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701300000013

第13章 父亲的重要角色

想像3个不同的男人,每天下班后都回家。他们都将近40岁,都有两上孩子:一个8岁的儿子、一个10岁的女儿。他们都带着晚报回家。然而,当拿出钥匙塞进空洞打开门时,他们却面临了完全不同的家庭局面:

第一个男人回到漆黑一片的公寓房间,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听答录机的留言。答录机里传来了前妻熟悉简洁的声音,提醒他今天是女儿的生日。

“我早知道,还要你来通知我!”他一边喃喃地说着,一边随手拨了一个长途电话号码。一会儿远处传来了女儿的声音。

“宝贝,我是爸爸。你好吗?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祝你生日快乐!”

“嗨,爸爸,谢谢你!”她平静地说。

“你收到我寄的礼物包裹吗?”一段尴尬的沉默后,他问。

“收到了,谢谢爸爸。”

“你觉得怎样?店里的人说这是最新款的。”

“对,是很棒,可是……”

“可是什么?”

“唔,我已经对芭比娃娃不再那么感兴趣了。”

“啊,好吧,没关系,留着它,圣诞节你来看我时,我们再买些别的,好吗?”

“好的。”

“最近过得怎样?”

“还好。”

“学校呢?”

“还不错。”

“那你的小弟弟呢?”

“他很好。”

对话就这样持续下去,父亲成为讯问者,女儿是被动的证人。谈话最后以父亲一段讲述12月孩子来看望他时将会有多棒、多美好的时光的独白结束。电话挂断后,男人感到空虚和挫败,打开报纸无聊地翻阅着。

第二个男人进到一间照明光亮的房屋,厨房里飘来阵阵的饭菜香。

“嘿,小家伙,”他跟沉迷在玩电动游戏的儿子打呼。餐桌旁女儿在埋首做回家作业,向回家来的爸爸打了一声招呼。他用报纸拍拍两个孩子,然后走进厨房去帮妻子弄晚餐。

“啊,今天课上得怎样?”当孩子在餐桌就位时,他问。

“很好。”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都学了些什么?”

“实际上也没什么,”他女儿低声地说。

“我们在念乘法表,”他女儿低声说。

“很好,”父亲回答后就转问太大:“那个家伙有否来电话问关于房屋换置的事?”

“你想听我念‘四乘法’吗?”男孩子打插问。

“孩子,现在不行,”父亲讨厌地回话说:“你没有看到我正在跟你妈再说话吗?”

男孩子复归安静,他和妻子又恢复了有关房屋换置的讨论。喜欢表现的儿子一当父母对话中断,就又问:“爸爸,你想听我念‘四乘法’吗?”

父亲毫不理会地跟妻子继续说着话。男孩并没有因此罢休,喝了一大口肉汤,开始念起了‘九九乘表’中的四乘表四一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当孩子念到四乘八时,父亲冷淡地说:“非常好。”

“想听我念‘五乘法’吗?”孩子问。

“稍后吧,”男人说,“现在你不如跟姐姐玩一下游戏吧,好让我们说说话。”

第三个男人开门进来的场景与第二个类似:太太在厨房里煮饭,孩子忙着打电动游戏。就餐时,餐桌上的对话却完全不同了了:

“今天学校有什么事吗?”

“没有,”孩子异口同声的回答。

“课余时间打棒球时,有没有用妈妈给你买的新的手套呢?”他问儿子。

“有呀。”

“那你是不是仍然守你想要的一垒呢?”

“是呀。”

“你那个叫薛峰的同学有没有作鬼叫?”

“没有,他酷得很。他守二垒,而且我们做了一个双杀。”

“那太棒啦!那你的打击怎样?”

“太差劲。我被三振了两次。”

“哎呀,老兄,那太差劲了,你要多练习呀!”

“大概吧。”

“晚饭后我给你做几个投球的样子看看怎怎么样?”

“好啊!”

“那你呢?”他转身问女儿。

“什么?”她带一点防御地回答。

“你今天过得好吗?”

“都没问题,”她说。明显,她好像有心思。

“你今天不是学校演出吗?观众对你们的二重奏的反响怎么样?”

“青卓生病没有来,演出会临时取消了,”

“又生病啦,是气喘病吗?”

“对,我猜是吧。”

“那太糟糕啦。不过,至少给你多点时间练习。”

“可是,爸,我对它感到厌倦。”

“不错,一直重覆演练同一首曲子有时候会觉得很无聊,不是吗?”

“我不想再吹长笛了,”她宣布。

对话持续着。父亲一直在倾听着女儿的抱怨,接着又鼓励她不要放弃已经进行了很多年的长笛。父亲一边劝慰她,一边给她讲很多不能放弃的道理。

从上述几个例证我们可以看到,父亲与孩子的交涉方法有很多种类,其中,最后这位父亲对孩子的生活最为了解,包括孩子朋友的名字、他们的日常活动、他们游戏场上的挑战。这些见微知著的察觉,使他得以向孩子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辅导。相反,前一位父亲似乎对孩子的事心不在焉、毫无兴趣。即便儿子尝试主动搭讪,也没有引起这位父亲大人的注意,说话中还带着讨厌的口吻。至于第一位出场的父亲,对女儿的生活已宛似隔山隔水,毫不知情,难怪他们父女俩的话题难继。

