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173300000004

第4章 《中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3)

这段话的意思是:由诚能明白道理,这叫作心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诚,这叫作人为的教育。诚也就会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也就会做到诚。对事物的认知从诚开始。通过教育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然后将诚作为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就能够进一步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并将诚运用到具体实践当中。要想将人格塑造到至诚的高度,在具体实践中,起码要做到以下几点:

(1)择善。

善的本意是完好、圆满,是人性中较美好的成分。择善,就是在人生态度和立世标准的取舍过程中,对美好的选择。所以古人有择善如流一说。中国古人常把善和德相连,教导世人要积德行善。所以,善,是人性塑造过程中通往美好方向的基础。诚,属人性中美好品质的范畴,要做到诚,它的立脚点就应站在美好的一面。所以,择善,不仅是一个选择的问题,还是一个方向的问题。把握住了方向,就不会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形,就会在善的基础上一直向着更美好的一面前行。

(2)固执。

这里的固执,并不是现代人理解的行动上的顽固不知变通的意思,而指的是信念上的坚守不改变的意思。选择善作为人生的一个处世态度倒不难,难的是长期如一日地坚持下去。现实世界是物质的,存在着许许多多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各种诱惑。这些诱惑总是会与利益牵连在一起。这时,提高生存质量的需求,渴望出人头地的欲念,还有种种羁绊和幻想,都在拷问着人的心灵,也就很难让常人做到面对诱惑能坚守信念不动摇。所以,要想品德得以提升,从而向至诚迈进,就必须以善为立脚点,坚守诚的信念不动摇。

(3)博学。

博学,既指才识上的,也指一种求知态度,即广泛地学习。世界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人的本质也同样如此。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所以,学无先后之别,学无身份之别,往往取决于一个人的态度。道理明显的是,一个人如果满足于现状,甚至抱残守缺,那么,他纵有再诚的心,也只能成为阶段性人物。至诚阶段所要求的是,能“尽物之性”,能“赞天地之化育”,最终能“与天地参”。要达到这些要求,就必须怀着诚心广泛地学习。

(4)审问。

审问,讲求的是效果,而不是形式。对不明白的事物,不是问个大概,而是要问个清楚明白,学会思考,了解其中的来龙去脉。这既适用于做学问方面,同样适用于做人方面。世界既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也是纷繁复杂、高深莫测的。人常说,在生活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活成个明白人。从求知的角度来看,问,既是获取知识的手段,也是一种方法。通过审问,才能“尽物之性”,进一步朝着至诚迈进。

(5)明辨。

自然现象也好,社会现象也好,更多时候呈现给人的都是一种表象。只有独具慧眼的人才能看清实质。明辨,也就是辨伪识真,透过表象看清实质。在社会万象面前,以诚的心态来辨别是非,这是诚的内在要求。心态端正固然好,但如果取得的效果不能合乎心性达到真的一面,那么,也就不能在还原事实面前做到诚。所以,明辨,既是由诚通向至诚路上对自身的一种要求,又是达到至诚的一种手段。

(6)笃行。

诚只有融入心性,才能达到至诚。这就要求做到,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对人对事都必须一心一意,心无二念,不虚伪。不能把做事情当作临时的应付,不能把做人当作人前的卖弄,而应是虚心、求真的态度,贯穿其中的就是已化为人生中的一种永恒信念的诚。诚融入心性,笃行就会成为处世态度,进而成为一种美德,而坚持下去,至诚的境界也就达到了。

达到至诚的境界,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中庸》第三十二章写道:“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

这段话的意思是:只有以至诚之心心怀天下,才能成为治理天下的崇高典范,才能树立天下的根本法则,掌握天地化育万物的深刻道理。

其意义就在于,至诚能让人怀有诚挚的仁慈之心,拥有深邃的聪明智慧,具有通达天赋、像苍天一样广阔的美德,成就了圣人的禀赋和气质,能“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最终能“与天地参”。由这样的人来“平天下”,这天下就能垂拱而治。这样的天下,必然是合乎天道和人道的完美天下。

5.为什么说“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中庸之道对今天的人来说,已经是相当熟悉的了,谁都能就其中的一些内容说出一些见解来。但是,如果将中庸之道的内容上升到理论的高度,那对一些人来讲恐怕就是一件说不清道不明的事了。

从理论上来说,很明显,中庸之道包括“中庸”和“道”两个方面。中庸属思想精髓,道是将这些精髓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将中庸的思想融入人的本性,然后再来做人和处事,这就是中庸之道。

