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172100000026

第26章 胡适谈史学:应大胆假说,小心求证(1)

胡适是一位极具历史责任感的学者,在他的著作中,“历史的眼光”“历史的描述”“历史的演变”等词汇俯拾即是。他对中国哲学史、文学、历史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在对这些史料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考据和史料研究的热衷。用他自己的描述来讲,这就是所谓的“史癖”。

史学是胡适最感兴趣的学术研究。晚年的时候,他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写道:“有时我自称为历史家;有时又称为思想史家。但我从未自称我是哲学家,或其他各行的什么专家。”或许这是胡适不经意间说出的话,但至少证明,对于他这位身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学者来说,史学研究可以说是他最喜欢的一个研究项目。

胡适在其著作中如此写道:“历史可有种种的看法,有唯心的,唯物的,唯人的,唯英雄的各种看法。我现在对于中国历史的看法……是要把它当作英雄传,英雄诗,英雄歌,一幕英雄剧,而且是一幕英雄悲剧来看。”这就是胡适对中国历史的看法,其内心深处的隐含观点。在20世纪,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等众多方面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变化的过程中,胡适都曾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但最为难得的是,不管这条道路有多艰难,他一直保持着“建设者”的姿态为自己热衷的事业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

汉初的儒道两派为什么总是“互掐”?

西汉的治国思想在汉武帝初期曾经出现过一次大的转变,那就是黄老之学与独尊儒术之间的互换。其中,窦太后在维护黄老之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窦氏在汉文帝时期被立为皇后,到了汉景帝时期便被尊为皇太后,而到了汉武帝时期,又被尊为太皇太后。在汉景帝时期与汉武帝初期的二十余年时间里,虽然窦太后没有像汉初的吕雉那样直接临朝听政,但作为皇家两朝辈分最高的人物,自然在朝政大计上有着一定的话语权,甚至是拥有左右朝政最终决策的至高权力。

在汉文帝死后,窦氏自然紧紧地抓着西汉朝政的最终决策权,在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的儒道之争中,可以说烙下了她的鲜明印记。

胡适曾对这段历史进行了严密的考证,并对这一时期的诸多史实记载进行了对比,选出了具有纪实性的史料告知了后世。

胡适曾对汉武帝初年赵绾、王臧自杀的案子进行过详细考证,他发现在《史记·儒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绾臧请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公。于是天子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轺传从,至,见天子。天子问治乱之事。申公时已八十馀,老,对曰:’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是时天子方好文词,见申公对,默然。然已招致,则以为太中大夫,舍鲁邸,议明堂事。太皇窦太后好老子言,不说儒术,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上因废明堂事,尽下赵绾、王臧吏,后皆自杀。申公亦疾免以归,数年卒。”

这段史实资料说的是,赵绾、王臧请示皇上,想要建立一处明堂让诸侯们前来参加朝会。但他们不明白这件事情应该如何做,于是将他们的老师申培推荐给了皇帝。随后皇帝立即派人携带贵重的束帛和玉璧,驾着由4匹马拉着的车去迎接申培,而且他的两位弟子也乘着驿站的马车前去迎接。申培进京后,见到了皇帝。皇帝向申培请教治国之道。此时的申培已经80多岁了,在当时已属高龄,他说:“要想将国家治理好,并不在于治理者说了多少话,而在于他是否做到了身体力行。”当时皇帝喜欢听一些奉承话,因此听到申培的言论,默然不乐。但想到既然已经花费这么大的力气将对方请来了,不能不进行封赏,于是他就封申培做了中大夫,让他在鲁国住下,与众人商议建立明堂的事情。但是,当时的太皇太后窦氏喜欢老子的学说,从来都不说儒术,因此她就利用赵绾和王臧一些微不足道的过失来刁难皇帝。为此,皇帝中止了建立明堂的事情,最后还将赵绾、王臧都下了大狱,随后两人见事不可为,于是都自杀了。申培也以体弱多病的理由被罢免官职,告老还乡,数年后逝世。

胡适对此作出了这样的评论:“此事很像清朝末年的戊戌政变。窦太后是文帝的皇后,经历三朝,凡立四十五年(此据师古考订,《外戚传》原文作五十一年),故她一家的威权很大。她的信奉黄老之言,在别处也有记载。”随后胡适找出了《史记·儒林传》中的另一处记载:“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

由此,胡适得出了这样的论断:“辕固生批评了老子一句话,便几乎得了死罪。赵绾、王臧等想借明堂的招牌来推翻窦太后的****……窦婴与田蚡都是大贵戚,也免官而去;赵绾、王臧的下狱自杀真不为奇了。”

