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684400000025

第25章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1)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①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②,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巳,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③

“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④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⑥。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⑦”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即不与我授记⑧: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⑨。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何以故?”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菩萨也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众生,即不名菩萨。”

“何以故?”

“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何以故?”

“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①在第二品,须菩提问的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但从第三品开始,佛陀回答的是“是”(菩萨)。也许须菩提不明白“是”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关系,所以,须菩提又问了一次。

②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这是善男子、善女人的定义,此处明确地把善男子、善女人定义为爱智者。

③何以故:追问了菩萨为什么必须括去一切众生。

④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佛陀通过这一句,把对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追问滑向对菩萨的追问,也许正是须菩提不明白所以之处。

⑤法:当指“是”是什么的论述。

⑥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指出了爱智者不能通过“是”是什么来认识“是”。

⑦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奘师将这一句译为:“……如来昔于燃灯如来应正等觉所,颇有少法,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他译出了佛陀在燃灯佛处追问最高理性智慧时,不是通过确切的证据来证明“是”是什么。义净将这一句译为:“实无有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所证悟,得大菩提”。这一译法与上述奘师的译法相同,意味着佛陀是自悟而得,非从外而得。

⑧授记:梵文Vyakarana的意译,又称预记、授决、授莂,即预先作出认可、认证,指对发心修行者作出未来证果及成佛名号的预言。燃灯佛为佛陀授记,是否意味着佛陀超越了宇宙本原是一团火的认识,并得到燃灯佛的认可,应意味着佛陀得到当时学术界的认可。

⑨释迦牟尼:梵文Sakyamuni的音译,也译作“释迦文”。释迦(Sakya):种族名,意译为“能”;牟尼(muni):意为“仁”、“儒”、“忍”、“寂”,合为能仁、能儒、能忍、能寂,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⑩何以故:追问了为什么不能通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什么”来认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这是如来的永真式定义:A=A。通过A=A对如来本身作出最直接的把握,如来就是没有任何谓词的先验主词。也即是说,如来不是什么,如果我们要说如来是什么的话,那么这个“什么”不是别的,就是如来自身,如来就是它自己所是的东西。南陈真谛直截了当地译为:如来者,真如别名。义净译:言如来者,即是实相真如之异名也。菩提支流译:言如来者,即实真如。而这一定义相当于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是什么?存在就是存在本身”。可见,佛教哲学也是基于存在语句来论述哲学命题的。其实,古印度哲学在奥义书时期,就已开始采用同一律来论述哲学命题。如《石氏奥义书》6·12中:“他(自我)既不是由语言,也不是由心思,更不是由视觉可以理解的;除非说‘它是-’,此外无它路”;《羯陀奥义书》中也论述到人们没法表述、也难以感知梵,只能说:“它是-”。而奥义书的这一定义方式,明显与西方哲学将“estin”解读成“itis-”一样。由此可见,存在语句的存在使我们获得了印度文明与西方哲学在语法上同根,为从“是”的角度解读佛经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

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处可能有漏译。菩提流支译为:“……是人不实语”句,似较全原意。

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说佛没有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什么的认识。

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应指佛平时对如来的论述,这些论述采用“如是什么”的句式表达,都是“是”的展开,所以,都可以称为佛法。

即非佛法:即非之后、佛法之前可能有一定冠词指代如来。

佛陀在本品又把前面的内容重新说了一遍,也许须菩提都听烦了,不客气地打断佛。

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第三品中“诸菩萨摩诃萨”把“是”称为大“是”性,但大“是”性究竟有多大?第十品和第十七品中以“身如须弥山王”及“人身长大”来譬喻如来,认为如来身相的“大”与须弥山王及人身等这些有相事物的大不一样,它必须超越了有相的大,才是真正的大。

菩萨也如是:在这里把菩萨等同于如来,把菩萨与如来看成是一体的两面。这也许就是本经中将对如来的追问等同于对菩萨的追问的原因。

我当灭度众生,即不名菩萨:因为灭度一切众生,菩萨便成为在一切众生之外的存在,菩萨便成为一个相。而“灭度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则是通过多归于一的哲学活动来追问菩萨,这时众生只是暂时不在我们的视野里。

何以故:追问了为什么不能通过灭度众生来追问菩萨。

何以故:追问了为什么不能通过菩萨是什么来追问菩萨。

无我:梵文anatman的意译。

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定义了菩萨是括去一切什么。

【译文】

这时,须菩提又对佛说:“世尊,爱智者,应该如何追问‘是’,‘是’有什么显现可以被认识,又应该如何排除不正确的认识?”

