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393700000011

第11章 未来,我们与外星人携手

1.人类探测月球的冒险

1969年7月,人类的足迹第一次踏上了月球,使千百年来的理想终于成为现实。自此之后,人类开始了一系列探索宇宙奥秘的计划,其中,最令人注目的可算是美国航空航天局的计划:在本世纪末,在月球上建造一个地球空间站,继而在下世纪初建立一个有人照管的月球前哨基地,然后把人送到火星上。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的困扰,使建立月球基地和派人登上火星的计划被搁置起来。尽管如此,美国航空航天局依然决定,按照“更好、更快、更省”的原则,加强对月球和火星环境的调查,以便在适当的时候继续实施被搁置的计划。

1969年7月20日,美国成功地发射了“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使人类第一次踏上了月球的土地。至今,30多年过去了,人类虽然一直没有重返月球,但是美航空航天局曾有过打算,于1995年和1996年分别发射名为“月球资源测绘者”和“月球大地测量者”两个航天器,在环绕月球的轨道上,测绘月球的资源分布图和立体地形图。遗憾的是,此计划未能如愿实行。

恰好在90年代初,根据“战略防御计划”的要求,美国国防部弹道导弹防御机构计划发射一颗地球卫星,把它视作为来袭的洲际弹道导弹,用来试验反弹道导弹的技术。于是,美航空航天局与军方进行了合作,他们对原来的反导弹试验计划作了一些改动,将地球卫星改为月球航天器,使地球卫星环绕地球飞行变成为月球航天器环绕月球飞行和飞越小行星。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月球和小行星可视为来袭的导弹。这样,弹道导弹防御机构同样也可以达到检验反导弹技术的目的,而航空航天局却可利用这次机会对月球和小行星进行探测,真可谓是一箭双雕。

1994年1月25日,这颗被命名为“克莱门丁”号的月球航天器携带着8千克重的科学仪器终于奔向月球和第1620号小行星。同年2月25日,月球航天器进入环绕月球的轨道,在离月球表面400公里范围内的偏心轨道上,利用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等各种光谱传感器对月球进行探测,总共拍摄了100多万张照片。利用这些照片可绘制月球地图,了解月球的地形地貌,选择今后的着地点和建造基地的场所。

在这次飞行中发现,在月球南极附近有一大片洼地,阳光终年照不到那里,十分寒冷。科学家认为,古代月球上的水有可能是以冰的形式保存在那里,此处将是难得的水源。

5月3日,“克莱门丁”号飞离月球,利用自身新式的导航系统,自动调整它相对于第1620号小行星的航向,开始跟踪和接近这颗小行星,收集其形状和表面状况的资料。然而,不幸的是,由于计算机错误地发出了推力器点火指令,使这个重达425千克的航天器耗去了大部分推进剂,没能完成探测小行星的计划。

近几年来,一些国家相继开始了实施探测月球的计划和行动。例如,俄罗斯已用遥控装置带回了月球标本;日本已发射环绕月球飞行的航天器……据报道,欧洲空间局也在考虑探索月球的计划。鉴于这些情况,1995年3月,美国航空航天局为了唤起国内民众对重返月球的热情,并在国际上显示其力量,决定建造和发射一个名为“月球探测者”号的航天器。由该局阿姆斯研究中心和洛克希德宇宙公司领导这项探测任务,总费用不超过1.5亿美元。

“月球探测者”号航天器计划于1997年6月从卡纳维尔角发射升空。航天器升空之后,将航行110小时后抵达月球空间。接着,进入离月球表面100公里的极地轨道,然后,每隔118分钟环绕月球一圈,将花一年的时间来收集月球的资料。此次探测重点将放在光谱学和磁学方面,主要是弄清月球的资源分布,因为这是建立月球基地的关键。

“月球探测者”号呈鼓形,直径为1.4米,高1.22米,用石墨-环氧树脂制造,重126千克。它有两个推力器,可以用来稳定旋转、变换姿态和改进速度,速度的变化范围可达1.33公里每秒。在抵达指定位置时,“月球探测者”将会展开3根带有科学仪器的长杆。这些科学探测仪器有:用来收集月球表层化学成分的“伽玛射线仪和中子频谱仪”;用来测绘月球磁场图的“磁力计和电子反射器”;用来确定月球上正在释放气体地点的“α粒子频谱仪”;用来测绘月球重力场的“S频带多普勒跟踪装置”。

这个航天器与地面指挥中心的联系则借助于两个S频谱带无线电应答机和开缝式相控阵的中增益天线及全方位低增益天线。航天器上的仪表设备由装在航天器侧面的太阳能电池阵和15安培小时的镍氢蓄电池供电。

2.人类征服火星的计划

征服火星是人类的一个宏伟的目标,自1969年人类登月成功之后,更增加了到火星上大展宏图的信心。

依照美国科学家的建议美国政府已于1994年12月正式批准,建造一个名为“火星开拓者”号的航天器,于1997年下半年发射。当这个航天器抵达火星空间时,将投下一个着陆器,在火星上建立一个小型科学观测站。一旦此项任务如愿完成,将可根据已经过验证的技术,继续建立一个由12~16个小型科学观测站组成的火星环境调查网络,长时间地研究其大气和地质情况,探讨这些条件是否有利于生命的存在。

1991年6月,美国斯坦福大学的4名教授和25名工程学研究生以及前苏联5名航天专家在美国旧金山集会,宣布他们经过半年之久的调查研究之后,认为以美国和前苏联几十年来积累的载人航天技术和在太空轨道站长期载人运行的经验,已经具备了将人送上火星的能力,并有可能在2012年实现这一计划。人类为什么要到火星上去呢?要知道,要实际送人上火星,据计算至少要花6000亿美元的巨额资金。但这难不住火星对科学家的诱惑,因为火星这个天体太吸引人了:它上面有生命吗?它将来能作为地球居民的住所,解决地球人满为患的难题吗?这些神秘的问题像磁铁般一直吸引众多的科学家。

在太阳系中,火星的条件和地球比较接近。经科学家对火星的长期观察和研究,知道火星在白天的最高气温为15℃左右,而夜晚的气温可降至-100℃,极其寒冷。另外还知道火星上有稀薄的大气,并含有水蒸气,一年中还有四季交替的气候变化,这说明,火星比太阳系中的其他任何行星更像地球,因此曾经有些科学家认为,在火星上可能存在某种形式的生命。

为了进一步弄清火星的情况,前苏联从1962年11月到1973年8月,一共发射了7个探测火星的航天器,其中有2个探测器越过火星后进入日心轨道,有3个探测器进入绕火星的轨道,成了火星的人造卫星。另两个探测器在火星表面实现了软着陆,一个是1971年5月28日发射的“火星”3号探测器,经过6个多月的飞行,于1971年12月2日完成了航天史上第一次在火星南半球表面实现安全着陆的使命。1974年3月12日“火星”6号探测器又安全在火星上着陆,它在降落过程中测量了火星大气的成分。两个软着陆的火星探测器向地球发回了许多信息和图像。

美国则在1962年7月至1973年11月发射了6个飞向火星的“水手”号探测器,用来探测火星及其周围的空间,其中的“水手”4号携带电视摄像机。首次从火星附近向地球发回清晰图像,可以从图像中鉴别出火星有300来个环形山。“水手”7号发现火星南极区有水冰和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形成的雪堆。

1975年,美国还发射了两个称为“海盗”号的火星探测器。“海盗”1号于1976年7月20日在火星的普拉尼蒂亚平原区安全着陆;“海盗”2号于1976年9月3日在火星上的乌托匹亚平原安全着陆。它们的任务之一是要弄清火星上有没有生命存在,另外是勘测火星的地貌和火星大气及地震情况。

在这段期间,从两国火星探测器发回的信息,基本上否定了火星上可能有生命存在的说法。尽管如此,但仍有不少科学家认为火星上可能有生命。只是这些探测器的功能有限,遗漏了可能存在的生命线索和信息而已。他们的依据是,火星可能曾经是一个“适宜生命存在的,有流水和温泉的世界。”

最近,有关火星存在生命的讨论又一次成为科学界的热门话题。事件是由美国航空航天局在1996年8月14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开始的。这一天,航天局的一个科研小组向世界宣布,他们对来自火星的一块重1.9公斤的陨石进行了两年研究之后,发现了生命的证据。

这块来自火星的陨石是美国科学基金会每年一次到南极搜寻陨石的一个考察小组于1984年在南极的阿兰山发现的,被命名为ALH84001陨石。由于在这块陨石中发现有看起来像地球上的细菌产生的那种晶体和地球上细菌化石那样的细管,这些复杂的有机分子,航天局的科研小组认为,火星上至少曾经有生命,尽管不是有智慧的生命。

