;人和海豚有皮下脂肪,猿猴却没有;人的脊柱可以弯曲,适合于水中运动,而猿猴的脊柱是不能后弯的。人类喜欢吃鱼、虾和海藻等水中生物,而猿猴则不。最令人瞩目的是,雄性猿猴与雌性猿猴的交配是倚伏于背部进行的,而大部分海洋哺乳动物,是面对面进行的。有趣的是,海豚生产时也像人那样,是由充当“接生婆”的海豚用“手”迎接新生儿,这和猿猴也不一样。综合这种特性,所以哈代断言:人由海洋哺乳动物进化而来,上岸的成为“人类”,没上岸的被叫做“海怪”。

所有的灵长类动物身体体表都生长有浓密的皮毛,惟有人和水兽一样,皮肤裸露光滑、没有体毛。灵长类动物都没有皮下脂肪,而人类却有皮下脂肪,明显不同于别的灵长类动物而与水兽相似。人类泪腺分泌泪液以及排出盐分的生理现象,也是水兽所具有的特征,这在灵长类动物中是绝无仅有的。人类所具有的正面性行为以及出汗等生理现象,也是灵长类所没有而与水中生物相似。

在研究了人类与其他哺乳动物控制体内盐分平衡的生理机制后发现,在这一方面人类与所有陆生哺乳动物不同,而与水兽相似。缺盐时,动物食欲锐减,对食盐的渴求抑制了其他生理欲望。然而,一旦满足了它们对食盐的需要,多余的食盐就再也不能引起它们的兴趣,动物对自身食盐的需要量有精确的感觉,它们摄入食盐也极有分寸。

然而,人类对食盐的需求量是没有感觉的。摄入食盐也毫无分寸。例如,生活在美洲的一些印第安部落人生来就厌恶食盐。而日本和西方的一些国家,人们摄入的食盐量超过健康需要量的15~20倍,达到了危害心血管系统的地步。人类不具备别的陆生哺乳类动物那种对食盐摄入的精细的调节本领,体内缺盐不产生渴求,摄入食盐过多也不能自我控制,而这一特性与生活在海洋中盐分充足的水兽相似。

专家指出,人类的潜水生理反应也很有说服力。人潜入水中时,体内会产生一种称为“潜水反应”的现象:肌肉收缩,全身动脉血管血流量减少,呼吸暂停,心跳也变得缓慢。此时,还饱含氧气的血液不再输入到皮肤组织、骨肌和其他器官,而全部集中到维持生命的最重要的机体中心大脑和心脏上,使它们的细胞得以在几十分钟的时间内不致死亡。这种现象与海豹等水生动物的潜水反应十分相似。

伦敦动物园的营养生物化学权威克劳福特教授经过多年的研究指出:“人类进化成具有高度智慧、脑容量大的动物,主要得益于所食的鱼。”

鱼和贝类体内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这种成分对大脑的发育有益。而身体其他部分的生长则需要大量的蛋白质。

巨大的食草类动物,用蛋白质构成了它们巨大的身躯而没有使脑容量增加。而脑力仅次于人类的海豚在陆地上生活时,其食谱和当时沿海地区的人类没什么区别。由此可见,人脑是靠食鱼进化而来的,而不是通过生育时的自然选择。

实际上,这也为“人类是从海洋进化来的”论点提供了新的论据。

科学家还认为,从海猿到人这一进化过程,大致可以这样设想:海水分隔了古猿群体,迫使其中一部分下海生活,进化为海猿;几百万年后,海水消退,海猿重返陆地,成为人类祖先。甚至还可以进行更大胆的设想:在几百万年中的某个时期,古猿群体分成了两支,一支上了陆地,进化成现在的人类,而另一支留在水中,由于适应环境,进化较快,成了高于陆地文明的“海底人”。

这不是对达尔文得出的“人是由古代类人猿进化而来”的结论提出挑战了吗?