长期以来,心理学家一直认为,父亲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科学证据显示,参与孩子日常生活与学习的父亲,尤其那些能给孩子提供情绪慰藉的父亲,对孩子的幸福有独特的贡献。在某种意义上说,父亲对孩子有母亲所无法企及的影响力。比如,缺乏父爱的男孩很难在男性的自信和自制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而这两个技巧在男孩成长中的人际相处、学业成功和职业寻觅上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父亲存在的正面意义对女孩学业和职业成就上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只是这方面的证据较不明确。无论如何,假使有父亲有在身旁并且了解女孩的生活,她(们)较不会在未成年时发生杂乱的性关系,而可能在成年后才渐渐与男性发展健康的关系。

研究结果同时显示,父亲的影响有持久的效力。比如,50年代在美国进行的一项长期研究发现,那些5岁的时候有父亲存在而且受到照料的小孩,比那些缺乏父爱的孩子长大后较有同理心和慈悲心。那些在早年体验较多父爱的调查对象有较好的社交关系,所谓的社交关系包括有较持久美满的婚姻关系、拥有自己的孩子、而且与非家族关系的朋友共享娱乐活动。

然而,在我国,对父亲议题重要性的认同还刚刚开了一个头。而这一议题刚开头,就遭逢家庭第三次离婚浪潮的危机。从剧增的离婚率、未婚生子率、到青少年暴力上升的趋势及其它社会问题,似乎都在向男性昭示,承担多一点养育孩子的个人责任;都在向在外很少归、很晚归、甚至很久不归的父亲们呼吁:归来看看你的孩子吧!我和同事所做的研究也支持孩子确实需要父亲的论点,但我们的研究中也有一个重要差异,那就是,不是所有父亲都能达到支持孩子的目的。孩子生活的品质可能由于父亲而提升,在孩子遭遇不幸时,父亲倾听他们的情绪感受,察觉和确认他们的情绪感受,辅导并提供情绪慰藉力量。但同样,孩子也可能在情绪感受上遭受父亲的伤害,他们可能是动辄得咎对孩子进行批评、指责甚至随意打骂的、虐待狂式的、耻辱的父亲,他们也可能是在情感上冷淡的、对孩子毫不关心的父亲。

转变中的父权

看看家庭是如何随时代改变,对进一步了解父亲在面对孩子情绪问题并参与其中的重要性是会有帮助的。如果说上几代父亲是孩子幸福的重要资源的话,到了今天,随着离婚率和未婚生率的剧增,社会上没有父亲的孩子也越来越多。而在正常家庭里,父亲也因世俗商业社会的繁忙而越来越少顾及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事实上,许多孩子对父亲的印象只是一个在家里现身了一下就又因急务离□的“家伙”,或者在法理上应给于孩子援助和照顾的,而在实际上却无法实现的男人。他们就像个影子父亲,永久就是这样来去匆匆、匆匆来去。

历史学家将这一父权转变追溯至两百年前的工业革命。男人就是在那是开始离开妻儿投身于繁忙的工作。一直到五六十年代,在发达国家,经济力量结合当代女权意外运动潮流,才给父系支配的家庭系统与一蹶不振的打击。自此女性开始投身到工作行列中去。1960年,拥有少于6岁孩子的已婚妇女在家以外工作的比率只占19%;但到了19900年,这个数字已爬升至59%。同期,劳工的平均购买力逐渐下降,许多家庭觉得光一份一收入已不足以糊口。《美国的父权》一书作者、历史学家劳勃·L·葛李斯沃德(RobertL。Ctiswold)说:“这种改变废除了传统中对父权和负担生计的观念。女性的劳动打破了过时的父权假设,性别关系需要有新的调整。”

同时,婚姻制度也受到严重腐蚀。在1960年至1987年间,发达国家离婚率增加超过了两倍。今天,对所有首次结婚的统计中,超过半数的婚姻夫妇以离婚收场。密西根州大学在一项研究中预言,美国近年首次结婚统计离婚率可能高达67%。未婚妈妈也日渐普遍,占了将近美国所有婴孩子出生率的三分之一。

在我国还没有这方面的统计数字,但越来越多迹象表明,处在社会经济转轨的我国,离婚现象、未婚先孕现象、婚外情现象、单亲母亲领养孩子现象,都在有增无已。没有了婚姻的约束,当今许多父亲完全舍弃了对孩子的责任。除非父母亲的关系是稳定的,否则,做父亲的常常在事实上不认同法院判定的对离婚留下的孩子的任何形式的包括情感和经济的援助。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父亲责任的转移与男性有更多与孩子亲密生活在一起的新机会是在同一时间发生的。研究显示,父亲,尤其是那些在有双职工的婚姻家庭里的父亲,比上一代男性对孩子给于了更多的照料。事实上,一项全国调查发现,今天的上班母亲把孩子留给父亲在家看管,与她们利用托儿所的比率几乎相等。今天的父亲比他们的前辈更有可能参与孩子的出生、要求父性产假和实行弹性工作计划,为了孩子共度时光,也更有可能削减工作时数,甚至放弃升迁机会。