但航天局的这一新闻,也有许多科学家不以为然,认为断定火星上有生命的结论下得过于草率。这样就引起了有关火星生命的新一轮研究热潮。

因此,要最后解开火星是否存在生命之争,必须直接从火星上取回泥土岩石等标本进行分析,直到派人亲自拜访火星才能得出最后结论。

其实,科学家们早就有登上火星的计划,人类亲自拜访火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按照前苏联及美国科学家的计划,登上火星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在90年代中后期发射几个火星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将像伞兵一样降落到火星表面。其中一部分机器人还要带着探测结果返回地球,为航天专家选择载人飞船在火星上的着陆点及方式提供依据。这一步,现在已经开始进行。例如,俄罗斯在1996年11月16日发射“火星-96”飞行器,起飞的重量达6580公斤。飞到火星后它将分成几个部分,其主体部分是重650公斤的轨道飞行器,它将成为火星的人造卫星。另有两个各50公斤重的自动操纵仪在火星上软着陆,在那儿工作700个昼夜。还有两个穿透器,可钻开4~6米深的火星岩石,以便将天线和摄像机安装在火星表面,对火星表面进行详细的拍摄和对土壤进行分析,并研究大气的结构和变化情况。

美国当然也不甘落后,也将发射火星全球探测器,它将携带摄像机,拍摄下火星古老的环形山、极地的冰盖、巨大的峡谷系统和火山的地貌,并绘制出整个火星的地图。他们还将发射“火星探险者”号飞船,它的着陆器将带有火星漫游车和摄像机及各种仪器,能测量火星上各种元素的丰度。美国希望“火星探险者号”能证明,用一种廉价的飞船也可以在火星表面着陆并发回各种科研成果的信息,因为“火星探险者号”比70年代的“海盗号”着陆器成本低得多,仅为海盗号的1/10.

美国为显示其实力,还将在以后发射一系列火星轨道飞行器和着陆器,并计划在2005年从火星的一个或几个地点把火星上的标本带回地球。

在最近从南极的ALH84001火星陨石中发现火星上的生命信息后,美国计划在2001年发射新设计的探测器,以能满足在火星上寻找微生物化石并把它们带回地球的要求。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他将支持寻找更多在火星上存在生命的证据的太空计划。

日本也不甘寂寞,计划发射一艘飞船(火星轨道飞行器)去研究火星的大气。欧洲空间机构也将决定是否发射去火星的飞船,但估计最早也只能在2007年发射。

登火星三步曲的第一步从现在开始后可能持续10多年,要想让人直接踏上火星还有漫长的路。

第二步,在航天员到达火星表面的前两年,必须先将带有火星车(也称火星漫游车)的“火星住宅”及带有发动机的航天器发送到火星,这种有发动机的航天器将用于以后把航天员从火星表面送回绕火星的轨道。而火星车则可使航天员在火星表面进行大面积的科学考察和实验。

这一步其实早已有人在作准备,即提早准备火星车。比如,俄罗斯研制的不载人火星车样机于1992年5月就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国家公园“死亡谷”进行了试验,这个公园类似火星的地貌。这次试验的目的是模拟地球与火星之间的电视和无线电数据传输。这辆火星车有三对宽350毫米有轮刺的轮子,可以全方位转向,每对轮子还能相互伸长连在一起,以防止车底板碰到地面。火星车用一个8瓦核发电机作动力,每天只能机动1小时,车速很慢,约每秒20~30厘米。

日本则计划在2000年以前研制出火星车,设计蓝图已初步完成,车长为6.8米,车体用碳纤维增强塑料制造。车的前部安装有地基挖掘钻机,由地面遥控运转,采集土壤和岩石标本。

“火星住宅”的设计当然也有人在研究和设计,但这在现代已不成为太大的难题。

第三步,就是计划在2012年用载人飞船把3名男航天员和3名女航天员送往火星。这6名航天员要飞行9个月才能到达火星。在飞船有限的空间内要单调而寂寞地飞行如此之久,有两个主要问题要解决:一是物质上的;一是精神上的。配备女航天员的目的是为了单调的飞行中起调节感情和稳定情绪的作用,以保证征服火星使命的顺利完成。但在飞船中长时间飞行,到火星后预定要工作一年,然后再花9个月时间返回地球,这么长的时间吃喝拉撒是一个大问题。

1991年,前苏联卫生部医学生物问题研究所设立了一个奇怪的课题,就是培养一种新的苍蝇品种。苍蝇是人人讨厌的害虫,为什么要培养新品种呢?原来这种苍蝇是为了将来人类进行火星及其他超远距离宇航飞行的需要专门培养的。这种新苍蝇产在粪便中的卵是一种宝贝,它们能孵化成超级幼虫,它能把粪便转变成在生态上是洁净的腐殖质,而用这种腐殖质培植出来的优质蕃茄、黄瓜和磨菇是航天员的美味佳肴。更有趣的是,随太空飞行器养殖的鹌鹑吃了这种新苍蝇的幼虫后长势大增,不需要多少时日就能成为航天员的太空烤箱中的美食佳品。

实现第三步当然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比如航天员在长期失重状态下飞行会引起骨骼脱钙和肌肉萎缩。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飞船设计人员将在载人舱中安装一种人造重力装置,它会以一定的速度转旋(比如每分钟4圈)以产生相当于地球引力的1/3的人造重力。

按照美国和前苏联的科学家1991年6月在旧金山宣布的计划,第一次远征火星的地球人将降落在火星上的“康多尔恰斯码”2号地区。到那时,火星上不仅将留下地球人的足迹,还会成为人类的又一个太空立足点,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的争论将搞个“水落石出”。将来还会建立火星城。为改造火星进行长期艰苦卓绝的研究提供基地。

人类要进驻火星,并在那里长期驻扎下去并非轻而易举。因为火星虽有大气,但气候太寒冷,大气太稀薄,并不适宜人类居住。即使在火星上进行短时间的活动,不穿宇宙服也是无法生存的。

但和月球及金星等星球相比,火星在各方面更接近地球。于是,一些科学家和工程师认为,如果能把火星改造一下,也许就能使火星变得比较接近地球,然后在那里播种生物。

把火星上的气候改造成和地球差不多的气候,开始是科学幻想小说中提出来的。但是,随着对地球上的生命在何种气候下能生存的认识的逐步深入,科学家们认为,或许在火星上也可以创造出类似的条件。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可以在火星上播种生物。说起来容易,但要改造火星这个庞然大物,有许多困难必须克服。先是要使火星的气候逐渐变暖,使它适于生物的生长。

科学家们认为,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火星的大气层太稀薄。如果把地球的大气比作稠粥,那么火星的大气就是稀汤。要知道地球的大气压力是1013毫帕,而火星的大气压力仅5.5毫帕。火星上的大气是由少量的二氧化碳(但占大气中的95%)、氮(占2%~3%)、氩(占1%~2%)和氧(仅占0.3%)组成的,这些混合气体所截留的热量很难使火星保持温暖。

英国一位叫詹姆斯·洛夫洛克的科学家写过一本科幻小说,他设想可以用地球上不再用的洲际导弹把几百万吨含氯氟烃的化合物运到火星上去。因为这种化合物气体有强烈的温室效应,可以把行星表面散发的热量截留住,使火星的温度逐步增高。

美国的工程师罗伯特·朱琳认为,实现洛夫洛克的设想并不是不可能的。他计算后认为,只要用40年时间就可以在火星上造成强有力的温室效应,逐步把火星赤道上的冰融化成水并使南极的干冰和土壤里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来。按这个计划,每年只要向火星运送100万吨氯氟烃化合物就能解决问题。

那时,火星上就会形成一层厚度相当地球大气层的1/3,主要由二氧化碳和少量水蒸气构成的大气层。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类将不要穿加压宇宙服就可以在火星上行走,但仍然需要携带氧气瓶,因为这时火星的大气层中氧气不多。

进一步的问题是解决有足够的氧的问题。怎样解决呢?美国航天局一位叫乔尔·莱文的科学家提出一个办法,他说:如果要在火星上形成一个氧气大气层,必须采用生物学办法,在火星上播种生物,这些生物靠吸收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生长,然后释放出氧气,不过要形成一个氧气大气层,估计至少要花几百年时间。