3.双祖先:复合造人

人类确实有许多性状与其他陆生灵长类动物不一致,而这些性状只发现在水生生物中。获得这些特性,除了下海以外,难道就不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吗?所以,有科学家认为这些性状是由其他水生生物传递给人类的,生物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种组合形成的,物种是“杂交”的产物。他们不赞成海猿假说。因为第一,古猿下海约400万年的时间,获得了一些适应于水中生活的海洋生物的特性,在距今400万年前又重返陆地,为了适应陆地生活,它也应该丢掉一些适应于海水生活而不适合于陆地生活的特性,如人类不能对体内所需食盐进行精确控制这样的特性,而事实上没有。第二,400万年的化石缺环,海猿说仍没有很好地解释。在海洋生活就没有化石可找了吗?我们现在不也发现大量的海中生物的化石吗?第三,根据近十多年来分子人类学研究所得的结果,人和猿开始分化的时间是距今400万~500万年前,与原先单纯根据化石所测的年代(距今1500万年)要晚得多,这一点也不支持海猿说。

也许人类的祖先并未经历过下海这一阶段。这段400万年的化石空白较合理的解释是古猿与海洋生物发生了基因重组,于400万年前产生了南方古猿。组合产生新种所需的时间很短,短到相对于地质时间可以忽略不计,甚至可以在十几代到几代的时间便可形成新种,从而可以说过渡阶段的化石是没有的。这样既可以说明化石空白也可以说明人类为什么具有一些海洋生物的特性。人类的产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而不是偶然发生的事件,就是说人类是组合的必然结果,就像生物登陆事件一样,在没有上岸之前,肺已产生,为登陆做了准备。

在日本发现了一种人面鲤鱼,它的头部生得很像人类的面孔,有眼,有鼻,有嘴巴。这种人面鲤鱼属于锦鲤的一种,大约有10条左右,已被列为保护动物。

这个例子也许并不能说明什么实质性的问题,还不能作出确切的结论,但可以推测人面鲤鱼很有可能是接受了人类的某些基因而形成的。

人类有两个祖先:一个是古猿,另一个是海洋生物。当然,关于人类的双祖先复合起源的说法仅是一个假说,还没有绝对的证据。

同类推荐
  • 裨治文与早期中美文化交流

    裨治文与早期中美文化交流

    美国“中国皇后号”(EmpressofChina)商船抵达中国,拉开了早期中美贸易的序幕。中国与美国的交往是一个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古国与一个历史非常短的国家之间的交往,是拥有数亿人口的东方古文明与发展中的最新资本主义文明之间的接触。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律己宽人(下)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律己宽人(下)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思想课堂-社会笔记

    思想课堂-社会笔记

    为你的头脑镀金,为你的思想导航。思想笔记系列丛书包括:道德笔记、典籍笔记、婚姻笔记、家庭笔记、教育笔记、经济笔记、科技笔记、历史笔记、伦理笔记、论爱笔记、美学笔记、民俗笔记、农业笔记、情感笔记、人生笔记、人物笔记、人性笔记、儒学笔记、商业笔记、社会笔记、文化笔记、文学笔记、心灵笔记、修身笔记、养生笔记、艺术笔记、语言笔记、战争笔记、哲学笔记、自然笔记。
  • 东汉碑刻复音词研究

    东汉碑刻复音词研究

    本书是刘志生的博士论文,也是他出版的第一部学术著作。该书以大量的东汉碑刻的复音词为研究对象,把这些对象当作一个全封闭的系统,并制成ACCESS语词数据库,再对这个封闭性的语言材料的复音词采取通常所使用的专书研究的方法来进行描写分析,其目的在于提示出东汉碑刻语料复音词的面貌、特徵、发展演变的情况和内容规律,借以考察东汉时期浒使用的部分复音词的使用情况,从而对整体把握处于汉语史重要阶段的东汉段的词汇系统的复音词内容规律乃至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资料和参考。
  • 读故事学国学