虽然这些迹象似乎充满希望,可是,证据却显示将父亲带入孩子生活圈的过程非常缓慢。有人将这一过程缓慢归咎于顾主,声称今日的男性仍然得不到要做一个成功父亲所需要的弹性工作时间。比如,最近一项对中大型事业单位所做的调查发现,只有4%的全职男性雇员获得无薪的父性产假,而获得有薪的父性产假只有0.3%不到。福利好的兼职不易觅获,而劳工又常常因为拒绝那类需要加班或需要离开家的长途公而被遣散。

其他人则质疑法律,声称除非离婚的父亲受到较公平的对待,否则没有父亲的孩子的数字会不断上升。有最后判离的安烈离开案例中,有9层母亲被裁定拥有抚养权。

最后,还有许多人责难问题出在父亲本身,是他们不主动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去。一位研究员估计,在双职工的家庭中,父亲与孩子共处的时间是母亲的三分之一,而给孩子有实质性照料的只有这一时间的1即便当男人照料孩子的时候,也是一种类似“保姆”的角色,即他们往往只是被动地听候太太的吩咐,而非主动负起抚育孩子的责任来。

其结果,许多男人与孩子在生活上实质上是公开的。正如本章开首时描述的两位父亲,他们活在一个与孩子隔离的世界里。这种父亲是站在家门外观看的局外人,也因此错失了无数与孩子在一起进行有意义、协助式的交流机会。

有父亲的差别

当父亲因繁忙、缺席,以致疏远孩子时,孩子到底失去了什么?有关儿童发展的研究告诉我们,他们不只失去一位“母亲助理”。父亲与孩子的关系有母亲所没有的独特性,他们介入与否关系到孩子各类能力的发展,尤其是人际关系的发展。

父亲的影响始于孩子幼年的时候。一项调查发现,5个月大的男婴如能与父亲有许多接触,当他(们)被陌生人围绕时较能感到安心舒适。比起那些鲜少有父亲介入、甚至没有父亲介入的婴儿,他(们)较不怕生,对陌生人会发出较多声响,也较愿意让他们抱。另一项研究则发现,一岁婴儿如能与父亲有较多接触,当他/她(们)单独和陌生相处时,哭喊声较少。

通常,父亲是通过做游戏来影响自己孩子的。父亲不只花时间与孩子一起做游戏,他们介入游戏的方式也比母亲来得更粗野、更具刺激性。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迈克·约曼(Michael Yogman)和T。白利·布拉杰顿Berry Brazelton)从观察父母和新生儿中发现,父亲一般抚摸孩子较多。父亲经常通过一些有节奏的轻敲声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他们让孩子宛如处在一列情绪波动翻滚的飞车上,从开始不太激越到慢慢地加速,一直到速率很高的飞转。孩子就是在这一系列情绪变换中达到兴趣高潮。相对来说,母亲与婴儿的嬉戏玩耍就显得平稳得多。

这些差别持续到儿童阶段,期间,父亲与孩子开始出现了扭斗莽撞的动作,包括把孩子放在双膝上或脚背上,做骑马的动作;用双臂将孩子高高举起;将孩子抛空,然后接住;呵痒,等等。父亲常常虚构一些别开生面的游戏,让孩子感到特别开心、特别刺激;而在这方面,母亲则较为保守、较为胆小,游戏的式样也一成不变,比方说老鼠抓猫、造房子、看图说话、玩游戏棒、猜谜语等。

许多心理学家相信,父亲这种颇具粗野风格的“玩闹”,为孩子提供了一种早期学习情绪的重要途径。想像父亲是一只“可怕的大灰熊”,在家里的后院追捕一个既开心又怕被后面追赶的“大灰熊”抓住的小孩;或者试想一下,父亲高举着孩子学开飞机的样子在头顶“翱翔”,一边嘴里发出飞机冲刺云层的吼叫声。这类游戏将孩子体验到了有一点害怕、但同时又好玩刺激的情绪之中。孩子也经常在游戏中留意到父亲的种种暗示,并对之做出反应。比如,他/她(们)发现,游戏刺激会让父亲因此延长游戏时间;他/她(们)也常留意到爸爸叫暂停的指示(好啦,今天就到此为止,接下来爸爸要开始工作啦从而学会在轰轰烈烈中归于平静的情绪技巧;他/她(们)更多地在游戏中亲眼目睹了爸爸履行“游戏规则”时那种严于律己、宁愿输游戏但不输志气、不输风格的做法。

以后,当孩子在探寻玩伴世界的时候,从父亲那儿学来的种种技巧对他/她(们)将产生深远影响。父亲与他/她(们)那类近乎疯狂的玩法,让他/她(们)知道,当情绪激昂时,如何解读他人的心理情绪暗示;他/她(们)知道如何在游戏时做到对别人的反应要恰如其分、恰到火候;他/她(们)也知道,为了使游戏充满趣味,应如何将自己的情调试到一个既使自己快乐兴奋,也使别人也有同样情绪感受的理想状态中。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萝丝·派克(Rose Parke)和凯文·麦当劳(Kevin Mac Doanld)对3岁到4岁的儿童所做的一项研究为父亲与孩子的粗野肢体游戏如何使孩与同辈相处提供了关联性证据。在一场孩子与父亲20分钟的游戏中,研究员观察发现,那些与父亲进行最激烈的肢体游戏的小孩在其同龄人中是最受欢迎的。不过,这项研究也同时指出了一个重要前提,即与父亲进行激烈肢体游戏的孩子,只有当父亲与他们玩的方式是非指导性、非强制性的,他/她(们)才会被同龄人列为是最受欢迎的。父亲与孩子进行激烈的肢体游戏但同时却十分骄横拔扈,在他们强制下的孩子在同龄人中也显示出类似的骄横拔扈,因而被列为不受欢迎。总之,如果与父亲维持正面的互动关系,并应允主动参与各种游戏的孩子,他/她(们)在以后也发展出较为优秀的社交技巧。