虽然研究改造火星的计划仅在设想,要实现这一宏伟计划更需要以世纪来计算,但人类登上火星的行动则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不仅美国,欧洲、俄罗斯和日本也在制定探测火星的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大林建筑公司搞了一项在火星上开辟人类居住基地的“火星居住基地1”的研究,准备在纪念人类第一次进入宇宙空间——前苏联人造卫星升空100周年时,让总数超过500名的地球人在火星上定居。

这项研究的目标是在2011年时,让来自美国、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的8名航天员到火星上停留一年,开创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实地考察火星的活动。

按照这一目标,航天员在火星上生活时的居住处所将采用密封舱,每个舱内住2人,面积约100平方米,环境相当宽敞舒适。航天员的生活用水和氧气将从火星大气、极地的冰川和冻土中制取。而且将使用塑料大棚种植小麦和水稻,养殖羊、鱼、鸡等动物供航天员食用。使航天员的生活在火星上能自给自足。

所需能源则利用太阳能发电,并在火星表面架设风力发电机。据计算,建设以上一整套设施,需要4000吨材料。按目前宇宙飞船的运载能力,要往返900次左右才能把材料全部运到火星。从2011年开始到2057年止,每年必须发射宇宙飞船20次,这个火星基地才能建起来。

人类征服火星不仅仅是为了去冒险或定居,还有更深远的意义。因为在火星上直接研究火星表面和现场观察火星大气层,可以为地质学家和气候学家提供有关地球这样的行星及其气候演变的原因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有可能找到控制地球气候演变的措施的线索。而地球气候演变的原因,仅从地球上进行研究,是很难找到的,征服火星的另一个目的,当然包括寻找火星生命的迹象,尽管目前还没有令人信服的确切的证据说明火星上肯定有生命存在,但科学家和一般公众仍对此怀有极大兴趣。因为生命的起源一直是人们极想知道的一个谜。

3.地球的“飞碟”遨游太空

飞碟并非是仅属于高度发达的地外文明的神秘飞行器,地球人也曾有过自己的飞碟,它既不使用燃油,也不使用液氧液氢组成的推进剂,而是凭借以水和空气为燃料的反磁力发动机驰骋于天空。本文披露了纳粹德国早在二战期间秘密从事这一最新式飞行器——飞碟研制的鲜为人知的内幕。

前不久,曾参与飞碟秘密研制的德国米尔海姆的航空工程师格尔曼·克拉斯披露了纳粹德国早在40年代秘密进行飞碟研制计划的最详实情况。他确认,他手中曾保存过飞碟实验样机的图纸。他发明的这种飞碟获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这种飞碟的直径为2.4米。它赖以飞行的是一台小型大功率发动机,是由留弗特瓦费工程师研制成功的。但是,第一台飞碟样机试飞时由于失控飞到车间的棚顶撞毁了,而且技术人员也没能使飞碟的速度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其他类似的飞碟样机也曾试飞过。

1957年7月27日,美国一家报纸发表一篇题为“希特勒曾研制过飞碟”的文章。文中披露,一个名叫弗·绍贝格尔的奥地利人发明了一种新型“爆炸”能源,这种能源只需使用空气和水就能制造出光能、热能和动能。1945年2月19日,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附近进行了无人驾驶飞碟的首次试飞实验。试飞的飞碟仅用3分钟时间就飞到1 500米高度。其水平飞行速度达2 200公里/小时。这架试飞的飞碟既能悬停在半空中,又能向前或向后飞行。它的直径为50米。

然而,这种飞碟及其研制者的未来和命运如何呢?

“飞轮-1”型飞碟的设计者是什利维尔和哈贝尔默利。1941年2月试飞,是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垂直起降飞行器。它的外形结构跟今天发现的某些外星人的飞碟十分相似,是由一个固定不动的中心驾驶舱室和一个环绕中心舱室旋转的宽面圆环构成的,采用德国制造的标准喷气发动机。这种飞碟虽已研制成功,但它却给设计者提出一系列问题:由于不平衡度较大从而引起强烈振动,特别是高速飞行时。设计师曾试图加大外轮圈的重量,但设计方案最终还是没能达到完美的程度。

“垂直起降-2”型飞碟是在“飞轮-1”型基础上的改型,飞碟的外形尺寸有所加大,发动机马力也有所增大,采用类似飞机上保持平稳的舵盘操纵机械,速度约1 200公里/小时。这种飞碟同前一种一样,仍停留在实验室水平上,就在德国飞碟研究史上出现重大飞跃的关键时刻,由于纳粹德国的覆灭,这项飞碟研制事业宣告破产。尤·斯特罗加诺夫认为,由于同第13飞行探测器设计局卓有成效的合作,从而使从事这项飞碟研制事业的设计思想获得新生,受到鼓舞,进而使对飞碟的研制工作能继续下去,这不仅为以后的战时需要留下了飞行器,而且还为后人制造现代飞行器奠定了基础。

“柏罗湟女战神-3”型飞碟是研制的最后一种型号的飞碟,它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直径38米,另一种直径68米。它们都采用奥地利设计师弗·绍贝格尔发明的无烟无火焰爆炸式“绍贝格尔”型发动机驱动,这种新能源发动机只需用水和空气作燃料。发动机本身具有反磁力性能,它借助反磁力飘浮升腾法使飞碟飞行和悬空。这种飞碟上装有12台喷气发动机,发动机全部采用“爆炸式”冷却法进行冷却。发动机靠吸入惊人的大量空气使其周围空间形成真空区,飞碟便能在这一真空区内任意运动。飞碟驾驶舱的内外形状是根据飞碟的机动性能和飞行速度而变化的。

1945年2月19日,“柏罗湟女战神”型飞碟完成了它的首次也是最后一次实验性试飞。无疑,现存的几种类型的飞碟已被毁掉,当时研制飞碟的布列斯拉工厂落入苏军手中,研制飞碟的全体工程技术人员下落不明,飞碟的发明者什利维尔、米赫和绍贝格尔为躲避苏军的俘获而逃往美国。飞碟新能源发动机的发明者绍贝格尔1958年在给他的朋友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柏罗湟女战神’型飞碟是同几个一级爆炸工程师合作共同研制的,后来他们都被关进集中营,这对他们来说意味着死亡。根据各方面的情况判断,飞碟的主体样机是按照希特勒的命令毁掉的,因为一些主要负责专家是在二战结束前夕在一所工厂里毁掉这些属于核心机密的尖端飞行器的。”

鲁道夫·卢萨尔在他写的一部书中援引了这样一段摘录:“美国人想用重金向绍贝格尔买下研制飞碟的秘密技术,加拿大人也是如此,但被绍贝格尔拒绝了,他要求先签订一个国际协议,而施特曼认为,无论跟谁签合同,美国人都能得到他们想得到的一切。”用施特曼的话说,绍贝格尔已变成一个空壳,他已把有关研制飞碟的核心秘密全部捐献给美国人。不久,绍贝格尔回到家乡奥地利的林茨。他同弟弟曾一起生活过,这位天才的奥地利发明家就这样度过了他最后100个小时的余生,于1958年9月25日逝世,享年74岁。

飞碟是一种集各种人类已知最先进科学技术于一身的飞行器。就目前地球人在这些领域的研究水平来看还不能制造出真正的飞碟。但事物的发展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50年以前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相对论,他看到了未来人类可能以接近或超过光速的速度飞行。这种科学的预见只所以还未实现,并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关键在于地球人在掌握了以牛顿力学为基础所发明的各种飞行器之后(特别是喷气推进技术的应用),在探索新的推进技术方面几乎停滞了,人们一直未能摆脱牛顿力学的束缚,加之在电磁学方面的发展缓慢更加束缚了人类发展新型飞行器的手脚。

根据对飞碟的分析,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在相关领域的进展,人类乘坐新型太空飞行器——超导飞碟征服太空的日子已经不远了。这是由于:

①在空气动力学方面,地球人的研究水平已经接近或达到了顶点了。由于受推进方式的束缚至今还没有碟形的飞行装置问世,只有在利用场力为推动力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利用碟形的气动性能。

②近年来科学家在超导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利用地磁场以及其他星体磁场使飞行器获得推力成为可能。随着这一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肯定会把超导技术尽快的用于研制太空飞行器方面。

③80年代以来和平和发展已成为世界较为普遍的要求,把原子能技术用于和平事业也受到各发达国家的重视。在欧洲,科学家们对受控核聚变进行的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有朝一日终会走出实验室造福全人类的。

④在人工智能这个领域可以说集中了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群体,每隔一两年就会有一次大的飞跃。可以确定在未来几十年中,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水平必然是超前发展的,用于制造地球人飞碟自然是当仁不让了。