由此可见,胡适在研究国故时的严谨态度。他始终坚持“宁可疑而错,不可信而错”的研究理念,最大限度地保证国故的真实性。

所以,从胡适的考证可以得出儒道之争的真实内涵。汉初的儒道之争,决定它们命运的不是其在学术上的“孰高孰低”,而是国家政治力量的支持与否。汉初道家之所以可以战胜儒家,取得学说上的正统地位,主要就是出于当时国家政治发展的需要。正因为如此,之后汉武帝才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思想,最终使得儒家取代道家占据统治地位。胡适认为,汉武帝初期,儒家学说之所以可以稳压道家学说,根本原因出于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政治斗争的需要(汉武帝与淮南王刘安之间展开的政治斗争)。

汉高祖时期,国家采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取得了初步成功,国力在休养生息中逐步增强。当时淮南王刘安同自己的门人宾客一起编纂了一部《淮南子》,收录了关于黄老之学的各类著作,并以此来证明道家学说的正确性。后来,刘彻登基,直接展开了对“外兴功业,内改制度”的“有为”政治,逐步削弱诸侯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并采取“尊王攘夷”的政策,但这些政策遭到了窦太后和刘安政治集团的一致反对。《淮南子》里刘安作为诸侯势力的有力代表,实际上一直与中央存在着十分严重的对抗关系。汉武帝如果想要在政治上压倒对方,就必须在统治思想的斗争中赢得胜利。如若不然,其统治地位必然会受到严重威胁。

在窦太后去世之后,朝廷的统治大权落入汉武帝手中。这样一来,汉武帝必然抛弃原有的统治思想,因此“独尊儒术”就成为其改变意识形态的有力方法。公元前134年,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决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确立为政治上的正统思想。这就是著名的“元光决策”。

其二,国力的逐步增强与实施“有为”统治的影响。

汉武帝时期,汉朝经过数代皇帝的休养生息,国力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国库也日渐充盈,已经可以为一系列的改革提供坚实的后盾。对匈奴汉武帝开始实施战略反击,他派出军队对其展开了长期的军事打击行动,以此来巩固中央政府的统治地位。此时,道家的“无为而治”,很明显已经不符合时代需要,所以必然会被无情地抛弃掉。而儒家学说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方面的“礼”治思想恰好可以满足当时的政治需要。因此可以说,无论是“无为而治”还是“独尊儒术”,实际上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正所谓“适者存,不适者亡”,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

其三,汉武帝的个人因素。

胡适根据各方面的考证,了解到汉武帝是一位奉行“集权”统治的霸主。其实,由在其统治期间产生的各种事件就可以看出,他坚持的是“外儒内法”的治国原则。他采用儒家思想来统治老百姓,采用法家思想来管理朝廷官员以及各地诸侯。在这非常时期,统治者采用的一系列手段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学派的走向,因此,道家学派的没落也就不足为奇了。

关于汉初的儒道之争,道家从起初的大好局势逐步转变为后来的崩溃局面。对此虽然已经有很多人进行了相关议论,但他们基本上都将儒道之间的关系看作水火难容。其实,他们看到的仅仅是两者之间的表面情况,是将学术争论与政治斗争混淆在了一起。

但在胡适看来,儒道之争不仅存在斗争,也存在着相互之间的融合。儒道在汉初基本上属于一种相互融合渗透的状态,这不仅是时代的推动,也是当时文化发展的需要。但真正决定两者“胜负”的是统治阶层的需要。

王莽怎么成了一位社会主义者?

在历史教科书上,保留的基本都是对王莽的批判。可以说,他就是阴谋家的代名词。白居易曾经在诗中这样写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但在后世,知识界对王莽的态度产生了一些变化,胡适一度为其撰文翻案,他在文章中写道:“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至今还没有公平的论定。他的贵本家王安石虽受一时的唾骂,却早已有人替他伸冤了。然而王莽却是一个大政治家,他的魄力和手腕远在王安石之上。我近来仔细研究《王莽传》《食货志》及《周礼》,才知道王莽一班人却是社会主义者。”

王莽其实就是一位儒家学子,他以这种身份建立起一个帝国,在历史上尚属首次。如果王莽想要实现他的政治抱负,那么他必须拥有足够的权力,这样才能让他的抱负得以施展,缔造出一个相对理想的世界。王莽的改制其实都是为了改善当时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并铲除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

中国历代开国皇帝基本上都是“马上得天下”,但有两人例外,一位是武则天,另一位则是王莽。历代人对王莽的诟病要远多于武则天,但到了近世,很多学者想要为王莽翻案,其中颇具影响力的当属胡适。