我们的研究发现,被列为最有良好同辈关系及有优异学业成绩的孩子,他/她(们)的父亲都认同他/她(们)的情绪,并称赞他/她(们)的成就。这些父亲是情绪教练,不忽视也不反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及其感受,发挥同理心并帮助他/她(们)正确处理好负面情绪。比如,情绪辅导型家长在教孩子玩电动游戏时,鼓励孩子,提供恰当的而不强制性的指导。他们常常利用孩子每一次小小的成功来证明他/她(们)的能力(比如说:“干得好”或“我知道你做得到”等之类的话,将这些小胜慢慢地转变成达到人生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他们的赞美无疑给孩子继续进行下去的自信性。相反,那些在学业与社交关系上困难最多的孩子,他/她(们)的父亲冷淡而具威权,强制他人,甚至损伤他人的人格。在同样电动游戏活动中,这些父亲对孩子的小胜可能颇为不满,评价也颇为负面,并伴有侮辱、嘲笑的言辞。当游戏进行得不顺利时,他们可能立即“接管”,越俎代庖,以自己的成功来最终证明孩子的无能。

3年后,当我们追踪这些家庭与孩子的老师,我们发现:那些与有侮辱、嘲讽、责骂,不给于支持的父亲相处的孩子,最有可能惹麻烦。他们对待朋友表现出好侵略行为,在校内是问题多多的一群,他们也是那些经常与青少年犯罪、青少年暴力有关的问题孩子。

虽然我们的研究显示母亲与孩子的互动很重要,但与父亲相比较,母亲的特质对孩子日后在学样以及人际关系成败上的影响并不非常鲜明。这项发现无疑令人惊讶,尤其在常人印象里母亲总是比父亲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更多。但我们则以为,父亲对孩子有这么深远的影响,原因是父亲在与孩子的关系中唤起了许多强有力的情绪。

给孩子更多关注

在古代社会,父亲以战士和猎人的身份来保护自己的後代。经过十几个世纪,他们的角色转变为负担生计的人。他们努力工作、自我牺牲,养家活口,也为了家庭和孩子的幸福和平安。今天,父亲的角色被再一次赋予了崭新的涵意,即给予孩子的保护,一种缓冲、抵挡对孩子的外来腐蚀和影响,如不良少年帮派、药物滥用、性乱交等社会问题。科学告诉我们,人的心理在不设防的前提下是无法防御这种危险的,大人尚且如此,更况孩子。今天,孩子的安全除了学校以外,主要来自家庭的父母、特别是父亲的关爱。

如我们在前面章节中论述的那样,家长有能力建设性地认知孩子的情绪感受,并对它做出反应。他们可以练习情绪辅导技巧,以情绪察知为第一步,然后对孩子施于同理心。他们必须做出努力使自己有与孩子相处的足够时间,否则随着孩子长大和改变,他们会觉得与孩子维持有意义的关系将变得越来越困难,以至最终失去了与孩子的联系。有关与孩子有足够相处的时间这一点听起来十分简单,实际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对那些没有跟孩子住一块或者那些专注于工作的父亲而言,要空出时间给孩子就显得格外困难。在过去几年中,我在工作计划上的改变如何使我与女儿任静的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当她还是个幼儿时,我们家是由我负责每天将她带去托儿所的,然后我再赶回大学。我们早上相聚在一起的时间常常很匆忙。忙乱中,我发现我们很少言笑,很少嬉戏。而我俩都不喜欢这种沉闷的感觉。于是,我决定改变工作计划,早上10点位钟之前一般都不排课程或找研究生约谈。果然,情况大为改观。虽然我要在上午10点钟之前赶回学校去工作,但与任静的互动关系有了足够时间上保证:假如她需要额外时间,我尽可以在这段时间里进行处理;假如送她去托儿所中途,她要停下来看一片蜘蛛网,我也有时间陪她;假如她突然决定要把那双平时穿去托儿所的红皮鞋脱下来换成另外一双,我也不成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增加了许多非正式谈话的机会。

虽然与孩子相处是颇为琐碎的事,但却很重要,因为只有从日常生活琐碎中才能建立父亲与孩子真正意义上的情感结合。以下我们探讨一些帮助父亲增强与孩子联系的观念。

·自妻子怀孕起就参与孩子的照料。研究显示,父亲在伴侣怀孕时就参与一系列的家庭互动,对婚姻、小孩及加强父亲与小孩的关系是有益的。当孩子的父亲能在妻子生产过程中做一名助产员,给伴侣加油,这对妻子分娩有正面结果。有丈夫差与妻子分娩过程的妇女比丈夫不在场的妇女有较少的痛楚、接受较少的药物、并对生产过程有直觉经验。关注伴侣怀孕的父亲,一旦孩子诞生后,也较经常抱孩子,而且在他哭喊时会更多地去照料孩子。