佛告诉须菩提:“爱智者,应该这样来认识:将一切什么都括去,使众生暂时不在我们的视野里,但众生各自的生命形式还存在。”

“为什么必须括去一切什么?”

“须菩提,如果‘是’还存在我、人、众生、寿者等一切外在形式,就不是‘是’。为什么这样说呢?须菩提,爱智者,就不能认为‘是’是什么。须菩提,你是什么看法?我在燃灯佛那里,得到‘是’是什么的认识了吗?”

“没有,世尊。根据我的理解,佛在燃灯佛那里,没有得到‘是’是什么的认识。”

佛说:“说得对,须菩提!佛陀真的没有得到‘是’是什么的认识。须菩提,如果如来得到了‘是’是什么的认识,燃灯佛便不会预言:你在将来,会成为佛,称为释迦牟尼。正因为我不把‘是’当成什么来认识,燃灯佛才给我授记,并预言:你在将来,会成为佛,称为释迦牟尼。”

“为什么不能通过‘是’是什么来追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果有人说如来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什么的认识,那么,也只能是得到如来的永真式定义(A=A)这一认识。须菩提,佛陀真的没有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什么的认识,如来所认识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它既不是什么,也不是‘无’。正因为如此,佛平时所有对‘是’的论述,都是‘是’是什么的论述。须菩提,佛陀平时论述‘是’的一切法,都不是真正的‘是’法,因为这些论述使‘是’成为了什么。须菩提,比如人的身形高大……”

须菩提说:“世尊,如来说人的身形高大,但这不能被当作为最大的‘是’,而只是最高最大的是者。”

“‘是’也应该这样来认识。如果认为‘是’是超越在众生之外的存在,便不称为‘是’。”

“为什么‘是’不是超越在众生之外的存在?”

“须菩提,‘是’没有什么,因此,佛所说的一切法,都应该括去我、人、众生、寿者等一切外在形式。须菩提,如果这样认为:我应该从‘是’是什么的角度来追问‘是’,便不能认识‘是’。”

“为什么不能通过‘是’是什么来追问‘是’?”

“如来所提倡的是括去一切什么的追问方式,而不是‘是’是什么的追问方式,才称为庄严。须菩提,如果认识到‘是’是纯粹自我,即获得对‘是’的正确认识。”

【评析】

佛法的真谛就是真空无相,其最高境界就是“究竟”(事理之至极),换成现代哲学语言,“究竟”即是绝对真理,或终极的绝对实在。所以,佛法是在追问形而上的绝对存在。

本品中,最值得讨论的是“无我”。“无我”是佛教哲学最为鲜明的观点,是佛教哲学讨论最多和受其他教派批评最力的问题,以致佛教哲学被称为无我论者。在古印度的哲学派别中,还存在另一个哲学派别即吠檀多,它以有我论为特色。那么,为什么古印度哲学会出现有我、无我?这是一个一直争论的哲学问题。笔者认为,当我们从“是”的角度来理解佛教哲学时,有我、无我的哲学问题同样应该与“是”哲学中有关。

同类推荐
  • 别有情调在人间

    别有情调在人间

    世纪文学60家之一, 张爱玲喜欢的作者,老舍称其为真正的文人, 张恨水生活美学散文精选集, 生活还是要有点情调的, 像汪曾祺、蔡澜、丰子恺、梁实秋、周作人一样的生活家。汪曾祺说,生活是很好玩的;蔡澜说,我决定活得有趣;周国平说,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也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而张恨水,他的生活里,独爱“情调”二字。他在北京、南京、重庆生活多年,对这几处的城市风情,市井风貌,人间风味,都有较为细致的观察和感受。看杨柳,赏冰雪,吃烤肉,养菊花,供腊梅,居山谷,听虫鸣……生活的美好,尽在其中。生活还是要有点情调的,愿你也能在张恨水的文字里,感受到生活之美,过得有滋有味,有情调,有情趣,有情致。
  • 民国国文课