4.思维传感:与外星人交谈

当第一名宇航员尤利·加加林围绕地球飞行时,莫斯科的大街小巷都挤满了举着标语牌的人群,标语牌上写着:“宇宙是我们的!”广场上歌声似潮,欢呼声此起彼伏。每一个人都沉浸在激动之中,这一切完全是自发的。没有一个人能够下令产生这种热情,而只有大多数人想争夺宇宙的思想才能激发出这种热情来。他们“向往太空”。

特异心理学家不可避免地要反对宇宙神秘主义。他们梦想把研究人的精神——“内在空间”的工作与探索宇宙秘密结合起来。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可以依靠杰出的权威康斯坦丁·E·焦乌科夫斯基。他是俄国的“火箭之父”。早在30年代,他就断言:“即将到来的宇航时代需要思维传感,它将有助于整个人类的发展。当宇宙火箭帮助人们去认识宇宙的秘密时,研究精神现象会使我们去认识人的精神秘密。这两个问题的解决预示着人类达到了高度的完善。”

30年后,即1967年,俄国《海军消息》专业杂志报道,“宇航员在宇宙中用思维传感进行互相连系,可能要比与地球上的人进行联系容易得多。因此,特异功能训练也就纳入了宇航员的训练计划。人们相信,他们能用特异功能预先感觉到和避免威胁性的危险。”

特异心理学家们的思路就更广了。当宇航员首次呼叫来自其他太阳系的宇宙飞船时,思维传感也许会是共同语言。超感官知觉有可能成为地球与宇宙中其他文明世界之间的通讯渠道。也许人们可以通过超感官知觉同不明飞行物——所谓的“飞碟”建立联系。但是,前苏联人把他们的精力首先集中在随时都可以供他们试验的生物——人身上。

前苏联人想用宇航员本身的活动能力——通过超感官知觉进行天空和地面之间的秘密通讯,来补充他们的电子宇航设备的不足。在地球上试验思维传感是在排斥电波的隔绝的房间里进行的,所以在理论上,如果宇宙中的无线电联系一旦中断,思维传感也就可以用来进行宇宙中的通讯联系。这一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宇宙飞船飞离地球越远,无线电的干扰就越多,联系的时间就越延长。50年代末,当人造地球卫星1号围绕我们的星球运转时,人们就已产生了一种想法:“用思维传感替代无线电”。

约8年后,即1967年3月,如前所述,前苏联人把思维传感信息从莫斯科传送到圣彼德堡,卡尔·尼古拉耶夫接收信息,卡缅斯基发送信息。

持续了45秒钟的“长局”,相当于莫尔斯电码中的一划。15秒钟的“短局”表示一点。卡缅斯基不认识他从莫斯科向空间发送的那个词,他只有一份不同时间间隔的表。在圣彼德堡,巴甫洛娃博士和谢尔盖耶夫博士给尼古拉耶夫接上了脑电图仪和其他记录仪器。尼古拉耶夫接收思维传感脉冲,脑电图显示每次接收的持续时间:长或短。尼古拉耶夫明白对他传送的情绪,因此也记下了每一次心理反应的时间。发出的那个词由7个信号组成,把这些信号译出后就知道,卡缅斯基从莫斯科向圣彼德堡通过人脑发送了“mig”这个词,词义是“立刻”。心理学家的目标是:从明斯克到平斯克,还是从宇宙飞船到地球立即进行通讯联络?

复杂的思维传感密码证明是有成果的,现正在保加利亚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实验室里进行试验和改进。但是这个系统之父却是电化学家、控制论教授和美国特异心理学会前会长道格拉斯·迪安。1960年,迪安获悉了布拉格的斯特凡·菲加尔博士的偶然发现。菲加尔证实,记录血量变化的容积记录器也能显示一个人是否受到他人思维的影响。迪安与纽约工程学院罗伯特·特茨施和约翰·米哈拉斯基一起把容积记录器安置在有一天会被宇航员们使用的思维传感系统中。

他首先证实了一些不寻常的事情。每当一位思维传感发送者集中想一位与他有感情联系的人的名字时,后者的血量变化情况就能记录下来。如果一个人放松地躺着,他自己一般不知道,他在进行思维传感接收。任何一点东西都会引起接收者体内的细微变化。显而易见,我们中约有1/4的人记录了这种下意识的思维传感接收情况。

根据这种仪器的机械记录,道格拉斯·迪安已先于前苏联人证明,思维传感能够影响身体的变化过程。

1964年,迪安在第一次宇宙会议上给工程协会的卡纳维拉尔委员会介绍了有关他设计的“特异功能通讯系统”。在这种系统中,发送者集中想一个对接收者起感情作用的名字。给接收者接上容积记录器后,他的血量变化情况就会被记录下来。这在电码中是以一点表示。如果有一会儿没发送任何信息,也就是血量没有变化,就用一划来表示。迪安用他那感人动听的名字把信息从一个房间传到另一个房间,从一幢楼传到另一幢楼,从纽约一直传到距离1920公里远的佛罗里达。

迪安对我们说:“这样一来,我们在宇宙通讯领域又前进了一步。俄国人可能也在朝这方面努力,如果我们距离地球更远一些,例如飞向木星,那无线电联系约晚1个小时。我们相信,思维传感通讯可以大大缩短这个时间。从理论上讲,通过特异视力进行迅速联系也是可能的。”

前苏联的特异心理学家听到了有关道格拉斯·迪安的事。1966年,《共青团真理报》报道了有关他的研究工作。

不管美国还是前苏联的特异功能通讯系统,主要都是依靠思维传感所引起的下意识的身体的作用来发送信息。思维——尼古拉耶夫——脑电图——分析——译出信息。人只是它的通讯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可比作电视机中的一个显像管。人是通讯过程中最敏感的部分,任何机器都不能替代他。迪安系统有个很大的优点:接收者不需要是受过训练的、完美的特异功能者。但是,俄国人可能在下列方面会好得多:他们有着装备完善的实验室和专门的接收者,因而也许能够研制出一个更加灵敏的系统。

在努力完善特异功能通讯系统时,前苏联人已经摆脱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只想通过思维传感途径传送图像。他们试图用感情脉冲来完善这个通讯系统,也试图传送思维传感的嗡嗡声和哨子声。

卡缅斯基把注意力集中在长短的声音脉冲上,以便把一个词从这个实验室传到另一个实验室。这个字码是由7个莫尔斯电码组成,每个电码脉冲7次。按照巴甫洛娃博士的说法,尼古拉耶夫第一次接收到7个电码中的5个,第二次接收到6个。把两次传送加在一起可以译出这个词“ira”。

瑙莫夫说:“这份电报总共传送21个字母,其中有18个能够清晰地接收到。我们的目的当然是发送更长更多的信息,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考虑新的字母组合。在我们试验的现阶段,脑子最终要适应习惯并给一个有条件的回答。我们使用一次试验程序必须用15分钟时间,然后才能转换到另一项试验程序。”

前苏联人虽然已经成功地通过使用思维传感图像,把译成密码的话从莫斯科发送到4800公里以外的托木斯克,但这些特异功能通讯系统——起码是那些他们已经告诉我们的系统——还研究得不够,例如宇航员不能把他们走的棋传送给其他宇宙飞船上的对手。可以设想,科学家们将进一步完善这个思维传感宇宙通讯系统。

就连波波夫科研组生物情报处主任、保守的伊波立特·科甘博士也告诉新闻界,如果不能使用其他传送工具,那就要使用思维传感。“例如可以在宇航中使用思维传感。您不妨设想一下在一次宇航中无线电通讯整个崩溃的情景。为了通知地球上的地面站,无线电失灵需要修理,宇航员只需要通过思维传感传送‘5’这个数字就够了。这当然需要一个受过训练的人,这个人必须从有才智的人和受过训练的人中去挑选。”

科甘也想过,在地球上迷了路或陷入险境的探险队也许能够发出思维传感呼救信号。如果人们想起特异功能与潜水艇之间的奇特联系,思维传感密码就能使潜艇与水上船只或地面站进行联系。再进一步说,如果其他通讯联系出现声音“太响”的话,那么军事上也可以使用这样一类“秘密系统”。

前苏联人是否已经在地球上或宇宙中试验过他们的宇航员的思维传感功能了呢?1967年,一位有名望的美国人从俄国带回了有关宇宙中所谓特异功能的消息。前苏联特异心理学家们告诉他,宇航员们进行了“真正非凡”的特异功能试验。地面站用无线电指示太空中的一位宇航员把注意力集中到一定的物体上。在约定的时间里,地面上的思维传感者收到了他的思维。前苏联人告诉这位美国人,这次试验的一切数据和结果是绝对保密的。