在婴儿诞生后就养成亲身体验做父亲是很重要的。一项研究发现,婴儿在医院诞生后,父亲马上给孩子换尿布、洗澡以及其它照料的,他在以后也能持续地做这些事。这些都使父亲与婴孩有互相学习对方暗示的机会,从而使他们的关系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父亲在早期就参与照料婴儿,他可能继续参与一直到孩子的儿童期和青春期。从孩子出生第一天起就介入照料孩子的主要优点是,父母可以共同学习有关他们宝宝的一切。

由于父母与婴儿的情感交流是双向的,新生儿很早就获得了向父亲学习的机会。当他/她(们)熟悉了父亲的脸、父亲的声音、父亲走路的节奏、父亲的味道,以及他抱他/她(们)的方式后,他/她(们)渐渐地将生育他/她(们)的母亲与父亲自然而然地连系了起来,并把他俩看成是自己生命中安全与慰藉的力量。在久而久之的相处中,他/她(们)获得了父亲待人接物的技巧,也获得了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去回应父亲、回应母亲,以及回应其他人的各种技巧。

当母亲以母乳喂哺婴儿时,父亲在照料婴儿上感到被动是非常正常的,但对父亲来说不是没有替代的方法,包括帮助孩子用奶瓶饮水、喂挤压出来的母乳、替婴儿洗澡、换尿布、哄抱他/她(们)、在地板上搀扶他/她(们)学步行走。当然,父亲永远不要忘记在与孩子互动时须表现出性别特质来。心理学家安德鲁·美尔索夫(AndrewMeltxoff)发现新生婴儿在模仿照料者脸部时有一种微妙表情。这表示,父亲与婴儿进行面对面对话时,也是他们之间美好关系的芽时期。当然,我们也假设父亲与新生儿的相处是有时间的。如果许可的话,我们则极力主张他们在孩子降临后最重要的几个星期里,尽可能争取多多益善的休假期。

母亲可以支持或鼓励父亲一起参与照料孩子。在母亲对父亲参与照料孩子保持的态度研究中,美国研究员派克(Parke)及爱雪丽·贝特尔(AshleyBeitel)发现,如果母亲对父亲照料的好坏一直持批评态度,或者认为女性天生就有养育婴儿的本事,那么,父亲就比较不会介入其中。

许多女性认同父亲参与早期孩子照料生活的重要性,也想知道如何去鼓励丈夫。我们的建议是,允许丈夫有他(们)自己独特的一套育儿方法;提供你(作为太太)的明智的育儿经验,但对他(们)换尿布、摇奶瓶、包襁保等方式切忌进行批评。事实上,照料婴儿的方式可以是各种各样的,这当然包括一些具男性特质的表现方式,如开放式的、幽默型的、粗野式的、无规制式的,等等,等等。如果夫妻为育儿方式起冲突,不妨建议他们订立各人的职责权限,即妻子负责喂孩子,而孩子的洗澡由丈夫来做。如果父亲难于安抚婴儿,那也只是时间问题,也应该在没有妻子的干预下父亲与孩子互相学习暗示的过程。作为父亲的,可以利用母亲被差遣外出或与友人相聚的时候,静静地与婴孩沟通。对一些新妈妈来说,要让给父亲一些向被认为是母亲的权责,以锻炼父亲育儿的才干。相信假以时日,孩子会从与之朝夕相处的父亲身上获益的。

·持续关注孩子的日常所需。一天、两天育婴对父亲来说并不难,难的倒是随孩子成长持续负起“为人父”的职责。近年来,有关母亲与孩子共度“高品质时间”的话题不绝如缕,说明了与孩子共度高品质时间的重要性。“高品质时间”理论认为,孩子与母亲相处时间的长短已越来越让位于育儿中以何种方式进行沟通与交流。“高品质时间”理论同样可以用诸于父亲身上。不管父亲与孩子共度了多少个夜晚和周末,期间,父亲只要是疏于沟通、坦首自身工作、或与孩子在电视机前发呆的,就失去了高谈“高品质时间”育儿的意义。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劳勃·布朗夏赫(RobertRlanchard)和亨利·比勒(HenryBiller)的研究中将三年级男孩分成不同组群,一些父亲不在家、一些父亲在家易于与孩子接近的,和一些父亲在家但难于与孩子接近的。考察所有组别男孩的学业成绩可以发现,父亲不在家的男孩子成绩最糟,而父亲在家也易于接近的男孩成绩最优秀,至于父亲在家但难于接近的男孩成绩则介于两者中间。他们说:“如果一个能干的父亲不能常常让孩子接近,又或者父亲与男孩之间呈现负面品质关系的话,孩子智力的发展将得不到帮助。”

要父亲成为孩子生活中一部份的最好方法是参与心理学家朗劳·勒方所谓的“家庭工作”,即参与孩子每日的喂食、洗澡、穿衣和养育等琐碎工作。“通过执行这些传统女性的差事,男人才能真正成为家庭中不可缺少的成员。”勒方说:“父亲在育儿过程中不只是提供物质需要,它的广义内容还包括给孩子提供持续变化不断身体和情感上的需求。”