谁都有自己所遵循的做人和处事的准则,这就是道。在儒家看来,芸芸众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他们所遵循的道,不过是常人之道。常人之道纯属物质范畴,人们的思想境界始终处在物欲的包裹中,也就禁不起现实中的种种诱惑,从而让人始终处于利益的纷争之中。这也就是世间因人祸而起的灾难和动乱的根源。怎样避免这些纷争呢?当然得靠教育。通过教育让人的思想境界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比如说,遵从“五达道”,培养“三达德”,懂得“九经”这种治理天下的主张等。这就是君子之道。

按上面的方式来理解,君子之道,就是品德高尚的人所遵循的做人和处事的准则。它是儒家伦理道德观当中一种理想的自然人格标准。这种人格呈现出来就是,为人心地善良,讷言敏行,胸怀志向,内心充实,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是,《中庸》不满足于这些,还要将人的思想境界继续提升,这就是圣人之道。

按《中庸》的解释,天生诚实,不用勉强自己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就是圣人。这种人不但具有常人不具备的崇高的美德,还具有常人不能企及的无所不能的知识,属于才德全尽之人。所以,有人就将为而不争,归结为圣人之道,即圣人的所作所为都是顺乎自己的天性而来,不是通过强力来推行或通过竞争来攫取的。圣人的所作所为都是率性地符合上天的原则,非刻意所为,因而圣人所遵循的做人和处事的准则就是天的准则,而他们所行的道,就是天道。

现在再来回顾中庸之道的理论推衍。社会上通行的是常人之道,通过教育,让人的道德品质得以提升后,就能成为君子,从而让君子之道得以施行;君子通过持续不断地加强自身品德的修养,让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升华到最高境界,他们就成为了圣人;圣人所行之道都是循天而来,因而他们所行之道就由人道上升为天道。而到这个阶段,天道和人道就合二为一了。由此再回过头来就可看出,《中庸》所提倡的不断加强个人修养的主张,它的理论依据是,圣人是可以通过自我修养来塑造成的;有了圣人,天道就可以在人间实施,这时,天道也就成为了人道。既然天道和人道能够融合,那么,《中庸》中的各种主张也就有了现实意义。反过来,它就能成为修炼人性的指导工具。到这时,就可以说,《中庸》中的中庸之道是建立在天道和人道能够融合——即“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础上的。

天人合一实质上是一种哲学思想。它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朝董仲舒引申为天人感应之说,程朱理学引申为天理之说。《中庸》说出了天人合一的目的,就是要将天性与人性合一,将人性上升为天性中的那种至善、至诚、至仁和至真。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天人合一呢?当然是通过接受教育,持续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由常人上升为君子,再由君子上升为圣人。到了圣人阶段,也就实现了天人合一。在这一过程中,天性与人性的合一是人格塑造的最高目标,也是最终目的。要实现这个目标或达到这个目的,起码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理智与情感合一。

中庸之道的本质思想是,倡导个人通过自觉的个人修养来提高道德品质,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能用一种不偏不倚、执中公允的态度来处理问题。这种态度的实质是一种道德品质的力量。现实生活往往是功利的,在利益纠纷或是非判断面前,人性中的贪婪总是会迁就个人的情感而置事实于不顾,从而做出有利于自己私利的判断或决定。所以,只有道德修养达到一定境界的人,才会让理性占据心头,做出实事求是的判决。反过来就是,只有思想境界上升到中庸阶段的人,他才会自觉抑制世俗的缠绕,他的人格才可以继续塑造到更高境界,直到天人合一。

其二,追求与完美合一。

毫无疑问,圣人阶段是人生的完美阶段。《中庸》第二十九章写道:“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同类推荐
  • 三言二拍精编(第一册)

    三言二拍精编(第一册)

    《三言二拍精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话本、拟话本小说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有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和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有对友谊、爱情的歌颂和对背信弃义、负心行为的斥责。更值得注意的,有不少作品描写了市井百姓的生活,所宣扬的道德标准、婚姻原则,与封建礼教、传统观念是相违背的,而且其中的许多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 历代赋评注·先秦卷

    历代赋评注·先秦卷

    《历代赋评注》全书七卷,选录从先秦至近代三百多位作家的赋近六百篇加以注释和品评。其中大部分作品以前没有人注过。主编赵逵夫教授为著名辞赋研究专家,中国辞赋学会顾问。各卷主编和撰稿人也都是在古代文学研究方面有较高修养的学者,基本上都是高职和博士。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
  • 九芝草堂诗存校注

    九芝草堂诗存校注

    朱依真是清中叶广西诗坛上的著名诗人,袁枚推之为“粤西诗人之冠”。然而由于历史、地域及其声名卑微等多方面的原因,其作品的流传与影响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人们对朱依真及其作品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本书着重对《九芝草堂诗存》进行标点、校勘、注释等整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对朱依真的生平、思想、交游及其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进行较全面的分析研究,以期获得对朱依真及其作品较全面的认识与掌握,正确评价朱依真的文学成就,弘扬广西地方文学遗产,为今后的文学创作提供借鉴。
  • 棋经