圣迭戈加利福尼亚特异心理学基金会主席凯·斯特纳是1966年莫斯科会议上的唯一的美国妇女。她报道,这次讨论似乎暗示了,前苏联人已在太空中失重的条件下试验了超感官知觉。因此,宇航员也可能受过瑜伽和催眠训练。斯特纳女士补充说:“当然,他们问我们的,比他们透露给我们的要多得多。”

也许正是我们在冰冻期到了莫斯科这个事实,以致使我们对每个问题都得到这样的回答:“为什么你们不向我们讲一些有关美国宇航员的情况呢?他们也研究特异功能吗?”这样就难以进行交谈了。有关美国宇航计划中的超感官知觉训练项目没有公开报道过。我们始终没有向俄国人兜售新的“鹦鹉螺”号事件。

《海军消息报》刊登了对俄国宇航员进行超感官知觉试验的消息,这是唯一的一次公开报道,其部分原因也许与刚去世的波波夫研究所的伊·格勒斯泰因生物教授设计的方案有关。1966年,格勒斯泰因作了一个有关“预知”的报告。他说,因为宇航员运动的速度极快,所以,为了及时地对危急情况作出反应,他们就得能够预见未来。他们必须学会看到将要发生但尚未发生的事情,显然只有少数人具有预见未来的功能,因此,一个向宇航员们传授起码的基本知识的方案制定出来了。

前苏联人在这方面也把重点放在训练上。他们认为,如果有一个人能够做到,其他人也许也能这样做。格勒斯泰因能够指出宇宙先驱焦乌科夫斯基的伟大的道德权威,他的思想同大多数前苏联英雄的思想一样一再被提到。焦乌科夫斯基坚信:“为了适应太空中的陌生环境,人必须发挥他那潜在的超感官知觉功能。”

5.数学:与外星人交谈的钥匙

航天技术使人类冲出地球,走向太空。如果茫茫宇宙中果有其他智慧生物,人类与他们交往,首先遇到的无疑是语言问题。据报道,法国某大学设立了10万法郎的奖金,奖励首次与外星人成功交谈的人。

虽然同外星人交谈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但科学家认为也是完全能办到的事。当今,世界上不少科学家在从事与外星人交谈的“宇宙语言”的研究。原联邦德国著名数学家汉斯·弗洛依登萨尔教授著有一本名为“LINCOS”的宇宙交往用语言的工具书。他在书中详细阐述了播发和认识宇宙语言的基本原理:宇宙语言只能用高度抽象的数学语言来表达。我国已故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也认为,我们可以用两个图形作为与外星人交谈的媒介,一个是“数”,另一个是“数形关系(勾股定理)”。

为什么宇宙语言要用“数”和“数形关系(勾股定理)”来表达呢?这是因为不管生活在其他星球上的智慧生物是多么原始或先进,数数的规则都应该是类似的。外星人数星星、石块或其他东西,逐个累加的规则与我们使用的规则应该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的只可能是记法不同,因为他们的进位制与我们的进位制未必相同。人类的10个手指是记数的最方便的工具。外星人也许有12个或8个手指,他们普遍实行的也许是12或8进位制。至于勾股定理,即直角三角形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它反映了智慧生物对自然图形的认识,这种自然图形所具备的“数形关系”在整个宇宙中是有普遍意义的。不管外星人是原始还是先进,只要看到这个具有“数形关系”的几何图形,就一定能知道地球上存在智慧生物。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作为宇宙语言应该是自然界中具有普遍规律并且十分简单的语言。在这种意义下,自然数序列1,2,3……及其四则运算和反映几何定理的简单几何图形是十分胜任这项工作的。

科学家可以借助无线电或其他方式发出一长声“嘟”(或一长水平脉冲)表示1,“嘟、嘟”表示2,“嘟、嘟、嘟”表示3……这样有规律递进的信号决不可能是自然界的东西,外星人收到后必然会明白是有“人”在发信号。

若外星人对这一连串关于自然数的信号引起注意,我们可以再发加、减、乘、除等算术信号,用来说明运算符号。例如发了“2”这个信号后,停一下,再发个“加”信号,停一下,发出“3”这个信号,再停一下,发个“等于”信号,然后再发“5”这个信号。外星人能收到信号,当然也会明白“2+3=5”的普遍原则。于是,他们便会猜出我们的“加号”和“等号”。类似地我们可以明白地表示其他算术符号和“零”。

接着,我们可以反复发送乘法式子“31×41=1271”。由于31和41是素数,所以1271只可能是这两个数的积,而不会像24那样,可以是2×12、3×8、4×6等几种情况。如果把1271个信号排成画面,当然就只是31×41的矩阵或41×31的矩阵。

外星人如果能够理解无线电波输送的信号,那应该是具有相当技术水平的知音,他们必须懂得电子扫描构成黑白画面的道理。他们是否有类似于我们那样的黑白概念,固未可知,但他们在感受外界信号、研究外部环境时,总该有“有”和“无”的概念。所以,科学家们想象他们也懂得“看”,“黑白”。于是,我们可以在31×41的矩形画面上发送图像信号,如“勾股定理”的图像表示,在图像旁也附加一些反映图像的文字,好让外星人“看图识字”。

美国科学家在墨西哥的阿雷西博,正使用这种方法向武仙星团发射信号,不过至今没有回音。当然,由于恒星之间的距离太大,最近的半人马座比邻星也距地球4.2光年,电波一个来回需要8年多。所以与外星人联络需要花很长时间,我们需要耐心等待。

除我们主动向外星人发射信号外,我们也可以接收外星人发出的各种信号。近30年来,人们作了许多努力,并正在积极准备,以作出更大的努力。

6.2000年:星际探寻的新纪元

在宇宙中地球是独一无二的吗?抑或还有数目众多的行星被外星文明所控制,并且围绕恒星旋转?专门研究地外生命的天文学家从来没有成功地捕获到来自外星的信号,考虑到财政问题,飞碟的研究已在政治家中不受欢迎,他们近期取消了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的地球外智能生物的研究计划。另外一个计划可能更切实可行一些——寻找类似地球的行星而不是外星人。

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管理局曾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类似地球的行星的研究感兴趣,并开始了一个被称做太阳系外行星系统的天文研究计划。这个研究小组曾在加利福尼亚的喷气推进器实验室主办了一个研讨会,为寻找围绕其他恒星旋转的行星制定最佳方案。同时,在欧洲两个主要的研究小组们的支持者将在博尔德陈述他们的观点。

除了关于谁与谁在何种问题上合作、谁承担费用的政治问题,研究者们还会遇到重要的技术挑战。其中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甚至是很大的行星,在与它们所围绕的恒星比较时,总是显得很微小。在13光年以外——在天文学角度来看就像在邻家一样——从太阳上看地球仅仅是一个0.25弧光秒的光点,这几乎比从地球自身来看,要微弱100亿倍。甚至探测一个像木星这么大的行星的工作也是很艰难的,因为望远镜镜头的一点缺陷都可将星光分散成为晕圈,从而掩盖住从附近行星传来的微弱的光。

甚至完美的望远镜也不能把来自遥远星星的光线集中成一点。相反,光线被分散成一系列或亮或暗的光环,这些光环中的光线很容易选择掩在附近行星的影像中。更糟的是,由地球大气引起的畸变通常把星球影像的光辨力限制到0.5弧光秒。但来自亚利桑那州的天文学家罗杰·安吉尔说,使用改良性的光学仪器不久可能改变这种状况。

安吉尔相信把改良的光学仪器安装在带有至少1.6米直径镜片的大望远镜上,可以观察木星大小的行星环绕附近恒星旋转的情况。假如这颗行星与恒星保持最大距离,正如在地球看到的一样,可能不需几个小时的观测就可把它与别的星球区分出来。

与此同时,几个不同的小组一直在尝试一些间接的方法,诸如观测中央星的变化情况来寻找隐藏的行星,其中之一的方法被称为天体测量学,主要依赖于这一事实,就是那些巨大的行星——甚至比木星还大——会对它们的恒星产生可测的引力。木星是一个寒冷的气态世界,无法维持生命存活下去。其他与木星大小相似的行星据估测是按同样过程形成的并有相同的特点,但是,其他星系的类木星行星的出现预示着在同一体系中变小、条件更适宜的行星的存在。

木星大小的行星的引力之所以可以探测,是因为行星实际上并不是绕着一颗恒星旋转的,整个星系是以一大团物质为中心旋转的。假如行星比较小,质心(或叫质量中心)或多或少会与恒星中心相重合。但相对那些巨大的行星来说,其质心与恒星中心会有一定距离,当恒星依质心旋转,在它们的位置上会看到明显的摇摆不定。