要踏入并占有孩子世界的一角,是需要时间,并在观念上来一番改变。做一个成功父亲,就是要将脚步放缓、花时间与孩子一对一的交流。这个育儿道理,是我不断尝试失败后才悟出的。还在女儿任静2、3岁的时候,我已决定将办公地点从学校转到家中来,这样我至少可以一边写作,一边看着她的动向。但后来,我改变了这种“父亲在家但难于与孩子接近的”的育儿方式,我决定:除非她年纪大到有自己的需求,否则共处应当是一起嬉戏、一起大声阅读、一起做家庭杂务。

我果然进入了孩子世界中去。从任静和我研究组里的孩子身上,我看到小孩如何在嬉戏的情况下接纳大人,愿意讨论一些在其它孩子的情况下不会说的话题。我和任静一些最具意义的谈话发生在她4、5岁时,那是我和她一起上图画颜色、玩芭比娃娃的时候。有时,她会很突然地冒出一些诸如“为什么你的朋友康娜要搬去深圳妈咪是否对你很生气?”之类的话来。这些关于孩子最深层次的思考和感觉,有关她的担忧、恐惧和梦想的亲密对话,就是在她与家人共度轻松时刻、做些自享自娱事情的时候发生的。

当孩子渐大,有更多在家以外的活动时,父亲可能越来越难找到单独与他/她(们)相处在一起的时间了。然而,不论孩子年龄有多大,他/她(们)与父亲一对一的交从来都是很重要的。因此,我极力主张父亲将自已的工作时间表调整成他们可以定期与孩子有单独相处的时间。这些独处的时间可能是每星期六送子女去上课外课时在车厢内的对话,也可能是父亲与孩子分享一项共同业余爱好(如收集邮票)或业余运动(如打壁球)时的对话。有时候,最佳的对话时段是当家人分担做家务,如洗碗筷、晾晒衣物、除园子里杂草的时候发生的。

对话首先需要熟悉孩子的情绪感受,而孩子的情绪感受主要来自生活与熟悉的环境、人和事。尽量了解孩子社交生活和他/她(们)的朋友,结识孩子们的家长,邀请家长来你家开派对舞会,自愿开车送孩子去保龄球馆、滑冰场;跟孩子聊谈当今的时尚与潮流;倾听他孩子高谈阔论心中的明星偶像,孩子每天所关心的事。

与孩子独处的机会无限,问题是你愿不愿意决定面对孩子。比如,当你想坐下来看书或写书时发现孩子房间内传来震耳欲聋的音乐声响,你无法静下心来做事。你想请他把音量调低一些,一开始的话是这样说的:“我真不敢相信这种鬼叫就是音乐。”试着换一种口吻对孩子说话:“这个乐团我以前从未听过,他们是谁?”如果说第一句话是带侮辱性的,那么第二句话则是一种引起关注的口吻,一个连接你们差别的桥梁,让你顺利进入到孩子世界的极佳机会。

·在工作与照顾孩子之间找出平衡点。有与孩子独处的足够时间和精力,意味着那些父亲们要减少自己的工作,这是因为假如你一星期工作60个小时,你难有与孩子独处的时间。即便你能够脱身,你也因工作上的压力而无法专心致志在孩子身上。工作与孩子是一对矛盾,你必须寻求变通。而变通的前提是工作条件上制度上的改革。近年来,有关弹性工作、兼职兼差、雇主单位托儿服务、带薪家庭长休制度,都在广泛地讨论之中。上海已率先实行鼓励兼职兼差的改革。而网络时代的到来,也为在家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些改变无疑使那些希望与孩子有更多接触的父亲大受其益。一项对科学技术员工做的有关英国的研究报告发现,采用弹性工作制使双职工家庭中的父亲花在照料孩子的时间上大相迳庭。另一项研究则发现,弹性工作制职工并不一定与孩子相处更多时间,但在家庭生活(包括育儿)与工作之间的责任问题上较少发生冲突了,这直接导致家庭内压力减少,使孩子拥有一个较为宽松而愉快的家庭生活环境。

减少工作时数固然能增加与孩子独处机会,但仍存在着被减少工作时间后工作压力对与孩子独处的此消彼长的作用。在一项有关研究中发现,工作行当为空中运输控制员的父亲由于工作上的烦恼,回家后较容易向孩子发脾气。相对地,那些对自身职业高度满意的父亲们虽然与孩子相处花的时间较少,但他们的好情绪却大大加强了育儿的技巧。

父亲在职业中能否感到有自主能力,对育儿也有很大的帮助。研究发现,一组在工作上有较多独立感的父亲,似乎也较会让自己的孩子自主。但如果他们的工作是受到高度监管的,他们的孩子也被期望有较多的服从和守规矩,同时他们也更多地采用体罚育儿的手法。改换职业,或至少找一些减低你工作压力的方法,这些都会产生重要的进展。

·不管婚姻的状态如何,参与孩子的生活

通常,在有父母亲共同参与孩子生活的,他/她(们)的表现最佳。虽然业已离异的配偶要合作育儿是一件难处理的事,但父母亲如能够将育儿视作一项共同的事业,孩子无疑将会从中受益。

我们在第十二章探讨了分居和离婚对孩子的有害性。但如果孩子能够与两位家长定期保持接触,就可以避免育儿上的一些弊端。问题正如我们研究显示的那样:当孩子的家长能够随时给孩子情感上的援助、采取情绪教练养育的方法与技巧,这些纷争父母的孩子一般都有较好的表现。有效的情绪辅导需要时间、亲近及对孩子生活的详细了解。这是为何我们鼓励离婚父亲(离婚父亲有9成是不和孩子住在一起)要与孩子维持紧密关系的原因。