    棋经

    《棋经》,又称《棋经十三篇》,是中国悠久的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从内容到体裁到篇目设计,都是模仿《孙子十三篇》全书首篇总论棋局,以为黑白之棋,正合阴阳之分。以下各篇则从“得算”、“权舆”等各个角度,分别论述了对弈的战略战术,对弈者应有的品德作风。论述深刻,内容丰富。
  • 孝经:中国式家庭关系

    孝经:中国式家庭关系

    《孝经》在儒家经典中,是字数最少的一部。其经文部分,只有1778个字。然而早在汉代,《孝经》便已成为经学的入门参考读物。长期以来,在西方“个人主义”思想的冲击之下,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道”逐渐式微,使得很多年轻人只注重个人享受,根本不知孝为何物。针对现代中国“孝道”缺失的问题,曾仕强教授从实际出发,结合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展开论述,通过解读《孝经》,用通俗幽默的语言,指出现代人对孝道文化的误解和扭曲,反思现代人行孝时存在的问题,讲述中华文化源于易而成于孝,以及孝合乎自然的道理,将枯燥的经典轻松简明地展现给读者。曾仕强教授认为,《孝经》所说的道理并没有落伍,所有的疑虑,最好等待用心研读《孝经》之后,再来重新评定。
热门推荐
  • 强宠,老婆别玩了

    强宠,老婆别玩了

    如果一个初出茅庐,不谙世事的小萝莉,想不自量力地当复仇使者,结果会如何呢?复仇的对象要是强大到令人发指又会如何呢?很不幸的,这个强大到令人发指的对象就被她摊上了,所以她的结果注定了是不幸,一辈子被他吃定了!
  • 良媒

    良媒

    前世,她是将军府嫡女,人前无限风光,可是一场青梅竹马的姻缘,让她成为弃妇。她成功二嫁,却被活活烧死。今生,她冷然站在所有人面前,看着前世所有轻她,辱她,害她,恨她的人,薄凉的嘴角勾起——你们接下来的人生只有两种,一种是死,另一种是生不如死!重生十四岁,傅锦兮嗜血归来,立誓绝不心慈,即使双手染尽鲜血也要将所有背弃她之人挫骨扬灰!她不再相信良人,也不再期许良媒,她傅锦兮重活一世,只为复仇!
  • [苏]阿莫纳什维利实验教学体系与教育论著选读

    [苏]阿莫纳什维利实验教学体系与教育论著选读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
  • 寂凤

    寂凤

    少女从一开始就被负着那个不属于她的责任,为了完成它,开始了一段冒险的旅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穿越千年之:仙妃传奇

    穿越千年之:仙妃传奇

    颜清秋,21世纪艺术学院的学生。在参加一次演出中因发生意外而穿越千年的时空,到了一个叫天秦皇朝的时代。因在祭天时从天而降,被天下奉为仙子下凡。于是,谣传得仙妃者得天下…他是天秦皇朝的王上,对她又宠又爱,可她依旧要逃离他的身边…他是风*流*潇洒的逍遥王,对她一见钟情,跟她在现代的男友长的一样,然而背后的真相呢?他是当朝的三王爷,掌握皇朝军权的大将军,为了她甘愿披上战甲…他是“疯王爷”,可她却和他成为知己…当王上的爱成为了伤害,她不得不选择逃离皇宫,可逃得过自己的心吗?身入江湖却连连被追杀,坠入山谷时被传闻中的百花谷主所救,是机缘还是巧合?而逍遥宫的宫主,竟然成了她的贴身保镖?身入战场,兵临城下时,才知道两国交锋的战例品,竟然是她自己…本书分四部:第一部宫廷篇春花秋月何时了第二部江湖篇此情无计难消愁第三部争斗篇花自飘零水自流第四部现代篇相濡以沫共婵娟
  • 无双轮回道

    无双轮回道

    一人一生追求永生,心爱之人为自己而死,为了寻找心爱之人,入轮回道重生,开始啦新的修炼之路
  • 起灵界

    起灵界

    这是一个充满传奇的灵界大陆,吞天灭地的饕餮,力大无穷的夔牛,吞云吐雾的腾蛇,神龙、九婴、麒麟、毕方……这无奇不有,强者可站在灵界之巅,毁天灭地……
  • 恨欲狂

    恨欲狂

    身为天下第一杀手之徒,崇明背负尊师遗命出山闯荡江湖。怎奈江湖险恶,人心叵测,付出真心却报以屠刀。从此,“我心已冷,我恨欲狂,我要这江湖之恩怨,还与血偿!”