现在正在进行的唯一的天文观测是由乔治·迦特伍德在区兹堡大学的阿勒格尼天文台主持的,几乎每个晴朗的夜晚,迦特伍德和他的同事都会使用一种叫做多频道天文光度计的工具来测定周围大约20颗星球的位置。这种仪器沿着天文望远镜的焦点平面移动,使光栅形成一条清晰而不发光的线。当这条线经过时,在视野范围内的星球或明或暗。而每颗恒星闪烁的时间次序主要是由它在视野中所处的相关位置决定的。如果其中一颗恒星在最后一次观测后有所移动,那么它闪烁的形式也会有轻微改变的。既然星体的闪烁以及它们位置是可以被精确地测定的,那么测定星体的微小变化也是可能的。

尽管迦特伍德已经对此观测了7年之久,他仍然没有什么研究成果。问题并不在于数据的质量,迄今为止,他本应观察到巴纳德星附近的任何只有木星一半质量的行星或是一些别的星周围的2倍于木星的物体。迦特伍德不得不承认,看起来巨大的行星的数量是很少的。他本以为木星是大行星之一,而现在看来,它也许是巨大无比的,但不具有什么代表性。迦特伍德现在正在研制一种更高级的多频道天文光度计,其光辨力比原仪器要灵敏10倍。这样的话,应该能够观测到质量是地球15倍的天王星、海王星大小的行星。

同时,别的天文学家正在使用另外一种方法——观测星星的整体运动而不仅仅是一条光线。假如,一颗行星在一平面内运行,在引力周围的中心恒星的移动将会引起星球在几年之内向观测者靠近或远离。这将会使恒星的闪烁频率有微小而可测的变化,但其作用甚微,木星引起太阳以每秒12米的径向速度前进或后退,从而产生了小于千万分之3的光线频率的变化。尽管大多数研究星球径向速度的方法只能精确到每秒几百米,但是有些研究者已找到更精确的系统来观测行星。

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的布鲁斯·坎贝尔和他的同事最近使用莫纳壳西死火山上的3.6米长的加拿大和法国联合研制的夏威夷式的望远镜完成了一项历时7年的研究工作。他们在望远镜信号束中用氰氟化物打开了一个洞,用以标定这颗恒星的光谱。包括德克萨斯大学的麦克唐纳天文台在内的许多研究小组也使用了同样的技术,不同的是,麦克唐纳天文台使用碘胞作为标定光谱的标准。尽管这些研究进行了7年,但至今仍未发现任何行星,他们本应能够在观测的恒星周围发现巨大的行星。

到现在为止这些计划尚无一成功,这使人们认识到想要找到木星大小的一颗行星都是如此艰难,而要找到地球大小的行星更是难上加难。据安吉尔来看,甚至是用改良的光学仪器从地球上来探测地球大小的行星也是不大可能的。因此,大概需要把观测点移到太空中,即使在太空中观测也并非易事。就算可以成功地避开地球大气层的影响,要找到地球大小的行星的清楚影像,需要有2倍于哈勃太空间望远镜大小和10倍光滑度的空间望远镜,这将耗资昂贵,并且在若干年内很难制成。

一个耗资较少的探测地球大小的行星的频率的计划,1994年由加利福尼亚国家航天和航空局埃姆斯研究中心的比尔·布鲁克作为该局“探索”计划的一部分提出。这个计划主要是监测类太阳恒星的明亮度以便研究行星经过它们时引起的变化,效果同样是很不明显的。当地球在太阳前经过时,太阳的亮度只会减少0.01%,但这种变化会持续几个小时,并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内每年发生1次。这就使得研究小组有可能把这种情况与耀斑或恒星黑子引起的恒星亮度的随意变化相区别。布鲁克说3次这样重复出现的情况就可以证明1个类似地球的行星的存在,并且研究者也可预测下次的通过时间。

只要观测者大体上与恒星的行星运行轨道平面平行,小行星接近恒星就可探测到。但从几何学角度来考虑这种可能性只有1%左右,既然没有办法事先知道从哪些星星着手研究,最好的办法就是同时观测大批的恒星,寄希望于能够找到存在正确平面的行星和恒星,并捕捉到那些正要经过恒星的行星。这种观测办法需要连续不停的监测,并且最好在太空中进行,在那里没有阳光或坏天气的干扰。

布鲁克的研究小组将使用一个视角为100的1米广角的天文望远镜,并配备一组有极高灵敏度的探测仪。这个望远镜将被安置在卫星上与卫星一道进入运行轨道。研究小组选择的观测方向包括类似我们的太阳的5000颗星星。

1995年早些时候,一个由100多个重要人物组成的审查委员会评价说,布鲁克研究小组的计划是唯一可行的探寻类似地球行星的方法。但仍有人怀疑它的实施是否可把费用控制在“探索”计划的财政预算之内,即每个小组不超过1.5亿美元。两个相对独立的专门小组正在对研究小组进行评估,并决定1996年它是否可以归入“探索”计划。

由于类地的行星较小的质量以及对恒星较小的影响,用天体测量学的方法探寻类地的行星就需要精确到1/10微秒的仪器,只有用干涉仪才能达到此效果。从相隔一定距离的两台望远镜发出的光束被混合在一起,去模拟一台带有与两台望远镜间距一样大的镜片的独立望远镜拥有的分辨率。

在位于帕萨迪纳的国家航空和航天局的喷气推进器实验室,米歇尔·绍和他的同事们正在建造红外式干涉仪,可使其用于高精度的天体测量仪中。他们想要探测最多40光年远的天王星和海王星大小的太阳系外行星,正在建造的干涉仪是由两个相距100米的40厘米望远镜组成的。

国家航天和航空局同时正在夏威夷的莫纳克亚死火山上,安装使用了两个类似的10米直径的凯克天文望远镜用于行星研究。一种方法是在主体望远镜周围搭一些小的“分支”望远镜,并与主体部分中一个望远镜平行,构成多种组成部分的干涉仪,米歇尔相信依靠如此高精度的仪器的帮助,寻找大小介于地球与海王星之间的行星应该是可能的。

用天体测量学的方法探测类地行星的最后步骤是具有挑战性的。类似于来自恒星黑子的影响的复杂因素可能会造成很难排除的错误。即使一个天体测量计划最终成功了,我们依然无法知道所寻找的行星是否能够居住。一个由巴黎大学的艾伦·莱热领导进行的达尔文探测计划,将使用以太空为基地的干涉仪寻找生命存在的信号。这部干涉仪是由1~2米为直径、10~30米间距的两个或多个红外线望远镜组成的。

达尔文探测计划的仪器由于许多原因将会观察到红外光谱。首先,恒星与行星之间红外线的对比度比可视光线要大,这是因为类太阳恒星带有高达5100开尔芬的温度,主要在光谱的可视地区发射光线,而行星的温度只有100开尔芬或更少,散射的最大值都集中于红外线外侧,尽管恒星更大的体积和更高的温度使它在所有波长范围内都比行星亮,但在光谱红外线区,亮度的差别则小得多,故而行星更容易被辨别位置。在10微米的波长范围内,地球是太阳系内最亮的行星,尽管它比太阳要暗1000万倍。达尔文小组的干涉仪将会顺利安装好,这样不同的光束将会互相进行破坏性干扰甚至抵消,这使得探测类地行星发射出的微弱信号比较容易。

既然氧气在红外线区内存在易辨认的光谱线,行星的信号可在波长6~9微米的臭氧吸收带内探测到,在这个吸收带内类地行星与它的中心恒星相比较时显得相对明亮。臭氧层的出现预示着在下层的大气中含有大量的氧气,氧气具有很大电抗性,经常很快地移动出大气层中,它的出现预示氧气被生物放射物质所代替发生光能合成。

达尔文探测计划是欧洲航天局(ESA)考虑范围的两个行星探测计划之一。从现在开始到2000年,达尔文探测计划和其对手天体测量——GAIA计划将被进行更细致的研究和评估,最终其中之一会被选中作为欧洲航天局的“地平线2000长远太空”计划(GAIA)的中流砥柱。GAIA可以胜任探测行星的任务,而在技术上,富有挑战性的达尔文研究小组同样可以探测到生命的痕迹。