胡适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写道:“西历十年,莽即位之二年,初设’六筦之令‘。’筦‘字《食货志》作’斡‘,即是’归国家管理‘之意。六筦是:(1)盐;(2)酒;(3)铁;(4)名山大泽;(5)钱布铜冶,(一今本钱作铁,今依钱大昭校,据闽本);(6)五均赊贷。”其中记叙的就是王莽在位期间颁布的新政,也就是变法的内容。

王莽变法是在中央统治受到世族经济的威胁之后,才开始展开的。而这种情况正是发生在汉武帝时期。当时的世族势力遭到数次压制,但在汉武帝去世之后,以前颁布的各项政策逐渐松弛,而后来出任皇职的人都十分软弱,致使朝政大权逐渐落到外戚手中,并且地方势力也伺机而起。朝堂之上,外戚和诸侯开始制定一些有利于他们的政策,并拥有了一定的人事任免权。在地方,官商势力逐渐勾结在一起,大量兼并土地,招兵买马,最终都成为了地方豪强。到西汉中后期,这种情况已经愈发严重,逐渐出现了“四世三公”“一门数侯”的现象,这让世族门阀的势力空前高涨。

世族集团采取“闭门成市”的经济手段来发展自己的经济实力,但这种方式却为商品的流通带来了严重阻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并且随时可能孕育出可以推翻中央政权的力量。公元8年,王莽接受了汉朝刘氏的禅让,建立了新朝。这是一起典型的外戚夺权事件。在得到朝政大权之后,王莽便展开了一系列改革,他企图通过这种激烈的改革,一举改变世族失控的状况。

王莽认为,他在国内展开的变法是“奉古改制”,因为历代中国人都认为今不如古,所以王莽也推行这种噱头来进行改革。但从政策上看,他并不是想将当下的政治改革成周朝的模式,他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企图回到汉武帝统治时期的政治模式。他的改革基本上是围绕财政、货币、土地展开的。

如果我们从王莽在变法期间所下达的诏令来看,他对专营政策的理解是独具特色的,并且十分到位。他认为,政府必须进行管制的是百姓的日常用品。简单来说,就是即使价格很高,百姓也会购买的物品。也就是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产业,只要这些产业实现了国有化,必然可以实现“齐众庶,抑兼并”的目的。因此,如今一些学者对此作出了这样的评论:“王莽之前,凡提及经济管制的人,比如管仲、桑弘羊等等,对管制政策的理解都没有王莽理解得透彻。”不过,大多数人都知道,推行计划经济的人基本上都以“均贫富”为口号,但本质上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王莽新政与汉武帝时期推出的政策相比,其推行的政策变得更为密集,计划性也更加明显。比如,在商品零售价的控制方面,简直到了事无巨细的地步。据相关史料记载,中央政府对各类商品都进行了分类定价,甚至将一种物品分为三个不同等级,进行再定价,之后才允许商人在集市上贩卖。这其实就是利用计划手段取代了市场功能。

当然,财政和产业政策方面,王莽的改革大部分都是效仿汉武帝时期的政策改革,但在货币和土地改革方面,王莽的改革要比汉武帝时期彻底得多。

同类推荐
  • 学校公共与文化的规范化管理(上)

    学校公共与文化的规范化管理(上)

    学校的规范化管理,是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把学校管理活动中最基本的、相对稳定的管理内容,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和规范,采取强制执行、严格训练和有效的思想教育,使之成为学校师生员工自觉遵守的习惯,内化为师生员工的素质,进而形成学校的传统,以达到管理非管理,似有似无的境界,并形成一定的常规。
  • 移动互联环境下我国出版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移动互联环境下我国出版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移动互联网代表的信息获取方式如今已深度嵌入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与需求。出版业转型乃大势所趋,未来发展依旧可观。
  • 大加速

    大加速

    21世纪是一个“以快代慢”的大加速时代。网络从业者讲求自我颠覆,否则就会被颠覆。马克·扎克伯格、拉里·佩奇、杰夫·贝佐斯,这三位Facebook、谷歌、亚马逊老板的共通点是:不仅心怀远大,而且惊恐万分。他们担心更快的事物随时出现,夺走他们的用户;担心自己的步伐还不够快,快不过大众的喜新厌旧。英国资深互联网记者、剑桥政治学者科尔维尔调研了互联网、技术、政治、经济、新闻、社交、物流和未来发展等领域不断加速的趋势。他认为,当前人们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建设一个史上最伟大、富足的社会,要么继续自私贪婪,迎来惨痛的结果。选择哪条路,要看我们是甘于沦为大加速的奴隶,还是积极成为引导大加速的主人。
  • 语文教学的趣味词语设计(上)