离婚父亲或单亲父亲很难常与孩子保持关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居住地的距离、再婚、孩子教养费问题、持续与孩子母亲发生冲突等。一些研究显示,不论父亲与孩子的关系在离婚前的品质如何好,离婚后他(们)与孩子的接触会随时间的推移呈递减趋势,他(们)的影响力会逐渐衰退,原来亲密的关系也会慢慢消蚀。父亲失去了与早期孩子每天沟通大好时机,他们当然无法期盼在孩子青春期的一些大问题上发挥重大影响。

离婚父亲可以做些什么才能避免孩子从他们生活中消失呢?首先,他们应视与前妻的关系为一种合夥关系。家长不应让他们之间的冲突阻扰影响到育儿的计划。正如我们在前面章节中讨论的那样,家长不应该利用与孩子来反对对方。

父亲应履行支付孩子抚养费的承诺。研究发现,持续支付孩子抚养费的父亲,与孩子有较多定期的会面与相处。相对地,父亲常常由于自身经济问题或对费用争执而没有探望孩子的,常常成为前妻阻止亲近孩子的理由。而父亲也常因为无法支付费用的内疚或恐惧而避免接触孩子。随着时间的消逝,孩子则把父亲的不来探视看作是对他/她(们)的不关心,从而产生离久情疏感。

无论是为了一种“控儿权”的夺取,还是协商共同抚养,离异父亲都应珍视“探视”孩子的每一次机会。与孩子一起共度独处时光,一般以做一些每天看得见摸得着的琐细事为宜,如做作业、讲解功课、回家作业后两人游戏、看一场有教育意义的儿童电影或影视、一起做家庭杂务等,使孩子尽快适应父母离异的生活方式。父亲应避免“迪士尼狂欢”产生的“症候群”,即在有限相处的时间里不停地狂欢、游玩、吃喝,强烈刺激孩子的官感,尽情满足孩子的“享乐”欲。然而,一旦曲终人散,当孩子从天堂乐园回到父母离异了的现实,回到只有单亲母亲的身边,回到没有父亲的破碎家庭,孩子的情绪常会有一种从一个高峰跌落到低谷的严重失落感、孤独感,其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不间断的电话问候(比如一星期2到3次),对保持与孩子的情感联系大有帮助。经常与孩子通话,可以使谈话流畅而不生硬、尴尬,尤其当父亲努力跟上孩子生活与学习的每一节拍。如果父亲能认识孩子的同龄朋友、朋友的家长和老师,定期参加学校的文娱体育活动,定期与学校老师取得联系,从老师那里获得有关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所有这些都将有助于父亲与孩子的情感交流。

假使离婚父亲再婚或前妻再婚,要与孩子保持情感联络更是一个挑战。离婚后大约有75%的女性、80%的男性会考虑再婚,于是普遍出现了孩子从此较少与生父见面的现象。前配偶中某一方家长的再婚,也可能给孩子(尤其是10几岁的小孩)造成焦虑,比如他们须为适应一个新的继父/母而内心产生挣扎;而年幼的孩子更是无法明白新继父/母的突然闯入在他/她(们)与真爸爸或真妈妈的关系里所代表地意义。

心理学告诉我们,要孩子在两位父亲中选择其中的一位,是犯了“二难选择”的错误。作为继父,通常最好的办法是避免以管教者身份出现在孩子面前。如果继父能在一旁支持孩子生母育儿的正确方针,孩子就较能适应、也较快适应。同时,再婚后,孩子如能持续与生父/母取得定期的接触,他/她(们)的表现将会更好。

对与孩子分离的父亲来说,最好的建议是在孩子适应期间所持的耐心态度。父母离异后头两年是孩子情绪感受最痛苦时期,父母亲对离婚的许多负面情绪感受会直接深远地影响到孩子。孩子在适应这段漫长过渡期通常会比预期的更为困难。比如探视日,当父亲来接他/她(们)时,孩子会有抵触、拒绝、反抗情绪;较年长的孩子表现出意气消沉,对父亲最终将家庭闹到离散而强烈不满,他/她(们)对父亲发泄怨愤当在情理之中。这时,任何因情绪激昂从中退缩,或“永远不想再见到孩子”的想法都是错误的,这样做的后果将葬送你与孩子的亲子关系,葬送孩子未来的幸福;这时,专心帮助孩子解决负面情绪感受是至关重要的。这时,在第九章里讨论的情绪辅导技巧也许能派上用场。请谨记,发挥你的同理心,去倾听、协助孩子描述他/她(们)的情绪感受,指导他/她(们)处理自身的愤怒、悲伤和失望之情。惟其如此,父亲才能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同类推荐
  • 约会指南

    约会指南

    第一次见面应该去哪里?第一次吃饭应该怎么点菜?第一次约会穿什么衣服?怎样含蓄的向对方表达好感?怎么有礼貌的拒绝对方……当你面临选择无所适从的时候,这本书将会教给你很多关于相亲的知识,让你将自己美好的一面恰当展现出来,并且成功抓住你身边的女马。通过《约会指南》,可以把握你的婚姻,把握你的幸福。尊敬的书友,本书选载最精华部分供您阅读。留足悬念,同样精彩!
  • 善解家人心情.爱心家庭心理学