实际上,确定一颗遥远的行星的距离是所有任务中最艰巨的。甚至那些直接探测行星的方案,也只能看到一个光点。它需要以太空为基地的干涉仪,并配有间隔相当远的望远镜。这些工作用一架航天器是无法完成的,但米歇尔·绍相信不久就可能使用不同的航天器作为这架巨大的干涉仪的部件。他设想将3艘宇宙飞船发射进入太阳系轨道中,排列成边长为1 000公里的等边三角形,两个是望远镜,第三个作为光束混合和分析的导航台。研究人员可利用激光对3艘宇宙飞船的距离进行极其精确的测量,这样光束可以正确地混合在一起。这个计划将构成太阳系外行星系统研究的最后一步,并将第一次具体描绘出太阳系外的行星世界。

这的确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希望的未来的蓝图。

7.在宇宙中漫游的未来地球人

茫茫宇宙,纷繁万千,冥冥夜空,群星璀璨,那些智慧的星点,就像是来自地外文明的探照灯,给地球上的人类一种无尽的遐想和召唤:在那广袤无垠的宇宙,有着高度智慧和高度发达的文明,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和开发。

人类穿过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早已纵横跨越了几百万年的时空,经过这数百万年的时空跨度,人类创造了今天颇为辉煌灿烂的文明。地球是人类的故乡,以其绿色演绎着人类的存在和繁衍,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是人类文明的源泉,这是地球上现在的人类长时间禁锢于脑海的观念,这些观念仅仅存在于地球近圆或椭圆的时空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把目光伸出了这地球椭圆的氛围,伸进了茫茫宇宙中。就在这地球浅浅的时空下,从人类有史以来,曾出现过数以千万计的不解之谜,而且最近几十年来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飞碟”、“外星人”、“地外文明”、“史前文明”,这些早已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面对这些超越现代文明的现象,人们的思绪早已飞出了地球,人们尽可以把想象的探针伸向宇宙的最深处。这些超前的想象进入了宇宙,我们尽可以遨游,然而人们也应该回过头来重新思考一下自己的故乡——地球——这块人类最早的摇篮。

地球怎么了?这漂泊于茫茫宇宙中的木椭圆形的梨,曾经有几多生命?还有几多生命?圆形球体的旋转规律,何以让你伤痕累累?文字是赖以传递文明历史的唯一工具吗?美丽的楼兰古城呢?美丽的丝绸之路呢?古埃及金字塔那些触目惊心的数字(现代人借以描绘其令人惊诧的文化的文字),哦,那些诺亚方舟,那些神秘的玛雅文化都哪里去了?诸多的现象与遗迹,还有各处频频出现的UFO现象虽并不足以证明史前文明与地外文明一定存在,但至少让人们真实而清晰地认识到:虽然人类科学突飞猛进地发展,但在人类古老的故乡地球上却存在着许多用高度发达的现代科学也解释或解决不了的问题和现象,这些现象是远远早于人类而存在的。

地球,曾是孕育我们现代人类的摇篮,而今却早已伤痕累累,满目疮痍了,绿色本是它美丽的外衣,而现在这美丽的外衣正在逐渐脱去,在各种人为行径的侵蚀下,它正在失去其美丽光洁的色泽。遍布各大洲的沙漠正在人类过度放牧与垦荒的行径下逐日扩大着面积,诸如:北非的撒哈拉沙漠、澳洲的维多利亚大沙漠、中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印度河边缘的塔尔沙漠和长尔库姆沙漠等等。中国一度辉煌的丝绸之路、美丽的楼兰古城,还有那大片的良田沃土,不都沉默在漫漫的黄沙之下吗?良田沙化,许多生命被吞噬,气候也逐渐变得恶劣,北半球上空的“黑洞”,不就是地球气候恶劣变化的结果吗?想想伦敦的“烟雾事件”,地球上城市稠密地区普降“酸雨”,南北极冰川在气候渐暖下逐渐融化,沿海城市面临着被淹之灾,人们生活在已被严重污染的环境中,各种生物濒临灭绝,生存物种越来越单一。各地“外星人”、“UFO现象”等不解之谜频频出现,人们还能继续主宰地球吗?这个无比惊心的问号,重重敲打着人们的头脑,让人们不得不开始重新认真思考我们人类、地球与宇宙了。

地球上的居民被一次又一次的警钟敲醒,耕地的面积每年都以惊人的数字减少,而地球居民的个体每年却以惊人的数字增加,终有一日,地球资源将被消耗殆尽,人类不能自给,地球也将成为一个极为拥挤与贫瘠的支点,人们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宇宙,寻找更新更好的生存空间。

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人们也曾投入巨大资金,然而对整个人类来说,就像那大批的战争灾民能够得到的救助一样,仅似杯水车薪一般。即便如此拯救,地球上数以千万的工厂依然冒着浓浓黑烟,向外大量地倾泻着工业废料,排放着工业废气。多少清澈的江河、溪流失去了旖旎的风彩,多少的鱼虾、植被被其吞噬,大气层下越来越多的有害气体,曾使多少人患上各种疾病,曾使多少良田颗粒无收。“改良土壤,净化空气,绿化环境”这样的口号和行动也早已实行了若干年,然而世界各地水灾、旱灾仍然连续不断,恶劣的生态环境并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坏,人们惊恐不安了,地球是不是人类亘古的生存地?答案越来越明显了,总有一日,人类将不得不告别地球这古老的故乡,去那茫茫宇宙寻找和开辟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对于火星、金星、木星、月球,人们早已开始认真而慎密地探索,当然,探索的目光一定得放得远一些:太阳系的行星乃至那河外星系。茫茫空间不是有外星人飞碟活动的痕迹吗?它们是一种积极的昭示,虽然那些以飞碟为代表的各种UFO现象是否能证明超越现代文明的“地外文明”的存在还没有定论,但那至少是一种诱人的动力。生活在越来越拥挤、贫瘠而恶劣的空间,看着有限的地球资源被开采、利用、耗尽,智慧的人类(地球人自我感觉颇佳的褒奖)岂能坐以待毙!

茫茫宇宙是产生人类新文明的摇篮,在那儿人们可以寻找新的生活和生产资源,从而建立起崭新的生存环境,创建更加辉煌的第二文明——“人类地外文明”。毋须想象,人类进入太空开发宇宙资源,绝不是幻想,从60年代起,人类灵感的探针就已伸进了茫茫宇宙,几十年来,人类大胆地打开了一个个太空的窗口,用现代科学的手段,俯仰太空的各个角落:阿波罗号宇宙飞船登月征服了月球,美丽传说中的嫦娥仙子不再寂寞;人们又将视线转向火星、金星、木星、土星等太阳系的各大行星乃至太阳本身,继而探测的目光又穿出了太阳系,甚至进入了河外星系。一个个航天器在太空自由地漂行着,当然它们也肩负着人类付予的神圣使命:了解宇宙,认识宇宙,继而开发宇宙。“哈勃”望远镜是地球人类奔赴宇宙的视觉前沿,“伽利略”探测器监控着木星,“尤利西斯”探测器也时刻注视着太阳——这颗与现代人类最直接的恒星。太阳系下的行星始终在人们的认识与了解中,这其中,人类对火星的认识最为全面,仅美、俄的各种火星探测器(如“水手”系列、“火星”系列、“海盗”、“火卫”、“观察者”等),自60年代以来数十次(至少26次以上)的发射,对火星的诸多情况都有了认识和了解,比如基本的大气参数、土壤结构、地形地貌等,甚至推测那儿可能曾经有生命的存在,相对于其他球体,那儿的温度(火星赤道温度为20℃,平均-60℃)、大气等环境,比较起来是最适合人类生存的第二天体,暂可算作是人类可能生存的第二支点、第二时空。火星对人类有着重要意义,人们不仅开始探测火星,连开发火星的计划也正在实施中,俄罗斯的“火星漫游车”计划开始实验,美国的“火星开拓者”也在开始建造,“火星94计划”、“火星96计划”相继出台,预计在2035年前后人类就可以在火星上居住了。火星基地的建成,也是人类飞出太阳系,奔向宇宙的“跳板”。