    语文教学的趣味词语设计(上)

    语文教学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在此情况下,怎样从语文教学自身特点中寻找突破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语文教师探索的问题。根据广大青年学生好奇、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学习从兴趣出发的特点,充分利用语文本身独具的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等特点,努力挖掘各种趣味因素,创设情境,以各种教学形式诱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使他们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从而搞活教学,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 国家战略中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建设:理论、模式与实践(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国家战略中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建设:理论、模式与实践(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国家战略中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建设:理论、模式与实践》从城市战略发展的视角出发,根据特大城市特点(多圈层、国际化、广辐射等),分层构筑、分步研究。在理论层面,对上海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城市发展机制进行分析,重点研究不同空间主体包括创新城市、创新城区、创新新城(智慧新城)、创新都市区(创新城市—区域)发展的经验与规律;在应用层面,主要研究上海多层级空间体系(创新城市—中心城—新城—都市区)在多领域(社会—经济—建设—管理)的创新发展任务,提出上海创新驱动在各空间层面的发展思路和应用决策,最终形成一个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完整框架。
热门推荐
  • 残雪乱

    残雪乱

    十年前,丘国赐她“长岁永康,倾福永泰”;十年后她为丘国殓衾,踏血而归。“可否告知本王公子名讳?”这是九王爷第二次问到她的名字了。“喻长衾。”她用茶水在桌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衾?”九王爷仿佛触到了她眸子里深不见底的黑暗,冰冷而又熟悉,“好名字。”……“你想要这天下吗?”喻长衾不知问过多少人,也被多少人问起过。“这天下要来又有何用呢?”喻长衾看着满城的积雪,再也看不出丘国本来的样子。时过境迁,这天下早已物是人非。“我想要的只不过是他们的命罢了。”……风云暗涌,残雪纷乱,以汝之血,祭他乡之魂。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在异界吃烧烤

    我在异界吃烧烤

    穿越异界,开局一个系统。静看主角如何用系统走向巅峰
  • 记住时光好了

    记住时光好了

    六年的时光,有生离,有死别,有曾经不敢相信的一切一切。你离开后的时光,我遵守承诺全部讲给你听。这场无声的成人礼,送给你,也送给我的十八岁。
  • 顺风修仙

    顺风修仙

    练功?练个《锤子功》!看着自己的兄弟们要么是挚爱被杀,要么是在家族受辱,要么就是想为家族正名。再看看自己,一路顺风顺水,作者是不是写错人了?这难道是一本男二传?!
  • 穿越变蚂蚁

    穿越变蚂蚁

    离奇的死亡,让罗秦穿越到了一个奇怪的世界。这里强者可以飞天遁地,诛仙摘月。而罗秦变成了一只蚂蚁。罗秦:表示很无语?_?,但是有系统在,一切皆有可能。罗秦开始了他的异界生涯。
  • 跳舞的小骷髅

    跳舞的小骷髅

    琦奇是个公认的胆小鬼,全家人为改掉他胆小的毛病,特意给他准备了一份神秘的礼物。从此,琦奇的身边开始怪事迭出:时不时有只只有骨头的手抠他、寂静的深夜传来咳嗽与脚步声、看见别人看不见的黑衣人。经历这么多古怪事后,琦奇能变得胆大吗?他会变得和以前不一样吗?
  • 总有人治得了你

    总有人治得了你

    陆怀瑾前往山里录制真人秀,意外遭遇泥石流,被不谙世事的女孩顾霜霜所救,困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村庄。他是被众星捧月的“国民老公”,毒舌傲慢、不讲道理,却在她面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我以前常常担心,以后会和谁在一起。——别担心,这世上,总有人治得了你。
  • 仙道几度是清秋

    仙道几度是清秋

    六界不知什么时候有了一个排行榜――所有长得俊美的仙君榜上有名。朱鱼第一次见洛临,心里想的是:这个人长得真俊俏!然后商枝也沉迷在了月老的美貌里。后来灼华上神见证了许多人的爱恨情仇,自以为对感情之事钻研得颇深了……结果她还是栽了个跟头。而且是永远起不来的那种。【有甜有虐,可能会写番外】――――――――――――――――【正经的简介】&神仙的寿命漫长而寂寥,在浩浩岁月里,唯有清风明月与烈酒长歌做伴。神仙也好,凡人也罢,一场风花与雪月,几度寂寥与清秋。
  • 异能之黑白

    异能之黑白

    凌驾于律法之上的有哪些,权力、财富、欲望、自私、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