    善解家人心情.爱心家庭心理学

    心理学博士认为家庭冲突通常由两种因素引起:1.无法给对方带来快乐;2.令对方不快乐。在第一种情形中,家庭成员因需要未能得到满足而感到失望。在第二种情形中,家庭成员则是故意伤害对方。导致第一种冲突产生的原因在于“相互关怀不够”,第二种冲突在于“相互保护不够”。
  • 非真勿扰

    非真勿扰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规律。让爱情可遇不可求见鬼去吧,爱情是美好的,但是现实是残酷的,你要挽起袖子创造爱情。别以为讨论相亲就像讨论银行最新推出的一款。但其实有什么不同?婚姻,也无非是我们人生的一桩投资项目,而相亲,绝对是低成本高效率,虽然很庸俗,但那没有人生质地的浪漫,不过是轻浮。且慢,我们在生活上眼界宽了,难道就不能在爱情上。眼界宽点吗?兔子都?道不吃窝边草,踏来踏去,能有什么好草不是?不如,我们相亲吧。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何况男人乎。
  • 小女人隐私报告(第1季)

    小女人隐私报告(第1季)

    《小女人隐私报告(第1季)》探讨的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如性应该怎样面对自己的爱情?假如一位女性注定成为一朵受伤的花,她还能不能有机会再次盛开?也许,这就是经历了婚姻或爱情挫败的女性必须面对的自我追问。
  • 识别男人的逻辑,读懂女人的思维

    识别男人的逻辑,读懂女人的思维

    这本书从深的层次分析了男人和女人独特的思维方式,真正意义地把读者带入男人和女人的脑中去窥看其中的奥秘。感情需要沟通来维系,而沟通则需要了解对方的思想和心理,可以说,这是一部浪漫恋爱的沟通圣经,也是一本幸福婚姻的相处秘籍。
热门推荐
  • 丫头的第一情人

    丫头的第一情人

    我是一位从皇宫司膳房走出来的女官,水陵儿。为报小姐的救命之恩,委身下嫁济南首富杨家的大少爷——杨沉。那举案齐眉的岁月,幽幽静好。我以为即将如此终老。可是杨家的兵哥哥回来的时候,却卷起了我回忆的惊涛骇浪。我永远都不想回到宫斗当中去,现实却让我痛痛快快畅快淋漓地体验了一把杨家大宅内的暗斗曲折……
  • 剑与沙

    剑与沙

    没有主角或者说主角众多的严肃小说,非爽文。爱看看,不看滚。
  • 开局错过一百万

    开局错过一百万

    重生十年前,重回少年时,一切都还可以挽救,一切都将重新开始。文抄公也好,搅局者也罢,为了美好的生活,苏远愿意为之努力。他将成为互联网的弄潮儿,操控帆船乘风破浪。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 我的神官生涯

    我的神官生涯

    命运多蹇,遭人陷害只能蹉跎一世。家境贫寒,受尽屈辱落得妻离子散。只因当年救起五名落水儿童,谢少华转为神界小神。既然重生,就不甘再受人奚落,如何超越自我,攀上权力高峰?如何抗拒诱惑,避免沦为他人的工具?修仙世家的打压、诸多派系的倾轧,又该如何面对?我要改天换地,施展自己的抱负,在神界中一言九鼎,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闲人小声的提醒一下,这是异界的官场文,喜欢就收藏吧!
  • 噬神之魂武天下

    噬神之魂武天下

    灵武大陆一直流传着则神秘的传说:得混沌,成武灵。得五行,裂魂变。控魂印,掌天下。破洞天,踏轮回。化阴阳,衍造化。轮回破,阴阳成。造化出,乾坤定。少年李天,在晨练回家路上得到混沌珠,从此成为真正的灵力武者,一手掌天,一手掌地,魂武双全,一段热血的传奇,一曲谱写巅峰……已创建Q群:噬神族一群:236147724
  • 商道酬勤:泽厚儒商李达三

    商道酬勤:泽厚儒商李达三

    本书着重介绍著名宁波帮人士、香港宁波旅港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李达三,在半个多世纪里艰苦创业、玉汝于成的风雨历程。通过浓墨重笔的描绘,全面详实刻画了李达三吃苦耐劳、诚信经营、睿智决策的形象,让读者了解其成功铸就个人事业的历程,以及其弘扬宁波帮爱国爱乡的传统与美德的相关事迹。本书通过对个体案例的剖析,不仅反映了宁波帮群体创业闯世界的拼博精神,也反映了宁波帮群体合力兴家乡的桑梓情怀。
  • 进化与守卫

    进化与守卫

    何为英雄?何为凡人?是叛国投敌还是遭人陷害?离奇的身世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
  • 恶魔原来你是天使

    恶魔原来你是天使

    两个家族的变故让青梅竹马的两个人失去联络,多年后的重逢,他认出了她,她的心里似乎早已忘记他。在她面前,他恶魔腹黑,为的就是让她注意,走进她的心,让她发现自己,而在一开始见面就被他围堵的她,其实早已知道一切,面对他的问题,却要装作什么也不知道······
  • 我家网络会变身

    我家网络会变身

    灵气复苏,人类从食物端的顶点跌落到了底端妖魔出没,诡秘丛生。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