人们已经行动起来了,开发火星如此,开发其他星球、星系人类同样充满了雄心壮志,航天飞机、宇宙飞船、“和平”号航天站能在太空中自由地穿梭和遨游,总有一天,人类的航天器能够飞出银河系,去那更加遥远的“世界”。我们相信,那边风景一定独特有趣,说不定那些飞碟的主人——外星人正等着我们去做客呢!他们会殷勤待客,在他们的时空下为我们展示一种更加灿烂壮观的“地外文明”。人类正需要创建一个崭新的文明,到时我们就可以和星系间的外星人自由来往了,那又将是一个更加辉煌无比的时刻,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桃花源”也不过如此了。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时我们的生活是怎样一种情景:地球、火星乃至太阳系、银河系都是我们遥远的故乡了,在茫茫宇宙中,我们并不孤立固定地生活在某一个星球上,我们可以旅行生活般地在各个星系驻足,根据星系间距离的远近,我们将对一个个的星球、星系进行探索和开发,那时将获得许多现代人思想不可及、理论不可述的各种物质和材料,当然同时也包括各种现代人不可理喻的思想体系和时空观念,那时展示于人们面前的将是五维、六维乃至更多维的空间,再融入一种更加高级的文字,甚至根本不用文字,而代以一种更加高级先进的抽象工具。所有这些将是那时的人们创建高度发达的文明的基本元素与工具,它们在现代人眼里就像那古埃及金字塔作为镌刻着人类史前文明的丰碑,让现代人感到震惊和无法理喻。

我们现在还生活在太阳系里,生活在地球上,但我们的故乡却在逐渐苍老。太阳系中这个椭圆的梨,已在逐渐失去其光泽,人类生存的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越来越贫瘠,原来美好的生态环境逐渐被破坏,日渐恶劣,人们已经不敢想象百年、千年后的地球居民将在怎样的一种环境下生存,人们已变得忧心忡忡。忧思、徘徊之后,人们找到了新的曙光,人类把目光投向了宇宙:茫茫宇宙是多么广袤无垠呀,那儿有无穷无尽的资源,而相比之下,地球却是苍老了(相较于自身可能存在的年龄),需要水、石油和其他资源,以满足其表面芸芸众生的需要,我们到哪儿去寻找呢?唯有把探索的目光伸向空间,伸向宇宙,去开发、去掘取。于是现代的地球文明面临着一场巨大的生存变革,犹如一场飓风刮起来了,人们将告别地球这古老的故乡、古老的摇篮,去那茫茫宇宙,寻找新的时空,创建新的文明。

同类推荐
  • 都是性灵食色

    都是性灵食色

    《明清人文生活考》之中出场的骚人墨客性格各异。他们多半才高八斗,命运也大都可悲可笑。龚自珍虚荣地吹嘘自己的艳遇,郑板桥装腔作势地谋利,黄仲则恃才而放纵自己的乖戾,柳亚子自视甚高因而伸手索官,袁宏道热衷奔走于达官贵人的门下,吴梅村终于从前朝遗民到腆颜事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文人的生活、命运似乎和政治权势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科举应试,卑躬屈膝地索取名流的推荐信,得到一官半职,便趾高气扬地顾盼自雄;官场失败挂冠而去,则寄情山水、愤世嫉俗、妓女倡优、僧道药酒,或者标榜人格形象,或者觑破了世态炎凉而领悟了人生真谛。在朝如此,在野如此,庙堂或者江湖,舍此便别地他途。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思考成才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思考成才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蒙学:蒙学教育读本

    蒙学:蒙学教育读本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家教蒙学与文化内涵。包括《家范》《颜氏家训》《朱子家训》《菜根谭》《蒋氏家训》《明太祖高皇帝訓》《曾国藩家书》《潜川徐氏家规》《合族公议条例列后》《孝友堂家训》《小窗幽记》《围炉夜话》《弟子规》《幼学琼林》《增广贤文》《三字经》等。
  • 四大名石故事

    四大名石故事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现代名言妙语全集——友谊赠言

    现代名言妙语全集——友谊赠言

    作为人生的追求者,茫茫人海,关键在于找到属于自己的名家导师,关键在于找到鼓舞自己的名言警句,当然,最关键的是在这些金玉良言的指导下付诸切实的行动。
热门推荐
  • 我的妹妹叫锐雯

    我的妹妹叫锐雯

    在英雄联盟赛场闲逛,却突然让雷给霹了!醒来家里莫名其妙多了个漂亮得不像话的女孩,她居然说她叫锐雯!疯了疯了,这个世界疯了!但苏彦很快就惊骇地发现,这居然都是真的!众多英雄不是游戏中的角色,而是在另一个世界真的存在的人!他的丹田里莫名多了个东西,它拥有着匪夷所思的能量,让他也能拥有着令人沉迷的技能!后来,让人耳熟能详的英雄纷纷登场,诸如……
  • 末日之我是一棵树

    末日之我是一棵树

    我是一棵树!我的梦想是吃书上的果子,还有变成人形态。……可莫名其妙的建立了一个领地……莫名其妙的把整个地球上的土地全部种满了自己的根须……莫名其妙的成长到星球大小在宇宙间遨游。我曾跨越山巅和大海,也曾翱翔出银河和宇宙,我是一颗杂树,也是一颗蟠桃树。
  • 藏珠

    藏珠

    徐吟做梦都想回到那一年,父亲还是南源刺史,姐姐还没成为妖妃,而她,正忙着招猫逗狗,争闲斗气……
  • exo之俘虏高冷拽少爷

    exo之俘虏高冷拽少爷

    一个是不服从她命令就得死的学校黑社会女头目(老大),是学校的霸主,冷酷无情,天不怕地不怕;一个是真正意义上的黑社会女生,却是个整天犯花痴、浓妆艳抹的三流货色。突然有一天,学校霸主“变成了”花痴女,故事将会如何进行?“霸主”又是如何俘获少爷心的呢?让我们来一起去探索吧。故事的男主吴世勋,男2:鹿晗、kris(其他都是客串)女2:唐颖(女主死党,搭档)
  • 鉴宝王

    鉴宝王

    林凡在一次意外的机会下,开启了透视眼,从此以后生活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行走中的林夕

    行走中的林夕

    我有一个很疼我、宠我的哥哥和把我视为珍宝的爸爸妈妈呃·····可是;我妈妈不允许我这样叫她,她觉得这样叫她把她提前叫老了。她每天都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因此她特别年轻。她喜欢我和我哥叫她圆儿姐!玉玺游戏,是我哥自己创立的游戏公司“笨重而不失富贵,刁蛮而不失才华!”然而从小被宠到大的千金小姐,是否能如愿嫁给自己的偶像呢?“请问易云凯先生你愿意让杨婼灵小姐做你的未婚妻吗?”“我愿意,非常愿意!”“请问杨婼灵小姐你愿意让易云凯先生做你的未婚夫吗?”’“·········”这场景竟然是真是存在的,而我却有些不知所措·····
  • 她是白月光本月

    她是白月光本月

    花本月身为全国皆知的影后,她怎么也没想到她会被一个疯子逼得跳楼!而且那个疯子正好是被她以前渣过的前影帝!250号系统表示:“像你这种心又狠又渣的女人哪里找啊,就你了!”女主无意识撩汉技能满点!女主能文能武,毒舌技能满点!美美美苏苏苏!甜文宠女主就完事了!女主后来才懂什么是爱。第一章原世界以后也会当成独立小世界来写
  • 我真不想要神器了

    我真不想要神器了

    普通武器到魏小渊手中自动转化成神器,想要在游戏里赚钱的魏小渊不得不走上大佬的道路。手握千万神器的魏小渊从此脚踏第一公会,赚得声名无数。
  • 穿越之一品农女

    穿越之一品农女

    爷爷温和公正,奶奶和蔼可亲,叔伯忠厚老实,爹娘虽然软弱了些,可也能干,好在哥哥和弟弟聪明伶俐。都说穿越农家基本都会遇到一些极品亲戚,可是她家的亲戚貌似都不是那样的,于是余青漪种种田,开开铺。带着爷爷叔伯发家致富,一不小心还把村子带成了全国著名的富裕村。唉!那谁谁离我远些,我只会种田不会宅斗。农女如何,看咱农女种田种出一朵花来。
  • 傲娇女主寻爱记

    傲娇女主寻爱记

    总有一个人,爱你如生命。傲娇女林然在很久很久以后才发现原来自己早已经拥有了这么一个人,只是他永远不会说。“我知道你不爱我,也不会爱我,所以在我发现了自己对你有了不同于朋友的情愫后,想尽了一切办法去不爱你。可是,林然你知道吗?我在法国的那几年,天天最期待的事就是在视频中看到你,与你聊天,即使你一直把我当朋友看也无所谓……”“我觉得你不会爱我啊,你看着我交男朋友,微笑着祝福我们,我一直都觉得你不是爱我的,你说你会一直把我当朋友看待,从前到现在,我们之间不都一直都是以朋友间来相处的吗……”一个傲娇女嘴上说把小竹马当成男闺蜜,其实早已芳心暗许;一个腹黑温柔男说着绝对不爱她,却把她当成老婆一样宠。这其实就是两个死要面子的人,在爱情的道路上曲折行走的故事。不虐,绝对宠文,欢迎入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