    读故事学国学

    本书涉及国学知识:“哲学星空”、“史书巨著”、“医学经典”、“书画长廊”、“戏曲文化”、“文学殿堂”六个方面,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经典读本。
热门推荐
  • 赵正品卧底记

    赵正品卧底记

    小时候,在河边看到一个女尸,来了好多警察,没想到二十多年后,我和这个案子有了牵连。漂亮女刑警乔海艺苦口婆心地说服我去黑社会卧底,没想到我在流氓团伙里混得风生水起,居然有了成就感,好日子没过多久,被黑社会追杀,被警方通缉,从此亡命天涯……
  • 绝世女特工:狼妃

    绝世女特工:狼妃

    s国最优秀的特工,意外成了上官府中胆小懦弱,受人欺凌的六小姐。乱世沉浮,风云际会,且看现代女特工,如何扭转卑微的命运,直到光芒四射,绝倾天下。
  • 眷你讳莫如深

    眷你讳莫如深

    “筱娣,我们离婚吧。”一天前,她被暗恋六年婚后三年的丈夫赶出婚姻。“瑾熙,这是我妻子。”一天后,她被陌生男人拉着跟前夫这样介绍。苏衍,一个传言俊美无双却不近女色,富可敌国却鲜少露面,只因身犯残障,年过三十还未娶妻的神秘男人。像苏衍这样的男人,对于冰筱娣来说,向来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可却也是这个男人,他在她被前夫和前夫的新娘刁难时,毫不犹豫的将她护在了他身后。之后更是给了她一桩人人羡慕的婚姻,给了她人人羡煞的宠爱。只是,有时候,我们亲眼看到的,未必就是真。比如苏衍对于冰筱娣的宠溺,再比如,他们的婚姻。“苏衍,我就只问一句话:你爱过我吗?”“女人太聪明,有时候并不是好事,筱娣,你该装作不知的。”
  • 凤傲天下:腹黑六小姐

    凤傲天下:腹黑六小姐

    她是陌离殇,是23世纪的佣兵女王,亦是奇幻大陆的废材六小姐。一朝穿越,风云变色!她纯良的面容下是一颗无处不坑的腹黑心!呼呼,神兽朱雀?想要?可是怎么办,他已经跟她签订契约,扔不掉了!一根银针,出神入化,活死人,肉白骨,可杀人亦可救人。小伙伴个个是坑货?没事,反正都是他们被她坑,一起坑遍大陆好了!……“夫人这是在做什么?”某只妖孽从身后抱住她。“你谁?!”“夫人,果真得到了我,就不再爱我了……”“……”什么鬼?!!!
  • 血族传说:废柴外星逆袭记

    血族传说:废柴外星逆袭记

    有一个种族不孕不育,不死不灭。他们是过往的见证者(知道的太多总会被追杀的!)。是神的背叛者(君让臣死,臣偏不死!)。是命运的抗争者(生命那么长,总要找点事做的!)。他们的故事只有开始,没有结尾(本文会完结的!)。...
  • 风羽传奇

    风羽传奇

    风羽,一个在凡人界修炼了修真顶级功法的年轻人,机遇的到了异世,在异世的奇遇铸就一个具有双重神格的神奇的神!在自己的修炼道路上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会创造了怎样的传奇?
  • 容我半世离殇

    容我半世离殇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她人兮,不在东墙;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凤求凰。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和我的野生动物朋友3

    我和我的野生动物朋友3

    在奔流不息的河流旁边,男孩和伐木人杰伯发现了神秘的筑坝者——海狸一族。聪明的海狸如何在水流中建屋筑坝,偷猎者将如何对待海狸一族,充满爱心的男孩是否能用勇气和智慧保住海狸之家?
  • 神陨异界

    神陨异界

    歌神权天羽和他的保镖王胖子再一次意外中穿越到了地球的平行空间,天灵大陆。这片大陆没有斗气和魔法。却有人类召唤出的来自不同时代的强大武将。这里,是召唤者们的天堂。同样,也是我回归那片领土的起点。——权天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