    民国国文课

    民国文化可谓承上启下,既延续了前清的儒学,又开启了新文化的序幕。在不过三十多年的民国时期里,名家辈出,诸如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胡适、林语堂、鲁迅、徐志摩等,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和身体力行极大地丰富了这个时代。因此,我们再度研究民国文化,并予以取长补短,对今人而言还是很有裨益的。
  • 纳兰词(精装)

    纳兰词(精装)

    《纳兰词》是纳兰性德所的词作合集,主题涉及爱情、亲情、友情、杂感等方面,塞外江南、古今风物尽收其中,词风清丽隽秀、幽婉顽艳,颇有南唐后主之风,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与影响力。本书精心汇集了纳兰性德《纳兰词》的古本手稿,结合原文、词译、评论赏析、注释解疑,辅以情真意切的原画,以图释文,唯美唯真,为广大读者倾力奉上一代才子笔下中国古典诗词的绝美与情韵。
  • 被召唤的传统:百年中国文学新传统的形成

    被召唤的传统:百年中国文学新传统的形成

    本书主要研究百年中国文学的“传统”,内容包括:中国文学的创造机制及其现代意义,外来文化资源与中国新文学“传统”的塑形、现代体验与中国新传统的形成、被误读的新文学传统。
  • 乡关回望----中原农耕笔记

    乡关回望----中原农耕笔记

    本书是一本反映农民的生存状况、行为方式、语言特点、风俗习惯和思维模式,展现他们的真实生活的散文集。
热门推荐
  • 兰渝界雨

    兰渝界雨

    兰渝界都,一个身着黑衣少年缓缓走进城门前,他恭敬的望向守城的士兵,请问这里是...
  • 玄女心经2

    玄女心经2

    江湖臭名昭著的采花贼为了自己心目中的仙女进入湖亭小筑,寻找《玄女心经》和《御女心经》,心术不正的他在得到《玄女心经》时产生异变,与玄阴女神的分身春风一度后,心法成春宫图烙在了他身体最隐秘的地方,九阳绝脉的觉醒,让他成了妖怪争食的对象,他应该如何躲避妖怪的追击?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MR怪力资源部

    MR怪力资源部

    AMA股份有限公司,怪力资源部,今日入职人类一名。
  • 缘之彼岸盛枯吟

    缘之彼岸盛枯吟

    彼岸盛,尽相聚;彼岸枯,尽相散一一一缘起,注定邂逅聚缘,为彼此而努力,最终终成眷属;缘落,彼岸夜开又败,彼此分离,注定云泥之别,可她愿守护他;缘灭,换他守护她,却要以他们间的情爱为赌注,最终输赢与否?《缘起篇》虐甜平分,《缘落篇》玄幻开启,虐比甜多,《缘灭篇》虐中生甜
  • 云火

    云火

    自远古洪荒以来,天地分为四合,天为大,地在下。整个宇宙分为人界、妖界、魔界,仙界和黄泉界(即传说中的地狱)。世有五界,而只要有智慧的生物都有欲望,欲望无尽,就产生了战争,魔界之主武功高绝,发动战争,从此进入进入天乱时代。
  • 痞子借下你的唇

    痞子借下你的唇

    楚薛珥,曾经轰动学院一时的暴力女魔。是聪明人的都知道见到她要绕道走,可偏偏有个不怕死的过来和她告白。这个癞蛤蟆的缠人功不是盖的,她干脆找了她最讨厌的臭男人把他给强吻了。他宫冕祁也有这么搓的一天,好好的和女朋友约会,那女人居然就拖着他来了个法式热吻。
  • 霸道少主的风云甜妻

    霸道少主的风云甜妻

    她,身份尊贵,聪敏过人无人能及却命运多舛,屡遭追杀,不得不隐瞒身份,隐匿于都市。他,黑白通吃,杀伐果断令人望而生畏。儿时一次意外接触都在彼此的心里留下影子,且看他二人如何在险境中相知相守。
  • 别遇见许先生

    别遇见许先生

    传闻有一男子,身穿黑色上衣,戴墨镜,每傍晚来一电脑桌前,开麦戴而铂金色耳机,此其工作也,而烟嗓捕获一女子芳心,久,寤寐思服,问之曰:“可曾记得许易安否?”男子答曰:“未曾,此乃汝之妻也?”女子一身白衣笑:“听闻远方有你,动身跋涉千里,只为与你相遇。”男子不答,屏息凝神,侧身又上单也。
  • 阿閦佛国经

    阿閦佛国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